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率先提交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申请 进入审议程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12:04
中国率先提交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申请 进入审议程序


2012年09月06日    来源:中国广播网   



   今年7月,中国大洋协会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交了一份申请书,要求核准我国在西太平洋部分海域进行海底富钴结壳勘探工作,这也是国际海底管理局收到的第一份相关申请。

    根据国际海底管理局相关规定,在中国大洋协会申请的30天内,没有其他国家对此持有异议,意味着我国的申请已进入审议程序。不出意外,这份申请将于明年由国际海底管理局审议后予以核准。

    而在中国之后,日本紧接着提出了类似的勘探申请。那么,究竟什么是富钴结壳?对它的勘探和利用,对我国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在相关资源勘探中,中国还将面临怎样的竞争和挑战?

    富钴结壳系海底结壳状矿床富含各类元素

    昨天(5日)下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会议室里座无虚席,记者们围坐的会议桌正中,摆放的是一尊富钴结壳标本。中国大洋协会副主任李波就刚刚结束的我国富钴结壳矿区申请事宜,回答着记者的提问。

    李波:它是附着在海山的岩石表层。主要是成分是钴、镍、铜、锰、稀土等元素,这些资源是国家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基本矿物资源。

    据李波介绍,富钴结壳是生长于海底岩石表面的结壳状矿床,经长年沉积形成。集中分布在水深400米至4000米之间的海山、海脊和海台的斜坡和顶部。其中富含的各类元素,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资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7月,中国大洋协会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交了一份申请书,要求核准我国在西太平洋部分海域进行海底富钴结壳勘探工作,这也是国际海底管理局收到的第一份相关申请。日本则紧随中国之后提交了申请。

    李波:国际海底管理局通过了《“区域”内富钴结壳探矿和勘探规章》,在第十八次会议上。勘探规章通过以后,我们就提交了大洋协会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的申请书。这次提交申请的有两家,一个是中国大洋协会,一个是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公司。日本和我们的位置基本都在西太平洋海山区。

    如申请获批准将获得该区域15年专属勘探权

    据介绍,这次中国勘探所涉及的区域位于西太平洋海山区,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由150个20平方公里的区块构成,并局限在边长为550公里的矩形范围内。

    李波:一旦我们提交的申请获得核准,我们将拥有在这个区域内15年的专属勘探权,将在第8个年头放弃三分之一的面积,在10个年头放弃第二个三分之一的面积。15年之后,我们会在其中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专属开采权。

    申请已进入审议程序

    根据国际海底管理局今年审议通过的《“区域”内富钴结壳探矿和勘探规章》,在中国大洋协会提交矿区申请的30天内,如果没有其他申请者就相同区域提出富钴结壳矿区申请,即标志着申请未发生重叠,可由国际海底管理局进行进一步审议。现在距中国提出申请已过了30天,这意味着我国的申请已进入审议程序。

    据李波介绍,我国对富钴结壳资源调查始于1997年,已经历了十五个年头。曾在相关海域开展过地质取样、海底照相、多波束测深等多种测量工作。

    李波说,这次申请体现了大洋协会过去十几年来在富钴结壳考察方面的成果,意义重大。

    李波:我们国家做这个,实际上是资源的战略储备。接下来15年的勘探工作计划时间内,重点对资源进行更详细的勘探和评估。在这个基础上,同时对这一区域和临近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评估,以便于以后在开采过程中,不至于对环境造成损害。这几年大洋协会在组织的全球三大洋我们的科学家船舶出去,实际上是对世界海洋的一个认识。对世界海底资源的认识,通过我们的发现,对全人类也是一个贡献。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竞争日益加剧

    据李波副主任介绍,目前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矿区申请上,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李波:到目前为止,国际海底管理局已经核准了分布在三个大洋里的17份勘探合同,当然不包括我们和日本提出的这两个。其中有我们两份。从目前形势看,在竞争上有加剧趋势。尤其是最新的硫化物、富钴结壳这两种新资源勘探规则通过之后,申请比较踊跃。

    正是基于战略储备、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考虑,中国大洋协会在之前已获得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的情况下,此次又代表我国提交了这份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矿区申请。如果顺利,这份申请将于明年由国际海底管理局审议后予以核准。

    李波:实际上通过之后,我们会执行它的一个15年的勘探计划。勘探计划已经在申请书递交了。一个是进一步对这块区域进行详细勘探,再一个对周边区域对生物生态环境进行详细调查。将来我们也会在此基础上发展针对这种资源的采矿技术和冶炼技术。 (责任编辑:郭彩萍)




http://intl.ce.cn/sjjj/qy/201209/06/t20120906_23653548.shtml中国率先提交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申请 进入审议程序


2012年09月06日    来源:中国广播网   



   今年7月,中国大洋协会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交了一份申请书,要求核准我国在西太平洋部分海域进行海底富钴结壳勘探工作,这也是国际海底管理局收到的第一份相关申请。

    根据国际海底管理局相关规定,在中国大洋协会申请的30天内,没有其他国家对此持有异议,意味着我国的申请已进入审议程序。不出意外,这份申请将于明年由国际海底管理局审议后予以核准。

    而在中国之后,日本紧接着提出了类似的勘探申请。那么,究竟什么是富钴结壳?对它的勘探和利用,对我国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在相关资源勘探中,中国还将面临怎样的竞争和挑战?

    富钴结壳系海底结壳状矿床富含各类元素

    昨天(5日)下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会议室里座无虚席,记者们围坐的会议桌正中,摆放的是一尊富钴结壳标本。中国大洋协会副主任李波就刚刚结束的我国富钴结壳矿区申请事宜,回答着记者的提问。

    李波:它是附着在海山的岩石表层。主要是成分是钴、镍、铜、锰、稀土等元素,这些资源是国家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基本矿物资源。

    据李波介绍,富钴结壳是生长于海底岩石表面的结壳状矿床,经长年沉积形成。集中分布在水深400米至4000米之间的海山、海脊和海台的斜坡和顶部。其中富含的各类元素,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资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7月,中国大洋协会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交了一份申请书,要求核准我国在西太平洋部分海域进行海底富钴结壳勘探工作,这也是国际海底管理局收到的第一份相关申请。日本则紧随中国之后提交了申请。

    李波:国际海底管理局通过了《“区域”内富钴结壳探矿和勘探规章》,在第十八次会议上。勘探规章通过以后,我们就提交了大洋协会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的申请书。这次提交申请的有两家,一个是中国大洋协会,一个是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公司。日本和我们的位置基本都在西太平洋海山区。

    如申请获批准将获得该区域15年专属勘探权

    据介绍,这次中国勘探所涉及的区域位于西太平洋海山区,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由150个20平方公里的区块构成,并局限在边长为550公里的矩形范围内。

    李波:一旦我们提交的申请获得核准,我们将拥有在这个区域内15年的专属勘探权,将在第8个年头放弃三分之一的面积,在10个年头放弃第二个三分之一的面积。15年之后,我们会在其中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专属开采权。

    申请已进入审议程序

    根据国际海底管理局今年审议通过的《“区域”内富钴结壳探矿和勘探规章》,在中国大洋协会提交矿区申请的30天内,如果没有其他申请者就相同区域提出富钴结壳矿区申请,即标志着申请未发生重叠,可由国际海底管理局进行进一步审议。现在距中国提出申请已过了30天,这意味着我国的申请已进入审议程序。

    据李波介绍,我国对富钴结壳资源调查始于1997年,已经历了十五个年头。曾在相关海域开展过地质取样、海底照相、多波束测深等多种测量工作。

    李波说,这次申请体现了大洋协会过去十几年来在富钴结壳考察方面的成果,意义重大。

    李波:我们国家做这个,实际上是资源的战略储备。接下来15年的勘探工作计划时间内,重点对资源进行更详细的勘探和评估。在这个基础上,同时对这一区域和临近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评估,以便于以后在开采过程中,不至于对环境造成损害。这几年大洋协会在组织的全球三大洋我们的科学家船舶出去,实际上是对世界海洋的一个认识。对世界海底资源的认识,通过我们的发现,对全人类也是一个贡献。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竞争日益加剧

    据李波副主任介绍,目前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矿区申请上,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李波:到目前为止,国际海底管理局已经核准了分布在三个大洋里的17份勘探合同,当然不包括我们和日本提出的这两个。其中有我们两份。从目前形势看,在竞争上有加剧趋势。尤其是最新的硫化物、富钴结壳这两种新资源勘探规则通过之后,申请比较踊跃。

    正是基于战略储备、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考虑,中国大洋协会在之前已获得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的情况下,此次又代表我国提交了这份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矿区申请。如果顺利,这份申请将于明年由国际海底管理局审议后予以核准。

    李波:实际上通过之后,我们会执行它的一个15年的勘探计划。勘探计划已经在申请书递交了。一个是进一步对这块区域进行详细勘探,再一个对周边区域对生物生态环境进行详细调查。将来我们也会在此基础上发展针对这种资源的采矿技术和冶炼技术。 (责任编辑:郭彩萍)




http://intl.ce.cn/sjjj/qy/201209/06/t20120906_236535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