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自动化乱弹之中国工业过程仪表行业的前世今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02:45
这是本兔在金鸿群的讲课的课程原贴,可能有兄弟在从网上看过,发在这里和CDER们分享,也解答一些兄弟关于国内工业自动化的疑问(至于你能不能从这里面推断出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我说的只是我知道的),本兔工作四年,但是研发、市场都做过,所以见到过一些,也了解过一些,这个行业水不像机械行业那么深,所以也就无责任乱弹。欢迎拍砖。
我的专业是自动化,但是自动化作为一个本科专业,其实涵盖了国民经济带电的所有领域,即使在我的大学,也要分为三个主要方向:人工智能方向——捯饬机器人、捯饬算法;嵌入式系统方向——仍然很宏大,可以从消费电子一直做到国防科工,主要是计算机硬件相关;以及电气设计方向——这个方向更接近于电气自动化,主要捯饬380V以上的强电和灯光照明啥的。而小弟当年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喜滋滋的选了嵌入式系统,以为自己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消费电子比如智能手机神马的,结果找工作的时候小脑一抽搐,误入了工业过程控制这个史诗级大坑。

要说工业过程控制,就得从工业过程仪表说起,因为过程控制的上游课程就是传感器与仪表。仪表是什么?就是把一些你看不见的物理量变成你看得见的东西,比如大家熟悉的电压表电流表神马的传感器的主要作用就是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的变化,变成人类能理解,机器能识别的信号,来实现对于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人类的干预越少,自动化程度就越高,理想的状态就跟你用迅雷下片子一样,只要开始下载了你就不用管了,直到下完。这中间是没种子了还是服务器重启了还是神马的都无所谓,只要网没断电脑没关就可以一直下下去。

可惜的是这只是理想状况,迅雷下片片出了问题最多浪费点儿流量,但是生产过程中出了问题,抛开经济损失,看看切尔诺贝利你就知道了。制约自动化程度提高的问题在哪里,就在于工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类风险。而如何在成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控制风险呢(如果代价太高,商人逐利的本性就会不顾代价的放任这种风险),那就要以尽可能的低的成本尽可能准确全面的监控生产各环节的参数,来加强对于生产过程的控制。这个过程灰常灰常的漫长,仪表也经历了机械式的,气动、液压式的,以及电子仪表,直到今天的智能仪表。

工业过程仪表作为一个行业,其实严格来说也是属于电子制造业,其上游产业和手机的上游产业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下游的对象,则是大型生产企业,也只有大型生产企业。小型的血汗工厂全部用人工控制来代替各种仪表,用不到我们。金融、服务行业也用不到我们。只有大型生产企业扩大生产的时候,这个行业才有订货。而这些大型企业包括了能源、冶金、电力、化工、装备制造……总之你能想到的生产行业几乎都相关。换句话说,这个行业的好坏直接的反映着一个国家实体经济在未来两三年内的发展状况。

在中国,工业过程仪表的发展其实不算太晚,进步也不算太慢,(以GB3836为例,最早版本的国标GB3836.1983比对应的国际标准IEC60079.1978晚了五年,而另一个国际标准IEC61508最早确定于1998年,美国和欧洲的标准则要再早个三五年,而国标GB/T20438推出则要到2006年)但是真心不是很让人放心。其实从军工领域就可以看得到,从J-10A到J-10B再到J-20,其实军工一直在挑战着军迷的小心脏,但是木有发动机的悲哀,就如同今天工业过程仪表行业囧境一样。如果群里面有能源行业的兄弟姐妹,大概知道,现在新上马的项目从控制系到各种仪表几乎都是全套进口货,如果哪家国产的控制系统或者是仪表厂家能在三大油做成一个超过1000个IO点的项目,那就是值得大吹特吹的了不起的业绩,甚至于迫于国产化的压力,企业甚至宁可买一套国产的控制系统摆在那里给领导们养眼,也要买进口的设备控制日常的生产。

作为一只纯正的腹黑兔,在这样一个悲哀的行业里混迹,压力是可以想象的。虽然我们的产品用于全国所有的long march二踢脚生产基地,也上了海军兔的无限动力大黑鱼,甚至据说一批订货给了瓦大妈,但是尼玛三大油就是不用我们的东西,你可以想象这种郁闷。不光三大油不用,财大气粗的国企尼玛都不用,更不用说各种坑爹的洋企业了,这是为啥?难道三大油的要求比尼玛嫦娥奔月还高?

但是和一些老前辈交流才知道,不是三大油要求高,而是二踢脚也好,大黑鱼也好,瓦大妈也好,人家按照国军标的要求我们根本不达标,又不能用外国货(万一被植入个小玩意儿或者关键时候被断货了就囧了),只好大批采购我们的东西然后进行二次筛选,然后才能用……(关于这个问题,详细解释就是这样的,达不到国军标的要求是指批量生产的成品普遍在精度要求方面无法达到指标,而且因为是使用工业级器件,在军用的严酷条件下难以保证大批量的产品都可以满足要求。但是就像你买的CPU可以超频一样,由于元器件的体质不同,某些工业级的产品可以通过军用级的测试,所以批量采购,然后通过测试,从中筛选出一部分指标达到要求的是完全可能的。就像精度这个指标,我们标称为量程范围的0.1%,实际批量生产的内控是0.05%,而至少有30%以上的产品可以做到0.01%。而且军用领域在长期稳定性上的要求和工业领域是不同的,比如工业上要求三年,或者四年不停机,而军用领域在使用一定期限之后要全部重新标定调节。所以才出现这种情况。)


知道真相之后,我只能表示囧,航天,军工这是不得已才用我们的啊。至于企业,算了吧,人家要利润要控制成本,人家木有那么多精力去筛选你的东西,人家宁可花一倍的价钱去买进口货。至于差距,我们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大概在100万小时以内,进口货么,也就是400万小时,而一般的国货,普遍是20万小时(我们之所以在数据上好看一些是因为我们产品的应用领域不一样),有朋友要说,400万小时这得多少年出去了,仪表能不能用那么长时间还不知道呢,但是按照统计学的理论,在一个2万点的控制现场,平均无故障时间20万小时就意味着,平均10个小时就有一个表要发生故障,即使高达400万小时,那就可以减少到一星期最多出一次问题,巨大的差距!

巨大的差距带来的另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当大家满怀热情的支持国货的时候,国货砸了自己的牌子,当现在国货逐渐追赶上来的时候,国内的高端市场已经全部被进口品牌占领,而当年对国货各种坑爹表现留下心理阴影的领导们(他们当年估计就是那些被一天两次大姨妈的国产仪表坑的到处救火的仪表工),对各种国产采取了一致的鄙夷态度。

所以国内的企业越走越艰难,低端市场木有利润,木有技术含量,木有前途;高端市场进不去,进去了被鄙视,鄙视完还是木有订单;恶性的循环导致研发投入越发的不足,要么转行去做其他的东西,要么被进口品牌吃掉。

其实这样的困境不局限于仪表行业,也是很过国内行业的缩影。当年我们以市场换技术,等技术换回来的时候,木有市场了,企业照样得饿死!(当年的惨状可以从主管部门的变迁来看。我们这个分支领域在九七年国家九五攻关的时候立项,但是1998年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机械工业部撤销,并入了信息产业部。自此以后这个行业就没落了。上海的仪表研究所曾经是全国仪器仪表行业的领头羊,自此之后就被下放,自生自灭。人员规模从极盛时两千人衰减到现在200人的水平,研发投入的资金捉襟见肘,不得不靠出租房产来维持运转。)

我们得去国外做认证,交巨额的认证费用,即使有着各种NB的资质,人家在行业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条产业同盟,仅仅靠一个没什么背景小企业,很难打开局面,而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被收购,被兼并。进口品牌用收购的国内品牌和我们打价格战,用技术门槛和利益链条绞杀我们进军高端市场,要把我们扼杀在发展壮大的路上。这背后有没有敌人的影子我不知道,但是即使是纯商业领域的运作,也是在侵蚀这个国家的根基。可以想象,向我们这样为航天和军工提供外围产品的企业一家家被蚕食,真到了大平顶下饺子的时候,也许连一家可靠的供应商都找不到,那时候会不会是另一场噩梦的开始呢?

不过似乎、好像、也许真的有那个大佬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去年开始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扶植国内工业仪表行业,我们产品也终于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扶植的行业名单中,但是不幸的是,今年的中美经济对决带来的国内经济不景气再一次重创了本来信心满满准备和国际对手一较高下的我们,与此同时,国内和我们比肩的另一个国产品牌在年初被库柏收购,紧接着,我们代工的一个德国品牌转手全面开拓国内市场,我们几乎所有的客户身边都出现了他们的影子。形式远比08年09年的时候更加危急,因为如果我们再倒掉或者被吃掉意味着这个行业(我们只是工业过程仪表中的一个分支领域)前三甲的企业全面被进口品牌打垮。

而到了那个时候,国内要兴建一个大型工厂,各种仪表缺货或者来一个长达52周的货期,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各种仪表价格普遍上涨100%(不要奇怪,这事儿不是没有过!)会是什么后果显而易见。政府投资能有一小半被他们剪了羊毛,而且通过这些订货,国内这一行业的新增产能几乎是一目了然。不需要间谍也不需要收买官员,仅仅是整理一下某个企业对华贸易的订单就可以知道的一清二楚!

但是的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兔子们还是努力的前进着。1997年之前,这种实际成本只有不到20美元的小东西,在国内的售价高达4000RMB,没有办法,因为被国外垄断,我们没有自己的技术。但是2000年之后,我们国产的东西出来了,现在单个采购的价格已经不足当年的1/4,而为了绞杀我们的存在,在一些大项目的上我们的竞争对手给三大油的报价甚至达到了远低于成本的水平,有谣传8USD一个。我们的存在就是对国外企业的威慑。

不过这条路的艰辛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先说点伤心的故事就是这个领域的两大乌龙。

自动控制领域曾经有两个被认为是未来发展方向的伟大故事,一个是工业现场总线,一个是最近灰常灰常热闹的物联网。
兔子的习惯就是跨越式发展,当我们在基础领域存在着短板的时候,我们先看看高精尖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的,就像当年兔子靠谱的坦克都造不出的时候就开始琢磨的着卫星火箭大蘑菇,最后事实证明这个方案很靠谱,虽然我们的常规武器还木有完全实现机械化,但是白头鹰照样不能随便欺负我们。于是乎这个思路就被用到了工业领域。

最先开始的是现场总线,这个东西的理想状况就是现场的仪表不需要昂贵的通讯板卡,直接和控制中枢相连,但是外国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这个领域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所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出来,所以也就理所当然的无法大面积推广。而国内也因为没有一种自己的标准,所以被国外的各种标准所困扰(这里面有利益因素,有能力搞这个的企业当年或多或少都是受了某些有好国家的技术支持的,如今要把前些年的努力放弃转而去做一个全新的东西,在没有政策强制的情况下是不现实的)最终这个技术成了一个噱头,我们老板当年因为在这方面的攻关成了国务院特贴专家,但是十年来我们的企业壮大了百倍,唯独这个产品销量为零!!!

另一个乌龙叫做物联网,为啥这个还没有定性的东西也说是乌龙捏?因为我本科的同学当初的博士方向就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到物联网的系统搭建,但是做到一半的时候果断放弃了,因为物联网存在的基础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根本达不到。

物联网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可以无限扩展,并且每一个节点都可以作为路由的传感器网络,而这些传感器是和水泥砂浆拌在一起共同用来构建建筑(水坝、高楼、桥梁、公路、反正一句话基础设施),然后实时的传递出这个建筑的各项指标。进一步可以扩展到其他东西比如汽车,飞机等等。也就是说一个物联网的世界,所有的东西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反馈到城市的信息中枢,然后不依靠人类的活动就可以自动的检测到各种情况,从而使得小到交通拥堵,大到自然灾害,都是人类可以预知可以控制的(至少可以减轻其危害)。

在这个过程中,来自计算机领域的科技兔表示,超级计算机来处理城市的信息压力不大;来自网络工程领域的IT兔表示,我们可以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自组网,并且在一个大范围里面可以扩张,如果不够还可以升级;来自工业领域的工程兔表示,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已经突破,抗干扰神马的不是问题;芯片兔表示,我们可以生产小型化的无线传感器,价格虽然还不够便宜,但是你懂得。于是乎大家把这些东西放在了一起找了个土方去测试,问题出现了,由于电子产品的寿命有限,对于商业住宅30年的使用寿命,电子元件的老化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而且虽然芯片尽可能的小型化了,但是这个尺寸,对于结构内部的应力依然很敏感,所以整个物联网的技术在解决了所有的上层问题之后,由于最根本的技术无法突破而搁浅,未来智能期待纳米兔子们来突破这个问题了,而且毕竟是和水泥砂浆拌在一起的,价格如果不够便宜的话把白头鹰卖掉都不一定能够完成一个城市的物联网建设。

就像萨苏大大在苏-27的德国脚丫子里面的一段话
你不是想知道我用的公式么?这个问题我其实是可以告诉你的。老拉苦笑道:其实哪个公式都不准确,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不是任何一个公式可以囊括的。我也做不到。我用的参数系数,都是德国机械工业多少年的经验中 得出来,你要问为什么,我也说不出来,只能说我们多少年的经验,就证明了这么作最好。。。所以,小伙子,我是没有秘方这类东西的。。。(其实老拉还说过别的更激烈的话,说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得靠建立一种传统,建立一种传统的火候至少得五十年云云。。。)

其实这段话很好的概括了中国从军工到工业的困境,但是虽然缺少工业传统,但是兔子们剑走偏锋是特长,只是剑走偏锋多了少不了也会留下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于是乎兔子的传统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以我们和我们一个外国同行的对比(他们是这个领域的全球第一)一样产品,一样的参数,甚至连辅助功能都一样。以前,由于工业设计啊,电磁兼容啊这些咱们这些TG不擅长的领域我们还是存在差距的,但是几年前,为了找到一个突破口,我们算是堵上一口气要跟他们拼一把。

我们买了所有国内外同行的样机(大家懂的)然后选了其中几种比较好的方案,结我们自己七八年的积累,捯饬出来一个东西。然后按照国际标准中有关电磁兼容的要求标准,把设计的各个环节标准化。最后按照国际有关安全性能的要求做一遍模拟计算,最后再以无比严酷的环境自虐式的进行破坏性的测试。最终,我们有了比他们更好的产品,不是说指标,而是说我们在各项指标,包括可靠性方面都全面超越他们的产品(不是吹牛哦,在功能安全等级方面我们的产品普遍比他们高一级)

虽然我们确实还存在着差距(人家一个电路可能只有五六十个器件,我们要超过他们一倍;人家看似随意的走线就是不影响电磁兼容,我们有时候一个器件哪怕是用了同一品牌同一型号但是不同产地的都会出问题;人家在工业设计上的各种精巧思路让我们这帮TB琢磨了很久很久)但是我们确实在这个方面有了自己的东西。有时候说兔子喜欢创造奇迹,只有兔子自己知道,所谓的奇迹背后是很多很多的小兔子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结果。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能够拿出和国外同行比肩的产品了,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市场,有产品同样没有出路,自控系统最NB的国产企业浙大中控和北京和利时一年的收入有多少?合计50亿RMB,而西门子一家一年的收入是多少,55亿欧,而在同一层级的ABB,HONEYWELL,英维斯,施耐德,欧姆龙……两只手都数不完。

最后,我知道有结论党,那么我就给大家个结论:
1、关于精度,模拟量变松传输精度在使用5%精度电阻的情况下,批量生产可以控制在0.5%F.S.(量程范围)以内,如果二次挑选可以做到0.01%F.S.我兔的卫星基地有用,十年品质保证。
2、关于温度漂移,50ppm(条件同上,上海北京东路电子市场10块钱1000个那种电阻、电容),国外顶级水平的同行比如P+F、MTL,完全相同水平(甚至更好,他们有些标称值100ppm)
3、关于电磁兼容性(我们只考虑EMC,EMI没有测试过):按照IEC61326标准要求工业仪表EMC测试项目最高强度测试过程中,不会击穿,不会失能,施加电磁干扰的情况下精度影响不超过10%F.S.(这是个别项目的最差情况,普遍情况是无影响)
4、关于长期可靠性,按照我们测算的水平的话,在最近两年的测试时间里,超过200台量产型样机,全部安全可靠的工作,据此可以给出的数据是350万小时(正常工作条件,不恒温,不恒湿,常规系统常规机柜)

希望我说的够清楚,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提问。这是本兔在金鸿群的讲课的课程原贴,可能有兄弟在从网上看过,发在这里和CDER们分享,也解答一些兄弟关于国内工业自动化的疑问(至于你能不能从这里面推断出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我说的只是我知道的),本兔工作四年,但是研发、市场都做过,所以见到过一些,也了解过一些,这个行业水不像机械行业那么深,所以也就无责任乱弹。欢迎拍砖。
我的专业是自动化,但是自动化作为一个本科专业,其实涵盖了国民经济带电的所有领域,即使在我的大学,也要分为三个主要方向:人工智能方向——捯饬机器人、捯饬算法;嵌入式系统方向——仍然很宏大,可以从消费电子一直做到国防科工,主要是计算机硬件相关;以及电气设计方向——这个方向更接近于电气自动化,主要捯饬380V以上的强电和灯光照明啥的。而小弟当年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喜滋滋的选了嵌入式系统,以为自己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消费电子比如智能手机神马的,结果找工作的时候小脑一抽搐,误入了工业过程控制这个史诗级大坑。

要说工业过程控制,就得从工业过程仪表说起,因为过程控制的上游课程就是传感器与仪表。仪表是什么?就是把一些你看不见的物理量变成你看得见的东西,比如大家熟悉的电压表电流表神马的传感器的主要作用就是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的变化,变成人类能理解,机器能识别的信号,来实现对于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人类的干预越少,自动化程度就越高,理想的状态就跟你用迅雷下片子一样,只要开始下载了你就不用管了,直到下完。这中间是没种子了还是服务器重启了还是神马的都无所谓,只要网没断电脑没关就可以一直下下去。

可惜的是这只是理想状况,迅雷下片片出了问题最多浪费点儿流量,但是生产过程中出了问题,抛开经济损失,看看切尔诺贝利你就知道了。制约自动化程度提高的问题在哪里,就在于工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类风险。而如何在成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控制风险呢(如果代价太高,商人逐利的本性就会不顾代价的放任这种风险),那就要以尽可能的低的成本尽可能准确全面的监控生产各环节的参数,来加强对于生产过程的控制。这个过程灰常灰常的漫长,仪表也经历了机械式的,气动、液压式的,以及电子仪表,直到今天的智能仪表。

工业过程仪表作为一个行业,其实严格来说也是属于电子制造业,其上游产业和手机的上游产业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下游的对象,则是大型生产企业,也只有大型生产企业。小型的血汗工厂全部用人工控制来代替各种仪表,用不到我们。金融、服务行业也用不到我们。只有大型生产企业扩大生产的时候,这个行业才有订货。而这些大型企业包括了能源、冶金、电力、化工、装备制造……总之你能想到的生产行业几乎都相关。换句话说,这个行业的好坏直接的反映着一个国家实体经济在未来两三年内的发展状况。

在中国,工业过程仪表的发展其实不算太晚,进步也不算太慢,(以GB3836为例,最早版本的国标GB3836.1983比对应的国际标准IEC60079.1978晚了五年,而另一个国际标准IEC61508最早确定于1998年,美国和欧洲的标准则要再早个三五年,而国标GB/T20438推出则要到2006年)但是真心不是很让人放心。其实从军工领域就可以看得到,从J-10A到J-10B再到J-20,其实军工一直在挑战着军迷的小心脏,但是木有发动机的悲哀,就如同今天工业过程仪表行业囧境一样。如果群里面有能源行业的兄弟姐妹,大概知道,现在新上马的项目从控制系到各种仪表几乎都是全套进口货,如果哪家国产的控制系统或者是仪表厂家能在三大油做成一个超过1000个IO点的项目,那就是值得大吹特吹的了不起的业绩,甚至于迫于国产化的压力,企业甚至宁可买一套国产的控制系统摆在那里给领导们养眼,也要买进口的设备控制日常的生产。

作为一只纯正的腹黑兔,在这样一个悲哀的行业里混迹,压力是可以想象的。虽然我们的产品用于全国所有的long march二踢脚生产基地,也上了海军兔的无限动力大黑鱼,甚至据说一批订货给了瓦大妈,但是尼玛三大油就是不用我们的东西,你可以想象这种郁闷。不光三大油不用,财大气粗的国企尼玛都不用,更不用说各种坑爹的洋企业了,这是为啥?难道三大油的要求比尼玛嫦娥奔月还高?

但是和一些老前辈交流才知道,不是三大油要求高,而是二踢脚也好,大黑鱼也好,瓦大妈也好,人家按照国军标的要求我们根本不达标,又不能用外国货(万一被植入个小玩意儿或者关键时候被断货了就囧了),只好大批采购我们的东西然后进行二次筛选,然后才能用……(关于这个问题,详细解释就是这样的,达不到国军标的要求是指批量生产的成品普遍在精度要求方面无法达到指标,而且因为是使用工业级器件,在军用的严酷条件下难以保证大批量的产品都可以满足要求。但是就像你买的CPU可以超频一样,由于元器件的体质不同,某些工业级的产品可以通过军用级的测试,所以批量采购,然后通过测试,从中筛选出一部分指标达到要求的是完全可能的。就像精度这个指标,我们标称为量程范围的0.1%,实际批量生产的内控是0.05%,而至少有30%以上的产品可以做到0.01%。而且军用领域在长期稳定性上的要求和工业领域是不同的,比如工业上要求三年,或者四年不停机,而军用领域在使用一定期限之后要全部重新标定调节。所以才出现这种情况。)


知道真相之后,我只能表示囧,航天,军工这是不得已才用我们的啊。至于企业,算了吧,人家要利润要控制成本,人家木有那么多精力去筛选你的东西,人家宁可花一倍的价钱去买进口货。至于差距,我们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大概在100万小时以内,进口货么,也就是400万小时,而一般的国货,普遍是20万小时(我们之所以在数据上好看一些是因为我们产品的应用领域不一样),有朋友要说,400万小时这得多少年出去了,仪表能不能用那么长时间还不知道呢,但是按照统计学的理论,在一个2万点的控制现场,平均无故障时间20万小时就意味着,平均10个小时就有一个表要发生故障,即使高达400万小时,那就可以减少到一星期最多出一次问题,巨大的差距!

巨大的差距带来的另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当大家满怀热情的支持国货的时候,国货砸了自己的牌子,当现在国货逐渐追赶上来的时候,国内的高端市场已经全部被进口品牌占领,而当年对国货各种坑爹表现留下心理阴影的领导们(他们当年估计就是那些被一天两次大姨妈的国产仪表坑的到处救火的仪表工),对各种国产采取了一致的鄙夷态度。

所以国内的企业越走越艰难,低端市场木有利润,木有技术含量,木有前途;高端市场进不去,进去了被鄙视,鄙视完还是木有订单;恶性的循环导致研发投入越发的不足,要么转行去做其他的东西,要么被进口品牌吃掉。

其实这样的困境不局限于仪表行业,也是很过国内行业的缩影。当年我们以市场换技术,等技术换回来的时候,木有市场了,企业照样得饿死!(当年的惨状可以从主管部门的变迁来看。我们这个分支领域在九七年国家九五攻关的时候立项,但是1998年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机械工业部撤销,并入了信息产业部。自此以后这个行业就没落了。上海的仪表研究所曾经是全国仪器仪表行业的领头羊,自此之后就被下放,自生自灭。人员规模从极盛时两千人衰减到现在200人的水平,研发投入的资金捉襟见肘,不得不靠出租房产来维持运转。)

我们得去国外做认证,交巨额的认证费用,即使有着各种NB的资质,人家在行业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条产业同盟,仅仅靠一个没什么背景小企业,很难打开局面,而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被收购,被兼并。进口品牌用收购的国内品牌和我们打价格战,用技术门槛和利益链条绞杀我们进军高端市场,要把我们扼杀在发展壮大的路上。这背后有没有敌人的影子我不知道,但是即使是纯商业领域的运作,也是在侵蚀这个国家的根基。可以想象,向我们这样为航天和军工提供外围产品的企业一家家被蚕食,真到了大平顶下饺子的时候,也许连一家可靠的供应商都找不到,那时候会不会是另一场噩梦的开始呢?

不过似乎、好像、也许真的有那个大佬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去年开始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扶植国内工业仪表行业,我们产品也终于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扶植的行业名单中,但是不幸的是,今年的中美经济对决带来的国内经济不景气再一次重创了本来信心满满准备和国际对手一较高下的我们,与此同时,国内和我们比肩的另一个国产品牌在年初被库柏收购,紧接着,我们代工的一个德国品牌转手全面开拓国内市场,我们几乎所有的客户身边都出现了他们的影子。形式远比08年09年的时候更加危急,因为如果我们再倒掉或者被吃掉意味着这个行业(我们只是工业过程仪表中的一个分支领域)前三甲的企业全面被进口品牌打垮。

而到了那个时候,国内要兴建一个大型工厂,各种仪表缺货或者来一个长达52周的货期,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各种仪表价格普遍上涨100%(不要奇怪,这事儿不是没有过!)会是什么后果显而易见。政府投资能有一小半被他们剪了羊毛,而且通过这些订货,国内这一行业的新增产能几乎是一目了然。不需要间谍也不需要收买官员,仅仅是整理一下某个企业对华贸易的订单就可以知道的一清二楚!

但是的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兔子们还是努力的前进着。1997年之前,这种实际成本只有不到20美元的小东西,在国内的售价高达4000RMB,没有办法,因为被国外垄断,我们没有自己的技术。但是2000年之后,我们国产的东西出来了,现在单个采购的价格已经不足当年的1/4,而为了绞杀我们的存在,在一些大项目的上我们的竞争对手给三大油的报价甚至达到了远低于成本的水平,有谣传8USD一个。我们的存在就是对国外企业的威慑。

不过这条路的艰辛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先说点伤心的故事就是这个领域的两大乌龙。

自动控制领域曾经有两个被认为是未来发展方向的伟大故事,一个是工业现场总线,一个是最近灰常灰常热闹的物联网。
兔子的习惯就是跨越式发展,当我们在基础领域存在着短板的时候,我们先看看高精尖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的,就像当年兔子靠谱的坦克都造不出的时候就开始琢磨的着卫星火箭大蘑菇,最后事实证明这个方案很靠谱,虽然我们的常规武器还木有完全实现机械化,但是白头鹰照样不能随便欺负我们。于是乎这个思路就被用到了工业领域。

最先开始的是现场总线,这个东西的理想状况就是现场的仪表不需要昂贵的通讯板卡,直接和控制中枢相连,但是外国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这个领域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所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出来,所以也就理所当然的无法大面积推广。而国内也因为没有一种自己的标准,所以被国外的各种标准所困扰(这里面有利益因素,有能力搞这个的企业当年或多或少都是受了某些有好国家的技术支持的,如今要把前些年的努力放弃转而去做一个全新的东西,在没有政策强制的情况下是不现实的)最终这个技术成了一个噱头,我们老板当年因为在这方面的攻关成了国务院特贴专家,但是十年来我们的企业壮大了百倍,唯独这个产品销量为零!!!

另一个乌龙叫做物联网,为啥这个还没有定性的东西也说是乌龙捏?因为我本科的同学当初的博士方向就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到物联网的系统搭建,但是做到一半的时候果断放弃了,因为物联网存在的基础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根本达不到。

物联网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可以无限扩展,并且每一个节点都可以作为路由的传感器网络,而这些传感器是和水泥砂浆拌在一起共同用来构建建筑(水坝、高楼、桥梁、公路、反正一句话基础设施),然后实时的传递出这个建筑的各项指标。进一步可以扩展到其他东西比如汽车,飞机等等。也就是说一个物联网的世界,所有的东西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反馈到城市的信息中枢,然后不依靠人类的活动就可以自动的检测到各种情况,从而使得小到交通拥堵,大到自然灾害,都是人类可以预知可以控制的(至少可以减轻其危害)。

在这个过程中,来自计算机领域的科技兔表示,超级计算机来处理城市的信息压力不大;来自网络工程领域的IT兔表示,我们可以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自组网,并且在一个大范围里面可以扩张,如果不够还可以升级;来自工业领域的工程兔表示,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已经突破,抗干扰神马的不是问题;芯片兔表示,我们可以生产小型化的无线传感器,价格虽然还不够便宜,但是你懂得。于是乎大家把这些东西放在了一起找了个土方去测试,问题出现了,由于电子产品的寿命有限,对于商业住宅30年的使用寿命,电子元件的老化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而且虽然芯片尽可能的小型化了,但是这个尺寸,对于结构内部的应力依然很敏感,所以整个物联网的技术在解决了所有的上层问题之后,由于最根本的技术无法突破而搁浅,未来智能期待纳米兔子们来突破这个问题了,而且毕竟是和水泥砂浆拌在一起的,价格如果不够便宜的话把白头鹰卖掉都不一定能够完成一个城市的物联网建设。

就像萨苏大大在苏-27的德国脚丫子里面的一段话
你不是想知道我用的公式么?这个问题我其实是可以告诉你的。老拉苦笑道:其实哪个公式都不准确,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不是任何一个公式可以囊括的。我也做不到。我用的参数系数,都是德国机械工业多少年的经验中 得出来,你要问为什么,我也说不出来,只能说我们多少年的经验,就证明了这么作最好。。。所以,小伙子,我是没有秘方这类东西的。。。(其实老拉还说过别的更激烈的话,说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得靠建立一种传统,建立一种传统的火候至少得五十年云云。。。)

其实这段话很好的概括了中国从军工到工业的困境,但是虽然缺少工业传统,但是兔子们剑走偏锋是特长,只是剑走偏锋多了少不了也会留下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于是乎兔子的传统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以我们和我们一个外国同行的对比(他们是这个领域的全球第一)一样产品,一样的参数,甚至连辅助功能都一样。以前,由于工业设计啊,电磁兼容啊这些咱们这些TG不擅长的领域我们还是存在差距的,但是几年前,为了找到一个突破口,我们算是堵上一口气要跟他们拼一把。

我们买了所有国内外同行的样机(大家懂的)然后选了其中几种比较好的方案,结我们自己七八年的积累,捯饬出来一个东西。然后按照国际标准中有关电磁兼容的要求标准,把设计的各个环节标准化。最后按照国际有关安全性能的要求做一遍模拟计算,最后再以无比严酷的环境自虐式的进行破坏性的测试。最终,我们有了比他们更好的产品,不是说指标,而是说我们在各项指标,包括可靠性方面都全面超越他们的产品(不是吹牛哦,在功能安全等级方面我们的产品普遍比他们高一级)

虽然我们确实还存在着差距(人家一个电路可能只有五六十个器件,我们要超过他们一倍;人家看似随意的走线就是不影响电磁兼容,我们有时候一个器件哪怕是用了同一品牌同一型号但是不同产地的都会出问题;人家在工业设计上的各种精巧思路让我们这帮TB琢磨了很久很久)但是我们确实在这个方面有了自己的东西。有时候说兔子喜欢创造奇迹,只有兔子自己知道,所谓的奇迹背后是很多很多的小兔子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结果。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能够拿出和国外同行比肩的产品了,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市场,有产品同样没有出路,自控系统最NB的国产企业浙大中控和北京和利时一年的收入有多少?合计50亿RMB,而西门子一家一年的收入是多少,55亿欧,而在同一层级的ABB,HONEYWELL,英维斯,施耐德,欧姆龙……两只手都数不完。

最后,我知道有结论党,那么我就给大家个结论:
1、关于精度,模拟量变松传输精度在使用5%精度电阻的情况下,批量生产可以控制在0.5%F.S.(量程范围)以内,如果二次挑选可以做到0.01%F.S.我兔的卫星基地有用,十年品质保证。
2、关于温度漂移,50ppm(条件同上,上海北京东路电子市场10块钱1000个那种电阻、电容),国外顶级水平的同行比如P+F、MTL,完全相同水平(甚至更好,他们有些标称值100ppm)
3、关于电磁兼容性(我们只考虑EMC,EMI没有测试过):按照IEC61326标准要求工业仪表EMC测试项目最高强度测试过程中,不会击穿,不会失能,施加电磁干扰的情况下精度影响不超过10%F.S.(这是个别项目的最差情况,普遍情况是无影响)
4、关于长期可靠性,按照我们测算的水平的话,在最近两年的测试时间里,超过200台量产型样机,全部安全可靠的工作,据此可以给出的数据是350万小时(正常工作条件,不恒温,不恒湿,常规系统常规机柜)

希望我说的够清楚,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提问。
支持一下,请问未来我们在市场上和别人竞争的前景怎么样?
都是真情实感啊!
小白一个,科普贴,支持下!
仪表方面进步的确较大。控制系统软硬件还有些差距。不过都在快速的赶上。
电气工程系工业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来给楼主喝彩,虽然没学懂。
楼主果然扎实,赞
国内还有个很普遍的毛病,过于强调精,导致知识面窄,来自不同专业的人组成的团队沟通和协作往往会出问题。还有现在大学教育严重偏向数字化,忽视甚至轻视模拟。
俺曾见过一法国教授,当时40多岁,和北京最大科技群体内某些人讨论问题,教授拿粉笔就在黑板上画电路图,推公式,随后去实验室拿烙铁焊电路,调板子。理论、实际、实践结合得相当好,模拟、数字、电路、分析样样精通,引得几个中国老头大为感慨,回去就骂自己的博士研究生{:soso_e113:}
楼主果然扎实,赞
国内还有个很普遍的毛病,过于强调精,导致知识面窄,来自不同专业的人组成的团队 ...
过程控制仪表最好还是艾默生的
不管仪表还是PLC变频器,可靠性这一块距离西门子什么的传统外企大品牌还是差距太大啊,功能上很多可以实现,因为很多芯片直接买的是他们的,但外围电子元器件质量不稳定影响了整个产品的可靠性,继而影响了市场占有量。要是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厂家质量能稳定可靠,工控产品跟国外差距就会缩小很多
客卿1977 发表于 2012-8-31 07:58
不管仪表还是PLC变频器,可靠性这一块距离西门子什么的传统外企大品牌还是差距太大啊,功能上很多可以实现, ...
天朝普遍的现实是,你除非买到进口原装器件,否则你想出好价钱买好东西,买不到!有些器件国内本来有好的,但是,这20年间已经被赶尽杀绝了,有不法奸商的功劳,有眼光短浅的客户的贡献,也有高堂之上官老爷的巨大杀伤力。。。
总之,器件品质,要好的只能是进口原装。
其次,俺觉得,电路设计,或者产品设计是个综合设计,设计人员的功底很重要。以电路设计来说,实现功能和原理图很简单,但是布线,除了很简单的电路之外,绝大多数设计,布线相当考究。国外都是用经验丰富的人来布,国内,呵呵,好多企业用“专业画板”小mm来布。。。
第三,电路设计和产品设计,往往涉及多个专业甚至跨行业知识。。。
仪表还好,传感器就差距太大了
这个得支持
中国产仍然任重道远~但是有你们就有信心
国外传感器,可以在自己加热到800度高温下24小时不间断使用三年以上,国内一般半年到一年
科普的很精彩!俺是没的选择了,楼下继续努力~
看来主要还是经验累积呐
导读:随着国产仪器仪表技术的不断突破,很多仪器仪表相较与国外毫不逊色,而且他们在价格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近日,为进一步优化设备管理,适应连续、高效、低成本生产的要求,首钢京唐公司设备部积极推进自动化系统备件统一性和国产化进程,节约资金1128.5万元。
  
  为进一步优化设备管理,适应连续、高效、低成本生产的要求,首钢京唐公司设备部积极推进自动化系统备件统一性和国产化进程。截至目前,完成京唐公司自动化设备统一性、国产化改造6307项,节约资金1128.5万元。
  
  京唐公司设备部今年年初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任务,确定自动化备件统一性和国产化的指导思想、方针和政策,制订管理制度和年度计划。各作业部分别设置相应的推进工作小组,负责本部门项目的实施。通过明确职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整个公司的设备整改管理网络,每个环节都有职能、有任务,备件统一性和国产化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他们细化管理流程,认真组织实施,通过整理设备台帐,汇总提炼出需要进行统一性和国产化的自动化设备,对这些设备进行技术比较、实际调研和价格对比,优选出供应商开展选型实验,签订试用协议,试用稳定后履行备件转化立项。
  
  今年以来,京唐公司设备部已对炼铁作业部19个品牌的329台设备、炼钢作业部13个品牌的191台设备等多项自动化设备实施统一性和国产化。另外,他们对冷轧作业部21个品牌的263台物位计、热轧作业部40个品牌的486台、能环部371台超声波物位计和雷达物位计等设备进行统一性和国产化替换。该部还对热轧作业部、冷轧作业部的差压、温度、流量等4240多个开关进行国产化更换,对全公司热电阻、热电偶、天车报警器、防碰撞装置、编码器、端子排、压力表、流量计、PLC柜、压力变送器、UPS、隔离器、安全栅等自动化设备进行逐步统一性替换。

这文比装大神的好太多了, 赞一个

Lz是斯菲尔还是金立石?
x1101126 发表于 2012-8-31 09:07
Lz是斯菲尔还是金立石?
偶是做二次仪表滴……不是你说的那两家……一家小公司……你看我对比的对手就知道我是哪家的了

过路人y 发表于 2012-8-31 07:56
过程控制仪表最好还是艾默生的


E+H排第二,楼下继续,期待国产品牌出现!
过路人y 发表于 2012-8-31 07:56
过程控制仪表最好还是艾默生的


E+H排第二,楼下继续,期待国产品牌出现!
e8098 发表于 2012-8-31 07:26
楼主果然扎实,赞
国内还有个很普遍的毛病,过于强调精,导致知识面窄,来自不同专业的人组成的团队 ...
这个没办法,洋教授可以在实验室搞学术一搞十几年。让天朝人这么干,保证跑得精光。
e8098 发表于 2012-8-31 07:26
楼主果然扎实,赞
国内还有个很普遍的毛病,过于强调精,导致知识面窄,来自不同专业的人组成的团队 ...
你头像里卡车驮的是哪个火车头?
汝儿乃我 发表于 2012-8-31 03:49
支持一下,请问未来我们在市场上和别人竞争的前景怎么样?
说实话,没有政府的支持很难更进一步!
龙之吻@@ 发表于 2012-8-31 07:10
仪表方面进步的确较大。控制系统软硬件还有些差距。不过都在快速的赶上。
有道理,软件上,和利时是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中控要鄙视一下,是外国代工的!但是硬件上差距确实缩小了,不过基础领域差距依旧啊
e8098 发表于 2012-8-31 07:26
楼主果然扎实,赞
国内还有个很普遍的毛病,过于强调精,导致知识面窄,来自不同专业的人组成的团队 ...
入行四年之后觉得,学院派在这个领域很难出头的,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这也是本兔后来转行做管理的原因,鄙视自己一下),没有耐住十年寂寞,坐十年冷板凳的耐心很难出头的(再次自我鄙视一下)
客卿1977 发表于 2012-8-31 07:58
不管仪表还是PLC变频器,可靠性这一块距离西门子什么的传统外企大品牌还是差距太大啊,功能上很多可以实现, ...
攒东西兔子绝对没问题,但是基础啊基础,百年工业帝国不是说着玩的,我们的积淀太少了
楼主写了这么多,辛苦了
LZ,我也是学自动化的,算是学弟,能不能简单说说这个专业考研和毕业直接找工作的差别(正在为是否考研纠结),还有自动化这个专业找工作哪些单位发展前景好啊,谢了啊
    在商业化领域,技术有时真是次要因素。标准、品牌、成本、专利才是最重要的。
   例如苹果和三星的官司,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苹果的那个“快速返回键及功能”也是专利?这就好比先会走路的人给跑设定了专利。专利已经变成了一种用来牟利的恶毒工具,只要有钱有闲,可以用来占据某一领域现有或未来技术的所有的排列组合,然后就坐地收钱了。
   其实如果国家设定一个标准文档格式,并在中国强制推行,那么微软的OFFCIE在中国连100元都卖不上。
偶是做二次仪表滴……不是你说的那两家……一家小公司……你看我对比的对手就知道我是哪家的了
威尔泰?

天睿 发表于 2012-8-31 09:09
偶是做二次仪表滴……不是你说的那两家……一家小公司……你看我对比的对手就知道我是哪家的了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都能卖到军工系统?
PS:无意冒犯,但我对lz是否真是从事这个行业持怀疑态度。
天睿 发表于 2012-8-31 09:09
偶是做二次仪表滴……不是你说的那两家……一家小公司……你看我对比的对手就知道我是哪家的了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都能卖到军工系统?
PS:无意冒犯,但我对lz是否真是从事这个行业持怀疑态度。
楼主工业传统那句很有触动啊,德国也是山寨起家,最后成了制造业的领军,德国人严谨刻板和富于创造的矛盾性格就是在残酷的竞争中养成的,兔子任重道远啊!
支持啊,突破也是慢慢累积出来的
x1101126 发表于 2012-8-31 09:47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都能卖到军工系统?
PS:无意冒犯,但我对lz是否真是从事这个行业持怀疑态度。
呵呵~~我前面提到一家苦逼的研究所~~去查查看吧你就知道了~~
ss_lee 发表于 2012-8-31 09:37
威尔泰?
很接近啊~~我们帮威尔泰做温度变送器的
jccg1000052884 发表于 2012-8-31 09:20
LZ,我也是学自动化的,算是学弟,能不能简单说说这个专业考研和毕业直接找工作的差别(正在为是否考研纠结 ...
考研吧……但是不推荐读博……研究生出来起点要比本科生高很多,对于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博士由于专业论文的缘故,毕业很辛苦(SEI检索几乎没有工程技术类的文章,全都是基础研究和算法类的)
e8098 发表于 2012-8-31 08:07
天朝普遍的现实是,你除非买到进口原装器件,否则你想出好价钱买好东西,买不到!有些器件国内本来有好的 ...
卡车老大原来这么牛啊,膜拜一下
同为电气自动化的顶!同样进入可苦逼的过程控制行业,但是做控制方面....这个领域啊,裤衩惨白惨白的
天睿 发表于 2012-8-31 10:44
很接近啊~~我们帮威尔泰做温度变送器的
威尔泰不是卖ABB的温变么?
顶一下。难得的好帖。
LZ说的很多情况,现状都是如此。就说偶们单位机床上装的传感器,清一色西门子、海德汉、马波斯、东精。。。神马?国产?那好吧,领导看得上看不上是小事,首先客户就二话不说毙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