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为什么不设难民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9:13:32
文/特约撰稿员 张静

  








居留中国的难民在哪里

  截至2001年5月,加入联合国《1951年 难民地位公约》和《1967年难民地位议定书》的国家共有140个,也就是说,难民在这140个缔约国中,均应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其它帮助,以及享受条约中所规定的社会权利。中国不仅是这140个缔约国之一,而且是联合国难民署的领导机关--高级专员方案执行委员会的47个成员国之一。

  按照国际惯例,对难民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的措施之一就是设立难民营,即所有难民的集居地。可是,几乎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曾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接收了29万之多的印支难民,却自始至终不曾设立过一个难民营。

  那么,中国的难民到底安置在哪里呢?

  从1978年开始,这29万印支难民分别被安置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福建、江西等6个省、区的196个农垦、华侨农场以及林场、渔业社中。中国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安置方式。

  根据中国民政部门一份报告显示,被安置在农场中的难民有的过起了比当地百姓更为幸福的生活。该报告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桥港镇某难民安置点为例,1979年6月为安置越南渔业难民建立安置区,国家曾先后下拨了2900多万元人民币和物资,为那里的难民建筑了住房、医院、学校、渔港等生活、生产措施,再加上联合国难民署提供的援助,用于兴建冷冻厂、码头、港堤,购置医疗、造船设备。到1994年,该安置点的9742名难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年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60元增长到3000元,高于当年全国人均1200元的水平,有150户难民建造了自己的豪华型住宅楼。此外,生活在农场中的难民,与当地居民不分彼此,去除了生活方式上的隔阂,更容易在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融为一体。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更为人道的安置方式,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在联合国难民署曾经考察过的地方,留下了一堆赞美之词。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政府是慷慨的,中国的官员在安置难民的工作中也是异常努力的。中国的安置方式开始变得举世闻名。

  在联合国难民署所创办的《难民》杂志上,通过8名外国记者的笔更为感性地记录了生活在中国农场中的难民与生活在其它国家和地区难民的差别:在美国《堪萨斯城时报》记者保罗·丘特科夫的记忆中,香港"封闭式难民营"里那个越南妇女恳切、乞求的手,以及幼小的儿童们在他们所知的惟一天地--一排排铁丝网中骑自行车的景象久久萦绕不散,那是居住在屠宰场冰箱一样大小四面透风的板棚里,终日期待着的一家难民。而他在广西北海的某渔业合作社里,看到的是一个人口最多的难民家庭却完全是另一种景象。他们共有13口人,住着4间房子,父亲可以出海捕鱼维持生活。尽管会客厅拥挤了一点,但他们是自由的,而且每晚祖孙三代都可以聚在一起,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

  一位曾考察过泰国难民营的中国官员也证实,她永远忘不了在当地40摄氏度的高温下,居住在铁皮屋子的难民营里,那些身上被烤出泡来的可怜的难民们。

  然而,要想让难民生活得舒适,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设立难民营,中国只需提供土地和管理人员,一切费用由联合国难民署提供援助;可安置在农场中,几乎所有的费用都要由中国政府自己掏腰包。1978年,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老百姓经常挂在嘴边一个词"百废待兴",不论是从客观还是主观的角度来说,中国都没有理由舍弃简单易行且和国际接轨的安置方法,而选择另一种虽然独特却繁复、开支较大、做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安置方法。

  据民政部门一份有关财政拨款的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在难民安置工作的第一批拨款即为6000万元人民币,其中,每在农场中安置一个难民,需下拨相应的安置费2020元(其中包括建房费600元,生产资料费900元,周转费200元,服装费60元,家具费60元,书报费20元,交通费120元,以及半年的生活补助60元)。在那个全国人均月工资水平仅为三四十元的年代,这笔一次性费用无异于巨额资金了。这种拨款逐年递增,到了1980年,政府下拨的安置费达到了1.5亿元人民币,到2001年,累计总数达7.61亿美元,而此间联合国的援助总额也只有9000多万美元。

29万印支难民为何涌入中国

  关于1978年后涌入中国的29万印支难民的来源,以往的资料中总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以概之,尽管因为对中越关系的敏感,许多历史书籍喜欢避而不谈,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国外交史》或《新中国外交启示录》之类的书中寻到蛛丝马迹。

  1976年7月2日,越南正式宣布实现南北两方统一,建立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加快了对柬埔寨和老挝的武装侵略,开始实施他们的"印度支那联邦计划"。199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外交启示录》在分析这段历史时提到:所谓"印度支那联邦计划"的实质就是推行地区霸权主义,妄图吞并柬埔寨和老挝,建立"印度支那联邦"。而越南之所以敢这么做,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苏联的支持。胡志明在世时,越南对中国和苏联都持友好态度,胡逝世后,新的当权者黎笋则公开依靠苏联,反对中国。早在南北统一之前,越南就曾发表声明,声称享有对中国南沙群岛的主权,试探中国的态度,此后更不断在中越边境制造武装挑衅,甚至在1979年8月,在新宪法中把反华作为一项国策写了进去。再加上中国反对越南推行霸权主义,公开表示支持柬埔寨,更被越南视作推"印度支那联邦"计划的最大障碍。中越关系不断恶化,越南当局开始从越南、柬埔寨、老挝输出大量难民,迫使数十万人倾家荡产、背井离乡,流入邻国,形成震惊世界的难民潮流。仅1978年4月至1979年6月,通过中国云南省的河口、广西的东兴及凭祥口岸涌入中国的越南难民就达25万多人。在这些人中,具有中国血统的为222913人,华侨为6989人,纯粹的越南人只有20322人。

  这一大规模的排华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79年6月25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电台记者发表讲话"这是我们很久以来在全世界见到的最冷酷和最无情的态度。我们大家都应对越南施加压力,以制止越南这种不文明举动。"同年6月28日,美、英、法、德、意、加、日7国首脑在东京就印支难民问题发表特别声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难民的悲惨境遇是一个规模罕见的人道主义问题,并对东南亚和平与稳定是个威胁。
彼时的闭塞以及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面对如此之多的难民,中国为什么不设立难民营,寻求国际援助?答案其实很简单:中国当时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套国际惯例。在难民最初涌入之际,中国甚至不知道应该把他们界定为难民,而是根据其中华裔众多的现实,将他们作为华侨对待,尽数安置到了边境省份的华侨农场。因为彼时社会的闭塞以及在国际上的某种孤立与对国际公约的不了解。

  在这之前从未在正式意义上大规模接收过难民的大陆被这28万难民打了个措手不及。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什么是难民,为什么要设难民营,中国应当承担的义务是什么,享有何种权力,以及如何申请国际援助,都是当时从事难民工作的人从外交部和联合国难民署一点一点打听来的。在此,一个叫做李玉燕的中国人颇值得一提。许多当时从事难民工作的中国官员都对她难以忘怀,在他们还对难民工作和许多国际条约、惯例感到一头雾水的时候,这个葡属澳门籍的联合国难民署女官员凭着一片同胞之情,给予了他们莫大的帮助。

  1979年,中国派遣工作人员赴泰国接2500名老挝、柬埔寨难民,才第一次见识到了国际意义上的难民营,见到了国际资金援助所发挥的作用和在那里工作的上百名不同国籍的国际志愿者。就在这一年8月,中国召开了由当时的国务院领导李先念和陈慕华主持的难民工作会议,严格区分了华侨与难民的不同概念,将安置难民工作由此前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转移了新成立的国务院接待安置印支难民领导小组身上。这个小组由民政部牵头,综合了中国18个部委的力量。同年,联合国难民署在北京设立了驻华任务代表处,中国和它签署了接受国际援助和约,从此结束了中国在安置难民问题上自力更生的局面,逐渐走上了正轨。

   尽管如此,中国在无意中所创造的这种独一无二的安置模式却并未因此而改变,即使这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选择,即使我们为此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为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是一种更为人道的安置方式,不管难民是否华裔,不管他们曾拥有哪一国籍,就凭着对他们首先是"人"的尊重,中国不设难民营,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有人情味的难民庇护国。
原文地址http://www.phoenixtv.com.cn/home/phoenixweekly/82/24zg.html文/特约撰稿员 张静

  








居留中国的难民在哪里

  截至2001年5月,加入联合国《1951年 难民地位公约》和《1967年难民地位议定书》的国家共有140个,也就是说,难民在这140个缔约国中,均应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其它帮助,以及享受条约中所规定的社会权利。中国不仅是这140个缔约国之一,而且是联合国难民署的领导机关--高级专员方案执行委员会的47个成员国之一。

  按照国际惯例,对难民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的措施之一就是设立难民营,即所有难民的集居地。可是,几乎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曾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接收了29万之多的印支难民,却自始至终不曾设立过一个难民营。

  那么,中国的难民到底安置在哪里呢?

  从1978年开始,这29万印支难民分别被安置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福建、江西等6个省、区的196个农垦、华侨农场以及林场、渔业社中。中国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安置方式。

  根据中国民政部门一份报告显示,被安置在农场中的难民有的过起了比当地百姓更为幸福的生活。该报告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桥港镇某难民安置点为例,1979年6月为安置越南渔业难民建立安置区,国家曾先后下拨了2900多万元人民币和物资,为那里的难民建筑了住房、医院、学校、渔港等生活、生产措施,再加上联合国难民署提供的援助,用于兴建冷冻厂、码头、港堤,购置医疗、造船设备。到1994年,该安置点的9742名难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年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60元增长到3000元,高于当年全国人均1200元的水平,有150户难民建造了自己的豪华型住宅楼。此外,生活在农场中的难民,与当地居民不分彼此,去除了生活方式上的隔阂,更容易在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融为一体。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更为人道的安置方式,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在联合国难民署曾经考察过的地方,留下了一堆赞美之词。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政府是慷慨的,中国的官员在安置难民的工作中也是异常努力的。中国的安置方式开始变得举世闻名。

  在联合国难民署所创办的《难民》杂志上,通过8名外国记者的笔更为感性地记录了生活在中国农场中的难民与生活在其它国家和地区难民的差别:在美国《堪萨斯城时报》记者保罗·丘特科夫的记忆中,香港"封闭式难民营"里那个越南妇女恳切、乞求的手,以及幼小的儿童们在他们所知的惟一天地--一排排铁丝网中骑自行车的景象久久萦绕不散,那是居住在屠宰场冰箱一样大小四面透风的板棚里,终日期待着的一家难民。而他在广西北海的某渔业合作社里,看到的是一个人口最多的难民家庭却完全是另一种景象。他们共有13口人,住着4间房子,父亲可以出海捕鱼维持生活。尽管会客厅拥挤了一点,但他们是自由的,而且每晚祖孙三代都可以聚在一起,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

  一位曾考察过泰国难民营的中国官员也证实,她永远忘不了在当地40摄氏度的高温下,居住在铁皮屋子的难民营里,那些身上被烤出泡来的可怜的难民们。

  然而,要想让难民生活得舒适,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设立难民营,中国只需提供土地和管理人员,一切费用由联合国难民署提供援助;可安置在农场中,几乎所有的费用都要由中国政府自己掏腰包。1978年,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老百姓经常挂在嘴边一个词"百废待兴",不论是从客观还是主观的角度来说,中国都没有理由舍弃简单易行且和国际接轨的安置方法,而选择另一种虽然独特却繁复、开支较大、做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安置方法。

  据民政部门一份有关财政拨款的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在难民安置工作的第一批拨款即为6000万元人民币,其中,每在农场中安置一个难民,需下拨相应的安置费2020元(其中包括建房费600元,生产资料费900元,周转费200元,服装费60元,家具费60元,书报费20元,交通费120元,以及半年的生活补助60元)。在那个全国人均月工资水平仅为三四十元的年代,这笔一次性费用无异于巨额资金了。这种拨款逐年递增,到了1980年,政府下拨的安置费达到了1.5亿元人民币,到2001年,累计总数达7.61亿美元,而此间联合国的援助总额也只有9000多万美元。

29万印支难民为何涌入中国

  关于1978年后涌入中国的29万印支难民的来源,以往的资料中总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以概之,尽管因为对中越关系的敏感,许多历史书籍喜欢避而不谈,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国外交史》或《新中国外交启示录》之类的书中寻到蛛丝马迹。

  1976年7月2日,越南正式宣布实现南北两方统一,建立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加快了对柬埔寨和老挝的武装侵略,开始实施他们的"印度支那联邦计划"。199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外交启示录》在分析这段历史时提到:所谓"印度支那联邦计划"的实质就是推行地区霸权主义,妄图吞并柬埔寨和老挝,建立"印度支那联邦"。而越南之所以敢这么做,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苏联的支持。胡志明在世时,越南对中国和苏联都持友好态度,胡逝世后,新的当权者黎笋则公开依靠苏联,反对中国。早在南北统一之前,越南就曾发表声明,声称享有对中国南沙群岛的主权,试探中国的态度,此后更不断在中越边境制造武装挑衅,甚至在1979年8月,在新宪法中把反华作为一项国策写了进去。再加上中国反对越南推行霸权主义,公开表示支持柬埔寨,更被越南视作推"印度支那联邦"计划的最大障碍。中越关系不断恶化,越南当局开始从越南、柬埔寨、老挝输出大量难民,迫使数十万人倾家荡产、背井离乡,流入邻国,形成震惊世界的难民潮流。仅1978年4月至1979年6月,通过中国云南省的河口、广西的东兴及凭祥口岸涌入中国的越南难民就达25万多人。在这些人中,具有中国血统的为222913人,华侨为6989人,纯粹的越南人只有20322人。

  这一大规模的排华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79年6月25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电台记者发表讲话"这是我们很久以来在全世界见到的最冷酷和最无情的态度。我们大家都应对越南施加压力,以制止越南这种不文明举动。"同年6月28日,美、英、法、德、意、加、日7国首脑在东京就印支难民问题发表特别声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难民的悲惨境遇是一个规模罕见的人道主义问题,并对东南亚和平与稳定是个威胁。
彼时的闭塞以及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面对如此之多的难民,中国为什么不设立难民营,寻求国际援助?答案其实很简单:中国当时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套国际惯例。在难民最初涌入之际,中国甚至不知道应该把他们界定为难民,而是根据其中华裔众多的现实,将他们作为华侨对待,尽数安置到了边境省份的华侨农场。因为彼时社会的闭塞以及在国际上的某种孤立与对国际公约的不了解。

  在这之前从未在正式意义上大规模接收过难民的大陆被这28万难民打了个措手不及。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什么是难民,为什么要设难民营,中国应当承担的义务是什么,享有何种权力,以及如何申请国际援助,都是当时从事难民工作的人从外交部和联合国难民署一点一点打听来的。在此,一个叫做李玉燕的中国人颇值得一提。许多当时从事难民工作的中国官员都对她难以忘怀,在他们还对难民工作和许多国际条约、惯例感到一头雾水的时候,这个葡属澳门籍的联合国难民署女官员凭着一片同胞之情,给予了他们莫大的帮助。

  1979年,中国派遣工作人员赴泰国接2500名老挝、柬埔寨难民,才第一次见识到了国际意义上的难民营,见到了国际资金援助所发挥的作用和在那里工作的上百名不同国籍的国际志愿者。就在这一年8月,中国召开了由当时的国务院领导李先念和陈慕华主持的难民工作会议,严格区分了华侨与难民的不同概念,将安置难民工作由此前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转移了新成立的国务院接待安置印支难民领导小组身上。这个小组由民政部牵头,综合了中国18个部委的力量。同年,联合国难民署在北京设立了驻华任务代表处,中国和它签署了接受国际援助和约,从此结束了中国在安置难民问题上自力更生的局面,逐渐走上了正轨。

   尽管如此,中国在无意中所创造的这种独一无二的安置模式却并未因此而改变,即使这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选择,即使我们为此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为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是一种更为人道的安置方式,不管难民是否华裔,不管他们曾拥有哪一国籍,就凭着对他们首先是"人"的尊重,中国不设难民营,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有人情味的难民庇护国。
原文地址http://www.phoenixtv.com.cn/home/phoenixweekly/82/24zg.html
中华一统世界的方式——仁德平天下。
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人道,尽管要花一些代价!
<P>同意三楼的</P>
同意三楼的
<P>有容乃大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