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对比“深海挑战者”:寿命相差千百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41:26



卡梅隆乘坐的“深海挑战者”,虽然下潜深度很大,但只能使用几次。(资料图)


中国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资料图)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赴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处科考,而著名导演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战者号”今年3月已造访10898米海底。“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详解——

中国科技网“向阳红09”船6月3日电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队员今天出征,他们将在马里亚纳海沟接受最大设计水深7000米的考验。

有不少人疑问,今年3月,美国著名导演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战者号”,在10898米处进行了世界首次单人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探险。“蛟龙号”和“深海挑战者号”下潜深度缘何有如此大差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徐芑南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由于不同使命带来的不同要求。

徐芑南解释,“蛟龙号”是一个深海科考作业平台,目标是载3人,特别是两名科学家到大洋深处进行深海调查和科学研究,潜器要有巡航和悬停能力,实现深海极端环境下的海底作业是研发的真正目的,需要搭载更多科学仪器,进行更多科学实验和操作,这就要求“蛟龙号”载人球舱有较大的空间。

“卡梅隆是探险家,以探险为主要目标。”徐芑南介绍,“深海挑战者号”潜水器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装备了8台高清摄像机,其中4台安装在了载人球壳的外面。这正是他拍摄3D电影的要求。

不同的使用目的,对潜器也就提出了不同要求。

徐芑南表示,在深海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中,难度最大的是载人球舱的设计和加工制造。载人球舱直径越大,对材料的要求就越高,加工制造难度就越大。简单地说,球壳中材料的应力与下潜深度成正比,与球壳直径的立方成正比。为了减少潜水器总重量,世界上近年来制造的载人球壳多采用比重小、强度大的钛合金材料。目前用于深海科学考察的几种型号载人潜水器的载人球舱直径都在2米左右,以保证3个下潜人员的生存活动空间。
为保证载人球壳能够耐受1100个大气压的考验,同时减小制造难度,节省经费开支,“深海挑战者号”的直径定为1.09米,且由钢质材料进行加工。

上岸后的卡梅隆如此形容他在水中的感受:“下潜过程中,在里面坐着不是那么舒服,我只能缩进身体,根本无法伸腿。”更重要的是,由于压力太大,潜水器出现液压油泄漏情况,安全起见,卡梅隆缩短了在海底的停留时间。

“他是要练练瑜伽的,不练瑜伽受不了。”徐芑南笑言,为了抵达预计深度,卡梅隆是用克服极限的精神来弥补“深海挑战者号”球舱较小的不足。

对于一次深海探险来讲,“蜗居”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内六七个小时,也许可以勉强接受,但如果要求科学家这样去工作,徐芑南认为“这显然不现实”。如果使用与“深海挑战者号”同样的材料、同样下潜到1万米的深度,“蛟龙号”的重量将大大超过“深海挑战者号”。即使使用钛合金材料,“蛟龙号”的重量也会大幅度增加,并由此带来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金建才补充说,“蛟龙号”需要几千次的下潜寿命,“深海挑战者号”的设计寿命也许只要几次就可以。

金建才说,目前世界上几种型号的科学考察用潜水器下潜和上浮的速度都在1—2节之间,而“深海挑战者号”像个鱼雷,直上直下,下潜速度提高到了4—5节,大大节省了下潜、上浮时间,有效增加了潜水器的海底工作时间。

但在徐芑南眼中,大家对深潜技术的关注,带来了相互之间的竞争,“这是好事,对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探知地球和海洋的奥秘,有很大好处”。

其实早在1960年,时任美国海军上尉唐·华尔什和瑞士人亚格斯·皮卡德就曾乘坐“曲斯特号”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的底部,创造了10916米的深度纪录。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只待了20分钟,由于潜水器卷起了海床上的大量泥沙,两人几乎什么都没看到,甚至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更没有取到任何海底样品。人们只能凭借仪表的记录,承认他们曾经到达过这一深度。

除卡梅隆之外,美国探险家史蒂夫·福斯特在2005年就委托一家公司帮他设计制造能到达全海深(11000米)的两艘“深海飞行挑战者号”载人潜水器。由于福斯特在2007年9月驾机探险过程中意外身亡,“深海飞行挑战者号”的设计制造工作也由于资金中断而停滞过一段时间。2010年,另一位探险家克里斯·威尔士获得英国实业巨头理查德·布兰森的资金支持,使得该项目又得以继续。他们两人原计划在2011年冲刺“挑战者深渊”,但由于下潜过程中出现故障而未能如愿。按照计划,他们将于今年再次发起冲击。

“蛟龙号”下一步是否会不再满足之前的设计水深,朝着1万米冲击呢?徐芑南给出了否定答案:“我们最大设计深度就是7000米级。”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2_06/04/15027621_0.shtml

rdn_4fcc27b0435d3.jpg (63.2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6-16 13:37 上传


卡梅隆乘坐的“深海挑战者”,虽然下潜深度很大,但只能使用几次。(资料图)

rdn_4fcc27b64c53c.jpg (52.38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6-16 13:38 上传


中国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资料图)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赴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处科考,而著名导演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战者号”今年3月已造访10898米海底。“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详解——

中国科技网“向阳红09”船6月3日电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队员今天出征,他们将在马里亚纳海沟接受最大设计水深7000米的考验。

有不少人疑问,今年3月,美国著名导演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战者号”,在10898米处进行了世界首次单人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探险。“蛟龙号”和“深海挑战者号”下潜深度缘何有如此大差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徐芑南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由于不同使命带来的不同要求。

徐芑南解释,“蛟龙号”是一个深海科考作业平台,目标是载3人,特别是两名科学家到大洋深处进行深海调查和科学研究,潜器要有巡航和悬停能力,实现深海极端环境下的海底作业是研发的真正目的,需要搭载更多科学仪器,进行更多科学实验和操作,这就要求“蛟龙号”载人球舱有较大的空间。

“卡梅隆是探险家,以探险为主要目标。”徐芑南介绍,“深海挑战者号”潜水器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装备了8台高清摄像机,其中4台安装在了载人球壳的外面。这正是他拍摄3D电影的要求。

不同的使用目的,对潜器也就提出了不同要求。

徐芑南表示,在深海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中,难度最大的是载人球舱的设计和加工制造。载人球舱直径越大,对材料的要求就越高,加工制造难度就越大。简单地说,球壳中材料的应力与下潜深度成正比,与球壳直径的立方成正比。为了减少潜水器总重量,世界上近年来制造的载人球壳多采用比重小、强度大的钛合金材料。目前用于深海科学考察的几种型号载人潜水器的载人球舱直径都在2米左右,以保证3个下潜人员的生存活动空间。
为保证载人球壳能够耐受1100个大气压的考验,同时减小制造难度,节省经费开支,“深海挑战者号”的直径定为1.09米,且由钢质材料进行加工。

上岸后的卡梅隆如此形容他在水中的感受:“下潜过程中,在里面坐着不是那么舒服,我只能缩进身体,根本无法伸腿。”更重要的是,由于压力太大,潜水器出现液压油泄漏情况,安全起见,卡梅隆缩短了在海底的停留时间。

“他是要练练瑜伽的,不练瑜伽受不了。”徐芑南笑言,为了抵达预计深度,卡梅隆是用克服极限的精神来弥补“深海挑战者号”球舱较小的不足。

对于一次深海探险来讲,“蜗居”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内六七个小时,也许可以勉强接受,但如果要求科学家这样去工作,徐芑南认为“这显然不现实”。如果使用与“深海挑战者号”同样的材料、同样下潜到1万米的深度,“蛟龙号”的重量将大大超过“深海挑战者号”。即使使用钛合金材料,“蛟龙号”的重量也会大幅度增加,并由此带来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金建才补充说,“蛟龙号”需要几千次的下潜寿命,“深海挑战者号”的设计寿命也许只要几次就可以。

金建才说,目前世界上几种型号的科学考察用潜水器下潜和上浮的速度都在1—2节之间,而“深海挑战者号”像个鱼雷,直上直下,下潜速度提高到了4—5节,大大节省了下潜、上浮时间,有效增加了潜水器的海底工作时间。

但在徐芑南眼中,大家对深潜技术的关注,带来了相互之间的竞争,“这是好事,对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探知地球和海洋的奥秘,有很大好处”。

其实早在1960年,时任美国海军上尉唐·华尔什和瑞士人亚格斯·皮卡德就曾乘坐“曲斯特号”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的底部,创造了10916米的深度纪录。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只待了20分钟,由于潜水器卷起了海床上的大量泥沙,两人几乎什么都没看到,甚至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更没有取到任何海底样品。人们只能凭借仪表的记录,承认他们曾经到达过这一深度。

除卡梅隆之外,美国探险家史蒂夫·福斯特在2005年就委托一家公司帮他设计制造能到达全海深(11000米)的两艘“深海飞行挑战者号”载人潜水器。由于福斯特在2007年9月驾机探险过程中意外身亡,“深海飞行挑战者号”的设计制造工作也由于资金中断而停滞过一段时间。2010年,另一位探险家克里斯·威尔士获得英国实业巨头理查德·布兰森的资金支持,使得该项目又得以继续。他们两人原计划在2011年冲刺“挑战者深渊”,但由于下潜过程中出现故障而未能如愿。按照计划,他们将于今年再次发起冲击。

“蛟龙号”下一步是否会不再满足之前的设计水深,朝着1万米冲击呢?徐芑南给出了否定答案:“我们最大设计深度就是7000米级。”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2_06/04/15027621_0.shtml
密切关注蛟龙号进展

6671米很近了哟
令提问,对我国潜艇制造有何深远影响?
深海鱼是怎么顶得住那么大的压力的。
abc1990 发表于 2012-6-16 13:54
深海鱼是怎么顶得住那么大的压力的。
深海鱼身体内外的压力差并不大,并不用抵抗海底高压。而有人潜艇因为人只适应在一个大气压下的活动,所以为了保持潜艇内部一个大气压的环境,在深海,潜艇内外压差巨大,需要抵抗海底高压。
深海鱼是怎么顶得住那么大的压力的。
他只能在深海存活,从底下带上来,如果不加压就会死。
其实这样的对比毫无意义
小时候喜欢看的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对那个4个球构成的潜艇记忆尤深。
想起了小时候看的一部科幻小说,好像是叶永烈主编的,就是说深潜海底的,讲到锰结核矿,还有深海鱼,捞起来就像气球一样被吹大。
深海鱼到水面就会死
如同人到深海也会死一样
下潜到10000米,需要设计和制作新的深海探测器,现有的蛟龙号即便经行改造也不一定能达到下潜10000米的技术要求。两种深海探测装置设计目和任务都不一样,确实不太具有可比性。
二十点四十四 发表于 2012-6-16 13:47
令提问,对我国潜艇制造有何深远影响?
没啥影响 钛球 是 大熊压的 不是兔子自己的
abc1990 发表于 2012-6-16 13:54
深海鱼是怎么顶得住那么大的压力的。
深海鱼内部充满液体,液体是不能被压缩的,所以深海鱼的体内外压力保持一致。人在深海同样也不会被压扁,因为人体也是充满液体的。造成伤害的是溶解于液体中的气体,还有肺这类没有被液体全部充满的器官。
两者目的不同,没啥可比性。

卡导演属于玩票性质,个人爱好,中国那是科考项目。不过要承认能下一万米也是有技术含量的。
目的都不一样
深海挑战者不是被压短了好几厘米吗?还能用吗?
目的不同,设计不同,功能不同,不能简单类比~
公知和美帝资助的ngo们都是一个套路,这深潜器没有的时候嘲笑说,暝煮的美帝多牛逼,累死专制国家也造不出来,等我们造出来了,他们又说暝煮的我们寿命比专制的深潜器长,质量比你们的好,等质量,寿命赶上来了又说专制国家有钱都花在假大空的科技攀比上了,人民不幸福!
一直在路上 发表于 2012-6-16 15:58
深海鱼内部充满液体,液体是不能被压缩的,所以深海鱼的体内外压力保持一致。人在深海同样也不会被压扁, ...
我们的细胞结构,也承受不了深海的压力。
学习了
有种往这砍 发表于 2012-6-16 16:24
我们的细胞结构,也承受不了深海的压力。
人肯定会死,我只是说不至于有太大变型:D
一次性纸杯和恒温箱都可以装液氮。。。。
没啥可比的,个做个的。
卡梅隆那个就是直上直下,不能做任何事的一口钟,如何相比
西方私人企业的设备采购环境,零件供应比国内强,国内的产业链高端部分严重不足啊,还需要升级改进
ooxx1 发表于 2012-6-16 15:18
没啥影响 钛球 是 大熊压的 不是兔子自己的
不懂装懂


有的深海生物都在充满硫磺氰化物等有毒物质的海底火山附近生活,不仅水压对他们没问题,上百度的高温跟剧毒都能适应。反而抓上船来了不适应低温低压高氧,被冻死被氧气毒死。。。

有的深海生物都在充满硫磺氰化物等有毒物质的海底火山附近生活,不仅水压对他们没问题,上百度的高温跟剧毒都能适应。反而抓上船来了不适应低温低压高氧,被冻死被氧气毒死。。。
二十点四十四 发表于 2012-6-16 13:47
令提问,对我国潜艇制造有何深远影响?
用钛来制造潜艇吗?
为什么中国的富豪宁愿爬山也不愿意投钱做点科研?
ooxx1 发表于 2012-6-16 15:18
没啥影响 钛球 是 大熊压的 不是兔子自己的
之前二重的模锻液压机如果顺利投产

那玩意自己能压了吧?
中国在深潜器的壳问题上已经解决了,当初蛟龙号研制期间国产壳赶不上进度所以用了毛子的,说到底还是中国基础研究不够,总是以型号为主

仰望太空 发表于 2012-6-16 16:35
不懂装懂


您更懂吗 ?
请赐教

钛合金耐压球体载员舱  不是钛合金球是什么  您如果懂  我愿意听取您的真知灼见 请不吝赐教 别当只说一句话的哑巴 朋友
仰望太空 发表于 2012-6-16 16:35
不懂装懂


您更懂吗 ?
请赐教

钛合金耐压球体载员舱  不是钛合金球是什么  您如果懂  我愿意听取您的真知灼见 请不吝赐教 别当只说一句话的哑巴 朋友
深海鱼内部充满液体,液体是不能被压缩的,所以深海鱼的体内外压力保持一致。人在深海同样也不会被压扁, ...
你完全忽视肺的气体交换啊,还有大量的气体在高压下溶解于液体,会严重干扰生理功能,减压时又会出现减压气栓。
去看一遍卡大导演的<<深渊>>补补课!
eaglemu 发表于 2012-6-16 13:59
深海鱼身体内外的压力差并不大,并不用抵抗海底高压。而有人潜艇因为人只适应在一个大气压下的活动,所以 ...
怪不得 海绵宝宝是实心的
大小企鹅 发表于 2012-6-16 21:07
你完全忽视肺的气体交换啊,还有大量的气体在高压下溶解于液体,会严重干扰生理功能,减压时又会出现减压 ...
鱼…… 没有肺……     
大西洋底来的人,对那个4个球构成的UFO记忆尤深。
micshang 发表于 2012-6-16 14:58
小时候喜欢看的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对那个4个球构成的潜艇记忆尤深。

麦克。哈里斯,还有舒拔博士。一晃眼30年过去了。
abc1990 发表于 2012-6-16 13:54
深海鱼是怎么顶得住那么大的压力的。
深海鱼的身体可不是密闭的,压力差不大。
一直在路上 发表于 2012-6-16 15:58
深海鱼内部充满液体,液体是不能被压缩的,所以深海鱼的体内外压力保持一致。人在深海同样也不会被压扁, ...
耳膜什么的呢?
rwxing 发表于 2012-6-16 17:12
为什么中国的富豪宁愿爬山也不愿意投钱做点科研?
等爬完山了,无聊了,就外去玩票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