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相关资料=“东亚价值观”与区域一体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04:13
“东亚价值观”与区域一体化<p></p></P>
王   屏<p></p></P>
东亚(包括东南亚)各国,特别是中、日、韓、朝、越等国之间有着共同的汉字文化、共同的儒学传统价值观,这种以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为纽带而形成的关系是很难被割断的。特别是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以文化、经济为基础的区域合作也在加速发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果没有自己文化与文明的特色,那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就会失去他的“主体性”。在我们迎来新千年的同时,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全球化的趋势,还有区域化不断发展的趋势。然而,具有密切地缘关系与共同文明、文化基础的东亚各国之间的合作却远远不能适应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日两国,因其双边关系整合中不确定因素的过多存在,使得双方未能充分发挥他们在本地区应有的作用,这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所以,东亚各国特别是中日两国必须坐下来认真思考如何求同存异、加快实现东亚区域一体化的问题。否则,在21世纪,我们东亚各国的利益就将受到影响。<p></p></P>
<p></p></P>
<B>一、“东亚”概念的重构</B><p></p></P>
    在古代及近代的中国,不仅没有“东亚”一词,就连“东洋”、“西洋”一词也很少出现,即便出现也是纯粹地理上的指向,从不曾被赋予国际政治体系与国际关系格局中一部分的含意。古代中国人眼中的世界就是“天下”,中国的皇帝就是“天子”,中国乃“中心之国”。中国皇帝以“德”感召天下,“为政以礼”,并依此使得四方来朝,从而达到“天下归仁”的最高道德境界。<p></p></P>
    “东亚”一词是近代日本在试图重构亚洲国际关系“新秩序”的过程中创造和使用的新词汇。并且,它与“东亚共同体”、“大东亚共荣圈”等词的表述一起肩负着日本向亚洲扩张这一“国策”上的“重任”。因此,在战后的一段时期里,亚洲各国对“东亚”一词仍存戒心。但自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恢复以来,随着日本与亚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往来关系的密切、“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区域合作”呼声的不断高涨,“东亚”一词在概念上获得重构。<p></p></P>
    所谓“东亚”,从地理上看,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东亚指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地;广义的东亚除上述地区外还指东南亚、马来群岛诸国以及新加坡等受汉字文化影响的国家与地区。从历史上看,所谓“东亚”是指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华夏文明所覆盖的中心地带以及这一文明所能够辐射到的周边地带。它是由以儒学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结构、以朝贡贸易为特征的经济结构、以册封体制为前提的政治结构所构成的一个统一的东亚世界体系,这个体系在2000余年的时间里,决定了东亚国际关系的主要格局(唐朝与明朝是这一体系的鼎盛时期)。<p></p></P>
    我们今天所说的“东亚”,既非古代“华夷秩序”的延伸,亦非作为近代日本国策的“东亚新秩序”中所指代的含意。它既有一定的地理范围和历史延续性,但同时也是一个超时空的概念。首先,它是区域内各国在基于平等意识、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共同的文化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个区域性的政治概念与地理概念。东亚概念的重构,是东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东亚主体意识发展的表现。同时,它也是西方中心论解构的产物。“东亚”概念的重构及东亚意识的觉醒既是东亚各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东亚各国对自身历史、文化以及现实的认真思考。<p></p></P>
<B> </B><p></p></P>
<B> </B><p></p></P>
<B>二、“东亚价值观”</B><p></p></P>
<B> </B><p></p></P>
<B>    </B>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问题,也是文化发展的主要成果。它是人在进行行为选择时的最基本的动力,是文化规范性的集中体现。东亚价值观是指东亚所特有的文化传统以及建立在这种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对价值进行判断的基本观点。东亚价值观的主要特征是:重家庭、重社会、重人伦。东亚价值观不仅是个文化概念,同时也是个地域概念。<p></p></P>
    <p></p></P>
<B>①  “</B><B>以人为本”</B><B>的道德取向</B><p></p></P>
<B>    </B>东方文化与价值体系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与价值系统,它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并把人的价值实现寄托于道德的完善上。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看成宇宙的中心、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并用人格的完善与境界的完美去塑造社会的灵魂。但是,在这里所说的对人的价值的认定不是根据其潜能,而是注重人的道德与人生境界。所以,以人为本在本质上讲就是以德为本。儒学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有道德,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而人伦道德的标准就是:仁、义、礼、智、信。有道德者被称为“君子”,无道德者被称为“小人”。二者的区别在于: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则反之”。在这里,道德与现实利益被对立起来,现实利益的合理性被否定,宋明理学更有“存天理,灭人欲”之说。<p></p></P>
道德至上导致政治道德化、道德政治化。韩、朝与日本同样被纳入这种以道德教化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政治秩序之中。“重义”、“轻利”的思想曾长期统治和束缚着东亚人的手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亚的伦理本位、道德至上的价值原则正在改变,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现象的产生。东亚价值观有待重新界定与完善。<p></p></P>“东亚价值观”与区域一体化<p></p></P>
王   屏<p></p></P>
东亚(包括东南亚)各国,特别是中、日、韓、朝、越等国之间有着共同的汉字文化、共同的儒学传统价值观,这种以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为纽带而形成的关系是很难被割断的。特别是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以文化、经济为基础的区域合作也在加速发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果没有自己文化与文明的特色,那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就会失去他的“主体性”。在我们迎来新千年的同时,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全球化的趋势,还有区域化不断发展的趋势。然而,具有密切地缘关系与共同文明、文化基础的东亚各国之间的合作却远远不能适应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日两国,因其双边关系整合中不确定因素的过多存在,使得双方未能充分发挥他们在本地区应有的作用,这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所以,东亚各国特别是中日两国必须坐下来认真思考如何求同存异、加快实现东亚区域一体化的问题。否则,在21世纪,我们东亚各国的利益就将受到影响。<p></p></P>
<p></p></P>
<B>一、“东亚”概念的重构</B><p></p></P>
    在古代及近代的中国,不仅没有“东亚”一词,就连“东洋”、“西洋”一词也很少出现,即便出现也是纯粹地理上的指向,从不曾被赋予国际政治体系与国际关系格局中一部分的含意。古代中国人眼中的世界就是“天下”,中国的皇帝就是“天子”,中国乃“中心之国”。中国皇帝以“德”感召天下,“为政以礼”,并依此使得四方来朝,从而达到“天下归仁”的最高道德境界。<p></p></P>
    “东亚”一词是近代日本在试图重构亚洲国际关系“新秩序”的过程中创造和使用的新词汇。并且,它与“东亚共同体”、“大东亚共荣圈”等词的表述一起肩负着日本向亚洲扩张这一“国策”上的“重任”。因此,在战后的一段时期里,亚洲各国对“东亚”一词仍存戒心。但自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恢复以来,随着日本与亚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往来关系的密切、“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区域合作”呼声的不断高涨,“东亚”一词在概念上获得重构。<p></p></P>
    所谓“东亚”,从地理上看,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东亚指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地;广义的东亚除上述地区外还指东南亚、马来群岛诸国以及新加坡等受汉字文化影响的国家与地区。从历史上看,所谓“东亚”是指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华夏文明所覆盖的中心地带以及这一文明所能够辐射到的周边地带。它是由以儒学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结构、以朝贡贸易为特征的经济结构、以册封体制为前提的政治结构所构成的一个统一的东亚世界体系,这个体系在2000余年的时间里,决定了东亚国际关系的主要格局(唐朝与明朝是这一体系的鼎盛时期)。<p></p></P>
    我们今天所说的“东亚”,既非古代“华夷秩序”的延伸,亦非作为近代日本国策的“东亚新秩序”中所指代的含意。它既有一定的地理范围和历史延续性,但同时也是一个超时空的概念。首先,它是区域内各国在基于平等意识、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共同的文化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个区域性的政治概念与地理概念。东亚概念的重构,是东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东亚主体意识发展的表现。同时,它也是西方中心论解构的产物。“东亚”概念的重构及东亚意识的觉醒既是东亚各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东亚各国对自身历史、文化以及现实的认真思考。<p></p></P>
<B> </B><p></p></P>
<B> </B><p></p></P>
<B>二、“东亚价值观”</B><p></p></P>
<B> </B><p></p></P>
<B>    </B>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问题,也是文化发展的主要成果。它是人在进行行为选择时的最基本的动力,是文化规范性的集中体现。东亚价值观是指东亚所特有的文化传统以及建立在这种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对价值进行判断的基本观点。东亚价值观的主要特征是:重家庭、重社会、重人伦。东亚价值观不仅是个文化概念,同时也是个地域概念。<p></p></P>
    <p></p></P>
<B>①  “</B><B>以人为本”</B><B>的道德取向</B><p></p></P>
<B>    </B>东方文化与价值体系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与价值系统,它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并把人的价值实现寄托于道德的完善上。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看成宇宙的中心、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并用人格的完善与境界的完美去塑造社会的灵魂。但是,在这里所说的对人的价值的认定不是根据其潜能,而是注重人的道德与人生境界。所以,以人为本在本质上讲就是以德为本。儒学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有道德,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而人伦道德的标准就是:仁、义、礼、智、信。有道德者被称为“君子”,无道德者被称为“小人”。二者的区别在于: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则反之”。在这里,道德与现实利益被对立起来,现实利益的合理性被否定,宋明理学更有“存天理,灭人欲”之说。<p></p></P>
道德至上导致政治道德化、道德政治化。韩、朝与日本同样被纳入这种以道德教化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政治秩序之中。“重义”、“轻利”的思想曾长期统治和束缚着东亚人的手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亚的伦理本位、道德至上的价值原则正在改变,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现象的产生。东亚价值观有待重新界定与完善。<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