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zt真实三国之孔明系列, 长篇连载 原作:slq32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5:56:36
<P>文章转自轩辕春秋:</P>
<P>以前看三国演义,最喜欢的事就是看刘备和孔明打胜仗,看到诸葛亮死就不想看下去了,后来看到网上有的贴子对诸葛亮大加批评,甚至说他阴险之极,我大吃一惊,非常不理解,于是开始找资料,并与三国演义对比,写一个真实的孔明,水平有限,慢慢写吧,想搞成一个连载的形式,上回发的三家传奇就太长了,本来是想发在天涯论史中的,不过这个天涯论史店大欺客,服务器总是出问题,发不上,老出错,于是我就找到了这个地方,挺喜欢,准备长住了。
 
          一:出身及成长 
  孔明老家在山东的诸城县,姓葛,这葛家迁到琅琊阳都,现在的山东沂水,喜欢自称为诸葛,就是孔明姓的来历。孔明父亲早死,跟随叔父玄来到江西,后来玄又来到荆州南阳郡依附刘表,玄死,孔明开始躬耕。于是现在河南和湖北的老乡们就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大争论,湖北的朋友们说诸葛亮所住的隆中不在别处,就在湖北襄阳的西郊。而河南的朋友抗议说襄阳在当时离我们南阳太近,而且诸葛亮自己说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诸葛亮从来不曾说过躬耕襄阳啊。然而,象诸葛亮这个我们都喜欢的人,就让他多兼几个省籍有什么不好呢,古希腊诗人荷马不是曾经有过七个国家声称荷马是它们的国民吗?
    我个人的看法,他最感动人的地方是忠义,以他的智慧,明知由于关羽之死和荆州之失导致北灭曹魏已是不可能的事,仍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答刘备的三顾之遇。
    还有一点,他长得漂亮,一表人才,却娶了一个丑女。近代甚至有人说诸葛夫人是三心,见面时恶心;摆在家里放心;想起来伤心。其实我私下里琢磨诸葛夫人虽然不漂亮,也不至于那么丑,应该用不难看三个字形容较为合适。难看的主要来源,一是黄老太爷写给女婿孔明的信上说:“吾小女,虽长得难看一些,却可以帮你做扫地煮饭的事。”这应该是做父亲的谦虚。再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南阳抑或是襄阳西郊的女孩子看到诸葛夫人嫁了那么漂亮的小伙子,眼红心热,自然要夸大其辞,泄一下心中的妒火。总之,我们可以说这两口应该是郎才女不甚丑吧,而且诸葛夫人也很有才,估计过了四十后,有文化修养在那里撑着,应该更有一份气质在里面。这一对有点象周总理和邓大姐。
    这时孔明住在隆中,过着的是地道的半耕半读的生活,他读书的方法是重视大的问题和方法,不着意于琐碎、咬文嚼字的小事。他的三位同学与他不同,喜欢把书上的字句完全记住,这三个人是石广元、孟公威、徐庶,孔明说他们将来可以做官到刺史、太守,后果如其言。而三个同学问他,他说:“无可奉告。”呵呵,真酷毙了。
    关于刘备和孔明的相遇在历史典籍里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司马徽推荐的,一种是徐庶,还有一种更离奇说是诸葛自己去找的刘备。显然第三种是绝对不对的。而三国演义里面对此的描写可称经典之笔,老罗确实不愧文学大师,他的笔下先是司马徽说出了卧龙凤稚的名声,然后是徐庶的推荐,包圆了,下面就是刘备三顾了,通过三次的行动,轻松地给读者一一介绍了诸葛亮的几位好友与岳父黄老爷子,弟弟均,就差诸葛夫人了,否则也可以通过刘备的眼睛让我们知道诸葛夫人长得有多丑。
    自古以来,象刘备那样以一个爵为亭候,官拜左将军,作过徐州市长的人,肯去拜访一个二十七岁的无名青年,至少是不常有的事,这就是刘备非常人所及的地方。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终于诸葛亮答应了刘备,出山了。不过刘备当时只是个空头的左将军,论实力只有几千大头兵,诸葛在刘备的军中,只能是所谓宾客顾问之流。但刘备对这位小青年确是十分器重,天天见面,说个没完,惹得关张醋意大发。刘关张三人在历史上都不是一介武夫,刘备做过大儒郑玄的徒孙,关羽手不释卷,爱看左氏春秋;张飞呢,字写得极好,而且平生爱画美人。但在诸葛面前,都被比下去了,看来诸葛亮是有两把刷子的。
    当然在这两年里,诸葛亮基本上就是陪着老刘同志大谈特谈了,至于火烧博望等,与他无关。这其间表现了一下,就是救了色鬼刘琦的小命,当然是用嘴救的,刘琦为此把诸葛亮劫持到了危楼上,把梯子弄走,孔明想跑差点掉下去,只好教了刘琦一个乖,保住了这小子的小命。(待续)
</P><P>文章转自轩辕春秋:</P>
<P>以前看三国演义,最喜欢的事就是看刘备和孔明打胜仗,看到诸葛亮死就不想看下去了,后来看到网上有的贴子对诸葛亮大加批评,甚至说他阴险之极,我大吃一惊,非常不理解,于是开始找资料,并与三国演义对比,写一个真实的孔明,水平有限,慢慢写吧,想搞成一个连载的形式,上回发的三家传奇就太长了,本来是想发在天涯论史中的,不过这个天涯论史店大欺客,服务器总是出问题,发不上,老出错,于是我就找到了这个地方,挺喜欢,准备长住了。
 
          一:出身及成长 
  孔明老家在山东的诸城县,姓葛,这葛家迁到琅琊阳都,现在的山东沂水,喜欢自称为诸葛,就是孔明姓的来历。孔明父亲早死,跟随叔父玄来到江西,后来玄又来到荆州南阳郡依附刘表,玄死,孔明开始躬耕。于是现在河南和湖北的老乡们就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大争论,湖北的朋友们说诸葛亮所住的隆中不在别处,就在湖北襄阳的西郊。而河南的朋友抗议说襄阳在当时离我们南阳太近,而且诸葛亮自己说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诸葛亮从来不曾说过躬耕襄阳啊。然而,象诸葛亮这个我们都喜欢的人,就让他多兼几个省籍有什么不好呢,古希腊诗人荷马不是曾经有过七个国家声称荷马是它们的国民吗?
    我个人的看法,他最感动人的地方是忠义,以他的智慧,明知由于关羽之死和荆州之失导致北灭曹魏已是不可能的事,仍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答刘备的三顾之遇。
    还有一点,他长得漂亮,一表人才,却娶了一个丑女。近代甚至有人说诸葛夫人是三心,见面时恶心;摆在家里放心;想起来伤心。其实我私下里琢磨诸葛夫人虽然不漂亮,也不至于那么丑,应该用不难看三个字形容较为合适。难看的主要来源,一是黄老太爷写给女婿孔明的信上说:“吾小女,虽长得难看一些,却可以帮你做扫地煮饭的事。”这应该是做父亲的谦虚。再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南阳抑或是襄阳西郊的女孩子看到诸葛夫人嫁了那么漂亮的小伙子,眼红心热,自然要夸大其辞,泄一下心中的妒火。总之,我们可以说这两口应该是郎才女不甚丑吧,而且诸葛夫人也很有才,估计过了四十后,有文化修养在那里撑着,应该更有一份气质在里面。这一对有点象周总理和邓大姐。
    这时孔明住在隆中,过着的是地道的半耕半读的生活,他读书的方法是重视大的问题和方法,不着意于琐碎、咬文嚼字的小事。他的三位同学与他不同,喜欢把书上的字句完全记住,这三个人是石广元、孟公威、徐庶,孔明说他们将来可以做官到刺史、太守,后果如其言。而三个同学问他,他说:“无可奉告。”呵呵,真酷毙了。
    关于刘备和孔明的相遇在历史典籍里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司马徽推荐的,一种是徐庶,还有一种更离奇说是诸葛自己去找的刘备。显然第三种是绝对不对的。而三国演义里面对此的描写可称经典之笔,老罗确实不愧文学大师,他的笔下先是司马徽说出了卧龙凤稚的名声,然后是徐庶的推荐,包圆了,下面就是刘备三顾了,通过三次的行动,轻松地给读者一一介绍了诸葛亮的几位好友与岳父黄老爷子,弟弟均,就差诸葛夫人了,否则也可以通过刘备的眼睛让我们知道诸葛夫人长得有多丑。
    自古以来,象刘备那样以一个爵为亭候,官拜左将军,作过徐州市长的人,肯去拜访一个二十七岁的无名青年,至少是不常有的事,这就是刘备非常人所及的地方。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终于诸葛亮答应了刘备,出山了。不过刘备当时只是个空头的左将军,论实力只有几千大头兵,诸葛在刘备的军中,只能是所谓宾客顾问之流。但刘备对这位小青年确是十分器重,天天见面,说个没完,惹得关张醋意大发。刘关张三人在历史上都不是一介武夫,刘备做过大儒郑玄的徒孙,关羽手不释卷,爱看左氏春秋;张飞呢,字写得极好,而且平生爱画美人。但在诸葛面前,都被比下去了,看来诸葛亮是有两把刷子的。
    当然在这两年里,诸葛亮基本上就是陪着老刘同志大谈特谈了,至于火烧博望等,与他无关。这其间表现了一下,就是救了色鬼刘琦的小命,当然是用嘴救的,刘琦为此把诸葛亮劫持到了危楼上,把梯子弄走,孔明想跑差点掉下去,只好教了刘琦一个乖,保住了这小子的小命。(待续)
</P>
<B>二:展露头角</B>


    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展露头角,是在赤壁之战中说服孙权决心派兵,与刘共同抗曹。当时曹操带大军讨刘表,刘表吓得吐血而死,他的小儿子不与刘备开会研究便投降了曹操,刘备闻知,忙撤退,分成两路,一路水,一路旱,水由关公带,旱路由他带。有刘表的旧部不愿降曹,还有十几万的难民也跟着走,这些人民为什么跟着走呢,一是听说曹操这人很残忍,曾屠过徐州五个城,二是刘备在新野与樊城表现出来的仁爱作风使人们有目共睹,所以才跟着他走。
    这十多万难民,使刘备吃了大亏,有他们在中间,使正常的行军速度无法保证,但是我们不能不佩服刘备,硬是没有抛弃一个难民自已跑路。曹操却选了五千摩托化部队,一日一夜跑了三百里,于是刘备便吃了一个大败仗。幸亏有张飞带了二十个兵在桥边练狮子吼,争取了几十分钟的时间,又有赵子龙拼了自己的性命救出了甘夫人与阿斗,甘夫人并未跳井自杀,赵云不曾推倒土墙,做落井下土的事。但还是丢了刘备的二个女儿,全部军队。(刘备有他先祖刘邦的作风,善于丢老婆孩子,呵呵),难民们史书无记载,不知道结果如何。
    刘关张赵与刘琦会合,兵力勉强可以号称二万,与曹操的几十万,实在不成比例。除非发生奇迹,怎么能抵挡住呢?但是奇迹还是发生了,诸葛亮走到刘备身边说:“事情急了,我去向孙权求救。”
    孙权这时正七上八下,打不定主意,张昭主张投降,理由有二个,一是力量悬殊,二是孙策当年临死时有话交代过:若打不胜,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周瑜却从来不把数目放在眼里,对曹操的大兵团的实力,压根儿看不起。孙权当时只有二十七岁,从未有过与当世第一等狠角色曹操较量的经验。这时诸葛亮到来了,于是立即接见。两个人之间说的话大家都是知道的,孙权勃然大怒,随即又很高兴,下令周瑜、程普、鲁肃三员大将到江夏与刘备会合抗曹。
    三国志很气人就在这一点,在鲁肃传里就说鲁肃对孙权下决心起了最大的作用,在周瑜传里就说周瑜对孙权的下决心抗曹起了主要作用,(孙权招揽人心就会一句话,鲁肃建议时就说:“这是老天爷把你送给了我“.在周瑜建议时也说:“这是老天爷...“。)在诸葛亮传里又说是孔明的功劳。我们莫衷一是,不过我们应该首先赞扬孙权,如果他没有胆量,便有十个周瑜鲁肃诸葛亮也都是白废。
    孙刘双方这次是死里求生,猛将全体出动,孙方有周程之外,计有韩当、黄盖、凌统、吕范、周泰、甘宁、丁奉、吕蒙。而刘方就只有关、张、赵了。而曹操的一方却奇怪的很,大将特别少,只带来了曹仁、乐进,还有刘表旧将文聘。曹操根本不把这两家看在眼里,在一个月圆之夜,他酒后写下了千古名作对酒当歌,表达他想象在统一南方成功后的空虚的感觉。
    曹家父子的文采,不是孙刘二家的人能望其项背。上帝给了曹家以文采,却吝惜了道德上的修养;给了孙家以英雄气概,给了刘家以王朝正统,却吝惜了文采,上帝是公平的。
    于是开战,经过和结果大家都知道,我不再多嘴了。三国演义的赤壁大战写得一波三折,精彩之极,可惜与事实相去甚远。第一,诸葛亮没有草船借过箭;第二,孔明没有借东风;第三,诸葛不曾气过周瑜,周瑜也不曾想害死诸葛;第四,周瑜雅量高致,怎么会容纳不了当时小他七岁,没什么名气的诸葛亮呢?第五,黄盖并没有被打得皮开肉绽,他不必要吃这个苦头,曹操很容易相信他的投降是真的。第六,火烧赤壁应该叫火烧乌林比较恰当,在赤壁的两军相遇只是序曲,在乌林的大烧杀才是决战。第七,曹操在撤退时并没有三声大笑,招来伏兵。第八,在华容道并没有关羽放他走。
    当然,曹操一生从来不曾有过如此大的挫败,然而他心里明白嘴上却不认输,他向人说:“我不认为撤退是件难为情的事”(孤不羞走)。他还说:“船是我自已烧的!”老曹真可爱。
    战后,刘备接替病死的刘琦作了荆州市长,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负责长沙、桂阳、零陵三个郡的税收军粮,类似今天的后勤司令一类;
<B>三:赤壁之后入川之前</B>


  赤壁战后过了一年一个月,孙权把妹妹嫁给了刘备,这明显是个政治军事婚姻,我们不知道孔明当时对此事的看法,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位娶了丑老婆的军师是怎么评价孙夫人的,只是在后来入川后为法正开脱的时候说过一段话里涉及到了这件婚姻,这段话是这样的:“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彊,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呵呵,看来孔明的心情应该是集同情与挪愉于一身的,意思很明白,刘备怕这个老婆。
   而且刘备与孙仁(不叫孙尚香)结婚的地方也不在甘露寺,而在今天湖北省石首县的绣林山。也没有演义上的锦囊妙计和孙权的派兵追赶,当时周瑜确实看刘备不顺眼,唯恐他跟孙权争天下,就出主意用美女好酒麻醉刘备,孙权不太热心这个主意,也就未能实行。
    刘备与孙夫人一为英雄一为美人,本来可以成为圆满的结合,可惜孙夫人个性极强,带了一百多名全副武装的丫环放哨,刘备不免担心吊胆。还有不少的男子卫队,在荆州横行直去,目无纪律,刘备的情绪就不仅是恐惧还有些怨恨了。
    刘备值得我们同情,不过不用我们担心,这个家伙是有一套的,他不知用了什么办法(史书无载),无声无息地叫这位男性荷尔蒙成分稍多的孙夫人自动在公安城西另筑一别墅,于是刘备就清静了。
    随后,刘备开始进川,孙权听说后,大怒,打电话叫孙夫人回家归宁,其实就是离婚了事。孙夫人毅然决然选择了家乡,带了阿斗跟丫环卫队向长江边出发坐船回家。赵云感觉事大,立即通知张飞,两人忙走小路拦住了孙夫人,截下了阿斗。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都对张飞赵云的忠心表示敬佩,但是如果阿斗真的被孙夫人带走了,会是怎么一个结果呢?
    一:阿斗被带在孙夫人身边,当了事实上的人质,这样双方都会更加客气礼貌,也许可能避免以后发生的荆州失和事件,关羽也不会死于非命。
    二:刘备会立一个别的接班人,可能比阿斗更厉害些,甚至容不下孔明,使蜀国提早完蛋。也可能更好,说不定。
    三:两家会由于阿斗的事提前开战,两败俱伤,曹家会赶在司马家之前统一天下。
    历史真是一出让人哭笑不得的大戏啊。
    后来刘备死于白帝城,孙夫人是不是跳江自杀,史无明载,我估计既然在二十年前孙夫人就不留恋刘备,在二十年后更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来。至于孙夫人回家后是不是又谈恋爱结婚,我们就更加不知道了,不过我们衷心祝愿这个孙夫人能够找到一位如意郎君,过上小康生活。
四:入川
   刘备在建安16年冬天,应刘璋之邀,前往益州,防备在汉中的张鲁。刘璋是汉景帝的后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两人算是同一支派的皇族。
 提到防备张鲁,我们可以知道刘璋是个很无能的人,但是他父子两代都对百姓极好,本来张鲁只能算是一个小势力,原来是刘璋父亲的手下,后来发展壮大了起来。壮大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他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在他的地盘上无县令之类的称呼,都是他的教号,象治头一类的,但信徒们对他服从得很,刘璋把他在成都的一家人一个不留全杀了,派兵去灭他,却被他的疯狂信徒打得落花流水,(法轮功不能不禁哪),其实就是这样刘璋也没有必要请外援,张鲁只能防守住就不错了,他又打不进来,你刘璋怕什么。
  但刘璋就派人到许县找曹操表示尊敬,派的是张松的哥哥,带了300名土著,参加曹操的仪仗队,让曹操有威服四夷的面子,这个马屁拍的真是响亮,曹操大喜,马上封了张肃一个官。但是没有说派兵的事,因为这时曹操正要打刘表,于是刘璋又派张松本人去见曹操,这时曹操已经打下了荆州,张松在江陵见到了曹操,并不象三国演义上所说是赤壁战后张松才找的曹操,不过事情就更不顺,曹操这时正忙着吓唬孙权,彻底灭刘备,没时间搭理他,再说张松本人也长得实在对不起观众,曹操就顺手封他一个县令。这下就麻烦了,要知道张松在成都是别驾,是第三把手的人物,曹操也没有顾上查问张松的身份,张松气得受不了,正好不久,曹操在赤壁被烧得焦头烂额跑回家了,张松就回益州向刘璋报告曹操已经一蹶不振,不如与刘备结盟,一反曹操,二防张鲁。
  我们不能不说,这个张松是个十足的小人,刘璋对你不错,简直就是重用,言听计从,张松本人又是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你发什么神经招惹刘备进川,自已也搭进去一条命呢?真是活该。可是刘璋生长于富贵之家,长于妇人之手,没有男子的阳刚之气,事事不能有自已的决断,依赖手下代作主张(有点象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于是他就同意了张鲁的建议。派遣法正代表自已拜访刘备,法正很能干,轻松促成了这件事。
  我们也不能不说,法正这个人也不是个正人君子,虽然你没有被刘璋重用,但是他每月拿着刘璋发的工资奖金,却去暗中勾进来刘备,这不是卖主求荣是什么。或许也有人说,刘璋是不值得法,张二人对他效忠的,那么这两个人为什么不离开刘璋呢?
  而且,由于三国演义的手笔高明,大家都以为小人只要能帮助刘备夺取天下,就不再是小人了;君子反对刘备,就不再是君子。问题是刘备本身是不是唯一值得效忠的对象,不错,他一生很多事情做得令人佩服,比如救孔融于北海,对关张二人义气至死如一,能三顾一个二十七岁的农民青年,(呵呵,朋友你们27岁时候有没有人顾三次的),可是他并不是三国演义上的圣人,他曾厚着脸皮投降吕布,又劝曹操杀了吕温候,他一遇到军事失利,就把老婆孩子一古脑丢掉,自已逃命,而且象这次夺了自已宗族兄弟刘璋的益州,还打着援助的旗号,纵是身有百口,只怕也难以自辩吧。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的,刘备大喜,但是还是留下了张飞,赵云,关羽,诸葛亮守着根据地,带上庞统兴致勃勃地出发了。一路顺利,刘璋见了刘备非常亲热,两人天天喝酒谈天,然后刘备就带兵到了边境准备进攻张鲁,但却一直在那里休养生息,没有什么动静,兵力却增加到了三万人。这时孙权打了电报过来要刘备过来援助一把,原来曹操要报被烧之仇,大举进攻,刘备就跟刘璋说要去救孙权,并且想借刘璋一万名兵和粮草等,刘璋这时候却很冷淡,只给了四千名。刘备这时是真想走还是作姿态,史无明载,我们正在猜测的时候,张松却慌了,写了一封信给刘备,叫他不要走,以图大事。张松这人也是糊涂,这么大的事应该亲自见刘备才说,结果信被他哥哥张肃发现了,张肃是极忠心刘璋的,于是大义灭亲,刘璋大怒,杀了张松。这一杀张松,两刘之间再没有余地和好了,刘备知道现在连安全撤退也谈不上了,刘璋是不会让他的军队好好地离开的。
  我们猜测如果刘璋不撕开面子,是不是刘备会带兵回荆州呢?我猜不出来,各位朋友你们猜吧。
  于是,开战。庞统先生被大将张任的部队乱箭射死,并不是象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在落凤坡什么的地方。刘备一看不妙,急忙发短信叫诸葛亮和张飞赵云来救援。三人的组合真是厉害,有文有武,有打的有出主意的,很快与刘备会合,把刘璋围在了成都。更要命的是,马超这时候也从张鲁处投奔刘备,刘备大喜。刘璋一看,决定投降,左右都劝他说L:“城里有三万精兵,二年的粮草,你和你父亲对老百姓都极为忠厚,大家都愿意与你同死。”刘璋说:“不必了,我这三年与刘备兵连祸结,军民死了很多,怎么能让成都城内的人都死呢。”
  于是他开城投降,刘备毕竟不是曹操,不仅不暗害他,还送他与家眷到荆州公安城住,私人的财富完全带走。善有善报,刘备的儿子也投降了别人,却也得到了善终。
  刘璋到了公安城后,过得平淡而安宁。后来,孙权杀了关羽,刘璋又入了孙权的手中,孙权待他更好,封他仍做益州牧,算是替他出了一口气,虽然不是名副其实的益州牧。随即刘璋老病死去,孙权还叫他的儿子担任了吴国的御史中丞。
  话说刘备终于成功了,于是开始大赏功臣,赏赐最丰厚的是四个人: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其余黄忠,赵云等等也有赏赐。庞统、张松没福气,死得早了,不过刘备给庞统父亲一个轻闲的官当上,他的儿子后来也当上了太守,也算对得起这位凤稚。
  无疑,诸葛亮是最大的功臣,首先是他提出的战略构想,第二是他和张飞赵云又在实践中实现了他的战略构想。有的网友说诸葛亮短于战略,真是死读史书,不消化。
  法正这个小人,却是刘备不得不重用重赏的功臣,如果没有他的内应,就只有从荆州硬冲硬打进来了,那恐怕就损失大了。不过对赵云的功劳肯定的不够是令人遗憾的,具体原因不知。史书上载赵云曾劝刘备不要太滥于封赏,应该先着眼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可能是因为当时本来就钱不多,既然赵云有这个革命觉悟,不妨就先委屈他一下好了。
  为什么说钱不够呢,当时有一位叫刘巴的,一向不佩服刘备,闭门不出,刘备下令将士不得伤害他,亲自去请,刘巴就出来作了刘备的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行长,面对当时刘备滥赏功臣,导致财政赤字惊人的局面,刘巴研究了英国货币供应学派的经典理论,铸造了”当百“的大钱,这才解决了刘大耳朵的燃眉之急。
<B>五:当大管家的岁月</B>


  话说刘备这厢正热闹着,那边张鲁就招架不住了。原来曹操早就看上了张道长这一亩三分地了,于是乎,率兵浩浩荡荡就来了,张鲁倒也有自知之明,跟弟弟说不如投降了事,曹操一定会重用我们的。弟弟张卫不乐意,于是张鲁就把军队(教徒)交给了他,结果张卫守在阳平关上,叫曹操一筹莫展,想退兵了,却发生了怪事,当时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还没有制定出来,可是这梅花鹿还是成群结队,不知怎么回事悠到张卫大营里去了,曹操的一股小部队也晕头转向误闯进张卫大营里去,人鹿结合,张卫莫名其妙,以为是曹操派的鹿先锋,于是大家一声哄,散了!曹操吃了个狗屎运,这**功连打仗都透着一股邪气,不服不行!张鲁倒也忠厚,把粮仓全贴上封条,跑到深山里躲起来了,曹操一看封条,心中喜欢,连忙派人去山上漫野地里喊张鲁出来投降,张鲁一听就乐了,于是乎皆大欢喜。
  弟弟张卫的儿子叫张盛的,不降曹氏,独自携妻去江西龙虎山修道,这一去可了不得,创造了道教中“龙虎宗”这一大门派,到宋哲宗、徽宗时连皇帝都亲自召见,赐号张天师,到元代更是红火,天师和他领导的龙虎宗渐渐成为江南诸符箓的中心。元代中后期,以它为中心集合江南诸符箓派为一体而组成符箓大派正一道,能与之比肩的只有王重阳牛鼻子创立的全真派,明清政府宗教管理局还就承认这两大派,真是牛。
  曹操这一仗没什么成绩,以后汉中又丢给了刘大耳朵,不过竟然打出来了一个中国以后最大的道教门派,也算不虚此行。
 得了汉中,曹操手下的司马懿、刘晔劝他趁刘备这小子在益州还没有站稳脚跟,干脆骑驴过河乘胜追击,把大耳朵彻底灭了算了,老曹想了想,说了一句成语:即得陇,复望蜀。算了,回去吧,他想回家当魏王,于是留下铁哥们夏候渊带着张郃守着汉中,带兵就回去了。
  而诸葛亮这时候正干着什么呢,据史书上说他忙着制定法律,搞后勤供应,制定五年规划等等杂七杂八的婆婆妈妈的小事,当时成立了以刘备为组长,诸葛亮、法正、刘巴、黄权、李严、伊藉为副组长兼成员的法律制定小组,诸葛亮主张以严为主,法正不理解,问为什么要搞这么严的蜀国刑法暂行条例,诸葛亮说了一大堆理由,听得法孝直头晕眼花,连称YES SIR不已,反正这么烦人的事全推给老诸多好,不用费心,费力,省下时间就是享受兼找人报仇了。
  刘备刚安定下益州,知道必须重用当地人以拢挌人心,于是乎对法正、李严、彭羕、黄权好得不得了,法正更是位置在孔明之上,当然这是和孔明半夜里偷偷互发短信商量好的事。法正把以前曾经看不起他的、得罪过他的、骂过他的、不理他的、反正是不顺眼的通通收拾,通杀,那叫一个痛快,爽!
  人们知道刘备特庞着法正,不敢去刘备那告状,就跑到诸葛亮家里大诉其事,孔明自然坚持立场,和稀泥,大意是劝,各位看在法正帮了主公的大忙的面子上,别跟他一般见识就是了。
  随着曹操从汉中回家,刘备就瞄上了这块肥肉,于是商量了一下,刘备决定亲自出马。你还别说,刘备在得四川后,经常好亲自带兵出去打仗,把家里一大摊子全扔给诸葛亮去收拾,他也知道在家管这些婆婆妈妈的事让人烦心,出去打仗多爽,弄不好还能碰上两MM,再说要是带着诸葛亮出去,家里这一摊真没有放心的人,交给法正那还不把家里搅和得跟鳖翻潭一样。
  于是乎,刘备带着张飞、黄忠、法正出发了,诸葛亮在成都负责弄粮食给养,也就是诸葛亮人脾气好,叫干什么干什么,你想蜀道那么难,当个后勤部长真不如在前线痛快,诸葛亮的养子乔就是累死在运粮路上的,后来诸葛亮在前线,叫李严搞后勤,李严闹情绪,搞小动作,结果大家都知道,提前退休,儿子接班了,在家还想着诸葛亮手头一缺人就再叫自已奉献余热,运气不好,孔明死得早,叫李严也泄气病死了。
  其实,曹操是颇看不起刘备的,留下替他坐过监狱的夏候渊就放心地回去了,加了九锡,搞了什么带刀上殿,不用磕头之类无聊的玩意,又开了几次团拜会,把政治思想工作抓紧补了补。正自我感觉良好,坏事就来了,汉中失守。
  原来这一仗,先是张飞与张郃相持了二个月,终于把张郃给磨败了,张飞违反党组织的规定,擅自在山崖上留下自已的题字,书法史上称八蒙山铭,:“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这就是著名的《张飞立马铭》。现今这个铭文现在只能找到清代光绪年间的一个拓本。据清末胡升猷的题识称:“桓侯立马勒铭,相传以矛鍮石作家,在四川渠县石壁。今壁裂字毁。光绪七年六月,检家藏拓本,重钩上石。”)
  于是曹操急忙加派人手,挡住了张飞的攻势,亲自带兵赶来。不过没等他来到,黄忠到老又灿烂了一把,竟然斩了夏候妙才,也连带把自已的名字留到了京剧名段&lt;&lt;定军山&gt;&gt;之中,以致不朽。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刘备得了汉中后,耍起了无赖(与后来的司马懿一个模子),任你百般挑战,俺就是不理你。曹操又气又没办法,传说还被狙击手魏延射掉门牙二个,很长时间磕不成瓜子,为了发泄,宰了扬修小倒霉蛋,随后退兵了事,但老曹是不认输的,他说,这都是由于刘备身边有个法正,不然十双大耳朵我也给他割下来了。
  刘备这一战大获全胜,不免得意洋洋,导致以后信心过度膨胀,非要自已带兵伐吴,导致兵败身死。
  通过这一仗还发现了魏延,于是乎直接破格提拨,让魏延镇守汉中,任命之前单独谈话时候刘备问魏延,如果曹操派大兵来入侵怎么办?魏延说:“我为大王抵挡之。”刘备又问:“那他要是派十万兵来呢?”魏延不假思索:“我为大王消灭之。”刘备一听高兴得大耳朵都软了,于是当时就下了任命书,几句话传出来,将士们这个服气,老魏吹牛真是没说的,全无敌!
  诸葛亮这一段就在后方任劳任怨,史载“足食足兵”,别的没有什么了。
六:关羽之死  上回说到刘备占领了汉中,这时曹操已经是魏王了,于是在大家的热心撺缀下,刘备也当上了汉中王,意思是跟曹操势不两立。不过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刘备不称为蜀王,或是成都王,汉中并不是蜀国的根本之地。我个人想法是刘备可能对自已在汉中一战中的表现实在太满意了,于是干脆叫汉中王吧。于是又开始一轮封官,法正以出众的表现(曾经于箭雨中挡在刘备马前劝刘备在不利情况下撤退)获得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当上了总理,五大上将各有名号,关张马黄为左右前后四将军,大家都大喜。就一个关羽脾气坏,不乐意跟黄忠、马超一个档次,非要玩个单挑,没办法,这等和稀泥的事自然还是诸葛亮出手,一封信让关羽乐得嘴张得象大马哈鱼。
  这时候东部战线也正打的热闹,原来关羽乘曹仁不备,猛冲猛打,若不是满宠坚持,就要全线溃败,曹操一听连忙派于禁庞德火速支援。庞德并没有抬个棺材作秀,关羽也没有故意放水,南方雨水多是很正常的事情,结果北方来的曹兵又是水土不服,不知水的厉害,结果喂饱了众多水族,庞德不降而死,于禁投降,后归孙权,后回曹家,被曹丕羞死,(曹丕真是没水平)。以美国的看法,于禁投降绝对符合美军陆军条例关于投降的规定,而且到东吴后又忍受虞翻这小人的辱骂,硬是终于回归故国,这在美国马上就是轰动全国的事情,电视台还不排着队邀请做谈话节目,布什同志得第一个出面接见,唉,可怜于禁。
  原来小时候看三国别提多崇拜关二爷了,看了史书后才发现,这位战神合着离名将这两个字差得远,让我想起来南宋四川的曲端来,这两位有一比。都是缺点与优点极为突出的人,比如最突出的一点,关羽做为镇守方面的大将,竟然连糜、傅部将都领不住,人家有过失,竟然扬言要回去后收拾人家,这算是什么领导水平;败了以后,领兵往回走,兵们竟然一哄而散,这算什么领兵水平;想逃命,竟然不敢去刘封孟达一线,这是什么与同事相处的水平;为了逃命,命几十个部下树白旗,自已跟儿子偷偷走别的小路逃跑,结果被活捉,这能算是一位将军的所做所为吗?看了史书之后,我常后悔,心目中一位不世出的大将就这样凋落了。
  我不能不纠正自已原来对曹操部下的蔑视感情,徐晃徐公明与关羽对敌时,先温言回忆以往的同乡之情、同事之情,说过以后,对身后部众大声喝道:“有取关羽人头者,赏千金。”公私分明,俺只能是二个字:佩服。并且,关羽在徐晃面前未占上风,直接导致了失败。
  后人有人评这时候为什么不从四川派援兵,说这话的真是愚蠢不可及,以当时的通信能力和部队运动速度根本来不及,再说当时关羽的溃败是非常快的,可以说是在大好形势下突然崩溃了,因为吕蒙陆逊一直采取暗渡陈仓的方法,突然解决了关羽的大后方。
  吕蒙是一个眼光短浅的人,在战役中取得胜利,使东吴在战略上非常失败,吴蜀两国因此自相残杀,可以说此一役奠定了以后吴国和蜀国的灭亡是不为过的。
  而关羽死后,吕蒙死、曹操死、法正死、张飞死,这么短的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历史舞台上同时消失了这么多主角人物,也是很罕见的事情。
七:刘备称帝
 
  关羽死的很惨,脑袋和身体分家,孙权把他的头寄给了曹操。演义上说曹操大喜,说自已终于能安睡了,然后看关羽的头时候,关羽冲他咧咧嘴,曹操吓得屁滚尿流,就此得病死去。以前看演义看到这,真是觉得好痛快。
  实际上,在三国志中是没有这记载的,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正是因为其简单,才给后人以想象的空间,那么我想曹操一生对关羽是相当器重的,虽然关羽不愿在他手下干,但是曹操仍然对得起关羽,曹操这个人心狠但爱才,所以我觉得三国演义上的描述实在是太情绪化了。在孙权下决心对关羽动手时,就暗地里投降了曹操,送了降书,而曹操把降书又送给了关羽,这是极毒的一着,可以缓解自己的压力,坐观吴蜀相斗,但其中是不是也有一点对关羽昔日的感情在内呢?
 但是曹操确实是死于他的老毛病中风,却不是因为关羽的人头吓的。细说来,还是他种豆得豆,疑心重、心狠手辣,杀了医学博士华佗,反而导致了他的死亡。
 死后,曹丕很快做了皇帝。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大哭,于是在诸葛亮苦口婆心的政治思想面前,做了皇帝,史称为昭烈帝。诸葛亮当然是丞相了,许靖为司徒,估计是看在死去的法正的面子上的安排。法正已经病死了,死时候未能留下什么遗言,我估计应该是生活习惯不好,心肌梗塞的一类急病死的,刘备大哭累日,封其子为候。我有点怀疑,要是他不死,是不是会代替孔明作丞相呢?
呵呵,今天中午一点从九寨沟、黄龙回来,洗澡、休息,现在上网看看,真是感激朋友们的热情支持,九寨的风光真是不错,值得一看,没去过的朋友应该抽时间去一趟,我算了算,九寨与黄龙的门票收入每年约有六个亿左右,再加上相关的餐饮食宿业、商业、汽车制造等下游产业,这个产值是惊人的。而导游小姐也说旅游业的兴起主要是因为朱总理下了令不准再伐树,于是伐木队撤出这片童话世界,结果竟然逼出来比原来的伐木业产值大不知多少倍的旅游业来,与我同行的一位老者说,他九二年就来过,那时的风景和现在的差不多,足见保护的得力,不过就是一点不好,人太多,没办法,全国都去,我还见到十几个新加坡人,NB之极的样子。
  站在著名的诺日朗大瀑布前,我突然想起了对孔明的评价,我们多少网友、专家都从现代学术思想出发,对孔明批评良多,那么,是不是应该批评孔明当时不把九寨沟开发出来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呢?我们是不是过于强求古人呢?换个角度来说,如果孔明地下有知现在的世界,他会不会冷冷地看着我们这些人问我们:“1800年过去了,现在的政府有没有那时间的政府廉洁呢?现在的人民有没有那时候拥护政府呢?现在的政府首长有没有我在世时候得到人民的衷心爱戴呢?哼,没出息,还不如祖宗干得好。”呵呵,不再说了,接着写我的文章,既然开始了,就一定得写完。
  八:刘备托孤  法正和孔明的地位问题,也是很多网上文章争论的热点,我认为法正是一个快意恩仇、追求痛快的人物,而诸葛亮与之不同,是一个冷静理智,能战胜感情冲动的人。所以法正可以在如雨的箭矢中挡在刘备的马前劝主公回去,而孔明不一定会这么做,可以想象法正如果不死,是一定会用尽各种不要脸的办法阻止刘备伐吴的。但是在刘备心目中,这两者都是他重要的依靠,诸葛亮从跟随刘备起,其实并未打过什么仗,主要以外交和治国为主,换做你是刘备,对一个从未上过军校和战场的年青农民,你会让他去指挥战争吗?所以说,刘备打仗会带上法正,但却不会让他治国,而国家的政事都交给了孔明,刘备看来是忽视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反过来说,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给予肯定呢,试想想,一个在地里种地的农民,从来没有上过军校,没有经过战争的锻炼,却把司马懿吓得不敢应战,又服气得一塌涂地,有的网友看了一些网上的文章或是三国志中的片段评论就说孔明不会打仗,不敢过子午谷,说这些话的朋友,我建议你去四川旅游一圈就知道了。
  话休絮烦,言归正传,刘备称帝后,决定伐吴,大家都觉得不好,赵云给了明确的反对,诸葛亮当时说了什么,史无明载。 我觉得诸葛亮是不是由于哥哥诸葛瑾在东吴的原因没说呢?但是诸葛亮心里肯定是反对这次报仇行动的,因为联吴抗曹是诸葛亮一生的主张,这一点吴蜀两国中只有他和鲁肃两人看得最清楚,执行得最彻底,如果鲁肃不死得早,荆州之变是不会发生的。而事后诸葛亮长叹说如果法正不死,一定可以阻止刘备伐吴,就是伐了,也不会损失如此严重。从这些资料我们也可以看出孔明和法正之间关系处得是相当可以的,两人之间有惺惺相惜的感情存在。
  我们可以说刘备是个好皇帝、好哥们,他有知人之明,却无自知之明。他认为孙权不怎么样,一气拿下就是了,于是乎,逼出一位陆伯严,一把大火,双方都损失不小,总的来说,蜀方损失大于吴方。而在刘备大举进兵的时候,那位曹丕却愚蠢到不出兵伐吴,很多大臣劝他出兵灭吴,他都不应,后来吴蜀双方战罢了,他却带好多兵马列于江边吓唬孙权,他不知道,当年他爹都吓不住孙权,何况他呢?刘备在死时候对孔明说曹丕的才能是诸葛亮的十分之一,这位大耳朵真是有知人之明啊!曹操无后,也是报应。
  焦头烂额的刘备在白帝城布置了后事,他给孔明说的话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嘴了。那么,有的文章说李严在这时是同受托的,位置与孔明相同,《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正史白纸黑字已定正副,史料简单明了,刘备托孤二大辅臣:孔明为正,李严为副。在刘备的心里,北方汉中有魏延守,东边由李严守防吴,那么刘阿斗这大傻冒跟他妈就一定要托付给可以相信的诸葛亮了,因为无论从人望上,地位上,水平上,私人感情上诸葛都是唯一人选,有的文章更是在李严和孔明的关系上大作想象,甚至说李严的地位高于孔明。这可能吗,刘备跟李严说过马谡不可大用的话吗?说过能辅则辅之,不能辅则取之的话吗?而李严这个人如果象有的朋友说的那么好,那么他为什么劝诸葛亮加九锡,这是曹操才干的玩意,被孔明书面拒绝了。而李严后来想在江州开府,治一帮兄弟们搞小帮派,被诸葛严辞批评,只是批评,未有行动,李严于是在运粮中搞小动作,最后下岗了事,真是咎由自取。以刘备的脑袋瓜子,会看不出孔明和李严这两个人那个更可信吗?
九:收拾烂摊子  刘备离开了他无限热爱的同志和亲人,把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蜀国留给了诸葛亮,幸运地是刘阿斗极听他老子的话,把孔明当成父亲一样信任,政事无大小全交给孔明处理。于是乎,有的网友认为是孔明独揽大权,不给后主锻炼的机会,我的同志们,你们用一下脑子想一下好不好,以刘备和诸葛亮的聪明还看不出来后主是块什么材料,一块废塑料想锻炼成钢可能吗?也就是诸葛亮没一点歪心眼,不然换成司马家的人,早把后主一家卖到北美当黑奴了。
  由于刘备的大举伐吴,造成军队的严重损失,而且因为他的死,后主刚立,可以说是内外交困。一是魏国来书让蜀国去帝号称蕃,二是南方少数民族趁机造反,三是与吴国的关系不明朗,四是国民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局面,如果你是孔明,你将如何对待呢?先别看答案哦,尤其是批评孔明同志的网友。
  其实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孔明采取的方法是:对魏国稳固防守,对南方少数民族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先不管,对吴国积极展开友好结盟运动,全力发展国内经济。
  在与吴国恢复正常外交关系上,诸葛亮是非常老练的。他先后派去了二个外交官,都不合孙权的意,后来终于发现了邓芝邓伯苗,这位很有个性的主真是不辱使命,说得孙权服气得很,孙权给孔明发短信十分称赞这位邓先生的水平,于是虽然两国没有形成正式的外交备忘录,却基本上消除了敌意。而正式的外交文本要一直到八年后,孙权称帝时,诸葛亮派陈震贺礼时才正式签定,在这份友好条约中,吴蜀两方很干脆地将魏的地盘分成两半,一家四州,呵呵,有意思。最有看头的是,整个条约中只提到了诸葛亮,说他“诸葛丞相德威远着,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并规定“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凡百之约。”应该说从这份条约中(原文可见三国志之吴主传)可以见到大家对诸葛亮的那种发自内心地敬爱之情,而且这份条约恐怕是有史以来执行得最为彻底的条约,我们可以想想无论中外历史上哪一份条约不是有始无终的呢,就象二战时的苏德条约,简直就是笑话。条约签后,孙权立即移都建业,把精力用到攻魏上了,而吴蜀两国忠实地执行到各国被灭为止,甚至在诸葛亮死后,蒋宛当政时,东吴步骘、朱然在孙权面前说蒋琬要与魏私通卖吴,孙权也有意思,竟然说愿意以他自己一家来担保蒋琬不会做这种事,呵呵,这皇帝当得真够味,跟臣下求情,还要以皇帝一家做担保,读史至此,不由得会心而笑!
  在发展国民经济方面,孔明是高手。他根据长期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蜀地的特点,制定了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保护和促进私有制经济发展的计划。我就以孔明总理在蜀国第一届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基础来写四点:
  一: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兴修水利,保证农业稳产,高产。
  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各地区各部门的负责人对各自分管的农田必须全面走访到户,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把党的好政策贯彻到最基层。经多方协调,对都江堰进行一次大修理,从中央财政拨专款成立护堰武装巡逻大队,安排一正两副位置,享受副部级待遇。并新修小型水库一座,拦河坝一座,全部通过专家考察设计,估计明年年底可投入使用。
  二:鼓励发展私人烧制井盐产业,形成一个以国有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孔明总理在今年共视察了N处井盐生产厂家,对各厂主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回答,表示了中央对各厂家的支持和鼓励。并对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交由专家组进行论证,研究后答复。
  三:成立成都第一纺织厂,投资主体为财政部,ê呛牵酌魍菊蟛环郑枇⒐芾碇贫取?br /&gt;  大家都知道,蜀锦在三国时期可是硬通货,孔明虽然跟魏不和,却对两国之间的大量蜀锦贸易不闻不问(有点象李光耀),对东吴更是不用说,大量输出。而且不但成立国有企业来发展蜀锦工业,还支持和鼓励个体、私营、合伙、家庭进行蜀锦加工,由国家外贸部门统一收购,为加强对蜀锦行业的管理,成立机构,设立一位锦官,享受正部级待遇,直接向孔明总理汇报。(所以成都又叫锦官城)。
  四:大力加强出口贸易,努力开拓海外市场。
  由于蜀国拳头产品蜀锦质量上乘,除了畅销吴魏全国外,更发现有罗马商人不远万里来到东吴购买蜀锦回去,据说可得大利。可以考虑以各纺织厂的名义在吴国设立办事处,直接与罗马商人进行交易。另外还要考虑如何加大与吴国的经济合作结构,鼓励利用外资,对纺织机械进行改选、挖潜。
  唉,别的我就不说了,诸葛亮真是使出了全身的解数,在国内国外两个战线上都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史有明载“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十:为北伐做准备
  解决了外交和经济上的问题之后,诸葛亮把眼光转向了南方,南中四郡闹得这个欢实,以为诸葛亮怕了。这四郡分别在现在的云南、贵州一带,主要头目是高定、朱褒、雍闿这几个人,而后来成为主角的孟获开始只是个被指挥的小角色,不过挺为少数民族的同志们服气。他就说了什么蜀国要大家一人贡一只奇特的狗,胸脯以上没有白毛;还要一种不可能长到二丈的木头,根根要三丈长;总而言之,是位很称职的宣传部长。
  诸葛亮亲自领兵,他知道别的人也能平定,但弄不好会大开杀戒,就不好了,留下后患,妨碍以后的北伐大计。马谡一直送了孔明十里,建议孔明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等等,孔明心里也是这样想的,于是对他更加器重,看来马谡也是想谋立功名。
  在对少数民族的问题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是政策得当,一般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的,从单纯军事实力和文化水平上比较,根本不会是中央的对手,诸葛亮很轻松地解决了三个头目,孟获于是成为了主角。是否有七捉七放呢?三国志上没有记载,而资治通鉴上有记载,汉晋春秋上也有,我们姑且就当有吧。有意思的是越南人竟然把这段演义改成孟获七擒诸葛亮,还把本是云南人的孟获说成是越南人。而诸葛亮对孟获很喜欢,给他补习了文化课,孟获是个爱学习的好青年,据传说以后还做到相当高的官。
  后人一直称赞诸葛亮的民族政策制定得好,以其人治其人,不留汉官汉军。其实我觉得这是孔明为了把全部精力用到北伐上用的权宜之计,毕竟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和汉族发达地区相比都是还未完全开化的落后之地,慢慢地提高这些地区的文明程度,同时也能开发资源,这也是应该派一些汉人汉官进驻的必要。可是诸葛亮的主要目的在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只要南方不出事,还能供一些作战用的资源就是达到目标了。事实上,在以后的北伐中,孟获每次都提供了战马、漆等,孟获族人有一支部队善于翻山,也作为特种部队随孔明出征过。
  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你娶了一个好女人,你会幸福;你娶了一个恶妇,你会成为一位哲学家。”诸葛亮骄傲地说“娶了一个丑外慧中的女人,你会成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呵呵”
  心灵手巧的诸葛夫人为了替丈夫分忧,在操持家务之余,发挥自己的爱好研究出来了一个连发弩装置,引起了孔明极大的兴趣。他将这项装置交给军事武器部门,几位专家非常佩服,于是经过改进、试验、小批量试产、在小部分部队试装,得到士兵一致好评,并提出几条改进意见。于是又经过改进,试装终于定型,它可以在六妙钟内一次发出十支箭,采用往复式自由弩机原理,配有射击标尺,并且根据川人矮小的特点,做得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手持击发非常舒服。大家为了记住诸葛夫人的功劳,建议把这武器定名为阿丑10式,呵呵,可是人家诸葛夫人说什么也不让,就定为损益连弩,大量配发到班一级,每弩战时随身携带三个弹药基数,呵呵。
  那么,1700年后,世界东西两大枪王各自从这个连弩身上得到灵感,苏联的卡拉什尼科夫取它的结构简单,耐用的特点造出了遍及全世界的AK47,这种枪皮实之极,越战时越南人在耕地时把枪扔在水里,等美兵走过去时再从泥水中捡起来朝他们射击,我国的枪支也是AK系列。而美国的斯通纳则从连弩的发射精度上得到启示,造出在西方军队中一直用了四十年的M16系列步枪,这种枪射击平稳,精确,躁音小,足以与AK抗衡。而英国的狙击步枪也吸收了连弩的击发装置小巧的特点,有效地降低了击发瞬间对射击精度的影响,到了现在,更是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二次压火技术,成为新一代狙击步枪的代表。而军火史上第二发财的马克沁研究了连弩的连发原理后,发明了二战时销量最大的马克沁重机枪,成为杀人最多的轻武器。呵呵,以上这一段皆是胡扯,目的是给喜爱轻武器知识的朋友一个小惊喜!
 总结一下, 在刘备死后二年的时间里,诸葛亮外连孙权,对内安定了蜀中的形势,在第三年平定了孟获,在第五年第一次北伐,在这短短的四年里,他做了我们可能一生也做不了的事情,并且还不显山不露水地准备了十万人用的粮草、军衣、武器等等。
十一:出师一表真命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开始说诸葛亮的北伐了,那么为了清楚,先说个大概的轮廓,以利于文字的展开。三国演义上说的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约九伐中原,其实三国志的记载很简单,结合资治通鉴,诸葛亮从建兴五年开始第一次出兵,前后共五次,这五次中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是出了祁山,第二次碰见赫昭死活守着陈仓,无功而返,第三次取二郡而回不算大胜,随后曹魏兵分三路大举反攻却遇雨而回。第五次是大家都知道的,五丈原。而诸葛亮的对手也并不是全都是司马懿,前三次都是与曹真、张合、郭淮等,后二次才轮到司马懿上场。其实如果象学校上课一样边上有个地图结合着说是效果最好,既然条件不够,只有因陋就简,我或者一节说一次北伐,或者一节说两次,以交待清楚为目的。
  诸葛亮在做好一切物质准备工作后,开始对人事进行调动,先把李严从永安调到江州(重庆),永安是用于防吴,现在与吴已成盟友,可以省下这方面的国防费用,用一个不太有名的小将替代李严。然后,李严和孔明两个人一齐出动,给孟达写信,极尽叙旧勾引诱惑之能事,但却一句也不说诱降的事,诸葛亮信里大赞李严行政能力极高,是国家不可缺少的人物。言外之意,李严跟你伯仲之间,你回来的位置不会低于他。李严以前就和孟达关系好,说得就更直一些,意思是自己和孔明两个人面对繁杂的国事,思得良伴。说得很动感情。
  大家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孟达这么牛,竟要蜀国两大高官大写情书来召唤他。原来若欲北伐,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从汉中北上,路很难走,易守难攻。一条就是孟达的防区,新城,在荆州西北,可直捣襄阳,当时是司马懿的防区。而且孟达的防区也是汉中与荆州的唯一要道,其战略地位可想而知。
  孟达接到雪花般的情书,春心大动,回想起以往甜蜜的日子,自己虽然降了魏,刘备和诸葛亮却保护了他的一家老小,而且现在魏明帝对自己也没有曹丕对自己那么好,自己在魏国的好友也老病而死,司马懿对自己一直不服气,再呆下去有点凶多吉少的感觉,不如剩机回归蜀国倒也不失为极理想的归宿。想到此处,孟达回信表示了回头的决心,诸葛亮和李严大喜,去信让他提防司马懿,抓紧时间修工事,但骄傲自大的孟达不会料到司马懿以八天的时间来到他城下,孟达的估计是一个月。司马懿砍下他的头,送往洛阳,吴和蜀一齐来救,已是来不及了。这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第一次不见面的间接较量,由于孟达不争气,司马懿完胜。
  现在就只有一条北伐线路了,从汉中出发,北上可出祁山,可出箕谷,还可出子午谷,都是险峻的山路,祁山相比下交通条件好得多,是正道,是最左边的一条路,经过天水等郡,等于绕了一个大圈。而箕谷在中间,子午谷在最右边,出子午谷就是长安,但是路上极为艰险。
  既然事实如此,只有认命,诸葛亮临发兵前,给刘阿斗上了一道表,出师表,后主读着非常感动,那么这道表不仅感动了后主,也感动了从那时到现在一千多年的人们,包括我,这篇文章我从高中开始会背,到现在毕业工作10年了仍然可以从头到尾地背出来。
  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他兵分二路,一路由赵云和邓芝为疑兵,出箕谷,起牵制迷惑作用。另一路由他亲领,由魏延当先锋,直出祁山,由于他的军队法纪极好,因此三郡响应。曹魏的反应是这样的,曹真率军挡赵云这一支;魏明帝派张颌去街亭挡孔明;街亭是祁山一路北路右边群山中一个小缺口,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如果让张颌占领,则进可以在诸葛亮背后迂回包抄,分割包围,退可以非常有效地对蜀兵形成很大的威胁,因此诸葛亮将保街亭的任务交给了最心爱的将领马谡,结果小马同志大失所托,死搬硬套,大败而回,幸亏副将王平败中求胜,没有造成不可收拾的损失。蜀军开始全面撤退,赵云一军由于主将指挥得当,全身而退,受到嘉奖。诸葛亮带着新收的姜维和投降的一千多户居民撤回汉中。
  在三国志中对于孔明是否杀了马谡记载不明确,互相矛盾,有的章节说是杀了,有的说是跑了,有的地方更说是向朗犯了包庇罪而被免职,也有的说是下狱而死。我猜测是不是通过东吴出海溜出国外了,传说马基雅维里就是马谡的后代。呵呵。
  不过却成就了王平这位大将,三国志说他认得字不超十个,由于在此役中表现很好,诸葛亮很赏识他,一直重用。后来孔明死时魏延作乱一鼓而平也是王平的功劳,费祎当政时曹爽大举进攻,王平以三万人防守使其无功而去。
  总的说来,此次北伐本可取得更大的胜利,由于街亭之失从而导致失败。诸葛亮自请降官三级,以左将军行丞相事。而与演义相比,没有了空城计、斩马谡等热闹情节,不很出彩。不过收了姜维,也是一个收获。
十二:后出师表

 诸葛亮回到家里,仔细总结了这次北伐的得与失,感到兵不在多而在于训练质量的高低。于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撤回时是建兴六年春天,经过两季的休整,这时到了十一月,在东吴和魏之间发生了一个战役,曹休被周舫所骗,东吴的军队就两个本事,一是水里斗;二是诈降特老练。结果曹休率领十万大军被打的一败涂地,我看主要是被骗得一塌糊涂,曹休又羞又气,不久就病死了。
 诸葛亮看到机会挺好,于是上了后出师表,关于这篇表很多专家考证它是别人后来模访孔明的语气写的,因为在诸葛亮集里没有这篇文章的存在。我认为这篇文章这么好,何必这么认真呢,就当是诸葛亮写得有什么不好呢?
 第二次北伐开始,这次诸葛亮没有走祁山这条路,而是出的散关,散关在祁山和箕谷中间,是很有名的地方,后来陆游曾写过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出散关就是陈仓,郝昭同志任市长、市委书记兼军队司令。于是诸葛亮竟然在这里碰了个大钉子,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攻了好长时间,郝昭同志拒不投降,还使出韦孝宽的本事,变着花样守城。然后曹真率援军赶到,诸葛亮粮草也吃完了,于是主动退军,魏将王双想捡现成便宜,带兵追来,诸葛亮正无处撒气,干脆利索收拾了这小子,斩了王双,撤回汉中。第二次北伐可以说无功而返,不过斩了王双。
  回到成都,诸葛亮感到恢复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于是写下了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后来被毛主席抄了来,挣了稿费。
  第二年,即建兴七年,诸葛亮又一次北伐,这次先派大将陈式出兵攻武都阴平二郡,这二郡在祁山西南部,魏将郭淮出兵抵抗,这时诸葛亮亲自带兵随后赶来,郭淮本来以为这个陈式是个没什么名气的将领,正想一气拿下,没想到诸葛亮跟着就到了,于是没敢出招,带兵就撤了,郭淮也够明白,知道打不过,省得自取其辱。于是陈式狐假虎威,没费劲取了二郡。取了二郡后,三国志上到建兴八年这一年多的时间一片空白,没有交代诸葛亮干了什么,陈寿偷了懒,我们不知道诸葛亮是不是也偷了懒,还是消化这两个郡。但也算是第三次北伐结束了,由于有平复二郡的功劳,后主下令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位。
  这两次的北伐由于规模不大,战事不激烈,基本上在很短时间就结束了,第三次北伐结束的原因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时孙权称帝,派人送信来蜀国,为了外交上的处理,诸葛亮班师回成都了,面对孙权称帝的消息,蜀国群臣大多表示反感,甚至建议与吴断交,诸葛亮坚持已见,派陈震去东吴贺礼,同时签定了两国的友好条约。
十三:与司马懿的第二次较量
 虽然陈寿不象话,我们也拿他没任何办法,只有从别的史料中看这空白的一年里发生了什么事。除了上面所说的与东吴签定了吴蜀友好条约外,从三国志诸曹传可以查得,大将军曹真因为派郝昭守住了陈仓,回洛阳被重赏,他向明帝建议不能只被动挨打,应该也主动出击。明帝很同意,于是兵分三路,于八月出发,曹真领一路从斜谷(也就是箕谷,北边叫褒斜道,南口叫箕口,所以也叫箕谷的)出兵、张颌领兵从子午谷出发、司马懿从襄阳出发,约好在汉中见面。面对三路大军的入侵,孔明采取了以下措施,
  1:派李严带江州的军队进入汉中,作为机动部队;令其子代其职。
  2:自带兵到赤板,因为赤板这个地方防守位置非常好,可以防守其中一路,也可以三路全防。(可见三国志之后主传)
  不过虽然准备得很充分,却一点用也没派上,原来,天下大雨一个月之久,这在汉中一带是很少见的,道路都下得塌方了,魏明帝听到消息就下令三路大军都撤回去了。这一次司马懿虽然出现,却和诸葛亮没有见到面就回去了。
  这边虽然是双方剑拨弩张最后却以撤兵了事,但在西边却打得热闹,郭大明白由于去年丢了两郡,今年看到国家发大军,诸葛亮没功夫理他,于是乎积极运动,出兵想恢复这两郡。该他倒霉,碰上一位魏延,这老魏正整天觉得自己才能高得不到表现的机会,逮住这郭大明白象有夺妻之恨一般,打得郭大明白直犯糊涂,真叫一败涂地。两人干架的地方叫阳溪,所以叫阳溪之役,消息传来,诸葛亮心里很高兴,上报后主,升了魏延的官,封为候了。
  这一场大仗虽然没打成,但是通过叙述可以澄清二个半问题,为什么说是二个半呢,听我道来:
  1:诸葛亮并没有陷害李严,有的文章说是诸葛亮令李严带二万兵去汉中是让李严找死,我的同志们,你们先全面看看史书再说话行不行,当时诸葛亮亲自带兵守在赤板,是第一线啊。赤板即现在的洋县,属于汉中市所管,是汉中盆地的东边一个县,现在人口四十万。诸葛亮命李严带这二万兵分明是战略预备队的性质,也就是第二梯队,他才是首当其冲,挡在前线,我看了网上那些文章就来气,以孔明的水平能做出这种下三滥的事情吗?气急了我真想逮着这些网友如果是男的就以吾左手掴其右脸,以吾右手掴其左脸,如果是女网友就以吾之左右手紧紧拥抱之,哈哈,不是重色轻友,女人能研究历史到这种深度可算是与大熊猫同一层次的保护动物了!怎么能不鼓励一下呢?
  2:诸葛亮对魏延并没有什么成见,不象演义中所说,一见就下马威,说有反骨什么的,其实诸葛亮对其是相当器重的,北伐开始就以之为丞相司马,现在又封了候。不过魏延有自己的性格缺陷,和杨仪是一样的,据《资治通鉴·卷七十二·魏纪四》记载,孙权有一次和费祎喝酒,(其实费祎要是在东吴当官也一样会被重用,孙权爱喝,可以说是革命的小酒天天醉,费祎比他还能喝,喝醉被刺客刺死。)孙权酒后吐真言,对费祎说道:"贵国杨仪、魏延,不过是两个小人,即使对蜀国曾有过鸡鸣狗盗之德,也不该委以重任。贵国一旦没有了诸葛亮,两人必定会生出祸乱来。诸君太不晓事,不知早加防范,那时不仅贵国深受其害,怕也要连累孙某不轻。"可惜这两人不争气,就是非要证明孙权的识人能力不可。
  这也反过来说诸葛亮在用人上是尽量避免求全责备的,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并不象网上有些文章说是对人才大加摧残,真想以吾之左手......
   2.5:呵呵,这半个问题也不算澄清,即是浪费大家口舌和时间的子午谷问题了。这是一个令人一见就头痛的论题,因为没有发生过,所以就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从这次魏方没成行的进攻来说说我的意见,魏方安排张颌从子午谷出兵,那么我就觉得这出兵子午谷并不算什么奇兵,人家也知道有这么一条路,还从北向南打来过,只不过走了一半。反过来说,哪有两国对垒的战争一方不去研究对方可能通过哪几条路线来攻击自己的事呢?我可以猜测,魏方一定对这三条路都有防备,因为子午谷是条险路,所以不用多少兵马就能轻易守住,以曹魏方的人才之盛是不会不用一支兵马守的,虽然不会数目多,但只要起到警报作用就行了,魏延这五千越野军还不是往虎口里送。
  但是魏延的想法本来就是行险,也有成功的可能,虽然我认为极小,几乎是不可能。即使成功通过子午谷,直杀奔长安城下,可是长安城是一座大城,想以后年慕容恪一代名将急攻洛阳时,沈劲只有五百兵守着却让慕容恪攻了二天,你魏延有几天的把握能攻下来长安城呢,你攻不下,马上司马懿就可以来,曹真可以回身来,不用派太多兵马就可以灭了你。再退一步说,你魏延攻取了长安城,好了,你只有几千兵,攻城再死点,手里就只有一点兵了,守城也不好守吧,曹真派人死守关隘不让孔明进来救应,南边司马懿北上,东边明帝的战略预备队就是吃干饭的吗?
 我们可以说,打仗打到这个份上,双方都不是笨蛋,那么拼的就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和小的战术,拼得是什么呢?国力,钱,人才的培养体系,后劲。
 蜀的地盘是魏的十分之一,人口是魏的五分之一,而且魏所占的中原久已开化,是中华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人才鼎盛。而巴蜀之地一直是化外之地,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定蜀未定,只有成都附近一片地方才是开化的地带。我这次到九寨沟旅游,四川西部一半的地方都是阿坝洲,都是藏羌族地聚居地,面积有半个河南大,人口才有80万人。而三国时,整个蜀国才80万人,你想人口基数这么小,再去掉老人、儿童、妇女,再有务农的、算算还能有多少人能供培养驱使呢?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累得一塌糊涂,竟然打得司马懿不敢迎战。死后指定的接班人都使国家安然无事,这不能不让我们对诸葛亮表示敬服。
一点小插曲
谢谢各位支持,今天要出差,明天才能回家,明天晚上再续吧,趁现在一点时间先和浪子牛牛交流一下。
 关于第二次北伐攻郝昭不下的问题,在史书上有二种说法,一种是孔明带兵20万,郝昭只有1000千守城,孔明攻之不下,粮尽而退。第二种说法是孔明带兵太少,可以说是自已当了先锋,所以攻之不下。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是太准确,三国志上很简单,没有说双方兵力的比较,但我查了几种专家的说法,较一致的看法是孔明带几万兵,郝昭城内有2000到5000兵守城,打得还是很激烈的,打到激烈什么程度呢:两汉时期崇尚厚葬,大量的社会财富被埋到了地下,三国争霸时,这些地下的财富,成为交战各方获取军费和军需品的重要来源之一。魏文帝曹丕所作《终制》曾说:“丧乱以来,汉世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而曹操更是将盗墓作为重要的军费来源,曹魏军中设有专人大肆进行挖墓盗宝活动。袁绍在讨伐曹操的檄文中,揭露了曹操利用军中将士盗墓的情景:“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曹魏军中将帅为了获取金银财宝以弥补军费的不足,都是公开的盗墓者。
  除掠取财宝外,同时也盗挖墓中棺木制作战具,魏将郝昭遗令中承认“吾数发冢取其木以为攻战具,又知厚葬无益于死者也”。郝昭遗令中为什么会毫不掩饰盗取棺木的行为。这是因为在东汉后期无神论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认为厚葬对于死者是毫无意义的事,所以心安理得的将他们认为墓中对死者无用的财宝和多余的木料盗走。
  而郝昭当时为了抵御孔明的攻城,把死人墓中的棺材板(估计是好木头)也做成了防守的器具,可见战事的激烈,而古时攻城是没有守城占便宜的,从韦孝宽的玉壁之守,到刘宋的盱眙之守,还有统万城下拓拨焘虽然胜利,但这位NB之极的拓拨焘在赫连勃勃不死时候就不敢去动一下统万城,更经典的是张巡的守城,而陈仓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孔明攻不下也是正常,如果让网友们写个玄幻小说,借给孔明一个迫击炮营,只怕没什么问题了。
  孔明攻之不下,魏方曹真派人立即来援,再不撤就是自找苦吃了,于是撤兵是很正常的选择,当年在玉壁城下高欢若是不撤兵,绝对全军覆没。
  这就牵涉一个王双的问题,三国志上太简单,只有这么一句话交代:”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王双为什么追呢,演义上说是姜维出的主意,他自告奋勇写了诈降书给曹真,曹真害怕上当,派王双先踩点,结果王双小倒霉蛋当了替死鬼。可是整个三国志都没有这个记录,无论是曹真传、诸葛亮传、姜维传都没有,王双不够级别,没有单独立传,而且当时曹真派费耀来援助郝昭,而张郃是明帝亲自摆酒壮行,临行时张郃说诸葛亮粮少,等我到达,估计他就走了,事实也是这样。这都不足为奇,但王双为什么这么提劲来追呢,所有史料上都没有细说过,我只能自已估计,既然姜维诈降不太可能,那么这个王双与费耀肯定级别差不多,张郃还没有到,所以他想立功名,觉得诸葛亮没有军粮,被迫撤军,一定有便宜可占,再说他又自觉武艺高强,胆子也大了,于是乎带兵就上,诸葛亮是个谨慎的人,撤兵时殿后一般都是极厉害的角色,而且一般都留有后手,我猜测当时肯定是殿后部队缠住王双,孔明回身带主力包围上来,王双只能是必死无疑了。
  王双也是诸葛亮北伐史上第一位因为追杀孔明而死的将军,可是张郃竟然没有吸取教训,死得差不多,也怪不得大家都猜测是司马懿的居心不良,我也觉得张郃之死是司马懿的手脚。
十四:司马懿真正出场 
  今天中午从西安回来,上网一看深受感动,如果不是各位热心朋友的支持,我是没有信心写这么多的。
  西安这个城市给我的感觉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走在这座城市里,就象走在历史的烟尘里。兵马俑那傲然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岁月的风尘,令我想起二千年之前的普通士兵,他们自备衣服、干粮、钱,在母亲的目光里去争取一份家业或是不得已而去应兵役,而那一枝枝展出的铜箭,制造精细,铜弋等兵器整齐划一,可以想象二千年前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是怎样的全民皆兵。而在华清池中,看到蒋介石当年住的房间弹痕累累,突然想起从老蒋的角度来说,张学良可以说是完全的造反弑君,不杀张学良已经是法外施恩了。而蒋介石逃跑的窗户非常窄小,这老小子当年竟然飞一般地窜上半山腰,思之倒也令人解颐。房间前的池子里养着大群的金鱼,随着游人的手,排队游着,煞是好看,剑拨弩张的岁月就这样融化在一泓碧绿的池水中了。
  返程时走入火车站,发现旁边一溜汽车,上面一溜牌子,上面有一张令我心一动的牌子,“洋县”,问了一下,从西安汽车直达洋县要40元左右,还有成固,那么我在前面所写的魏国入侵未遂的那一次,诸葛亮带兵在赤坂即现在的洋县防守,其实第二道防线还不是李严的汉中,而是成固县,现在仍然叫成固县,也有直达汽车,票价比到洋县便宜几元钱。到了车站,与当地人议论时,当地人告诉我洋县很腐败,去年公务员工资拖欠了六个月,县政府喊着没钱发,却添了三辆车,二辆是丰田越野,一辆是高级轿车,花了上百万元,上了新闻。看来诸葛亮在世时候这县的县长只怕脑袋就会有点不太稳当了。
  话休絮烦,言归正传,建兴九年,即是魏国入侵的第二年,二月,诸葛亮开始了第四次北伐,也是第二次出祁山。为了这次北伐,他从去年底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1:总结前几次北伐的经验和教训,制造出木牛(即独轮车)、流马(很窄小的船),作为运输军粮的工具,以解决粮食问题。
  2:以李严为后勤部长,全权负责对前线军粮的供应工作。
  看来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想长期对魏作战,粮食问题是首要的问题。于是派最为精干的大臣李严在汉中来负责后勤工作,李严的儿子在江州(重庆)负责军粮的第一道前运工作。应该说李严的行政能力是比较高的,但是历史上对之没有什么明确的评价,三国志上只说是出事咎由自取。我个人认为李严这个人是个才能出众的人,但是有很严重的权力欲,喜欢自已开府当个小集团的头。在江州他做得很好,甚至在永安他都没什么不正常的举动。但是让他当诸葛亮的直接下属,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李严心里就不太平衡了。虽然他的儿子现在成为重庆市长市委书记。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李严是一个我们在现在的官场中也司空见惯的官,给他一个有实权的位置,虽然名义上低一些,但能发号施令,就很舒服。如果让他到上一级不管人,只管具体事的位置上,他就不太喜欢了。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各位可以上砖。
  面对蜀军的北伐,大将军曹真身有疾病,于是魏明帝就把司马懿调了过来负责整个对蜀作战,将张郃、费耀、郭淮等归他管理。这样,司马懿终于开始了与诸葛亮的对决。
  我们来总结一下前三次北伐的成败,第一次不客气地说是标准的失败,而且是缘于马谡的失误和张郃的致命一击,蜀国内部也是这样认为的。第二次攻郝昭无功而返,也可以归结为失败,除了斩了王双。第三次取得两郡,是胜利,但不是大的胜利,可以认为是中等程度的胜利。所以我们可以说,三国演义中曹真的形象是大大被丑化了,曹真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经验丰富,绝对是诸葛亮面前的一大对手,而司马懿接班后的战绩反而不如曹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十四:两人的第一次真实较量
 先回浪子牛牛朋友:你怎么总是发繁体的字,看着眼睛花,是不是台湾香港的朋友。呵呵。你说的第三次是大胜,其实也没什么不对,历史研究没什么标准答案,我们各有各的理解方式,结果不重要,让我们成为网上朋友的是过程,不是吗?
  接着写,司马懿接受了魏明帝的委任,来到了与蜀作战的一线战场。这就开始了他一生中最痛苦、最丢人、最让他得到锻炼、也从而奠定他以后地位的历史性的较量,我们可以从他以前的和以后的表现,如杀孟达、伐公孙等战役,看出他是一个阴险、深沉、狡诈的指挥者,一生中几乎战无不胜,但只有在诸葛亮面前被打得一塌糊涂,一败涂地,可以说是被孔明打得抬不起头来。不过他毕竟有超过常人的地方,那就是承认不如自已的对手,并且以最有效的方式最终熬死了诸葛亮,而且在对手死后,从不吝啬口头上的赞扬,从而间接地抬高了自已的身份。
  来到任上,司马懿看了情报,发现情况紧急,原来蜀军包围祁山,并不死打,而是稳固有向北发展的趋势。向北的一个据点是上邽(现在的甘肃天水),上邽与祁山之间有一个稍窄的路口叫木门,上邽其实可以说是三叉路口的一个点,战略位置自然很重要,向北是街亭,向右就上大路到陈仓,后面就是长安了。
  这就牵涉到上邽之役,在三国演义中应该是葫卢谷之役。这场战役是否存在呢?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中很简单,就一句话概括了这次北伐,未提到有上邽之役,“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而张郃传里也找不到这个战役的记载,而参与这场战役的魏延、高翔、郭淮、费耀、戴陵有传的无此役记录,大部分级别不到,根本无传。我们只能怨恨陈寿偷懒,不过有什么办法呢?只有从&lt;资治通鉴&gt;,&lt;裴注&gt;中找,这两个史料中都有此战的记录,汉晋春秋中更是详细,我们就认为这场战役存在过吧。
  从我个人的思考,司马懿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说什么也不与孔明打,死赖活挨不出战,我认为是不是受了第一次与诸葛亮交锋的教训了,知道厉害,所以才显得如此窝囊,以至于后来抗日时期有一位女人受此启发,给蒋介石也寄了裙子等物讥笑之。从这个角度考虑,应该这一次战役司马懿是吃了大苦头的,所以这场上邽之役应该是存在的。
  这场战役挺有意思,有意思之处在于两种说法的截然相反之处,一种自然是裴注三国志中的说法,一种相反是晋书中的,我们面对这互相矛盾的史料真是不知如何是好,而有的网友就以其中一种史料为基础或大赞孔明,或大贬孔明大赞司马懿,如青年论坛上有一篇文章名字是&lt;&lt;读来如饮醇酒,滋味无穷----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gt;&gt;,是完全以晋书为基础大赞司马懿用兵如神,诸葛亮计穷力尽,只好撤兵。而赞扬孔明贬低司马懿的文章太多,就不用列举了。
  面对这种情况你怎么办,我真有点不想写了。为什么呢,三国志是信史无疑,基本可靠,但是过于简单,无此役的记载。晋书呢,内容详细,但是可靠性比起来三国志就大打折扣。无可靠的一手史料,让人怎么写下去呢?
  我们先看看后人对这两部史书的评价: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晋书
《晋书》一百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从以上评价可以看出,晋书是很不可靠的,三国志还是应该成为我们研究三国的蓝本,那么这场上邽之役如何去写呢?
 呵呵,没想好,实在头疼,明天再说吧!
十五:第一次较量 续 
 考虑了一下,我决定不偏不倚,将裴注三国和晋书所载都说上,让网友们掌握主动权吧!
  先说裴注吧,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上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诸葛亮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司马懿依险防守,蜀军欲寻决战不成而后撤。司马懿率军尾随至卤城(今甘肃天水南),又登山筑营,与蜀军相持。五月,魏军诸将请求出战,司马懿乃命张郃包围祁山之蜀军王平部,攻而不克;自率军攻诸葛亮,诸葛亮遣魏延、高翔、吴班等将迎击,大破魏军,获甲首3000级、玄铠5000领,角弩3000张,司马懿退保营垒。基本上就是这个轮廓了,但是我说明几点:
  1:诸葛亮采取的是围点打援的战术,后来被解放军大力吸收采纳,成为很流行的战术。
  2:其实司马懿一开始就不想出来打,可是被两员小将贾栩魏平所笑,说他畏蜀如虎,老司脸红脖子粗,有点挂不住,才兵分两路,出来打。这段史实是汉晋春秋所载,我老觉得不可靠,不过也说得过去,以前司马懿没来时候,曹真统帅时并不怕诸葛亮,众将是正常的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倒也不落下风,象司马懿这样的新统帅如此不敢出战倒也头一次碰到。
  3:败后,司马懿立即大大地埋怨了部下,用现在的话说一定是:“你们看,我说不让打吧,非不听俺的,这下吃亏了吧。”但据载,危急时候还是贾栩魏平这俩小将保护了他,所以也没有追究责任。
  4:从此役过后,司马懿就再也没有出过营寨与蜀军交战的行动了,他看透了局势,知道蜀国粮食供应是中心问题,自已只要向乌龟学习那就万无一失。面对诸葛亮这种人精,何必自找苦吃呢?
  再说晋书所载吧:
  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合、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合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也说明几点如下:
  1:无张郃被射杀木门道的记录,张郃当时为老司部下,追杀令是一定会出于主帅之手的,却未见任何记录,此有不可信之一。
  2:亮望尘宵遁,有些不真实吧。孔明看到司马懿部队的烟尘就跑了,不太对吧。
  3:还是宵遁,如果总是宵遁,那么司马懿强大到如此地步,为何在五丈原却说什么也不出战呢?
  4:张郃之死是确定无疑的,而这一段上说“追击,破之,俘斩万计。”,那么分明是完胜了,张郃是不是没有死于诸葛亮之手,而是死于别的什么情况呢?
  5:由这一小段就可以看出晋书的质量,实在是太差劲了。房玄岭看来只是个编书委员会的象征性的领导,全不管实际业务的管理。与资治通鉴和三国志相比确实是低一个档次的。
 纽约时报是一个国际性的大传媒,国共两党对之都非常敏感,如果挨了骂就非常恼怒,但是如果时报上有对之赞扬的,就好象小学生得了100分一样,高兴不已。而纽约时报的风格是非常突出的,就是一个新闻或观点,总是有两种相对立的看法文章在同时出现,做到公正客观。所以我们写历史,看三国不如采取这种写法,将两种对立的观点都写出来,朋友们你们自已判断吧。
 而关于张郃的死,也是一个争论激烈的问题,一种说是经过仔细认真的研究后,司马懿本不想追,但张郃不乐意,主动要求带兵追,司马懿不得已给他下了令。二种是张郃觉得诸葛亮肯定有计,不愿意追,司马懿非要他带兵追,分明是想借刀杀人的意思。关于这个问题,史料无从追查,实在是没法考明了。只好说结果,二种情况归为一个后果,张郃在木门道这个狭窄的地方,被诸葛亮丑老婆发明的机关枪射中右膝,导致他的死。呵呵,硕果仅存的大将死于妇人之手,那么令我们感到不解的是,仅仅射中了膝盖就能导致这位大将的死亡吗?难道这膝盖是张郃的命门不成?
  有两个解释:第一种可能是此箭箭头有毒,这是孟获族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黄阿丑和孟获要了张郃的老命。第二种可能是由于医疗的不发达,此箭射入关节中,导致伤口感染,消毒不及时,从而要了老张的命。
  我个人怀疑,张郃之死仍然是司马懿的手脚,司马懿感到张郃作为一代老将,非常有经验,又极忠于曹氏,很可能是他将来的潜在的对手,不如借诸葛亮之手解决掉。这也反过来证明了司马懿内心对孔明是不怕的,他在荆州防区时候就认真研究了魏蜀之间的战略局势,只怕那时他就清楚地看到了最后的结局,只要死守,诸葛亮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最终的胜利绝对属于魏国,这是大势,魏明帝这位皇帝得一个明字绝不是浪得虚名,他胜过其父曹丕很多,虽然诸葛亮死后他大兴土木,传后时又出败笔。如果明帝能活大岁数,司马一家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建立晋朝的。
十六 第一次较量 续完
 “在對陣時從未敗過,可否請教是否真有此事?”其实,看历史不必这么绝对化的,我们应该想到,第一次北伐时,不是没有攻城也被魏国打败了吗?你可能会说,那是老马不听话的事,但是一场战争的失败,主帅最后是要负责任的,所以我们不能被感情所左右,应该承认诸葛亮在与魏对阵时失败过,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不过仍然谢谢浪子牛牛朋友一直支持我,这是我完成此篇臭长文章的动力之一,现在我把这第四次北伐写完。
  其实大部分的内容已经完了,这一篇主要是写写李严的事,说起来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论题,因为诸多网友们对此是各执一词,史料呢,是完全缺乏,于是想象与推测成为大家最有力的武器。
  我就只说说我的理解吧,从上次我对李严的评价来看,李严面对这个不太喜欢的位置,心情是不太痛快的。而且运粮这个差事是件非常艰苦的事,所以李严有时候不怎么以全副精力去做,也是可能的。三国志上与此相关的,可见于李严传,只有短短两段,加上裴注也不长。
 李严原来是南阳人,在刘表手下做官,曹操来了以后,跑到刘璋处,刘璋待他很好,做了成都令,应该是首都的一个不小的官。刘备打刘璋时,刘璋委任他为护军,在绵竹大曲的故乡驻兵,结果李严不发一兵投降了刘备,绵竹是成都的门户,李严成了刘备的大功臣,刘备也重用了李严。在刘备死之前这段时间,李严很果断地以五千之兵平了万人的马贼作乱,又挡住了南方少数民族的作乱,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物。所以刘备死时,把他放在永安独当一面,负责对东吴的防守。
  随后,李严到了江州(重庆)作了市长市委书记,倒也挺乐意,干得不错,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事情。而且诸葛亮对他也是很器重的,可见三国志原文。但两个人的关系不好出现在曹魏兵分三路进攻蜀国时,诸葛亮带兵在洋县一线防守,害怕防线没有纵深,太单薄,于是又令李严带江州驻军二万人到汉中当预备队。李严是什么态度呢,诸葛亮在后来向阿斗上的表上有这么的叙述:“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可见,李严是不愿意的,为什么呢,这个人权力欲望比较强,是个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的人物,表上还有这么一句:“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很清楚,李严与诸葛亮讨价还价,说司马懿自已在防区里都能开府,有用人的权利,让我到汉中也可以,得让我也自已开府,召人。
  为什么呢,因为他在江州时是个头,有实权。而到了汉中,虽然魏国军队因下大雨没攻成,但诸葛亮显然想让他在汉中久驻,汉中自然没有在后方重庆舒服,还没有实权,于是李严更加不乐意。诸葛亮为了安其心,就以其子李丰接他的班,到重庆当官。大臣们都不乐意,认为诸葛亮对李严太好了,偏心眼。
  李严看到儿子接了自己的班,也无话可说,于是就在汉中驻下来,诸葛亮让他负责运粮,李严心里还是不痛快,于是很多网友这么说,蜀道难,诸葛亮这是故意让李严出错误,好收拾他。我的同志们,运粮这件事前后诸葛亮做过,蒋琬做过,都做得很好,足粮足兵,为什么李严做不好?你就是做不好也没什么,为什么要先派人说粮尽,下雨运不上去,叫诸葛亮赶快回兵。回来了又惊奇地说粮食很多呀,为什么要退兵呀。
  又有人说,这是送信的和诸葛亮勾结的,我的同志们,这么说还有什么不可以是假的呢?诸葛亮可以骗所有的人于一时,也可以骗李严一个人于一世,但他不可能骗所有的人于一世,难道一千多年那么多人的怀念都不能说明问题吗?就算是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再把诸葛亮与司马懿作个比较,很多网友说诸葛亮对李严等人的摧残,但如果把诸葛亮换成司马懿会出现什么结果?我可以肯定地说,李严会被灭三族,廖立会被灭三族,那个在孔明死后还在说诸葛亮死得好结果被阿斗大怒杀之的李邈(诸葛亮死前他也说孔明会篡位,孔明却没动过他一个汗毛)会被灭九族,你别不服气,曹爽一家的下场你不知道吗?
  于是诸葛亮把所有的书信交给李严,李严无话可说,被贬为平民,诸葛亮对其子任用如故。并且对其子李丰说:“本来是要和你父亲同力北伐,结果出了这么一件事,希望你父亲能努力改过,那么以后事情一定有转机。”李丰以后做到太守这个比较高的位置。
  开诚心,布公道,让被贬的人无话可说,陈寿的三国志是写得公正无私的。诸葛亮在这件事情上做得无可指摘,有的网友说这是蜀国几派的倾轧,其实正是由于诸葛亮处处公正无私,才真正在一定程度遏制了内部派别的争斗。而诸葛亮死后,本地派和外来派之间的争斗才慢慢出现加剧,直到最后无法收拾而被邓艾侥幸灭掉。
  此篇结束时,让我们再一次领略陈寿高超的文字水平给我们带来的阅读享受: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十七 秋风五丈原 
  这篇文章是不是太臭长了,只剩下浪子牛牛一个网友支持了,呵呵,即使如此也要写完,完成我的心愿。古人云:善始者不必善终,善作者不必善成。可以为戒也。
 “對於大大如此辛勞的奉獻,小的也不能給予大大什麼好處,”,呵呵,何必客气,真想表达的话就来大陆旅游、投资,把钱花到大陆来吧,大陆还是挺穷的。而西部现在还有很多未彻底开发的奇特、瑰丽的神山圣水,壮美景色,大可一游,方不误此生也。
  第四次北伐从二月开始到六月被李严叫回来,经历了五个月时间,这是建兴九年,回到成都,诸葛亮解决了李严的问题,挥掉身上的征尘,喝了一杯夫人亲手泡的信阳毛尖,开始了对前四次北伐的总结和回顾。
  这四次北伐贯穿始终的问题就是一个粮食供应,汉中北部群山连绵,栈道窄小,交通至为不便,后勤压力极大,运输困难。可以说如果不想出新的办法来,北伐就是绝对无胜利的希望的。怎么办呢,有几个方案形成于他的心中:
  1:修飞机场,修高速公路,不太现实哟,呵呵。
  2:加大资金投入,增大后勤人员人数,但是道路窄小,再多人也是一个一个走,效率增加有限。
  3:就地屯田,在前线就地成立农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权衡了一番后,诸葛亮终于下了决心,综合后二个方案,一方面加强后勤队伍建设,一方面行屯田之策。
  三国志上对于四次和最后一次北伐之间这三年时间诸葛亮都干了什么又是基本空白,只有后主传的裴注中有两句,也非常简单,一是加强农业生产,二是加紧军队正规化训练,三是在建兴十一年在斜谷建设了军用粮站,积存军粮,从这几点看我们也可以知道他仍然是在积极准备北伐,当然也和老婆孩子们共享天伦之乐。
  说到这,我想起来诸葛亮的一生是不是很枯燥没趣,贵为一国之相,娶了一个丑老婆,而且厮守一生,史书上诸葛亮好象并没有娶妾,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一位大帅哥,还满腹才华,还位高权重,身边又没有MM围绕,又不爱享受,整天带兵在汉中北的大山里吃苦受罪,哎哟,这不是自找苦吃嘛,换成各位朋友,你们能这么冒傻气吗?呵呵,坦白地说,俺是不能,说啥不干。再说俺也没有那个本事耶!
  这几年里东吴反倒是没闲着,可笑得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结束撤回的那一年,东吴又使出老手段,向魏军诈降,你还别说,魏国他还就相信,真叫我一想就笑得肚疼,为什么呢?我总结了一下,从赤壁大战开始,先是黄盖诈降,曹操相信;然后周舫断发诈降,曹休相信;这次竟然是孙权亲自出主意叫孙布向杨州市长(上次曹休也是扬州市长)王凌诈降,王凌不但信了,而且信得程度令人发笑,满宠知道后叫他不要相信,自己要去见明帝,走前叫人不要给王凌兵马,让他受降不成,结果王凌就带了七百兵和一个偏将去受降,吴兵冲出来,这员偏将死掉,王凌拼命逃跑,这才保住命。随后二年里,东吴兵马每年都有进攻,但规模不大,而且魏国的满宠自从在与关羽一战中显露头角后,成为吴国北攻中一道不可逾越的长城,他在合肥的坚守使陆逊也无可奈何,我查一下,就在诸葛亮准备最后一次北伐这三年里,打退吴国的进攻三次。其人作战指挥水平不次于同时期任何一员名将,这时期魏国西有司马懿,东有满宠,中有一个明白皇帝,真可以说是稳如泰山,吴蜀两家运气也真是不好,名将辈出的三国真是一段多姿多彩的历史。
十八 秋风五丈原 续 
 谢谢诸位,真是让人信心倍增啊。上回书写到的满宠、王凌都是可以单独成篇的人物,不过本文以诸葛亮为主就不细说这两位了。简单说一下王凌,这个人是王允的侄子,当年王允被李傕、郭汜两个军阀灭门时,他和兄弟翻墙逃了一条小命,后来就跟着曹操干,表现非常好,救了曹休,打败了孙权大女婿全琮,却在诈降上象中了邪一样相信东吴,还和满宠闹不和,打小报告,后来司马家欺负曹家,他不干了,就起兵要和司马懿单挑,司马懿带大兵来镇压他这个反革命,老王自知打不过,见了司马懿后自杀,后家族被灭门。宋朝时大词人李清照有一句诗叫做“死亦为鬼雄”,应该就是以王凌为基础写的,王凌虽然自杀,却不去正常投胎做人,天天夜里去骚扰司马懿,司马懿被弄得失眠不已,痛苦之极,不久干脆也跟王凌的鬼魂一块投胎去了。
  这是后话,我们把眼光回到蜀国,又是一年春草绿,让人一呆就不想走的成都又迎来了建兴十二年的春天。可是诸葛亮又一次要北伐了,我们当然知道这次北伐对诸葛亮来说是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出发前,诸葛亮先给孙权发了短信,双方联合同时发动总攻,以使魏国首尾难顾。二月,诸葛亮告别了夫人,他不知道这是和妻子的最后一面,带兵进汉中,然后走斜谷,斜谷去年已经建成了大粮库,让人觉得心里很稳当。一路顺利,出了斜谷,前面是渭水,右边是眉县,左边是陈仓,右下是武功,司马懿已经带兵过了渭水,在险峻的地方扎下了大营。 
   来之前,司马懿轻松地说:“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诸葛亮果然扎营在五丈原。
  那么很多网友依据这一句话,对司马懿大加赞叹,对孔明大加贬低,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于是查一些资料,得知五丈原现在是一个镇,属于歧山县所管辖,这个歧山县属于宝鸡市,是市东南的一个县,现有人口47万人,特产歧山挂面驰名中外,下有蔡家坡和五丈原两个镇,经过县市领导的努力发展,现正向县级市的方向努力,计划以蔡家坡为工业基地,以五丈原为住宅区和商业区,在五丈原镇建成四横六纵的公路网。而五丈原上的诸葛亮庙规模并不大,内有岳飞所手书的前后出师表,是其中主要的看点,从1991年成为省级风景区,年接待游人达15万左右,还是不少的。而五丈原这个地方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是行军布阵的好地方。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如此说呢,我的想法是司马懿这次来的战略企图只有一个,就是以乌龟为榜样,以不出战为手段,以熬走诸葛亮为最终目的。谁知他运气好,没有熬走,而是熬死了诸葛亮,真是让他喜出望外呀,所以当地人嘲笑他死诸葛走活仲达时,司马懿只是乐呵呵地说:“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
  在这种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当然希望诸葛亮驻兵在利于急攻而不利于长久对恃的地方,五丈原是一个攻守兼备的地方,是很理想的驻营地,但是由于汉中北部地势本来就险峻,司马懿驻营的地方当然是越难攻越好,他又不出战,就一个拼命守住就算完成任务了,所以司马懿会这样说,而武功东一带,有一大片开阔地,可以长久屯田对恃。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驻兵在武功而到五丈原呢,下次再说吧。
十九 秋风五丈原 再续
 
 谢谢网友的期待,孔明系列是快写完了,接下去一定会写,但是写什么却还没有想好,先把孔明写完吧.
  诸葛亮为什么到五丈原而不去武功呢?是不是到五丈原就象司马懿说的那样,诸将无事呢?
  我可以有信心地肯定几点:
  1:司马懿在吹牛,他根本没有认识到诸葛亮的真实战略意图,如果依他的思路,一定会大败,为什么这么说呢?司马懿得好好请郭大明白喝两顿小酒,正是这位郭淮在与诸葛亮的交手中,虽然被收拾得痛苦不堪,但是毕竟在高手的打击下成长起来了,可以说诸葛亮的进攻培养了他。
   在司马懿自以为是的确定了乌龟不出头的死守计划后,郭大明白觉得不对劲,于是提出建议分兵守北边的一个据点,防止诸葛亮用兵迂回过河包抄,司马懿倒是挺听话,连忙派他去,结果就比诸葛亮的军队提前了一个小时,正在修工事,蜀军就到了,在汉中北部那种地形下,谁到得早一点,基本上就胜利了,很象我军飞渡大渡河时的拼命行军一样。
   到这时候,郭大明白又象福至心灵一样,觉得诸葛亮要烧魏的浮桥,于是又自作主张派了兵,于是又一次占了先机,围棋上常说:宁输十子,不落一先。郭大明白成了司马懿的大恩人。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按司马懿的计划,诸葛亮派兵占了北原,即使烧不掉浮桥,那么北原一旦到了蜀兵手里,防守专家诸葛亮绝对会把这个据点象钉子一样钉进司马懿的阵线上,陇西陈仓、天水等地基本上等于与司马懿断绝关系了,则斜谷口以西的大片土地绝非魏国所能有了。以司马懿不敢出战的熊样,诸葛亮可以把五丈原与北原连成一片,后边派魏延等大将逐步蚕食掉祁山、上邽,直至北原西的陈仓,整个红色根据地连成一片,以后就可以把陇西当做汉中,稳步发展,魏国是要大伤脑筋的。
 2:为什么不出武功,既然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是上述所说,出武功就太慢了,只要第一个战略意图实现,武功是迟早要占的,而且还会大量派兵派民来屯田,这是第二步的战略了。
 3:从郭大明白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是不二的法则,虽然会很丢人,但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总会有很大的进步,比跟一个不入流的对手打强多了,当然注意先保住小命要紧,人家郭淮就是明白,不行就跑。呵呵。
 既然如此,诸葛亮只有改变原有的计划,这时斜谷的大粮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整个斜谷也都成为红色运输基地,不过为了最大程度上减轻后方的运输压力,诸葛亮还是在五丈原一带开始屯田,他的军队一贯纪律很好,结果老百姓和军人经常扛着锄头在一块聊天,同看日出日落,大家处得非常融洽。现在五丈原镇还有诸葛田的遗迹,也曾经挖出过很多诸葛锅。
 这样,双方就进入了对恃,这是司马懿非常乐于看到的,也是诸葛亮想尽量避免而无法避免的,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诸葛亮的打仗水平有一些敬佩呢,想找对方主力打而对方说什么不敢出来打,诸葛亮是占据了完全的主动,在战场上能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已手里的主帅并不是很多的哟。
  这时候东吴在做什么呢,五月,吴主孙权亲自带兵配合诸葛亮向魏国发起进攻,其实与诸葛亮相比,东吴的进攻次数更多,基本上每年都要来一回,但是东吴的军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水军与陆军的比例不协调,基本上不敢上岸,于是乎基本上每一次都是坐着船旅游一番回家了事,如果有胜利,基本上都是靠诈降,而且还挺有效,呵呵。
  这次东吴兵分三路,来势汹汹,很是吓人,孙权率军信驻巢湖口,直指合肥新城,号称十万大军;又派遣陆逊、诸葛瑾统率一万余人进入江夏、沔口,进指襄阳;将军孙韶、张承进入淮河,直指广陵、淮阴。
  对此,魏主明帝是如何应付的呢?
二十 秋风五丈原 再再续

 其实吴蜀两家这次都可以说是倾国而出,有点玩命的势头,作为魏国国主,当然是非常重视,我们来简单说一下魏明帝曹睿,当初曹操在世时候就对这个孙子很是喜欢,曹丕作了皇帝,打不定主意当谁当太子,曹睿的母亲就是大有来头的洛神的模特原型,却被曹丕赐死,这曹丕真不是东西呀。于是曹睿因此不能被封为太子。但是在一次打猎中,因一念之仁,不忍射杀小鹿,而种下未来登基为帝的因。后来曹丕死,就把位子传给了不杀小鹿的他。
 曹睿的一生以诸葛亮之死为分界线,诸葛亮死前,他非常勤政,呵呵,一个国家有个在野党的作用其实也就是象诸葛亮一样,让在位者时时不敢放松耶。诸葛亮死后,他大大放松了一下,于是大兴土木,大找美女,真让人羡慕呀。网友们别装清高,我知道你们心里也想,当然只限于男网友哟。
 总结此人一生有几点是很可以一说的:
 1:小日本和朝鲜半岛诸国来朝拜时,小日本的使节被排在朝鲜之后,小日本不干,在明帝面前抗议,于是明帝特别恩赐给当时的日本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百枚铜镜,算是补偿,以今日观点看之,此帝岂不是亲日,该批斗无疑。
 2:制定《魏律》,此部法律文本成为以后《晋律》的基础,而《晋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推行全国的法典。也成为南朝法律的范本。
 3:纠正其父执政时的错误经济路线,曹丕初即位,因谷价昂贵,废除五铢钱,以粮食和丝帛代替钱币。此后,巧伪渐多,竞以湿谷薄绢购物获利,虽处严刑,不能禁止。曹睿即位,召群臣商议此事,下诏恢复五铢钱,保证了金融秩序的好转和有魏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汉武帝真是厉害,五铢钱的货币信誉简直不可思仪)
 但他在对身后事的处理上真是太失策了,不然哪有司马家的菜呢?
 面对吴蜀两家的联合进攻,曹睿做了几个在我们现在看来依然是非常精彩的战略布署:
 1:严令司马懿稳固防守,不与诸葛亮轻易交战。
 2:亲带大兵对东吴进行战略反攻。
 3:派秦朗率二万预备队支援司马懿。
 4:对满宠放弃新城的打算严厉批评,并立即带兵出发以安军心。他对满宠的书面指挥在我看来很象毛对林不打锦州的批评。
 我想通过这几条战略布署,魏国基本避免了在东西二条战线上同时被动的局面,其核心的战术思想是“西守东攻”,其实也反映出来了东吴军队的战斗力日趋下降的事实。
  而满宠在明帝的鼓励下,更是充分地表现了一把,在孙权十万兵面前,招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不会是小磨香油吧),从上风放火,烧掉东吴的攻城器具(也算小替曹操报仇出气),又派狙击手射杀孙权侄子孙泰。而后边的明帝又带兵前来支援,先头部队已经赶到。于是孙权退兵,不过陆逊在退兵中虽然情报被魏国所得,但却轻松冷静,花样百出,不损一兵,安全撤回国内,是一大亮点。
  明帝在寿春大赏有功之臣,大酒大肉,不在话下,是否捎带几个当地MM倒也无据可查,呵呵。
二十一 秋风五丈原 续完
 今天是大礼拜的最后一天,趁着有时间多写一些,明天就要上班了,没时间。
 这边东吴撤兵回国,消息自然传到了诸葛亮手中,这时诸葛亮已经和司马懿对恃一段时间了,接到消息,诸葛亮心里很抑郁,知道这一次的北伐基本上失败了,但是既然到了这个地步,还是应该再坚持下去,屯田已经开始,进行的很有章法。
 我怀疑在这次北伐之前,其实诸葛亮已经感觉自己身体有些不太舒服了,在出征前他给后主上了遗书,说自已不贪污任何公款,以负陛下。
 至于到底是什么疾病使他的生命终止在五丈原上的呢?史无明载,我们只有从司马懿与诸葛亮派出的使节对话中得知一点信息。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九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我个人推测,以诸葛亮的日夜操劳,一定会对胃肝部有很大的损伤,如果网友们有医生的话可以用专业的知识来解释诸葛亮的病,我认为可能是胃癌或肝癌后期,导致无药可治。
 至于诸葛亮送给司马懿女人衣服以激怒他的事情,不见于三国志原文,裴注上有,资治通鉴上有,可以说除了三国志上没有,所有的书上都有,其实我觉得以诸葛亮的个人修养,是不会做出这种无聊的事情的,而明帝既然已下令不许司马懿轻易出战(也正合司马懿下怀),也不太可能再派辛毗来拿着大斧子拦在营门,造出一种浓厚的戏剧色彩来。其实,对于京剧创作者来说,这样的历史才是最能激发创作灵感的,管他真实不真实,只要创作出来讨彩就好,是不是?
 在诸葛亮死前几天,书上载他已经进入昏迷状态,时而清醒一段时间,这段清醒时间就成了后主询问接班人的最佳时间,诸葛亮推荐了蒋琬和费讳,再往后问,诸葛亮不再回答了。我很奇怪,为什么诸葛亮只推荐了两个,而为何不提董允的事,在前出师表中,他是将董允与费讳等人相提并论的,面对诸葛亮这位高人,我们只有莫测高深,不知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虽然费讳死后,董允也确实当上了丞相。
 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的八月,蜀国丞相诸葛亮病死于军中,地点就在五丈原。


                 后记
  写到此处,这篇文章算是写完了,开始时候没想到自己会写这么长,能坚持这么好,动力全在于各位热心网友们的大力支持,否则可能写不到一半就放弃了。写这篇小小的不伦不类的小玩意,虽然水平不行,却使自己熟悉了一段历史,没想到也能为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带来一点娱乐,真是出乎意料之外啊!
  那么,下一步我本来想写一个人物传记连载,名字已想好,就叫两晋风流人物画廊,可是又觉得孔明系列意犹未尽,还想写一下他死后的情况,等我查访资料后再作定夺吧。如果写孔明后的情况,当然还会在这个论坛发表,如果写两晋就到炎黄春秋上发表,还请各位继续支持,致以最真诚的谢谢。
<P>逐句地看完这个帖子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震撼啊!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帖子!我纵横网络bbs多年,自以为再也不会有任何帖子能打动我,没想到今天看到了如此精妙绝伦的这样一篇帖子。楼主,是你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谢谢你!在看完这帖子以后,我没有立即回复,因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但是我还是回复了,因为觉得如果不能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那我死也不会瞑目的!能够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楼主,请原谅我的自私!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楼主您帖子的精彩程度都是不够的,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您的帖子太好看了!我愿意一辈子的看下去!
这篇帖子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晰,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平淡中显示出不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大师的话真如“大音希声扫阴翳”,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使我等网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晴天霹雳,醍醐灌顶或许不足以形容大师文章的万一;巫山行云,长江流水更难以比拟大师的文才!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你烛照天下,明见万里;雨露苍生,泽被万方!透过你深邃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你鹰视狼顾,龙行虎步的伟岸英姿;仿佛看到了你手执如椽大笔,写天下文章的智慧神态;仿佛看见了你按剑四顾,江山无数的英武气概!就小说艺术的角度而言,这篇帖子不算太成功,但它的实验意义却远远大于成功本身。正所谓:“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
楼主真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年少多金、神勇威武、天下无敌、宇内第一、寂寞高手、刀枪不入、唯我独尊、玉面郎君、仁者无敌、勇者无惧、金刚不坏、英明神武、侠义非凡、义薄云天、古往今来、无与伦比、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待友热情、对敌冷酷、阴险狡诈、无所不为、心狠手辣、无恶不作,对友赴汤蹈火、再所不辞、两肋插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慷慨大方、头脑精明、仙福永享、寿与天齐、百折不饶、百打不死、侠中豪杰、人中龙凤、有情有义、有胆有色、举世无双、既酷又帅、人之表率、诚实可信、谈吐大方、风度翩翩、气势凌人、气质高贵、单身贵族、貌赛潘安、智胜孔明、勇比子龙、义超关羽、巧越鲁班、至尊至圣、至高无上、华丽绚烂、英勇无比、道德榜样、千杯不醉、坐怀不乱、知识渊博、才高八斗、傲视众生、世外高人、光明磊落、公正无私、震古烁今,第一大英雄大豪杰大侠客大宗师,急如风、静如林、掠如火、不动如山,号称一朵梨花压海棠,人送绰号天下地无所不能玉面小飞龙,英俊与智慧的化身,侠义与仁义的糅合,前辈高人巨侠是也。
楼主真不愧为无厘界新一代的开山怪!本来我已经对这个社区失望了,觉得这个社区没有前途了,心里充满了悲哀。但是看了你的这个帖子,又让我对社区产生了希望。是你让我的心里重新燃起希望之火,是你让我的心死灰复燃,是你拯救了我一颗拨凉拨凉的心!本来我决定不会在社区回任何帖子了,但是看了你的帖子,我告诉自己这个帖子是一定要回的!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贴啊!苍天有眼啊,让我在有生之年得以观好帖 </P><P>

好贴
很好帖
确实好帖
少见的好帖
真 *** 好帖
难得一见的好帖
千年等一回的好帖
好得不能再好的好帖
惊天地且泣鬼神的好帖
让人阅毕击掌三叹的好帖
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好帖
让人奔走相告曰须阅读的好帖
让斑竹看后决定加精固顶的好帖
让人看后在各论坛纷纷转贴的好帖
让人看后连成人网站都没兴趣的好帖
让人看完后就要往上顶往死里顶的好帖
让人看后不断在各种场合重复引用的好帖
让人一见面就问你看过某某好帖没有的好帖
让人半夜上厕所都要打开电脑再看一遍的好帖
让个读过后都下载在硬盘里详细研究欣赏的好帖
让人走路吃饭睡觉干什么事连做梦都梦到它的好帖
让人翻译成36种不同外语流传国内外世界各地的好帖
让人纷纷唱道过年过节不送礼要送就送某某帖子的好帖
让国家领导人命令将该帖刻在纯金版上当国礼送人的好帖
让网络上纷纷冒出该帖的真人版卡通版搞笑版成人版的好帖
让人在公共厕所里不再乱涂乱化而是纷纷对它引经据典的好帖
让某位想成名的少女向媒体说她与该帖作者发生过性关系的好帖
让人根据它写成小说又被不同导演拍成48个不同版本的电影的好帖
让某名导演跟据此帖改拍的电影在奥斯卡上一连拿了11个奖项的好帖
让人大代表们看完后联名要求根据该帖的内容对宪法做适当修改的好帖
让人为了谁是它的原始作者纷纷地闹上法院打官司要争得它的版权的好帖
让各大学府纷纷邀请该帖作者去就如何发表优秀网络文学为题目演讲的好帖
让人为了该帖而成立了各种学会来研究并为不同的理解争得眼红脖子粗的好帖
让美国警察于今后逮捕人说你有权保持沉默还有权阅读某某帖子要不要啊的好帖
让本拉登躲在山洞里还命令他手下冒着被美军发现的危险去上网下载来阅读的好帖
让萨达姆被捕时被发现他随身携带的除了一把手枪之外还有的就是它的复印件的好帖
</P><P>--------------------------------------------------------------------------------
█〓██▄▄▄▄▄▄ ●●●●→顶你个肺
▄▅██████▅▄▃▂     
██████████████      
◥⊙▲⊙▲⊙▲⊙▲⊙▲⊙▲◤
</P><P>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
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
无██████████████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
无████████████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
无████████████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
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无███████支持支持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无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无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无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无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无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无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无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
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无
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
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无
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持支持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无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无██████支持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
精辟啊!!!
太正确啦!楼主果然英明!不得不赞美你一下!
看了楼主的帖子,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自觉七经八脉为之一畅,七窍倒也开了六窍半,自古英雄出少年,楼主年纪轻轻,就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智,古人云,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而今,天佑我大中华,沧海桑田5000年,中华神州平地一声雷,飞沙走石,大舞迷天,朦胧中,只见顶天立地一金甲天神立于天地间,这人英雄手持双斧,二目如电,一斧下去,混沌初开,二斧下去,女娲造人,三斧下去,小生倾倒.得此大英雄,实耐之幸也,民之福也,怎不叫人喜极而泣.......古人有少年楼主说为证,少年之楼主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始,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小生对楼主之仰慕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海枯石烂,天崩地裂,永不变心.
看完楼主的帖子,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静。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面对楼主的帖子,我震惊得几乎不能动弹了,楼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地翻开楼主的帖子,每看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楼主,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我惟一能做的,就只有把这个帖子顶上去这件事了。
楼主的帖子实在是写得太好了。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啊。看完楼主的这个帖子之后,我竟产生出一种无以名之的悲痛感——啊,这么好的帖子,如果将来我再也看不到了,那我该怎么办?那我该怎么办?直到我毫不犹豫地把楼主的这个帖子收藏了,我内心的那种激动才逐渐平静下来。可是我立刻想到,这么好的帖子,倘若别人看不到,那么不是浪费楼主的心血吗?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我终于下定决心,牺牲小我,奉献大我。我要拿出这帖子奉献给世人赏阅,我要把这个帖子一直往上顶,往上顶!顶到所有人都看到为止!
在遇到你之前,我对人世间是否有真正的圣人是怀疑的;而现在,我终于相信了!我曾经忘情于两汉的歌赋,我曾经惊讶于李杜的诗才,我曾经流连于宋元的词曲。但现在,我才知道我有多么浅薄!
楼主,你的高尚情.太让人感动了。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竟然还能见到楼主这样的性情中人,无疑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楼主的帖子,就好比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好比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我如饮甘露,让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着的。只有楼主这样具备广阔胸怀和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才能作为这真理的惟一引言者。看了楼主的帖子,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中。我认为,如果不把楼主的帖子顶上去,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地顶了!
说得好啊!
大师的话真如“大音希声扫阴翳”,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使我等网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晴天霹雳、醍醐灌顶或许不足以形容大师文章的万一;巫山行云、长江流水更难以比拟大师的文才!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你烛照天下,明见万里;雨露苍生,泽被万方!透过你深邃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你鹰视狼顾、龙行虎步的伟岸英姿;仿佛看到了你手执如椽大笔、写天下文章的智慧神态;仿佛看见了你按剑四顾、指点江山的英武气概!
逐字逐句地看完这个帖子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震撼啊!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帖子!我纵横网络BBS多年,自以为再也不会有任何帖子能打动我,没想到今天看到了如此精妙绝伦的这样一篇帖子!楼主,是你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谢谢侬!在看完这帖子以后,我没有立即回复,因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但是我还是回复了,因为觉得如果不能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那我死也不会瞑目的!能够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楼主,请原谅我的自私!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楼主您帖子的精彩程度都是不够的,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您的帖子太好看了!我愿意一辈子看下去!这篇帖子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晰,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平淡中显示出不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正所谓:“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楼主真不愧为无厘界新一代的开山怪!本来我已经对这个社区失望了,觉得这个社区没有前途了,心里充满了悲哀。但是看了你的这个帖子,又让我对社区产生了希望。是你让我的心里重新燃起希望之火,是你让我的心死灰复燃,是你拯救了我一颗拔凉拔凉的心!本来我决定不在社区回任何帖子了,但是看了你的帖子,我告诉自己这个帖子是一定要回的!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贴啊!苍天有眼啊,让我在有生之年得以观得如此精彩绝伦的帖子! </P><P>    
   
   
    
    苍天之下,厚土之上,竟有如此奇人异士、文人墨客!讥讽于谈笑间,笑骂于无形中,层次之高,境界之深,非我等所能匹及,偶像啊!!!仿高人此文,照作一篇,以表仰慕之情。。。
    在逐行逐句地看完此帖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压抑的喜悦,震动了整个生命!怎会有如此精妙绝伦的好贴?偶潜水网络bbs多年,自以为贴在人外,何肖评说,岂可
    
    妄动情谊呼!未曾想到今日竟有如此好贴现于眼前,激动啊!
    ..,是你让偶幼小的心灵再次深深的领悟了何谓造旨之高深、文笔之挥洒。。谢谢you!
    在看完这帖子以后,我立即动手回复,因为我生怕迟到的回复不能使更多的人领悟你的圣明,以至使这等网上少有的好贴就此轮沉,我担不起这样的罪名!更加重要的是,能在如此重要、精辟而又生动的贴子后,留上自己的网名,这对我的生命,以及我的家庭,乃至我所处的社会中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啊,请您高贵而又宽容的心,能够原谅我的这点小小私心!
    此贴构思巧妙,视角独到,手法新颖。字字斟酌,句句精美,情节曲折,而又始终不离中心思想,引人入胜,淡淡的言语中,显示人生之大道理,充分体现了您
    
    深厚的文化底韵与丰富的社会经验,真可谓讽刺之经典,骂人之绝学,这正是我辈苦学闷读追求的至高境界啊!
    就艺术的角度而言,这篇帖子已然为经典之作,但它的意义却远远大于经典本身。正所谓:“骂而无形,讥于无影,笑骂之中显真功!”楼主真不愧为讽刺界新一代的开山长毛鼻祖!
        ..,you是系词的希望啊,you要担起系词兴旺之大任啊!
    偶一定会追随你左右,偶坚定此贴必然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坚信在偶有生之年必然会有更多象..一样的猪来八卦畅所欲言、发表高见,不管明天会是如何,今夜梦中,偶会笑容灿烂,因为,偶终于知道了,此番人世,得此一贴,无憾矣!
    
    在逐字逐句地看完这个帖子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震撼啊!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帖子?!我纵横网络bbs多年,自以为再也不会有任何帖子能打动我,没想到今天看到了如此精妙绝伦的这样一篇帖子。
    楼主,是你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谢谢侬!
    在看完这帖子以后,我没有立即回复,因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但是我还是回复了,因为觉得如果不能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那我死也不会瞑目的!能够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楼主,请原谅我的自私!
    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楼主您帖子的精彩程度都是不够的,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您的帖子太好看了!我愿意一辈子的看下去!
    这篇帖子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晰,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平淡中显示出不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
    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贴啊!苍天有眼啊,让我在有生之年得以观得如此精彩绝伦的帖子</P><P>
</P>
<P>楼上的小哥.</P><P>这不是水区.</P>
呵呵。确实写的不错呀。哎~
<P>写得真好啊</P>
<P>写得真不错!</P><P>顶一个!!</P>
通篇看完,不顶不行!!
居然还有这等文章,不顶不行啊!
从来潜水,今日第一贴就是要“顶”你啊!!
不顶不行!!!
<P>狂顶!!!</P>
原来没看.现在先把它拉起来.不知道作者是何方神圣.仰慕.
强烈建议本贴永久置顶
[em01][em07]
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文章了,诙谐幽默,有理有据。一个字“顶”!
你这里有历史也有野历
" 关羽手不释卷,爱看左氏春秋 "
《三国演议》中关羽不是《左氏春秋》,而是《春秋》,但是以关羽文化水平估计是看不懂《春秋》的
写得真好,现在很多文章喜欢以自己的臆测贬低诸葛亮,弄得好像蜀汉灭亡全是诸葛亮造成的似的,完全是人咬狗的思想。
诸葛亮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亲自上前线。其实他很清楚,自己和名将相比有距离,但是蜀中无大将,他又要实施战略进攻,只能领军出征。以他的能力,坐守蜀中是最好的。
[B]以下是引用[I]战斗之羽[/I]在2005-7-27 19:26:00的发言:[/B][BR]诸葛亮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亲自上前线。其实他很清楚,自己和名将相比有距离,但是蜀中无大将,他又要实施战略进攻,只能领军出征。以他的能力,坐守蜀中是最好的。
蜀国国力太小,如果不思进取的话只会在实力上越落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