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飞天“引路人”——余梦伦班组,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04:39


http://v.ifeng.com/include/exterior.swf?AutoPlay=false&guid=442cb44d-2b33-4569-9a3d-d768cd7f5d24


http://v.ifeng.com/include/exterior.swf?AutoPlay=false&guid=442cb44d-2b33-4569-9a3d-d768cd7f5d24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这样的画面人们越来越熟悉:随着发射倒计时的口令,火箭拔地而起,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向太空。在中国航天领域就有这样一些为火箭画弧线的人,这是一支为运载火箭进行轨道设计的队伍。他们由17个人组成,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支队伍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一部余梦伦班组,人称“航天第一班组”。

  “航天第一班组”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矗立着一个庞然大物,它就是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按照计划,它将在6月中旬,把搭载三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送上太空,与已经在太空轨道上运行的天宫一号实现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记者采访时,余梦伦班组的正副组长常武权和李平岐,正在为神九的发射做准备。

  有人说,火箭的控制系统是“大脑”,金属壳体是“筋骨”,燃料剂是“血液”。然而有一群为火箭注入生命“基因”的人――火箭要几级,多高、多粗,需要多少个助推器,发动机推力要多大……他们决定着一枚火箭未来的“成长”方向,关系到几万航天人十几年的后续工作,担此重任的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余梦伦班组”。班组的17名组员中,有两位返聘的70岁左右的老研究员,四位博士,其余都是研究生毕业,平均年龄不足30岁。从1966年班组成立到现在,余梦伦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无私奉献,先后被评为院士和全国劳模,但他的岗位始终在基层一线,做的最大的官就是班组长。

  作为我国著名的航天飞行力学专家、火箭弹道领域奠基人,余梦伦提出了特殊弹道方案、小推力程序优化入轨方法、优化停泊轨道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在洲际导弹、返回式卫星研发、同步轨道卫星、捆绑式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已经76岁,去年还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安装了起搏器,但他现在不仅每天上班,带研究生博士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组里的研讨,还经常跟踪国际上航天领域的最新动向。

  青年创新 不竭动力

  “强国之需 我辈使命”是这个班组的核心价值观,“科学 精准 创新”则是班组的精神所在。建组四十多年来,班组里先后产生了两名院士和一批中国航天技术的领军人物。他们承担了我国大部分火箭飞天轨道的设计任务,成为我国航天弹道设计领域的龙头,创造出了一个个令世界瞩目、国人自豪的奇迹。

  在余梦伦班组里,记者发现了很多十分陌生的称谓,比如计划提醒专员,专业建设专员等等。其实,这正是这个班组管理的一大特色。他们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目标管理法:包括“搭建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体系、树立一个永保成功的理念、打造一个和谐小家”,这四大“法宝”就是班组管理的“门道”。在此基础上,他们又独创了班组创新法和育人法,有了这一整套机制的保障,新人入组后可以快速成长。别看现在的余梦伦班组平均年龄不到30岁,而我国航天领域许多重大突破都出自这些年轻人之手。

  在余梦伦班组,成员之间有三个共享——推导数学模型共享、技术成果共享、设计经验共享。共享的理念和氛围造就了一个人才辈出、创新为魂、精诚协作的班组,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航天人对岗位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对祖国的忠诚。

嗯,小组里有个妹纸还不错的说……
嗯嗯,那个妹纸真心不错!!

祖国的希望的,关键还这么年轻!
中国航天后继有人。
从他(她)们的身上,看到了中国航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