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关于达豪,关于奥斯维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41:29
<P>焚烧人类的地方终将被烧掉——达豪集中营 </P>
<P>达豪站是个非常宁静的小站,与大部分人想象中一个3万人口小镇上的火车站应有的宁静一模一样:简单的一排平房、几张因为坐的人少而显得崭新的候车椅。在慕尼黑中央车站坐上郊区列车,20分钟左右就到这里了。在这儿下车的旅客不多,他们大多数急匆匆走出车站,登上等候在站外的726号公共汽车。
  726号公共汽车穿过安静的城区,沿途建筑物不多,在花园和草地之间错落着一些民宅。有旅游指南建议游客步行穿过小镇,感受一下这个已经有1200年历史的小镇上优雅平和的气氛。据说,在1900年前后,达豪的居民每10个人就有一位画家。不管是步行还是乘坐726号公共汽车,游客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小镇边缘的达豪集中营纪念馆。这个纪念馆是在集中营的原址上建起来的,纪念馆没有正门,但铁丝网和哨楼告诉每一个接近这里的人这是什么地方。</P>
<P></P>
<P>达豪集中营大门上的德语口号“劳动使你获得自由”</P>
<P>“尽管集中营实际上是建在城外的,但它从一开始就窃用了‘达豪’这个名字。从此,在全世界的心目中,那个受人尊敬的艺术家之镇变成了纳粹反人类暴行的标志。”在达豪市官方网站的介绍中,很容易感受当地人对集中营的态度。
  这种态度,在电视剧集《兄弟连》中也有过表现。美军部队在兰德斯堡附近发现一个集中营,被里面的罪行所震撼,但当地小镇上的居民拒绝相信有这样灭绝人性的地方存在,于是美军负责人命令当地每个成年人都亲自前往集中营进行清理工作……这个“兰德斯堡附近的集中营”就是达豪集中营。
  如果把达豪、慕尼黑和兰德斯堡这三个城市连成一个三角形,达豪集中营就被包在这个三角形里面,距离这三个城市的距离分别是1公里、17公里和50公里———如果要以地名来命名的话,“达豪”显然是首选。

</P>
<P></P>
<P>壕沟、铁网、围墙,三层防护的方式被推广到纳粹的各个集中营</P>



<P>作为集中营的命名首选,在今天看来,是一段耻辱的历史,如果有个什么别名就好了。事实上,当年这里确实有个别名———达豪学校。因为这是纳粹建立的第一个集中营,从营地建筑设计到管理制度方面,都为后来纳粹在欧洲建立的所有集中营树立了榜样。事实上,除了第一个集中营,在达豪、兰德斯堡和慕尼黑构筑的三角形区域,还发生过很多影响历史的事情:1889年⒌婪?#183;希特勒出生在不远的德奥边境地区(莱茵河两岸的德国辛巴赫和奥地利布劳瑙都不愿承认他出生于自己的城市,此事一直没有定论);1919年,纳粹党在慕尼黑成立;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啤酒馆暴动”,一举成名;1924年12月20日,因“啤酒馆暴动”入狱的希特勒服刑8个月又20天之后,走出兰德斯堡监狱,他在狱中写出了《我的奋斗》……
  1933年3月20日,希姆莱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一个新营地即将开张的消息,两天后,达豪集中营正式启用。据1933年3月22日《慕尼黑最新消息报》报道,当天,第一批“人民祸害”站在敞开的卡车上穿过在营外等候几个小时的好奇者,被运送到这里。这份报纸还描述过集中营的设计思路:“预先规定将政治犯分成劳动小组……用于开垦达豪的沼泽地……规定在自由时间举办乡土和宗教类讲座。想通过劳动、相应的伙食、公正对待每个人,将狱中人重新变得对祖国的思想有用。”后来,这句话被精简为“劳动使你获得自由”,成为各个集中营的共同口号。

</P>
<P></P>
<P>告示牌上的解说是“囚徒们在这里被吊死”</P>
<P>达豪集中营最初设计容纳5000人,对象是“人民祸害”,包括:共产党、社会民主党、被确定有罪的各类犯人。这份单子不断扩张:城市游民、同性恋、犹太教徒、吉普赛人、政治犯、国家敌人、犹太人……当1945年4月29日美军解放这里的时候,营房中关押着67000名囚犯。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12年中,共有206206人曾在这里被关押,其中死亡31951人———各个数字构成一个超过10万人的巨大空白,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下落如何,因为没有档案来证明。
  这部分下落不明的人,很多就是死于自杀。在集中营中,只有被杀,很难自杀,所以囚徒的自杀就着落在达豪集中营在防御方面的创新。达豪集中营占地20至25英亩,这么大一片区域,只靠铁丝网和7座哨塔,维系着极低的越狱成功率,靠的就是精心的设计。每座塔楼都具有很好的视野,看守会枪杀所有稍微接近铁丝网的囚徒,这个界线基本上由守卫自行确定,所以在无聊的看守把这条越界线越定越远———有不少囚徒在离铁丝网100米开外的地方被枪杀。这样一来,自杀对囚徒们来说变得异常容易,只需要义无反顾地奔向铁丝网,看守们会完成剩下的事情。目前的铁丝网是1965年重建的,原先的铁丝网在1960年代初就基本上损毁严重(一部分是集中营年代被囚徒们损坏的,更大部分成为1945年以后重返这里的幸存者及其后人们泄愤的对象)。
  有名字,没名字,数不清有多少人死于“达豪学校”的一项创新上———活人实验。就在营房旁搭建的实验室中,谢格蒙德·拉斯切尔医生主持了多项活人医学实验,包括:将犯人从几乎冻僵的情况下放入热水中,记录复苏的时间;将犯人关入高压舱,持续加压,记录致死的气压……难道拉斯切尔就那么仇恨这些犯人?其实他只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博士学位。为此,他不断将自己的实验记录投往被纳粹控制的大学,如果不是他求子心切的妻子因偷窃婴儿被抓获,他真有可能达到目的。
  在成立之初的5年里,达豪集中营扮演的角色更像一间苛刻的传统劳改营。囚徒们在这里被迫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这些劳动被分为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两类。各类罪犯、同性恋、政治犯等在理论上存在“被改造好”可能的囚徒从事的是无效劳动———将巨大的石块从一处搬去另一处,然后再搬回来———集中营的管理者认为这种机械式的重劳动能够将他们的思想重新“扳正”过来。犹太人、吉普赛人等被纳粹的“人种学”否定的族群,在这里分配到的是有效劳动任务———他们要为附近的宝马、爱克发胶片等公司制造产品,就像《辛德勒名单》里展现的那样。而到了后期,无效劳动被取消,几乎所有囚徒都要投入更大工作量的有效劳动中。这与纳粹的集中营政策有关,除了一些实在支撑不下去的集中营能从党卫军那里领到数量极少的津贴,其余的集中营必须自负盈亏,随着被“集中”的人越来越多,营里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1939年以前,达豪集中营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党卫军疗养院的角色,在紧张的前线作战了一定时间的士兵,会与这里的看守换岗,在这里享受一段作威作福的日子。
  到1939年为止,达豪集中营中过劳导致的死亡率虽然偏高,但远不是今天人们印象中地狱般的情形。集中营纪念馆收藏的一份图表显示,从1933年到1937年,达豪集中营分别有22人、33人、12人、11人和41人死亡,加上1938年的256人和1939年的183人,在头7年里,这里有558名囚徒死亡,而在接下来的6年中,死亡的人数是31393人。
  1938年,为应付人满为患的情况,达豪集中营进行了扩建,加建了营房、添加了快速处死囚徒的焚烧炉,但一直没有把毒气室修起来。自此以后,情况开始失控,实验和杀人成了这里看守的主要工作。1944年底,在德军不断溃败的背景下,看守们打破不对囚徒进行性侵犯的规则,在集中营中修建了军妓院,挑选女囚徒服务。

</P>
<P>
纪念馆中还原的当年的厕所</P>
<P>今天,集中营的营房已经被全部拆除,只留下墙基。当初看守们办公的平房被改建为纪念馆,其中的几个房间用以再现当年的营房。但营房实在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被用来再现。架子床、马桶间、饭兜、条纹囚服,这就是营房的所有元素,也是最幸运的囚徒们的全部生活。站在空旷的营房旧址上,秋天的风一阵阵掠过旁边的白杨树,响起凌乱的沙沙声。站在这片沙地上,感觉到的只是孤单。
  这里被拆除的还有当年的焚烧炉。与营房尚留下墙基不同,这里树着一块牌子,上面只有一句话:这里曾是焚烧炉。
  在慕尼黑,“达豪集中营一日游”是各家旅行社重点推荐的项目,其中一家的宣传单张上,对焚烧炉的去向有详细一些的解释:现在,达豪集中营已经没有焚烧炉了,焚烧人类的地方终将被烧掉。
</P>

<P>
1945年4月29日,美军第157步兵团I连经过短暂战斗,解放了达豪集中营。图为美军在清点集中营中的囚徒尸体</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5 15:07:13编辑过]
<P>焚烧人类的地方终将被烧掉——达豪集中营 </P>
<P>达豪站是个非常宁静的小站,与大部分人想象中一个3万人口小镇上的火车站应有的宁静一模一样:简单的一排平房、几张因为坐的人少而显得崭新的候车椅。在慕尼黑中央车站坐上郊区列车,20分钟左右就到这里了。在这儿下车的旅客不多,他们大多数急匆匆走出车站,登上等候在站外的726号公共汽车。
  726号公共汽车穿过安静的城区,沿途建筑物不多,在花园和草地之间错落着一些民宅。有旅游指南建议游客步行穿过小镇,感受一下这个已经有1200年历史的小镇上优雅平和的气氛。据说,在1900年前后,达豪的居民每10个人就有一位画家。不管是步行还是乘坐726号公共汽车,游客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小镇边缘的达豪集中营纪念馆。这个纪念馆是在集中营的原址上建起来的,纪念馆没有正门,但铁丝网和哨楼告诉每一个接近这里的人这是什么地方。</P>
<P></P>
<P>达豪集中营大门上的德语口号“劳动使你获得自由”</P>
<P>“尽管集中营实际上是建在城外的,但它从一开始就窃用了‘达豪’这个名字。从此,在全世界的心目中,那个受人尊敬的艺术家之镇变成了纳粹反人类暴行的标志。”在达豪市官方网站的介绍中,很容易感受当地人对集中营的态度。
  这种态度,在电视剧集《兄弟连》中也有过表现。美军部队在兰德斯堡附近发现一个集中营,被里面的罪行所震撼,但当地小镇上的居民拒绝相信有这样灭绝人性的地方存在,于是美军负责人命令当地每个成年人都亲自前往集中营进行清理工作……这个“兰德斯堡附近的集中营”就是达豪集中营。
  如果把达豪、慕尼黑和兰德斯堡这三个城市连成一个三角形,达豪集中营就被包在这个三角形里面,距离这三个城市的距离分别是1公里、17公里和50公里———如果要以地名来命名的话,“达豪”显然是首选。

</P>
<P></P>
<P>壕沟、铁网、围墙,三层防护的方式被推广到纳粹的各个集中营</P>



<P>作为集中营的命名首选,在今天看来,是一段耻辱的历史,如果有个什么别名就好了。事实上,当年这里确实有个别名———达豪学校。因为这是纳粹建立的第一个集中营,从营地建筑设计到管理制度方面,都为后来纳粹在欧洲建立的所有集中营树立了榜样。事实上,除了第一个集中营,在达豪、兰德斯堡和慕尼黑构筑的三角形区域,还发生过很多影响历史的事情:1889年⒌婪?#183;希特勒出生在不远的德奥边境地区(莱茵河两岸的德国辛巴赫和奥地利布劳瑙都不愿承认他出生于自己的城市,此事一直没有定论);1919年,纳粹党在慕尼黑成立;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啤酒馆暴动”,一举成名;1924年12月20日,因“啤酒馆暴动”入狱的希特勒服刑8个月又20天之后,走出兰德斯堡监狱,他在狱中写出了《我的奋斗》……
  1933年3月20日,希姆莱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一个新营地即将开张的消息,两天后,达豪集中营正式启用。据1933年3月22日《慕尼黑最新消息报》报道,当天,第一批“人民祸害”站在敞开的卡车上穿过在营外等候几个小时的好奇者,被运送到这里。这份报纸还描述过集中营的设计思路:“预先规定将政治犯分成劳动小组……用于开垦达豪的沼泽地……规定在自由时间举办乡土和宗教类讲座。想通过劳动、相应的伙食、公正对待每个人,将狱中人重新变得对祖国的思想有用。”后来,这句话被精简为“劳动使你获得自由”,成为各个集中营的共同口号。

</P>
<P></P>
<P>告示牌上的解说是“囚徒们在这里被吊死”</P>
<P>达豪集中营最初设计容纳5000人,对象是“人民祸害”,包括:共产党、社会民主党、被确定有罪的各类犯人。这份单子不断扩张:城市游民、同性恋、犹太教徒、吉普赛人、政治犯、国家敌人、犹太人……当1945年4月29日美军解放这里的时候,营房中关押着67000名囚犯。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12年中,共有206206人曾在这里被关押,其中死亡31951人———各个数字构成一个超过10万人的巨大空白,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下落如何,因为没有档案来证明。
  这部分下落不明的人,很多就是死于自杀。在集中营中,只有被杀,很难自杀,所以囚徒的自杀就着落在达豪集中营在防御方面的创新。达豪集中营占地20至25英亩,这么大一片区域,只靠铁丝网和7座哨塔,维系着极低的越狱成功率,靠的就是精心的设计。每座塔楼都具有很好的视野,看守会枪杀所有稍微接近铁丝网的囚徒,这个界线基本上由守卫自行确定,所以在无聊的看守把这条越界线越定越远———有不少囚徒在离铁丝网100米开外的地方被枪杀。这样一来,自杀对囚徒们来说变得异常容易,只需要义无反顾地奔向铁丝网,看守们会完成剩下的事情。目前的铁丝网是1965年重建的,原先的铁丝网在1960年代初就基本上损毁严重(一部分是集中营年代被囚徒们损坏的,更大部分成为1945年以后重返这里的幸存者及其后人们泄愤的对象)。
  有名字,没名字,数不清有多少人死于“达豪学校”的一项创新上———活人实验。就在营房旁搭建的实验室中,谢格蒙德·拉斯切尔医生主持了多项活人医学实验,包括:将犯人从几乎冻僵的情况下放入热水中,记录复苏的时间;将犯人关入高压舱,持续加压,记录致死的气压……难道拉斯切尔就那么仇恨这些犯人?其实他只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博士学位。为此,他不断将自己的实验记录投往被纳粹控制的大学,如果不是他求子心切的妻子因偷窃婴儿被抓获,他真有可能达到目的。
  在成立之初的5年里,达豪集中营扮演的角色更像一间苛刻的传统劳改营。囚徒们在这里被迫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这些劳动被分为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两类。各类罪犯、同性恋、政治犯等在理论上存在“被改造好”可能的囚徒从事的是无效劳动———将巨大的石块从一处搬去另一处,然后再搬回来———集中营的管理者认为这种机械式的重劳动能够将他们的思想重新“扳正”过来。犹太人、吉普赛人等被纳粹的“人种学”否定的族群,在这里分配到的是有效劳动任务———他们要为附近的宝马、爱克发胶片等公司制造产品,就像《辛德勒名单》里展现的那样。而到了后期,无效劳动被取消,几乎所有囚徒都要投入更大工作量的有效劳动中。这与纳粹的集中营政策有关,除了一些实在支撑不下去的集中营能从党卫军那里领到数量极少的津贴,其余的集中营必须自负盈亏,随着被“集中”的人越来越多,营里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1939年以前,达豪集中营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党卫军疗养院的角色,在紧张的前线作战了一定时间的士兵,会与这里的看守换岗,在这里享受一段作威作福的日子。
  到1939年为止,达豪集中营中过劳导致的死亡率虽然偏高,但远不是今天人们印象中地狱般的情形。集中营纪念馆收藏的一份图表显示,从1933年到1937年,达豪集中营分别有22人、33人、12人、11人和41人死亡,加上1938年的256人和1939年的183人,在头7年里,这里有558名囚徒死亡,而在接下来的6年中,死亡的人数是31393人。
  1938年,为应付人满为患的情况,达豪集中营进行了扩建,加建了营房、添加了快速处死囚徒的焚烧炉,但一直没有把毒气室修起来。自此以后,情况开始失控,实验和杀人成了这里看守的主要工作。1944年底,在德军不断溃败的背景下,看守们打破不对囚徒进行性侵犯的规则,在集中营中修建了军妓院,挑选女囚徒服务。

</P>
<P>
纪念馆中还原的当年的厕所</P>
<P>今天,集中营的营房已经被全部拆除,只留下墙基。当初看守们办公的平房被改建为纪念馆,其中的几个房间用以再现当年的营房。但营房实在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被用来再现。架子床、马桶间、饭兜、条纹囚服,这就是营房的所有元素,也是最幸运的囚徒们的全部生活。站在空旷的营房旧址上,秋天的风一阵阵掠过旁边的白杨树,响起凌乱的沙沙声。站在这片沙地上,感觉到的只是孤单。
  这里被拆除的还有当年的焚烧炉。与营房尚留下墙基不同,这里树着一块牌子,上面只有一句话:这里曾是焚烧炉。
  在慕尼黑,“达豪集中营一日游”是各家旅行社重点推荐的项目,其中一家的宣传单张上,对焚烧炉的去向有详细一些的解释:现在,达豪集中营已经没有焚烧炉了,焚烧人类的地方终将被烧掉。
</P>

<P>
1945年4月29日,美军第157步兵团I连经过短暂战斗,解放了达豪集中营。图为美军在清点集中营中的囚徒尸体</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5 15:07:13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5 15:19:00编辑过]
<P>人间地狱啊!!!</P><P>好想造几座给日本友人待,一感谢它们对中国的“照顾”</P>
这段历史可不能忘记。
<B>以下是引用<I>铁将军</I>在2005-2-5 20:58:29的发言:</B>

<P>人间地狱啊!!!</P>
<P>好想造几座给日本友人待,一感谢它们对中国的“照顾”</P>

<P>
<P>我有这种想法已经很久了</P>
[em17][em17][em17][em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