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开发署在全球频密渗透 普京拔美国"胡萝卜"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15:31
国际开发署在全球频密渗透 普京拔美国"胡萝卜"
2012年10月18日   来源:新华网   






  邱炯/插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支林飞 发自华盛顿

  最近,俄罗斯总统普京决心拔掉美国的“胡萝卜”:下令美国国际开发署停止在该国一切活动,并限期在10月1日前将其人员撤离。俄方的理由是,美国假借对外援助的名义,扶植和鼓励非政府的人权和反对派组织,干扰俄罗斯选举,干涉其内政。
  其实,国际开发署是美国的重要外交工具之一,它不仅活跃在俄罗斯,更是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家积极开展活动,成为去年发生的中东“阿拉伯变局”运动的幕后黑手之一。不仅如此,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触角可谓是伸到世界各个角落,包括19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他们的身影。
  为在俄活动拨款5200万美元
  这是以强硬风格著称的普京针对美国打出的一记有力的左勾拳——俄外交部发表措词强硬的声明称,直接指责美国际开发署的“活动与其目的不符”,试图“通过提供资金方式,对俄政治进程——包括各阶层选举和民间机构施加影响力”。它强调,俄公民社会已“完全成熟”,不需外国人的指导。
  确实,自去年时任总理的普京宣布再次参选总统以来,美政府对立场反美、态度强硬的他再次掌权感到担忧,因此试图通过资助民间选举监督组织,来检举作弊和鼓动民众抗议YX等方式,为普京上台设置障碍。在普京上台后,这些组织鼓动群众YX和不断施加舆论压力,惹恼了普京。
  美国资助的一个主要的俄非政府组织就是戈罗斯,它号称是独立选举监督组织,它在去年12月带头谴责俄国家杜马选举存在作弊现象,并煽动数万名抗议者上街YX。该组织尤其在北高加索地区十分活跃,那里正好又是极端伊斯兰激进分子活跃的地带。此外,俄罗斯从事人权活动的非政府组织——“纪念”组织、监督政府腐败的“国际透明”组织等也都得到了美国际开发署的资助。俄政府对此十分恼怒,对美资助戈罗斯在北高加索地区从事反政府活动多次发出警告。
  美国国际开发署最早是在前苏联解体后进入俄罗斯的,除了资助类似戈罗斯这样的人权组织外,而且借进行人道救助活动进行渗透,向那些很少得到俄政府帮助的民间医疗和环境团体提供资金,帮助它们在贫困地区进行抗击艾滋病、肺结核、宣传环保等慈善和人道活动,颇能笼络人心。美国会已批准2013财年为国际开发署在俄罗斯活动拨款5200万美元的预算。
  俄罗斯政府也从去年以来席卷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变局”运动中接受了教训,认为其背后的主角就是美国。比如在埃及,美国际开发署一直十分活跃,穆巴拉克政权并没有加以限制,最终导致被推翻。俄罗斯政府不希望俄出现这种情况。
  美国智库企业研究所的俄罗斯问题专家丹尼尔·瓦季迪奇说:“克里姆林宫发出的信号是很清晰的:在今天的俄罗斯政治环境下,外国政府向独立的俄公民社会组织提供资金的做法是不受欢迎的。”
  触角伸到世界190多个国家
  美国二战时的著名总统罗斯福有一句经典名言:“轻声说话,但手里握着大棒。”他的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美国在海外推行外交政策时使用的“胡萝卜+大棒”政策:一方面推动金元外交,尽量表露出温情脉脉,在援助的伪装下推行价值观;另一方面则动用武力,推翻仇视美国的外国政敌的统治。动武与援助,就是美国推动外交政策、维护海外霸权的两大工具,交替使用,屡试不爽。
  历史证明,美国的“胡萝卜”政策实际上取得了比武力干涉的“大棒”政策更佳的效果。美对外发动血腥的侵略和武力征服行动,固然能推翻几个类似萨达姆、卡扎菲之类的仇敌,但战争带来的灾难使美国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并催生更多类似“基地”组织的恐怖团体。但美国际开发署展示的是美对外干涉行动的更具欺骗性的一面。它通过到处撒钱在海外宣扬美国价值观,扶植反对组织,更显温情,其对外干涉行动更具效力。
  在二战结束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重建,美欧从此确立了牢固的战略联盟,成立北约组织,与苏联进行对抗。美政府从此认识到海外援助在推动外交政策方面的重要性。
  美国际开发署最早起源于1949年杜鲁门总统建议成立的国际开发援助计划,它被作为美外交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帮助消除贫困和增加商品生产,为美国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是通过帮助一些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实现繁荣,从而削弱共产主义影响。美政府后来成立了互助安全局、外国行动局和国际合作局三个机构,负责对外援助。
  1961年,肯尼迪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案,正式成立美国国际开发署,以整合所有外援机构,统一开展工作。随着时代变迁和美外交重点转变,美国际开发署的工作重点也不断调整。上世纪70年代,其重点从原来的提供科技和资本援助转向提供卫生、教育和人力开发方面;80年代,其重点转向扶植自由市场方面;90年代,其重点转向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广民主方面;进入21世纪,其工作重点转移到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战后重建方面。
  如今,美国际开发署年预算占美年度财政预算的1%,2011财年则高达350多亿美元。该署触角伸到世界各个角落,向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人员。其总体目标一直与肯尼迪时代保持一致:通过在海外援助等行动,在帮助当地民众提高生活水平、抗击疾病、摆脱贫困、救灾重建、普及教育等工作的同时,配合和支持美政府推广民主和开拓市场的外交政策目标。



http://intl.ce.cn/sjjj/qy/201210/18/t20121018_23764354.shtml

国际开发署在全球频密渗透 普京拔美国"胡萝卜"
2012年10月18日   来源:新华网   






  邱炯/插画《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支林飞 发自华盛顿
  最近,俄罗斯总统普京决心拔掉美国的“胡萝卜”:下令美国国际开发署停止在该国一切活动,并限期在10月1日前将其人员撤离。俄方的理由是,美国假借对外援助的名义,扶植和鼓励非政府的人权和反对派组织,干扰俄罗斯选举,干涉其内政。
  其实,国际开发署是美国的重要外交工具之一,它不仅活跃在俄罗斯,更是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家积极开展活动,成为去年发生的中东“阿拉伯变局”运动的幕后黑手之一。不仅如此,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触角可谓是伸到世界各个角落,包括19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他们的身影。
  为在俄活动拨款5200万美元
  这是以强硬风格著称的普京针对美国打出的一记有力的左勾拳——俄外交部发表措词强硬的声明称,直接指责美国际开发署的“活动与其目的不符”,试图“通过提供资金方式,对俄政治进程——包括各阶层选举和民间机构施加影响力”。它强调,俄公民社会已“完全成熟”,不需外国人的指导。
  确实,自去年时任总理的普京宣布再次参选总统以来,美政府对立场反美、态度强硬的他再次掌权感到担忧,因此试图通过资助民间选举监督组织,来检举作弊和鼓动民众抗议YX等方式,为普京上台设置障碍。在普京上台后,这些组织鼓动群众YX和不断施加舆论压力,惹恼了普京。
  美国资助的一个主要的俄非政府组织就是戈罗斯,它号称是独立选举监督组织,它在去年12月带头谴责俄国家杜马选举存在作弊现象,并煽动数万名抗议者上街YX。该组织尤其在北高加索地区十分活跃,那里正好又是极端伊斯兰激进分子活跃的地带。此外,俄罗斯从事人权活动的非政府组织——“纪念”组织、监督政府腐败的“国际透明”组织等也都得到了美国际开发署的资助。俄政府对此十分恼怒,对美资助戈罗斯在北高加索地区从事反政府活动多次发出警告。
  美国国际开发署最早是在前苏联解体后进入俄罗斯的,除了资助类似戈罗斯这样的人权组织外,而且借进行人道救助活动进行渗透,向那些很少得到俄政府帮助的民间医疗和环境团体提供资金,帮助它们在贫困地区进行抗击艾滋病、肺结核、宣传环保等慈善和人道活动,颇能笼络人心。美国会已批准2013财年为国际开发署在俄罗斯活动拨款5200万美元的预算。
  俄罗斯政府也从去年以来席卷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变局”运动中接受了教训,认为其背后的主角就是美国。比如在埃及,美国际开发署一直十分活跃,穆巴拉克政权并没有加以限制,最终导致被推翻。俄罗斯政府不希望俄出现这种情况。
  美国智库企业研究所的俄罗斯问题专家丹尼尔·瓦季迪奇说:“克里姆林宫发出的信号是很清晰的:在今天的俄罗斯政治环境下,外国政府向独立的俄公民社会组织提供资金的做法是不受欢迎的。”
  触角伸到世界190多个国家
  美国二战时的著名总统罗斯福有一句经典名言:“轻声说话,但手里握着大棒。”他的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美国在海外推行外交政策时使用的“胡萝卜+大棒”政策:一方面推动金元外交,尽量表露出温情脉脉,在援助的伪装下推行价值观;另一方面则动用武力,推翻仇视美国的外国政敌的统治。动武与援助,就是美国推动外交政策、维护海外霸权的两大工具,交替使用,屡试不爽。
  历史证明,美国的“胡萝卜”政策实际上取得了比武力干涉的“大棒”政策更佳的效果。美对外发动血腥的侵略和武力征服行动,固然能推翻几个类似萨达姆、卡扎菲之类的仇敌,但战争带来的灾难使美国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并催生更多类似“基地”组织的恐怖团体。但美国际开发署展示的是美对外干涉行动的更具欺骗性的一面。它通过到处撒钱在海外宣扬美国价值观,扶植反对组织,更显温情,其对外干涉行动更具效力。
  在二战结束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重建,美欧从此确立了牢固的战略联盟,成立北约组织,与苏联进行对抗。美政府从此认识到海外援助在推动外交政策方面的重要性。
  美国际开发署最早起源于1949年杜鲁门总统建议成立的国际开发援助计划,它被作为美外交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帮助消除贫困和增加商品生产,为美国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是通过帮助一些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实现繁荣,从而削弱共产主义影响。美政府后来成立了互助安全局、外国行动局和国际合作局三个机构,负责对外援助。
  1961年,肯尼迪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案,正式成立美国国际开发署,以整合所有外援机构,统一开展工作。随着时代变迁和美外交重点转变,美国际开发署的工作重点也不断调整。上世纪70年代,其重点从原来的提供科技和资本援助转向提供卫生、教育和人力开发方面;80年代,其重点转向扶植自由市场方面;90年代,其重点转向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广民主方面;进入21世纪,其工作重点转移到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战后重建方面。
  如今,美国际开发署年预算占美年度财政预算的1%,2011财年则高达350多亿美元。该署触角伸到世界各个角落,向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人员。其总体目标一直与肯尼迪时代保持一致:通过在海外援助等行动,在帮助当地民众提高生活水平、抗击疾病、摆脱贫困、救灾重建、普及教育等工作的同时,配合和支持美政府推广民主和开拓市场的外交政策目标。



http://intl.ce.cn/sjjj/qy/201210/18/t20121018_23764354.shtml

 7万名选举观察员活跃在中东

  美国际开发署的工作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推进民主、人权和良政、促进经济增长和贸易、确保农业和食品安全、促进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就业、提高全球卫生水平、确保水质安全、危机和冲突管理、抗击疾病等。其主要方式就是资助各国的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由它们代为执行具体工作,潜移默化地推销美国价值观。美国际开发署还与联合国联合开展“千年发展目标”项目,以帮助贫穷国家发展和抗击疾病。

  即使在叙利亚,虽然去年以来美一直对巴沙尔政府实行严厉制裁以迫其下台,但另一方面,美一直在通过联合国向叙提供援助。截至今年9月,美已向叙提供超过1亿美元的人道援助,以帮助那些因战乱而面临饥荒或流离失所的平民。随着一包包印着“美国人民捐赠”温情字样的救济物资的到来,贫困国家的人们自然就在内心形成对美国的感激之情。必要的时候,这些人会愤而走上街头与政府对抗,为所谓的自由民主而奋斗。

  美国是去年发生的中东“阿拉伯变局”运动的幕后黑手之一。

  美国国际开发署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家积极开展活动,以传播所谓的民主和人权价值观。该署为了帮助突尼斯和埃及举行民主选举,投入巨资培训了7万多名选举观察员,并为大约200多万人提供选民培训课程。

  今年2月,在埃及首都开罗发生大规模要求军方交权的示威活动后,埃及军事当局以干涉埃及内政为名逮捕了43名外国非政府组织活动分子和援助工人,包括19名美国人,其中包括美交通部长拉胡德的儿子。他为美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共和研究所工作,该组织与国际开发署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此举引起美国政府的强烈反弹。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发表声明,敦促埃及放人,并威胁美将停止向埃及提供13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最后,埃及当局被迫就范。

  广施于人,却己所不欲

  但是,美国在这里使用的是双重标准:虽然美国可以在海外通过资助非政府组织的方式,推销民主价值,煽动反政府运动,干预他国选举。但在美国内,却严格禁止海外资金涉足美国大选。

  1996年美国大选期间,一度有媒体炒作污蔑中国政府资助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传言,美国会还就此展开正式调查。2003年,又有传言说瑞典和加拿大资金流向政治行动组织MoveOn.org,试图阻止布什总统竞选连任。结果,该网站迫于压力,宣布禁止接受任何外国资助。

  这两个例子就充分揭露了美国对外政策的两面性,美国可以明目张胆地在海外到处使钱,收买政治代理人,推销美国价值观,扶植亲美政权,却不允许任何外国资金涉足美国政治。

  美国《基督教箴言报》2月13日刊登文章指出,美国在其他国家帮助建立所谓的反独裁联盟,训练选举监督员,借口是“非民主国家”需要它们,但“这无法否认如下事实:这些外国组织正在干涉他国的选举进程,而这个做法甚至在美国国内都是不能接受的”。

  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颇具讽刺意义的是,美国在海外到处挥动“胡萝卜”,从事资助和煽动海外反政府活动,干的却是“己所不欲,偏施于人”的勾当。普京正是识破了美国的伎俩,才决计拔掉美国的“胡萝卜”,以杜绝隐患。(来源: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

我们国内呢?????
中国的也很多,什么时候硬起来把它们赶出去阿
我更关心的是国内。这个必须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