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与林彪:指挥艺术之比较(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05:00
彭德怀与林彪:指挥艺术之比较
--------------------------------------------------------------------------------

开国将领中,彭德怀和林彪的经历秉性截然不同,但均是战功显赫.本文试图对他
们的指挥艺术作一番比较,以期抛砖引玉,看到更多的关于军事指挥方面的文章.
作者手头并无资料可以查询,疏陋之处难免,也希望有识之士给予指教.

一,两个方面的总的比较:

彭德怀出身农民,当过苦力,湖南讲武学堂毕业(?),在湘军中逐年升迁至团长.
一九二八年在段德昌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湖南平江发动兵变,成立了
红五军,彭德怀担任红五军军长.后在五军基础上编成红三军团,彭任军团长.林彪
出身小知识分子家庭,黄埔军校四期毕业,曾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上井冈山,很快
升至团长.在闽西红四军"九大"上,林彪坚决支持毛泽东的立场博得了毛的赏识.当
成立红一军团时,林彪被任命为主力红四军军长.而当一,三军团合并为红一方面军
时,林又被擢升为一军团军团长.

彭德怀和林彪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差异:彭刚烈耿直,林阴柔细致.他们的指挥风
格也因此而不同.彭的三军团勇猛顽强,擅长攻坚;林的一军团则机智灵活,长于伏击.
他们的经历和性格的不同对他们指挥艺术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彭和林在军事指挥上的比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战略思想和战略见解的高
低;另一方面就是战役组织和战术修养的水平的高低.
作为高级指挥员,应该而且必须对战略问题有所思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战局
的走向,才能够更好地组织战役和战斗.在红军时期,彭德怀已经对某些战略问题有
了自己的思考.例如,在第一次反围剿之前,红五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主张不离开平江
地区,与一军团"夹江而阵",彭德怀坚决主张过赣江,与一军团会合.这一主张对于集
中兵力粉碎第一次围剿起了决定性作用.在第五次反围剿后期,彭曾提出放弃中央苏
区,进军湖南,寻求战机.这个提议与毛泽东提出的进军浙皖,迫敌回援,以求运动中歼
敌的战略不谋而合,显示了彭在战略上的眼光.反观林彪,在这个时期,对战略问题并
未提出过什么见解,只是写过一些关于"短促突击"的战术方面的文章.长征时期林彪
曾提出过两个涉及战略的建议或提议:一是会理会议前提出的要求改变领导,由彭德怀
代替毛泽东指挥;另一是长征到达陕北后提出在陕南开辟游击根据地的设想.这两个
建议充分反映了林彪在战略上的不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一直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的职务,自然更多地考虑的是与
战略有关的问题.但林彪于平型关战役后为晋军所误伤,后送苏联养病,直至抗战快
结束才回到国内,因而无法将两人进行比较.有传说林在苏联养伤期间,曾对苏联的
卫国战争有所建议云云,因无确切佐证,所以无法做出评论.

解放战争时期,彭虽担任副总司令之职,但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于
西北战场的指挥,事实上此时于林一样,均为一个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两人在解放战争
中的功绩后文将详细论及.但林彪在辽沈战役打锦州问题上的犹豫和动摇反映出林仍
然未能将战役问题与战略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虑和权衡.当然,林彪的犹豫不是
没有道理,锦西葫芦岛和锦州相距几十公里,又无险要可守,如不能迅速攻克锦州,则
将受到锦西和沈阳两面之敌的夹击,东北野战军将在锦州和沈阳之间的狭窄地区与敌
决战.如失利,后果十分可怕.问题的关键在于林彪一直对整个战略的枢纽在锦州这一
点没有清醒的认识.只要攻下锦州,封死东北的大门,即使付出较大的代价,对于整个
战争来说,仍然是代价最小的选择.反之,如林彪所言改打长春,虽然仍能夺得东北,但
压迫蒋军入关的后果,必将拉长战争的进程,加大所付出的代价.锦州问题,林不是看不
到,而是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所以一遇情况即开始动摇.
五零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中央讨论出兵问题时,林彪的倾向是不出兵或出而不打,
彭德怀则站在毛的一边,主张出兵.事实证明,不但应该出兵,而且能够战而胜之.通过
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彭在战略头脑和眼光上要比林高明.原因在于彭长期在最高军事层
工作,而林则限于担任战区指挥官的职务,考虑问题的本能的出发点存在着差异.

在战役组织和战术素养方面,林彪的细致和谨慎使他几乎从未有过失败的记录,赢得
了常胜将军的美誉.在黄克诚回忆录中曾提到长征时湘江之战和娄山关战斗林彪的表
现,证实林彪能够很快地找到战役的重点和重心,把握战斗的能力很强.众所周知,平型关
战役是林彪指挥的,这是林彪的典型的伏击战,从战斗地点的选择(敌必经之道,只有一
条大路,一边有山),到组织工作的细密(为防止被发现,伏击地对面老爷庙制高点暂不埋
伏),充分显示其战役指挥的能力.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的大兵团作战的指挥已臻化境,辽
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追击和歼灭白崇禧集团的战役都是干净利索,使对手毫无
还手之力.
彭德怀指挥若定,有古名将之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军团第一次攻打长沙:当时
部队过浮桥,城内之敌开城逆袭, 三军团大部分部队已开始动摇.如此时溃退,后果不堪
设想.彭果断下令斩断浮桥,背水而战,果然转败为胜,攻克长沙.此役彭的表现,不愧"横
刀立马"之称赞.但正如谨慎的人不免胆小一样,勇猛的人则不免粗疏.彭在战役组织方面
有时不够精细,所以彭常常有打胜仗之后又吃败仗的记录.比如百团大战后期的关家垴战
斗、解放战争时期的二次打榆林,西府战役打宝鸡的失利以及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第二阶
段的失败等.这除了因为彭的性格上的原因以外,也和彭早年受旧制军训及长期在旧军
中形成的不讲求战术的习惯有关,这和林彪的情况正好相反.彭对战役的把握能力并无
问题,只是不够细密,而这种粗疏反过来往往会影响到战役或战斗的成败.

二、解放战争的功绩问题:
解放战争的功劳簿上第一名无疑是林彪,但并非象《血红雪白》中描写的如此
英明,如前所述,打锦州的动摇是林的败笔.而林彪的战果如此之辉煌,不无因缘际会
之感.抗日战争胜利之初,中共将大批精兵强将调入东北,造成了在东北国共实力相当
(后来更是共军远胜国军) 的情况,这在国共几十年的对抗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林彪在
粮弹充足,兵力相当甚或占优的局面下取得的胜利,犹如滑铁卢战役中之惠灵顿、阿
拉曼战役中之蒙哥马利,终究是以强胜弱,也可以说是理所应当.

实际上解放战争中表现最出色的战区指挥官仍应算彭德怀.西北野战军以不到三
万之众对抗胡宗南三十万大军,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将战争主
动权完全控制在手中,这样的战例是罕见的.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三战,或伏击,或
奔袭,攻敌之所不备,堪称神妙.沙家店一战,全歼钟松的整三十六师,尤其经典.西北野战
军当时回旋余地极小,彭能够果断抓住一瞬即逝的战机,侧水侧敌进行攻击,遂能转危为
安.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参观一野后曾感慨万分.因为一野部队的条件极其艰苦,战士
每人子弹只有七八发,经常没有粮食吃.宜川战役埋伏时,有的部队几天无食物.如此差
的条件要打胜仗,指挥上是要极其高明才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4 5:44:40编辑过]
彭德怀与林彪:指挥艺术之比较
--------------------------------------------------------------------------------

开国将领中,彭德怀和林彪的经历秉性截然不同,但均是战功显赫.本文试图对他
们的指挥艺术作一番比较,以期抛砖引玉,看到更多的关于军事指挥方面的文章.
作者手头并无资料可以查询,疏陋之处难免,也希望有识之士给予指教.

一,两个方面的总的比较:

彭德怀出身农民,当过苦力,湖南讲武学堂毕业(?),在湘军中逐年升迁至团长.
一九二八年在段德昌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湖南平江发动兵变,成立了
红五军,彭德怀担任红五军军长.后在五军基础上编成红三军团,彭任军团长.林彪
出身小知识分子家庭,黄埔军校四期毕业,曾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上井冈山,很快
升至团长.在闽西红四军"九大"上,林彪坚决支持毛泽东的立场博得了毛的赏识.当
成立红一军团时,林彪被任命为主力红四军军长.而当一,三军团合并为红一方面军
时,林又被擢升为一军团军团长.

彭德怀和林彪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差异:彭刚烈耿直,林阴柔细致.他们的指挥风
格也因此而不同.彭的三军团勇猛顽强,擅长攻坚;林的一军团则机智灵活,长于伏击.
他们的经历和性格的不同对他们指挥艺术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彭和林在军事指挥上的比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战略思想和战略见解的高
低;另一方面就是战役组织和战术修养的水平的高低.
作为高级指挥员,应该而且必须对战略问题有所思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战局
的走向,才能够更好地组织战役和战斗.在红军时期,彭德怀已经对某些战略问题有
了自己的思考.例如,在第一次反围剿之前,红五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主张不离开平江
地区,与一军团"夹江而阵",彭德怀坚决主张过赣江,与一军团会合.这一主张对于集
中兵力粉碎第一次围剿起了决定性作用.在第五次反围剿后期,彭曾提出放弃中央苏
区,进军湖南,寻求战机.这个提议与毛泽东提出的进军浙皖,迫敌回援,以求运动中歼
敌的战略不谋而合,显示了彭在战略上的眼光.反观林彪,在这个时期,对战略问题并
未提出过什么见解,只是写过一些关于"短促突击"的战术方面的文章.长征时期林彪
曾提出过两个涉及战略的建议或提议:一是会理会议前提出的要求改变领导,由彭德怀
代替毛泽东指挥;另一是长征到达陕北后提出在陕南开辟游击根据地的设想.这两个
建议充分反映了林彪在战略上的不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一直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的职务,自然更多地考虑的是与
战略有关的问题.但林彪于平型关战役后为晋军所误伤,后送苏联养病,直至抗战快
结束才回到国内,因而无法将两人进行比较.有传说林在苏联养伤期间,曾对苏联的
卫国战争有所建议云云,因无确切佐证,所以无法做出评论.

解放战争时期,彭虽担任副总司令之职,但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于
西北战场的指挥,事实上此时于林一样,均为一个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两人在解放战争
中的功绩后文将详细论及.但林彪在辽沈战役打锦州问题上的犹豫和动摇反映出林仍
然未能将战役问题与战略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虑和权衡.当然,林彪的犹豫不是
没有道理,锦西葫芦岛和锦州相距几十公里,又无险要可守,如不能迅速攻克锦州,则
将受到锦西和沈阳两面之敌的夹击,东北野战军将在锦州和沈阳之间的狭窄地区与敌
决战.如失利,后果十分可怕.问题的关键在于林彪一直对整个战略的枢纽在锦州这一
点没有清醒的认识.只要攻下锦州,封死东北的大门,即使付出较大的代价,对于整个
战争来说,仍然是代价最小的选择.反之,如林彪所言改打长春,虽然仍能夺得东北,但
压迫蒋军入关的后果,必将拉长战争的进程,加大所付出的代价.锦州问题,林不是看不
到,而是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所以一遇情况即开始动摇.
五零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中央讨论出兵问题时,林彪的倾向是不出兵或出而不打,
彭德怀则站在毛的一边,主张出兵.事实证明,不但应该出兵,而且能够战而胜之.通过
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彭在战略头脑和眼光上要比林高明.原因在于彭长期在最高军事层
工作,而林则限于担任战区指挥官的职务,考虑问题的本能的出发点存在着差异.

在战役组织和战术素养方面,林彪的细致和谨慎使他几乎从未有过失败的记录,赢得
了常胜将军的美誉.在黄克诚回忆录中曾提到长征时湘江之战和娄山关战斗林彪的表
现,证实林彪能够很快地找到战役的重点和重心,把握战斗的能力很强.众所周知,平型关
战役是林彪指挥的,这是林彪的典型的伏击战,从战斗地点的选择(敌必经之道,只有一
条大路,一边有山),到组织工作的细密(为防止被发现,伏击地对面老爷庙制高点暂不埋
伏),充分显示其战役指挥的能力.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的大兵团作战的指挥已臻化境,辽
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追击和歼灭白崇禧集团的战役都是干净利索,使对手毫无
还手之力.
彭德怀指挥若定,有古名将之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军团第一次攻打长沙:当时
部队过浮桥,城内之敌开城逆袭, 三军团大部分部队已开始动摇.如此时溃退,后果不堪
设想.彭果断下令斩断浮桥,背水而战,果然转败为胜,攻克长沙.此役彭的表现,不愧"横
刀立马"之称赞.但正如谨慎的人不免胆小一样,勇猛的人则不免粗疏.彭在战役组织方面
有时不够精细,所以彭常常有打胜仗之后又吃败仗的记录.比如百团大战后期的关家垴战
斗、解放战争时期的二次打榆林,西府战役打宝鸡的失利以及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第二阶
段的失败等.这除了因为彭的性格上的原因以外,也和彭早年受旧制军训及长期在旧军
中形成的不讲求战术的习惯有关,这和林彪的情况正好相反.彭对战役的把握能力并无
问题,只是不够细密,而这种粗疏反过来往往会影响到战役或战斗的成败.

二、解放战争的功绩问题:
解放战争的功劳簿上第一名无疑是林彪,但并非象《血红雪白》中描写的如此
英明,如前所述,打锦州的动摇是林的败笔.而林彪的战果如此之辉煌,不无因缘际会
之感.抗日战争胜利之初,中共将大批精兵强将调入东北,造成了在东北国共实力相当
(后来更是共军远胜国军) 的情况,这在国共几十年的对抗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林彪在
粮弹充足,兵力相当甚或占优的局面下取得的胜利,犹如滑铁卢战役中之惠灵顿、阿
拉曼战役中之蒙哥马利,终究是以强胜弱,也可以说是理所应当.

实际上解放战争中表现最出色的战区指挥官仍应算彭德怀.西北野战军以不到三
万之众对抗胡宗南三十万大军,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将战争主
动权完全控制在手中,这样的战例是罕见的.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三战,或伏击,或
奔袭,攻敌之所不备,堪称神妙.沙家店一战,全歼钟松的整三十六师,尤其经典.西北野战
军当时回旋余地极小,彭能够果断抓住一瞬即逝的战机,侧水侧敌进行攻击,遂能转危为
安.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参观一野后曾感慨万分.因为一野部队的条件极其艰苦,战士
每人子弹只有七八发,经常没有粮食吃.宜川战役埋伏时,有的部队几天无食物.如此差
的条件要打胜仗,指挥上是要极其高明才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4 5:44:40编辑过]
三、关于败仗的问题:

林彪一生鲜有败绩,这和他谨慎小心,不打无把握之仗有关.四六年守四平之战虽
然失利,但这是毛泽东为争取停战后有利的态势而要求林死守四平,林并无决定之权.
而本溪失守之后,林能组织东北民主联军迅速脱离与国军的接触,安全撤退,显示了林
优秀的战役组织素养.四七年打四平,林有未亲临,也难算是林的败仗.

相比而言,彭打的仗比林多,打的败仗也比林多.仅以百团大战后期关家垴战斗为例
,彭要求一二九师一定要将坚守有利地形的日军一个大队歼灭,对刘伯承、陈赓的建议
置之不理,甚至出以"取消一二九师番号"的威胁之语.彭的刚愎性格和不讲求战术的指挥
特点非常之鲜明.不过,如同围棋高手很少范低级错误一样,彭的这次失误也是有原因的.
据彭德怀自述中所言,彭不惜伤亡要消灭日军一个大队,是为使日军以后的扫荡不敢再以
大队为单位出动,这样就能够使日军以后扫荡的时间间隔延长,空隙增大,从而增加我军
的回旋余地.所以,彭所犯的这次错误在于过多地从战略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低估了日
军的战斗力.




彭德怀与林彪
送交者: 中央红军的主将 于 August 08, 2000 12:04:03:


在解放战争中林彪与彭德怀在不同的战场,条件不同,任务不同,很难客观比较。换个位置,谁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如果按照“打赣州”和“关家垴战斗”那种打法来打“四平保卫战”说不定早就全军覆灭了,那里还有什么后来的百万大军?!这实在就不好说了。但在红军时期,彭德怀与林彪两人都是主力军团的军团长,而且在同一个战场作战,还是可有一比的!
早期,彭德怀的三军团的战绩与朱毛领导的一军团相比并不逊色,他曾经夺取长沙,震动全国,实力一时甚至超过朱毛领导的一军团。 但后来与林彪指挥的一军团相比就基本处于下峰。他先是坚持打赣州打了个大败仗,元气大伤!此后彭德怀打大庚打了几天也无功而返。而同时期,林彪的一军团,攻漳州却是大捷。攻乐安更是完胜对手(上至旅长下至伙夫一个也没有跑掉)。后来打宜黄时,彭德怀是总指挥,开始他不想一军团插手,打算三军团单独拿下宜黄城。但他硬打不太讲究战术,怎么也打不下来,伤亡不小。 只好让出一面阵地请一军团配合打。结果林彪设计有意放一条路给敌人逃跑,总攻开始后,一军团不仅率先攻入城内,而且逃到城外的敌人也被林彪预先设伏和追击的部队一网打尽,战果远远超过三军团,伤亡却小的多。所以同样的战斗不同人来指挥,有时结果就是不太一样。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彭德怀担任前敌指挥攻打南丰没有打下来,而林彪任前敌指挥在黄坡战斗中取得了首次大伏击战的胜利。林彪的一军团也起了主要作用,战果也比三军团大。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林彪指挥部队打了当时最大的歼灭仗“温房之战”(以700的伤亡歼敌4500多人)。所以红军战士把“常胜将军”的美名送给了林彪而没有给彭德怀是有原因的。

因此,早在红军时期,林彪战绩就超过了彭德怀。而战绩正是战略、战术及带兵等综合素质的体现。林彪的战绩之所以能超过彭德怀,就是因为他的战略眼光、战役指挥艺术和战术研究方面都走在了彭德怀的前面!
彭德怀在赣州打败仗首先就是因为他在战略上犯了错误(此前打长沙先赢后败也是如此)。林彪在漳州打胜仗也首先是因为他在战略上棋高一着(这有毛泽东的功劳,但林彪对毛泽东正确意见的支持也是他在战略上比当时很多人高明的表现)。林彪在战略上的成熟不仅表现在他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的战略主张(如打漳州,在朱毛之争中支持毛泽东等),还表现在他对毛泽东的一些战略失误能即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早在1929年6-7月,毛泽东认为“革命高潮会迅速到来,并提出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林彪当时就反对!后来的实际表明林彪在当时对革命形式的判断是准确和冷静的。而当时彭德怀比毛泽东还要激进的多,两次攻打长沙失败就是例证!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林彪与彭德怀都对“左倾机会主义”的打法不满!林彪和聂融臻两次打电报,建议不要打“堡垒”对“堡垒”,而要坚持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林彪的文章“论短促突击”据李德回忆是他要求林彪写的,目的是为了麻痹敌人。而且林彪的“短促突击”与李德的“短促突击”已经不是一回事,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时敌人应用的战术与前四次围剿已经完全不同,用以前的一些战法已经不实用了,林彪的“短促突击”是研究在敌人用“堡垒战术”步步为营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敌人脱离堡垒的短暂间隙消灭敌人的运动战战法。林彪针对敌人的变化,研究了相应的对策,这在当时红军中只有他一个人这样做,实属难能可贵,也是完全正确的,“温房之战”就是这种打法正确的具体体现!林彪的“短促突击”就是对“温房之战”的总结。

不过,那时林彪对彭老总还是很尊重的,四度赤水期间,林彪曾建议“由彭德怀任前敌指挥”。58年林彪做了党的副主席后,地位已高于彭德怀。但据说在一次军委会上,林彪还要求大家“以后要彭总为中心,服从彭总的领导”。在59年庐山会议,林彪开始也是帮彭德怀的,还对彭德怀说“国防部长还要你来当”,还为彭德怀澄清了“会理会议”的一段不白之冤。从这些可以看出,林彪与彭德怀关系不错。

彭德怀好象对刘伯承不太尊敬,但对林彪还不错。红军时期彭德怀把林彪的一军团称为“大哥”。在晚年的回忆中多次提到一、三军团配合作战的成绩,和一、三军团分开作战之苦。他甚至把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很大程度上归罪于“左倾主义”把一、三军团分开作战,认为如果一、三军团象以往一样配合作战的话,完全可以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长征中的遵义大捷,彭总也认为是一、三军团“自动配合”作战的成绩。彭德怀在回忆录中曾说“事实证明,一三军团在一起就打胜仗,一、三军团分开就都打不好仗”。对一、三军团配合作战的情感跃然纸上。长征时当彭总率后卫三军团通过腊子口时,看到险恶的山峰时曾发出 “真不知我一军团的兄弟是怎样攻克这个天险的” 的感慨,其赞佩之情不难看出。即使在9、13后,彭德怀也象林彪当年在庐山上对自己一样,除了空洞的骂了几句林彪“野心家、阴谋家”外,也没有落井下石,揭发什么具体事情,倒是对林彪在庐山会议上为自己说话做证洗去一段不白之冤难以忘怀。据彭德怀秘书的日记透露,59年庐山会议上,彭总心情一直不好,但有一天例外,就是林彪为彭德怀说话做证洗去一段不白之冤的那一天,彭总心情特好!

彭德怀与林彪性格各异,但在一起打仗却相得益彰,配合的很好,互相尊重。他们都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家,但晚年下场却都很惨,这是中国军人的悲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4 5:46:02编辑过]
不能光说中国军人的悲剧,应该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必然结果。
观点老套,片面,太过片面化!!至今也没有人说彭是个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