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评论员孙哲怎么样,是不是黎安友的学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8:51:34
记得以前CD有过一篇帖子说张召忠还是尹卓在《今日关注》上喷了一下孙哲,有没有这会事?孙哲是不是有过什么汉奸言论。
百度了一下孙哲:
简介
  北京市人,现为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社会兼职包括国务院台办特聘研究员、中美友协理事、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理事、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等等。
编辑本段生平
  1984年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1990年赴美留学,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硕士、国际关系暨政治学博士学位。在美十年期间,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和新泽西州兰普大学美国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讲授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东亚政治及中国外交等方面课程。   2000年8月作为“杰出人才”回国服务,主持“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议会政治”等国家重大课题研究,讲授有关国际关系和比较政治学科课程, 如美国政治与经济、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中国外交与台湾问题、议会政治等等。迄今撰写并发表了十部有关美国政治、中美关系及比较政治方面的著作。其中《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转型和决策行为》被国内多所大学列入“美国研究”核心参考著作。 其他已出版的学术专著、合著及主编著作包括《新人权论》(大陆及台湾版)、《独裁政治学》(台湾版)、《美国国会研究:I》、《美国国会研究:II》、《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案例与分析》、《权威政治》、《全国人大制度研究:1979-2000》、《崛起与扩张:美国政治和中美关系》、《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等等。译著包括《一致与冲突》。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上百篇。   自 2001年起先后在国内各地举办了上百场有关国际形势、美国政治、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比较议会政治方面的专题讲座。邀请单位除学术研究机构之外,还包括中国外交部、中央电视台、中央党校、总政治部、上海电视台等部门。2002年受邀担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发言人。

拥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暨政治学博士学位的孙哲,回大陆发展五年,已结出丰硕成果。他现为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和博士生导师,并出版了八本著作,成为媒体宠儿,许多电子媒体三不五时请他上电视、电台,他在大小场合的各种演讲评论经常见诸报端。


点击看全图
孙哲「在西方取得真经」,回上海发展如鱼得水,成为大陆知名的中美问题专家。去年他应邀回美考察美国总统大选选情。(孙哲提供)

39岁的孙哲,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在复旦连跳过两级,先后获复旦大学法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23岁就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24岁赴美留学,先后在三所大学的研究院深造,获美国印地安那州立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及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博士学位,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黎安友的得意门生。

他与太太倪剑落脚纽约后,在攻读学位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到曼哈坦中城一家超市打工,结果谱写了一页都市传奇,从打工族变为超市老板,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之后再在曼哈坦上城开设了第二间超市,两个店的员工就有30多人。平日店中生意主要靠漂亮能干的倪剑主理。

倪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是当年的校花和才女,来美后为了生存,先后做过许多很辛苦的工作,后来为了支援丈夫读书而一肩挑起繁重的超市管理。到孙哲快拿到博士学位时,她自己也从读夜校开始,先后拿下了新泽西州州立大学兰普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新闻媒体管理硕士学位。小俩口是最早在纽约经商成功的大陆留学生之一,堪称学业事业两丰收,其事迹曾被大陆媒体广泛宣传。

孙哲经商有成,衣食无忧,在学术上也不遑多让,27岁就出版了两部对中国未来颇具挑战意义的专着。他的第一部著作《新人权论》1992年出版。此书从基本概念、历史、国际法、国别比较以及中国本身宪政发展等不同角度,全面探讨了人权这一理论课题。
孙哲并不满足现状,生命中总觉得故国在召唤。1999年,他多年「不如归去」的念头变成了行动。他说,决定回国主要是基于对母校复旦大学、上海及中国都有难以割舍的感情。他二十出头出国留学,在大陆接受了完整教育。在美国生活不错,经商多年已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与刚抵美国、全副身家只有二、三百美元,不可同日而语,但饱暖思报国,虽然他在美国有车子、房子、儿子及事业,但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感觉总是不一样。回来后有归属感,而且有更大的人生价值。

刚开始,别人都说他有经商头脑和经验,应该回国创业,但他觉得十年寒窗,辛辛苦苦在美国念了博士学位,「在西方或多或少已取得真经」,若回国光做生意不做学问,总觉得有点可惜。「这样我学的东西无法传承给下一代新人」,就好像人生有梦未圆,将来会遗憾。

正在踌躇时,恰逢上海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率团来美招揽人才,孙哲闻讯决定投石问路。基于对母校的感情以及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主攻政治学、特别是中美台关系和美国政治的背景,他将目标瞄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前身为1964年成立的国际政治系,是中国高校最早设立的三个国际政治系之一 )。

他满怀希望寄去应征申请信函,没想到满腔热情被浇了一头冰水,复旦国际关系学院某主管回信列举数项理由拒绝了他的申请,包括「专业不对口」等,并说孙哲读的是国际政治,研究的是中美关系,而复旦已有足够人手研究这个课题。另一个拒绝的理由是孙哲在美国做了10年生意,担心他不能专心学问。

孙哲认为对方拒绝的理由令人不能信服,他相信自己所学所长完全符合复旦要求,而且也符合大陆的需要,因为国内非常缺乏真正了解美国政治的资深学者,而受过美国名校严格训练的国际关系专业博士更是寥寥可数,而且自己在美国担任助理教授的经验,也可以为大陆大学所用。至于对方认为经商是他的「短处」,其实恰恰正是他的长处,因为他「下过海」,就不会再受金钱物欲所惑。而且,「我有过在美经商的经验,恰恰说明自己具有非常强的奋斗和创造力,这是很多知识分子缺乏的」。

复旦国际政治系向他关上大门,令他一度慨叹自己报国无门,当年出国过程万分曲折,没想到出国难,回国也难。不过,虽然他的报国热情「被打压了一下」,但他没有气馁,「因为我对自己有信心」。当年他在纽约赤手空拳打下一片天地,他自信在任何地方都能很快打开局面,「一个有能力的人,无论在任何环境都能生存,并且脱颍而出」。
2000年初,孙哲回上海开会,顺便打算弄清被母校拒绝的真正原因,没想到熟悉他的市领导和校领导完全不知道国际政治系对他的拒绝,马上聘请他担任复旦在国际上非常知名的美国研究中心的专职教授,并以引进「杰出人才」的名义,给予他最好的经济待遇并委以重任,让他负责一个重大的国家级科研专案──研究美国国会和中美关系。

孙哲感叹人生的机遇就是如此奇妙,他的求职过程,恰恰应了「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语,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报国 携妻儿回到上海

回上海五年,孙哲拿出与时间赛跑的劲头,出版了八本书,包括《左右未来:美国国会制度创新和决策行为》、《崛起与扩张》、《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案例及分析》、《美国国会研究》及《全国人大制度研究》、《权威政治:国际独裁现象研究》等学术著作。他的导师黎安友在为他的《独裁政治学》作序时评价说:「孙哲取得的成就显示了中美学术合作具备极强的潜力。」

孙哲最难忘的是 2000年「海归」后撰写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创新和决策行为》。当时他作为打头阵的「先头部队」,只身赴上海履新,太太儿子暂留美国,他心无旁鹜。由于有感美国国会政治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为了让中国读者准确、深入地了解美国国会制度及其运行,他决定撰写一部介绍美国国会制度的专书。

他全副身心投入写作,用了一百天时间,日以继夜废寝忘食终于完稿,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推出后反应非常好,被国内多所大学指定为「美国研究」的必读参考书,中国驻美大使馆和外交部还专门请他上课,讲授有关美国国会的知识。这都逐步奠定了孙哲在大陆开创新局的基础,打响了知名度,很快成为年轻而知名的中美问题专家。

在上海,孙哲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如鱼得水,他与中心同事成功举办了首届「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先后组织和主持了多次复旦大学学生和美国国会议员的直接对话活动。他在美国国会与两岸关系研讨会、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被中国大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大陆外交部驻美使馆采用。

作为知名的国际关系和中美问题专家,孙哲还担任了大陆外交部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特邀顾问,上海市政府多个职能部门的兼职研究员,为他们提供美国政治和经济的分析情况。他也曾担任《东方早报》、《经济观察报》等一些报纸的专纸的专栏作家和上海电视台嘉宾主持,点评国际时事和伊拉克战事,并作为特邀嘉宾主持东方卫视美国大选直播节目等。近日,他马不停蹄穿梭上海、北京之间,经常被邀请到北京中央电视台作专题节目。
倪剑为了支援孙哲回国发展,毅然卖掉了赚钱的生意,完成了学业,后来又随夫携子回上海另起炉灶,开了一间名为申尼邦德(Sunny-bund)的公关公司,业务蒸蒸日上。短短三年多,它已成为上海有名的公关公司,包括美国运通、强生医疗、德国汉高、奥的斯电梯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都成为它的忠实客户。

大陆学人在海外生活了一段时间,海归后在具体生活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孩子的教育费用。在美国,大多数华人都挑选学区比较好的地方居住,孩子上公立学校,不用交学费。可是回中国要上美国学校,不但学费要一、两万美元,而且即使有钱付学费也未必可以入学。

孙哲12岁的儿子目前就读上海的一所国际学校,学费每年一万多美元,仍有许多人不得其门而入。从前的海归多是外国企业派驻中国、在中国拿海外工资的华人,近年更多的海归是想回国创业的留学生,要将自己的子女送入国际学校就不容易了。孙哲认识某外国公司派驻上海的总裁,总裁的孩子排队等了半年多,四处走后门,托关系,直到现在还在等候入学名单上。许多有意回大陆发展的海归学子,大多因无法妥善解决子女回国读书的问题而搁置计画。

孙哲庆幸儿子回国早了一步, 2001年儿子还在念小学三年级时,他当机立断让太太带儿子回国。托了一些关系,他儿子顺利进入国际学校念书,当时一个年级不过招生三、五十人,现在发展到每个年级招生一百多人,但申请入学的学生超过二千人,入学率只占 10%,僧多粥少,许多人已在等候名单上苦候多时。

他最欣慰的是儿子回大陆读书,一家人可以在一起生活共享天伦之乐,而且原来不大讲中文的儿子,回上海几年中文突飞猛进。「前几天,我听到儿子居然用很地道的国语跟外婆顶嘴呢,而且还用了不少成语。」

总结回大陆发展的经验,孙哲最大的感受是,海归人员虽然具备多一门语言学识,多一层社会文化背景的优势,但回大陆发展需要成熟的心理和技巧。每个人机遇不同,人际关系固然重要,心理挑战这关首先要克服。许多人在异邦奋斗多年,事业有成,重返故国后,大家起点都一样,都属「空降兵」。「当别人对你的能力了解不够时,要保持良好心态,学会处世之道,宽容待人,不要卷入无谓的人事纠纷,要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学贯中西、可以大有作为的人」。

对于大多数想回国的人来说,中国吸引他们的就是那种好像无时无刻不在的激动人心的机会,总希望能做点什么事情。孙哲强调,「做学问要首先学会做人」。
无论是在复旦还是在哥大,孙哲深深感受到自己当年的老师及同门师兄弟都不断给他机会,提携他,推荐他,所以他深知「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名师」的道理。「给别人一个机会,其实也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因此,他平时非常注意给同事和学生机会,不少他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年纪轻轻就不断出成果了。他觉得这正是自己执意回国最期盼、最快乐的事情。

再百度一下黎安友(Andrew J. Nathan )
美国汉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教授、东亚研究所主任。美国政治学协会会员、亚洲研究协会会员。生于纽约。
黎的研究专长是:中国政治、中国近代史、比较政治学。1963年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学士,1965年获东亚地区研究硕士,1971年获政治学博士。此间,1966年在哈佛大学教授政治,1971年担任密歇根大学历史讲师。1971~1975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1975~1982任副教授,1982年起任教授。

做为学者,书斋生活以外,他又是众多研究会、基金会、委员会的座上宾;主编杂志以外,他又是众多协调小组的领导,甚至担任美国情报局、太平洋国家银行安全局的顾问、“中國人權”(HRIC)理事會的共同主席。

记得以前CD有过一篇帖子说张召忠还是尹卓在《今日关注》上喷了一下孙哲,有没有这会事?孙哲是不是有过什么汉奸言论。
百度了一下孙哲:
简介
  北京市人,现为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社会兼职包括国务院台办特聘研究员、中美友协理事、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理事、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等等。
编辑本段生平
  1984年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1990年赴美留学,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硕士、国际关系暨政治学博士学位。在美十年期间,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和新泽西州兰普大学美国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讲授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东亚政治及中国外交等方面课程。   2000年8月作为“杰出人才”回国服务,主持“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议会政治”等国家重大课题研究,讲授有关国际关系和比较政治学科课程, 如美国政治与经济、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中国外交与台湾问题、议会政治等等。迄今撰写并发表了十部有关美国政治、中美关系及比较政治方面的著作。其中《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转型和决策行为》被国内多所大学列入“美国研究”核心参考著作。 其他已出版的学术专著、合著及主编著作包括《新人权论》(大陆及台湾版)、《独裁政治学》(台湾版)、《美国国会研究:I》、《美国国会研究:II》、《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案例与分析》、《权威政治》、《全国人大制度研究:1979-2000》、《崛起与扩张:美国政治和中美关系》、《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等等。译著包括《一致与冲突》。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上百篇。   自 2001年起先后在国内各地举办了上百场有关国际形势、美国政治、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比较议会政治方面的专题讲座。邀请单位除学术研究机构之外,还包括中国外交部、中央电视台、中央党校、总政治部、上海电视台等部门。2002年受邀担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发言人。

拥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暨政治学博士学位的孙哲,回大陆发展五年,已结出丰硕成果。他现为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和博士生导师,并出版了八本著作,成为媒体宠儿,许多电子媒体三不五时请他上电视、电台,他在大小场合的各种演讲评论经常见诸报端。


点击看全图
孙哲「在西方取得真经」,回上海发展如鱼得水,成为大陆知名的中美问题专家。去年他应邀回美考察美国总统大选选情。(孙哲提供)

39岁的孙哲,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在复旦连跳过两级,先后获复旦大学法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23岁就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24岁赴美留学,先后在三所大学的研究院深造,获美国印地安那州立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及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博士学位,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黎安友的得意门生。

他与太太倪剑落脚纽约后,在攻读学位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到曼哈坦中城一家超市打工,结果谱写了一页都市传奇,从打工族变为超市老板,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之后再在曼哈坦上城开设了第二间超市,两个店的员工就有30多人。平日店中生意主要靠漂亮能干的倪剑主理。

倪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是当年的校花和才女,来美后为了生存,先后做过许多很辛苦的工作,后来为了支援丈夫读书而一肩挑起繁重的超市管理。到孙哲快拿到博士学位时,她自己也从读夜校开始,先后拿下了新泽西州州立大学兰普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新闻媒体管理硕士学位。小俩口是最早在纽约经商成功的大陆留学生之一,堪称学业事业两丰收,其事迹曾被大陆媒体广泛宣传。

孙哲经商有成,衣食无忧,在学术上也不遑多让,27岁就出版了两部对中国未来颇具挑战意义的专着。他的第一部著作《新人权论》1992年出版。此书从基本概念、历史、国际法、国别比较以及中国本身宪政发展等不同角度,全面探讨了人权这一理论课题。
孙哲并不满足现状,生命中总觉得故国在召唤。1999年,他多年「不如归去」的念头变成了行动。他说,决定回国主要是基于对母校复旦大学、上海及中国都有难以割舍的感情。他二十出头出国留学,在大陆接受了完整教育。在美国生活不错,经商多年已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与刚抵美国、全副身家只有二、三百美元,不可同日而语,但饱暖思报国,虽然他在美国有车子、房子、儿子及事业,但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感觉总是不一样。回来后有归属感,而且有更大的人生价值。

刚开始,别人都说他有经商头脑和经验,应该回国创业,但他觉得十年寒窗,辛辛苦苦在美国念了博士学位,「在西方或多或少已取得真经」,若回国光做生意不做学问,总觉得有点可惜。「这样我学的东西无法传承给下一代新人」,就好像人生有梦未圆,将来会遗憾。

正在踌躇时,恰逢上海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率团来美招揽人才,孙哲闻讯决定投石问路。基于对母校的感情以及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主攻政治学、特别是中美台关系和美国政治的背景,他将目标瞄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前身为1964年成立的国际政治系,是中国高校最早设立的三个国际政治系之一 )。

他满怀希望寄去应征申请信函,没想到满腔热情被浇了一头冰水,复旦国际关系学院某主管回信列举数项理由拒绝了他的申请,包括「专业不对口」等,并说孙哲读的是国际政治,研究的是中美关系,而复旦已有足够人手研究这个课题。另一个拒绝的理由是孙哲在美国做了10年生意,担心他不能专心学问。

孙哲认为对方拒绝的理由令人不能信服,他相信自己所学所长完全符合复旦要求,而且也符合大陆的需要,因为国内非常缺乏真正了解美国政治的资深学者,而受过美国名校严格训练的国际关系专业博士更是寥寥可数,而且自己在美国担任助理教授的经验,也可以为大陆大学所用。至于对方认为经商是他的「短处」,其实恰恰正是他的长处,因为他「下过海」,就不会再受金钱物欲所惑。而且,「我有过在美经商的经验,恰恰说明自己具有非常强的奋斗和创造力,这是很多知识分子缺乏的」。

复旦国际政治系向他关上大门,令他一度慨叹自己报国无门,当年出国过程万分曲折,没想到出国难,回国也难。不过,虽然他的报国热情「被打压了一下」,但他没有气馁,「因为我对自己有信心」。当年他在纽约赤手空拳打下一片天地,他自信在任何地方都能很快打开局面,「一个有能力的人,无论在任何环境都能生存,并且脱颍而出」。
2000年初,孙哲回上海开会,顺便打算弄清被母校拒绝的真正原因,没想到熟悉他的市领导和校领导完全不知道国际政治系对他的拒绝,马上聘请他担任复旦在国际上非常知名的美国研究中心的专职教授,并以引进「杰出人才」的名义,给予他最好的经济待遇并委以重任,让他负责一个重大的国家级科研专案──研究美国国会和中美关系。

孙哲感叹人生的机遇就是如此奇妙,他的求职过程,恰恰应了「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语,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报国 携妻儿回到上海

回上海五年,孙哲拿出与时间赛跑的劲头,出版了八本书,包括《左右未来:美国国会制度创新和决策行为》、《崛起与扩张》、《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案例及分析》、《美国国会研究》及《全国人大制度研究》、《权威政治:国际独裁现象研究》等学术著作。他的导师黎安友在为他的《独裁政治学》作序时评价说:「孙哲取得的成就显示了中美学术合作具备极强的潜力。」

孙哲最难忘的是 2000年「海归」后撰写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创新和决策行为》。当时他作为打头阵的「先头部队」,只身赴上海履新,太太儿子暂留美国,他心无旁鹜。由于有感美国国会政治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为了让中国读者准确、深入地了解美国国会制度及其运行,他决定撰写一部介绍美国国会制度的专书。

他全副身心投入写作,用了一百天时间,日以继夜废寝忘食终于完稿,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推出后反应非常好,被国内多所大学指定为「美国研究」的必读参考书,中国驻美大使馆和外交部还专门请他上课,讲授有关美国国会的知识。这都逐步奠定了孙哲在大陆开创新局的基础,打响了知名度,很快成为年轻而知名的中美问题专家。

在上海,孙哲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如鱼得水,他与中心同事成功举办了首届「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先后组织和主持了多次复旦大学学生和美国国会议员的直接对话活动。他在美国国会与两岸关系研讨会、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被中国大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大陆外交部驻美使馆采用。

作为知名的国际关系和中美问题专家,孙哲还担任了大陆外交部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特邀顾问,上海市政府多个职能部门的兼职研究员,为他们提供美国政治和经济的分析情况。他也曾担任《东方早报》、《经济观察报》等一些报纸的专纸的专栏作家和上海电视台嘉宾主持,点评国际时事和伊拉克战事,并作为特邀嘉宾主持东方卫视美国大选直播节目等。近日,他马不停蹄穿梭上海、北京之间,经常被邀请到北京中央电视台作专题节目。
倪剑为了支援孙哲回国发展,毅然卖掉了赚钱的生意,完成了学业,后来又随夫携子回上海另起炉灶,开了一间名为申尼邦德(Sunny-bund)的公关公司,业务蒸蒸日上。短短三年多,它已成为上海有名的公关公司,包括美国运通、强生医疗、德国汉高、奥的斯电梯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都成为它的忠实客户。

大陆学人在海外生活了一段时间,海归后在具体生活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孩子的教育费用。在美国,大多数华人都挑选学区比较好的地方居住,孩子上公立学校,不用交学费。可是回中国要上美国学校,不但学费要一、两万美元,而且即使有钱付学费也未必可以入学。

孙哲12岁的儿子目前就读上海的一所国际学校,学费每年一万多美元,仍有许多人不得其门而入。从前的海归多是外国企业派驻中国、在中国拿海外工资的华人,近年更多的海归是想回国创业的留学生,要将自己的子女送入国际学校就不容易了。孙哲认识某外国公司派驻上海的总裁,总裁的孩子排队等了半年多,四处走后门,托关系,直到现在还在等候入学名单上。许多有意回大陆发展的海归学子,大多因无法妥善解决子女回国读书的问题而搁置计画。

孙哲庆幸儿子回国早了一步, 2001年儿子还在念小学三年级时,他当机立断让太太带儿子回国。托了一些关系,他儿子顺利进入国际学校念书,当时一个年级不过招生三、五十人,现在发展到每个年级招生一百多人,但申请入学的学生超过二千人,入学率只占 10%,僧多粥少,许多人已在等候名单上苦候多时。

他最欣慰的是儿子回大陆读书,一家人可以在一起生活共享天伦之乐,而且原来不大讲中文的儿子,回上海几年中文突飞猛进。「前几天,我听到儿子居然用很地道的国语跟外婆顶嘴呢,而且还用了不少成语。」

总结回大陆发展的经验,孙哲最大的感受是,海归人员虽然具备多一门语言学识,多一层社会文化背景的优势,但回大陆发展需要成熟的心理和技巧。每个人机遇不同,人际关系固然重要,心理挑战这关首先要克服。许多人在异邦奋斗多年,事业有成,重返故国后,大家起点都一样,都属「空降兵」。「当别人对你的能力了解不够时,要保持良好心态,学会处世之道,宽容待人,不要卷入无谓的人事纠纷,要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学贯中西、可以大有作为的人」。

对于大多数想回国的人来说,中国吸引他们的就是那种好像无时无刻不在的激动人心的机会,总希望能做点什么事情。孙哲强调,「做学问要首先学会做人」。
无论是在复旦还是在哥大,孙哲深深感受到自己当年的老师及同门师兄弟都不断给他机会,提携他,推荐他,所以他深知「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名师」的道理。「给别人一个机会,其实也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因此,他平时非常注意给同事和学生机会,不少他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年纪轻轻就不断出成果了。他觉得这正是自己执意回国最期盼、最快乐的事情。

再百度一下黎安友(Andrew J. Nathan )
美国汉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教授、东亚研究所主任。美国政治学协会会员、亚洲研究协会会员。生于纽约。
黎的研究专长是:中国政治、中国近代史、比较政治学。1963年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学士,1965年获东亚地区研究硕士,1971年获政治学博士。此间,1966年在哈佛大学教授政治,1971年担任密歇根大学历史讲师。1971~1975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1975~1982任副教授,1982年起任教授。

做为学者,书斋生活以外,他又是众多研究会、基金会、委员会的座上宾;主编杂志以外,他又是众多协调小组的领导,甚至担任美国情报局、太平洋国家银行安全局的顾问、“中國人權”(HRIC)理事會的共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