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阳的沈飞前辈们:76岁老技工仍在车间传授技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06:51
今天上午10时,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阳的追悼会,在沈阳东北郊的回龙岗革命公墓举行。

送罗总走完最后一程的人群中,很多是沈飞的员工,其中不乏满头银发的老人。像罗阳一样,他们把青春都献给了沈飞,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

74岁的夔长青就是位“老沈飞”,如果论辈分,算是罗阳的老前辈,但老人家还是一口一个“罗总”,言语中充满了崇敬,“太可惜了,太可惜了,沈飞正需要罗总这样的人才。如果不是罗总这一代人的努力,我们这些‘老沈飞’,也看不见这么多自主研发的先进战斗机升空。”

为了表达对罗阳的哀思,夔长青和几位老同事早在11月27日就前往沈飞宾馆的公祭堂进行吊唁。

夔老觉得自己很幸运,经历了沈飞乃至中国航空业从起步到发展,再到如今渐渐崛起的历程。而能见到夔老等亲历者与见证者,却更让我们觉得荣幸。夔老娓娓道来,让我们得以向读者展示一段生动的沈飞发展史,在这段历史中,有像罗阳这样光鲜而伟大的形象,也有夔长青这样的小人物。

沈飞的前身,是张学良建设的飞机场。随着东北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张学良的飞机场,在1938年变成了日本沈阳满洲飞机制造株式会社(简称“满飞”)。满飞的主要角色是修理军用飞机。

解放后,满飞变成了“国营112厂”,到1957年,它又有了个新名字,叫“国营松陵机械厂”,这个厂名一直沿用到1979年。60年代初,夔长青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了松陵机械厂。这时候,罗阳刚刚出生。

初创

从满飞修理厂到松陵机械厂

沈阳人都知道沈飞,这个城北的大型国企,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缩影。沈阳的出租车司机也都知道“三台子”,这块离沈飞很近的居民区,几乎住满了沈飞的职工和家属。通过三台子街道梅江东社区书记汤晓敏,记者找到了夔长青和他的两位老同事——76岁的蒋海清、78岁的李振先。

因为距离沈飞近,夔长青还能经常听到厂子里发动机的轰鸣声,那些试飞的战斗机,隔几分钟就从头顶划过。“那是苏27,双尾翼的,一眼就能看出来。”

夔老对天空中的战斗机,都如数家珍。和我们这种满脸惊诧的外行不同,夔老平静中略带点自豪,他在沈飞工作了40年,亲眼见证了歼5、歼6、歼7、歼8……从图纸变成了战斗机。

1939年,夔长青在黑龙江哈尔滨出生,他小时候,就见过飞机,那是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而这些日本飞机中,有一部分就出自沈阳。

“我记得当时,我是被‘三机部’(第三机械部)招走的,那时候三机部是保密部门,松陵机械厂也是保密企业”,夔老说,松陵的名字,来自厂址南侧的沈阳北陵公园,“因为靠近北陵,这里又有很多松树,所以就叫‘松陵’。叫这名字,就是不想人家看出来,这里是搞飞机的。”

成立初期的松陵机械厂,依然以修飞机为主,在抗美援朝时期,这里修理了大量的前苏联飞机。直到1956年7月19日,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从这里腾空,松陵机械厂才开始制造飞机。

歼5是仿制前苏联米格17φ而来,那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松陵机械厂里,到处都是前苏联专家的身影,而且苏联专家拥有一票否决权,所有的技术环节都得听苏联专家的。

1961年,航空研究院正式组建,称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国防部六院又下设多个研究所,比如六院一所(歼击机设计所)、六院二所(发动机设计所)等。

六院一所,也就是601所,就在沈阳,这是新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研究所。21年后,1982年8月,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罗阳,进入601所工作,那时候,601所已经叫“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发展

埋头苦干 迎着困难造歼击机

蜜月期并不长,夔长青进厂工作的时候,苏联专家们已经撤走了。那是松陵机械厂,也可以说是沈飞,最艰难的一段岁月。

“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依赖着苏联专家的帮忙,才把歼5造出来,那时候,所有的图纸都是中俄双语的。”夔长青一直在基建处工作,主要负责厂房和飞机生产线的设计和搭建,虽然他进厂的时候,苏联专家已经撤走,但他拿到的基建图纸,依然是中俄双语的。

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对刚刚起步的中国航空业,几乎是釜底抽薪。“以前,什么事都是听苏联专家的,后来,专家走了,我们就感觉什么都衔接不上,压力很大。”夔老说,当时的老航空人,在经历了短暂的阵痛后,把压力转化成了动力。

没有人再帮忙,那就自己来。

虽然有了自己的设计所,但让飞机上天,并非易事。夔长青因为是做基建的,所以可以相对自由地在厂里“参观”,他亲眼见证了“老沈飞人”,是怎么一点点摸索,让歼击机飞上天。夔老当年的同事,蒋海清是一位一线的钣金工,他对那一段艰苦岁月,只用了一句话来概括:“大干歼6机”。

歼6歼击机是新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代超音速战机,从1964年首架交付使用,1986年停产,在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装备序列当中,它曾经是装备数量最多(近4000架),服役时间最长(2010年推出空军编制序列),实战当中击落敌机最多的国产喷气式超音速战斗机。

1988年,歼8Ⅱ设计定型。这时候,松陵机械厂,已经更名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此时,罗阳还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

创新

自主研发的歼8Ⅱ是“美男子”

歼6虽然战绩辉煌,但它依然是以仿制为基础,总体布局沿袭自前苏联的米格19。夔长青见到的第一架国产战机也是歼6,但问他对沈飞的哪一款战机印象最深刻,他的回答是“歼8”。

他的老同事,蒋海清和李振先,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印象最深也是最喜欢的一款战机,指向“歼8”。原因很简单,这是新中国独立改进设计的第一款战斗机。

歼8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弥补另一款仿制机歼7的缺点,它的设计工作,开始于1964年,并且在1969年就首飞成功。但由于十年浩劫,歼8的研制工作被延迟,所以直到1979年才设计定型。

李振先原先的工种是铣工,他至今还记得“歼8”当年的英姿,“歼8可漂亮了,是尖头的,进气口在飞机两侧,有一种流线型的感觉。在歼8之前,咱们国家的歼击机都是平头的。”

其实,李振先所说的这款战机,已经不是歼8,而是歼8Ⅱ。因为歼8定型时间太晚,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甚至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种“二代战机”。所以,歼8Ⅱ作为歼8的改进型,应运而生。

歼8Ⅱ一亮相,就备受关注,夔长青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报章报道,“巴黎航展把歼8Ⅱ称为‘空中美男子’”。

因为基建工作的便利条件,夔长青还亲身坐进歼8Ⅱ的驾驶舱感受过,“别提多骄傲了。”李振先没有夔长青那么幸运,他将歼8和歼8Ⅱ搞混,也不是他的错,因为按照严格的保密规定,沈飞各个车间的工人,不能随意走动。

李振先在铣工车间,不能去蒋海清的钣金工车间串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是针对自己负责的局部。

李振先回忆,他刚参加工作时,工资里还有一项叫保密津贴,因为这每个月多出来的几块钱,他还很被其他企业的亲友羡慕。

直到现在,因为沈飞的特殊地位,保密工作也一直在延续。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就被告之,所有消息都由沈飞所属的中航总公司统一发布,所有沈飞职工都恪守这一条准则。

夔长青说,即便是亲友、甚至父子关系,沈飞人之间也很少谈及技术问题,大家都自觉保密。

罗阳,其实就是新一代沈飞人的代表,从研究员到董事长,从没脱离一线,从没放下对自主研发战机的追求。在夔长青这样的老沈飞人看来,刚刚在航母上起降成功的歼15,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新一代沈飞人,会以罗阳为榜样,他们不会止步于此。

未来

新一代沈飞人新一代沈飞机

夔长青是哈尔滨人,蒋海清来自大连,李振先的老家则在北京郊区琉璃河,而罗阳的童年曾在陕西西安和湖北武汉生活过。

但他们现在都是沈阳人,都是沈飞人,为了新中国的航空梦,聚集到了一起。

蒋老现在耳朵有些背,那是沈飞一线钣金工的职业病。当年做歼8的时候,因为设备比较落后,蒋老和他的同事们,用16磅的铁锤,一点点把飞机的对接框架敲打出来。

因为噪音太大,“像放鞭炮一样”,很多钣金工,都落下了耳背的毛病。但蒋老觉得这不算什么,跟把生命献给航空事业的罗阳比起来,“真不算什么”。

在罗阳等新一代沈飞人的建设下,现在的沈飞,连干了40年基建工作的夔长青都不敢认了,“厂房新了,设备也换了,环境变得太好了。”

新一代沈飞人,也和老一代不一样了。“沈飞不像我们那个时候,可以‘接班’,子女也到沈飞工作。现在,都是面向社会招聘,这样招收的都是专业人才,工作标准更高了。”

采访结束,蒋海清老人没有回家,而是和记者一起离开了三台子,他要去沈飞厂。已经76岁的他,现在被返聘回厂,回到他的钣金工车间,给新一代沈飞人,做技术指导,言传身教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11/30/19708982_4.shtml今天上午10时,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阳的追悼会,在沈阳东北郊的回龙岗革命公墓举行。

送罗总走完最后一程的人群中,很多是沈飞的员工,其中不乏满头银发的老人。像罗阳一样,他们把青春都献给了沈飞,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

74岁的夔长青就是位“老沈飞”,如果论辈分,算是罗阳的老前辈,但老人家还是一口一个“罗总”,言语中充满了崇敬,“太可惜了,太可惜了,沈飞正需要罗总这样的人才。如果不是罗总这一代人的努力,我们这些‘老沈飞’,也看不见这么多自主研发的先进战斗机升空。”

为了表达对罗阳的哀思,夔长青和几位老同事早在11月27日就前往沈飞宾馆的公祭堂进行吊唁。

夔老觉得自己很幸运,经历了沈飞乃至中国航空业从起步到发展,再到如今渐渐崛起的历程。而能见到夔老等亲历者与见证者,却更让我们觉得荣幸。夔老娓娓道来,让我们得以向读者展示一段生动的沈飞发展史,在这段历史中,有像罗阳这样光鲜而伟大的形象,也有夔长青这样的小人物。

沈飞的前身,是张学良建设的飞机场。随着东北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张学良的飞机场,在1938年变成了日本沈阳满洲飞机制造株式会社(简称“满飞”)。满飞的主要角色是修理军用飞机。

解放后,满飞变成了“国营112厂”,到1957年,它又有了个新名字,叫“国营松陵机械厂”,这个厂名一直沿用到1979年。60年代初,夔长青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了松陵机械厂。这时候,罗阳刚刚出生。

初创

从满飞修理厂到松陵机械厂

沈阳人都知道沈飞,这个城北的大型国企,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缩影。沈阳的出租车司机也都知道“三台子”,这块离沈飞很近的居民区,几乎住满了沈飞的职工和家属。通过三台子街道梅江东社区书记汤晓敏,记者找到了夔长青和他的两位老同事——76岁的蒋海清、78岁的李振先。

因为距离沈飞近,夔长青还能经常听到厂子里发动机的轰鸣声,那些试飞的战斗机,隔几分钟就从头顶划过。“那是苏27,双尾翼的,一眼就能看出来。”

夔老对天空中的战斗机,都如数家珍。和我们这种满脸惊诧的外行不同,夔老平静中略带点自豪,他在沈飞工作了40年,亲眼见证了歼5、歼6、歼7、歼8……从图纸变成了战斗机。

1939年,夔长青在黑龙江哈尔滨出生,他小时候,就见过飞机,那是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而这些日本飞机中,有一部分就出自沈阳。

“我记得当时,我是被‘三机部’(第三机械部)招走的,那时候三机部是保密部门,松陵机械厂也是保密企业”,夔老说,松陵的名字,来自厂址南侧的沈阳北陵公园,“因为靠近北陵,这里又有很多松树,所以就叫‘松陵’。叫这名字,就是不想人家看出来,这里是搞飞机的。”

成立初期的松陵机械厂,依然以修飞机为主,在抗美援朝时期,这里修理了大量的前苏联飞机。直到1956年7月19日,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从这里腾空,松陵机械厂才开始制造飞机。

歼5是仿制前苏联米格17φ而来,那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松陵机械厂里,到处都是前苏联专家的身影,而且苏联专家拥有一票否决权,所有的技术环节都得听苏联专家的。

1961年,航空研究院正式组建,称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国防部六院又下设多个研究所,比如六院一所(歼击机设计所)、六院二所(发动机设计所)等。

六院一所,也就是601所,就在沈阳,这是新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研究所。21年后,1982年8月,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罗阳,进入601所工作,那时候,601所已经叫“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发展

埋头苦干 迎着困难造歼击机

蜜月期并不长,夔长青进厂工作的时候,苏联专家们已经撤走了。那是松陵机械厂,也可以说是沈飞,最艰难的一段岁月。

“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依赖着苏联专家的帮忙,才把歼5造出来,那时候,所有的图纸都是中俄双语的。”夔长青一直在基建处工作,主要负责厂房和飞机生产线的设计和搭建,虽然他进厂的时候,苏联专家已经撤走,但他拿到的基建图纸,依然是中俄双语的。

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对刚刚起步的中国航空业,几乎是釜底抽薪。“以前,什么事都是听苏联专家的,后来,专家走了,我们就感觉什么都衔接不上,压力很大。”夔老说,当时的老航空人,在经历了短暂的阵痛后,把压力转化成了动力。

没有人再帮忙,那就自己来。

虽然有了自己的设计所,但让飞机上天,并非易事。夔长青因为是做基建的,所以可以相对自由地在厂里“参观”,他亲眼见证了“老沈飞人”,是怎么一点点摸索,让歼击机飞上天。夔老当年的同事,蒋海清是一位一线的钣金工,他对那一段艰苦岁月,只用了一句话来概括:“大干歼6机”。

歼6歼击机是新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代超音速战机,从1964年首架交付使用,1986年停产,在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装备序列当中,它曾经是装备数量最多(近4000架),服役时间最长(2010年推出空军编制序列),实战当中击落敌机最多的国产喷气式超音速战斗机。

1988年,歼8Ⅱ设计定型。这时候,松陵机械厂,已经更名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此时,罗阳还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

创新

自主研发的歼8Ⅱ是“美男子”

歼6虽然战绩辉煌,但它依然是以仿制为基础,总体布局沿袭自前苏联的米格19。夔长青见到的第一架国产战机也是歼6,但问他对沈飞的哪一款战机印象最深刻,他的回答是“歼8”。

他的老同事,蒋海清和李振先,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印象最深也是最喜欢的一款战机,指向“歼8”。原因很简单,这是新中国独立改进设计的第一款战斗机。

歼8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弥补另一款仿制机歼7的缺点,它的设计工作,开始于1964年,并且在1969年就首飞成功。但由于十年浩劫,歼8的研制工作被延迟,所以直到1979年才设计定型。

李振先原先的工种是铣工,他至今还记得“歼8”当年的英姿,“歼8可漂亮了,是尖头的,进气口在飞机两侧,有一种流线型的感觉。在歼8之前,咱们国家的歼击机都是平头的。”

其实,李振先所说的这款战机,已经不是歼8,而是歼8Ⅱ。因为歼8定型时间太晚,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甚至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种“二代战机”。所以,歼8Ⅱ作为歼8的改进型,应运而生。

歼8Ⅱ一亮相,就备受关注,夔长青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报章报道,“巴黎航展把歼8Ⅱ称为‘空中美男子’”。

因为基建工作的便利条件,夔长青还亲身坐进歼8Ⅱ的驾驶舱感受过,“别提多骄傲了。”李振先没有夔长青那么幸运,他将歼8和歼8Ⅱ搞混,也不是他的错,因为按照严格的保密规定,沈飞各个车间的工人,不能随意走动。

李振先在铣工车间,不能去蒋海清的钣金工车间串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是针对自己负责的局部。

李振先回忆,他刚参加工作时,工资里还有一项叫保密津贴,因为这每个月多出来的几块钱,他还很被其他企业的亲友羡慕。

直到现在,因为沈飞的特殊地位,保密工作也一直在延续。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就被告之,所有消息都由沈飞所属的中航总公司统一发布,所有沈飞职工都恪守这一条准则。

夔长青说,即便是亲友、甚至父子关系,沈飞人之间也很少谈及技术问题,大家都自觉保密。

罗阳,其实就是新一代沈飞人的代表,从研究员到董事长,从没脱离一线,从没放下对自主研发战机的追求。在夔长青这样的老沈飞人看来,刚刚在航母上起降成功的歼15,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新一代沈飞人,会以罗阳为榜样,他们不会止步于此。

未来

新一代沈飞人新一代沈飞机

夔长青是哈尔滨人,蒋海清来自大连,李振先的老家则在北京郊区琉璃河,而罗阳的童年曾在陕西西安和湖北武汉生活过。

但他们现在都是沈阳人,都是沈飞人,为了新中国的航空梦,聚集到了一起。

蒋老现在耳朵有些背,那是沈飞一线钣金工的职业病。当年做歼8的时候,因为设备比较落后,蒋老和他的同事们,用16磅的铁锤,一点点把飞机的对接框架敲打出来。

因为噪音太大,“像放鞭炮一样”,很多钣金工,都落下了耳背的毛病。但蒋老觉得这不算什么,跟把生命献给航空事业的罗阳比起来,“真不算什么”。

在罗阳等新一代沈飞人的建设下,现在的沈飞,连干了40年基建工作的夔长青都不敢认了,“厂房新了,设备也换了,环境变得太好了。”

新一代沈飞人,也和老一代不一样了。“沈飞不像我们那个时候,可以‘接班’,子女也到沈飞工作。现在,都是面向社会招聘,这样招收的都是专业人才,工作标准更高了。”

采访结束,蒋海清老人没有回家,而是和记者一起离开了三台子,他要去沈飞厂。已经76岁的他,现在被返聘回厂,回到他的钣金工车间,给新一代沈飞人,做技术指导,言传身教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11/30/19708982_4.shtml
真正的老革命,老功臣。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还能说什么,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我的荣幸,不为中华之崛起做点什么我特么还是男人吗,,,
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向他们致敬
全是高级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宝贝级别的,比工程师宝贝多了
老前辈辛苦了
还是买个100架苏35吧,这样多好,罗阳也不会英年早逝,这些老同志也可以回家抱孙子了。

等T-50出来再买个187架,中国的天空就完全能保障
还是买个100架苏35吧,这样多好,罗阳也不会英年早逝,这些老同志也可以回家抱孙子了。

等T-50出来再买个 ...
这种帖子,就別阴阳怪气了
向默默奉献的中国中国军工科技人员们致敬
[color=Red,它曾经是装备数量最多(近4000架),服役时间最长(2010年推出空军编制序列),实战当中击落敌机最多的国产喷气式超音速战斗机。
]歼六????
中国的脊梁
现在的高级技术工人比工程师还缺吧?
老马伏枥,志在千里
祝老前辈长命百岁
赂老前辈们致敬!
向老前辈致敬!
老一辈技术工人的技术真不是吹的,最早时量具紧缺,一个车间只有段长兜里有把千分尺,其余车工都是用卡钳测量工件。我听过最牛的是当时试制40火箭弹,整个弹体车成,最薄处壁厚0.2毫米!
76岁还能干的动,真不容易啊
中国的脊梁
致敬啊。
苏霍伊金雕 发表于 2012-11-30 19:12
现在的高级技术工人比工程师还缺吧?
TG的传帮带体系崩溃之后,顶级技术工人就越来越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