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舰船知识2012下半年增刊:海权与国家力量(近代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25:34


由于一些原因,潜水已经一年有余,现在向大家报告一些《舰船知识2012下半年增刊:海权与国家力量(近代卷)》的情况,供大家参考。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在过去的20期舰船知识的连载中对海权与国家力量专栏的关爱和帮助,很多朋友提出的意见后来成为了本文继续修改和创作的基本动力与元素,可以说,在过去的20个月中,各位读者,包括我阅读和学习过的许多其他参考文献的作者们的思想,对本文的创作是有着很关键的推动作用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舰船知识》的列位“前辈大佬”们的支持也是非常宝贵的,特别是前后几位责任编辑,由于每次文稿都要经历4-5次大删大改,反复校阅,实在是一件熬人的工作。当然即使是这样,由于文稿的先天原因和日渐繁忙的工作,我个人可以用在该文稿上的时间实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20期的连载的20多万字中,依然出现了很多错漏;这里面的一些错误甚至由于修改版本的原因,在增刊中的一些地方也有出现,这实在是我的问题,我对此负完全责任,在此深表歉意。
《海权与国家力量:德意志第二帝国海权兴衰启示录》的缘起是在2008年年底,当时我因工伤重伤在家休养,因无事可做终于决定在轮椅上写写东西,其中的一部分以《换马》一书出版;另一部分就是这个《海权与国家力量》。这本书的远端缘起可以追溯至2007年前后我在人民大学为全校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海权与国家力量》;因为该课程被安排在了周二中午12点-13点半,因此我每次的备课都很狼狈,每到周二上午,就提心吊胆生怕有什么意料不到的事情会耽误上课;故而这门课讲得远比我同期开设的另外四门课程本科生全校选修《国际金融理论与制度》、研究生专业必修课《公共部门经济学》、本科生专业科《财政学》和研究生方向必修课《城市财政管理》要艰苦得多;好在有看《舰船知识》20来年的积累,当然也看很多其他刊物,所以也还算顺手。在养伤期间,把在西藏工作期间耽误的几乎所有军刊全部找齐看了个遍,其中一篇提到海权的文章激起了我的兴趣,我贸然决定开始写一篇文章阐述我的不同观点,当时的一些思想在今天也还能在超大上找到。这可以算是本文的近端了。但是谁成想,本是一篇商榷性质的文章,最后竟然变成了一部50多万字的长卷,这部文章原来是《海权与国家力量》中的几页PPT,但是后来的考证工作却越来越多,由于我不懂德语,因此绝大多数能找到的国内讲德国和国际外交史的文章和书籍都找来走马观花了个遍,发现其中的一些文章还是大有意思的。但这部耗时大半年的书最初并不想出版,只准备自己打出来看看,也给同好看看;因为我隐约感觉到其中的一些观点可能会存在相当大的争议,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舰船知识》的蒋华老师看了我的讲课PPT《海权与国家力量》非常感兴趣,在她的热情鼓励下,也在宋晓军和宋宜昌两位我很尊敬的老师的支持下,我同意将本书的初稿大约40万字交给舰船知识连载。
但是一个麻烦的问题随之而来,由于本文力图图文并茂——这是我当老师时养成的毛病,因此里面的插图及其说明篇幅非常大,属于弃之可惜,但是刊出又太长,因此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压缩,这显然是很困难的,但是即使是压缩量很大的篇幅,对于一本并不是很厚的杂志来说,也要拿出很大的勇气才能连载完成。这随之又产生了第二个问题,在压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由于我的语法结构和文风问题——这是多年来写论文养成的毛病,将会出现大量不必要的错漏,这给编读双方都造成了巨大的麻烦。而第三个问题更麻烦,那就是驾驭一段欧洲史乃至世界史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因此本文的涉及面远远超出了德国和海军的范围,更不是威廉二世、提比茨或者公海舰队的编年史就可以讲明白的,这实际上上成了一部带有纵横史味道的国际影像画卷,这显然已经极大地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和经验范围,以至于许多文字是根据后来发现的史料,包括其他作者的史料成果,在不完全的消化吸收基础上提出的文字,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本书的质量。同时,在写作中,为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我还需要相当小心翼翼地避免在文字上刺激某些人,尽管最初是写给自己看的文字,但是8年的教书生涯已经让我较为担心引起不必要的纷争所可能带来的麻烦,这在连载文章时终于暴露出了原文中的一些考虑,相信相当一部分读者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不过坦率地说,写作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许多以前似是而非的看法,也在不断得到深化。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体验。在2010年后,我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新的工作和其所对应的责任也不再允许我将大量时间花在这个“闲文”上。
在连载还在进行中时,蒋老师就征求过我的意见,是否在连载结束后将连载合集作为增刊刊出。我原本是想将全文正式出版的,但是这本书的文字和图片太多,如果出版的话,即使对图片进行大量缩减,其篇幅也会在600页左右(用A4纸5号字打出了500多页),这意味着其价格和厚度将使很多读者望而止步,这无疑是我不愿意看到的。同时我也非常不希望在该书尚需要投入很大精力进行修改校订时,就将该书仓促付梓,因此作为增刊出版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于是舰船知识专门抽调了很紧张的人手按我的要求对文稿进行了相当部分的恢复——这导致了另一个结果,就是出现了一些原本已经被修改掉的错漏,这在当时是没想到的;同时增加了相当一批图片,也挖空心思地以拉页的形式刊出了两个图表,增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文字,特别是最后两章,做了全文恢复。但很不凑巧的是,增刊出版期间我恰逢最忙的时期,一方面每天的睡眠严重不足只有4-5个小时,所以自己常有懵懵懂懂的不良感觉难以驱除;另一方面工作也比较密集——压力还是蛮大的;所以在增刊中投入的精力要远远小于我的预期计划,这一点尤其很对不住多次专门跑印厂,替我修改文字的刘编辑。
现下,对我而言,增刊带着相当大的还可以更精益求精的余地出版了。在蒋老师意见的基础上,我将其定名为《海权与国家力量(近代卷)》。希望大家多多提意见。至于全书我想再经过漫长的校订和修改后,也许会在2013年底-2014年中的时候才能出版。至于之所以叫(近代卷),是因为在我原先的计划中,德国只是代表时代的一个部分而已,即“失败者的教训”。但是我相当怀疑自己是否还会有足够的精力或者时间与知识去完成(古代卷)、(当代卷)等等;也许要等到退休了吧。毕竟,还是先做好眼前能做的事情吧。
也做一个不是说明的说明,既然文章出版了,总会有一些或多或少的收入,不过写文章必竟还主要不是为了捞银子,干这事情的时间,也可以用在到其他领域挣钱——如果真的很缺钱的话,或者休休闲、娱娱乐。我和许多作者一样,之所以写一些和自己的专业或者工作毫不搭界的文章,既不是实在闲得没事情可干,为了出名,给业内人士知晓;也不是为了骗银子,当然也不见得就有多么崇高的目的,其实就是两个字:“兴趣”。
仅此而已。


由于一些原因,潜水已经一年有余,现在向大家报告一些《舰船知识2012下半年增刊:海权与国家力量(近代卷)》的情况,供大家参考。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在过去的20期舰船知识的连载中对海权与国家力量专栏的关爱和帮助,很多朋友提出的意见后来成为了本文继续修改和创作的基本动力与元素,可以说,在过去的20个月中,各位读者,包括我阅读和学习过的许多其他参考文献的作者们的思想,对本文的创作是有着很关键的推动作用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舰船知识》的列位“前辈大佬”们的支持也是非常宝贵的,特别是前后几位责任编辑,由于每次文稿都要经历4-5次大删大改,反复校阅,实在是一件熬人的工作。当然即使是这样,由于文稿的先天原因和日渐繁忙的工作,我个人可以用在该文稿上的时间实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20期的连载的20多万字中,依然出现了很多错漏;这里面的一些错误甚至由于修改版本的原因,在增刊中的一些地方也有出现,这实在是我的问题,我对此负完全责任,在此深表歉意。
《海权与国家力量:德意志第二帝国海权兴衰启示录》的缘起是在2008年年底,当时我因工伤重伤在家休养,因无事可做终于决定在轮椅上写写东西,其中的一部分以《换马》一书出版;另一部分就是这个《海权与国家力量》。这本书的远端缘起可以追溯至2007年前后我在人民大学为全校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海权与国家力量》;因为该课程被安排在了周二中午12点-13点半,因此我每次的备课都很狼狈,每到周二上午,就提心吊胆生怕有什么意料不到的事情会耽误上课;故而这门课讲得远比我同期开设的另外四门课程本科生全校选修《国际金融理论与制度》、研究生专业必修课《公共部门经济学》、本科生专业科《财政学》和研究生方向必修课《城市财政管理》要艰苦得多;好在有看《舰船知识》20来年的积累,当然也看很多其他刊物,所以也还算顺手。在养伤期间,把在西藏工作期间耽误的几乎所有军刊全部找齐看了个遍,其中一篇提到海权的文章激起了我的兴趣,我贸然决定开始写一篇文章阐述我的不同观点,当时的一些思想在今天也还能在超大上找到。这可以算是本文的近端了。但是谁成想,本是一篇商榷性质的文章,最后竟然变成了一部50多万字的长卷,这部文章原来是《海权与国家力量》中的几页PPT,但是后来的考证工作却越来越多,由于我不懂德语,因此绝大多数能找到的国内讲德国和国际外交史的文章和书籍都找来走马观花了个遍,发现其中的一些文章还是大有意思的。但这部耗时大半年的书最初并不想出版,只准备自己打出来看看,也给同好看看;因为我隐约感觉到其中的一些观点可能会存在相当大的争议,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舰船知识》的蒋华老师看了我的讲课PPT《海权与国家力量》非常感兴趣,在她的热情鼓励下,也在宋晓军和宋宜昌两位我很尊敬的老师的支持下,我同意将本书的初稿大约40万字交给舰船知识连载。
但是一个麻烦的问题随之而来,由于本文力图图文并茂——这是我当老师时养成的毛病,因此里面的插图及其说明篇幅非常大,属于弃之可惜,但是刊出又太长,因此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压缩,这显然是很困难的,但是即使是压缩量很大的篇幅,对于一本并不是很厚的杂志来说,也要拿出很大的勇气才能连载完成。这随之又产生了第二个问题,在压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由于我的语法结构和文风问题——这是多年来写论文养成的毛病,将会出现大量不必要的错漏,这给编读双方都造成了巨大的麻烦。而第三个问题更麻烦,那就是驾驭一段欧洲史乃至世界史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因此本文的涉及面远远超出了德国和海军的范围,更不是威廉二世、提比茨或者公海舰队的编年史就可以讲明白的,这实际上上成了一部带有纵横史味道的国际影像画卷,这显然已经极大地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和经验范围,以至于许多文字是根据后来发现的史料,包括其他作者的史料成果,在不完全的消化吸收基础上提出的文字,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本书的质量。同时,在写作中,为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我还需要相当小心翼翼地避免在文字上刺激某些人,尽管最初是写给自己看的文字,但是8年的教书生涯已经让我较为担心引起不必要的纷争所可能带来的麻烦,这在连载文章时终于暴露出了原文中的一些考虑,相信相当一部分读者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不过坦率地说,写作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许多以前似是而非的看法,也在不断得到深化。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体验。在2010年后,我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新的工作和其所对应的责任也不再允许我将大量时间花在这个“闲文”上。
在连载还在进行中时,蒋老师就征求过我的意见,是否在连载结束后将连载合集作为增刊刊出。我原本是想将全文正式出版的,但是这本书的文字和图片太多,如果出版的话,即使对图片进行大量缩减,其篇幅也会在600页左右(用A4纸5号字打出了500多页),这意味着其价格和厚度将使很多读者望而止步,这无疑是我不愿意看到的。同时我也非常不希望在该书尚需要投入很大精力进行修改校订时,就将该书仓促付梓,因此作为增刊出版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于是舰船知识专门抽调了很紧张的人手按我的要求对文稿进行了相当部分的恢复——这导致了另一个结果,就是出现了一些原本已经被修改掉的错漏,这在当时是没想到的;同时增加了相当一批图片,也挖空心思地以拉页的形式刊出了两个图表,增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文字,特别是最后两章,做了全文恢复。但很不凑巧的是,增刊出版期间我恰逢最忙的时期,一方面每天的睡眠严重不足只有4-5个小时,所以自己常有懵懵懂懂的不良感觉难以驱除;另一方面工作也比较密集——压力还是蛮大的;所以在增刊中投入的精力要远远小于我的预期计划,这一点尤其很对不住多次专门跑印厂,替我修改文字的刘编辑。
现下,对我而言,增刊带着相当大的还可以更精益求精的余地出版了。在蒋老师意见的基础上,我将其定名为《海权与国家力量(近代卷)》。希望大家多多提意见。至于全书我想再经过漫长的校订和修改后,也许会在2013年底-2014年中的时候才能出版。至于之所以叫(近代卷),是因为在我原先的计划中,德国只是代表时代的一个部分而已,即“失败者的教训”。但是我相当怀疑自己是否还会有足够的精力或者时间与知识去完成(古代卷)、(当代卷)等等;也许要等到退休了吧。毕竟,还是先做好眼前能做的事情吧。
也做一个不是说明的说明,既然文章出版了,总会有一些或多或少的收入,不过写文章必竟还主要不是为了捞银子,干这事情的时间,也可以用在到其他领域挣钱——如果真的很缺钱的话,或者休休闲、娱娱乐。我和许多作者一样,之所以写一些和自己的专业或者工作毫不搭界的文章,既不是实在闲得没事情可干,为了出名,给业内人士知晓;也不是为了骗银子,当然也不见得就有多么崇高的目的,其实就是两个字:“兴趣”。
仅此而已。
增刊序言
“我们面对的整个世界可分为两部分:陆地和海洋。每一部分对人类都是有价值和有用的。然而,如果谁想进一步扩张,谁就必须从陆地向海洋发展。如果谁具备了一支强大的海军,陆地上的强权对手就不会长期存在。在太阳底下,无论是波斯国王.还是任何陆地上的独裁者,都不可能阻挡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大海上航行。”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经常尴尬地发现,前进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狂人暴徒,更不是科学技术上的艰难险阻——这些都有办法克服;最麻烦的障碍往往来源于我们自己,来源于我们心灵中某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因此,进步的斗争,往往离不开与观念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除了保持清醒的头脑外,最重要的似乎是以开放的心态和善于从过往历史中汲取真正的经验与教训的智慧,来助力我们的实践。正因如此,古希腊的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才指出:“倘若对过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寻根究底,过去的一切将使我们特别注意到将来”。
本来正如一万个读者心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样,对历史经验的认识往往离不开特定的视角。但不幸的是,对于像海权与国家力量这样关系到国家兴亡民族荣辱的大问题,其历史教训却基本上来自于胜利者或既得利益者的笔触。于是许多并非是发自公心的似是而非的看法,和大量将时序关系、伴随关系混淆为因果关系的逻辑,成为了许多后来者脑海中先入为主的金科玉律、终极真理,碰也碰不得。对一个正在阔步走向世界的民族而言,这种局面,没有理由不被改变。办法之一,是设法以更为开放的视角,去寻找更多的线索,来拼接出更为全景的历史长卷,供后来者们攫取需要的营养。
本书以一个近代失败者的“悲惨故事”为主线,试图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海权发展史和国家力量较量史,通过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海权兴衰,表现出来。目的并非是为那些对人类犯下累累罪行的帝国主义者和战争贩子们辩护或者张目。而是为了展示在一个正在发生激烈变革的大时代中,那些往往被强加于失败的后来者身上的所谓原因,并借以探寻那些或是被修饰或是掩饰了的真相。仅此而已。
英国皇家海军的军神纳尔逊曾言:“我不喜欢笔墨文人,一支英国舰队是欧洲最好的交涉者”。在那段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的岁月里,作为一个大陆性的国家,即使建立了雄踞欧洲之巅的工业体系,但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里,也仅有少数人意识到了生产社会化与经济世界化的关系。当德国作为一个后来者不得不闯入由大英帝国把持了近两个世纪的世界市场时,既不乏对自由市场充满纯情的憧憬,也不乏唯恐因此“动了别人的奶酪”而引火上身故主张将自己去能力化、去威胁化的自我军事、经济阉割主张,当然同样不乏关于海权与国家力量的争论。在这样一个躁动的时代,一位叫提比茨的德国人居然成为了时代的焦点,因为他竟然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伙同他的君主,克服了重重困难,为这个“不懂大海的国家”打造了一支令纵横四海三百余年的英国皇家海军难以招架的现代化舰队,并因此大获邪恶之名。
然而,令人慨叹的是,德国以举国之力建造的这支舰队,不但没有为帝国带来荣耀与和平,反而成为了帝国的掘墓人。公海舰队庞大的战列舰群,作为德国军事机器中投资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火力最强的战斗部队,和其他各军种、兵种相比,居然以最低的牺牲率最完好地保存到了战争结束,直到战后将其精锐相当完整地自沉入了斯卡帕湾的海底。以至于后来的纳粹头子希特勒这样评价德国海军:“在战争中,除了U艇外,德国海军的整个历史就是无能!”而作为德国公海舰队在大战中后期的统帅,在日德兰海战中曾发出过“敌前转向”这道著名命令的舍尔上将,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曾写下过这样充满复杂感情的文字:“一个强国使它的海上利益得不到保护的做法,正如一个人的懦夫行为一样卑鄙可耻。同时这也是极其不明智的,因为这将使这个国家更加依赖于海上力量更为强大的国家。”何故如此?耐人寻味。
俱往矣。今天,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快速成长的中国已重归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这个曾经高度内向的国家不但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外汇储备,而且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提供者与市场参与者。今天的中国,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和就业主要来源的进出口,已经相当于了国民经济总量的五成以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贸易通过海洋完成、将近一半的石油消费和几乎全部进口的铁矿石依靠海路运输;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及其浅纵深毗邻省份不但生活着近一半的人口,而且聚集着中国最发达的产业、最富裕的城市,承载着七成左右的国民经济总量。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十三亿国人的命运同样离不开大海。华夏虽大,面对海洋,我们已无路可退。
诚如李若谷教授所言,中国经济的世界化同样意味着世界经济的中国化。作为后来者,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如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应对可能的挑战,捍卫有尊严的和平,需要我们以纳百川的胸怀去认识世界、认识历史。海权与国家力量的关系,正是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中的一个。温故知新,希望这本《海权与国家力量》(近代卷),能够为更多的真知灼见做一块垫脚石、当一回引玉砖。
目录        
序言        
前言:重建近世海权拼图        
第一章 黄金十字架的诅咒: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动力学与开放经济结构略要        
第二章 祸起德意志的“印度”:俾斯麦战略的政治学反思        
第三章 利维坦的力量:创建海权的国家意志与社会经济心理学素描        
第四章 锻造波塞冬之戟:德国为什么需要一支强大的舰队        
第五章 海军竞赛的爆发:德国建立大舰队的缘起        
第六章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海军竞赛是如何走向悲剧的
第七章 被施利芬绑架的帝国——对海权与一次大战关联的透析
第八章 失去知己的元帅——德国海上战略的失误及其根源
第九章 泰坦之战——日德兰战役及其影响
第十章 斯卡帕湾的挽歌——存在舰队的悲剧
第十一章 迦太基式的和平——《凡尔赛条约》时代的德国海军
第十二章 卷土重来——第三帝国海军的发展与毁灭        
第十三章 瓦尔哈拉的盛宴——德意志海权毁灭的蝴蝶效应
第十四章 海权是什么——对海权诸要素的辨析
第十五章 失败者的教训——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拾遗
附录1、1675-1945年德意志主要海军计划
附录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国家海军主力舰的建造
杂志买的不全,此文看的也不完整,这下可以认真地拜读一下。
很好,很棒
目录        
序言        
前言:重建近世海权拼图        

这本增刊多少字?
YAK-28临时 发表于 2012-11-6 14:02
这本增刊多少字?
不算图的话,接近30万字吧,因为格式问题,我没有正式统计过,全书是208页。
等着收啊
不算图的话,接近30万字吧,因为格式问题,我没有正式统计过,全书是208页。
很好等着拜读
全力支持,难道的好文
今天已收到…慢慢阅读中…
拜读中 坐等古代卷上市 希望能看到古代远东的海权史 不要老是重复希腊罗马拜占庭那套
强烈支持啊
隼鹰 发表于 2012-11-6 18:47
拜读中 坐等古代卷上市 希望能看到古代远东的海权史 不要老是重复希腊罗马拜占庭那套
呵呵,多谢鼓励!不过古代卷恐怕要等很长很长很长的时间了,仅有框架但无时间无储备,可能心情也在不复当年了。当然,我也会努力的
前段时间那连载一直是《舰船知识》最有兴趣阅读的文章,增刊就不打算收了,等您有空出修订版的。希望您有空出当代卷,对冷战以来美苏海上争霸的得失成败做些讨论。
多少米,先考虑下,看看买的人评价再决定
据说定价25淫民币
老兔军事书铺 发表于 2012-11-6 22:23
据说定价25淫民币
快快滴进货滴干活
今晚帝都已收 粗略翻看 抽空研读
已收,感觉挺不错
就凭作者治学的态度一定要支持~~等着收!
最近看舰船知识,感觉这个内容最好看。
本来不想买的,看了这个介绍,大爱。已经下单买了。
“当时我因工伤重伤在家休养,因无事可做终于决定在轮椅上写写东西”?

作者真是不容易啊
今天买了一本 25RMB。文字量好大啊,赞一个
好书,必收
代博士的观点还是很新颖的,我一期不拉的看完了
这个一定要收来看看,什么舰种全集的增刊可以买回来翻一翻直接放进书柜,这本一定要读读
话说这类好书,必须顶一个!!
{:soso_e179:}本来不想买的,看了这个介绍,感动!今天已经买了。


期待,中国海军要突破遏制,需要战略家和战略思想。
顺便请教楼主一个问题:
19世纪末德国在太平洋占领了大量的热带群岛殖民地,是不是也有海权布局(建设海军基地)的考虑,还有仅仅将那些小岛作为燃料(煤)的补给点。
法国在太平洋也有同样现象

期待,中国海军要突破遏制,需要战略家和战略思想。
顺便请教楼主一个问题:
19世纪末德国在太平洋占领了大量的热带群岛殖民地,是不是也有海权布局(建设海军基地)的考虑,还有仅仅将那些小岛作为燃料(煤)的补给点。
法国在太平洋也有同样现象
期待,中国海军要突破遏制,需要战略家和战略思想。
顺便请教楼主一个问题:
19世纪末德国在太平洋占领了 ...
应该是很模糊的考虑,德国的海权是一个双目标考虑,一是要胁迫英国结盟或者至少保持中立,以捍卫德国的基本国家安全,二是要保卫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大生产和发展权。当时在太平洋获得基地的考虑还是很模糊的,德国的世界战略缺乏具体的设计,主要考虑还是在欧洲。防止来自英国由于竞争而产生的打击还是首要任务。
昨天刚买,随便翻了翻,差错惨不忍睹。第5,6页,整段文字一字不差的重复。翻倒结尾,讲苏联海军的一段,又出现大段文字的重复。我不知道这是排版的错误还是作者故意,反正这种错误如此触目惊心,严重影响阅读心情
这增刊确实好,收藏+补课~
好久没买舰船了,准备入手个这个看看
尽管认为此前连载的某些观点是错误的且非常幼稚

但是

钦佩作者的顽强毅力

另祝早日康复
外国的东西不感兴趣,不会买
此书已收,正在拜读。
PPDPHD1 发表于 2012-11-8 08:31
应该是很模糊的考虑,德国的海权是一个双目标考虑,一是要胁迫英国结盟或者至少保持中立,以捍卫德国的基 ...
倘若德国在大陆上能够获得法国和俄罗斯帝国的谅解

解除其在陆上事关生死存亡的后顾之忧

才有可能去和英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海上霸权

因此在与法国和俄罗斯结盟之前

德国的任何大海军的举措都毫无实际意义

从二战来看

正是由于德国占领了法国海岸和挪威海岸

才为袭击舰和潜艇部队的使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因此  倘若不能获得陆地上的胜利

德国海军仅具有有限战术意义

当然,如果德国人能够更加重视两栖作战

一战期间尝试在彼得格勒浅近纵深

实施登陆

大舰队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科京 发表于 2012-11-9 10:27
倘若德国在大陆上能够获得法国和俄罗斯帝国的谅解

解除其在陆上事关生死存亡的后顾之忧
在19世纪,大家都在玩“全球帝国”游戏的时候,德国在大陆上不大可能获得法国和俄国的谅解的。

19世纪的国际关系演化如下:
1815 巴黎和约  牛牛在平衡之轮上,用俄、奥、普来制约法国,同时又不过度的削弱法国,以阻挡俄罗斯的西进,同时又促使俄、奥、普三国结盟,来制止奥地利帝国的解体,同时用一个统一完整的奥地利来制约普鲁士做大,俄罗斯南下。

这个体系的第一道裂缝呢,是法国的快速复苏,拿破仑战争之后,法国把重点放在殖民经营上,实际上到1848年,法兰西重新成为欧洲的总裁者之一——这样法国明显不可能接受1815年体系给法国的地位了,当然法国也不可能重蹈拿破仑的覆辙去和牛牛对抗,那是找死。

所以法国选择了传统战场——南欧,也就是意大利,结果就克里米亚战争和意大利统一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纸面上最大的受害者是鹅毛,赔了夫人又折兵,但实际上最倒霉的奥地利——由于不想对抗英法,所以俄、奥、普三国同盟实际上是解体了,这对俄罗斯是麻烦,对普鲁士是自由,对奥地利那是和谐稳定的问题——也就是动摇了国本。意大利的独立就是三国同盟解体的直接后果。

自此之后,如果说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溃疡,那么奥地利帝国(及后来奥匈帝国)就是欧洲的隐患——按保罗肯尼迪的话说就是:奥地利帝国始终拒绝解散——奥地利被削弱了,但是不会心甘情愿的走向历史的宿命,怎么办,一个是内部改革,结果就是奥匈两元帝国的诞生,同时还要找一个强有力的外援,一个能在帝国开战的时候,能出钱出兵的盟友,而不是一个只会放嘴炮的耶稣。 那问题就来了,要结盟,奥匈帝国的筹码在哪里??  
1) 奥俄结盟: 克里米亚战争的梁子和俄罗斯对奥地利“遗产”兴趣彻底断送这种可能
2) 奥英结盟: 从欧洲安全的角度出发,这是合理的,东防鹅毛,西防高卢鸡,北边看着汉斯——所以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中对奥匈帝国的解体耿耿于怀,但是在兵力投射上是不合理的,一旦奥地利卷入欧洲战争,牛牛投入陆军可能性极低,尤其持续投入的可能性很小,实际上即使英奥结盟一定是三方结盟,大陆上必须要找一个炮灰,去支援奥地利——以前普鲁士可以充当,现在的汉斯决计不会当炮灰了。也就是奥英结盟对牛牛的利益要远远大于对奥匈帝国的利益,这种结盟是不可能的。
3) 奥法结盟:拿破仑三世没打败仗的时候,这是可能的——意大利独立之后,法奥在南欧的冲突基本不存在了,问题是拿破仑三世一打败仗,和败军结盟,并且要面对普鲁士的战争,风险实在太大了......
4) 奥德结盟:以前说汉斯两面受敌,SB云云——问题是你只要看一下地图,两面受敌对汉斯来说,不是最坏的——尤其是面对两个相对孤立的敌人,如果德奥不结盟,那就不是两面受敌了,最坏的情况是半包围的态势——这个TG最有体会了。  所以德奥结盟对双方的安全都是合理的:对德国孤立了对手,对奥地利德奥结盟形成的地缘优势增强了维持统一的可能性。 (顺便说一句,小胡子的基本战略也是孤立对手,所以从东欧下得手)

当德奥结盟成为现实的时候,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就很微妙了,德奥俄第二次三国同盟(即所谓的“再保险条约”)对鹅毛来说,将成为其在巴尔干捞取好处的障碍,而鹅毛一旦在土耳其问题上和牛牛高卢鸡翻脸,这个同盟是不是靠得住,也是问题,克里米亚战争已经有教训了。 所以在德奥结盟成为现实的时候,俄德关系基本上不会回到结盟的路上。  同时,德法关系也很微妙,对法国来说,一个德国已经够呛了,德奥同盟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问题是一旦法国和德奥同盟接近,就有可能失去鹅毛的帮助,这时谁来帮法国平衡德奥呢??实力的不对等使得法德也成了单相思。

所以到19实际末  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存在是有一定必然性,也不是那个政治家或者利益集团变一下思路就能解决的。 真正的变数是牛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