导弹兵地下“龙宫”揭秘:钢门一关蚊子难进(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33:00
导弹兵地下“龙宫”揭秘:钢门一关蚊子难进(图)

2013年01月15日  来源:新华网 






精准的测试操作,需要高度的密切配合。

    人们的目光一直好奇地聚焦在我军序列中一支又一支神秘的队伍,然而,更多的官兵还从未走进大众视线,比如在地下“龙宫”中训练与战斗的导弹兵。
  第二炮兵部队技术营官兵的战位,全部集中在地下“龙宫”中密闭存放导弹的环境内,如果有战事,这些导弹兵将一直持续战斗在地下“龙宫”,直至战争结束。因此,密闭生存训练就成了技术营官兵平战转换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带实战背景的密闭生存训练,一般每年一至两次,一次最少一周时间。
  液压门后
  命令到达的时候,营区响起警报,全营由平时战备状态进入战斗状态,整装进入导弹“龙宫”。
  “测试一连进入‘龙宫’后,第一时间展开第一发导弹升级测试,测试二连紧随其后占领工位……”
  “阵管连警卫排要做好防卫战斗准备,空爆弹发至每一名战士……”
  密闭生存训练的大幕已经拉开。营会议室内召开的是作战会,会议室外,测试兵在领取静电防护服等战备物资,炊事兵在装载给养,营部参谋在整理各类战时方案预案。
  “要打仗了。”这几个字,在最短时间内嵌入每名官兵的大脑。
  对于导弹测试兵来说,带实战背景的密闭生存训练,类似打仗。与那些直面硝烟战火、直面刀刃枪炮,在战场上奋勇搏杀的战士们相比,他们不可能见到敌人与战场,甚至连自己测试的导弹如何飞向敌方阵地都看不到,因为他们的战位与战场一直在地下。
  当听到唐营长宣布这次密闭生存训练时间为15天时,老兵卢友静明显感到自己的心颤了一下,在他16年的测试兵生涯中,这次将是在“龙宫”内度过连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临上车前,卢友静把一本近30万字的小说塞进背囊,不管有没有时间读,有这本厚书伴着,在地下,老兵的精神似乎就有了某种寄托,会让他的心里踏实一点。
  行进在山路上,老兵们留恋着每一口空气,频繁地做着呼吸;新同志们刚经历过警报、战前动员等环节,依然忐忑不安。军车载着一车复杂的心情,低吼着开进了地下“龙宫”。
  对于“龙宫”,测试兵很熟悉,那是他们每周训练与进行装备保养的场所,有时一待就是一个上午。阵管兵则更加熟悉,每天都会待在里头至少2个小时,详细监测、调控着风、水、电的各类参数。
  踏进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门,放下背囊与作战作业箱,副营长蔺启旺把时间设置至360个小时,当倒计到0时,他们将走出“龙宫”,结束训练。
  踏进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门,阵管兵与测试兵共同面对的是,正负误差不会超过1摄氏度的23摄氏度恒温,永远的日光灯照和剌鼻的油气味,还有每天近10个小时的风机噪声。
  踏进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门,所有官兵会穿上作战服,测试操作时还会套上静电防护服,换上防护鞋,一个一个看上去均像是航空院所的“工程师”一般。上士刘士锋感觉,那衣服好看是好看,可就是密不透风,特别是鞋,但不得不穿,这是“龙宫”这个特殊环境的“刚性”要求。据说,“龙宫”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出现半点烟火,都会给“龙宫”安全造成威胁,烟幕报警器也就会报警,所以烟瘾再大的兵,进来前都会自觉把烟与打火机处理掉,进入后强制性戒烟。
  旅机关综合指挥组首先向营里下达了导弹升级测试命令,从导弹装配、测试、参数校正、转运,整个过程就像是工厂内的组装生产线一样,与战时仅有的区别就在于,没把测试好的导弹拉出“龙宫”,拉上战场。密闭生存训练的模式为,这套单元将导弹测试好,那套单元便将测试好的导弹退级,如此不间断地循环与反复,其工作量是巨大的。
  15天的密闭生存训练,前2天每天测试16小时,后面每天12小时。事实上,在永远的日光灯照下,官兵分不出昼夜,失去了生物钟,于是各个工位都挂有石英钟,许多人都是靠定时闹钟来判断是白天还是黑夜。
  每个炊事兵的工作量是平时的两倍,几乎每天都要做些夜宵,供在战位的战友补充能量。尽管是没日没夜,可在保障分队送来给养时,炊事兵可以到通往“龙宫”的洞口去搬菜进来,顺便看一眼“龙宫”外的天,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就是这一“特权”,让全营官兵都羡慕死了炊事兵。因为,平时那扇厚重的钢板门均处在关闭状态,它一关闭,外面连只蚊子都飞不进去,它是能防生化武器与具备核袭击防护功能的。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01-15/4489128.shtml


导弹兵地下“龙宫”揭秘:钢门一关蚊子难进(图)

2013年01月15日  来源:新华网 






精准的测试操作,需要高度的密切配合。
    人们的目光一直好奇地聚焦在我军序列中一支又一支神秘的队伍,然而,更多的官兵还从未走进大众视线,比如在地下“龙宫”中训练与战斗的导弹兵。  第二炮兵部队技术营官兵的战位,全部集中在地下“龙宫”中密闭存放导弹的环境内,如果有战事,这些导弹兵将一直持续战斗在地下“龙宫”,直至战争结束。因此,密闭生存训练就成了技术营官兵平战转换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带实战背景的密闭生存训练,一般每年一至两次,一次最少一周时间。  液压门后  命令到达的时候,营区响起警报,全营由平时战备状态进入战斗状态,整装进入导弹“龙宫”。  “测试一连进入‘龙宫’后,第一时间展开第一发导弹升级测试,测试二连紧随其后占领工位……”  “阵管连警卫排要做好防卫战斗准备,空爆弹发至每一名战士……”  密闭生存训练的大幕已经拉开。营会议室内召开的是作战会,会议室外,测试兵在领取静电防护服等战备物资,炊事兵在装载给养,营部参谋在整理各类战时方案预案。  “要打仗了。”这几个字,在最短时间内嵌入每名官兵的大脑。  对于导弹测试兵来说,带实战背景的密闭生存训练,类似打仗。与那些直面硝烟战火、直面刀刃枪炮,在战场上奋勇搏杀的战士们相比,他们不可能见到敌人与战场,甚至连自己测试的导弹如何飞向敌方阵地都看不到,因为他们的战位与战场一直在地下。  当听到唐营长宣布这次密闭生存训练时间为15天时,老兵卢友静明显感到自己的心颤了一下,在他16年的测试兵生涯中,这次将是在“龙宫”内度过连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临上车前,卢友静把一本近30万字的小说塞进背囊,不管有没有时间读,有这本厚书伴着,在地下,老兵的精神似乎就有了某种寄托,会让他的心里踏实一点。  行进在山路上,老兵们留恋着每一口空气,频繁地做着呼吸;新同志们刚经历过警报、战前动员等环节,依然忐忑不安。军车载着一车复杂的心情,低吼着开进了地下“龙宫”。  对于“龙宫”,测试兵很熟悉,那是他们每周训练与进行装备保养的场所,有时一待就是一个上午。阵管兵则更加熟悉,每天都会待在里头至少2个小时,详细监测、调控着风、水、电的各类参数。  踏进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门,放下背囊与作战作业箱,副营长蔺启旺把时间设置至360个小时,当倒计到0时,他们将走出“龙宫”,结束训练。  踏进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门,阵管兵与测试兵共同面对的是,正负误差不会超过1摄氏度的23摄氏度恒温,永远的日光灯照和剌鼻的油气味,还有每天近10个小时的风机噪声。  踏进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门,所有官兵会穿上作战服,测试操作时还会套上静电防护服,换上防护鞋,一个一个看上去均像是航空院所的“工程师”一般。上士刘士锋感觉,那衣服好看是好看,可就是密不透风,特别是鞋,但不得不穿,这是“龙宫”这个特殊环境的“刚性”要求。据说,“龙宫”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出现半点烟火,都会给“龙宫”安全造成威胁,烟幕报警器也就会报警,所以烟瘾再大的兵,进来前都会自觉把烟与打火机处理掉,进入后强制性戒烟。  旅机关综合指挥组首先向营里下达了导弹升级测试命令,从导弹装配、测试、参数校正、转运,整个过程就像是工厂内的组装生产线一样,与战时仅有的区别就在于,没把测试好的导弹拉出“龙宫”,拉上战场。密闭生存训练的模式为,这套单元将导弹测试好,那套单元便将测试好的导弹退级,如此不间断地循环与反复,其工作量是巨大的。  15天的密闭生存训练,前2天每天测试16小时,后面每天12小时。事实上,在永远的日光灯照下,官兵分不出昼夜,失去了生物钟,于是各个工位都挂有石英钟,许多人都是靠定时闹钟来判断是白天还是黑夜。  每个炊事兵的工作量是平时的两倍,几乎每天都要做些夜宵,供在战位的战友补充能量。尽管是没日没夜,可在保障分队送来给养时,炊事兵可以到通往“龙宫”的洞口去搬菜进来,顺便看一眼“龙宫”外的天,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就是这一“特权”,让全营官兵都羡慕死了炊事兵。因为,平时那扇厚重的钢板门均处在关闭状态,它一关闭,外面连只蚊子都飞不进去,它是能防生化武器与具备核袭击防护功能的。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01-15/4489128.shtml


[size=15.333333015441895px]  战争不相信眼泪,爱流泪的人,也不可能在战场夺得胜利。于排长重新布置兵力,面对安静的群山,一双双眼睛变得怒目圆瞪。


[size=15.333333015441895px]  羡慕归羡慕,无论是哪个岗位,终究是各有所苦,各有所累。


新鲜空气
  盯着作战时间表上的数字,当剩下最后3小时后,唐营长向旅综合指挥组报告:最后一发导弹退级测试完毕。一声“撤收设备”的命令,打破了地下“龙宫”内长久的沉寂,每名官兵都因快要结束密闭生存训练走出“龙宫”,而呈现一脸的兴奋。然而,有一个上等兵的脸色却黯淡无比,他叫崔俊杰。
  就在连续进行升级测试的第8天,因站立时间较长,在一发导弹的装载操作中,由于没听清口令,出现误操作,崔俊杰的左小腿被导弹托架撞击致伤。
  这是此次密闭生存训练中唯一一次由人为因素出现的伤病,属历次最少。
  然而,让所有人佩服的是,出现伤痛退出战斗后,崔俊杰完全可以申请回营里接受治疗,可是他只字不提,硬是在病床上与战友们一起坚持到了最后。
  前来组织总结与撤收工作的旅政委柳长国特意看望了崔俊杰,告诉他,由于他的坚持,创造了此次密闭生存训练期间,没有一个人提前走出“龙宫”退出任务的纪录,并鼓励他好好养伤,早日康复,投入日常工作与训练。
  等待的过程,是个让人心焦的过程。看看期盼出去后能给女友打个电话的新兵那焦躁不安的表情,老兵卢友静骂“你们就这么点出息”,当新兵张家林问结束训练出“龙宫”后,你最想干的事是什么时,卢友静表面上说要好好总结这次训练成果,其实心里真正想的也不过是晒太阳、打电话等等。
  对于被封闭了十几天的人来说,这些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需求,却成了他们心中最大的渴求。
  当哨兵开启那道半米厚的液压钢板防护门后,一股清新爽朗的空气扑面而来,每个官兵是那样贪婪地呼吸着。
  原本想在第一时间晒晒太阳的官兵发现,外面已是星光满天。由于长时间封闭在“龙宫”内,考虑到阳光会伤害官兵的眼睛,所以选择在晚上出“龙宫”。虽有点遗憾,但大伙终究深切地体验到了与自然亲近是多么的美好,大口大口地呼吸。
  最先走出来的是测试兵,白小东和他的阵管连战友们还在做着最后的撤收,此刻测试兵着实又成为阵管兵的羡慕对象。当阵管兵撤出后,于磊和他的警卫排战士也分别从山上的各处隐蔽哨位上撤回。
  整装、列队、报告,旅综合指挥组宣布,为期半个月的密闭生存训练结束。
  “半个月来,大家攻坚克难,创造了闭密训练时间最长、战场环境最真、生活条件最苦、课题演练最新、测试导弹最多的纪录……”听着柳长国政委简短的总结,官兵感受着苦尽甘来的滋味。通信员李博,终于看到了唐营长久违的笑容。
  “让大家走着回去吧!”当唐营长下达登车返回的口令后,人群中,不知是谁冒出这么一句。
  刚回到地面,大伙都不愿意坐车,都想慢慢走走,多接触一下这自然的环境与空气。于是,军车跟在了队伍后方。
  迎着山间透射下来的星光,一首旅歌《使命扛肩上》,唱得天高云淡。■
  本文原载于《解放军生活》,2013年第1期,文图 /张铁汉。
传说中的地下长城?
撸主我脚的标题用铁门比较好
用钢铁在地下筑起新的长城
不知洞里面有高铁不 否则那么长的距离 如何快速进行资源分配?
从公开的新闻报道中读出不公开的秘密!
藏导蛋藏JJ藏黑鱼。。。
核潜艇比这个还苦
一次下潜3个月,人都快疯了
液压驱动,三防门都有橡胶垫,让一只蚊子飞入的空间至少一厘米见方,蚊子爬进去也得至少2X2MM的缝隙。普通人防工程门的验收都要手电检查不得透光,用飞不进蚊子来描述高标准的工艺水平,记者也太会闭门造车了吧。
应该把环境改善一下。不能太大的影响人的生理
负责守卫的士兵,不够专业
近距离作战恐怕一下子就挂了
就像那些守核电站守卫星发射场的
一般特警对这些人来次突袭就能灭掉他们



基本证实我的推测~~~~一个营一个坑道阵地~~~~不过没说一个阵地多少个出入口
如果造的门连蚊子都能往里飞,这活未免也太糙了。这记者是原始社会穿越来的。

另外就算集体作宅,也没必要搞得生物钟混乱吧?至少普通通道和非工作区,白天正常光,晚上暗红光行不?人家潜水艇也还要意思意思呢。
这门一关,蚊子是飞不进来啊,这形容太搞笑了
这样的文章希望楼主多发些,
密封了还能往里面送菜?
次奥,题图的那张厂房好熟悉,我绝对在那厂房呆过,一模一样!当时我干的型号在那里总装,整了一个月!
现代化的洁净厂房里面都是24小时靠日光灯照明的,比他们强点的是进餐时间可以出来见见阳光。
喜悦无限 发表于 2013-1-17 00:16
次奥,题图的那张厂房好熟悉,我绝对在那厂房呆过,一模一样!当时我干的型号在那里总装,整了一个月!
你有料啊,抖一点出来呗
dreamboat 发表于 2013-1-17 13:44
你有料啊,抖一点出来呗
有料是有料,就是不能抖,抖一点都得喝茶,只能含笑不语

其实我经常在想,等我退休了是不是可以整个回忆录啥的,把军迷们当初要么传得神乎其神÷要么根本没注意到的东西的真相爆一爆:lol


比起潜艇兵还是幸福许多
这才是真正的大国实力,永远有一部分的蘑菇处于暴发状态。不停的轮转,虽然用上的几率是万分之一,确必须用一万分的精力、财力、人力去准备。
所谓蛋蛋里藏小刀,端的阴险一货。。。。这种小文,是多么无趣啊,就这素质。。。。。不打则已一打全灭。。。
这个在一个CCAV版的电视剧里洞库里还有地下河或水库,进去了还得搭乘冲锋舟——有记得这个细节的没???
留点痕迹下。然后继续潜水去~
真的这么艰苦?突然对军人肃然起敬了。。。
   来混经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