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装备高性能战机 飞行隐患大大减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34:22
中国空军装备高性能战机 飞行隐患大大减少


2012年07月02日  来源:解放军报 



  新闻导读

  随着新型高性能战斗机陆续装备部队以及飞行训练难度、强度的明显增大,飞行人员的心理和生理面临着挑战。济空某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经过两年多的航空卫勤保障模式改革,在空军部队转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带来的飞行隐患,提升了飞行员特情处理能力,缩短了战斗力生成周期。

  身边的变化,往往是部队发展前行最生动的注脚。济空某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组建两年多来,“服务飞行员、对接战斗力”,在主动作为中加快转型,取得了斐然成绩。

  思想观念之变——  

  航训特色逐渐鲜明

  【数字点击】该中心共完成航空生理训练580余人次、心理训练1200余人次,为4800余人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组织航空生理训练教育42场、航空心理健康教育142场,飞行员满意率达99%。

  【现场见闻】“听我口令开始做动作,左右脚蹬力要大于120公斤,吸气0.5秒,呼气2秒……”记者采访时,正碰上来自不同部队的3名飞行员在中心抗荷生理训练科进行航空生理训练。三代机飞行员段攀按照工作人员要求,认真进行着训练。

  抗荷生理训练科主任岳洪梅一边指导训练,一边耐心进行讲解:“抗载荷能力训练可以检测飞行员双下肢蹬力,帮助掌握正确的抗载荷动作,提高飞行员抗载荷能力,提高在复杂环境条件下飞行活动的可靠性,对保证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也来试试吧。”某飞行学院初教机飞行教员张鑫主动要求做抗载荷能力训练。他说,虽然我们的飞机一般不做大载荷训练,但多了解点总归有好处,可以给学员们多讲一讲。等做完动作走下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时,张鑫额头上已经渗出豆大的汗珠。

  【纵深探访】组建之前,中心由于经历多次转隶,加之航空生理心理训练一直抓得不紧,现有的场地、设备、人才等都不具备开展航空生理心理训练的能力。组建之初,中心首先从思想观念抓起,教育官兵认识到,由“疗养院”变为“鉴定训练中心”,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功能、理念的转变。他们从打牢基础抓起,场所建设优先为训练准备,财力投入优先保障购置训练设备,人才优先分到航空生理心理训练有关的岗位上。

  能力素质之变——

  走出人才短缺困局

  【数字点击】该中心抗荷生理训练科、心理训练科共有博士后1名,博士4名,硕士10余名。去年,他们共选派12名干部到科研院所进修深造,申报空军以上科研立项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42篇。

  【现场见闻】“正确的动作应该是闭上嘴巴用鼻子吸气,然后张开嘴巴慢慢呼出。注意体会动作要领,在发生特情时,能延长3—5分钟的救生时间。”

  何劼博士认真地向飞行员曹健讲解万米高空座舱突然爆破减压缺氧时正确的呼吸方法。

  在抗荷生理训练科,何博士始终在忙碌着:指导飞行员开展航空生理训练,协助其他医生记录仪器参数变化,为飞行员讲授航空生理训练知识。

  中心政委张福会告诉记者,如今,一批像何博士这样年轻的技术骨干正在崛起,在不少领域已经挑起了大梁,为中心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纵深探访】人才是第一资源。刚组建时,由于人才流失严重、学科建设滞后。中心党委采取从部队选调、从军地高校引进以及送出去深造、开展在职培训等方法,加快人才成长步伐,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让他们在业务建设中发挥领跑作用。中心还借“智”开展科研攻关,主动与专业院校、研究所建立科研协作机制,在联手攻关中培养人才。一系列有效举措,使中心逐步走出了技术干部缺编严重、能力素质不强、梯次结构不合理的困局。

  服务模式之变——

  开辟航训保障新路

  【数字点击】该中心共深入空军20余个部队,为42名飞行员进行体检鉴定结论回访,派出4批医务人员为部队“送医送药送健康”,到军区空军所属航空兵部队授课,先后成功为4名事故后飞行员进行心理康复训练。

  【现场见闻】“××你好,我是中心航空心理科的王医生,您最近的睡眠质量怎么样?”王洪芳拿起心理服务热线电话,按照心理健康档案上登记的联系方式,接通了在心理科进行过心理康复训练的航空兵某团一名飞行员。

  前年,这名飞行员刚刚发生飞行事故那段时间,一直处于失眠状态。后来在心理科经过催眠治疗、心理放松训练和脱敏训练后,很快走出事故阴影,每天能保证基本睡眠时间,各项心理指标也逐渐恢复正常。王医生告诉记者,定期对飞行员的心理训练效果进行回访,是他们改进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的做法之一。

  “现在睡眠质量不错,放心吧。谢谢你们还关心着我!”听到对方爽朗的声音,王洪芳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纵深探访】该中心坚持把转变服务模式、提高部队战斗力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探索“依据个体制订计划-结合实际开展训练-参照考核综合评定”的航训新路子,按照不同部队飞行员的生活习惯以及所飞机型、执行任务等特点,在饮食、休闲、训练等方面开展个性化服务。中心还严格系统地开展航空生理心理训练,定期组织专家骨干深入一线部队开展训练效果回访、巡回医疗服务。同时,中心先后开通了远程心理服务网络和远程医学网,建立了远程诊疗中心,可实现远程视频心理辅导、心理测试、远程医学教育、远程医疗服务等,大大延伸了中心服务半径。(王兰友 李广君 徐生)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2/07-02/3999769.shtml中国空军装备高性能战机 飞行隐患大大减少


2012年07月02日  来源:解放军报 



  新闻导读

  随着新型高性能战斗机陆续装备部队以及飞行训练难度、强度的明显增大,飞行人员的心理和生理面临着挑战。济空某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经过两年多的航空卫勤保障模式改革,在空军部队转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带来的飞行隐患,提升了飞行员特情处理能力,缩短了战斗力生成周期。

  身边的变化,往往是部队发展前行最生动的注脚。济空某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组建两年多来,“服务飞行员、对接战斗力”,在主动作为中加快转型,取得了斐然成绩。

  思想观念之变——  

  航训特色逐渐鲜明

  【数字点击】该中心共完成航空生理训练580余人次、心理训练1200余人次,为4800余人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组织航空生理训练教育42场、航空心理健康教育142场,飞行员满意率达99%。

  【现场见闻】“听我口令开始做动作,左右脚蹬力要大于120公斤,吸气0.5秒,呼气2秒……”记者采访时,正碰上来自不同部队的3名飞行员在中心抗荷生理训练科进行航空生理训练。三代机飞行员段攀按照工作人员要求,认真进行着训练。

  抗荷生理训练科主任岳洪梅一边指导训练,一边耐心进行讲解:“抗载荷能力训练可以检测飞行员双下肢蹬力,帮助掌握正确的抗载荷动作,提高飞行员抗载荷能力,提高在复杂环境条件下飞行活动的可靠性,对保证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也来试试吧。”某飞行学院初教机飞行教员张鑫主动要求做抗载荷能力训练。他说,虽然我们的飞机一般不做大载荷训练,但多了解点总归有好处,可以给学员们多讲一讲。等做完动作走下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时,张鑫额头上已经渗出豆大的汗珠。

  【纵深探访】组建之前,中心由于经历多次转隶,加之航空生理心理训练一直抓得不紧,现有的场地、设备、人才等都不具备开展航空生理心理训练的能力。组建之初,中心首先从思想观念抓起,教育官兵认识到,由“疗养院”变为“鉴定训练中心”,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功能、理念的转变。他们从打牢基础抓起,场所建设优先为训练准备,财力投入优先保障购置训练设备,人才优先分到航空生理心理训练有关的岗位上。

  能力素质之变——

  走出人才短缺困局

  【数字点击】该中心抗荷生理训练科、心理训练科共有博士后1名,博士4名,硕士10余名。去年,他们共选派12名干部到科研院所进修深造,申报空军以上科研立项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42篇。

  【现场见闻】“正确的动作应该是闭上嘴巴用鼻子吸气,然后张开嘴巴慢慢呼出。注意体会动作要领,在发生特情时,能延长3—5分钟的救生时间。”

  何劼博士认真地向飞行员曹健讲解万米高空座舱突然爆破减压缺氧时正确的呼吸方法。

  在抗荷生理训练科,何博士始终在忙碌着:指导飞行员开展航空生理训练,协助其他医生记录仪器参数变化,为飞行员讲授航空生理训练知识。

  中心政委张福会告诉记者,如今,一批像何博士这样年轻的技术骨干正在崛起,在不少领域已经挑起了大梁,为中心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纵深探访】人才是第一资源。刚组建时,由于人才流失严重、学科建设滞后。中心党委采取从部队选调、从军地高校引进以及送出去深造、开展在职培训等方法,加快人才成长步伐,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让他们在业务建设中发挥领跑作用。中心还借“智”开展科研攻关,主动与专业院校、研究所建立科研协作机制,在联手攻关中培养人才。一系列有效举措,使中心逐步走出了技术干部缺编严重、能力素质不强、梯次结构不合理的困局。

  服务模式之变——

  开辟航训保障新路

  【数字点击】该中心共深入空军20余个部队,为42名飞行员进行体检鉴定结论回访,派出4批医务人员为部队“送医送药送健康”,到军区空军所属航空兵部队授课,先后成功为4名事故后飞行员进行心理康复训练。

  【现场见闻】“××你好,我是中心航空心理科的王医生,您最近的睡眠质量怎么样?”王洪芳拿起心理服务热线电话,按照心理健康档案上登记的联系方式,接通了在心理科进行过心理康复训练的航空兵某团一名飞行员。

  前年,这名飞行员刚刚发生飞行事故那段时间,一直处于失眠状态。后来在心理科经过催眠治疗、心理放松训练和脱敏训练后,很快走出事故阴影,每天能保证基本睡眠时间,各项心理指标也逐渐恢复正常。王医生告诉记者,定期对飞行员的心理训练效果进行回访,是他们改进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的做法之一。

  “现在睡眠质量不错,放心吧。谢谢你们还关心着我!”听到对方爽朗的声音,王洪芳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纵深探访】该中心坚持把转变服务模式、提高部队战斗力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探索“依据个体制订计划-结合实际开展训练-参照考核综合评定”的航训新路子,按照不同部队飞行员的生活习惯以及所飞机型、执行任务等特点,在饮食、休闲、训练等方面开展个性化服务。中心还严格系统地开展航空生理心理训练,定期组织专家骨干深入一线部队开展训练效果回访、巡回医疗服务。同时,中心先后开通了远程心理服务网络和远程医学网,建立了远程诊疗中心,可实现远程视频心理辅导、心理测试、远程医学教育、远程医疗服务等,大大延伸了中心服务半径。(王兰友 李广君 徐生)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2/07-02/39997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