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卡瓦”的教父——泰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10:34
教父泰勒与“梅卡瓦” ——张锐生

前言

  “梅卡瓦”坦克自1970年8月起的9年间完成了Ⅰ型的研制后,又分别于1983年和1989年推出了Ⅱ型和Ⅲ型,Ⅳ型可于今年内投产。
  “梅卡瓦”坦克是由泰勒将军主持研制的,他本人的经历直接影响了“梅卡瓦”的设计思想。泰勒早在二战期间就曾在英国参加了犹太人组成的坦克营对德作战。该坦克营以英勇善战著称。他从士兵开始直至担任营指挥官。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他参与并指挥了装甲部队多次战斗,经常身临基层和前线,还亲自担任坦克炮手击毁敌方坦克。1973年戈兰高地的战争中,他是主管作战的副总参谋长,亲自指挥坦克反击战,扭转过以军严重失利的局面。因此他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泰勒根据二十余年装甲部队作战的经验,并统计了12 000余辆坦克在战场上的损伤状况(其中有4 000余辆被击毁)后,在1967年开始构思并论证了适合以色列国情的坦克--“梅卡瓦”。
  泰勒对中国十分友好,他说中国与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直友好相处的两个民族。他曾告诉笔者他读过中国的“孙子兵法”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等著作,受益良多。他承认“梅卡瓦”的设计思想受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遵照毛泽东所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论断。“梅卡瓦”的设计原则就是要最好地保护乘员,其目的是为更好地打击敌人。国内有本专著称“以色列由于兵源有限才强调装甲防护”。这个论点显然肤浅了。
  “梅卡瓦”Ⅰ型坦克于1982年与黎巴嫩的作战中首次被使用。实战证明其设计思想是正确的。在战争中Ⅰ型车暴露在大量苏制RPG-7改进型火箭筒(单兵反坦克武器)、“霍特”反坦克导弹和125毫米滑膛坦克炮等火力下,其乘员伤亡数比传统坦克下降了一多半,且无一辆受伤的Ⅰ型车是不能修复的,无“自爆”现象发生。
  自“梅卡瓦”问世以来国内外媒体对其的报道和评论中,褒扬胜于贬谪。世界著名坦克专家、英国陆军准将辛普金曾誉其为“坦克设计史上第一个具有革命性的设计”。最近国内有军事杂志载文称:“‘梅卡瓦’坦克是‘弹丸小国’做出的让世界叹为观止的事情,而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吗?”该文作者是国内对“梅卡瓦”完全持肯定态度并首次提出我国坦克的研制应借鉴其经验的人士。另一方面,对“梅卡瓦”的负面意见亦不少,认为它“太有以色列特色,其单位功率不足”,还有报道认为“梅卡瓦”性能言过其实,有商业宣传色彩。数次全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上,“梅卡瓦”都列在“十佳”的倒数第一、第二,甚至排在韩国装有105毫米线膛炮的88式坦克之后。最近在互联网上出现的十佳坦克名次表中,“梅卡瓦”Ⅲ仍属中游。其实这种排序不能说明“梅卡瓦”在战术技术性能上的优劣等级,而是存在“假象”。“梅卡瓦”的研制受到过国际上各种政治因素的阻挠。美国曾向以色列施压,要其停止“梅卡瓦”的研制,改购M1A1,以使美国军火商获利。但泰勒顶住美国的封杀,坚持发展。而“狮”式战斗机就没有顶住封杀,被F-16代替了。
  泰勒为证明M1坦克的“不行”,还在试车场上进行了历时数年的“梅卡瓦”与M1A1的对比试验。在这场较量中“梅卡瓦”的行进间射击精度、夜战性能、生存能力和弹药的射击精度等均优于M1A1。在战场模拟对比中“梅卡瓦”的电子装置、无故障工作时间、火力下的生存能力、悬挂系统的稳定性、发动机寿命也均优于M1A1。最近“梅卡瓦”火控研制项目负责人以色列埃尔比特公司狄顺先生告诉笔者,M1A1 与“梅卡瓦”的多次较量中,在首发命中率上M1A1从未占过上风。  
  整个“梅卡瓦”设计研制过程都体现出泰勒是热爱祖国、爱护战士、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坦克战专家。他对本国研制的坦克充满信心。以他的条件完全可以将子女送往物质生活优裕的国家中生活,但他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连年征战的国内去当坦克兵,驾驶他自己设计、研制的坦克冒生命危险去作战,这一点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目前泰勒先生已年逾八十,患有老年性病症,不能再从事“梅卡瓦”的研制工作,但国家仍保留他国防部副部长的职位,留有办公室,以志其在以色列坦克事业中的丰功伟绩。


研制计划及背景

  直至60年代中期,美国才同意提供少量M48、M60和M60A1坦克给以色列。另外,以色列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缴获大量苏制坦克和法国AMX-13等坦克。以色列对它们进行了大量升级改造,虽然其作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这些型号与性能不同的坦克给作战指挥增加了很大难度,尤其是苏制T系列坦克的生存能力很差,火力上也不能完全压制住敌方坦克,更不适应以色列战场环境和地域特点。这些杂牌坦克的后勤与维修工作也十分复杂。有的坦克发动机的中修周期竟低于200摩托小时,履带寿命(无故障)平均不到1 500千米,甚至易损件中连密封圈、垫圈等小零件也品种繁多、数量庞大,这都给建国伊始的以色列军工企业造成极大困难。以色列也担心各供应国若拒绝提供坦克或其零备件,自己的坦克部队将失去战斗力。泰勒深刻认识到若不独立自主地研制适合自己作战环境的坦克,决难应付现实及潜在的“威胁”。这就是“梅卡瓦”坦克的研制背景。
  “梅卡瓦”坦克研制计划的启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以色列的财政状况一直不好,要想启动一个全新坦克的研制与生产的计划是十分困难的。几经周折才得到美国政府一亿零七百万美元军援并取消了订购175辆M60坦克合同,其后研制工作才得以启动。由于以色列工业资源不足、材料工业基础较差,特别是坦克用大马力柴油机制造能力薄弱,不得不购买美国早已不用的AVDS型发动机,达二十年之久。直到“梅卡瓦”Ⅳ型,以色列才得到德国MTU 800系列柴油机的生产许可证,总算能立足国内了,但有些原材料仍需进口。


防护为基础 乘员防护为中心

  “梅卡瓦”未沿袭“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平衡的概念而代以“防护为基础和保护乘员为中心”的原则。
  防护为基础 泰勒认为坦克的防护性能不能与机动性和火力并列。在战场上不是行驶速度的比赛,所以不能完全以行驶速度来表现机动性。没有可靠的防护做保障,坦克就不敢最大限度地接近敌人。这就会影响火炮的首发命中率及穿甲效果,也就谈不到强大火力。所以机动性与火力都是在防护性能的支持下才得以发挥的。  
  保护乘员为中心 “梅卡瓦”在乘员周围都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除装甲以外,将车体上各种可以起防护作用的构件都布置在乘员的上下左右,甚至连水、燃料、机油、工具等都计算出相当于均质装甲钢的防护厚度。“梅卡瓦”整车重量中 75%以上都起着保护乘员的作用,而传统坦克不过50%。其装甲防护(包括防护措施的配置)系按5 000辆以上坦克战场损伤状况和被击中的概率进行配置的。
  “梅卡瓦”车体正面为防护重点,对乘员来讲有四至五层防护,第一层为较厚的近代复合装甲、第二层为燃料及油料、第三层为均质钢装甲、第四层为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第五层是专为驾驶员设置的均质钢装甲。车体侧面有三层防护,外层为整体的近代复合屏蔽装甲、中间层是以合金钢制造的悬挂系统。采用屏蔽面积较大的螺旋弹簧的单独悬挂,而不是扭力轴。第三层是对车体起结构作用的主装甲。
  车体后部为三组中空的装甲结构,中间一组为上下开启的复合装甲车门。左右两组内部有可起防护作用的三防装置和电源等装置。  
  车体底部为防护地雷爆轰波破坏加大了间隙,此间隙还可作储物用。
  炮塔为装甲钢铸件,分内外铸件以焊接方法组装在一起。炮塔外部为复合装甲的挂装件(即附加装甲)。Ⅲ型车则去掉外铸件,装上了模块式复合装甲,覆盖面积达炮塔外表面的60%以上。
  Ⅳ型车重据称在65吨左右,比Ⅲ型重约4吨。Ⅳ型装用了MTU 883型1 500马力发动机,此机干重约1 650千克,比Ⅲ型的1 200马力发动机轻70~80千克。估计Ⅳ型的增重大部分要用在装甲上了。相信Ⅳ型的防护性能会比Ⅲ型高一个台阶。教父泰勒与“梅卡瓦” ——张锐生

前言

  “梅卡瓦”坦克自1970年8月起的9年间完成了Ⅰ型的研制后,又分别于1983年和1989年推出了Ⅱ型和Ⅲ型,Ⅳ型可于今年内投产。
  “梅卡瓦”坦克是由泰勒将军主持研制的,他本人的经历直接影响了“梅卡瓦”的设计思想。泰勒早在二战期间就曾在英国参加了犹太人组成的坦克营对德作战。该坦克营以英勇善战著称。他从士兵开始直至担任营指挥官。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他参与并指挥了装甲部队多次战斗,经常身临基层和前线,还亲自担任坦克炮手击毁敌方坦克。1973年戈兰高地的战争中,他是主管作战的副总参谋长,亲自指挥坦克反击战,扭转过以军严重失利的局面。因此他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泰勒根据二十余年装甲部队作战的经验,并统计了12 000余辆坦克在战场上的损伤状况(其中有4 000余辆被击毁)后,在1967年开始构思并论证了适合以色列国情的坦克--“梅卡瓦”。
  泰勒对中国十分友好,他说中国与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直友好相处的两个民族。他曾告诉笔者他读过中国的“孙子兵法”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等著作,受益良多。他承认“梅卡瓦”的设计思想受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遵照毛泽东所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论断。“梅卡瓦”的设计原则就是要最好地保护乘员,其目的是为更好地打击敌人。国内有本专著称“以色列由于兵源有限才强调装甲防护”。这个论点显然肤浅了。
  “梅卡瓦”Ⅰ型坦克于1982年与黎巴嫩的作战中首次被使用。实战证明其设计思想是正确的。在战争中Ⅰ型车暴露在大量苏制RPG-7改进型火箭筒(单兵反坦克武器)、“霍特”反坦克导弹和125毫米滑膛坦克炮等火力下,其乘员伤亡数比传统坦克下降了一多半,且无一辆受伤的Ⅰ型车是不能修复的,无“自爆”现象发生。
  自“梅卡瓦”问世以来国内外媒体对其的报道和评论中,褒扬胜于贬谪。世界著名坦克专家、英国陆军准将辛普金曾誉其为“坦克设计史上第一个具有革命性的设计”。最近国内有军事杂志载文称:“‘梅卡瓦’坦克是‘弹丸小国’做出的让世界叹为观止的事情,而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吗?”该文作者是国内对“梅卡瓦”完全持肯定态度并首次提出我国坦克的研制应借鉴其经验的人士。另一方面,对“梅卡瓦”的负面意见亦不少,认为它“太有以色列特色,其单位功率不足”,还有报道认为“梅卡瓦”性能言过其实,有商业宣传色彩。数次全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上,“梅卡瓦”都列在“十佳”的倒数第一、第二,甚至排在韩国装有105毫米线膛炮的88式坦克之后。最近在互联网上出现的十佳坦克名次表中,“梅卡瓦”Ⅲ仍属中游。其实这种排序不能说明“梅卡瓦”在战术技术性能上的优劣等级,而是存在“假象”。“梅卡瓦”的研制受到过国际上各种政治因素的阻挠。美国曾向以色列施压,要其停止“梅卡瓦”的研制,改购M1A1,以使美国军火商获利。但泰勒顶住美国的封杀,坚持发展。而“狮”式战斗机就没有顶住封杀,被F-16代替了。
  泰勒为证明M1坦克的“不行”,还在试车场上进行了历时数年的“梅卡瓦”与M1A1的对比试验。在这场较量中“梅卡瓦”的行进间射击精度、夜战性能、生存能力和弹药的射击精度等均优于M1A1。在战场模拟对比中“梅卡瓦”的电子装置、无故障工作时间、火力下的生存能力、悬挂系统的稳定性、发动机寿命也均优于M1A1。最近“梅卡瓦”火控研制项目负责人以色列埃尔比特公司狄顺先生告诉笔者,M1A1 与“梅卡瓦”的多次较量中,在首发命中率上M1A1从未占过上风。  
  整个“梅卡瓦”设计研制过程都体现出泰勒是热爱祖国、爱护战士、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坦克战专家。他对本国研制的坦克充满信心。以他的条件完全可以将子女送往物质生活优裕的国家中生活,但他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连年征战的国内去当坦克兵,驾驶他自己设计、研制的坦克冒生命危险去作战,这一点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目前泰勒先生已年逾八十,患有老年性病症,不能再从事“梅卡瓦”的研制工作,但国家仍保留他国防部副部长的职位,留有办公室,以志其在以色列坦克事业中的丰功伟绩。


研制计划及背景

  直至60年代中期,美国才同意提供少量M48、M60和M60A1坦克给以色列。另外,以色列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缴获大量苏制坦克和法国AMX-13等坦克。以色列对它们进行了大量升级改造,虽然其作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这些型号与性能不同的坦克给作战指挥增加了很大难度,尤其是苏制T系列坦克的生存能力很差,火力上也不能完全压制住敌方坦克,更不适应以色列战场环境和地域特点。这些杂牌坦克的后勤与维修工作也十分复杂。有的坦克发动机的中修周期竟低于200摩托小时,履带寿命(无故障)平均不到1 500千米,甚至易损件中连密封圈、垫圈等小零件也品种繁多、数量庞大,这都给建国伊始的以色列军工企业造成极大困难。以色列也担心各供应国若拒绝提供坦克或其零备件,自己的坦克部队将失去战斗力。泰勒深刻认识到若不独立自主地研制适合自己作战环境的坦克,决难应付现实及潜在的“威胁”。这就是“梅卡瓦”坦克的研制背景。
  “梅卡瓦”坦克研制计划的启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以色列的财政状况一直不好,要想启动一个全新坦克的研制与生产的计划是十分困难的。几经周折才得到美国政府一亿零七百万美元军援并取消了订购175辆M60坦克合同,其后研制工作才得以启动。由于以色列工业资源不足、材料工业基础较差,特别是坦克用大马力柴油机制造能力薄弱,不得不购买美国早已不用的AVDS型发动机,达二十年之久。直到“梅卡瓦”Ⅳ型,以色列才得到德国MTU 800系列柴油机的生产许可证,总算能立足国内了,但有些原材料仍需进口。


防护为基础 乘员防护为中心

  “梅卡瓦”未沿袭“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平衡的概念而代以“防护为基础和保护乘员为中心”的原则。
  防护为基础 泰勒认为坦克的防护性能不能与机动性和火力并列。在战场上不是行驶速度的比赛,所以不能完全以行驶速度来表现机动性。没有可靠的防护做保障,坦克就不敢最大限度地接近敌人。这就会影响火炮的首发命中率及穿甲效果,也就谈不到强大火力。所以机动性与火力都是在防护性能的支持下才得以发挥的。  
  保护乘员为中心 “梅卡瓦”在乘员周围都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除装甲以外,将车体上各种可以起防护作用的构件都布置在乘员的上下左右,甚至连水、燃料、机油、工具等都计算出相当于均质装甲钢的防护厚度。“梅卡瓦”整车重量中 75%以上都起着保护乘员的作用,而传统坦克不过50%。其装甲防护(包括防护措施的配置)系按5 000辆以上坦克战场损伤状况和被击中的概率进行配置的。
  “梅卡瓦”车体正面为防护重点,对乘员来讲有四至五层防护,第一层为较厚的近代复合装甲、第二层为燃料及油料、第三层为均质钢装甲、第四层为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第五层是专为驾驶员设置的均质钢装甲。车体侧面有三层防护,外层为整体的近代复合屏蔽装甲、中间层是以合金钢制造的悬挂系统。采用屏蔽面积较大的螺旋弹簧的单独悬挂,而不是扭力轴。第三层是对车体起结构作用的主装甲。
  车体后部为三组中空的装甲结构,中间一组为上下开启的复合装甲车门。左右两组内部有可起防护作用的三防装置和电源等装置。  
  车体底部为防护地雷爆轰波破坏加大了间隙,此间隙还可作储物用。
  炮塔为装甲钢铸件,分内外铸件以焊接方法组装在一起。炮塔外部为复合装甲的挂装件(即附加装甲)。Ⅲ型车则去掉外铸件,装上了模块式复合装甲,覆盖面积达炮塔外表面的60%以上。
  Ⅳ型车重据称在65吨左右,比Ⅲ型重约4吨。Ⅳ型装用了MTU 883型1 500马力发动机,此机干重约1 650千克,比Ⅲ型的1 200马力发动机轻70~80千克。估计Ⅳ型的增重大部分要用在装甲上了。相信Ⅳ型的防护性能会比Ⅲ型高一个台阶。
继续……
“梅卡瓦”坦克的生存能力 泰勒认为世界上没有打不坏的坦克装甲,一个主战坦克要对现有反坦克武器做到全方向和绝对防护,坦克的总重得100吨以上,如要在单位功率上与目前相同,发动机要3 000马力以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提出对坦克防护性能的评估应该是以乘员为中心的生存能力。所以坦克要有小的着弹面积和足够的机动性,使敌人的观瞄系统不容易捕捉,就算是捕捉到也打不坏,打坏了也易于修复,而且乘员也不易受伤,如果车辆短时间不能修复,乘员仍然可以持轻武器离车战斗。
  传统坦克生存能力的定义则比较简单,即坦克在战场上不易为敌方发现,发现后不易被击中,击中后能生存。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措施中最主要的一条是间隔防护,即乘员与易燃易爆物品的分隔。当易燃易爆物质被引燃或引爆后,向外定向爆炸。
  泰勒将此概念作了修订。他认为间隔防护技术不是最有效的措施。美国M1坦克虽然将40余发弹全放在炮塔尾舱,但隔舱中大量弹药爆燃爆轰后,威力颇大,乘员只是有可能避免伤亡,但整车的战斗力恐仍将丧失。德国的“豹”Ⅱ虽将弹药大部分贮存在炮塔尾部与战斗舱隔绝,仍有部分与乘员混装。苏式坦克没有隔舱化,事实证明它极易发生自爆。
  “梅卡瓦”的防护概念包括了车内装备、弹药与乘员的共同防护。乘员与弹药具有同等级的防护水平。弹药以具有阻燃添加剂的玻璃纤维增强树脂箱包装,即便受到二次效应的影响也绝难引爆。每弹一箱或两弹一箱,可防止一发中弹,邻箱殉爆。这与西方坦克隔舱中的弹药一毁俱毁,殃及整车的情况完全不同。与苏式坦克乘员与战斗舱内呈星形摆放的裸露发射药包相比,安全性更高得多。
  “梅卡瓦”的弹药存放中,有几发立即可取和便于侧向发射时方便取用的少量弹药置于装填手附近,大宗弹药摆放位置的上方有起防护作用的炮塔,还有车体顶装甲,侧装甲和水箱等多重防护。弹药下方有较大间隙的车底板。事实上弹药受到的防护比乘员受到的防护还要强一些。
  在西方提高坦克生存能力的诸技术措施中,“梅卡瓦”拒绝了隔舱化,其余的多种防护措施如“三防装置”、“灭火抑爆系统”等在“梅卡瓦”上应有尽有,而且有些措施是令人难以想到的。例如,坦克的行动部分极易触雷被毁,而“梅卡瓦”的履带被炸断,甚至两个负重轮被炸毁,仍可能在战地自救修复,由于前驱动的作用,仍可低速行驶。又如“梅卡瓦”驾驶员位置狭窄,一旦受伤很难拖离驾驶室进行抢救,所以在驾驶员服装的上衣背部缝有吊带,可从驾驶窗口将伤员快速拖出急救。“梅卡瓦”尾部的乘员舱门上方有两个扶手,乘员如认为猫着腰钻出钻进不方便,可以抓住此扶手双脚同时跃出或跃进,瞬间完成进出动作,真是“细微之处,别具匠心”。
  “梅卡瓦”的针对性很强 “梅卡瓦”的研制不是盲目地追求新技术和高指标,而是针对当前和潜在的敌人拥有的武器而采取对策,利用成熟技术与预期能拿到的科研成果来设计。
  1982年在与黎巴嫩的冲突中,针对T-72坦克,“梅卡瓦”Ⅰ型拿出了在70年代末定型的以105毫米线膛炮发射的M151型(M-111)钨合金穿甲弹。这种弹可在4 000米距离上击穿150毫米/60°标准均质钢板,一举击毁了当时公认为不可战胜的装有125毫米滑膛炮和复合装甲的T-72。这也是Ⅰ型初期装备的M735型弹办不到的事。M735弹在2 400米的距离上才具有M151弹4 000米时的穿甲能力。目前以色列在M151型弹之后,针对反坦克武器及装甲防护的进步又研制出两种新型105毫米穿甲弹。同时,在105毫米穿甲弹的设计与工艺技术基础上为Ⅲ型的120毫米坦克炮研制了两种型号的新弹种。
  不言而喻,“梅卡瓦”的设计就是针对苏制T系列坦克的。
  以色列的坦克科研是连续进行的 以色列坦克从不以“代”分界进行间歇性研制,泰勒称之为“望远镜式”,即一环扣一环地连续进行。坦克上各系统的升级研究包括相关技术(如有关的材料和工艺研究等)都始终与整车研制同步。其火控系统就是典型。Ⅰ型车装的是与炮控分置的简易火控系统,不具备“动-动”射击能力,当时以色列的科研水平只能提供这种火控系统。Ⅱ型的火控系统装备了双向稳定、电液伺服机构和较完备的弹道修正传感器,初步具备了“动-动”射击能力。Ⅲ型的火控系统已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如瞄准线稳定,炮控系统取消了液压系统,为全电控,瞄准方式为指挥仪式,有了昼夜观瞄三合一的潜望式瞄准镜。而Ⅳ型的火控系统又在Ⅲ型基础上作了若干改进,如全数字化等,其中突出的功能是有了“形心跟踪功能”(Centroid Tracking),这是坦克上首次出现的功能。国外报道认为这种形心跟踪技术既适用于攻击地面目标,又适用于攻击直升机。事实上,该技术在跟踪地面目标时不太适用。当火控系统捕捉住地面目标以后,目标如驶入烟尘之中或为建筑物阻挡,火控系统能记忆目标形状继续跟踪到目标再次出现。此记忆时间,实际上只能有4~5秒,超过5~6秒,形心记忆功能就会丧失,如果活动目标在遮蔽物后转向行驶,形心跟踪功能立即丧失殆尽。
  实际上,形心跟踪功能是为攻击低空武装直升机用的。泰勒早在80年代初即预言到对坦克威胁最大的当属武装直升机,怎样利用坦克炮攻击直升机是他长期考虑的问题。直升机速度快,被遮挡物遮蔽的时间短,空中的背景噪音低,容易被捕捉和跟踪。具有形心跟踪功能的火控系统在炮手高放大倍率(12×以上)瞄准镜观瞄之下,对直升机的攻击准确度大大提高。该火控系统早在80年代中期即在155毫米自行火炮上进行试验,研制了十余年才具备了装车条件。Ⅳ型坦克除配有穿甲弹、多用途破甲弹外,增配了对空用弹。这个例子可充分说明泰勒的“望远镜式”科研方式,从构思到在工程上实现,“套接”了几乎20年。这也说明了泰勒的作风十分严谨,不过技术关的和性能未经严格考验的产品决不“上车”。
  “梅卡瓦”的发动机前置设计 坦克上采用前驱动和发动机前置不是新创意,泰勒总结了他早年曾使用过多辆美国M4坦克和法国的AMX-13坦克(为前驱动与前置发动机)的经验和历次中东战争的经验,认为前置发动机的优越性远比后置发动机强。
  一般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总认为把发动机放在前面在战斗中容易受损。泰勒的意见恰恰相反,他认为前置发动机有全车防护性能最好的主装甲防护,而M1、“豹”Ⅱ和T-72的后置发动机的防护水平较低,在车尾部甚至只有步兵战车的防护水平。坦克尾部被击中的机率虽小,但并不等于零,一旦击中很容易被击毁。战争中坦克的新威胁为空中的攻击和地下的磁性地雷。发动机前置使战斗舱后移,舱内的乘员和弹药不仅得到车体顶装甲的保护,而且大部分在炮塔卵翼之下,战斗舱足够安全。坦克前方被击中后,背面产生的米粒般大小的崩落物如击中乘员就可能使之失去战斗力,但花生豆大小的崩落物击中发动机却未必使发动机损坏,由此说明前置发动机的安全性很高,不会降低整车的战术机动性。此外,发动机本身也可使乘员及弹药得到更好的防护。有人认为“发动机后置,如坦克从前方被击穿仍无损于坦克的机动性”。泰勒对此尖锐地批评过:“这是愚蠢的想法,如主装甲被击穿,其后的乘员、操纵系统,甚至弹药都要遭到破坏和伤亡,坦克一旦失控就会立即停止行驶,还谈什么生存能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坦克前方主装甲若被击穿,坦克即完全失去战斗能力。
  “梅卡瓦”极偶尔遇到过发动机被毁的情况,但在战地只用了2~3小时即将发动机更换,继续投入战斗。
  通常坦克在战场上触到磁性地雷后,多数在战斗舱前端爆炸,易使乘员受伤。发动机前置后磁性雷大多在发动机下爆炸,这总比在乘员脚下或弹药下爆炸要安全得多。
  发动机前置后车体高度增加,“梅卡瓦”看起来确实有一些“头小,腰围大”的感觉,这也许是某些人称之“太有以色列特点”的原因之一。泰勒曾提到影响车体高度的因素主要是乘员舒适性和双层车底板间的大间隙,但他也一直希望寻找单位体积功率高和高度较小的发动机。Ⅳ型的MTU883是当前1 500马力柴油机中单位体积功率最大和高度最小的,可能对“梅卡瓦”车体“减肥”有所帮助。
  泰勒也提到过发动机前置后战斗舱容积显著增加,便于改装成指挥车(可多装通信装置等)、伤员输送车、步兵战车和运输车辆等。我认为这只是形容战斗舱容积宽大而已,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有这类的“梅卡瓦”变型车。泰勒曾提到“梅卡瓦”因发动机前置的作用,使其越障能力有所增加,如爬坡度达到35°、越壕宽达到3.5米,这是其它坦克难以达到的。估计这些都是发动机前置后的次要收获,主要的仍是为更好地保护乘员。
  “梅卡瓦”坦克的装甲 装甲防护是泰勒直接领导的重点项目,以色列有一个装甲研究单位,设在海法市,制造则在工厂内进行。装甲科研同样是不分代地连续进行,装甲研究单位任务饱满,打靶的声音不停。
  “梅卡瓦”的装甲,初期称之为复合装甲,以后为保密一律称特种装甲。   
  泰勒提出的模块装甲,实际上是一个盒子,内装若干装甲单元。如果研制出新的装甲单元,可立即在不破坏整车结构的情况下,只更换模块内的旧装甲单元。Ⅰ型的装甲固定方法与“乔巴姆”装甲很相似,以附加装甲的形式装车,可能只对防破甲射流有效,防穿甲弹仍要靠多层钢装甲。“乔巴姆”装甲是英国在1971年首次应用的,比“梅卡瓦”早了8年,相信“乔巴姆”对以色列是保不住密的。“梅卡瓦”Ⅱ型以后即开始引用泰勒创意的模块结构概念,估计抗穿甲弹的性能比“乔巴姆”要有所提高。   
  Ⅲ型的装甲防护比Ⅱ型厚重,其内部结构肯定有了较大改变。模块化的装甲内部结构,随新科研成果的出现常换常新,抗弹性能不断提高。法国“勒克莱尔”坦克也采用了模块式装甲结构,但比以色列晚了数年。
  以色列首次在1982年对黎巴嫩的战争中使用了爆炸反应装甲,证明对防苏制RPG型反坦克单兵火箭有显著效果。泰勒不主张在“梅卡瓦”上采用爆炸反应装甲,所以这类装甲只用在改造车辆上。  
  以色列科研与工业部门团结协作的产品 “梅卡瓦”坦克约有零部件25 000~30 000个,需用的材料以品种及规格计超过一千种,其协作单位超过200个,牵涉到的工业部门遍及全国。70年代初期以色列经济困难,工业基础差,所以Ⅰ型所用的零部件中进口的占30%。Ⅰ型的动力、传动、火控等在当时还不是最先进,但它凭总体设计的优越性在中东战争中已具有压倒优势。
  Ⅱ型及Ⅲ型采用的进口件则逐渐减少。在Ⅳ型上除少数原材料外,进口件已趋近零,堪称立足国内了,其装甲防护、火力、动力、车辆电子装置等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近30年来,“梅卡瓦”的研制明显地带动了以色列全国有关工业技术的发展,同时全国有关工业也成为“梅卡瓦”发展的基础。例如:“梅卡瓦”的火控系统在Ⅰ型上装用的是美国凯迪拉克·盖基公司提供生产许可证的产品,Ⅱ型车上则在Ⅰ型的基础上装了美国休斯公司的热成像仪,而Ⅲ型则成为近代指挥仪式全数字化的火控系统,Ⅳ型上则又有了如前所述的改进。据埃尔比特公司狄顺先生最近告知,原负责“梅卡瓦”火控研制与生产的两个公司埃洛甫和埃尔比特公司已合并成一个公司,即今天的埃尔比特公司,拥有雇员5 000余人,是国际上技术最先进的大型光电企业之一。这个企业的发展是与“梅卡瓦”的发展同步的。该公司设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各种战斗车辆上光电产品的性能升级工作。
  “梅卡瓦”坦克上没有仿制的外国产品 通常认为以色列的国防工业技术多来源于英、美,这也是事实,但在“梅卡瓦”上却找不到一件仿制品。泰勒曾讲,用在“梅卡瓦”上的105炮不是英国的,是经以色列改造的105毫米坦克炮,炮口能量较大、体积较小,而且具有前抽身管等特点。Ⅳ型以后的型号要装的140毫米坦克炮已在研制中。还有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即北约制造的105毫米炮弹在以色列的105毫米炮上可以发射,而以色列制造的弹,在北约的105毫米火炮上不能合膛,而且一旦卡在膛上要两个人用撬棍才能退膛。这可能代表了泰勒的“洋为己用,但己不为洋用”的性格。
  以色列人引以自豪的M-111型钨合金长杆型穿甲弹,比当时美军装备的同类型M735穿甲弹性能高很多。M-111型弹采用了经过以色列改造的美国旋锻设备,使锤头围绕毛坯对打,其对打速度高达2 250次/分,此特有的高频旋锻工艺不仅使锻造的弹头机械性能好,给增大长径比创造了条件,而且成品率高达98%。M-111弹加工精度也很高,是滑膛、线膛炮两用弹。这都是美国当时弹芯制造工艺达不到的水平。欧洲有的国家已购买了以色列该弹的工艺技术转让。


后记

  “梅卡瓦”坦克的研制,不可否认,是成功的,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了一位具有指挥坦克作战经历,又有丰富的使用坦克经验的泰勒作为研制项目的领头人。
  泰勒是“梅卡瓦”坦克总负责人,同时又是以色列国防部副部长和国防军的订货代表。泰勒领导了一个庞大的、团结的、由技术人员组成的班子,负责科学决策的咨询及评估,所以能在战术技术的论证、科研、试制、生产和装备上未发生过任何失误。“梅卡瓦”坦克的研制得到了以色列全国人民的支持,使“梅卡瓦”坦克的科研工作能够在漫长的30年中未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得以稳步前进。泰勒为以色列装甲部队和坦克科研做出了重大贡献,以色列人尊称他为“梅卡瓦”坦克的“教父”。
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