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碳”一跃——记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7:36:50
2009年7月4日上午7时,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碳/碳刹车产品在空客A320飞机上进行验证飞行。那一天,西安的早晨格外的美丽,霞光初露,辉映神鹰。一行人行色忙碌地向机场停机坪的一架空客A320飞机走去。他们当中,有国家民用航空局适航司、东方航空公司和中航工业制动的领导们,披着金黄的晨辉聚集在一起。7时许,飞机开始启动、滑行,高速滑行,紧急刹车。一系列的动作之后,飞机又回到起点。7时15分,第二次,又是开机、启动、滑行,高速滑行,瞬间,飞行员迅速拉杆,飞机飞上蓝天。约一刻钟左右的时间,飞机机轮携裹着热浪,安全着地。由此,中航制动在30多年碳刹车技术研制的基础上,又成功的研制了代表世界同类先进水平的碳/碳刹车产品,试飞成功。静静的咸阳机场,沸腾了。因为这一时刻,意味着中国有能力研制生产国外大型客机的刹车系统。宣告中国民用航空长期依靠国外进口刹车产品的终结。

    2009年9月18日,民航总局向中航制动颁发了A320碳刹车盘零部件制造人(PMA)批准书。尽管这不是国内第一家取证的企业,但仍吸引了国内数十家媒体的浓厚兴趣。专家所解读的,是生产第一个,当然难。但能保证质量批产达到10000个,则更难。专家们所担心的,正是其批产质量的控制手段;媒体关注的,是其业已形成的上万盘批产能力;市场所关心的,是价格的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性。当三者都具备时,这家企业就构成了新闻。为什么没有太多的人关注第一家取证的企业?相反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这家国有身份的企业上,因为这意味着生产能力和控制手段。生产一个,和生产一万个,皆为合格,这不仅是“量”的差距,更是“质”的变化。只有质的变化,才能在国际上取得话语权。

    一声“碳”息

    哪里有运动,哪里就需要有制动。

    运动无处不在。一般来讲,制动产业包含航空机轮刹车系统和地面车辆制动系统,它是一个包含机械、电子、液压、传感器、自动控制、热力学、计算机和多种材料等多学科的系统。机轮刹车(制动)技术和产品在军民用飞机、汽车、火车、各种机械、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产业规模。上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大量使用重量轻、耐磨损、抗高温、寿命长的碳/碳复合材料制备刹车盘,而国内仍普遍使用着重量大、磨损量大、抗高温变形能力差、使用寿命短的粉末冶金刹车盘。中航制动正式向国家申请研制碳刹车材料,并很快得到了当时的航空工业部的批准。这是中航制动向国家立下了军令状,由此吹响了中国继美、英、法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碳/碳刹车材料国家的进军号。为了让祖国的大飞机早日飞上蓝天,这是中国人百年的梦想。而身为航空人的中航工业制动人,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开始了忘我的奔跑。从军机到民机,从外贸到内贸,无一不体现着航空报国情怀。而这一次飞行的成功,让梦想又向现实迈进一大步。

    起落架是飞机最重要的承力构件,直接关系到飞机和乘员的安全,是飞机的核心系统部件之一。而刹车装置又是起落架系统最为核心的一环,是安全要素的最后防线。作为A320碳刹车盘PMA件的首件产品验证首飞飞行员白清才,在走出机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非常满意,非常平稳,刹车时完全依靠咱们这个刹车盘来刹车的。”飞行员进一步解释说,刹车盘的感觉比我们以前用的刹车速度来得更快一点,制动效能比较理想,从停机的距离和刹车下来温度的表现来看,非常不错。作为行业主管的民航总局适航司副司长周凯旋兴奋的表示,过去,咱们在A320碳刹车盘上还是个空白,从今天开始,这就是一个重大突破。从受制于人到自主自立,这不仅是产业的进步,更是民族工业的自豪。

    中国民用航空过去长期依赖于人,每天飞行于中国上空的民用飞机,大多是国外客机。“哪怕是修理,也要将废旧产品寄原厂,方可更换。”一位从事航空维修30多年的老总透露,“刚买来飞机的那会儿,用起来真是新鲜。可是越到后来随着易损件、磨损件产品的增多,越用越觉得受气。我买的东西,用坏了用废了,我们都无权处理,只能寄到国外厂家。否则,别想买到新的配件产品。”据介绍,从最简单的装饰件,到核心关键件,国内很少有产品上机配套,大多是原国外企业的垄断经营。核心的关键产品,老外明令:“不得而动。”一位领导说,用国外的产品,我们深有体会,受制于人,只有无奈。就拿碳刹车盘产品来说,过去,国内航空公司采取的是,坏一付,寄到国外修一付。无奈之下,公司唯有多备配件,方能应急。我们以每机每年标配四付,每付50万元计算,一年一架飞机就要增加200-300万元的直接成本费用。这一近乎于“霸王条款”的合同,30年来从未改变。业界专家称:这是航空运输成本当中很大的一块,而且是非常不合理的一块。当中航制动产品刚刚通过试飞行后不久,就传出国外碳刹车盘产品降价30%的消息。民航总局适航司副司长周凯旋认为中航制动的介入,意义非常重大。中航制动填补了这个空白以后,在为航空公司节省的同时,也为企业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像中航制动这样的大型国企,能够参加到这个队伍里面来,应该说在市场的供求关系上来讲,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力量。另外,今后国外给我们航空公司设置的机轮刹车产品的种种阻碍,这种情况就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他认为“意义重大”。

    东方航空股份公司是此次验证飞行飞机的提供者。早在产品试飞前,公司高层就表示:支持民族航空工业。如一些专家所言,选择中航制动,品牌和信誉是其中关键一环。中航制动,可以说是中国制动产业界的“大佬”级人物,而东方航空,则是一个中国民航的“长子”企业,也是空客A320飞机的国内最大用户。强强联手的结果,在产业界掀起的波浪,自然不言而喻。专门拿出一架飞机出来做验证飞行,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智慧。“这完全是基于一种理性的判断”。东方航空公司的一位领导表示,中航制动是国内专门研制生产航空机轮刹车的主要生产厂家,其产品已经广泛成功地装配到军机上面,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们的技术。退一步说,在技术革命中,总是需要奉献的,我们也愿意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风险是有的,但是基于我们严格的评估这种风险已经降到零了,不足以损失一架飞机。即使刹车失灵,我们事先准备的预案也足以应付最为糟糕的局面,从而保障飞机的安全。”东航航空公司相关领导表示,这是一个科学的决策过程,也是一个理性的决策过程。“未来我们会更深层次的合作下去,有这次碳刹车装机验证飞行,我们双方在互赢、共利的基础上,要把这件事情进一步做好,当然这也是我们航空公司义不容辞的责任。”东方航空公司相关领导表示,“尽管是自己人,也完全是一种商业化的合作。对质量、技术的要求也丝毫不敢懈怠。首先要保证质量,这是绝对要保证的。目前从理论数据上分析,咱们的产品是不差的。”

    “碳”为观止

    2009年3月7日,空军特级飞行员李峰驾驶我国新研制的歼十飞机在4500米高空进行战术训练。突然出现告警,飞机随时都会出现空中停车,李峰立即返场。在距离机场7公里时,飞机发动机停车。李峰凭借高超的技术,借助巨大的惯性,控制飞机滑向跑道,平稳刹车,安全着陆。十天之后,李峰所在某部向中航制动发来感谢信,对性能优良的机轮刹车系统表示高度赞扬。原来,这架歼十飞机在进行组合战术机动训练过程中,因发动机转子系统突发故障,导致空中停车。在落地的一瞬间,着陆速度300km/h,总剩油量2107.43kg,严重超速、超重。着陆过程中,由于飞机液压系统动力急剧下降,减速伞未能正常放出,李峰使用了应急刹车系统,整个刹车过程正常,着陆滑行1400米,机轮刹车系统完好无损。这是对中航工业制动机轮刹车系统的一次完美的考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个成功的跨越向我们描述着中航工业制动成长的足迹。作为影响飞机起落安全系数的易耗部件,飞机碳刹车盘因其制造工艺复杂、对材料性能尤其是摩擦性能要求苛刻,国内企业少有问津。此前全球民用飞机碳刹车盘市场几乎集中在国外少数几家公司,我国每年须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国外对我们的碳刹车是有技术封锁的,制约了我们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航空公司相关高层表示,之前碳刹车盘一直是国外进口。国外给一个盘,要还一个盘,否则就要停止供应新盘。甚至几个已经磨损的盘拼装新盘的做法,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国内的维修企业也是有能力做到的,也遭到了严格禁止。我国航空公司的需求,国外企业是完全清楚的,到了该更换的时候没有及时追加订单,就会遭到被拒绝供应新盘的尴尬局面。这其中的无奈与屈辱似乎只有当事者才能感受到。成本控制是航空公司正常运营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在紧急情况下有效控制和避免不必要的航材采购,设法通过内部调配或租赁航材节约成本显得尤为重要。“而国外对我们采取一对一维修,完全看别人的脸色。外商明文规定,紧急订货价格上还要上浮30%。这无论对成本还是运营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不便。”相关业内人士表示。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A318/A319/A320型飞机309架,每年碳刹车盘的更换需求量在1500套左右,大约要花费近5亿元人民币,国产化要求迫切。

    2007年 ,民航总局向中航制动颁发了B757-200型飞机碳刹车盘PMA证书。这标志着我国民机零备件碳刹车盘在国产化替代项目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也充分展示了中航工业制动在国内航空刹车技术研制生产上的领先地位。这也为中航工业制动下一步开创A320、B737等系列飞机碳刹车盘国产化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们在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盘的工程研制方面起步比较早,但是在相关应用领域要落后发达国家20 年时间。”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田广来表示,“如今我们迎头赶上了。我们在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盘工程应用方面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而在碳/陶复合材料刹车盘工程应用方面则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实际上国外企业是非常关注、也非常担心产品的国产化,“不排除进行价格战的可能。”相关业内人士表示,“但是不管怎样,都是有利于民族企业的发展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即使发生价格战,对我们的国有企业管理效能的提升都是具有极大的促动作用。”“加上物流成本、人工成本、关税等各方面因素,国外企业是占不到太多便宜的,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技术上严格要求,在服务保障上贴近客户。”东方航空公司相关领导表示,“只要能造出来,我们就用。”

    惊“碳”一跃

    作为国外产品中国化的替代品,中航制动推出的碳/碳刹车盘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一致,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局面,并在国际航空机轮刹车技术取得了话语权。据了解,中航工业制动研制的高性能碳/碳刹车盘,能使飞机刹车装置减轻40%左右的重量,这对“寸重寸金”的航空制造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革命。随着这些高新技术在飞机上的成功应用,碳刹车材料的高比热、高熔点、高强度、良好的抗冲击力和较高的导热性得到验证。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对中航工业制动的刹车盘制备能力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公司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生产规模和能力跟不上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的压力,很快就转变成科研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的不竭动力。经过反复技术论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大炉子的制造、安装、调试任务,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工艺,并拥有这台大炉子独立的制造技术知识产权。正式投产的这台大型CVD化学气相沉积炉一次可装500盘,等于过去10台炉子的总量,而且沉积周期短、效率高。这台“巨无霸”沉积炉填补了国内空白,受到各方专家的青睐和关注。它的成功投产,使公司的生产能力由2000年每年的200盘,猛增到2007年的6000盘,彻底解决了碳盘生产的瓶颈问题,满足了军机和民机的市场需求,为重点型号任务和科研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航工业制动碳刹车盘开始进入批量化、规模化生产阶段。”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向克阳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碳刹车盘的批量化生产极大地拉低了刹车盘的市场价格,我们成功地将我国的碳/碳刹车盘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航空工业的经济安全。”截至目前,国内军用飞机上配套的碳/碳刹车盘90%以上是由中航工业制动生产的。“现在是一个市场化的经济,我们不仅仅要把碳刹车盘做成一个产品,做成一个科研项目,而且要把碳刹车盘真正做成一个商品,能够推到市场上去,能够使得我们的航空公司在保证安全性基础上,能够提高效益水平。”民航局适航司周凯旋告诉记者。“需要我们再把碳刹车盘变成商品投入市场以后,不断的创造新的安全记录,才能使我们的产品有生命力,才能够在市场上创造我们的效益。”显然,路途遥远且艰辛。东方航空公司相关领导表示,首先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这种质量管理体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符合国际标准、适航规章的质量管理体系。决不能建立在过去的靠人工检测盖章式质量管理,一定要有体系,要分析、评估、跟踪、改进等手段。”“同时要建立完备的文件体系。服务于客户,负责于客户,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客户的安全飞行运营、有利于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还要建立专业化的服务体系,懂市场、懂技术、懂运营、理解客户需求。”东方航空公司相关领导表示。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大整合,吹响了“再造中国航空工业魂魄”的进军世界航空强国的号角。向克阳已经清晰地认识到,随着全球新军事变革的加剧,模块化、系统化、集成化已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实现“三个转变”,也就是由“我们能做什么”转为“我们会卖什么”,由看重“拥有多少资产”转为“拥有多少资源”,由“我要什么权力”转为“我要做成什么事”,这些成为摆在向克阳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会做什么”到“会卖什么”的思维颠覆,成为企业的行为主题。向克阳认为,产业整合,势在必行。“必须以颠覆性思维、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完成飞机起落架、机轮刹车‘点多线长、能力分散’到大一统整合方略。从这一点说,飞机起落架系统的整合方案,无论是管理模式、经营模式,还是利益分割,都是一次根本性、颠覆性的变革。”向克阳告诉记者,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以减少行业内耗的深度整合,已经成为必然。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以资产为纽带,吸纳战略投资商,搭建开放式研究开发平台,从实质上提升一体化设计开发能力、系统综合仿真能力、集成和试验验证能力,及预先研究能力,真正实现航空起降系统的集成化、综合化和数字化。

    目前,我国主机厂所不仅要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飞机的技术指标和构成飞机各系统的功能要求,还要考虑采用何种系统才能满足功能要求,并确定构成系统的成品功能及技术指标,选定成品制造商,导致每个机型要与上百家供应商和研制生产厂签订数百个成品研制技术协议和配套供应合同。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后无论是军机,还是民机都要系统的综合配套。“在ARJ21支线客机,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因为没有模块化、系统化的配套的方式,几乎一家企业也没有进入配套。如,将飞机机轮刹车系统及起落架作为一个综合的起降系统来招标,而按ARJ21支线客机现今执行的招标要求中,我们没有一家企业具备——起降系统集成制造的完整能力,竞标条件不具备,只有将市场拱手给国外竞争对手。”向克阳告诉记者。据了解,中航工业制动先后与贵州新安公司、609所航空机轮刹车专业完成首次专业整合,企业战略转型迈出重要步伐。整合以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竞争能力明显加强。数据显示,“十一五”前三年,销售经营性收入平均年增长32%,累计实现利润17263万元,企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速度。这正是专业整合的力量,促使企业爆发出了巨大的潜能。

    专业化整合,让公司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今年,他们又积极参与集团公司提出的专业化整合的要求,将目光瞄准“提取公因子”的起落架系统重组上,目的就是将过去广泛分散于主机厂所的有关机轮、刹车系统和起落架单元进行整合,再次从深层、高强度的方式进行整合,以形成强有力的系统配套供货能力,以此构筑中航工业的飞机配套从部件到系统交付的可靠支点。2009年7月4日上午7时,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碳/碳刹车产品在空客A320飞机上进行验证飞行。那一天,西安的早晨格外的美丽,霞光初露,辉映神鹰。一行人行色忙碌地向机场停机坪的一架空客A320飞机走去。他们当中,有国家民用航空局适航司、东方航空公司和中航工业制动的领导们,披着金黄的晨辉聚集在一起。7时许,飞机开始启动、滑行,高速滑行,紧急刹车。一系列的动作之后,飞机又回到起点。7时15分,第二次,又是开机、启动、滑行,高速滑行,瞬间,飞行员迅速拉杆,飞机飞上蓝天。约一刻钟左右的时间,飞机机轮携裹着热浪,安全着地。由此,中航制动在30多年碳刹车技术研制的基础上,又成功的研制了代表世界同类先进水平的碳/碳刹车产品,试飞成功。静静的咸阳机场,沸腾了。因为这一时刻,意味着中国有能力研制生产国外大型客机的刹车系统。宣告中国民用航空长期依靠国外进口刹车产品的终结。

    2009年9月18日,民航总局向中航制动颁发了A320碳刹车盘零部件制造人(PMA)批准书。尽管这不是国内第一家取证的企业,但仍吸引了国内数十家媒体的浓厚兴趣。专家所解读的,是生产第一个,当然难。但能保证质量批产达到10000个,则更难。专家们所担心的,正是其批产质量的控制手段;媒体关注的,是其业已形成的上万盘批产能力;市场所关心的,是价格的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性。当三者都具备时,这家企业就构成了新闻。为什么没有太多的人关注第一家取证的企业?相反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这家国有身份的企业上,因为这意味着生产能力和控制手段。生产一个,和生产一万个,皆为合格,这不仅是“量”的差距,更是“质”的变化。只有质的变化,才能在国际上取得话语权。

    一声“碳”息

    哪里有运动,哪里就需要有制动。

    运动无处不在。一般来讲,制动产业包含航空机轮刹车系统和地面车辆制动系统,它是一个包含机械、电子、液压、传感器、自动控制、热力学、计算机和多种材料等多学科的系统。机轮刹车(制动)技术和产品在军民用飞机、汽车、火车、各种机械、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产业规模。上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大量使用重量轻、耐磨损、抗高温、寿命长的碳/碳复合材料制备刹车盘,而国内仍普遍使用着重量大、磨损量大、抗高温变形能力差、使用寿命短的粉末冶金刹车盘。中航制动正式向国家申请研制碳刹车材料,并很快得到了当时的航空工业部的批准。这是中航制动向国家立下了军令状,由此吹响了中国继美、英、法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碳/碳刹车材料国家的进军号。为了让祖国的大飞机早日飞上蓝天,这是中国人百年的梦想。而身为航空人的中航工业制动人,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开始了忘我的奔跑。从军机到民机,从外贸到内贸,无一不体现着航空报国情怀。而这一次飞行的成功,让梦想又向现实迈进一大步。

    起落架是飞机最重要的承力构件,直接关系到飞机和乘员的安全,是飞机的核心系统部件之一。而刹车装置又是起落架系统最为核心的一环,是安全要素的最后防线。作为A320碳刹车盘PMA件的首件产品验证首飞飞行员白清才,在走出机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非常满意,非常平稳,刹车时完全依靠咱们这个刹车盘来刹车的。”飞行员进一步解释说,刹车盘的感觉比我们以前用的刹车速度来得更快一点,制动效能比较理想,从停机的距离和刹车下来温度的表现来看,非常不错。作为行业主管的民航总局适航司副司长周凯旋兴奋的表示,过去,咱们在A320碳刹车盘上还是个空白,从今天开始,这就是一个重大突破。从受制于人到自主自立,这不仅是产业的进步,更是民族工业的自豪。

    中国民用航空过去长期依赖于人,每天飞行于中国上空的民用飞机,大多是国外客机。“哪怕是修理,也要将废旧产品寄原厂,方可更换。”一位从事航空维修30多年的老总透露,“刚买来飞机的那会儿,用起来真是新鲜。可是越到后来随着易损件、磨损件产品的增多,越用越觉得受气。我买的东西,用坏了用废了,我们都无权处理,只能寄到国外厂家。否则,别想买到新的配件产品。”据介绍,从最简单的装饰件,到核心关键件,国内很少有产品上机配套,大多是原国外企业的垄断经营。核心的关键产品,老外明令:“不得而动。”一位领导说,用国外的产品,我们深有体会,受制于人,只有无奈。就拿碳刹车盘产品来说,过去,国内航空公司采取的是,坏一付,寄到国外修一付。无奈之下,公司唯有多备配件,方能应急。我们以每机每年标配四付,每付50万元计算,一年一架飞机就要增加200-300万元的直接成本费用。这一近乎于“霸王条款”的合同,30年来从未改变。业界专家称:这是航空运输成本当中很大的一块,而且是非常不合理的一块。当中航制动产品刚刚通过试飞行后不久,就传出国外碳刹车盘产品降价30%的消息。民航总局适航司副司长周凯旋认为中航制动的介入,意义非常重大。中航制动填补了这个空白以后,在为航空公司节省的同时,也为企业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像中航制动这样的大型国企,能够参加到这个队伍里面来,应该说在市场的供求关系上来讲,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力量。另外,今后国外给我们航空公司设置的机轮刹车产品的种种阻碍,这种情况就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他认为“意义重大”。

    东方航空股份公司是此次验证飞行飞机的提供者。早在产品试飞前,公司高层就表示:支持民族航空工业。如一些专家所言,选择中航制动,品牌和信誉是其中关键一环。中航制动,可以说是中国制动产业界的“大佬”级人物,而东方航空,则是一个中国民航的“长子”企业,也是空客A320飞机的国内最大用户。强强联手的结果,在产业界掀起的波浪,自然不言而喻。专门拿出一架飞机出来做验证飞行,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智慧。“这完全是基于一种理性的判断”。东方航空公司的一位领导表示,中航制动是国内专门研制生产航空机轮刹车的主要生产厂家,其产品已经广泛成功地装配到军机上面,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们的技术。退一步说,在技术革命中,总是需要奉献的,我们也愿意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风险是有的,但是基于我们严格的评估这种风险已经降到零了,不足以损失一架飞机。即使刹车失灵,我们事先准备的预案也足以应付最为糟糕的局面,从而保障飞机的安全。”东航航空公司相关领导表示,这是一个科学的决策过程,也是一个理性的决策过程。“未来我们会更深层次的合作下去,有这次碳刹车装机验证飞行,我们双方在互赢、共利的基础上,要把这件事情进一步做好,当然这也是我们航空公司义不容辞的责任。”东方航空公司相关领导表示,“尽管是自己人,也完全是一种商业化的合作。对质量、技术的要求也丝毫不敢懈怠。首先要保证质量,这是绝对要保证的。目前从理论数据上分析,咱们的产品是不差的。”

    “碳”为观止

    2009年3月7日,空军特级飞行员李峰驾驶我国新研制的歼十飞机在4500米高空进行战术训练。突然出现告警,飞机随时都会出现空中停车,李峰立即返场。在距离机场7公里时,飞机发动机停车。李峰凭借高超的技术,借助巨大的惯性,控制飞机滑向跑道,平稳刹车,安全着陆。十天之后,李峰所在某部向中航制动发来感谢信,对性能优良的机轮刹车系统表示高度赞扬。原来,这架歼十飞机在进行组合战术机动训练过程中,因发动机转子系统突发故障,导致空中停车。在落地的一瞬间,着陆速度300km/h,总剩油量2107.43kg,严重超速、超重。着陆过程中,由于飞机液压系统动力急剧下降,减速伞未能正常放出,李峰使用了应急刹车系统,整个刹车过程正常,着陆滑行1400米,机轮刹车系统完好无损。这是对中航工业制动机轮刹车系统的一次完美的考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个成功的跨越向我们描述着中航工业制动成长的足迹。作为影响飞机起落安全系数的易耗部件,飞机碳刹车盘因其制造工艺复杂、对材料性能尤其是摩擦性能要求苛刻,国内企业少有问津。此前全球民用飞机碳刹车盘市场几乎集中在国外少数几家公司,我国每年须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国外对我们的碳刹车是有技术封锁的,制约了我们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航空公司相关高层表示,之前碳刹车盘一直是国外进口。国外给一个盘,要还一个盘,否则就要停止供应新盘。甚至几个已经磨损的盘拼装新盘的做法,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国内的维修企业也是有能力做到的,也遭到了严格禁止。我国航空公司的需求,国外企业是完全清楚的,到了该更换的时候没有及时追加订单,就会遭到被拒绝供应新盘的尴尬局面。这其中的无奈与屈辱似乎只有当事者才能感受到。成本控制是航空公司正常运营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在紧急情况下有效控制和避免不必要的航材采购,设法通过内部调配或租赁航材节约成本显得尤为重要。“而国外对我们采取一对一维修,完全看别人的脸色。外商明文规定,紧急订货价格上还要上浮30%。这无论对成本还是运营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不便。”相关业内人士表示。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A318/A319/A320型飞机309架,每年碳刹车盘的更换需求量在1500套左右,大约要花费近5亿元人民币,国产化要求迫切。

    2007年 ,民航总局向中航制动颁发了B757-200型飞机碳刹车盘PMA证书。这标志着我国民机零备件碳刹车盘在国产化替代项目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也充分展示了中航工业制动在国内航空刹车技术研制生产上的领先地位。这也为中航工业制动下一步开创A320、B737等系列飞机碳刹车盘国产化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们在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盘的工程研制方面起步比较早,但是在相关应用领域要落后发达国家20 年时间。”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田广来表示,“如今我们迎头赶上了。我们在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盘工程应用方面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而在碳/陶复合材料刹车盘工程应用方面则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实际上国外企业是非常关注、也非常担心产品的国产化,“不排除进行价格战的可能。”相关业内人士表示,“但是不管怎样,都是有利于民族企业的发展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即使发生价格战,对我们的国有企业管理效能的提升都是具有极大的促动作用。”“加上物流成本、人工成本、关税等各方面因素,国外企业是占不到太多便宜的,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技术上严格要求,在服务保障上贴近客户。”东方航空公司相关领导表示,“只要能造出来,我们就用。”

    惊“碳”一跃

    作为国外产品中国化的替代品,中航制动推出的碳/碳刹车盘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一致,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局面,并在国际航空机轮刹车技术取得了话语权。据了解,中航工业制动研制的高性能碳/碳刹车盘,能使飞机刹车装置减轻40%左右的重量,这对“寸重寸金”的航空制造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革命。随着这些高新技术在飞机上的成功应用,碳刹车材料的高比热、高熔点、高强度、良好的抗冲击力和较高的导热性得到验证。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对中航工业制动的刹车盘制备能力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公司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生产规模和能力跟不上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的压力,很快就转变成科研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的不竭动力。经过反复技术论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大炉子的制造、安装、调试任务,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工艺,并拥有这台大炉子独立的制造技术知识产权。正式投产的这台大型CVD化学气相沉积炉一次可装500盘,等于过去10台炉子的总量,而且沉积周期短、效率高。这台“巨无霸”沉积炉填补了国内空白,受到各方专家的青睐和关注。它的成功投产,使公司的生产能力由2000年每年的200盘,猛增到2007年的6000盘,彻底解决了碳盘生产的瓶颈问题,满足了军机和民机的市场需求,为重点型号任务和科研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航工业制动碳刹车盘开始进入批量化、规模化生产阶段。”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向克阳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碳刹车盘的批量化生产极大地拉低了刹车盘的市场价格,我们成功地将我国的碳/碳刹车盘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航空工业的经济安全。”截至目前,国内军用飞机上配套的碳/碳刹车盘90%以上是由中航工业制动生产的。“现在是一个市场化的经济,我们不仅仅要把碳刹车盘做成一个产品,做成一个科研项目,而且要把碳刹车盘真正做成一个商品,能够推到市场上去,能够使得我们的航空公司在保证安全性基础上,能够提高效益水平。”民航局适航司周凯旋告诉记者。“需要我们再把碳刹车盘变成商品投入市场以后,不断的创造新的安全记录,才能使我们的产品有生命力,才能够在市场上创造我们的效益。”显然,路途遥远且艰辛。东方航空公司相关领导表示,首先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这种质量管理体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符合国际标准、适航规章的质量管理体系。决不能建立在过去的靠人工检测盖章式质量管理,一定要有体系,要分析、评估、跟踪、改进等手段。”“同时要建立完备的文件体系。服务于客户,负责于客户,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客户的安全飞行运营、有利于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还要建立专业化的服务体系,懂市场、懂技术、懂运营、理解客户需求。”东方航空公司相关领导表示。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大整合,吹响了“再造中国航空工业魂魄”的进军世界航空强国的号角。向克阳已经清晰地认识到,随着全球新军事变革的加剧,模块化、系统化、集成化已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实现“三个转变”,也就是由“我们能做什么”转为“我们会卖什么”,由看重“拥有多少资产”转为“拥有多少资源”,由“我要什么权力”转为“我要做成什么事”,这些成为摆在向克阳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会做什么”到“会卖什么”的思维颠覆,成为企业的行为主题。向克阳认为,产业整合,势在必行。“必须以颠覆性思维、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完成飞机起落架、机轮刹车‘点多线长、能力分散’到大一统整合方略。从这一点说,飞机起落架系统的整合方案,无论是管理模式、经营模式,还是利益分割,都是一次根本性、颠覆性的变革。”向克阳告诉记者,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以减少行业内耗的深度整合,已经成为必然。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以资产为纽带,吸纳战略投资商,搭建开放式研究开发平台,从实质上提升一体化设计开发能力、系统综合仿真能力、集成和试验验证能力,及预先研究能力,真正实现航空起降系统的集成化、综合化和数字化。

    目前,我国主机厂所不仅要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飞机的技术指标和构成飞机各系统的功能要求,还要考虑采用何种系统才能满足功能要求,并确定构成系统的成品功能及技术指标,选定成品制造商,导致每个机型要与上百家供应商和研制生产厂签订数百个成品研制技术协议和配套供应合同。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后无论是军机,还是民机都要系统的综合配套。“在ARJ21支线客机,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因为没有模块化、系统化的配套的方式,几乎一家企业也没有进入配套。如,将飞机机轮刹车系统及起落架作为一个综合的起降系统来招标,而按ARJ21支线客机现今执行的招标要求中,我们没有一家企业具备——起降系统集成制造的完整能力,竞标条件不具备,只有将市场拱手给国外竞争对手。”向克阳告诉记者。据了解,中航工业制动先后与贵州新安公司、609所航空机轮刹车专业完成首次专业整合,企业战略转型迈出重要步伐。整合以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竞争能力明显加强。数据显示,“十一五”前三年,销售经营性收入平均年增长32%,累计实现利润17263万元,企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速度。这正是专业整合的力量,促使企业爆发出了巨大的潜能。

    专业化整合,让公司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今年,他们又积极参与集团公司提出的专业化整合的要求,将目光瞄准“提取公因子”的起落架系统重组上,目的就是将过去广泛分散于主机厂所的有关机轮、刹车系统和起落架单元进行整合,再次从深层、高强度的方式进行整合,以形成强有力的系统配套供货能力,以此构筑中航工业的飞机配套从部件到系统交付的可靠支点。
希望继续努力
慢慢来,早晚能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