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与新技术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6:29:40
世界经济发展与新技术革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狂潮,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和航天技术等在内的新兴技术群,引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变革。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关系也随之发生着显著而又微妙的变化。本文旨在探讨世界经济发展与新技术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希望对我国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历史:潮起潮落,谁主沉浮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首先回顾一下世界发展进程中几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8世纪后半叶的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造船工业为主的产业革命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产物。到19世纪30年代末,机器大工业在英国占了绝对优势,使其成为第一个工业强国。随后,法国、德国、美国等在19世纪30~40年代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作为最早进行技术革命的英国,是当时真正实现结构性转变的国家。凭借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英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开始了其霸主地位。从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物质生产的主要部门所占比重看:1831年英国工业化比重超过了60%,1871年更是达到了73%,而同期法国工业化的比重还停留在55%左右;从人口结构看,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2%,大大高于其他欧洲国家。18世纪前,英国还落后于法国等不少欧洲国家,但到1860年,这个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岛国,生产的工业品已占世界总量的45%,还拥有世界出口总额的1/4和进口总额的1/3,英国也从世界古典文明的边缘地带,一跃而成为世界近代文明的中心和当时唯一的工业化中心。
    1870年到1940年,世界兴起了以电力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起源于德国,完成在美国。电报、电话、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
    第二次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电与钢铁。随着以电气工业和钢铁工业为主的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兴起,到19世纪末,重工业在世界中开始占重要地位。美国和德国抓住第二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契机,大力发展新兴技术和产业,在铁路、煤炭、钢材和舰艇制造等方面展现出勃勃生机。英国霸主地位的沦落,美国、德国的崛起,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
    19世纪60年代,德国兴起了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在20世纪初,德国就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转折,掀开德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页。正是由于德国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再加上德国比英法更重视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尤其重视应用科学的研究,这样,就使得德国在19世纪中期以后,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迅速赶上并超过英法,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就。据统计,从1851年到1900年,德国取得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共有202项,而同一时期,英国只有106项,法国只有75项。
    另一后起之秀美国,在1869 年以前,还处于南北分裂的经济落后状态,但是从1870至1890年的短短20年间,通过工业技术革命,美国的产值上升了9倍。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1900年,人均收入超过欧洲。1913年,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
    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以原子能的开发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这次革命从真空管、半导体到现在的集成电路都出自于美国,并很快波及日本、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使这些国家经济飞速增长,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例如,日本战前年均经济增长率为4%~5%。战后,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0%以上,是同期美国的4倍,人均产值增长率是美国的9倍,由明治维新时代的人均收入290美元到如今人均产值超过2万多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
    回首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全球化进程。世界经济的潮落潮起,经济霸主的更迭沉浮,都与技术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谁能够引领技术革命,将技术革命的成果与产业发展和升级紧密结合起来,谁就能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当代:经济发展,科技领航
    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进入了新技术革命阶段,出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突破和革命性发展。这次新技术革命最初从美国开始,以后逐步扩展到西欧、日本和前苏联,不仅在个别科学理论和技术领域里出现新的突破,而且几乎是在各个学科和技术领域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在80年代后半期,形成了微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天、新材料、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继而形成新技术群,并出现一批含有高科技成分的产业群。
    新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1980年世界GDP比1950年增长1倍多,其中美国增长1.7倍,德国增长3.5倍,日本增长9.2倍;按现价计算,1997年比1980年又增长1倍多,其中美国增长1.8倍,日本增长2.9倍。到上世纪末,世界GDP达30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26.6%,人均3万美元。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也积累膨胀,到上世纪末世界财富约达50万亿美元。
    日本经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历过一段高速发展期,经济实力一度超过美国,雄霸世界第一的宝座。然而,进入90年代,日本没有抓住以IT业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加之国内经济长期以来的痼疾,矛盾重重,日本经济开始萎靡不振,长期在低谷徘徊,鲜有起色。与此同时,凭借IT业的异军突起,美国经济经历着自大萧条以来最长时间的繁荣(长达108个月),经济良性循环,实现了“一高两低”(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美国的产业结构也成功地转型,出现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新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新技术革命中重要领域的突破大多始于美国,随后波及世界各国,并在其他科技力量强大的国家不断得到新的发展。在这一方面,美国从一开始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在许多领域取得优势,不断巩固其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新兴高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迅速发展的10个工业部门中,有9个是高技术部门;到80年代初,高技术产业已占美国工业产品出口的75%。所以,高科技的发展维系和支持了美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未来:科技强国,时不我待
    历史和现实以无可辩驳的声音告诉我们:科技掌握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命脉,举起了科技的大旗,就能握住自己的命运和未来,使领先者的优势更加明显,也能使暂时处于劣势者后发而先至,实现跨越式发展。
    技术革命的发生不仅对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落后国家的发展和赶超提供了新的机遇。这是因为,新的技术取代旧的技术,使得落后国家不必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而是可以在较新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较迅速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长期看,知识和技术所能产生的“外溢效应”,可以使我们更多地利用“后发优势”,取得更大的竞争力。
    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其中最关键的是科技实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科技优势的决定因素是科技人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高技术人才的竞争,我国要在科技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必须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良好的吸引人才的机制,防止智力流失(brain drain),否则,难免落入“为他人作嫁衣”的尴尬境地。
    科技的基础是教育。德国在19世纪末期成为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发源地,和教育事业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长期引领着科技潮流,更是与其无与伦比的雄厚教育实力密不可分。同样,为争夺科技优势,我们必须重视改革和振兴教育,增加教育投资,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科技人才。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动了现代化的浪潮,每一次技术革命总是给了一批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机遇。谁抓住了这个机遇,谁就能跻身于现代化国家的行列;谁错失了这个机遇,谁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强势崛起与九十年代以来长期低迷的鲜明对照,从正反两方面给出了最好的例证。面对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强大冲击,我们是以开创之势积极进取,还是消极被动因循守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以科学的态度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才会有光明的前途。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认识信息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形成新的观念,制定新的战略,不断创新。我们要顺应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全球化浪潮的趋势,抓住机遇,正视挑战,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世界经济发展与新技术革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狂潮,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和航天技术等在内的新兴技术群,引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变革。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关系也随之发生着显著而又微妙的变化。本文旨在探讨世界经济发展与新技术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希望对我国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历史:潮起潮落,谁主沉浮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首先回顾一下世界发展进程中几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8世纪后半叶的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造船工业为主的产业革命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产物。到19世纪30年代末,机器大工业在英国占了绝对优势,使其成为第一个工业强国。随后,法国、德国、美国等在19世纪30~40年代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作为最早进行技术革命的英国,是当时真正实现结构性转变的国家。凭借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英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开始了其霸主地位。从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物质生产的主要部门所占比重看:1831年英国工业化比重超过了60%,1871年更是达到了73%,而同期法国工业化的比重还停留在55%左右;从人口结构看,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2%,大大高于其他欧洲国家。18世纪前,英国还落后于法国等不少欧洲国家,但到1860年,这个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岛国,生产的工业品已占世界总量的45%,还拥有世界出口总额的1/4和进口总额的1/3,英国也从世界古典文明的边缘地带,一跃而成为世界近代文明的中心和当时唯一的工业化中心。
    1870年到1940年,世界兴起了以电力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起源于德国,完成在美国。电报、电话、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
    第二次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电与钢铁。随着以电气工业和钢铁工业为主的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兴起,到19世纪末,重工业在世界中开始占重要地位。美国和德国抓住第二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契机,大力发展新兴技术和产业,在铁路、煤炭、钢材和舰艇制造等方面展现出勃勃生机。英国霸主地位的沦落,美国、德国的崛起,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
    19世纪60年代,德国兴起了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在20世纪初,德国就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转折,掀开德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页。正是由于德国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再加上德国比英法更重视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尤其重视应用科学的研究,这样,就使得德国在19世纪中期以后,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迅速赶上并超过英法,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就。据统计,从1851年到1900年,德国取得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共有202项,而同一时期,英国只有106项,法国只有75项。
    另一后起之秀美国,在1869 年以前,还处于南北分裂的经济落后状态,但是从1870至1890年的短短20年间,通过工业技术革命,美国的产值上升了9倍。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1900年,人均收入超过欧洲。1913年,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
    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以原子能的开发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这次革命从真空管、半导体到现在的集成电路都出自于美国,并很快波及日本、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使这些国家经济飞速增长,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例如,日本战前年均经济增长率为4%~5%。战后,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0%以上,是同期美国的4倍,人均产值增长率是美国的9倍,由明治维新时代的人均收入290美元到如今人均产值超过2万多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
    回首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全球化进程。世界经济的潮落潮起,经济霸主的更迭沉浮,都与技术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谁能够引领技术革命,将技术革命的成果与产业发展和升级紧密结合起来,谁就能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当代:经济发展,科技领航
    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进入了新技术革命阶段,出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突破和革命性发展。这次新技术革命最初从美国开始,以后逐步扩展到西欧、日本和前苏联,不仅在个别科学理论和技术领域里出现新的突破,而且几乎是在各个学科和技术领域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在80年代后半期,形成了微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天、新材料、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继而形成新技术群,并出现一批含有高科技成分的产业群。
    新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1980年世界GDP比1950年增长1倍多,其中美国增长1.7倍,德国增长3.5倍,日本增长9.2倍;按现价计算,1997年比1980年又增长1倍多,其中美国增长1.8倍,日本增长2.9倍。到上世纪末,世界GDP达30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26.6%,人均3万美元。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也积累膨胀,到上世纪末世界财富约达50万亿美元。
    日本经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历过一段高速发展期,经济实力一度超过美国,雄霸世界第一的宝座。然而,进入90年代,日本没有抓住以IT业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加之国内经济长期以来的痼疾,矛盾重重,日本经济开始萎靡不振,长期在低谷徘徊,鲜有起色。与此同时,凭借IT业的异军突起,美国经济经历着自大萧条以来最长时间的繁荣(长达108个月),经济良性循环,实现了“一高两低”(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美国的产业结构也成功地转型,出现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新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新技术革命中重要领域的突破大多始于美国,随后波及世界各国,并在其他科技力量强大的国家不断得到新的发展。在这一方面,美国从一开始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在许多领域取得优势,不断巩固其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新兴高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迅速发展的10个工业部门中,有9个是高技术部门;到80年代初,高技术产业已占美国工业产品出口的75%。所以,高科技的发展维系和支持了美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未来:科技强国,时不我待
    历史和现实以无可辩驳的声音告诉我们:科技掌握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命脉,举起了科技的大旗,就能握住自己的命运和未来,使领先者的优势更加明显,也能使暂时处于劣势者后发而先至,实现跨越式发展。
    技术革命的发生不仅对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落后国家的发展和赶超提供了新的机遇。这是因为,新的技术取代旧的技术,使得落后国家不必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而是可以在较新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较迅速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长期看,知识和技术所能产生的“外溢效应”,可以使我们更多地利用“后发优势”,取得更大的竞争力。
    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其中最关键的是科技实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科技优势的决定因素是科技人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高技术人才的竞争,我国要在科技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必须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良好的吸引人才的机制,防止智力流失(brain drain),否则,难免落入“为他人作嫁衣”的尴尬境地。
    科技的基础是教育。德国在19世纪末期成为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发源地,和教育事业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长期引领着科技潮流,更是与其无与伦比的雄厚教育实力密不可分。同样,为争夺科技优势,我们必须重视改革和振兴教育,增加教育投资,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科技人才。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动了现代化的浪潮,每一次技术革命总是给了一批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机遇。谁抓住了这个机遇,谁就能跻身于现代化国家的行列;谁错失了这个机遇,谁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强势崛起与九十年代以来长期低迷的鲜明对照,从正反两方面给出了最好的例证。面对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强大冲击,我们是以开创之势积极进取,还是消极被动因循守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以科学的态度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才会有光明的前途。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认识信息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形成新的观念,制定新的战略,不断创新。我们要顺应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全球化浪潮的趋势,抓住机遇,正视挑战,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