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赴南海舰队开展调研与服务(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9:13:24

保存到相册
防化医学专家向海军某部官兵讲解化学毒剂检测箱组的使用方法。解放军报特约记者郝成涛摄

  万里海疆,碧波春潮涌;医学专家,服务脚步急。

  今年年初以来,军事医学科学院20余名医学专家走出科研大厦,奔赴南海舰队,登军舰、进潜艇、上海岛,用精湛医术为水兵开展心理疏导服务,传授医学防护知识,发放急需药品和器材,在辽阔海疆留下了为兵服务的深情足迹。

  这是该院开展的“走基层、改作风、促科研”活动的具体举措。他们精心筹划、严密组织、紧扣需求,实施以海军部队、高原部队和边防部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科研与服务保障计划,用模范行动诠释了军队医学科研机构“贴近实战、贴近部队、贴近需求”的研究理念和导向。

  南国海疆一线,走来“明星阵容”医学专家

  保障打赢:至高无上的使命

  5月4日,军事医学科学院20余名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调研组,在该院科技部部长徐天昊率领下,顶烈日、冒酷暑,赴南海舰队开展军事医学服务支援与卫勤保障需求调研活动。

  临行前,院长贺福初握着专家们的手嘱托:“这次调研,关系海军基层官兵健康,关系海军部队战斗力提升,一定要把影响水兵身心健康的问题调查清楚,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专家组制订了周密的活动计划,科学评估影响水兵身心健康的因素,对海军卫勤理论体系、特殊环境官兵健康维护体系、官兵军事作业能力维持体系和海上生命监测与医学救援体系等展开系统研究,为部队构建科学的卫勤保障体系提供依据。

  沉到基层一线找课题,围绕官兵健康搞科研,这是该院的优良传统。建院以来,他们进行有关官兵身心健康的科学调查上千次,共取得高等级科研成果千余项。近年来,他们每年都要派出上百名专家分赴一线部队开展调查研究,足迹踏遍高原、边防、海岛,为部队解决了大量制约战斗力生成、影响官兵健康的医学难题。

  去年5月,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调研组,在院长贺福初带领下,先后到海军部队、高原部队以及西南、东北边防部队开展实地调研,了解掌握部队卫勤保障需求,梳理出了军事医学研究和为部队服务的保障难题及研究方向。这次赴南海舰队开展军事医学服务支援与卫勤保障需求调研,是该院又一次围绕部队官兵健康开展的科研与保障行动。

  参加这次调研服务活动的专家可谓“明星阵容”:既有承担过国际核事故医学救援的专家,也有担负过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的科研骨干;既有在抗击“非典”、阻击禽流感、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任务中建功的专家教授,也有为实现汶川、玉树灾区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作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其中还有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家水兵同训,汗水成为科研成果“催化剂”

  为兵服务:矢志不渝的追求

  5月南海,骄阳似火,热浪滚滚难挡专家们服务水兵的赤诚。心理学专家杨征教授被水兵们亲切地称为“杨大姐”“杨妈妈”,她每次上心理疏导课,对战士们反映的问题都详细记录。回到住处,她拿出记录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对这些心理问题逐个研究,第二天又来到水兵中间,一对一地进行心理疏导。

  除了不辞辛劳地为水兵们提供心理服务外,杨征教授还积极帮助部队建好心理工作站和心理健康档案,提高官兵心理保障水平。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有助于了解掌握官兵心理特点和动态监测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化解心理障碍。如今,该部队每次出海训练或执行任务前,领导都要查阅官兵心理健康档案,为参训人员名单制订提供参考。

  通过这些年的调查研究,杨征带领课题组建立了我军在大规模非战争军事行动等特殊条件下“军事人员心理应激状况数据库”,研究出一套适用于军事人员心理应激损伤的筛选和评估系统。他们开展的系列研究,为我军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心理训练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我军在未来战争与突发事件中合理配置心理救援力量具有指导意义。

  南海某军港,太阳火辣辣地炙烤训练场。海军某潜艇基地一场核辐射医学救援演练正在进行。

  演练现场,我国知名核辐射医学防护专家陈肖华教授边擦拭汗水,边向战士们讲解核防护知识、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陈教授没有任何架子,每次来都为我们开设核医学防护知识讲座。核辐射防护知识专业性强,为便于战士们掌握,他还编成了通俗易懂的口诀。”基地领导说。

  这已经是陈肖华第12次为该基地官兵服务。每次,他总要随潜艇与水兵们一起出海训练,对影响官兵身体健康的因素,进行详细记录、计算和整理。上岸后,他还要花两三天时间,在基地医院详细查看水兵们的体检报告,通过分析体检数据指标变化,及时了解官兵健康状况。

  中药学专家高月教授在调研中发现,几名战士去年体检的某项生理指标与今年体检的结果差别较大。为此,她先后3次跑到体检医院调阅体检报告,直到搞清原因才如释重负。

  “我们一定要让每名水兵都享受到最贴心、最温暖的健康服务。”卫生环境医学专家王天辉、房彦军深入潜艇,与水兵们一同训练、生活。潜艇上淡水非常宝贵,他们带来自行研制的皮肤清洁包,艇员们每天只要用清洁包擦拭身体,就像洗过澡一样干净清爽。在潜艇密闭的舱室里,他们相继为水兵们开展了医疗诊治、心理健康宣教、健康体检、环境检测等保障服务。

  走出小实验室,走进一线部队大“实验室”

  为军科研:义不容辞的担当

  5月26日下午,海军某基地会议室座无虚席。军事医学科学院承担的一项军队“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在这里举行开题论证报告会。记者发现,参加论证报告会的除了医学专家,还有海军基层官兵代表。

  官兵争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参与这项研究的专家们认真地记录。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往项目开题,都是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这一次,我们不但请专家参加,还将开题论证报告会设在一线部队,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和建议,确保研究更贴近实际、贴近部队、贴近官兵。”

  在近两个月的调研与帮带活动中,专家们克服了水土不服、天气炎热、晕船反应等困难,掌握了一线部队的卫勤保障需求,梳理出海军部队特需药物研制、卫生装备适应性改造与研制等重点方向领域的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该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主任张学敏说:“大楼里的实验室是我们的小实验室,部队才是我们的大"实验室",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这次调研服务活动,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们先后在南海舰队组织座谈研讨20余次,进行医学知识专题讲座10余场,指导应急救援演练3次,制订应急预案20余份,开展官兵心理测评与疏导千余人次,查看官兵健康档案千余份,向部队赠送应急救援药箱、野战单兵急救包、皮肤清洁包等物资装备价值50余万元。

  调研服务活动归来,专家们立即投入到调研情况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工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紧扣部队需求的研究计划:加强海军卫生勤务理论体系研究,加强特殊环境官兵健康维护体系研究,加强官兵军事作业能力维持体系研究,加强海上生命监测与医学救援体系研究……

  “科研课题来源于部队需求,科研成果服务部队官兵,才能及时转化为部队的战斗力、保障力。”军事医学科学院政委高福锁介绍说,多年来,他们在海上卫勤理论、海上救护、舰艇防疫、水兵营养保健、“三防”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提升了官兵健康水平和海军卫勤保障能力。来源解放军报)
http://roll.sohu.com/20120901/n352084734.shtml
保存到相册
防化医学专家向海军某部官兵讲解化学毒剂检测箱组的使用方法。解放军报特约记者郝成涛摄

  万里海疆,碧波春潮涌;医学专家,服务脚步急。

  今年年初以来,军事医学科学院20余名医学专家走出科研大厦,奔赴南海舰队,登军舰、进潜艇、上海岛,用精湛医术为水兵开展心理疏导服务,传授医学防护知识,发放急需药品和器材,在辽阔海疆留下了为兵服务的深情足迹。

  这是该院开展的“走基层、改作风、促科研”活动的具体举措。他们精心筹划、严密组织、紧扣需求,实施以海军部队、高原部队和边防部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科研与服务保障计划,用模范行动诠释了军队医学科研机构“贴近实战、贴近部队、贴近需求”的研究理念和导向。

  南国海疆一线,走来“明星阵容”医学专家

  保障打赢:至高无上的使命

  5月4日,军事医学科学院20余名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调研组,在该院科技部部长徐天昊率领下,顶烈日、冒酷暑,赴南海舰队开展军事医学服务支援与卫勤保障需求调研活动。

  临行前,院长贺福初握着专家们的手嘱托:“这次调研,关系海军基层官兵健康,关系海军部队战斗力提升,一定要把影响水兵身心健康的问题调查清楚,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专家组制订了周密的活动计划,科学评估影响水兵身心健康的因素,对海军卫勤理论体系、特殊环境官兵健康维护体系、官兵军事作业能力维持体系和海上生命监测与医学救援体系等展开系统研究,为部队构建科学的卫勤保障体系提供依据。

  沉到基层一线找课题,围绕官兵健康搞科研,这是该院的优良传统。建院以来,他们进行有关官兵身心健康的科学调查上千次,共取得高等级科研成果千余项。近年来,他们每年都要派出上百名专家分赴一线部队开展调查研究,足迹踏遍高原、边防、海岛,为部队解决了大量制约战斗力生成、影响官兵健康的医学难题。

  去年5月,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调研组,在院长贺福初带领下,先后到海军部队、高原部队以及西南、东北边防部队开展实地调研,了解掌握部队卫勤保障需求,梳理出了军事医学研究和为部队服务的保障难题及研究方向。这次赴南海舰队开展军事医学服务支援与卫勤保障需求调研,是该院又一次围绕部队官兵健康开展的科研与保障行动。

  参加这次调研服务活动的专家可谓“明星阵容”:既有承担过国际核事故医学救援的专家,也有担负过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的科研骨干;既有在抗击“非典”、阻击禽流感、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任务中建功的专家教授,也有为实现汶川、玉树灾区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作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其中还有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家水兵同训,汗水成为科研成果“催化剂”

  为兵服务:矢志不渝的追求

  5月南海,骄阳似火,热浪滚滚难挡专家们服务水兵的赤诚。心理学专家杨征教授被水兵们亲切地称为“杨大姐”“杨妈妈”,她每次上心理疏导课,对战士们反映的问题都详细记录。回到住处,她拿出记录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对这些心理问题逐个研究,第二天又来到水兵中间,一对一地进行心理疏导。

  除了不辞辛劳地为水兵们提供心理服务外,杨征教授还积极帮助部队建好心理工作站和心理健康档案,提高官兵心理保障水平。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有助于了解掌握官兵心理特点和动态监测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化解心理障碍。如今,该部队每次出海训练或执行任务前,领导都要查阅官兵心理健康档案,为参训人员名单制订提供参考。

  通过这些年的调查研究,杨征带领课题组建立了我军在大规模非战争军事行动等特殊条件下“军事人员心理应激状况数据库”,研究出一套适用于军事人员心理应激损伤的筛选和评估系统。他们开展的系列研究,为我军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心理训练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我军在未来战争与突发事件中合理配置心理救援力量具有指导意义。

  南海某军港,太阳火辣辣地炙烤训练场。海军某潜艇基地一场核辐射医学救援演练正在进行。

  演练现场,我国知名核辐射医学防护专家陈肖华教授边擦拭汗水,边向战士们讲解核防护知识、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陈教授没有任何架子,每次来都为我们开设核医学防护知识讲座。核辐射防护知识专业性强,为便于战士们掌握,他还编成了通俗易懂的口诀。”基地领导说。

  这已经是陈肖华第12次为该基地官兵服务。每次,他总要随潜艇与水兵们一起出海训练,对影响官兵身体健康的因素,进行详细记录、计算和整理。上岸后,他还要花两三天时间,在基地医院详细查看水兵们的体检报告,通过分析体检数据指标变化,及时了解官兵健康状况。

  中药学专家高月教授在调研中发现,几名战士去年体检的某项生理指标与今年体检的结果差别较大。为此,她先后3次跑到体检医院调阅体检报告,直到搞清原因才如释重负。

  “我们一定要让每名水兵都享受到最贴心、最温暖的健康服务。”卫生环境医学专家王天辉、房彦军深入潜艇,与水兵们一同训练、生活。潜艇上淡水非常宝贵,他们带来自行研制的皮肤清洁包,艇员们每天只要用清洁包擦拭身体,就像洗过澡一样干净清爽。在潜艇密闭的舱室里,他们相继为水兵们开展了医疗诊治、心理健康宣教、健康体检、环境检测等保障服务。

  走出小实验室,走进一线部队大“实验室”

  为军科研:义不容辞的担当

  5月26日下午,海军某基地会议室座无虚席。军事医学科学院承担的一项军队“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在这里举行开题论证报告会。记者发现,参加论证报告会的除了医学专家,还有海军基层官兵代表。

  官兵争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参与这项研究的专家们认真地记录。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往项目开题,都是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这一次,我们不但请专家参加,还将开题论证报告会设在一线部队,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和建议,确保研究更贴近实际、贴近部队、贴近官兵。”

  在近两个月的调研与帮带活动中,专家们克服了水土不服、天气炎热、晕船反应等困难,掌握了一线部队的卫勤保障需求,梳理出海军部队特需药物研制、卫生装备适应性改造与研制等重点方向领域的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该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主任张学敏说:“大楼里的实验室是我们的小实验室,部队才是我们的大"实验室",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这次调研服务活动,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们先后在南海舰队组织座谈研讨20余次,进行医学知识专题讲座10余场,指导应急救援演练3次,制订应急预案20余份,开展官兵心理测评与疏导千余人次,查看官兵健康档案千余份,向部队赠送应急救援药箱、野战单兵急救包、皮肤清洁包等物资装备价值50余万元。

  调研服务活动归来,专家们立即投入到调研情况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工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紧扣部队需求的研究计划:加强海军卫生勤务理论体系研究,加强特殊环境官兵健康维护体系研究,加强官兵军事作业能力维持体系研究,加强海上生命监测与医学救援体系研究……

  “科研课题来源于部队需求,科研成果服务部队官兵,才能及时转化为部队的战斗力、保障力。”军事医学科学院政委高福锁介绍说,多年来,他们在海上卫勤理论、海上救护、舰艇防疫、水兵营养保健、“三防”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提升了官兵健康水平和海军卫勤保障能力。来源解放军报)
http://roll.sohu.com/20120901/n3520847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