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关于北航大学王华明激光增材制造的最新八股文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9:08:38


《中国科学报》:需求牵引推动跨越式发展——来自北航“激光增材制造”团队的创新经验
点击数:[309] | 加入时间:[2012-12-05 11:58]



《中国科学报》2012年12月5日(记者 钟华)报道:


需求牵引推动跨越式发展


——来自北航“激光增材制造”团队的创新经验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北门附近,有一个约1000平方米不起眼的小院子,天天经过门口的学生也对它难有印象。平常院子里偶见研究人员和实验工程技术人员忙碌进出,唯一引人注意的是,这个院子天天彻夜灯火通明。


然而,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里,这几十个人却在做着一种代表着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方向、在重大装备制造中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变革性的制造技术——高性能难加工大型复杂整体关键构件激光直接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这个小院子就是北航“先进材料激光制备与成形”实验室。在这里,北航材料学院教授王华明带领他的创新团队,围绕大飞机等国家重大专项及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这里,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全面突破了飞机钛合金等难加工金属大型整体主承力构件激光直接制造工艺、装备和应用关键技术,研发出具有原创核心技术、迄今世界最大的激光直接制造工程成套装备,研制生产出我国飞机装备中迄今尺寸最大、结构最复杂的钛合金等高性能难加工金属关键整体构件,并在我国大型飞机等多型飞机研制和生产中得到实际应用,而我国也因此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突破飞机钛合金大型主承力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并实现装机应用的国家。


支撑他们辛苦奋斗的动力,就是那一个梦想——“如果有一天,中国飞机上许多关键大型复杂高性能主承力构件都能采用我们激光直接制造技术实现低成本、短周期、快速制造该多好啊!”


【一种做“加法”的材料制备和零件制造一体化工艺】


飞机钛合金大型关键构件的传统制造方法是锻造和机械加工。也就是说,首先要熔铸大型钛合金铸锭、锻造制坯、加工大型锻造模具,然后再用万吨级水压机等大型锻造设备来锻造出零件毛坯,最后再对毛坯零件进行大量机械加工。王华明向记者介绍道,这种传统加工方式是在对材料做“减法”,很多飞机钛合金复杂零件材料利用率不足10%,也就是说不仅90%以上的昂贵钛合金材料都被切削、浪费掉了,而且钛合金切削加工性很差,刀具及加工费用很大。一些大型复杂锻造模具制造只能在国外完成,价格高昂、制造耗时长,严重影响新机型的研发进程。


既然做减法的制造方式耗时费力,王华明他们创新团队则致力于一种做“加法”的高性能金属零件制造方式——通过计算机控制,用激光将合金粉末熔化,并跟随激光有规则地在金属材料上游走,逐层堆积直接“生长”,直接根据零件CAD模型一步完成大型复杂高性能金属零部件的“近终成形”制造。


这就是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它的特点——高性能、低成本、短周期则正好弥补了传统制造方法的不足,而且使得很多传统方法不能做出的构件成为了可能。


【从A4纸到“大个子”的飞跃】


2001年,汤海波考上王华明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时,王华明就已经在做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当时王老师提出这个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发展方向的研究领域,以及与我国主要飞机设计所、制造公司合作的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对我们研究生是一种很大的吸引力。”汤海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跟随王老师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如今他已经博士毕业留校,成为这个团队的骨干力量。


张述泉2003年读硕士正式加入王华明研究团队时,正赶上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初步工程化阶段。他十分享受带着红外眼镜,守在机器旁看着一个150毫米的小零件在激光中慢慢“生长”出来的过程。


“那时候,七八个小时能做出一个A4纸大小的次承力结构件出来,我们都高兴得不得了。”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经过近10年的持续努力后,他们将会做出外廓尺寸超过5平方米的飞机高性能钛合金主承力结构件来。


从150毫米到5平方米不仅仅是一个量的飞越,更是质的飞跃,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经历的失败和技术研发的艰辛只有他们能体验和享受!


【国家需求牵引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张述泉将团队的跨越式发展归功于设计所的主导需求牵引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如果当时没有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没有国家重大需求的牵引主导作用,可能我们的研究进程就比现在慢,需求牵引、产学研融合协同的创新模式也在推动我们跨越式的发展。”


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C919机头钛合金主风挡整体窗框,尺寸大、形状复杂,是空间双曲面构件。国内的飞机制造厂用传统方法无法做出,只有欧洲一家公司能做出来,但是光每件模具费就要价50万美元,而交货周期还要等两年。2009年王华明团队仅仅用55天时间就做出来,而且零件成本还不足欧洲锻造模具费的十分之一。大型客机研制中央翼一号肋钛合金上缘条,传统锻件毛坯重达超过1600公斤,而采用他们研发成功的激光直接成形技术制造出的精坯重量还不到137公斤,节省钛合金90%以上,切削加工重量还不到锻件的5%!


多年来,团队一直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沈飞公司、西飞公司、航天一院等单位有着紧密的合作。汤海波说,“做科研就是产学研结合,如果没有设计所的配合和主机厂的支持,我们是走不到今天的。如果没有应用,我们就没有发展。产学研紧密结合起到了关键作用,是我们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


【创新始于实践】


“王老师不追着国际热点走,而是能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提出既处于国际学科前沿、又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他有自己的判断,对自己要怎么做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思路,所以跟着王老师做科研很有意思。”汤海波说。


王华明始终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是始于对实践和对现有知识的深度认识与灵活应用。要想创新必须脚踏实地,必须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造具有实际价值的创新成果。十多年来,他这种追求创新的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们。


如今,团队的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已经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学校在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和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合作,在北京组建了中航天地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成果产业化基地,他们正在挑战新的任务——让这项创新技术成果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工程化和产业化,为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发挥作用。



链接:http://news.buaa.edu.cn/dispnews.php?type=5&nid=96226&s_table=news_txt




《中国科学报》:需求牵引推动跨越式发展——来自北航“激光增材制造”团队的创新经验
点击数:[309] | 加入时间:[2012-12-05 11:58]



《中国科学报》2012年12月5日(记者 钟华)报道:


需求牵引推动跨越式发展


——来自北航“激光增材制造”团队的创新经验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北门附近,有一个约1000平方米不起眼的小院子,天天经过门口的学生也对它难有印象。平常院子里偶见研究人员和实验工程技术人员忙碌进出,唯一引人注意的是,这个院子天天彻夜灯火通明。


然而,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里,这几十个人却在做着一种代表着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方向、在重大装备制造中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变革性的制造技术——高性能难加工大型复杂整体关键构件激光直接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这个小院子就是北航“先进材料激光制备与成形”实验室。在这里,北航材料学院教授王华明带领他的创新团队,围绕大飞机等国家重大专项及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这里,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全面突破了飞机钛合金等难加工金属大型整体主承力构件激光直接制造工艺、装备和应用关键技术,研发出具有原创核心技术、迄今世界最大的激光直接制造工程成套装备,研制生产出我国飞机装备中迄今尺寸最大、结构最复杂的钛合金等高性能难加工金属关键整体构件,并在我国大型飞机等多型飞机研制和生产中得到实际应用,而我国也因此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突破飞机钛合金大型主承力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并实现装机应用的国家。


支撑他们辛苦奋斗的动力,就是那一个梦想——“如果有一天,中国飞机上许多关键大型复杂高性能主承力构件都能采用我们激光直接制造技术实现低成本、短周期、快速制造该多好啊!”


【一种做“加法”的材料制备和零件制造一体化工艺】


飞机钛合金大型关键构件的传统制造方法是锻造和机械加工。也就是说,首先要熔铸大型钛合金铸锭、锻造制坯、加工大型锻造模具,然后再用万吨级水压机等大型锻造设备来锻造出零件毛坯,最后再对毛坯零件进行大量机械加工。王华明向记者介绍道,这种传统加工方式是在对材料做“减法”,很多飞机钛合金复杂零件材料利用率不足10%,也就是说不仅90%以上的昂贵钛合金材料都被切削、浪费掉了,而且钛合金切削加工性很差,刀具及加工费用很大。一些大型复杂锻造模具制造只能在国外完成,价格高昂、制造耗时长,严重影响新机型的研发进程。


既然做减法的制造方式耗时费力,王华明他们创新团队则致力于一种做“加法”的高性能金属零件制造方式——通过计算机控制,用激光将合金粉末熔化,并跟随激光有规则地在金属材料上游走,逐层堆积直接“生长”,直接根据零件CAD模型一步完成大型复杂高性能金属零部件的“近终成形”制造。


这就是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它的特点——高性能、低成本、短周期则正好弥补了传统制造方法的不足,而且使得很多传统方法不能做出的构件成为了可能。


【从A4纸到“大个子”的飞跃】


2001年,汤海波考上王华明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时,王华明就已经在做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当时王老师提出这个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发展方向的研究领域,以及与我国主要飞机设计所、制造公司合作的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对我们研究生是一种很大的吸引力。”汤海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跟随王老师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如今他已经博士毕业留校,成为这个团队的骨干力量。


张述泉2003年读硕士正式加入王华明研究团队时,正赶上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初步工程化阶段。他十分享受带着红外眼镜,守在机器旁看着一个150毫米的小零件在激光中慢慢“生长”出来的过程。


“那时候,七八个小时能做出一个A4纸大小的次承力结构件出来,我们都高兴得不得了。”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经过近10年的持续努力后,他们将会做出外廓尺寸超过5平方米的飞机高性能钛合金主承力结构件来。


从150毫米到5平方米不仅仅是一个量的飞越,更是质的飞跃,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经历的失败和技术研发的艰辛只有他们能体验和享受!


【国家需求牵引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张述泉将团队的跨越式发展归功于设计所的主导需求牵引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如果当时没有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没有国家重大需求的牵引主导作用,可能我们的研究进程就比现在慢,需求牵引、产学研融合协同的创新模式也在推动我们跨越式的发展。”


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C919机头钛合金主风挡整体窗框,尺寸大、形状复杂,是空间双曲面构件。国内的飞机制造厂用传统方法无法做出,只有欧洲一家公司能做出来,但是光每件模具费就要价50万美元,而交货周期还要等两年。2009年王华明团队仅仅用55天时间就做出来,而且零件成本还不足欧洲锻造模具费的十分之一。大型客机研制中央翼一号肋钛合金上缘条,传统锻件毛坯重达超过1600公斤,而采用他们研发成功的激光直接成形技术制造出的精坯重量还不到137公斤,节省钛合金90%以上,切削加工重量还不到锻件的5%!


多年来,团队一直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沈飞公司、西飞公司、航天一院等单位有着紧密的合作。汤海波说,“做科研就是产学研结合,如果没有设计所的配合和主机厂的支持,我们是走不到今天的。如果没有应用,我们就没有发展。产学研紧密结合起到了关键作用,是我们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


【创新始于实践】


“王老师不追着国际热点走,而是能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提出既处于国际学科前沿、又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他有自己的判断,对自己要怎么做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思路,所以跟着王老师做科研很有意思。”汤海波说。


王华明始终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是始于对实践和对现有知识的深度认识与灵活应用。要想创新必须脚踏实地,必须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造具有实际价值的创新成果。十多年来,他这种追求创新的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们。


如今,团队的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已经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学校在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和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合作,在北京组建了中航天地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成果产业化基地,他们正在挑战新的任务——让这项创新技术成果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工程化和产业化,为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发挥作用。



链接:http://news.buaa.edu.cn/dispnews.php?type=5&nid=96226&s_table=news_txt


支持弯道超车跨越式不对称发展,从望其项背到今后的一骑绝尘,都靠这些真正的精英科学家
@hswz  @王港1  @拜火教徒  都进来讨论一下吧。


没提到611所和成飞,J-20上应该是还没用该工艺,美言网的老马爆料不准。

没提到611所和成飞,J-20上应该是还没用该工艺,美言网的老马爆料不准。
这帖子要火  顶一个
看不出来到底实用了多少,等大神解毒
让这项创新技术成果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工程化和产业化

--------任重而道远啊~
J20施肥成功好像有封表扬信是给北航的,不知道表扬了神马。
这东东确实是一个好东西,真正的跨越。西方(英)已经研究了三十年,一般叫3D打印。也是出于起步推广中。苹果网上有的。
silverbeetle 发表于 2012-12-5 15:04
J20施肥成功好像有封表扬信是给北航的,不知道表扬了神马。
是给北航张德远团队的,振动加工技术。
slnsln1982 发表于 2012-12-5 15:07
是给北航张德远团队的,振动加工技术。
嗯,激光成型我认为是好技术。黑丝即使现在没用,将来制造也肯定会用上的吧。
J20现在没用上说明还有提高的空间。
早点用于黑丝,15b,无人机等上吧!
slnsln1982 发表于 2012-12-5 14:35
没提到611所和成飞,J-20上应该是还没用该工艺,美言网的老马爆料不准。
王教授自己都说加工好的部件送成都了。
龙威军团 发表于 2012-12-5 15:41
王教授自己都说加工好的部件送成都了。
哪儿说的?视频里没听到啊。
art711 发表于 2012-12-5 14:29
支持弯道超车跨越式不对称发展,从望其项背到今后的一骑绝尘,都靠这些真正的精英科学家
不要总看那些发多少paper的百人啊,千人啊,那些真没意思,应该多支持这样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工作者哪怕没什么文章,没什么头衔
slnsln1982 发表于 2012-12-5 15:59
哪儿说的?视频里没听到啊。
印象中在视频里就是这么说的
难道J20装备的真是推重比20的发动机。
裤衩着火了
专门提到919风挡双曲面框55天完成919机头就是成飞做的。
这技术肯定对化冻鸡有帮助,希望到时有惊喜吧,就像丝带妹子一样
slnsln1982 发表于 2012-12-5 14:35
没提到611所和成飞,J-20上应该是还没用该工艺,美言网的老马爆料不准。
我记得某人说成飞力推王华明,忘记谁说的了。
龙威军团 发表于 2012-12-5 15:41
王教授自己都说加工好的部件送成都了。
这个部件就不能是919的大窗框吗?
http://www.doc88.com/p-499187913130.html
一篇好文,“快速原型技术在国防科技中的应用”,激光增材制造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虽然是2005年的,但是对于了解这个技术来说是个很好的科普文。
绝对相信是好东西
赞一个,为科技兔喝彩

这回国际领先终于实至名归了!
嗯,看来挺给力吗@@
重点是快速原型几个字,缩短加工周期
silverbeetle 发表于 2012-12-5 15:11
嗯,激光成型我认为是好技术。黑丝即使现在没用,将来制造也肯定会用上的吧。
依稀记得老马爆料里说J20的整体承力框架是沈飞帮忙搞的,应该用上了,王华明那个视频还特意提到F22这方面比不上中国
slnsln1982 发表于 2012-12-5 14:35
没提到611所和成飞,J-20上应该是还没用该工艺,美言网的老马爆料不准。
我认为J20即使现在没用一体成型钛合金框架,以后也会用上。

超音速巡航、全升力体对机体结构强度、韧性要求很大。F22是三截焊接的,中国好像最大的水压机是16万吨(?),而且压锻技术不如美帝,所以肯定走一体成型技术。王华明现在应该有些苦恼,据说团队单薄、人员结构不行,经费也不够。自己居然办了家公司......核心技术不带这么干的。
拜火教徒 发表于 2012-12-6 14:30
我认为J20即使现在没用一体成型钛合金框架,以后也会用上。

超音速巡航、全升力体对机体结构强度、韧性 ...
公司也是和中航工业一起办的啊,没有公司化运作,怎么上规模啊,还留在实验室?

但你说的团队单薄、人员结构不行的确是问题,他的团队就他一个教授,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工程师、实验师之类的。
slnsln1982 发表于 2012-12-6 15:54
公司也是和中航工业一起办的啊,没有公司化运作,怎么上规模啊,还留在实验室?

但你说的团队单薄、人 ...

说实话,王华明的团队问题还是北航自己的发展和科研管理有问题。李未当校长期间,学校学术一再滑坡,优秀教授不给予大力支持。导致王华明这种奇才还得这么折腾。要是在清华、浙大、上交这种事不会发生。
bjsacg 发表于 2012-12-5 16:52
这技术肯定对化冻鸡有帮助,希望到时有惊喜吧,就像丝带妹子一样
视频里明确有涡轮盘子和叶片
老君山 发表于 2012-12-5 15:07
这东东确实是一个好东西,真正的跨越。西方(英)已经研究了三十年,一般叫3D打印。也是出于起步推广中。苹 ...

3D打印是用胶水粘一些非金属材料,和这个差别不要太大。属于增材制造的两个完全不同方向。个人认为没有太大工程价值,商业价值还是有的。

拜火教徒 发表于 2012-12-7 00:25
说实话,王华明的团队问题还是北航自己的发展和科研管理有问题。李未当校长期间,学校学术一再滑坡,优 ...


晕。。。算了不扯这个问题了,北航的事情我比你了解,李未当校长期间是北航历史上发展最好的阶段了,就是组建大团队,产生大成果,8项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是最好证明。上交就算了,包装比谁都强,成果比谁都少,这几年基本都是靠着强娶进门的上二医在顶着。浙大都是小作坊,小成果,现在也要组建大团队了。
拜火教徒 发表于 2012-12-7 00:25
说实话,王华明的团队问题还是北航自己的发展和科研管理有问题。李未当校长期间,学校学术一再滑坡,优 ...


晕。。。算了不扯这个问题了,北航的事情我比你了解,李未当校长期间是北航历史上发展最好的阶段了,就是组建大团队,产生大成果,8项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是最好证明。上交就算了,包装比谁都强,成果比谁都少,这几年基本都是靠着强娶进门的上二医在顶着。浙大都是小作坊,小成果,现在也要组建大团队了。
只是期待。跟航空业不沾边,听你们说
slnsln1982 发表于 2012-12-7 10:30
晕。。。算了不扯这个问题了,北航的事情我比你了解,李未当校长期间是北航历史上发展最好的阶段了,就 ...
我们和不少高校都有合作,包括上交和浙大。

上交就不去说了,他们虽然底子差,但发展速度非常快,令人佩服。北航除了航空航天领域、软件外,别的比起浙大来,可真差得很多。上交、浙大科研经费比北航高很多,他们的团队也不可能都是小规模——其实相当不错的。楼主要多看看各研究机构的状况。像王华明这样一个教授搞这样一个重点项目的,杭州那里还真没有,我看到的都是N多教授、研究员一起合作搞。

其实北航80年代初很强,但相对于其它高校的发展速度,还是渐渐衰落了......北航多加油!

拜火教徒 发表于 2012-12-7 17:24
我们和不少高校都有合作,包括上交和浙大。

上交就不去说了,他们虽然底子差,但发展速度非常快,令人 ...


我研究中国大学发展有10多年了,看的比谁都清楚。

北航主要是80年代至90年代受军工投入减少影响巨大,一蹶不振。自从李未2002年当校长后开始改革,走军民并重的路子,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对比一下西工大和北理,没进行改革的西工大,就跟北航02年的情况基本一样,现在的差距是10年,将来的差距会更大。北理直到在07年胡海岩掌舵之后,才开始改革,所以始终比北航落后5年左右。发展到现在,北航底子差、基础不牢的问题逐渐暴露,原来太局限在军工了,所以这几年都是在还债,基础研究和学科面要补的课不少。你说的上交基础差,也是这个原因。1956年老交大分家,主力西迁之后,留下来的也就是原来的三成功力,归国防科委管了一段时间,特色是搞船舶,以至于复旦跟上交骂仗时,经常称上交为“船院”。

说到科研经费,2011年为例,上交的科研经费可没有北航多,这还包括上二医的大笔科研经费。最新一期的学科评估公示材料,上交的工科大项目几乎光头,非常的惨,有兴趣的话,可以到网大论坛搜一下,我发的学科评估公示材料一系列帖子,ID跟超大一样。上交现在已经魔怔了,天天就是想着发论文,搞所谓的跟国际接轨。浙大的科研经费倒是很多,比北航多不少,但规模也比北航大不少啊,而且浙大原来的指导方针是全面发展,现在一看不行了,改成有所为有所不为。浙大的科研经费这么多,按理来说应该有大成果出现,但没有出现,就是因为小作坊的方式,好在这两年浙大开始转型了,且看转成啥样。

至于王华明,他的确是一个小团队,但也是一个特例,你再看看赵沁平、向锦武、徐惠彬、张军、房建成、张广军团队,基本上都是上百人的大团队,不少是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团队。所以对一个学校,要各方面了解,才能有一个初步的正确判断。
拜火教徒 发表于 2012-12-7 17:24
我们和不少高校都有合作,包括上交和浙大。

上交就不去说了,他们虽然底子差,但发展速度非常快,令人 ...


我研究中国大学发展有10多年了,看的比谁都清楚。

北航主要是80年代至90年代受军工投入减少影响巨大,一蹶不振。自从李未2002年当校长后开始改革,走军民并重的路子,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对比一下西工大和北理,没进行改革的西工大,就跟北航02年的情况基本一样,现在的差距是10年,将来的差距会更大。北理直到在07年胡海岩掌舵之后,才开始改革,所以始终比北航落后5年左右。发展到现在,北航底子差、基础不牢的问题逐渐暴露,原来太局限在军工了,所以这几年都是在还债,基础研究和学科面要补的课不少。你说的上交基础差,也是这个原因。1956年老交大分家,主力西迁之后,留下来的也就是原来的三成功力,归国防科委管了一段时间,特色是搞船舶,以至于复旦跟上交骂仗时,经常称上交为“船院”。

说到科研经费,2011年为例,上交的科研经费可没有北航多,这还包括上二医的大笔科研经费。最新一期的学科评估公示材料,上交的工科大项目几乎光头,非常的惨,有兴趣的话,可以到网大论坛搜一下,我发的学科评估公示材料一系列帖子,ID跟超大一样。上交现在已经魔怔了,天天就是想着发论文,搞所谓的跟国际接轨。浙大的科研经费倒是很多,比北航多不少,但规模也比北航大不少啊,而且浙大原来的指导方针是全面发展,现在一看不行了,改成有所为有所不为。浙大的科研经费这么多,按理来说应该有大成果出现,但没有出现,就是因为小作坊的方式,好在这两年浙大开始转型了,且看转成啥样。

至于王华明,他的确是一个小团队,但也是一个特例,你再看看赵沁平、向锦武、徐惠彬、张军、房建成、张广军团队,基本上都是上百人的大团队,不少是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团队。所以对一个学校,要各方面了解,才能有一个初步的正确判断。
我也用一次最近的流行语:不明觉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