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集团第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2:54:38
<P>在事业中闪光                                  ——记中航二集团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吴希明</P>
<P>来源:中国航空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国刚 通讯员 陈干新 发布时间:2004-4-21




<P>    “勤勤恳恳做事,实实在在做人”是吴希明的座右铭,也是他真实的写照。吴希明在工作中是典型的“拼命三郎”。他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深夜。多年来在他的日历上,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目前吴希明正忙于国家重点型号的核心工作,他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十分清楚怎样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他常说:“人活一口气,不能没有一点精神”。是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存在,要发展,要振兴,要衔接技术断层,要超越同类的竞争者,更不能没有振奋的精神。</P>

<B>立志航空  报效祖国<p></p></B></P>
<P>
    在吴希明考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那天起,就立志要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做贡献,学得本领报效祖国。一定要设计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直升机,强我国防、壮我国威。因此,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直升机设计专业,他刻苦努力,勤奋学习,1984年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设计专业。同时,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他从繁华喧闹的六朝古都南京来到驰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镇。没想到这里离景德镇还有10里地远,此地四面环山,浓阴蔽日,几乎与世隔绝。没有繁华的街道,没有方便的交通,没有都市那优越的条件。为了理想吴希明心甘情愿毫不后悔。
    这里叫湖田村,吴希明和同事们生活工作在湖田村便快乐地称自己是“村民”。村里有“威虎山、野猪林、桃花岛”等宿舍区,“威虎山”是个有几棵高大梧桐树的小山头,两排平房,吴希明和30多个同胞住在那儿,离所最偏远最老旧的一排房子,周围几乎没有人家,大家就管那儿叫“西伯利亚”,办公室则在山脚下的平房里。
  吴希明心里很清楚,中国在直升机领域里技术薄弱,没有积累,由于某些原因,到80年代初才意识到直升机的重要性,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是我国惟一以直升机设计、试验和相关课题预研为使命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单位,所里1000多人,一年的科研经费也只有几百万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直升机开始大批服役时,我们还只是测绘仿制。我们拿什么在未来战争中占据主动权?如果不加快直升机研制的步伐,就会在未来战争中吃大亏。所里虽然条件艰苦、设备落后,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是能转变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去争取胜利。<p></p></P>

<B>发奋努力  实现理想<p></p></B></P>
<P>
  进所后,吴希明听室主任说:“我们干了一辈子,只干了一个型号,你们是幸运的,直升机的春天来了。”于是,吴希明暗暗下定决心,我们这一代航空人一定要研制出中国自己的直升机!
  面对直升机总体设计这一复杂、系统的工程和日新月异的直升机研制技术,吴希明深感自己工程实践缺乏,无经验优势。于是,他就利用周末和晚上进行学习,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设计能力,在干中学,学中干,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专业面,短短几年时间里差不多翻遍了图书馆里所有直升机技术方面的图书资料。
他先后从事过直升机空气动力、总体设计等专业的研究工作,搞一个专业,他就钻一个专业,只要与工作有关的知识,他都拼命学习。当总体室主任期间,他下到总体性能组,既当主任,又当设计员,布置完工作后,就跟设计员一起画图、计算。刻苦钻研和丰富的实践,使他的专业知识不断扩充,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十几年全身心投入直升机型号研制过程中,他越来越成熟,扎实的理论功底、长期的基层实践和多年的领导工作,使他成为直升机的行家和型号研制的专家。
  九十年代初期,在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武装直升机某型机的研制过程中,吴希明作为前期总体设计、协调的主要参与者和后期的总体工作的组织者和主要工作者,攻坚破难,精心设计,克服重重困难,大胆突破了一些技术上的框框,解决了直升机总体设计技术难题,独立完成了某方案的论证、计算分析和设计出图等工作,一人发出了该型号绝大部分的总体设计图纸,为该型号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荣获部三等功和二等功;目前该机型已小批量交付部队使用,使我军首次拥有了自行研制的武装直升机。
  在九十年代中期,为解决我国某军种对运输直升机的急需,该所开始了直八某型直升机的研制,吴希明毫不犹豫地担当了总体设计、协调的主要工作者和组织者,他科学决策,综合协调,制定了总体方案、确定全机总体设计要求,对全机研制进行了总体协调,对全机顺利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该机型已小批交付部队使用。
  直十一型机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型号直升机,在它的研制过程中凝聚着吴希明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在研制初期,吴希明作为总体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独人首次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并建立了实用于型号的全机理论外形,填补了我国直升机领域CAD\CAM的空白;后期作为总体工作的组织者之一,他站在全机研制的高度,全面协调,精心组织,使型号研制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出色完成任务,为该型号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该机型已批量交付部队并创造了各机型出勤率最高纪录。<p></p></P>

<B>不辱使命  再创辉煌<p></p></B></P>
<P>
  重点型号的研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根据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整个设计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过程,机身结构和关键系统难度大,技术新,研制周期短。通过该型号的研制,我国直升机研制能力大约可提前70年,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从1998年开始吴希明先后担任国家重点型号第一副总师、总设计师,负责重点型号研制的技术协调、组织和管理。他知道担子很重,但他毫不犹豫地挑了起来。他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儿子喜欢用血汗去耕耘收获。他怀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站在完成头等大事、头号政治任务的高度来完成重点型号的研制任务,为重点型号按节点计划推进夜以继日地工作。从那天起他的脚下只有一条路,从设计室到试验室,从试验室到工厂,在由工厂到设计室,心中也只容得下四个字:重点型号。在最忙的2001年、2002年,吴希明带头实行“6+11”工作制(每周6天、每天11小时工作),他自己更是利用晚上和休息日加班加点,两年中仅仅在春节和国庆休息了两天。在重点型号研制过程中,每一次设计都令他废寝忘食,每一次试验都让他呕心沥血,每一个重大节点都使他殚精竭虑,长期的劳累使他的身体异样疲倦,健康状况也不是特别好,但是病了也只是挂一两瓶点滴,继续工作。有心人,天不负。吴希明的苦心造诣,换来了重点型号研制的顺利进行,比国外同类型同水平状态直升机缩短一年左右周期,完成“重点型号”全机工程设计关键任务,并成功实现了重大节点,创造了中国直升机研制史上的奇迹。军方领导视察后发出感慨:没想到重点型号状态这么好,没想到六○二所能研制这么好的直升机。吴希明听了后欣慰地笑了。<p></p></P>

<B>扬起风帆  勇往直前<p></p></B></P>
<P>
    吴希明从普通设计员到研究室主任、副总设计师直至总设计师,一步一个脚印,一干就是19年。
    他对直升机事业的执着追求,是建立在一个共产党员对远大理想执着追求之上的。他深深懂得人生价值的显现,靠的不是天的恩赐、地的赏识、巧的机遇,而是靠勤奋、追求,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1995~1996年在英国留学期间,他放弃国外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报效祖国的航空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祖国培养的,祖国更需要我。”作为一个成功的型号研制专家,吴希明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他说得最多的就是:“直升机研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人本事天大也干不出来!”。他还是那样谦虚,仍然认真踏实地走着每一步。
    十几年来,先后参加了我国自主研制的几乎所有直升机机种的设计工作,参与了“八五”、“九五”、“十五”课题研究工作。1990年他在直九武装型直升机研制工作中,被航空部授予个人三等功;1996年他主持的CAD/CAM技术在直十一型直升机中的应用项目荣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他在直九武装型直升机设计定型中荣立部级二等功,2001年5月荣获首届“瓷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2年荣获江西省首届“十佳百优科技创新青年” 称号,2003年荣获第二届中央企业“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他还多次获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
    2001年5月31日,是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吴希明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这天下午3时45分,江泽民主席在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等省市领导陪同下,深入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科研一线视察。在国家重点型号样机前,江主席与吴希明等10名青年科研骨干代表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在听取国家重点型号研制情况汇报后,江主席点名接见吴希明,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提出殷切希望。成绩和荣誉并没有使吴希明倾倒,他想得更多的是快速发展我国的直升机事业。吴希明深感实干图强、创新兴航的光荣,深感肩负担子之重。他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直升机技术的创新还需要不断地攻坚破难,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胜利前面,他又扬起风帆,让青春在事业中闪光!这就是吴希明,一名优秀的青年共产党员的追求!<p></p></P><P>在事业中闪光                                  ——记中航二集团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吴希明</P>
<P>来源:中国航空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国刚 通讯员 陈干新 发布时间:2004-4-21




<P>    “勤勤恳恳做事,实实在在做人”是吴希明的座右铭,也是他真实的写照。吴希明在工作中是典型的“拼命三郎”。他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深夜。多年来在他的日历上,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目前吴希明正忙于国家重点型号的核心工作,他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十分清楚怎样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他常说:“人活一口气,不能没有一点精神”。是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存在,要发展,要振兴,要衔接技术断层,要超越同类的竞争者,更不能没有振奋的精神。</P>

<B>立志航空  报效祖国<p></p></B></P>
<P>
    在吴希明考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那天起,就立志要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做贡献,学得本领报效祖国。一定要设计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直升机,强我国防、壮我国威。因此,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直升机设计专业,他刻苦努力,勤奋学习,1984年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设计专业。同时,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他从繁华喧闹的六朝古都南京来到驰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镇。没想到这里离景德镇还有10里地远,此地四面环山,浓阴蔽日,几乎与世隔绝。没有繁华的街道,没有方便的交通,没有都市那优越的条件。为了理想吴希明心甘情愿毫不后悔。
    这里叫湖田村,吴希明和同事们生活工作在湖田村便快乐地称自己是“村民”。村里有“威虎山、野猪林、桃花岛”等宿舍区,“威虎山”是个有几棵高大梧桐树的小山头,两排平房,吴希明和30多个同胞住在那儿,离所最偏远最老旧的一排房子,周围几乎没有人家,大家就管那儿叫“西伯利亚”,办公室则在山脚下的平房里。
  吴希明心里很清楚,中国在直升机领域里技术薄弱,没有积累,由于某些原因,到80年代初才意识到直升机的重要性,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是我国惟一以直升机设计、试验和相关课题预研为使命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单位,所里1000多人,一年的科研经费也只有几百万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直升机开始大批服役时,我们还只是测绘仿制。我们拿什么在未来战争中占据主动权?如果不加快直升机研制的步伐,就会在未来战争中吃大亏。所里虽然条件艰苦、设备落后,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是能转变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去争取胜利。<p></p></P>

<B>发奋努力  实现理想<p></p></B></P>
<P>
  进所后,吴希明听室主任说:“我们干了一辈子,只干了一个型号,你们是幸运的,直升机的春天来了。”于是,吴希明暗暗下定决心,我们这一代航空人一定要研制出中国自己的直升机!
  面对直升机总体设计这一复杂、系统的工程和日新月异的直升机研制技术,吴希明深感自己工程实践缺乏,无经验优势。于是,他就利用周末和晚上进行学习,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设计能力,在干中学,学中干,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专业面,短短几年时间里差不多翻遍了图书馆里所有直升机技术方面的图书资料。
他先后从事过直升机空气动力、总体设计等专业的研究工作,搞一个专业,他就钻一个专业,只要与工作有关的知识,他都拼命学习。当总体室主任期间,他下到总体性能组,既当主任,又当设计员,布置完工作后,就跟设计员一起画图、计算。刻苦钻研和丰富的实践,使他的专业知识不断扩充,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十几年全身心投入直升机型号研制过程中,他越来越成熟,扎实的理论功底、长期的基层实践和多年的领导工作,使他成为直升机的行家和型号研制的专家。
  九十年代初期,在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武装直升机某型机的研制过程中,吴希明作为前期总体设计、协调的主要参与者和后期的总体工作的组织者和主要工作者,攻坚破难,精心设计,克服重重困难,大胆突破了一些技术上的框框,解决了直升机总体设计技术难题,独立完成了某方案的论证、计算分析和设计出图等工作,一人发出了该型号绝大部分的总体设计图纸,为该型号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荣获部三等功和二等功;目前该机型已小批量交付部队使用,使我军首次拥有了自行研制的武装直升机。
  在九十年代中期,为解决我国某军种对运输直升机的急需,该所开始了直八某型直升机的研制,吴希明毫不犹豫地担当了总体设计、协调的主要工作者和组织者,他科学决策,综合协调,制定了总体方案、确定全机总体设计要求,对全机研制进行了总体协调,对全机顺利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该机型已小批交付部队使用。
  直十一型机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型号直升机,在它的研制过程中凝聚着吴希明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在研制初期,吴希明作为总体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独人首次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并建立了实用于型号的全机理论外形,填补了我国直升机领域CAD\CAM的空白;后期作为总体工作的组织者之一,他站在全机研制的高度,全面协调,精心组织,使型号研制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出色完成任务,为该型号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该机型已批量交付部队并创造了各机型出勤率最高纪录。<p></p></P>

<B>不辱使命  再创辉煌<p></p></B></P>
<P>
  重点型号的研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根据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整个设计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过程,机身结构和关键系统难度大,技术新,研制周期短。通过该型号的研制,我国直升机研制能力大约可提前70年,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从1998年开始吴希明先后担任国家重点型号第一副总师、总设计师,负责重点型号研制的技术协调、组织和管理。他知道担子很重,但他毫不犹豫地挑了起来。他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儿子喜欢用血汗去耕耘收获。他怀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站在完成头等大事、头号政治任务的高度来完成重点型号的研制任务,为重点型号按节点计划推进夜以继日地工作。从那天起他的脚下只有一条路,从设计室到试验室,从试验室到工厂,在由工厂到设计室,心中也只容得下四个字:重点型号。在最忙的2001年、2002年,吴希明带头实行“6+11”工作制(每周6天、每天11小时工作),他自己更是利用晚上和休息日加班加点,两年中仅仅在春节和国庆休息了两天。在重点型号研制过程中,每一次设计都令他废寝忘食,每一次试验都让他呕心沥血,每一个重大节点都使他殚精竭虑,长期的劳累使他的身体异样疲倦,健康状况也不是特别好,但是病了也只是挂一两瓶点滴,继续工作。有心人,天不负。吴希明的苦心造诣,换来了重点型号研制的顺利进行,比国外同类型同水平状态直升机缩短一年左右周期,完成“重点型号”全机工程设计关键任务,并成功实现了重大节点,创造了中国直升机研制史上的奇迹。军方领导视察后发出感慨:没想到重点型号状态这么好,没想到六○二所能研制这么好的直升机。吴希明听了后欣慰地笑了。<p></p></P>

<B>扬起风帆  勇往直前<p></p></B></P>
<P>
    吴希明从普通设计员到研究室主任、副总设计师直至总设计师,一步一个脚印,一干就是19年。
    他对直升机事业的执着追求,是建立在一个共产党员对远大理想执着追求之上的。他深深懂得人生价值的显现,靠的不是天的恩赐、地的赏识、巧的机遇,而是靠勤奋、追求,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1995~1996年在英国留学期间,他放弃国外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报效祖国的航空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祖国培养的,祖国更需要我。”作为一个成功的型号研制专家,吴希明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他说得最多的就是:“直升机研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人本事天大也干不出来!”。他还是那样谦虚,仍然认真踏实地走着每一步。
    十几年来,先后参加了我国自主研制的几乎所有直升机机种的设计工作,参与了“八五”、“九五”、“十五”课题研究工作。1990年他在直九武装型直升机研制工作中,被航空部授予个人三等功;1996年他主持的CAD/CAM技术在直十一型直升机中的应用项目荣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他在直九武装型直升机设计定型中荣立部级二等功,2001年5月荣获首届“瓷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2年荣获江西省首届“十佳百优科技创新青年” 称号,2003年荣获第二届中央企业“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他还多次获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
    2001年5月31日,是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吴希明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这天下午3时45分,江泽民主席在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等省市领导陪同下,深入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科研一线视察。在国家重点型号样机前,江主席与吴希明等10名青年科研骨干代表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在听取国家重点型号研制情况汇报后,江主席点名接见吴希明,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提出殷切希望。成绩和荣誉并没有使吴希明倾倒,他想得更多的是快速发展我国的直升机事业。吴希明深感实干图强、创新兴航的光荣,深感肩负担子之重。他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直升机技术的创新还需要不断地攻坚破难,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胜利前面,他又扬起风帆,让青春在事业中闪光!这就是吴希明,一名优秀的青年共产党员的追求!<p></p></P>
看看
重点工程说的是S-92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7 23:54:11编辑过]
<P>哦!看来军方还是比较满意的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