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苏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9:44:10


二战中的苏军
  
  大大2000
  
  
  如果看看《苏联武装力量五十年》以及《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等关于苏军编制的书籍。就会发现,二战中,苏军的编制满员率很低,而且编制水平很低。一个坦克团20辆坦克,一个坦克旅65辆,一个炮兵团20门火炮,一个步兵师3000多人,5000多人的师就算中等的了,到了8000人就算满员的了。有的步兵师经过多次补充,长期也就是3000-5000人。不仅人数少,装备缺编更大。不过苏军基本上能保证人人都有步枪、骑枪、冲锋枪之类的单兵武器,这有赖于战前多年的储备的老枪没有销毁(上千万支1930年前生产的莫辛纳甘,苏德战争爆发后,又生产了1000多万支步枪和骑枪,将近800万支冲锋枪)。

  
  苏军当时如此编制装备,除了战争残酷,伤亡损失巨大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斯大林盲目轻信德军不会提前开战,还有就是30年代末的大肃反,杀掉了几乎九成以上的高级军官,大批中下级军官临时提拔到并不跟他们经验才能适应的高级指挥岗位上。二战前,苏军的员额增长属于突然性的,也没有储备训练兵员和基层指挥军官和管理军士。大量的只能指挥连排规模分队的指挥员却被提拔到营团以上岗位。缺乏现代军队必要的训练有素的军士,即缺乏合格的指挥军官,也缺乏武器装备保养维修的技师,还有基层部队的骨干军士。


  苏联仓促开战后,不仅仅在部队人员装备上遭受重大伤亡损失,动员体制也无法有效工作。莫斯科战役时,从征集兵员到上战场,最短只有3天。三天内,这些原本还是工人、学生、集体农庄庄员的青年连手中的步枪都不一定能会用,更不要说在火力炙烈的战场上如此躲避炮弹、子弹、空中的炸弹,汽车和坦克等的冲锋退却的碰撞碾压了。也许,有足够的老兵的话,最重要的不是那个时候教新兵如何打枪和队列内务,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在战场上躲避危险,保存下来。有人说法国电影《兵临城下》是丑化苏联军队和政委体制,其实一点都没有刻意丑化,完全是真实的再现。

  
  缺乏训练的士兵和军官军士不仅战场寿命很短,苏联武器的战场寿命也很短,所以苏联武器制造的时候,不太讲究工艺,材料也是尽可能的凑付,发动机的寿命尽量压缩到最低。因为战斗机的寿命可能最短只有20小时,坦克的战场寿命可能只有一次冲锋。后方军工厂大都是妇女和青少年(17岁以下)在生产,他们也没有什么技术,只能制造最粗陋的武器。苏军每年生产将近2万5千辆坦克自行火炮,还有美英援助的总共1万多辆。可是苏军在1945年前,任何时候,能够使用的坦克自行火炮数量也不过4000-7000辆,这也是苏军最大的战场投入量了。所以说,不要以为装备1万辆坦克就能随时使用这1万辆,战时能有3000辆随时能用就不错了。

  
  苏军也认为,与其费力的将一个师补充到一万人以上。结果是对付德军一个步兵团,很可能在德军这个装备了170多挺机枪的步兵团阵地前。苏军步兵师一个冲锋,全师就从1万人缩减到5000人了,而且师长的指挥能力可能也就是能有效的指挥5000人。所以还不如不让这个师满编,就5000人好了,苏军的步兵师一般都是对付德军的步兵团,双方人数差不多,缩减后的装备类型数量也相近。苏军的坦克军机械化军用来对付德军的装甲师摩托化师,按照人数规模,苏军的坦克军机械化军还不如德军的师编制人数多。苏军看起来,编制了70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将近300个军,其实也就是70个西方意义上的不满编的军,300个不满编的西方师而已。苏军的坦克旅装备的坦克数量还没有德军的坦克营多。这种编制还是适合苏军整体官兵素质较低,后勤水平低的特点的。

  
  朱可夫一直认为斯大林对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的巨大损失应该负完全的责任,朱可夫认为所有的灾难不幸都来自于斯大林战前的政策和战争初期的慌乱,虽然战争中斯大林没有太大问题,做的也不错,但是不能抵消他对苏联遭受无法忍受的差点灭国灾难的巨大失误。
  
  1956年前,苏共20大中,朱可夫本来都准备好了报告,要在大会上提出苏联在二战中遭受损失的原因都来自斯大林。但是出于某种考虑,赫鲁晓夫不让他做这个报告,而由赫鲁晓夫在选举出苏共中央主席团和政治局后(如果选举前做秘密报告,可能所有的当时的政治局委员都不会当选,每个人的屁股都不干净)的大会上做了秘密报告。也可能赫鲁晓夫不想让朱可夫出这个风头,会增强朱可夫的影响力。
  

  朱可夫到死都对斯大林的失误耿耿于怀,但是60年代后,苏军内部亲斯大林势力得势,长期不让朱可夫公开他的观点。而且在朱可夫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中删除了大量的关于斯大林战前清洗军队干部、胡乱制定军事规划、不重视军事情报分析和战场防御等内容。所以面世后的朱可夫回忆录中,斯大林的好作用反而很多,形象比较正面,对斯大林不利的不是不提,就是推给了别人。

二战中的苏军
  
  大大2000
  
  
  如果看看《苏联武装力量五十年》以及《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等关于苏军编制的书籍。就会发现,二战中,苏军的编制满员率很低,而且编制水平很低。一个坦克团20辆坦克,一个坦克旅65辆,一个炮兵团20门火炮,一个步兵师3000多人,5000多人的师就算中等的了,到了8000人就算满员的了。有的步兵师经过多次补充,长期也就是3000-5000人。不仅人数少,装备缺编更大。不过苏军基本上能保证人人都有步枪、骑枪、冲锋枪之类的单兵武器,这有赖于战前多年的储备的老枪没有销毁(上千万支1930年前生产的莫辛纳甘,苏德战争爆发后,又生产了1000多万支步枪和骑枪,将近800万支冲锋枪)。

  
  苏军当时如此编制装备,除了战争残酷,伤亡损失巨大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斯大林盲目轻信德军不会提前开战,还有就是30年代末的大肃反,杀掉了几乎九成以上的高级军官,大批中下级军官临时提拔到并不跟他们经验才能适应的高级指挥岗位上。二战前,苏军的员额增长属于突然性的,也没有储备训练兵员和基层指挥军官和管理军士。大量的只能指挥连排规模分队的指挥员却被提拔到营团以上岗位。缺乏现代军队必要的训练有素的军士,即缺乏合格的指挥军官,也缺乏武器装备保养维修的技师,还有基层部队的骨干军士。


  苏联仓促开战后,不仅仅在部队人员装备上遭受重大伤亡损失,动员体制也无法有效工作。莫斯科战役时,从征集兵员到上战场,最短只有3天。三天内,这些原本还是工人、学生、集体农庄庄员的青年连手中的步枪都不一定能会用,更不要说在火力炙烈的战场上如此躲避炮弹、子弹、空中的炸弹,汽车和坦克等的冲锋退却的碰撞碾压了。也许,有足够的老兵的话,最重要的不是那个时候教新兵如何打枪和队列内务,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在战场上躲避危险,保存下来。有人说法国电影《兵临城下》是丑化苏联军队和政委体制,其实一点都没有刻意丑化,完全是真实的再现。

  
  缺乏训练的士兵和军官军士不仅战场寿命很短,苏联武器的战场寿命也很短,所以苏联武器制造的时候,不太讲究工艺,材料也是尽可能的凑付,发动机的寿命尽量压缩到最低。因为战斗机的寿命可能最短只有20小时,坦克的战场寿命可能只有一次冲锋。后方军工厂大都是妇女和青少年(17岁以下)在生产,他们也没有什么技术,只能制造最粗陋的武器。苏军每年生产将近2万5千辆坦克自行火炮,还有美英援助的总共1万多辆。可是苏军在1945年前,任何时候,能够使用的坦克自行火炮数量也不过4000-7000辆,这也是苏军最大的战场投入量了。所以说,不要以为装备1万辆坦克就能随时使用这1万辆,战时能有3000辆随时能用就不错了。

  
  苏军也认为,与其费力的将一个师补充到一万人以上。结果是对付德军一个步兵团,很可能在德军这个装备了170多挺机枪的步兵团阵地前。苏军步兵师一个冲锋,全师就从1万人缩减到5000人了,而且师长的指挥能力可能也就是能有效的指挥5000人。所以还不如不让这个师满编,就5000人好了,苏军的步兵师一般都是对付德军的步兵团,双方人数差不多,缩减后的装备类型数量也相近。苏军的坦克军机械化军用来对付德军的装甲师摩托化师,按照人数规模,苏军的坦克军机械化军还不如德军的师编制人数多。苏军看起来,编制了70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将近300个军,其实也就是70个西方意义上的不满编的军,300个不满编的西方师而已。苏军的坦克旅装备的坦克数量还没有德军的坦克营多。这种编制还是适合苏军整体官兵素质较低,后勤水平低的特点的。

  
  朱可夫一直认为斯大林对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的巨大损失应该负完全的责任,朱可夫认为所有的灾难不幸都来自于斯大林战前的政策和战争初期的慌乱,虽然战争中斯大林没有太大问题,做的也不错,但是不能抵消他对苏联遭受无法忍受的差点灭国灾难的巨大失误。
  
  1956年前,苏共20大中,朱可夫本来都准备好了报告,要在大会上提出苏联在二战中遭受损失的原因都来自斯大林。但是出于某种考虑,赫鲁晓夫不让他做这个报告,而由赫鲁晓夫在选举出苏共中央主席团和政治局后(如果选举前做秘密报告,可能所有的当时的政治局委员都不会当选,每个人的屁股都不干净)的大会上做了秘密报告。也可能赫鲁晓夫不想让朱可夫出这个风头,会增强朱可夫的影响力。
  

  朱可夫到死都对斯大林的失误耿耿于怀,但是60年代后,苏军内部亲斯大林势力得势,长期不让朱可夫公开他的观点。而且在朱可夫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中删除了大量的关于斯大林战前清洗军队干部、胡乱制定军事规划、不重视军事情报分析和战场防御等内容。所以面世后的朱可夫回忆录中,斯大林的好作用反而很多,形象比较正面,对斯大林不利的不是不提,就是推给了别人。
<P>前苏联在二战前的问题确实很多,比如在战前进攻芬兰的行动,就已经保露了很多问题,苏联也在改,单在没有该完之前战争已经开始了,苏联是被自己的素质和德军德战术打败德,但在战争后期苏联军队德整体素质已经提升德情况下战争德天平已经倾斜,楼主所讲的部分是实施,但大部分确不敢苟同,所谓天时地理,人和,虽然斯大林的做法残酷而又血腥,但在那是也只有斯大林能对付希特勒,只有比敌人更加残酷才能战胜敌人,这是当时的写照</P>
<P>一家之言。从楼主所说的现象根本得不出他的结论。“二战前,苏军的员额增长属于突然性的,也没有储备训练兵员和基层指挥军官和管理军士。大量的只能指挥连排规模分队的指挥员却被提拔到营团以上岗位。缺乏现代军队必要的训练有素的军士,即缺乏合格的指挥军官,也缺乏武器装备保养维修的技师,还有基层部队的骨干军士。”当时的美军、英军那支军队做到了这点?美军从几十万扩充到一千多万,用了多长时间?你告诉我美军怎么储备基层指挥军官和管理军士的?艾森豪威尔从一个中校4年当到五星上将,难道是特例?不是的,在当时各国军队,都是普遍存在的。</P><P>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苏军是在战争中扩编的,他不可能像美军、德军一样先训练好了再上战场。我们同样可以相信,如果是美国在德国边上,美军是等不到扩编好那一天就被灭掉了。苏军是越战越强,德军是越战越软。到后来,疯狂的法西斯再也没有训练好的老兵了。面对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经验丰富的苏军官兵,只剩下老弱病残。整个国家都被打得跪倒了。至于兵临城下,这种带有浓厚意识形态的影片不需要再多说了。
</P>
<P>  大大2000是个缝共缝中必反的反面教员。</P><P>  而且反得没水平。</P><P>
</P>
<B>以下是引用<I>慎战</I>在2005-1-22 0:04:22的发言:</B>

<P>  大大2000是个缝共缝中必反的反面教员。</P>
<P>  而且反得没水平。</P>
<P>
</P>


你有水平,那你跟大家讲讲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9 16:44:56编辑过]
楼主能否谈谈我军的编制情况?好象完全是苏军编制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