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分子振动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03:48
<P>前言 </P>
<P>************ 解主题词 ********************* </P>
<P>1.物质:老百姓叫做东西。 </P>
<P>2.分子:各种物质的最小单位形式,可以是一种成分,也可以是几种成分,可大可小,叫做别的什么子也可以,它对外只有一种特性。 </P>
<P>3.能量:它是一种力的量度,老百姓土话叫劲或劲头。 </P>
<P>4.振动:物体上下、左右振荡,俗话叫摆动或晃动,并与客体碰撞。 </P>
<P>5.传递:一种运送能量的方式,情景有点儿象一排人运砖:几十个人一字排开,每个人只需在原地左接右递,砖就可以从这头儿运到那头儿。能量传递象多米诺骨牌那样具有方向性。 </P>
<P>6.运动:或称移动,是在一个能量支持下,能量大的、振动强的物体或分子与能量小的、振动弱的物体或分子碰撞后,前者占据了后者的位置,这一变化过程称作运动,它是通过排挤的方式来完成的。旋转物体的碰撞点,是它的切点。 </P>
<P>7.温度:物体或介质分子自由振动的激烈程度。任何物体或介质的温度都不会低于宇宙绝对温度,宇宙绝对温度是一个抽象概念,直到人类灭亡也很难确定其具体数值。 </P>
<P>
**************** 前 言 **************** </P>
<P>
亲爱的读者,此书你通读三遍后,你就变成了我;再用心琢磨三遍后,你又变成了他,他(那时的你)就是客观真实的化身。不过,这个变化过程是艰苦的,所取得的成效与你的兴趣和努力的程度成正比。只要你不辞劳苦,就可以进入我的世界,在我的这个世界里,要比你的那个世界里要好玩得多! </P>
<P>
如果说此书的前半部分是给青年朋友提供的一种帮助的话,那么,此书的后半部分应该算作是送给中、老年朋友的一份礼物。从表面形式上是供科技工作者理论讨论的,然而从实质内容上则是向各行各业的人们提高认识的。如果说在这之前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在人们的头脑中还处于混沌状态的话,那么,振动论的发现就可以达到“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效果。 </P>
<P>
我作为科学理论界一场革命的肇事者或叛逆者,尽管无数先人恩泽于自身,前辈们的理论使我头脑聪颖,时刻想用一种方式回报他们,然而在回报的过程中我不经意间推翻了许多他们的理论,的确不是主观故意,而是在探究客观存在的过程中不得不为之的行为。拿无数恩师的毕生精力取得的成果开刀,深知其后果如何,但也并非由衷心愿,只是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一不留神所造成的伤害,实属无奈。众人居住的科学理论大厦被我一人掀翻,肯定受到众人的问罪。况且文中的胡言倒可以理解,此乃知识贫乏所至。然而文中常有狂言之类或不逊之言,实乃缺乏涵养,令人反感,难恕之过。当然,这时申辩是我的本能,我毕竟是一介干粗活之人,很少儒雅,首次学步,拙愚难免。如果文中所言观点能够成立,我想读者也不会为此小处而过多地计较于我的。 </P>
<P>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整个自然界奥妙无穷,五彩缤纷,它是如何发生、如何存在的呢?比如,当你一刀下去把一个人的脑袋劈开,里边尽是些白色的脑浆和红色的血水,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意识、主意、办法、天堂、仙女等等,这些脑浆和血水怎么会想问题呢?又如何指挥人体器官进行语言交流的呢?再如,睁开你的双眼,红花绿叶、青山绿水、猫欢狗跳、缤纷世界等等,这一切又是如何进入你的眼睛或令你想入非非的呢?你说是看见或联想的,看和联想是怎么个道理?围绕这些奥妙,自古以来,多少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专家学者费尽毕生精力,冥思苦想,终生求索,力图弄个明白。由于条件和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的深度所限,总不能弄个水落石出、十分真切。但是他们在研究中大胆地使用了一个接一个的科学假说,试图找出圆各种现象之说的理论。虽没完全达到目的,但却大大地推进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且这种一个假说攻破另一个假说的推进方式非常有助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研究。本人的手段也无异于别人,仍以一个假说的理论去攻破以往的假说理论,从而弄清客观世界的真面目。我的这种假说理论就叫振动论,或叫物质分子振动论。它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分子都是处于振动状态,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都是由振动产生的。当然,我与别人不同之处在于在论证自己的理论时,摈弃了一些人在论证自己的理论时通常是旁征博引以增强说服力,而我更多的是利用人们熟知的自然现象和感性认识去理解我所阐述的事实是否合理和可信。但由于自己的能力,我不能不承认有很多赘述和苍白之说充斥了整个理论的阐述中。我的论理方法是以理服人,决不以玄奥的理论推导和吓人的数据叠加来蒙糊读者,而是以众人所知的常理来验证我所建立的理论的真实含义。我的“罪恶”在于扰乱了常人的正常思维,破坏了人的正常生活,打破了人们正常的科学信仰。言语很是艰涩,理论近乎荒谬,使人费时费脑,读起来百般枯燥,这正是有愧于大家之处,请不善理论研究的读者多多原谅。 </P>
<P>
在茫茫的宇宙中,时间和空间是永恒的、无限的、绝对的,是个无量的概念。寓居在宇宙丁点儿空间的地球人类,用有限的思维能力、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去整理宇宙间的所有事物的所以然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们在这方面所作的所有努力都只能是相对的、有限的、短暂的。犹如井蛙去判别天上的事情是何等困难!但是只要人们的努力是符合客观规律、行为贴近客观实际,这些相对的、有限的、短暂的东西也会靠近永恒的、无限的、绝对的客观存在。井蛙谦虚地向小鸟作一番调查之后,加上自己的思维判断和推理,天上的事情井蛙也可以知道一些的。 </P>
<P>
我发现:过去和现在的许多科学试验活动和科学试验结果表明,它们都在为我的理论作证明,这就消除了很多人“你的理论缺乏试验证明”的顾虑。不管是一般的物理实验,还是电子对撞机的尖端试验,其各种结果和各种现象,恰巧变成了振动论的“嫁妆衣”,在此不胜感谢。 </P>
<P>
在我的认识过程中,也曾有过三部曲:即上帝存在、大自然的奥妙和客观存在。在开始阶段(年轻时),我曾努力地以各种道理去解释这个大千世界存在的机理,但是思来想去所有的理由都不能令我自己满意,所以我只好认定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后来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上帝是不存在的,认为这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但又没有更好的解释,只好归结为大自然存在着许多奥妙。近年来经过苦苦地思索,一种物质分子振动和振动传递的理论占据了我的整个认识空间,用这种理论来解释客观世界,世间一切自然现象都变为客观的必然存在了。我这个人可爱之处在于我不自私,如果这种理论成立的话,将有很多用处:对别人可以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种帮助;对人类社会可以推动科技的发展,是一种贡献;对我自己而言可以释放自身能量后而换得一身轻松,从而达到延年益寿。我不能把这种三全其美的好事带进棺材里去,所以就编了这本书,把我的思想宣传出去,是对是错,通过抛砖引玉,换取各界的指导。 </P>
<P>
日心说结束了人们认识宇宙的一个时代,使人们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台阶;振动论也同样会结束人们认识物质世界和自身的一个时代,它将使人们的认识提高一个更大的台阶。 </P>
<P>
我感觉,当年哥白尼的“日心说”难于面世其最大的阻力和威胁并不是来自于教皇的一方,而是来自于广大民众的习惯势力。你想想看,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的科技知识和科技手段何等匮乏,而且他们亲眼目睹了太阳每天自东而西、日出日落绕地球转动的事实,你却说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何等荒唐!我想我的振动论也很难被人们所接受,因为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都有许多假说理论多少年来占据了这个领域的统治地位,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达到盘根错节的地步,所以我以一个身单力薄的“草民”将非常强大的“皇帝”拉下马,谈何容易!但真理的生命力是极强的,只要振动论是客观的存在,并不以我的头上没有光环而失去战斗力的。我的旨意是在于提出一个新理论,帮助人们完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梳理各个学科领域中的盘根错节现象,用一种通用理论来将各个自然学科领域中的知识相互融会贯通。现在的状况是各个自然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的理论、自己的门户、自己的语言(专业术语)、自己的工作原理等,自成体系,而且“老死不相往来”。中医先生很难看懂西医的书,西医大夫又很难看懂中医的书;物理老师很难教化学,化学老师又很难理解物理;理工科大学生很难理解中医的“阴阳虚实、气血运行”等概念的含义,也很难理解西医的“病毒、发炎、亢进、衰竭”等名词的原理所指;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不敢过问动植物学科领域的事,动物专家、植物专家也不敢在地震、地质方面多说;从事物理化学的工作者不知道人的生理、心理、生命是怎么回事?身患疾病的科学工作者去练法-轮-功!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你不觉得有问题存在吗?这就是缺乏一种通用理论的教育,缺乏对大自然的正确的、统一的认识。振动论的作用就是想改变这一切,使广大民众在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中和科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对此感到怀疑吗?请放心,我给你举个无力的例子:我是个学锅炉专业的工农兵大学生,数年来在炉里炉外、钻来钻去检查锅炉,平常写个工作总结也是挖空心思、搜肠刮肚的,现在要完成一部科学理论著作,而且是涉及到各个自然学科的知识,没有这个振动论的正确性的支撑,靠胡说八道,你早就扔掉这本书去干别的事了。 </P>
<P>
本人还有一项任务是把部分读者们心存的玄机揭示出来,那就是:有人喜欢看小说:眼睛横扫文字,心灵扮演角色;文字饱蘸艺术,心中充满惬意;情节跌宕起伏,感受酸甜苦辣。既不费神费脑,又可赏心悦目;这样既可以消磨时间,又可以找到乐趣,难怪许多人孜孜不倦地爱看小说,原来内中蕴藏着幸福和愉快,甚至还有“颜如玉”。另外,有人喜欢看哲学或自然科学书籍:字里行间充满着逻辑,章章节节尽是些理论;从头到尾全是说教,里里外外镶满真谛。虽然阅读费神费脑、艰涩难懂,但却可以通晓事理、大开眼界;除了可以相当于延长寿命、充实精神生活之外,尚能遨游世界、提高技能,也是其乐无穷,难怪许多人如痴如醉地钻入科技书海中,原来内中也蕴藏着自豪和高尚,甚至还有“黄金屋”。亲爱的读者,这本书让您费了很多心神和精力,耽搁了许多宝贵的休养时间和去舞厅潇洒的机会,作者在此表示同情和歉意;同时这本书让您懂了一些道理并伴随着许多愉快,本人也为您表示庆贺,也为有您这样的知己感到自豪,尤其为您的慢读细想的阅读方法所敬佩。既为知己,您不想对这本书补充和纠正点儿什么吗?希望您能理解作者的期望。 </P>
<P>
有人说把这本书中所讲内容和理论,制作成有文字标注、有声响托伴、有色彩展现、有动画演示、有言语讲解的影视科教片向更多的人们宣传,或者镶进众多的数学表达式和引证资料,效果不是更好吗?对此建议我只能点头表示赞成,但那不是我的事,那是后来别人帮助的行为,我只有渴望。我的任务是每天忙碌完工作之后夜间挤出一两个小时挖空心思地敲打出几十或几百个文字来,我所能做到的只有这些。
亲爱的读者,我不敢给您太多的承诺,有一点我可以向您保证:只要您认真细读了这本书,就会知道世界是怎么回事。什么样的宗教迷信,歪理邪说,甚至包括那些科学上的“迷信”、迷信上的“科学”,都可以通过您的慧眼,把它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再不会上当受骗,使您大彻大悟。 </P>
<P>
对于“科学上的‘迷信’和迷信上的‘科学’”,在此略作解释,纯属个人看法,欢迎批判。二者既不是本人所犯的逻辑错误,也不是问题的辨证,而是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矛盾现象。这种矛盾现象一旦解释清楚,其实并不矛盾。所谓迷信上的科学,是说在我们人类几百万年来的生活实践中,我们的祖先们根据大量的社会实践经验、生活观察、互相比较、验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规律”可循。有许多现象是符合这种判断的,但它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一大部分符合,一少部分不符合。古人们又不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总结,在一代一代的传袭过程中发生变化。譬如风水,正确地选择居住环境对人类生活上的安全是有益的,完全可以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但是古人们限于条件只能用迷信的理论去注解。有些东西只能定性地去把握,但是有些人却把它添枝加叶地定量地去判定它,加之有些“低档次”的人出于商业活动的动机,弄得神乎其神,把好端端的有价值的东西弄成迷信的东西。比如巫术、神汉治病、看手相、面相、生辰推断性格之类,内中确实存在一些可循的规律,定性地可以推断一些事物的必然发展规律。然而被一些人定量地、无条件地去恒定某个事物的不科学做法,把有些带有科学成分的东西弄成了迷信的东西。关于此类问题,我将结合有关章节的内容对此详细地论述。本来属人类文化的瑰宝,现在成了迷信活动,这就是迷信上的科学,它是科技不发达所造成的。如果一些高档次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一番研究,去伪存真,汲取合理的内核,定可借鉴的。至于科学上的迷信,分为两类:一类是打着科学的幌子的伪科学,从事迷信活动。另一类则是借用一些科学的理论和术语,张冠李戴地去推断一些未知的事物,得出一些荒唐的结论。我之所以说科学上的迷信还包括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人,他们在没有理由推翻以往的理论和假说(哪怕这种理论和假说是错误的),他们一定会把这种理论和假说顶礼膜拜,拼命去论证这种理论和假说是无比的正确,如同各种宗教徒和邪教徒诚信他们的神灵一样坚贞无比。这种没有思辨能力的本本主义的研究方式,无疑是不利于科学进步的。当然,本人的假说也有后者之嫌,只待实践去验证。不管上述哪一种类型都会影响人类科学的进展,妨碍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您曾否记得?有人打着科学的幌子说,当你进入光速的时间隧道里,过去的事物便可再现。这无异于法轮功者说人死后可以进天堂一般荒唐。科学与迷信,本不是一个东西,但前者自后者而出。远古时期的人类,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不能解释,便编造出一些假说。说某种事物或现象是什么成因,并极力推崇,这就是迷信。后来通过大量的实践认识,发现某种事物或现象不是那个成因,而是另外一个成因,且这个成因符合客观实际,这就是科学。科学与迷信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认识方法,只是符合客观实际与否的区别。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必然过程,对于迷信也无可更多地指责,随着人类生存时间的不断推移,认识的提高,迷信越来越少。这个道理,就象大人不能责怪小孩无知,现代人不能责怪古代人笨一样。 </P>
<P>
我果敢地承认,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推论中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至少是值得商榷的,但仍有一些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我是为了淘金把沙子一块儿收集起来的人,如果有一些炼金专家在一旁指导一下,去除一些不该收集的沙子中的杂质,这本书的含金量岂不是更高了吗?在这本书中涉猎到很多自然学科的领域,虽然说运用分子振动理论可以解释各个学科领域的一些问题,但是毕竟我一个人的知识面和解释能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所以本人竭诚希望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或批评指导,使之更加完好,为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多做贡献。退一百步讲,我这本洋洋二十几万字的书如同一捧沙子,内中如有一粒金子的话,不是也没有枉费心机了吗?门外汉没有别的奢求,一生中能捞到一粒金子,也足尉先人施于我的恩泽。 </P>
<P>
我还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我是一个锅炉检验人员。每天白天要钻到锅炉里面进行检查和应酬本职工作中的各种事务,夜里醒了才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写这本书。因此时间总是断断续续的,思绪也是断断续续的。另外,本人在写这本书时,基本上不参考任何书籍,靠的是苦思冥想,闭门造车。夜里闭着门造,白天开门停造,你想想看,从那种工作内容、思想状态、思维画面经常切换成这种工作内容、思想状态、思维画面,人脑不是电脑,切换难度很大。所以,我写这本书是采用劳燕筑巢的战术,燕窝外形肯定是疙疙瘩瘩的,难成一件工艺欣赏品。砌筑质量也不敢恭维,我也没想把它评为优质工程。但它毕竟是个燕窝,是我的心血筑就,我深信定有它的独特之用和耐人寻味之处。 </P>
<P>
最后我再发出一个读者不一定认同的议论,那就是:在这个缤纷的世界上,各人所依仗的视角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和所处的社会层面不同,所认识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感受也不相同,所获得的心理效果也不相同。一般人看到的是红花绿叶,青山绿水,阳光明媚,月光皎洁,春风轻轻地吹,秋雨淅淅地下,他们看到此景(这些自然现象)除了心生惬意之外别无其他心绪萌生,但是他们仍然会停留在一种幸福的感觉中。诗人就不同了,他们看到这些自然现象之后,除了上述的快感寓于心头之外,他们还会产生许多人为的联想,他们把红花与美女联系在一起,他们把辉煌的太阳喻作男人的刚强,他们把亮丽的月亮比作女人的温柔,他们用春风示爱,用秋雨抒情。一个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被他们附加上一层厚厚的、浓浓的理性色彩,并从中享乐,这就是诗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注释。科学家和科学理论家又不同了,他们除了上述两种人由各种自然现象获得的各种心灵享乐之外,他们又沉浸在对各种自然现象追究原因的研究中,并以图探究出各种自然奥妙而获得的心灵快乐。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是极其艰苦的、耗神的,但是不知道他们哪来的力量,仍乐此不彼。作者也算他们中的一员,数年来执迷不悟,从未更张,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悲哀。这种人唯一的奢望就是被人理解和能与人沟通,最大的欢欣就是客观对主观的认定。 </P>
<P>
本人悟出一个道理:在享乐中很难有大的作为,倒是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果实。制订一个奋斗目标,就要用毅力和勤奋作为工具打造之。在人生中,往往是在克服困难中走出来个“颜如玉”;在犹豫彷徨中丢失了个“黄金屋”。这句话不知能否与您产生共鸣。 </P>
<P>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及探索过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对这一切存在的茫然和无知。一个人,只要是他对自然界的一切和自身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即使英年早逝,他的生命也具有崇高的价值和意义;相反,如果他对自然界的一切和自身的认识稀里糊涂、蒙昧无知,纵然虚度百岁也枉然。亲爱的读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生活如果失去了歌舞、戏曲等动的艺术欣赏,耳目中缺乏养分,人类就失去了生活中的激情;如果失去了书法、绘画、诗歌、雕塑等静的艺术享受,思维中缺乏运动,人类的精神生活就显得十分枯燥;如果失去了烹调技艺、纺织技艺和工业科技生产,口鼻舌以及皮肤缺乏喂养和呵护,人类的日常生活将是多么地单调和落后;但是,如果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不够或错误地认识,科学理论缺乏研究,那就犹如盲人的一生,遗憾终生。没有人给我下达任务,也不完全是我对人类必尽的义务,只是我对这个客观世界认识的本能欲望,迫使我昼思夜想地编撰这本书。如果把这本书喻作观察世界的眼镜,谁想配戴它也不是件易事。本人大半生已过,名和利对我而言已不重要,只是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地迅速发展、科学理论严重滞后的局面唤起我的深思,人生苦短,不在大自然留给我的一、二十年的时间内完成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上的整理工作,我于心不忍,愧对这个小小的性命,这就是我编这本书的动力。 </P>
<P>
社会这个老太太,她既宽容大度、慈祥可爱,又糊涂、不公。她没有规定每个人一定要作出多少贡献或不作出多少贡献,许多人一生中无忧无虑、无所事事、吃喝玩耍,她并没有迁怒于他们;许多伟人、名人一生劳碌,做出轰天动地的事迹,她表面上给予了奖赏,但她内心里却说:“我没让你这样做,你不做别人可以做,这一代不做下一代可以做。你这样做,不是责任心的驱使,而是表现欲的驱动,良心和自觉性全凭自己掌握”。她说是天道酬勤,但终生奋斗的人没有时间享受她给予的恩赐,倒是有些闲人们潇洒了一生。支配我研究振动论的也是我的表现欲,而不是责任心,因为没人要我这样做。这就注定我的下半生在不断思索中度过,与辛苦为伴。干活的人总有毛病,总遇到很多困难,而不干活的人总在挑剔,关键在于这个老太太对我是否包容的太多。
另外需要声明的是,为了读者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本书的理论阐述中仍大量使用了现有的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但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太合理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几十年后有科学造诣的后来人来进行完成。 </P>
<P>
我再一次声明:在各个自然学科领域中,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先人们整理出来的许多计算公式、各种定律、各种定理、各种法则、各种试验方法、各种处理问题的措施和有关数据,都是正确的、适用的。只是有些指导理论是不妥的、错误的。他们的这些理论是为了解释一些试验结果和自然现象提出的一种假说,这种假说不一定符合客观事物的存在。因此,振动论只是否定了先人们的理论的一面,其他方面大部分都予以肯定。为免得引起误会,特此声明。 </P>
<P>
这本书读起来很枯燥且又晦涩,为了调动读者的兴趣,调节气氛,我故意说了这么多废话。请你不要心生讨厌,这也是一种手段。过去民间戏班子在开场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先敲一阵子锣鼓(头遍锣),意思是“快来看戏吧,马上就开始了”!江湖上买膏药的,也要先耍一套拳脚或练练功夫,为的是增加号召力。我写如此长的前言,就是模仿他们的技巧,请您予以理解。 </P>

<P>另:如果你并非三爷坐山雕所说的“溜子”的话,你可以翻页到第六页以后,找出《物质分子振动论》各个章节,对有关内容进行研究。发现谬误或观点共鸣,尽管说,我及时伺候着。 </P><P>前言 </P>
<P>************ 解主题词 ********************* </P>
<P>1.物质:老百姓叫做东西。 </P>
<P>2.分子:各种物质的最小单位形式,可以是一种成分,也可以是几种成分,可大可小,叫做别的什么子也可以,它对外只有一种特性。 </P>
<P>3.能量:它是一种力的量度,老百姓土话叫劲或劲头。 </P>
<P>4.振动:物体上下、左右振荡,俗话叫摆动或晃动,并与客体碰撞。 </P>
<P>5.传递:一种运送能量的方式,情景有点儿象一排人运砖:几十个人一字排开,每个人只需在原地左接右递,砖就可以从这头儿运到那头儿。能量传递象多米诺骨牌那样具有方向性。 </P>
<P>6.运动:或称移动,是在一个能量支持下,能量大的、振动强的物体或分子与能量小的、振动弱的物体或分子碰撞后,前者占据了后者的位置,这一变化过程称作运动,它是通过排挤的方式来完成的。旋转物体的碰撞点,是它的切点。 </P>
<P>7.温度:物体或介质分子自由振动的激烈程度。任何物体或介质的温度都不会低于宇宙绝对温度,宇宙绝对温度是一个抽象概念,直到人类灭亡也很难确定其具体数值。 </P>
<P>
**************** 前 言 **************** </P>
<P>
亲爱的读者,此书你通读三遍后,你就变成了我;再用心琢磨三遍后,你又变成了他,他(那时的你)就是客观真实的化身。不过,这个变化过程是艰苦的,所取得的成效与你的兴趣和努力的程度成正比。只要你不辞劳苦,就可以进入我的世界,在我的这个世界里,要比你的那个世界里要好玩得多! </P>
<P>
如果说此书的前半部分是给青年朋友提供的一种帮助的话,那么,此书的后半部分应该算作是送给中、老年朋友的一份礼物。从表面形式上是供科技工作者理论讨论的,然而从实质内容上则是向各行各业的人们提高认识的。如果说在这之前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在人们的头脑中还处于混沌状态的话,那么,振动论的发现就可以达到“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效果。 </P>
<P>
我作为科学理论界一场革命的肇事者或叛逆者,尽管无数先人恩泽于自身,前辈们的理论使我头脑聪颖,时刻想用一种方式回报他们,然而在回报的过程中我不经意间推翻了许多他们的理论,的确不是主观故意,而是在探究客观存在的过程中不得不为之的行为。拿无数恩师的毕生精力取得的成果开刀,深知其后果如何,但也并非由衷心愿,只是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一不留神所造成的伤害,实属无奈。众人居住的科学理论大厦被我一人掀翻,肯定受到众人的问罪。况且文中的胡言倒可以理解,此乃知识贫乏所至。然而文中常有狂言之类或不逊之言,实乃缺乏涵养,令人反感,难恕之过。当然,这时申辩是我的本能,我毕竟是一介干粗活之人,很少儒雅,首次学步,拙愚难免。如果文中所言观点能够成立,我想读者也不会为此小处而过多地计较于我的。 </P>
<P>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整个自然界奥妙无穷,五彩缤纷,它是如何发生、如何存在的呢?比如,当你一刀下去把一个人的脑袋劈开,里边尽是些白色的脑浆和红色的血水,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意识、主意、办法、天堂、仙女等等,这些脑浆和血水怎么会想问题呢?又如何指挥人体器官进行语言交流的呢?再如,睁开你的双眼,红花绿叶、青山绿水、猫欢狗跳、缤纷世界等等,这一切又是如何进入你的眼睛或令你想入非非的呢?你说是看见或联想的,看和联想是怎么个道理?围绕这些奥妙,自古以来,多少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专家学者费尽毕生精力,冥思苦想,终生求索,力图弄个明白。由于条件和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的深度所限,总不能弄个水落石出、十分真切。但是他们在研究中大胆地使用了一个接一个的科学假说,试图找出圆各种现象之说的理论。虽没完全达到目的,但却大大地推进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且这种一个假说攻破另一个假说的推进方式非常有助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研究。本人的手段也无异于别人,仍以一个假说的理论去攻破以往的假说理论,从而弄清客观世界的真面目。我的这种假说理论就叫振动论,或叫物质分子振动论。它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分子都是处于振动状态,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都是由振动产生的。当然,我与别人不同之处在于在论证自己的理论时,摈弃了一些人在论证自己的理论时通常是旁征博引以增强说服力,而我更多的是利用人们熟知的自然现象和感性认识去理解我所阐述的事实是否合理和可信。但由于自己的能力,我不能不承认有很多赘述和苍白之说充斥了整个理论的阐述中。我的论理方法是以理服人,决不以玄奥的理论推导和吓人的数据叠加来蒙糊读者,而是以众人所知的常理来验证我所建立的理论的真实含义。我的“罪恶”在于扰乱了常人的正常思维,破坏了人的正常生活,打破了人们正常的科学信仰。言语很是艰涩,理论近乎荒谬,使人费时费脑,读起来百般枯燥,这正是有愧于大家之处,请不善理论研究的读者多多原谅。 </P>
<P>
在茫茫的宇宙中,时间和空间是永恒的、无限的、绝对的,是个无量的概念。寓居在宇宙丁点儿空间的地球人类,用有限的思维能力、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去整理宇宙间的所有事物的所以然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们在这方面所作的所有努力都只能是相对的、有限的、短暂的。犹如井蛙去判别天上的事情是何等困难!但是只要人们的努力是符合客观规律、行为贴近客观实际,这些相对的、有限的、短暂的东西也会靠近永恒的、无限的、绝对的客观存在。井蛙谦虚地向小鸟作一番调查之后,加上自己的思维判断和推理,天上的事情井蛙也可以知道一些的。 </P>
<P>
我发现:过去和现在的许多科学试验活动和科学试验结果表明,它们都在为我的理论作证明,这就消除了很多人“你的理论缺乏试验证明”的顾虑。不管是一般的物理实验,还是电子对撞机的尖端试验,其各种结果和各种现象,恰巧变成了振动论的“嫁妆衣”,在此不胜感谢。 </P>
<P>
在我的认识过程中,也曾有过三部曲:即上帝存在、大自然的奥妙和客观存在。在开始阶段(年轻时),我曾努力地以各种道理去解释这个大千世界存在的机理,但是思来想去所有的理由都不能令我自己满意,所以我只好认定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后来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上帝是不存在的,认为这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但又没有更好的解释,只好归结为大自然存在着许多奥妙。近年来经过苦苦地思索,一种物质分子振动和振动传递的理论占据了我的整个认识空间,用这种理论来解释客观世界,世间一切自然现象都变为客观的必然存在了。我这个人可爱之处在于我不自私,如果这种理论成立的话,将有很多用处:对别人可以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种帮助;对人类社会可以推动科技的发展,是一种贡献;对我自己而言可以释放自身能量后而换得一身轻松,从而达到延年益寿。我不能把这种三全其美的好事带进棺材里去,所以就编了这本书,把我的思想宣传出去,是对是错,通过抛砖引玉,换取各界的指导。 </P>
<P>
日心说结束了人们认识宇宙的一个时代,使人们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台阶;振动论也同样会结束人们认识物质世界和自身的一个时代,它将使人们的认识提高一个更大的台阶。 </P>
<P>
我感觉,当年哥白尼的“日心说”难于面世其最大的阻力和威胁并不是来自于教皇的一方,而是来自于广大民众的习惯势力。你想想看,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的科技知识和科技手段何等匮乏,而且他们亲眼目睹了太阳每天自东而西、日出日落绕地球转动的事实,你却说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何等荒唐!我想我的振动论也很难被人们所接受,因为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都有许多假说理论多少年来占据了这个领域的统治地位,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达到盘根错节的地步,所以我以一个身单力薄的“草民”将非常强大的“皇帝”拉下马,谈何容易!但真理的生命力是极强的,只要振动论是客观的存在,并不以我的头上没有光环而失去战斗力的。我的旨意是在于提出一个新理论,帮助人们完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梳理各个学科领域中的盘根错节现象,用一种通用理论来将各个自然学科领域中的知识相互融会贯通。现在的状况是各个自然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的理论、自己的门户、自己的语言(专业术语)、自己的工作原理等,自成体系,而且“老死不相往来”。中医先生很难看懂西医的书,西医大夫又很难看懂中医的书;物理老师很难教化学,化学老师又很难理解物理;理工科大学生很难理解中医的“阴阳虚实、气血运行”等概念的含义,也很难理解西医的“病毒、发炎、亢进、衰竭”等名词的原理所指;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不敢过问动植物学科领域的事,动物专家、植物专家也不敢在地震、地质方面多说;从事物理化学的工作者不知道人的生理、心理、生命是怎么回事?身患疾病的科学工作者去练法-轮-功!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你不觉得有问题存在吗?这就是缺乏一种通用理论的教育,缺乏对大自然的正确的、统一的认识。振动论的作用就是想改变这一切,使广大民众在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中和科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对此感到怀疑吗?请放心,我给你举个无力的例子:我是个学锅炉专业的工农兵大学生,数年来在炉里炉外、钻来钻去检查锅炉,平常写个工作总结也是挖空心思、搜肠刮肚的,现在要完成一部科学理论著作,而且是涉及到各个自然学科的知识,没有这个振动论的正确性的支撑,靠胡说八道,你早就扔掉这本书去干别的事了。 </P>
<P>
本人还有一项任务是把部分读者们心存的玄机揭示出来,那就是:有人喜欢看小说:眼睛横扫文字,心灵扮演角色;文字饱蘸艺术,心中充满惬意;情节跌宕起伏,感受酸甜苦辣。既不费神费脑,又可赏心悦目;这样既可以消磨时间,又可以找到乐趣,难怪许多人孜孜不倦地爱看小说,原来内中蕴藏着幸福和愉快,甚至还有“颜如玉”。另外,有人喜欢看哲学或自然科学书籍:字里行间充满着逻辑,章章节节尽是些理论;从头到尾全是说教,里里外外镶满真谛。虽然阅读费神费脑、艰涩难懂,但却可以通晓事理、大开眼界;除了可以相当于延长寿命、充实精神生活之外,尚能遨游世界、提高技能,也是其乐无穷,难怪许多人如痴如醉地钻入科技书海中,原来内中也蕴藏着自豪和高尚,甚至还有“黄金屋”。亲爱的读者,这本书让您费了很多心神和精力,耽搁了许多宝贵的休养时间和去舞厅潇洒的机会,作者在此表示同情和歉意;同时这本书让您懂了一些道理并伴随着许多愉快,本人也为您表示庆贺,也为有您这样的知己感到自豪,尤其为您的慢读细想的阅读方法所敬佩。既为知己,您不想对这本书补充和纠正点儿什么吗?希望您能理解作者的期望。 </P>
<P>
有人说把这本书中所讲内容和理论,制作成有文字标注、有声响托伴、有色彩展现、有动画演示、有言语讲解的影视科教片向更多的人们宣传,或者镶进众多的数学表达式和引证资料,效果不是更好吗?对此建议我只能点头表示赞成,但那不是我的事,那是后来别人帮助的行为,我只有渴望。我的任务是每天忙碌完工作之后夜间挤出一两个小时挖空心思地敲打出几十或几百个文字来,我所能做到的只有这些。
亲爱的读者,我不敢给您太多的承诺,有一点我可以向您保证:只要您认真细读了这本书,就会知道世界是怎么回事。什么样的宗教迷信,歪理邪说,甚至包括那些科学上的“迷信”、迷信上的“科学”,都可以通过您的慧眼,把它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再不会上当受骗,使您大彻大悟。 </P>
<P>
对于“科学上的‘迷信’和迷信上的‘科学’”,在此略作解释,纯属个人看法,欢迎批判。二者既不是本人所犯的逻辑错误,也不是问题的辨证,而是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矛盾现象。这种矛盾现象一旦解释清楚,其实并不矛盾。所谓迷信上的科学,是说在我们人类几百万年来的生活实践中,我们的祖先们根据大量的社会实践经验、生活观察、互相比较、验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规律”可循。有许多现象是符合这种判断的,但它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一大部分符合,一少部分不符合。古人们又不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总结,在一代一代的传袭过程中发生变化。譬如风水,正确地选择居住环境对人类生活上的安全是有益的,完全可以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但是古人们限于条件只能用迷信的理论去注解。有些东西只能定性地去把握,但是有些人却把它添枝加叶地定量地去判定它,加之有些“低档次”的人出于商业活动的动机,弄得神乎其神,把好端端的有价值的东西弄成迷信的东西。比如巫术、神汉治病、看手相、面相、生辰推断性格之类,内中确实存在一些可循的规律,定性地可以推断一些事物的必然发展规律。然而被一些人定量地、无条件地去恒定某个事物的不科学做法,把有些带有科学成分的东西弄成了迷信的东西。关于此类问题,我将结合有关章节的内容对此详细地论述。本来属人类文化的瑰宝,现在成了迷信活动,这就是迷信上的科学,它是科技不发达所造成的。如果一些高档次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一番研究,去伪存真,汲取合理的内核,定可借鉴的。至于科学上的迷信,分为两类:一类是打着科学的幌子的伪科学,从事迷信活动。另一类则是借用一些科学的理论和术语,张冠李戴地去推断一些未知的事物,得出一些荒唐的结论。我之所以说科学上的迷信还包括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人,他们在没有理由推翻以往的理论和假说(哪怕这种理论和假说是错误的),他们一定会把这种理论和假说顶礼膜拜,拼命去论证这种理论和假说是无比的正确,如同各种宗教徒和邪教徒诚信他们的神灵一样坚贞无比。这种没有思辨能力的本本主义的研究方式,无疑是不利于科学进步的。当然,本人的假说也有后者之嫌,只待实践去验证。不管上述哪一种类型都会影响人类科学的进展,妨碍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您曾否记得?有人打着科学的幌子说,当你进入光速的时间隧道里,过去的事物便可再现。这无异于法轮功者说人死后可以进天堂一般荒唐。科学与迷信,本不是一个东西,但前者自后者而出。远古时期的人类,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不能解释,便编造出一些假说。说某种事物或现象是什么成因,并极力推崇,这就是迷信。后来通过大量的实践认识,发现某种事物或现象不是那个成因,而是另外一个成因,且这个成因符合客观实际,这就是科学。科学与迷信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认识方法,只是符合客观实际与否的区别。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必然过程,对于迷信也无可更多地指责,随着人类生存时间的不断推移,认识的提高,迷信越来越少。这个道理,就象大人不能责怪小孩无知,现代人不能责怪古代人笨一样。 </P>
<P>
我果敢地承认,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推论中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至少是值得商榷的,但仍有一些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我是为了淘金把沙子一块儿收集起来的人,如果有一些炼金专家在一旁指导一下,去除一些不该收集的沙子中的杂质,这本书的含金量岂不是更高了吗?在这本书中涉猎到很多自然学科的领域,虽然说运用分子振动理论可以解释各个学科领域的一些问题,但是毕竟我一个人的知识面和解释能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所以本人竭诚希望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或批评指导,使之更加完好,为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多做贡献。退一百步讲,我这本洋洋二十几万字的书如同一捧沙子,内中如有一粒金子的话,不是也没有枉费心机了吗?门外汉没有别的奢求,一生中能捞到一粒金子,也足尉先人施于我的恩泽。 </P>
<P>
我还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我是一个锅炉检验人员。每天白天要钻到锅炉里面进行检查和应酬本职工作中的各种事务,夜里醒了才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写这本书。因此时间总是断断续续的,思绪也是断断续续的。另外,本人在写这本书时,基本上不参考任何书籍,靠的是苦思冥想,闭门造车。夜里闭着门造,白天开门停造,你想想看,从那种工作内容、思想状态、思维画面经常切换成这种工作内容、思想状态、思维画面,人脑不是电脑,切换难度很大。所以,我写这本书是采用劳燕筑巢的战术,燕窝外形肯定是疙疙瘩瘩的,难成一件工艺欣赏品。砌筑质量也不敢恭维,我也没想把它评为优质工程。但它毕竟是个燕窝,是我的心血筑就,我深信定有它的独特之用和耐人寻味之处。 </P>
<P>
最后我再发出一个读者不一定认同的议论,那就是:在这个缤纷的世界上,各人所依仗的视角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和所处的社会层面不同,所认识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感受也不相同,所获得的心理效果也不相同。一般人看到的是红花绿叶,青山绿水,阳光明媚,月光皎洁,春风轻轻地吹,秋雨淅淅地下,他们看到此景(这些自然现象)除了心生惬意之外别无其他心绪萌生,但是他们仍然会停留在一种幸福的感觉中。诗人就不同了,他们看到这些自然现象之后,除了上述的快感寓于心头之外,他们还会产生许多人为的联想,他们把红花与美女联系在一起,他们把辉煌的太阳喻作男人的刚强,他们把亮丽的月亮比作女人的温柔,他们用春风示爱,用秋雨抒情。一个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被他们附加上一层厚厚的、浓浓的理性色彩,并从中享乐,这就是诗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注释。科学家和科学理论家又不同了,他们除了上述两种人由各种自然现象获得的各种心灵享乐之外,他们又沉浸在对各种自然现象追究原因的研究中,并以图探究出各种自然奥妙而获得的心灵快乐。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是极其艰苦的、耗神的,但是不知道他们哪来的力量,仍乐此不彼。作者也算他们中的一员,数年来执迷不悟,从未更张,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悲哀。这种人唯一的奢望就是被人理解和能与人沟通,最大的欢欣就是客观对主观的认定。 </P>
<P>
本人悟出一个道理:在享乐中很难有大的作为,倒是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果实。制订一个奋斗目标,就要用毅力和勤奋作为工具打造之。在人生中,往往是在克服困难中走出来个“颜如玉”;在犹豫彷徨中丢失了个“黄金屋”。这句话不知能否与您产生共鸣。 </P>
<P>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及探索过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对这一切存在的茫然和无知。一个人,只要是他对自然界的一切和自身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即使英年早逝,他的生命也具有崇高的价值和意义;相反,如果他对自然界的一切和自身的认识稀里糊涂、蒙昧无知,纵然虚度百岁也枉然。亲爱的读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生活如果失去了歌舞、戏曲等动的艺术欣赏,耳目中缺乏养分,人类就失去了生活中的激情;如果失去了书法、绘画、诗歌、雕塑等静的艺术享受,思维中缺乏运动,人类的精神生活就显得十分枯燥;如果失去了烹调技艺、纺织技艺和工业科技生产,口鼻舌以及皮肤缺乏喂养和呵护,人类的日常生活将是多么地单调和落后;但是,如果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不够或错误地认识,科学理论缺乏研究,那就犹如盲人的一生,遗憾终生。没有人给我下达任务,也不完全是我对人类必尽的义务,只是我对这个客观世界认识的本能欲望,迫使我昼思夜想地编撰这本书。如果把这本书喻作观察世界的眼镜,谁想配戴它也不是件易事。本人大半生已过,名和利对我而言已不重要,只是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地迅速发展、科学理论严重滞后的局面唤起我的深思,人生苦短,不在大自然留给我的一、二十年的时间内完成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上的整理工作,我于心不忍,愧对这个小小的性命,这就是我编这本书的动力。 </P>
<P>
社会这个老太太,她既宽容大度、慈祥可爱,又糊涂、不公。她没有规定每个人一定要作出多少贡献或不作出多少贡献,许多人一生中无忧无虑、无所事事、吃喝玩耍,她并没有迁怒于他们;许多伟人、名人一生劳碌,做出轰天动地的事迹,她表面上给予了奖赏,但她内心里却说:“我没让你这样做,你不做别人可以做,这一代不做下一代可以做。你这样做,不是责任心的驱使,而是表现欲的驱动,良心和自觉性全凭自己掌握”。她说是天道酬勤,但终生奋斗的人没有时间享受她给予的恩赐,倒是有些闲人们潇洒了一生。支配我研究振动论的也是我的表现欲,而不是责任心,因为没人要我这样做。这就注定我的下半生在不断思索中度过,与辛苦为伴。干活的人总有毛病,总遇到很多困难,而不干活的人总在挑剔,关键在于这个老太太对我是否包容的太多。
另外需要声明的是,为了读者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本书的理论阐述中仍大量使用了现有的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但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太合理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几十年后有科学造诣的后来人来进行完成。 </P>
<P>
我再一次声明:在各个自然学科领域中,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先人们整理出来的许多计算公式、各种定律、各种定理、各种法则、各种试验方法、各种处理问题的措施和有关数据,都是正确的、适用的。只是有些指导理论是不妥的、错误的。他们的这些理论是为了解释一些试验结果和自然现象提出的一种假说,这种假说不一定符合客观事物的存在。因此,振动论只是否定了先人们的理论的一面,其他方面大部分都予以肯定。为免得引起误会,特此声明。 </P>
<P>
这本书读起来很枯燥且又晦涩,为了调动读者的兴趣,调节气氛,我故意说了这么多废话。请你不要心生讨厌,这也是一种手段。过去民间戏班子在开场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先敲一阵子锣鼓(头遍锣),意思是“快来看戏吧,马上就开始了”!江湖上买膏药的,也要先耍一套拳脚或练练功夫,为的是增加号召力。我写如此长的前言,就是模仿他们的技巧,请您予以理解。 </P>

<P>另:如果你并非三爷坐山雕所说的“溜子”的话,你可以翻页到第六页以后,找出《物质分子振动论》各个章节,对有关内容进行研究。发现谬误或观点共鸣,尽管说,我及时伺候着。 </P>
1.绪论



我认为,人生一世,除了为了生存吃穿劳动之外,其最重要的意义莫过于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了。这个认识包括主观世界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认识,而客观世界的认识又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主观世界的认识又包括对自己的生理过程的认识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以及生命过程的认识。如果一个人一生中对这些认识一无所知,那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客观外界事物的属性是一定的,但每个人对它的看法各不相同。张三说是这个样子的,李四说是那个样子的;这个阶段说是如此,过一阶段说是那般。这是为什么?原来即使事物未发生变化,但人的认识在变化。对于这一点,许多人经常说 “休要以己之心度我之腹”,显然,这是两个人在发生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时发出的感慨!有人经常说对某个事情搞“双重标准”,也有人说对事物要“一分为二”,实际上这是以平面的角度看问题,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往往是要以立体的形式去分析和观察,会出现“多重标准”,存在着“一分为多”的现象。因此,提高和统一大家的认识,显得十分重要。对于人类而言,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生存能力,应该也是头等大事。



本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已有五十多年了,古人云:五十知天命。“天”指大自然、客观世界。“命”指人生轨迹(经历)或社会地位的自我认定。 对于自己的“命”已无新奇可言,对于“天”倒有一些新的认识。这些认识与以往的说教有所不同,它简直就象池塘里扔了一枚炸弹,把个科学理论界弄得天翻地覆、乱七八糟。这是一种捣乱?还是一种贡献?任由世人评说。其中道理,有多少对和多少错,连我也不能认定。但是有一个道理我必须告诉您:迷信用一种假说能圆满地解释世界;科学也能用一种假说圆满地解释世界。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容易,后者艰难。前者讨厌时间的推移,实践的验证;后者喜欢认识的提高,客观的验证。我认为我的理论是可以圆满地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所以,振动论在各个自然学科领域的应用,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不管是“曰心说”者或“地心说”者的理论,还是原子的核式模型或强子的夸克模型的假设,以及海森伯不确定原理或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观点,孰是孰非,无关紧要,然而这种探讨大自然规律以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作为我们这些后来者,都只有心存感激,无可厚非。无论是牛顿、惠更斯、麦克斯韦、赫兹、傅立叶、巴甫洛夫和爱因斯坦等外国科学大家,还是祖冲之、张衡、李时珍等本国先人,他们创立的科学理论和取得的科学经验,一直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成长,科学技术一天天地在进步。本人也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认识这个世界的,也是他们培养了我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对他们的理论的反辩能力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的理论有悖于他们的理论,我想他们也会满怀欣喜,因为科学家们毕竟具有这种品格和风范。他们曾教我说:“光有微粒说”、“光有波动说”、“光是电磁波”、“光有波粒二象性”、“光有反射、折射、衍射等”、“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的流动(位移)”、“导热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过程”、“人脑有高级神经活动”、“人体有阴阳虚实”等等。年轻时我很诚信这些道理,到了“知天命”之年,这些道理我觉得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同样可以解释这个世界。有些道理我觉得似有不妥,今说与世人,请予以讨论和评说。



我首先喊出的宣传口号是:1、“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振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物质(物体)运动形式:运动和振动。动的东西在运动,静的东西在振动。”。2、“世界的缤纷和灿烂是感觉中振动的差异,是物质的振动和运动派生出的各种现象所致”。3、“如果抽掉生物的神经,这世界便没有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大小、冷热和振动等这些概念”。4、“如果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振动,就没有世界的一切存在”。5、“物理学除了力学之外,其它学科都是力学的变种,精通力学,能看破世间万物”。6、“世间本无电、磁、光、声、热的存在,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电、磁、光、声、热的概念将从人的头脑中慢慢消去,取而代之的是振动理论的各种说法或称谓”。7、“分子振动学可以统一和简化物理和化学以及其他自然学科的理论内容”。8、“一个熟知力学知识的专家,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高明的医学家、天体学家、气象学家、化学家、动植物学家和一个哲学家等”。很多科学理论家都爱口出狂言,我也是这样。



几百年后,在人们的语言中尽管仍有电、磁、光、声、热等词的出现,但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与现在却大不相同。就象人们唱着“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的歌曲,头脑中并不相信太阳就落到西山中了。



太阳是什么?有人说是个在燃烧的大火球,是个有很高的温度、大量的热量、很强的光、很多能量的天体。这是听信前人的说教所形成的概念,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燃烧是个有参与的物质分解过程,太阳周围没有氧的存在,所以它不是一个燃烧的大火球。它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又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将在后续的章节中详细介绍,在此粗略地谈一下。我认为,太阳系在整个宇宙的无限空间是个微小的区域。这个区域是这样形成的:1.两个大小不一的天体相撞,大天体撞击后变成气态物质在别的空间形成了一个星系(如银河系等),小天体撞击后形成了太阳系。由于二天体直径有大有小,又是非正向撞击,所以撞击后的气态物质处于旋转状态。太阳是太阳体系中较大的一部分物质,位于旋涡中心,后来形成了太阳。周围许多小的旋涡后来形成小气团,由于撞击后的惯性便围绕太阳运转。撞击过程中小天体得到很多能量,物质分子振动极大地加强,自身温度极大地升高,这些物质都变成气态(气团)或半气态的状态。这时,这些气团都会发光和发热。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的气团由于温度下降得快变形成了固体,不再发出光和热,变成一些星球,如地球和月球等。撞击后太阳系形成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旋涡,在太阳系中太阳是中心,在太阳系中观察太阳,它只有自转,没有运动,其它星球是围绕着它转。人们如果跑出太阳系以外的某个宇宙空间去观察太阳,不但它也在运动,连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现在人们感觉不到它的运动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太阳由于“块头大”,运转慢,撞击后储存的能量还很多,所以现在仍在发光、发热,但它毕竟是处于冷却过程中,最后也会变成一个不发光和热的新天体。在这之前,地球、月球等太阳系的所有星球由于旋涡的作用统统栽入太阳(就象许多流星栽入地球一样),形成一个与原来那个小天体差不多的新天体,再次在宇宙中运动。诸位不必害怕,这是现代人尚无法推测的时刻。2.银河系、太阳系和其它更大空间中的星系,都是某次宇宙中一些大的天体在运动中相撞,撞击后使双方天体得到很大的能量,产生高温,使固态物质(天体)变成气态物质(气团)。这些气团就沿着撞击造成的方向和爆炸所形成的方向向四面八方作翻滚运动,翻滚到某个空间的一部分气态物质就形成了银河系,还有一丁点儿气态物质就形成了太阳系。我说是天体撞击形成现在的宇宙状况是针对宇宙爆炸理论而言的,有一种理论说现在的宇宙是一次爆炸而成的。宇宙无缘无故的怎么会爆炸呢?只有天体撞击才会产生天体爆炸,宇宙中天体运动是经常的,撞击也是经常的。



本人认为:太阳是一团具有强烈振动的分子所组成的物质之体,或者说它内部是固体,外表是液体,最外部是气体,处于凝结过程中的天体。它的内部分子在作定向振动,没有相对运动;外部分子除了作非定向振动之外,还有相对运动。人们凭神经感觉说它在燃烧,在发亮,在非物质体系中或无神经物体中并非如此。宇宙间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非物质的(除了人的思想意识),假定有的话,你拿一个非物质的东西去碰一下太阳,就会发现太阳既不热,也不亮,更不振动。这就是说,太阳的热、光、能等属性只有物质之体才能感觉得到或可以接收,对非物质的东西不起作用。这个实验无法做,因为世间没有非物质的东西。我只是说说而已,信不信由你。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化学书上说决定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分子,尽管还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等,在描述我的理论时我仍使用分子这个概念。当然你要说是原子振动、质子振动、电子振动、粒子振动或基本(微)粒子振动,都可以,都不影响我们对问题的讨论。太阳内、外部分子的振动特性我们随便用一个量化指标来叙述更利于理解。比如太阳内部分子的振动特性是:振动方向是沿着径向作往复振动,其它方向没有振动;振幅是100个单位;频率是500次/秒。外部分子的振动特性是:振动方向大部分分子是沿着径向作往复振动,少部分分子作其它方向的振动;振幅是300个单位;频率是170次/秒。这种非径向振动的分子份额越接进外层、比例越大。显然,太阳内部的分子密度大,分子之间的距离小,分子力大,所以振幅小,频率高,振动力强。内部分子的振动在向外部分子传递时,由于能量守恒的缘故,太阳外部的分子密度小,分子之间的距离大,分子力较小,所以它们在外部的振幅较大,频率较低,振动力较弱。太阳分子的这种振动属性沿径向自内向外各点是不相同的。振动属性除了包括振幅、频率、振动方向、振动强度以外,还应包括振动分子的质量和外型尺寸等。宇宙间其它天体得到太阳的振动属性是通过介质在传递过程中减弱或消耗之后的残余振动属性,减弱量的大小取决沿途介质的特性。没有任何介质(物质)做媒介,振动传递是无法进行的。有人不禁要问:既然其它天体得到是太阳的振动属性,那么太阳的光和热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来谈一下光的问题。所谓光就是物质分子振动(运动)的轨迹或影象,用颜色表现它,是分子振动的激烈程度的度量参数,是有神经生物的一种感觉。对于光和颜色是“空气分子振动的轨迹或影象”这句话如何理解,我想举一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在漆黑的夜晚,当你点上一根香,就有一个亮点出现(红点)。当你快速地把这根香左右摆动时,就在空中出现一条红线;当你快速地把这根香转动时,就在空中出现一个红圈。这个红圈和这条红线就是那个红点的运动轨迹或影象,当无数个空气分子在激烈地振动时,它们的振动轨迹就成了一种亮度或一种颜色。中午太阳光很强烈,空气分子振动得很厉害,人看起来就是一片白色的亮光;傍晚太阳光不太强烈,空气分子振动得不厉害,人看起来就是一片红色的亮光;到了夜晚,太阳的振动能量传递不过来,空气分子振动的很慢,作用到人的眼睛上的能量很小,以致于大脑神经细胞接收不到其能量,所以人就感到是一片漆黑。对于无生命的物体而言,光和颜色是不存在的。以人为例,人们的眼睛看到的各种颜色和光线,是视神经受到空气或其它介质传递来的振动属性刺激的结果,是大脑神经对这种刺激所感觉的结果。不同的振动属性就有不同的感觉,就有不同的颜色和光线。颜色是大脑感觉、衡量振动介质作用在眼部神经的振动能量大小的尺度,表明那种物质振动的程度。眼球神经损坏的盲人或大脑视神经损坏的人,无法感觉颜色和光线。实际上人体感官接收的并不全是纵向振动传递来的能量,有些是由纵向振动产生的横向振动而传递的能量。另外顺便指出:“上帝”赋予的人体器官既奇妙又遗憾,奇妙就不说了,遗憾的是这些器官神经在接收振动能量时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接收。眼睛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看见东西和颜色;耳朵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听见声音;鼻子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闻到气味;舌头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尝到味道;皮肤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感觉冷热。这些人体感官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振动属性给大脑进行“打工”的。如果这些感官神经损坏或失去传递振动能量的能力,人们就没有光明、声音、气味、味道和冷暖的感觉了 。这就是盲人看不见东西、感冒时或其他病因所致神经麻木时人们分辨不出香臭、尝不出味道以及皮肤麻木感觉不到冷暖的道理。这里提醒人们注意的是:太阳照得大地亮堂堂,并不是太阳光子(分子)照到大地上来了,大地上得到的是它传递来的振动属性或振动能量在人们大脑中的感觉!太阳照得大地暖洋洋,并不是太阳的物质分子送到地球上来了,是它们的振动传递通过许多媒介物质的传递将能量传送到大地上了。它们自身没来。太阳分子受内部的吸引力始终没有离开太阳!太阳只是个振动源或能量场,下面我们来谈一下太阳振动传递问题。
我们不是假定而是认定宇宙太空中有一种纯净的太空物质,以前有人叫它“以太”,叫什么都无所谓。这种物质分子质量很小,密度也很小,其自由振动力无穷小,所以不与别的物质化合,有人称其为惰性物质。(注意,这里否定了物理学中的真空概念,所谓真空就是这里的太空物质空间。没有物质的空间是不可想象的,是不能发生任何问题的,没有任何物质的空间只有在太空物质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这个空间是无穷的小)。太阳分子的质量比这种太空物质分子的质量要大的多,当太阳的外层物质分子与其接触(碰撞)时,就将振动能量传递给它。由于能量守恒的缘故,它就以更大的速度、更大的振幅沿着太阳的径向振动 ,也可以说是运动,只不过运动到第二个太空分子时,发生碰撞之后又返到太阳分子处接受第二次碰撞。第二个太空分子接着向第三个、第四个太空分子……依次向太空中作振动传递,每个太空分子只在原地作振动或振荡,没有离开原地。以地球为例,在太阳到地球地面的垂直距离上,分三个点,两段距离。三个点即太阳表面与太空的交界点、太空与地球大气层交界点和大气层与地球表面的交界点。两段距离是太阳表面到地球大气层顶端的太空距离和大气层顶端到地球地面的空气距离。首先来谈一下太空的属性:太空中充满了太空物质分子,其成份纯净,分子质量小,且外形尺寸小,密度小,分布均匀,没有(很少)相对运动,物质分子自由振动很微弱。而地球大气层的属性是:大气成份复杂(氢、氧、氮等),分子质量大且不一,外形尺寸大且不一,密度大且不均匀,上层稀,下层密,有分子相对运动存在(如云雾风雨等现象),空气分子自由振动略微强烈。当太阳分子将振动能量传递给太空分子时,能量是近乎百分之百的交付,当太空分子在太空中沿着太阳的径向将振动能量传递给其他太空分子时,由于它们的几何形状相同、原有振动方向一致等因素,因此也是近乎百分之百的交付。能量百分之百的交付是什么意思?即在交付的过程中没有能量的丢失,没有温度的变化,没有颜色的变化。当太空分子将振动能量向大气层的分子传递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你玩过司诺克台球吗?当母球与彩色球在一条直线上进行撞击时(正向撞击),撞击后彩色球会沿着这条直线上继续前进,前进的距离与撞击力成正比。如果两球不是在一条直线上进行撞击时(侧向撞击),俗话说薄一点或厚一点,撞击后彩色球就会与这条直线成一定的角度方向继续前进,这个角度正好是二球撞击点与这条直线形成的圆心角(或球心角)。彩色球前进的距离除了与撞击力有关外,还与这个角度和二球的质量有关。如果二球的直径大小不一样,撞击后还会跳动(即向空间的另一个方向运动)。当母球同时撞击几个彩色球时,他们会分别向几个方向前进,每个球跑出的距离与它被撞的角度和接收的能量有关,母球把能量百分之百的传递给这几个彩色球,这几个彩色球根据自己被撞角度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能量。当母球以某个角度与一个彩色球撞击时,撞击后母球前进的距离取决于剩余的能量,而剩余的能量与这个角度有关,角度越大,母球剩余的能量越大,前进的距离越远。角度越小,母球剩余的能量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近。角度等于零,能量百分之百地传递给彩色球,母球就在原地不动,彩球就向前跑动。如果你把十个彩球紧密地并成整齐的一排,用母球正向撞击第一个彩球,你会发现,前九个彩球都在原地不动,只有第十个彩球跑掉,这说明什么?这说明那九个彩球只在原地作振动传递,把母球的撞击能量传递给第十个彩球了,它才得到能量向前运动了。我想这个道理大多数玩过台球的人都有一些感性认识。我们可以把各种物质的分子外形近似的看作球形,分子振动传递过程就是分子之间的相互撞击过程,分子与分子撞击的情况与台球的撞击情况很相似。当太空分子与大气分子或大气分子与大气分子撞击时,由于大气分子的直径大小不一,除了一部分正向撞击外,尚有一部分是侧向撞击。正向撞击后的大气分子是沿着太阳与地球的直线方向振动传递,能量是百分之百的传递;而侧向撞击的结果会使一些大气分子保留有一定的剩余能量,并作各个方向的运动,即产生横向运动或混乱运动。而且越靠近地球表面气体密度越大,这种运动越强烈,介质分子内能越大。根据热力学定理,内能增加,介质的温度就升高。从太阳到地球表面的振动传递过程中,混乱运动越来越剧烈,温度越来越高。所以,为什么越往高空去越感到寒冷,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成份越来越复杂、密度越来越密进而造成地球变暖现象、我国沿海低海拔、高湿度地区比高原地区温暖现象等都有了答案。人体神经感觉到的振动能量的刺激,实际上是大气分子的剩余能量的作用(分子混乱运动带来的能量),或者说是经过无数次的衰减后的正向撞击能量,因为在大气层中经过无数次的正向变侧向 、侧向变正向的变换过程,才与人体接触。所以,人的眼睛辨别颜色主要是靠这种残余能量属性的作用。各种物体或物质分子结构不同,对同一振动属性的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残余能量有所不同,通过眼部神经反映在大脑中的感觉就有所不同,即有不同的颜色出现。以前的解释是光波的长短决定于颜色,那是建立在一种假定的理论体系中所作出的解释。由此可知,人在太空中看到的是一片漆黑,只有向其它天体或物体(包括自身)遥望时,才有颜色出现,这是因为太空中没有(或很少)物质分子的横向振动能量传递到人的视神经上,人脑中没有产生感觉。人在地面上看到各种色彩和光线是因为地面上有许多分子结构不同的物质及其产生的残余振动能量和轨迹的存在。



在人们的概念中,所有的固体的分子都是静止的,不动的,是死的。而振动理论却相反,根据这个分子振动理论,自然界所有的物体的分子都在振动,都是“活着的”。石头、钢铁、木头、土地等固体的分子在振动;石油、水、酒精等液体的分子在振动;空气、煤气等气体的分子在振动;火焰是一种特殊的气态物质形式,它的分子也在振动;各种植物的细胞(分子)在振动;各种动物的细胞(分子)也在振动。各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分子排列形式不同、分子密度不同、分子质量不同、几何形状不同等因素,分子的振动属性也不同,对外显现的物理化学特性也不同,也就是说在接收振动和传递振动的表现也不同。同一个物体,自然状态不同,理化性质也不同,分子的振动属性也不同。比如说人,儿童的机体细胞的振动属性与老年人的机体的振动属性有所不同;活着的机体与死后的尸体的分子振动属性有所不同;新尸体与几十年、几百年后尸体的分子振动属性有所不同;一棵柳树与一张柳木做的桌子的分子振动属性有所不同等等。影响物体的自然状态的因素很多,最突出的是温度与压力。固体最敏感的是温度,温度可以使固体的分子振动加剧,即分子间的距离拉大,振幅和频率增加,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是这个道理。当某种固体的温度达到某个数值时,它的分子就会脱离分子力的约束与其它的物质分子化合,形成新的物质。这个温度数值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燃点和化合点。气体和液体对温度和压力都敏感,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都会改变自己的自然状态,那个温度和压力的数值就是它们的沸点(汽化点)、疑结点(冰点)、临界压力等。以水为例,20℃的水、80℃的水和1兆帕压力下的饱和蒸汽、10兆帕压力下的过热蒸汽的分子振动属性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水的颜色和能量与饱和蒸汽、过热蒸汽是不一样的。气体的情况也基本一样。根据这个分子振动理论和振动传递理论能对这个缤纷的物质世界作出如何的解释呢?下面根据本人的振动理论谈一点应用问题,供大家辩论时参考。



人体感官的工作原理大致是这样的:人的眼睛是这样工作的,譬如一个人看见地上长着一棵玫瑰花,红色花瓣的分子结构对太阳分子振动在空气中产生的残余振动能量或振动属性所传递的振动能量是一个数值,而绿色叶子的分子结构与花瓣不同,传递的振动能量是另一个数值,这些通过空气分子一个个的振动传递将能量传到眼神经细胞上(这些神经细胞也在振动),眼神经细胞就会产生新的振动,然后通过神经系统将能量传到大脑,大脑根据能量数值的大小分别归类并记忆,哪些规定为红色、哪些规定为绿色、哪些规定为黑色等。组成红花的分子和组成绿叶的分子,它们的振动属性是不相同的,根据玫瑰花本体与周围空气的传递振动能量的差别,大脑还可以辨别出花的大小、叶子的大小 、数量多少和株体高低等属性,这就是人的感觉过程。一旦到了黑夜,太阳分子振动所产生的残余振动能量太小,人就看不见这棵玫瑰花了,这就是人的视力辨别颜色范围的下限。如果没有大气层或用更强的光照射这棵玫瑰花,人就看不清它的颜色或看到的不是红花和绿叶的玫瑰花,这就是人的视力辨别颜色范围的上限。如果夜里划一跟火柴去看这棵玫瑰花,也许与白天看见的颜色有所不同。耳朵是根据空气分子的振动能量的大小来辨别说话内容和欣赏音乐的。鼻子的情况稍有所不同,它闻到香油香、大便臭等气味,并不是这些物质的分子散发后跑到人的鼻子里了,而是这些物质分子的振动能量传到人的鼻子里产生的感觉。这一点与人们头脑中长期形成的气味概念大不相同。有人说香味是从物质中散发出来的分子刺激鼻子,那么时间长了这种物质不是消失了或变小了么?为什么有时顺风能闻到气味而逆风却闻不到,是因为逆风时由于空气分子(风)运动干扰了这个方向的振动传递。香油时间长了就不香了,原因是它们的振动属性变了,并不是它们的香味分子散发掉了,这个道理一般人不容易想到。舌头辨别味道也不一样,如果说眼睛、耳朵和鼻子是靠空气作为媒介来进行工作的话(间接地感觉物质特性),那么舌头是靠自由恋爱来进行工作的。它是直接与物质分子接触,利用物质分子的振动属性直接向大脑“汇报”,大脑根据振动能量的大小分辨出它们的酸甜苦辣来。早上、晚上和冬天是因为太阳分子振动传递的距离太长了(斜射),地面的接收能量小,所以比起中午和夏天的温度要低一点,人体皮肤是根据这些能量的变化来感觉冷暖的。需要解释清楚的是人体感官的局部工作原理。以眼为例,眼体的神经细胞也有分子间的距离,也有它振动的属性限定。神经分子(细胞)在分子与分子之间的有效空间里可已自由弹性活动或传递能量,支配它自由活动的是分子力。当外界传来的能量(或力量)超过它的弹性范围,二分子撞击时就会产生(塑性)变形,不能有效的传出能量或复位,因此就不能再行工作。比如当人直视太阳或直视电焊弧光时,由于接收振动能量太大,眼神经细胞产生塑性变形,出现瞬间看不见的现象,这就是人的超视力范围产生视神经变形造成的原因。当外界的振动能量低于眼神经细胞的分子力时,能量也不能够传递到大脑,大脑就没有感觉,这就是晚上看不见东西的道理。眼睛的瞳孔变化实际上是在调整神经细胞之间的距离或空间。猫能夜间看东西,狗能有灵敏的嗅觉,都是它们的感官神经结构所致,即感官神经细胞活动空间大,微弱的能量都可以进行传递。



蒸馒头的发生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首先我们从煤的燃烧谈起。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在自然状态下,碳分子遇到氧分子不会化合。原因有二,一是由于二者的吸引力小于各自的分子力,不能化合。二是即使是大于各自的分子力,由于各自的几何形状不利于化合,也不能化合。如一个是浑身带刺的形体,另一个是带棱的不规则体,即使有吸引力存在,也很难稳定地化合在一块儿。在达到一定的高温下(如煤的燃点),碳分子的振动力已超过了它的分子力,在高温下双方的几何形状发生变形,利于化合,譬如球形或多面体,二者就可以稳定地化合了。在煤燃烧的过程中,一开始可能是几个碳与一个氧化合,随着氧的增多,逐步变成一个氧或几个氧与一个碳化合。多个碳与一个氧化合时(如青烟)由于它们的分子振动方向不同,部分能量相互抵消,整体显示出的振动能量不大。在变成一个氧和一个碳的分子结构时能量有所加强。当变成两个氧与一个碳的分子结构时,由于分子的振动方向突然改变,振动突然剧烈,人们看到的火焰就是这个变换过程的分子振动现象。所以,煤炭燃烧出的火焰就可以理解为是一团分子振动的振源。通过媒介传递振动能量的方式叫热辐射,直接接触并在同一个方向的垂直传递能量的方式叫热传导,非垂直传递能量或靠运动撞击的方式叫热对流。因此,火焰的分子振动传递到锅(金属)的外壁,金属外壁的分子将振动能量传递到内壁,内壁的分子将振动能量传递到水中。水分子振动加剧到沸点时变成蒸汽以更大的振动能量向外传递,面团接受到这种蒸汽分子的振动能量,内能逐步增加,达到一定的温度和时间,面团的分子结构形式发生改变,面团的物质属性发生改变,馒头就蒸熟了。至于馒头为什么比生面团好吃,主要是人们长期形成的神经活动(振动)模式或生理感觉模式的原因,在此就不细讲了。



这种振动和振动传递理论应用到光学上解释各种物理现象也是很清晰的,它和微粒论、波动论、电磁波论等理论不同,光学上的各种现象用振动理论解释得比较简便、易懂。前面已经讲过,光是人对振动能量的一种感觉。光的直线传播的前提是在均匀的介质里,这与振动是百分之百的传递是一样的前提,而且这种均匀介质必须是单一的、几何形状相同的介质。光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等都可以用振动传递方向变化的理论来解释。例如,在一个平面上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相当与前面讲的母球以45°角撞击彩色球后各自的运动方向改变的规律。但是需要指明的是组成这个平面的介质必须是均匀的、几何形状相同的介质(母球与彩色球等径)。否则,这两个角度就有一定的误差。如果把撞击后母球的运动方向叫做反射的话,那么彩色球的运动方向就叫做折射。如果组成这个平面的介质是不均匀的,有大有小,几种介质,就象母球与几个不等径的彩球撞击后有很多空间路线一样,入射角就不等于反射角。至于惠更斯、菲涅耳所做的光的衍射实验,用振动传递理论更好解释。硬纸板上的那个小孔边缘也是物质组成的,光经过边缘时也发生反射,因此阴影区就有了光线。如果这个小孔内壁(纸板厚度)再厚一点儿或薄一点儿,衍射现象就会加强或减弱,这与撞击内壁的振动分子的数量有关。不难解释,光学上的棱镜和凹凸镜的作用也是利用改变振动方向增加和减少能量的道理。总之,现有的光学上的有关计算公式还是适用的,有些定律也是成立的,但是他们的理论和概念是不妥的。就象日心说、地心说都能自圆其说地解释时间是一天一天地过去的现象一样。你说是太阳自东海到西山绕地球转了一圈,我说是地球对着太阳自转了一圈,都是一天,都能解释有关时间的一些属性。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现,哪些是更加符合实际的,最终得以证实。



您还真的认为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在流动吗?那是前人在对一些自然现象的一种假定理论,电子能在固体中流动吗?即便是能流动,几百公里长的导线不到一秒钟电就通了,电子在固体中拐弯抹角地能流动那么快吗?前人们假定,电池的两端接通一段导线,导线里的自由电子就从电池的正极向负极作定向运动,而且是循环流动,这种理论是错误的。振动理论的解释不是这样,而是导线里的物质分子(包括电子)没有流动,只是在作原地振动和振动能量的传递(我们将在物理一章中详细讲解),电流循环流动现象是连续振动传递的结果。电池具有循环动力是因为电池的物质结构具有一种人造自由摆动的态势(相当与平常说的储蓄的电动势),一旦接通导线相当与摆从最高点向下摆动。蓄电就象把摆放置在最高点一样让其具有一种能量态势,连续不断地摆动就使循环回路中振动连续进行。灯泡发亮是因为钨丝的物质分子结构形式和特殊属性以及流通截面积小,使其分子振动剧烈的特性,而导线不发亮是因为流通截面积比较大和它的分子振动的不剧烈,亮与不亮全凭作用到人眼能量的大小所产生的感觉。关于电流是振动能量的传递有一个实验更令你信服:当你去接受脉冲针灸治疗时把电流调到很小,就会感到在身体里有振动(震动)存在。



中医、西医利用各种药物治病的原理,也是利用各种药物的分子结构的不同,振动属性的不同,在人体中振动能量的不一,各种生理器官的分子结构不一,对振动传递的能量接收不同,来整理人体细胞的属性,从而达到治病的。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里的自然现象和定理定律,都可以用振动和振动传递的理论来解释,由于篇幅所限,再此不一一细谈。



我们在上述讨论中多次使用能量这个概念,这是为了尊重大家的习惯,实际上振动理论上的能量与平常人们大脑中所形成的能量概念有所不同。振动理论上的能量是一种力量,或者说是一种力的总和。这种力只表现为引力、斥力和运动撞击力的三种形式。我们平常所说的化学能、光能、电能、热能、动能和机械能等,概念是这种物质或物体具有某种做功的能力,没有指明是一种力的总和。虽然二者含义接近,然而还是有所区别。为了大家阅读方便,在这本书中我们还是使用能量这个词,只是读者心里清楚就行了。



总而言之,运用振动理论和振动传递理论可以解释整个大千世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可以做很多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这种理论可以大大地简化现有的科学理论,同时也可以统一现有各个自然学科的理论。比如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物理学(包括力学、光学、热力学、电磁学等)、化学(包括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以及生物化学等)、生理学、医学(包括中医和西医)、生物学等等,这些学科中的许多理论都可以建立在分子振动理论之上,这些学科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分子振动理论来进行解释。这对人类的科学研究工作无疑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自身认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另外,西瓜之所以甜,苦瓜之所以苦,除了与分子结构的不同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分子振动属性的差异。人和动物的各种生理器官的功能差异和奇妙,分子振动属性的差异存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很显然,用这个理论把自然学科各个领域里的自然现象解释的非常清楚,仍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作者希望有志之士投入进来,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活动。
<P>[em01][em06][em15]两个字 走召 弓虽 。</P><P>有情提醒:本贴谢绝小朋友浏览。</P>[em14]
<P>关于宇宙基本性质的论述! </P><P>
首先,先清空你的大脑,把你大脑中别人灌输你的宇宙概念扔了,循着我的思维,去想象,去思考,最后形成一个新宇宙观!
宇宙什么样?它有多大?在我没有想好之前,就是个无限大!请注意,不是个无限大的空间,是个无限大的实体!大体积!!!所以,在我的这个文章中,尽量用体积,而不用空间一词。万一出现了空间一词,说明我用错了。
在宇宙里,没有空间,整个都是实的,没有虚的,只有大小物体或大小分子的物质区分,没有空间的概念。
那么最小的物质实体是什么?是太空物质,可以随便给它起个名字,我暂时叫太空物质。以前的人,曾经叫过以太,许多人都反对,因为它曾经有过恶名,也不符合我的意思,因此就改叫太空物质了。
太空物质什么样?没见过,只能猜想了。我猜想:它的分子是最小最小的了,它的质量最轻最轻的了。它虽然也有一些属性,但是,在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时,没有明显的特性显示,只有在能量振动传递时,能显示它的存在。
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在作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宏观物体的移动,另一种就是物质本身内部分子的振动。
在宇宙中,两种运动形式是相辅相成的,移动的物体,通过撞击可以使别的物体或系统增强振动能量,振动的系统或分子可以推动宏观物体的移动动能。能量转换,只在这两种形式中进行。
宏观物体的移动,是靠排开其他物体或物质分子来进行的。在排开的过程中,移动物体的动能在减少,其他系统的物质分子振动能量在加强。</P><P>为了说明这个难以明白的道理,请认真弄懂下列例证。
空气中是有许多物质的,不是空的,里面有氧气、氮气和水蒸气等,它们也是实实在在地充满着空间(体积)的。但是,因为这些物质分子非常微小,质量很轻,所以跟没有差不多。当一个人在空气中走路或跑步,毫无阻挡,很轻松!实际上,我们在走路或跑步时,我们的身体是在排开了这个物质分子的,只有把它们挤到一边去,我们的身体才能从这个位置到那个位置去,你想是不是这样的道理?由于它们太微小、太轻微,所以它们造成的阻力是很小的,我们就感到是空的,没有阻力!
如果我们到水塘中,即使底下是硬底儿,我们走起路来还是困难!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身体要移动,就必须排开水分子,水分子的个头当然比较大,比较重,身体所受到的阻力就大得多,所以走不动!
如果我们跳到一个黄豆池子里,池子里盛满了黄豆,人下去都齐腰深,你在黄豆池子里能走得动么?走不动!原因是你的力量排不开那些黄豆粒,是黄豆粒的个头大和自身能量大的原因。
如果这个池子里盛满了钢珠的话,别人我不知道,杨神经是投降了,不要说走动走不动了,连沉底儿都不可能!
飞机在天上飞,宇宙飞船在太空飞行,太阳、月亮和地球以及其他星球在太空中运行,说明它们排开的介质非常微小,质量轻微,如果太空中充满钢珠的话,这些运动的天体,早就立正了!
关于宇宙这一部分,要两三万字才能写完,你不爱看长的,我还不爱写呢!先写到这儿,其余部分我慢慢写,等着吧你!累了,歇歇先!</P><P>杨神经的话,都是鬼话,不是人话,因此你就不要用阳间的标准来衡量,你必须用阴间的道理来理解。也就是说,你从电磁理论那个理论体系中跳出来,进入振动论的理论体系中来,这样才可以顺理成章。
要想弄清楚宇宙,先弄清楚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太空物质。
太空物质是宇宙的基本实体,它处于弥漫状态,不会形成一个固体的。在整个宇宙中,宇宙是一个恒温体,宇宙中整个能量始终是一个恒量,宇宙的最低温度就是太空物质现有的状态温度。如果这个最低温度下降到太空物质的凝结温度了,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液态体或固体了,整个宇宙就死亡了。理论上是这样,实际上,宇宙没有以外了,所以它对外不传递能量了,因此它就永远保持这个温度了。
请注意,宇宙温度是太空物质的最低温度,不是某个宇宙体积中(常说的宇宙空间)的温度,也不是某个星系中的平均温度,更不是某个星球的温度。
在这个宇宙温度下,太空物质始终是气体状态,所以它始终是弥漫状态。
这个状态有什么特性呢?它至少具有这样的特性,首先具有溶解性和析出性。
例如水,这种物质处于液态时,它具有溶解性和析出性。
把100公斤食盐,倒入100立方体积的纯净水中,食盐可以是瞬间的颗粒状态存在,也可以是被溶解了的食盐水的状态存在。如果把这100立方体积的水蒸发,析出的还是100公斤食盐,水没有贪污半点,也不会改变物质性质。
太空物质也是这个特点,相当于水的作用。当太空中各种物质存在于太空中时,不管它以何种形式存在,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性质。比如说水这种物质,尽管它的固态、液态和气态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水的特性,而不是氧的特性,也不是铁的特性,尽管氧和铁都有自己的三态形式。
水是冰块时存在于太空物质中,水是液态时也存在于太空物质中,变成气体时也存在于太空物质中。就象食盐在水中的存在形式一样,水是水,盐是盐,二者不会形成一种新物质的。
所以,过去人们猜想“以太”是一种惰性物质,就是这个道理。虽然它们无处不在,但是它们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变化性质的反应。中学老师告诉你,水是溶剂,食盐是溶质。杨神经告诉你,太空物质是溶剂,其他各种物质是溶质。
千万年来,人们都在想象这个问题,一直想不通,只有振动论来了,才能解决。
构架出宇宙的基本底色了,我们才能铺展整个宇宙的运动画面,才能更好地研究和讨论宇宙的形成、星球的运动、地球的形成机理、太阳的现状和将来以及人类生命的相关问题,对宇宙中发生的各种天文现象,才可以有理有据地解释。
刘欢说,我该歇歇了,这回书说到这里,且听下回分解!</P><P>
君不见医生看病,先问病史。提干、当兵、派外使节等,都要搞个政审什么的。为什么?就是要知道一下背景情况,情况摸透了,才好打胜仗!
我们讲解宇宙也是这样,一定先把有关宇宙中物体运动的背景弄清楚,才能更进一步的充分了解和认识宇宙的整体情况。
前面我们提到太空物质,实际上它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真空介质。物理学上说的真空,不但真的不是空的,而且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错误概念。真空是个实体,是充满着弥漫着的气体物质,叫太空物质。
为了大家能够得到一个形象的概念和认识,我们做一个试验,通过比较,加强我们对太空物质的感性认识。
比如说现在有一口大缸,我们用两个象火柴盒一样大小的物体来做实验。一个物体是石头,另一个物体是木头。它们的形状大小都跟火柴盒一样,我们拿它们来做实验。</P><P>首先,把大缸里充满真空,这两个物体同时从缸顶往下面降落,你可以看到,石头和木头几乎是同时到达缸底儿的!
这个实验说明,太空物质对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没有明显的影响,这两个物体受到的阻力几乎相等,所以同时落地了。实际上,从理论上说,它们不是同时落地的,有那么一点点差别,只是人们所用的眼睛或仪器发现不了而已。因此,在这个实验中,二物体运动时间差近似等于0。</P><P>第二个实验,把大缸里充满空气,这两个物体也同时从缸顶往下面降落,你可以看到,石头和木头就不是同时到达缸底儿的了!石头先落地,木头后落地。
第二个实验说明,空气这种物质对这两个物体的运动就有明显的影响了,这两个物体受到的阻力不相等,因此就不同时落地了。因此,在这个实验中,二物体运动时间差等于若干秒(如果这个缸是普通的话,小于1秒)。</P><P>第三个实验,把大缸里充满水,这两个物体也同时从缸顶往下面降落,你可以看到,石头很快沉到缸底儿了!木头却漂在水面上,整体只下去一部分,水面上边还露出一些来。
第三个实验说明,水这种物质对这两个物体的运动影响就更大了,由于这两个物体自身能力大小不同,石头可以排开水分子落到缸底儿,而木头因为自己不能排开所有的水分子而漂在水面上。因此,在这个实验中,二物体运动时间差大约等于几个月(几个月后,这个木头也会沉底儿的)!</P><P>第四个实验,把大缸里充满钢珠,把石头和木头放上去,你可以看到,这两个物体都在钢珠上,纹丝不动,谁也别想沉下去!
第四个实验说明,石头和木头,都没有排开钢珠的能力,还运动什么?它们的运动时间差,就是个毫无意义的数字。
物理学上经常讲浮力,只能对气体或液体而言,他们不说真空中的浮力,也不说固体中的浮力,实际上,真空中也有浮力,太小了,无法计算。固体中也有浮力,不常见到实例,他们就忘了教了。半固体半液体中的浮力还是可以看到的,比如,当你走到沙漠中,一个钢球和一个木球在土中沉下去的深度是不同的。</P><P>通过四个实验,你就可以想到,宇宙中的所有运动,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道理是一样简单的,并非深奥。过去那些巫师们为了不懂装懂,把宇宙中的变化和运动说的无比奥妙,无比抽象,比如黑洞啦、宇宙大爆炸啦、星球坍塌啦、宇宙射线啦、核反应啦等等,弄得人们也不知道他们说的真的假的,反正你也没有理由反驳他。</P><P>通过上述四种物质分子的比较,你可以获得这样的感性认识:太空物质分子、空气物质分子、水物质分子和钢珠,它们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重,一个比一个难以排开,一个比一个影响物体运动。
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对于我们以后讨论和研究宇宙中的物体变化或运动,大有帮助,因此我就不厌其烦地罗嗦太空物质的属性。
引用豫剧《朝阳沟》拴保他娘一句话:亲家母呀,你坐下,咱们坐下拉一拉!二大娘也说:亲家母呀,你坐下,尝尝俺山沟里的大西瓜!好,不写了,我去吃西瓜了!</P><P>画家们把图纸底色打好后就要作画,杨神经把宇宙的基本情况交代完之后就开始讨论宇宙里的运动变化。
宇宙里是个什么状况?我先简单表述一下。
在宇宙的实体中,充满着大大小小的固体块,这些固体块,有大有小,间杂着,运动着,运动速度有快有慢,有直线移动,也有自转的,同时还作圆周运动。大的固体块比太阳还大亿万倍,小的固体块比米粒还小。这些固体块,大部分是宇宙恒温的天体,它们的温度接近宇宙最低温度,人们通常称不可见天体或叫做暗物质。少量的固体块温度高于宇宙温度,它们离某个高温星球(天体)比较近,在接收着高温天体的能量,这些固体块就是我们以往所说的恒星或可见天体。
宏观夸张地说,在整个宇宙实体中,在许多体积中(相当于平常所说的部分空间中),这里突然冒个火花,那里突然来个火星,这里喀嚓,那里呼嗵,这是由于某两个固体块突然相撞造成的。
在某个宇宙体积中,两个天体(固体块)相撞,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两个天体由于运动速度快,相撞后全部变成气体物质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气团。另一种情况可能由于这两个天体运动速度比较慢,撞击了,两个天体中分别在自己的撞击部分掉了一大块,变成了气团或碎块群,其余剩下的一部分仍然是固体(温度升高了),从暗物质的形式变成可见天体,与对方分道扬镳了。当然,是沿着一个新的运行轨道,又出发了。
在宇宙中,这儿一闪,哪儿一亮,从始至终,一直是这样,永不停顿。杨神经说的轻巧,实际上,这儿一闪,哪儿一亮,也是多少亿万年才发生一次,多少亿万光年的距离中的体积中才发生一次。这儿一闪,就是亿万亿万亿万立方公里的体积中!哪儿一亮,就是亿万亿万亿万年的时间!
这儿一闪,哪儿一亮,就是巫师们说的宇宙大爆炸!这儿一闪,哪儿一亮,就是巫师们所说的宇宙的形成!
这儿一闪,就是由原来的暗物质固体块突然变成高温气体物质,体积扩大亿万亿万亿万倍!这些气团物质就以雷霆万钧之力,排开太空物质,向四周扩散。它们象原子弹爆炸状况一样,凡是保持固体的东东,象子弹一样,笔直地、光芒万丈地射向远方!凡是变成气体的东东,象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一样,滚滚翻腾,有小到大地扩展着,翻滚着,形成许多旋涡!
这一部分宇宙体积中膨胀了,就意味着其他宇宙体积中的太空物质被压缩!它们推动着其他宇宙太空物质作运动,压缩别人,而其他宇宙太空物质也在反抗,在收缩它们,压迫它们!太空体积中也是在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弱肉强食,是彻底地自然法则!以柔克刚,也是彻底地自然法则!
在这个膨胀的宇宙体积中,所有的固体块(天体)都在向外运动或移动,它们在排开太空物质时,就必须浪费自身能量(这个能量很小),即通过物质分子振动碰撞,把能量交付给太空物质。也就是说自身能量在逐渐减少,而它们周围的太空物质的能量在逐步增加。这种向外移动的现象,巫师们叫红移现象。由于太空物质吸收能量小,它们就一直膨胀着,一直慢慢地移动着。
这个膨胀的宇宙体积中膨胀什么时候结束?要看它们对周围太空物质交换能量的终了时间了。一旦它们的温度低于周围的太空物质温度(注意:并不是低于宇宙太空物质温度!!只是它们周围的太空物质,不是远方的太空物质),它们就开始收缩了,开始被别人压迫了,一直到它们收缩到跟周围的太空物质的温度体积,甚至继续被收缩到原来的暗物质固体块。请注意,这时候,这个暗物质固体块可能比刚开始在这个体积中发生碰撞时丢失的物质总量要少,因为可能在收缩过程中和开始爆炸过程中,有些数量的物质可能与其他体积中的天体合并了,回不来了。
这儿一闪,哪儿一亮,一直进行着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都需要亿万亿万亿万年!
因此,在整个宇宙体积中,各处的压力是不均匀的,有的体积中压力高,温度高;有的体积中压力低,温度低。但是,都是发生在局部体积中,而不是整个宇宙体积都这样。在整个宇宙体积中,各个天体(固体块)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式也不相同,整个物质状态也不相同,有气态的存在形式(如气团或星系团),有液态的(某些星系团中个别星体变成液态了),有高温固体形式的,有低温固体形式的,有明物质状态存在的,有暗物质状态存在的,有看得到的,也有看不到的。有弥漫气态存在某个体积中的,也有集中气团存在某个宇宙体积中的。
总之,在宇宙实体中,混混沌沌,纷纷纭纭,东奔西跑,五光十色,还经常锦上添花。你说它静悄悄也可以,在很多宇宙体积中都是如此。你说它热闹非凡也可以,在局部的体积中发生天体碰撞时候。
好,关于太阳系的形成或地球等事情,您老还要回家搬个凳子,坐下来好好听!可惜,杨神经累了,下课!!!</P><P>
为了配合央视10频道专家论坛的工作,在正值宇宙探索讨论的时段,杨神经及时宣传关于宇宙奥秘的论述,无疑是支持中央的宣传工作,只可惜观点跟专家们的看法大相径庭!
我们取宇宙中某一个体积中的情况来分析,更加容易地理解宇宙发展的机理。
譬如,某个瞬间,一个甲天体和一个乙天体撞击了,它们各自都有一大部分变成了气体物质了,剩下的固体块,各自化作若干碎块向宇宙其他体积里飞去了。在撞击的同时,两个天体的大部分本体变成大量的高温气团散去了。那么这些气团是怎样散去了呢?它们就是沿着这两个天体撞击接触面的切面方向散去的,因此它们的形状是片状的,而不是团状的。由于这个撞击非常强烈,时间短促,就会以这个撞击点为中心,向四周散发许多这种片状高温气体团。当然,有大的,也有小的。我们假定散发出五个大的高温气体团,分散在撞击点周围,它们分别叫亚洲气团(银河系)、非洲气团(其他星系)、欧洲气团、美洲气团和大洋州气团。这五个气团虽然在形状、体积、旋转方向等方面各有差异,但是,它们的温度变化和能量交换过程等方面是基本相似的。
我们拿出亚洲气团来分析,假定这个气团是银河系,那么这个银河系的整体运动就应该受到当时那个撞击点发生能量作用的所有属性所支配。
在银河系这个气团没有到来之前,这个体积中,可能充满了太空物质和部分运动天体(比较小的天体)。由于是瞬间,突然这个高压高温气团的侵入,原来这个体积中的太空物质,连同部分存在着的小天体,统统被排挤出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个气团的纯气团物质。
原来的巫师们经常说,宇宙爆炸时是几分钟形成的(有说3分钟,也有说5分钟的),这种说法是受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撞击的影响,而宇宙中那个这儿一闪那儿一亮的天体撞击,远远比日常看的物体大的多得多!我们上面说的一瞬间,这个瞬间至少相当于日常生活中的几天、几年、甚至几十年!因为这两个天体太大了,它们的撞击后爆炸过程也不象一个炸弹那么迅速。从两个天体表面接触,到整个瓦解以及气团散去,是一个很长过程的,由于它们的总能量很大,所以过程也很长。比如,两个高速汽车相撞,轰隆一声,0.几秒钟结束了。一个原子弹爆炸,轰隆一声,碎块飞出,烟雾爆发,几十秒钟结束了。而那两个甲天体和乙天体的总能量,要比日常看到的一般物体大亿万亿万倍,所以最初的几分钟是错误的说法,应该是几年或者几十年!
由于银河系这个气团物质是从那个撞击点喷出的,整个气团有先有后,在遇到外界的抵抗时,失去平衡,不可能是直线运动,因此它们就形成了一个翻滚的的片状旋涡状气团。杨神经经常吸烟,当我从口中吐出的烟雾在空中的运动变化,印证了这种变化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只不过烟雾还受到重力的影响,而太空气团的运动变化略有不同。
新来到的这个银河系气团物质,由于是高温高压,一直是向外界膨胀状态,并且一直是对外交换能量。这时候的气团物质中间是没有任何太空物质的,太空物质全部被排挤到外面了。银河系气团物质的扩张,与周围太空物质的收缩,是你死我活的。谁的力量大,谁就战胜谁。当银河系气团物质对外交换能量到一定的时候,部分体积中温度下降,体积缩小,这时候,周围的太空物质就乘虚而入,占领它们腾出的体积。这个过程一直进行着,尤其是到了银河系气团物质大量结束膨胀之后,这种状况明显加强。
银河系这个大旋涡在旋转过程中,内中还形成许多小旋涡,旋转方向有与大旋涡一致的,也有相反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大旋涡,还是小旋涡,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在旋涡的中心,将来一定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新天体,当然是过了亿万亿万亿万年之后了。
可以这样说,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小旋涡,中心形成了一个大天体——太阳。月亮和地球组成的体系是太阳系中的更小旋涡,中心形成了个地球。火星、土星等及其卫星也是太阳系中的小旋涡,中心是大星球,周围环绕卫星。而地球和月亮组成的体系中,月亮是个更小的旋涡,这个旋涡靠近地球这个稍大的旋涡,但是地球这个旋涡的旋心力又不能把月亮的整个物质吸引过来,而且月亮靠近这个体系的边缘,对外交换能量大且早,它很快形成了固体了,而地球还可能是液态呢!儿大不由爷嘛!
关于银河系的形成和每个星球的形成状况,喝口茶再讲,你也养养眼睛吧!</P><P>亲爱的读者,只要你是个通情达理的人,管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呢?在一个“觉得有道理”接一个“是这么回事”的默认过程中,我就能把你拉到深奥的邪教中来,叫你相信杨神经说的是对的,而那些巫师们说的是错的,把宇宙中的整个状况弄个明白。
在讲解银河系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之前,我先考问你几个问题。
当你端着一碗苏州雪菜清汤时,杨神经给你碗中滴些芝麻油,问你那油花为什么会一团团的漂在清汤上面?而不是普遍薄薄的一层分布在上面?当水蒸气跑到空中后,经过一段时间后,为什么总是云团?而不是弥散在空中?当水蒸气在空中温度太低时,冷凝成水,为什么是水珠?即雨点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片状?
呵呵,你这一生中,为了金钱,为了名誉,为了地位,为了追逐漂亮的异性,太忙呀太忙,没顾得上想这些问题,将来可能就匆匆离开这个世界了。杨神经没有追求,没有理想,因此,空闲时间太多,所以就开始想这些无聊的问题了。
原来,水分子的密度比油分子的密度大,当清汤里滴些油之后,油分子想渗透到水分子的空隙里来是很困难的。当这些油分子遇到水分子之后,就被水分子包围起来了。而且这些水分子一定要把油分子们挤兑到不能再被挤兑的极限地步,即油分子们被收缩到最小体积。这样,油分子们总是团状出现,而不是散漂在清汤面上。过去的理论,通常把这种现象说成是由于表面张力造成的,但是,当你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表面张力呀?他们只好武断地说这是物质的特性,内中的机理他们说不清楚。
雨点之所以是圆的,也不是水分子愿意收缩到一块的,而是周围的空气分子们把它们挤兑成那样了,包围成那样了。
同理,蒸发的水蒸气,开始阶段由于振动能量大,上升到高空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能量交换,在达到能量平衡之后,周围的空气分子们就开始向它们包围了,收缩了,一定要给它们逼迫到一个集中营里去,一定要给它们压缩到最小体积,由于四周均匀压缩,所以它们就形成一个团状的了。就象当年的黄维兵团,被解放军四面包围了,最后只能缩成一团,进行顽抗到底,在那种情况下,若分散开,更不明智。
银河系这个侵略者就如同当年的成吉思汗一样,在大爆炸时,这个大片状气团把一部分宇宙体积给占领了,等到一定的时候,对外能量交换得差不多了,周围的太空物质们就开始包围它们了,压迫它们了,收缩它们了,而且大有把它们赶到一个集中营里去,把它们的体积收缩到最小程度。
战场上死的都是忠良将,战斗在第一线的官兵总是先中伤。
由于银河系靠近边缘的气团物质先跟外界太空物质交换能量,所以它们首先温度降低,首先体积缩小,首先被太空物质们包围、压缩、集中。往哪里压缩?往哪里跑?当然是黄维兵团的司令部了!整个银河系是个大旋涡,大旋涡中又有无数小旋涡,就如同黄维兵团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一样,每个士兵先往自己所在单位集中,胜仗败仗都是如此。每个小旋涡的物质们,就被收缩的自己所在的小旋涡中心了,最后变成一个星球。
因此,开始阶段,在银河系的边缘地带,许多小旋涡都降温后变成了一个个星球。外围的太空物质们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之后,步步为营,逐步深入,由外而内,把所有的银河系中的小旋涡,都给它们收缩到一个个的最小体积,建立了许多集中营,让它们集中改造,形成了许多星球。虽然目前还存在着银河系中心的一个星系,就如同黄维兵团的司令部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能量的不断交换,解放军的强有力包围攻击下,投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它们最后也要形成一个中心大天体,成为固体的星球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银河系的状况,支离破碎,分崩瓦解,溃不成军,你可别忘了,当年它们却是浩浩荡荡的雄师侵略军,一个大高温气团哟!
唉!杨神经真是神经,讲科学道理,怎么讲起了打仗了???</P>
2.太阳系的形成
   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本人提出一个假说。
众所周知,在无限的宇宙中,有无数的天体在运动,那么它们之间在运动中发生碰撞是“经常”的事。请注意这个“经常”是个借用概念,因为人类蜗居在宇宙之隅,他们人为地选用一个参照系,人造出一些相对时间单位如天、月、年、年代、世纪、亿年等,所以在形成“经常”这个概念时所使用的都是一些相对时间单位,用这个概念去表达无限时间的、无限空间的宇宙之中的事情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时间和空间是个永恒的东西,无法用任何单位来衡量其总量的。人们说“经常”是指时时刻刻、每天、每年、在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一片星空中不止一次发生的事件等,而在宇宙中的“经常”则是指可能是时时刻刻,也可能是若干亿年、亿万亿年等,可能是在某个空间,也可能是在整个漫无边际的宇宙之中多次发生的事情。总之,假定在某一时刻,在宇宙的某个空间,两个天体发生非正向撞击。极大的撞击能量使两个天体变成高温的气团,漫散在宇宙中某个空间中。之后,由于受到非正向撞击和运动惯性的原因,这些高温气体物质又在宇宙中进行扩散,有人把这种扩散称做爆炸,气团扩散的同时还伴随着旋转和滚动。当这种扩散力很小时,一部分气团就会在某个小空间里旋转。银河系和太阳系只是这些高温气体物质的一部分,气团的旋转就象一个旋涡。所谓的气团不能只理解为圆球状的,也可能是扁平球状或盘状的云雾体。不管是什么形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空间里旋转。其中太阳系这部分高温气体物质,便以太阳为中心形成一个旋涡(应理解为空间体)。可能受原来那个天体的形状或撞击的因素,在这个旋涡中气体的密度和旋转速度是非均匀的,有的密,有的稀,密的旋转快一点,稀的旋转慢一点。而且其各个空间的物质成分也不完全相同,但也不是差别太大。因此,在这个大旋涡整体旋转过程中出现了局部相对运动(旋转),也就是说在这个大旋涡中出现了许多小的旋涡。这些小旋涡一边随着大旋涡旋转,一边自旋。这种现象你可以在江河的激流中经常看到(大多是平面性质的旋涡)。在这个气团旋涡冷却过程中出现了这种现象:旋涡边缘较密的气团部分首先在旋转中先行一步冷却为液态或固态,成为一些星球,由于惯性和旋涡的作用它们还得围绕旋涡中心(太阳)旋转,并自转。当然,大部分小旋涡自转方向与大旋涡旋转方向一致,也有一些小旋涡附近的气团由于受其它气团旋转的影响,产生相反的相对旋转,这就出现有些星球的卫星的旋转方向不一定与它的旋转方向一致的现象。最后在这个大旋涡冷却过程中,具有一定气体密度的小气团,依次从大旋涡的边缘向内逐步形成很多固态小天体。在这个过程中,小的、边缘的小气团凝固的快一点,大的、内圈的气团凝固的慢一点。不知道过了多久,就形成了现在的太阳系。太阳、九大行星及其卫星们就是这个大旋涡发展的结果,其中包括地球和地球的卫星—月亮。它们由于各自的位置、体积大小、运动速度、物质结构等因素,虽属一母同胞,但各自的成长速度(或衰老速度)各不相同。有的已冷却到零下几百度的固体状态,周围物质已完全凝固,连空气也没有了;有的还处于高温的气、液、固混合状态,尚有一定数量的物质没有凝固,如太阳;有的虽凝固成固体,但仍有一些少量的气体(轻)物质未凝固,附着在其表面,如地球及其大气层,个别行星周围还有一些气态物质未被冷却。
当然,你也可以说太阳系是银河系这个大旋涡中的一个小旋涡,或者说银河系又是某个更大的星系旋涡中的小旋涡,这都有可能。因为我们大家都没有到整个宇宙中遨游一圈,尽管人们用天文望远镜看到一些星系的位置,但仍然很难把我们所在的地球在宇宙中来个准确的定位。所以,具体形成太阳系的这些天体是与哪个天体相撞而形成的是不影响我们的研究的,我们采用的是局部放大、“一点代面”的推断研究法。总之,这些星系是由于运动天体相撞而形成的。在本世纪初的二十年里,一些国外学者在研究星系的光谱时发现光谱有红移现象,根据红移现象他们认为:绝大多数星系都以不同的速度离开我们运动着。并认为其它星系以我们的银河系为中心彼此离去,因而推断宇宙是处于一种膨胀状态,这种宇宙膨胀现象源于许多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就象空中一颗手榴弹爆炸后,弹片向各方向飞散,各个碎片的速度各不相同。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好端端的天体没有外力的作用为什么会爆炸?哪来的外力?哪来的爆炸能量?所以只有运动天体碰撞才会产生局部空间爆炸,这是因为宇宙间物体的运动是永恒的。有人说两个天体相撞不是形成许多碎块儿么?怎么会出现一些气团物质呢?这就是属于用相对的、有限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绝对的、无限的东西的难度所在。另外还有一个撞击时真空度影响的条件尚不被人们引起注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两个物体相撞后总是出现一些碎块儿,那是因为撞击的能量小,当撞击的能量小于两个物体中分子个数、质量乘以分子力的总和时,物体仍可以保持固体的形态不变,只是在某些固体界面上发生断裂现象;当撞击的能量远远大于两个物体中分子个数、质量乘以分子力的总和时,不但保持不了固体的形态,连液态也保持不了,只能保持气态或超气态(超气态的概念在后续章节中再讲)。如果与形成太阳系的天体碰撞时撞击能量比较小,形成太阳系的星球都是一些撞击后的碎块儿,那么这些星球的外形都是有角有棱的、三尖葫芦头的多样体,很不规则。它们的运动轨迹也一定不规则,事实上现有太阳系运动天体的运行还是比较有序的。由于那些气态小旋涡是边旋转边冷却边凝固,所以这些物质最后形成一个个较圆的星球。每个小旋涡的边缘物质并不是绝对均匀和连续,所以形成的星球体并非绝对圆,表面并非绝对平整,例如地球就是一个椭球体。至于空间的流星和陨石,它们中有一部分是太阳系中星球之间相互撞击所产生的碎块儿,形状不一定是圆的,有一部分则是自然形成的。上面提到分子力和真空度的概念,它们对撞击后物体产生的状态和流行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在后面还要详细介绍。在此读者只需要记住我们日常生活中两个物体的撞击条件与在宇宙中的两个物体的撞击条件是不同的就行了。所以在空气中小能量、低真空度的撞击与在宇宙中大能量、高真空度的撞击所产生的后果是大不一样的,这就是人们难以想象太阳系的成因的困难所在。
太阳系中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是那次撞击时一次性分配的。这个能量在绝对空间里是守恒的,在相对空间是不守恒的。在太阳系中那次分配的能量它要逐渐地返还给宇宙空间,在绝对的时间内它要等待着能量的再分配,这样才能构成宇宙的永恒性。宇宙间能量的交换是靠物质分子振动传递和物体运动撞击来完成的,所以力学是各个自然科学的鼻祖。
在宇宙中,整个物质保持着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宏观上的运动形式;另一种是微观上的振动形式。所谓振动是指物质分子在一定的空间内作往复运动,分子没有离开原地,空间各处没有物质量的增加和减少。所谓运动是指物质分子或物体在一定的空间内作定向运动,分子或物体离开原地,跑到另一个空间位置,空间各处有物质量的增加和减少发生。这两种形式都是载能形式,能否进行能量交换,要看它们与别的物质或物体发生碰撞与否。一种属性相同的物质(如密度相等),在同一个空间内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或没有较大的能量交换时所表现出的是振动形式,不管物质的状态是气态、液态,还是固态;反之,它所表现出的则是运动形式,运动和振动是物质能量交换后的不同表现。在能量交换的原则下,运动和振动是相互支持或反对的。这句话可能艰涩了一点,换言之,一个运动的物体,对它自身内的振动可能反对的、减量的;对客体可能是支持的、增量的。一种振动的物质,对它自身的运动可能反对的、减量的;对客体的运动或振动可能是支持的、增量的。这要看能量交换的正负量。举个例子说明,太阳的物质分子振动支持了空气分子的振动,空气分子的振动支持了地面湖泊水的分子振动(温度提高),水分子的振动(温度提高)支持了一部分水分子的运动(蒸发)。而水分子的运动又支持了空气分子的振动,这是简单的运动与振动的关系。在宇宙中,一个物体的运动能量是靠其它物体的给予而成,而它与别的物体进行能量交换时只能靠运动撞击来完成。而一个物体内部分子的振动能量是靠其它物体的撞击或媒介物质分子振动传递来完成与其它物体的能量交换的。当该物体内部能量高于周围物体的能量时,它处于散发能量状态;反之,它处于接收能量状态。
关于振动与运动的关系,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浅显地说明一下。当你用铁锤在铁砧上反复砸一块冰凉的铁板时,过一会儿铁板就感到烫手,这是为什么?原来运动的铁锤多次撞击铁板后,铁板内的分子振动强烈起来,铁板温度升高所致。这就是运动的物体通过撞击支持别的物体内部分子振动的现象。听说过激光打孔么?一束激光可以把薄钢板打出一个洞来,如果一个小物体放在光滑的平面上,一束极强的激光射过去,小物体就可以移动。激光就是一个极强的振源通过分子振动将能量传递给空气分子,空气分子振动的轨迹在作用到人的大脑中产生的一种现象,这就是一个振源的分子振动可以支持别的物体运动的现象。太阳的分子振动,不时地将能量传递到太空中去,使一些太空中的天体不断地得到运动能量,大有离开太阳的趋势,难怪有人发现兰移现象就认为宇宙是爆炸而成。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绕着太阳运转的轨道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一个原因是大旋涡的向心力向内作用使它们不会远离太阳向太空漂去,这个向心力现在已经很小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太阳分子振动,就象激光可以推动物体一样,向外推开行星们,否则很快就会被旋进太阳中心了。当然,这个力现在也很小。现在各个行星的轨道就是在这两个原因的作用下形成的。
总之,在太阳系中,现在因为太阳的散热作用,即分子正向振动传递能量的作用,大有向四周推动各星球离开太阳的趋势。也就是说,太阳的分子振动,支持了其它星球离开太阳的运动。这种现象,许多人认为是大爆炸的继续现象,有些人认为是蓝移现象,我们可以把这些现象称为“热胀”现象或“热膨胀”现象。但是,随着太阳的逐步冷却,温度下降,分子吸引力增大,整个太阳系就会发生“冷缩”现象或“冷收缩”现象,各星球就会向太阳靠拢。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又有并入太阳的趋势。这只是理论上的讨论,实际上这些力是很小的,不会影响各星球的正常运行轨道。
还有一个定律是大家比较陌生的:在宇宙中,物体周围的真空度越低,它以分子振动的形式向空间传递的能量就越少、越慢;它周围的真空度越高,它以分子振动的形式向空间传递的能量就越多、越快。这里所说的真空度就是太空物质的纯度,当然,地球表面的真空度最低。在宇宙空间中,真空度越低的空间里,万有引力的作用比较显著;真空度越高的空间里,万有引力的作用不显著或不存在这一规律!本人认为: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其大小和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而和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这个公式中还应加上一项:和两个物体的温度成反比,而和它们之间的真空度成反比。上述这种关系只适用于整个宇宙空间,对于某个局部空间不一定适用。另外,一种物质不管是气态、液态和固态,它的分子力和万有引力(对其它物体的吸引力)的数值大小都与它自身的温度有关,力与温度成反比关系。对牛顿的这个万有引力的定理还需要说明和补充的是:万有引力是分子(吸引)力的一种形式(包括表面张力和收缩力),它是以场的形式出现的。对此我们将在论述物理学的章节中细讲。
在整个宇宙空间中,太阳系、银河系等星系只是很小空间中的局部物质存在形式,更大的、温度更高的宇宙天体或星系必然存在,它们的运动形式可能与太阳系大同小异。但是,整个宇宙空间中总能量是守恒的,天体之间的运动能量与振动能量,既相互支持,又相互克减。振动与运动的形式经常互换,静止(原地振动)与运动(边运动边振动)的形式经常互换。
更令人伤脑筋的是宇宙中的真空度问题。在宇宙空间中充满了物质的分布,同时又充满了真空。真空是什么概念?这个问题与宇宙是无穷大、时间是无限长的概念一样令人难以想象。我们平常所说的真空事实上还有物质存在,那就是以前有人曾提到的非常细小的惰性物质“以太”。那么“以太”之间是什么?我认为“以太”分子之间的空间才是真正的真空!我们把它称为纯真空。惰性物质“以太”与其它物质是不发生相互吸引或排斥的,也就是说是不会与别的物质产生化学反应的,但它仍具有物理特性,在外力作用下可以产生分子振动,并可以传递能量。因为它的质量小,单个分子传递的能量就小,对物体内部能量维持、防止散发起到一个维护作用。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将夹层之间的空间制造成真空,做成玻璃或不锈钢瓶胆,对开水进行保温。如果太阳周围不是充满细密的“以太”这种太空物质,而是充满了如空气或水这类易传递热量的大分子物质,那它的能量早已散尽,不再阳光灿烂了。
在以前和以后的阐述中,本人经常使用“在整个宇宙中”一类的词,实际上是不合适的。因为“整个”、“在……中”等词是人类在有限空间内形成的概念,用它们去描述无限空间的事情显然是不恰当的。宇宙是无边无缘的、没有极限的,不存在“整个”的问题,“整个”的概念是对相对空间物体而设立的。“中”的概念也是如此,有边缘的物体才有内外之分,而宇宙是没有内外之分的,因此“中”的概念也是不存在的。但是,人类在有限空间产生的语言你总不能不用吧?所以,在本人的阐述中所有描述无限空间、无限时间等问题时仍借用这些相对的概念,只是读者不必在意就是了。
至于宇宙空间是无限的、时间是无限的和永恒的,限于目前人的思维能力还无法下结论。有些道理在没有弄清之前总是个迷,把戏只隔一张纸,一个魔术在没有弄清其原理之前总是令人费解,一旦道破便十分明白。在几百年之前的人类若干万年生活中,不乏有许多聪明绝顶的人,他们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大地那边是什么?是大海,大海那边是什么?地有没有边?他们象美国的一个小蚂蚁隔着太平洋去想喜马拉雅山究竟有多高一样,空耗脑力,所以我们的老祖宗得出来结论是“天没边地没缘”。哥白尼及其同仁们提出来一个地球是圆的、地球围着太阳转的道理,那个想不通的道理一下解决了。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和这个空间里,弄不通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也许将来很简单地解决了。
你没有必要局限于我所假定的那个旋涡形成原理,你完全可以想象有一个更大的旋涡存在,其中包括太阳系、银河系、其它星系和无数暗星系等,它们是某次天体撞击形成的,太阳系只是这个更大旋涡中的一个小旋涡。太阳系或银河系也是围绕某个中心在运动,只是我们限于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能量、有限的认识以及有限的手段,不能确定我们的星球在宇宙空间和时间里所在位置和变化过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地球上的人们去猜度我们星系之外的事情很困难很困难,道理于此。
有人可以辩驳说,太阳系不是旋涡利用旋转的“旋心力”凝固而成,是气团中物质逐渐凝聚而成的。在这个大气团中,如果物质是靠吸引力逐渐凝聚而成的星体,凝聚过程结束后这些星体必然是静止的、形状各异的非圆形体。事实上太阳系中的各星球保持了旋转运动状态,基本上大都保持了圆球状的外型,并且在空间形成了自己的运行轨道。这就充分说明了太阳系是旋涡利用旋转的“旋心力”凝固而成的。这个“旋心力”也称向心力,是与离心力相对应的。一个静止的物体给它一个外力令其作旋转运动时,物体本身存在一个由内向外的加速度,也存在一个由内向外的离心力,物体有由内向外的运动趋势。当外力消失后,物体作自由旋转时,加速度由正变负,离心力变成向心力,物体有由外向内的运动趋势。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碰到许多这种现象,如把一盆静止的脏水用力搅动使其旋转,开始时脏东西跑向边缘,待水的旋转逐渐停止时,水中的赃物都停留在盆心中了。旋风的情景也如此,太阳系的情况也如此。组成太阳系的旋涡物质气团中,在碰撞初期,许多物质是向空间呈发散状态的,它们纷纷跑向旋涡的边缘,成了一个个旋转的小旋涡。这是受大旋涡的离心力的支配作用所致。随着能量的减少(温度降低)这些小旋涡后来形成了许多星球。这是受小旋涡的向心力的支配作用所致。在整个太阳系的系统中,随着能量向宇宙中不断地传送,系统温度不断降低,大旋涡的加速度由正变负,系统物质有由外向内的运动趋势,包括已经形成星球的物质和未形成星球的物质。因此,大旋涡中心的大量物质就形成了现在的太阳,并在作近乎静止的自旋运动(比地球自转的速度还要慢一些)。外层物质形成的星球包括它们的卫星,受大旋涡的影响仍围绕太阳转动。受大旋涡向心力的影响,它们不但不会离开太阳系,而且最终还会旋入中心,与太阳合并成一体(包括地球在内),形成一个新天体,这是理论上的假定,这是后话。读者不必担心,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经过万亿年还是亿亿年后现在的科学还无法预定。有人在预定天文事例时喜欢有整有零地说多少多少年,那是打着科学的幌子蒙人的,别去理他。对于宇宙中未来的事情,目前只能定性地推测,不能定量地判定。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在宇宙中物体间的吸引力与该物体的温度和其周围的真空度有关。这些星球大部分温度很低、真空度很高,所以太阳对它们的吸引力是很小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地球又不会并入太阳。虽然将来随着太阳和地球的冷却吸引力会增大,但是随着太阳大气层的消失和地球大气层的消失,它们周围的真空度会大大地提高,从而降低它们的吸引力,所以也不会很快并入在一起。另外,与整个大旋涡半径来比,它们的转动速度也是很慢的,受到的向心力也是很小的,运动到太阳中心要很长时间。这个时刻地球上的人类是无法看见的,因为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变成地球表面物质之后的若干年地球才并入太阳,人类是难有这种见识的。
在太阳系中,各个星球的运行轨道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撇开整个宇宙不谈,仅取太阳系这个局部空间并进行放大来设想。在这个大旋涡中,运动的物质是非均匀的,运动速度也是非均匀的。在整个空间中物质分布有疏有密,物质成分也不尽然,旋转速度有快有慢。虽然整体上保持一个大的旋转方向,但是在这个大旋涡内部由于非均匀性会出现相对运动。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这样一些现象:在翻滚的气团运动中出现一些旋涡(如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团);江河激流中的水旋涡等。那么在组成太阳系的物质旋涡中也会出现一些小旋涡,小旋涡后来变成了九大行星。受小旋涡运动的影响,小旋涡周围也会出现一些更小的旋涡,更小的旋涡后来变成了九大行星的卫星,它们的运行轨道是这些物质运动变化的必然。我们知道,在太阳系里,每个大的星球都是由大旋涡内一定空间内的物质所组成,在这些空间内的物质凝聚成一个星体后,这些空间基本上就成了真空。所以,星球与星球之间就保持了一定的空间距离。由于受大旋涡的转动影响,它们就形成了各自的轨道。由于各星球温度逐渐下降,相互之间距离比较大,又有很高的真空度,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很小,所以在它们的运行中一般不会发生相互碰撞。总之,它们的轨道的形成完全是那次碰撞后根据物体运动原理自然形成,决非自我选择。
太阳系的现状:这个大旋涡经过很长时间之后,出现了太阳系的现状。现在的各个行星包括它们的卫星都是各行其道,各自为政。有些空间物质密度大一点儿的、数量多一点儿的就形成一个大星球;其周边的小旋涡物质由于向心力的方向不同就形成了一些它们的卫星;靠近大旋涡边缘的、运转比较快的、体积比较小的星球,其温度比较低一些、其周围物质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向其表面凝固的过程;运转比较慢的、体积比较大的星球其周围物质尚未完成向其表面凝固的过程,在其外层空间仍残存一些待凝固的物质,呈云团状;在大旋涡的中心地区(空间),一些旋转物质气团由于体积比较大、转动角速度比较小、对外传递能量比较慢等原因,其周围物质也尚未完成向其表面凝固的过程,如地球和太阳,在其外层空间保留着一些气团或大气层。在太阳系的空间中,还有一些更小的、已经凝固的物质在空间游离运转,尚未归宿,这就是流星。有些尚未凝固的物质呈云团状在空间游离漂泊,实际上用“游离漂泊”来形容并非恰当,因为它们也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它们的运动并非杂乱无章。
<P>不行了,我要笑死了,不能再转下去了,有愿意开怀大笑的,请访问如下连接:</P><P>http://bbs5.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lygycs&amp;message=13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