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最强者说了算 官家主导传统中国社会文化秩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37:03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专家论史 > 正文暴力最强者说了算 官家主导传统中国社会文化秩序2012年02月19日 09:08
来源:博览群书 作者:吴思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9/12613827_0.shtml
核心提示:官家集团掌握的核心资源就是暴力。“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条在中国历史上通行的元规则,决定规则的规则,保证了官家在社会文化秩序方面的主导权,至少确保了否决权。



本文摘自《博览群书》2008年第2期,作者:吴思,原题:《也说“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


吴方和这本书

吴方生于1948年,44岁时出版《青山遮不住——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三年后因癌症去世。大学的同班同学传说:吴方写此书极苦,揣着馒头,成年累月泡在图书馆里。他原本是一个认真的人,这本纵览数千年的大作,简直就是用生命换来的。

展读此书,我的感觉正如他引用的王献之那段话:“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所谓山,即历史上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川,即吴方给予的各种解说。这些解说往往出人意料,让我感到茅塞顿开,熟悉的文化现象随之呈现出新的面貌。山川自相映发,我的念头也此起彼伏,随手记下的就有六十余条。这是一段愉悦而坚实的阅读经历。

顺着山川景色的比喻说开去,我近十年来埋头研究地质板块,关注暴力和财产之类的硬力量,只问利害关系,不睬风花雪月。看吴方的文化研究,除了山脉河流之外,还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秋月春风,比我关注的领域开阔多了,丰富多了,也复杂多了。不过,说到山川走向之类的基本架构,我还可以从地质学的角度多几句嘴,算作阅读吴方的心得,或许还能充当这本书的导读。至于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吴方的原意,在多大程度上属于借题发挥,读者浏览之后自能判断。

中国文化的姓名

读吴方的文化史,我体会到他写作中的一个困难:核心概念选择的困难。

谈起中国的传统文化,数十年来,人们习惯性地称之为“封建文化”。这个命名源自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出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主流历史观。但吴方使用这个概念时很谨慎,我甚至觉得他在回避这个概念。

任何文化体系,必定有一个支配者。如果说西周文化的主导力量是封建贵族,西周文化在各方面表现出封建贵族的口味,吴方显然是赞成的。他在书中也使用了“周代封建文化”这个说法。可是,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汉朝又承袭秦制,秦汉文化还能叫封建文化吗?吴方说:“旧的封建贵族势力已在秦汉之际瓦解”,“皇族子弟虽分封王侯,却并无实际责任与势力。”封建势力如此之弱,自然不能成为文化的主宰。可是,不用封建文化这个概念,又该如何称呼秦汉以来的传统文化呢?

吴方煞费苦心。书中出现了“强制性文化”、“专制秩序”、“文化专制主义”、“以权力为中心的文化秩序”、“古代的‘军国主义’”等等说法。吴方说汉朝“主要的文化创造活动围绕着帝国体制而进行”,明朝文化是“国家导向”的,“清代社会的主导文化行为,建设和破除、提倡和禁止,都是在以皇权为核心的大一统模式内塑造的。”
这么多说法,到底有没有一个统称呢?吴方没有给出来。

假如吴方活到今天,修订再版这本书,我会建议他考虑我找到的概念:“官家主义”。我认为,秦汉以来,在中国“主义”的,说了算的,起主导或支配作用的,正是官家集团。中国是官家主义社会,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官家文化。

官家,《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旧时指官府。2、古代对皇帝的称呼。《汉语大词典》的释义还包括:3、旧时对官吏、尊贵者及有权势者的尊称。

在这个概念里,我们既可以看到皇权,即所谓王法,也可以看到各衙门的部门利益,即所谓土政策或部门立法,还可以发现官吏们的个人私利,即大大小小的潜规则。这三者之间既合作又争夺,形成各自的地盘,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秩序立法定规。官家概念的多义性,使我们既能确认整体特征,又能拆解内部结构。

官家集团是由暴力集团发展而来的。几乎每个朝代的创建者都是某种暴力集团的首领,他们率部打天下,然后称帝封侯坐江山。皇家贵族再雇佣代理人即各级官吏替他们治理天下。官家集团掌握的核心资源就是暴力。“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条在中国历史上通行的元规则,决定规则的规则,保证了官家在社会文化秩序方面的主导权,至少确保了否决权。

主导者如何发挥作用

官家集团如何主宰文化的发展?吴方有精确详细的描述。

商鞅三见秦孝公,第一次讲“帝道”,说得孝公直打瞌睡。第二次讲“王道”,即德政那一套,孝公仍不感兴趣,以为不切实用。第三次讲“霸道”,秦孝公“语数日不厌”。吴方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官家集团的首领,如何在比较中选择了法家文化。反过来,如果谁抗拒改造,官家可以使用暴力,焚书坑儒,直截了当地剪除异己。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体现了官家的选择。皇帝认为儒家最有助于长治久安。可见儒、道、法,连同外来的佛教文化,都在官家文化的统摄之下,其兴衰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官家选择的结果。

科举制度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人的行为。这是官家选拔代理人的制度,考试内容则体现了官家的意识形态主张。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下,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弥漫于官场内外,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尊奉这种价值的,可能名利双收;背离这种价值的,很难逃脱贫贱的命运。

在比较软性的艺术领域,官家的支配作用依然强大。

吴方说,汉朝艺术以讲究富丽矜夸的宫廷尊贵需要为主导,如绘画和大赋。元朝的艺术风格,由清雅转向粗犷的华丽装饰,体现了游牧民族统治集团的口味。

官家搞文化的优势在于组织的力量。这种力量擅长搞工程,例如紫禁城、颐和园、御用瓷器、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等等。如此耗费巨大的文化工程也只有官家才搞得起。由此也可以解释,官家的文化工程,为何具有壮丽、雄伟、宏大而精致的特色。

清代考据和文字学的高度发达,一方面起源于对明朝空疏之学的不满,另一方面来自官家文字狱的挤压。两股力量会合,形成了清朝在规范和约束之下发展的精神世界,狭窄而深入,繁缛,堆饰,拘谨,精细,虽不能开辟文化新天地,却把前人开创的事业做得细致完美。

在官家集团内部,士大夫的文化创造结出了累累硕果。他们用诗词散文等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精微的人生体验。即使晚唐的诗风,悲凉颓唐的意境,唯美与享受的风气,在吴方看来,也是被迫内向开掘的产物,折射出政治进路的挫折和无奈。

士大夫充满矛盾的人生体验还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和宗教。

吴方说,中国士大夫的人生哲学分为两部分而互补,进取和退隐,入世与出世,杀身成仁与保全天年,好像天平的两端时时摇摆,禅宗正为后者提供了理论支持。老庄关于出世的思想,也成为士大夫人生进退、心理平衡的重要环节,形成儒道互补的基本模式。

士大夫在精神领域的创造,既有时代性和阶级特色,又包含了人类共通的深刻经验。
官家之外的创新

吴方这本书,我读到元朝,经过多次重复,才意识到内在的路数。在他的笔下,每个朝代都面临一个问题:谁在选择文化?谁需要?谁供应?谁主宰?

譬如元朝,贵族统治集团自然是文化的主宰者。但在他们之外,市民也需要娱乐,都市平民对戏曲和说书有浓厚的兴趣,而读书人的传统仕进之路几乎断绝,于是,大量的文人进入戏曲创作领域。有需求又有高水平的供应者加入,元曲便雅化、深化,形成一座文化高峰。在仕进之路断绝的背景下,元朝的文人画自写胸中丘壑,求神似不顾形似,也达到了隐逸之气的高峰。

明朝的市民和市井,产生了成就甚高的戏曲和小说,这些都是新东西。尽管新得有限。毕竟中国的市民尚未长大,新的文化也长不大。清朝的开创性文化成就,或是前朝遗民创造的,或是西方激发的。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聊斋志异》和《红楼梦》,都是官场之外的富于叛逆性的产物。

从源头说起,《诗经》中最精彩的篇章就是民间的歌谣。春秋战国王纲解纽,统治集团的控制能力下降,中国便进入了最具文化创造力的时期,百家争鸣,孔夫子就是第一位一鸣惊人的民间教育家。秦汉大一统,文化成就乏善可陈,民间的汉乐府和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那时的文化精粹。魏晋南北朝又是官家控制能力薄弱的时代,也是中国哲学和文学发展的一座高峰。

除了各种民间力量,非官方的力量还包括外来文明的影响。佛教文化自不必说,西部和北部各民族的音乐、歌舞、饮食、服装、建筑等等也全面融入了我们的文化传统。晚清以来,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更是全方位的,科学、民主、大工业、现代化,都是中国文化之外的新东西。中国文化史在外来文明的刺激下揭开了新的一章。

王朝循环问题

这本文化史追溯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还有在此基础上孕育的心理体系,包括风俗、道德、法律、信仰、知识、艺术等等。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例如生产工具,农耕技术,在千年的时段内大体是稳定的。这部分内容,吴方主要放在先秦部分讨论。秦汉之后重点就转向了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生活秩序。这种秩序两百年左右重组一次,形成醒目的王朝兴衰和治乱循环,吴方称其为中国历史的“定势”。

为什么会有这种循环?官家主义的说法可以解释一半。

如果把汉朝比喻为一家股份公司,皇帝就是最大的股东,就是董事长。追随他打天下的贵族就是小股东。皇家贵族雇佣官吏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即大大小小的经理。官家集团的内部矛盾在于:条条块块和各级代理人,都倾向于扩张自身权力。在与皇帝的博弈中,衙门和官僚个人掌握着实际操作者的信息优势,皇帝难以约束他们无孔不入的私利扩张。于是,谁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闹独立,闹分裂。只要有军队,就可以明目张胆地闹。没有军队,也可以阳奉阴违地闹,把中央集权闹得四分五裂,名存实亡。

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就是官僚代理人闹成了贵族股东。他们借九品中正制操纵用人权,进而把持政权,成为占田受赐的世袭性股东,豪门士族也成为政治和文化的主导者。科举制推行之后,门阀士族的用人权削弱了,门阀制度在中国渐渐衰落,中国社会便有了更重的平民色彩。

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可以看作官家主义中衙门即“条条块块”闹出的成就。各地军政大员大权独揽,军队对他个人效忠,权力世袭,条条块块发展成一个个独立王国,经理们成了一个个小老板,进而觊觎大老板的位置。清帝退位和民初军阀混战的直接原因也在这里。

无论官家集团的哪一部分闹,最终目的还是瓜分地盘,占有民间创造的财富。儒家本来已经划分好民众与官家集团的利益边界,但在部门利益和潜规则的逐步侵蚀下,甚至在皇帝本人的侵犯下,边界的实际位置越来越偏离均衡点,生产集团最终承受不了官家集团的重压,流离失所,揭竿造反,社会秩序于是崩溃。

总之,“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官家主义的内部矛盾和潜规则的存在,可以精确地解释“合久必分”:官家集团内部的均衡逐步遭到破坏,官家集团和生产集团的均衡逐步遭到破坏,皇帝和民众都无力抵抗权力实际使用者弥漫不断的蚕食,社会秩序必然走向崩溃。这种规律甚至可以借助博弈论用数字计算出来,我在《潜规则》和《血酬定律》中做过尝试。

可是,为什么会有“分久必合”?在乱世之中各个暴力集团彼此竞争,某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终吞并群雄,一统天下,似乎有很大的偶然性。长久分裂下去,甚至像欧洲那样以分裂为常态,应该很有可能。那么,中国为什么统一过那么多回?这里是否需要引入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因素?儒家之道是否发挥了重大作用?地理因素又起了多大作用?吴方没有讨论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想透。这意味着中国的文化史还将写下去,我们对自身的认识还将继续深化。

(《青山遮不住——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吴方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4月版,48。00元。此书原名《中国文化史图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专家论史 > 正文暴力最强者说了算 官家主导传统中国社会文化秩序2012年02月19日 09:08
来源:博览群书 作者:吴思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9/12613827_0.shtml
核心提示:官家集团掌握的核心资源就是暴力。“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条在中国历史上通行的元规则,决定规则的规则,保证了官家在社会文化秩序方面的主导权,至少确保了否决权。



本文摘自《博览群书》2008年第2期,作者:吴思,原题:《也说“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


吴方和这本书

吴方生于1948年,44岁时出版《青山遮不住——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三年后因癌症去世。大学的同班同学传说:吴方写此书极苦,揣着馒头,成年累月泡在图书馆里。他原本是一个认真的人,这本纵览数千年的大作,简直就是用生命换来的。

展读此书,我的感觉正如他引用的王献之那段话:“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所谓山,即历史上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川,即吴方给予的各种解说。这些解说往往出人意料,让我感到茅塞顿开,熟悉的文化现象随之呈现出新的面貌。山川自相映发,我的念头也此起彼伏,随手记下的就有六十余条。这是一段愉悦而坚实的阅读经历。

顺着山川景色的比喻说开去,我近十年来埋头研究地质板块,关注暴力和财产之类的硬力量,只问利害关系,不睬风花雪月。看吴方的文化研究,除了山脉河流之外,还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秋月春风,比我关注的领域开阔多了,丰富多了,也复杂多了。不过,说到山川走向之类的基本架构,我还可以从地质学的角度多几句嘴,算作阅读吴方的心得,或许还能充当这本书的导读。至于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吴方的原意,在多大程度上属于借题发挥,读者浏览之后自能判断。

中国文化的姓名

读吴方的文化史,我体会到他写作中的一个困难:核心概念选择的困难。

谈起中国的传统文化,数十年来,人们习惯性地称之为“封建文化”。这个命名源自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出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主流历史观。但吴方使用这个概念时很谨慎,我甚至觉得他在回避这个概念。

任何文化体系,必定有一个支配者。如果说西周文化的主导力量是封建贵族,西周文化在各方面表现出封建贵族的口味,吴方显然是赞成的。他在书中也使用了“周代封建文化”这个说法。可是,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汉朝又承袭秦制,秦汉文化还能叫封建文化吗?吴方说:“旧的封建贵族势力已在秦汉之际瓦解”,“皇族子弟虽分封王侯,却并无实际责任与势力。”封建势力如此之弱,自然不能成为文化的主宰。可是,不用封建文化这个概念,又该如何称呼秦汉以来的传统文化呢?

吴方煞费苦心。书中出现了“强制性文化”、“专制秩序”、“文化专制主义”、“以权力为中心的文化秩序”、“古代的‘军国主义’”等等说法。吴方说汉朝“主要的文化创造活动围绕着帝国体制而进行”,明朝文化是“国家导向”的,“清代社会的主导文化行为,建设和破除、提倡和禁止,都是在以皇权为核心的大一统模式内塑造的。”
这么多说法,到底有没有一个统称呢?吴方没有给出来。

假如吴方活到今天,修订再版这本书,我会建议他考虑我找到的概念:“官家主义”。我认为,秦汉以来,在中国“主义”的,说了算的,起主导或支配作用的,正是官家集团。中国是官家主义社会,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官家文化。

官家,《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旧时指官府。2、古代对皇帝的称呼。《汉语大词典》的释义还包括:3、旧时对官吏、尊贵者及有权势者的尊称。

在这个概念里,我们既可以看到皇权,即所谓王法,也可以看到各衙门的部门利益,即所谓土政策或部门立法,还可以发现官吏们的个人私利,即大大小小的潜规则。这三者之间既合作又争夺,形成各自的地盘,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秩序立法定规。官家概念的多义性,使我们既能确认整体特征,又能拆解内部结构。

官家集团是由暴力集团发展而来的。几乎每个朝代的创建者都是某种暴力集团的首领,他们率部打天下,然后称帝封侯坐江山。皇家贵族再雇佣代理人即各级官吏替他们治理天下。官家集团掌握的核心资源就是暴力。“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条在中国历史上通行的元规则,决定规则的规则,保证了官家在社会文化秩序方面的主导权,至少确保了否决权。

主导者如何发挥作用

官家集团如何主宰文化的发展?吴方有精确详细的描述。

商鞅三见秦孝公,第一次讲“帝道”,说得孝公直打瞌睡。第二次讲“王道”,即德政那一套,孝公仍不感兴趣,以为不切实用。第三次讲“霸道”,秦孝公“语数日不厌”。吴方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官家集团的首领,如何在比较中选择了法家文化。反过来,如果谁抗拒改造,官家可以使用暴力,焚书坑儒,直截了当地剪除异己。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体现了官家的选择。皇帝认为儒家最有助于长治久安。可见儒、道、法,连同外来的佛教文化,都在官家文化的统摄之下,其兴衰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官家选择的结果。

科举制度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人的行为。这是官家选拔代理人的制度,考试内容则体现了官家的意识形态主张。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下,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弥漫于官场内外,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尊奉这种价值的,可能名利双收;背离这种价值的,很难逃脱贫贱的命运。

在比较软性的艺术领域,官家的支配作用依然强大。

吴方说,汉朝艺术以讲究富丽矜夸的宫廷尊贵需要为主导,如绘画和大赋。元朝的艺术风格,由清雅转向粗犷的华丽装饰,体现了游牧民族统治集团的口味。

官家搞文化的优势在于组织的力量。这种力量擅长搞工程,例如紫禁城、颐和园、御用瓷器、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等等。如此耗费巨大的文化工程也只有官家才搞得起。由此也可以解释,官家的文化工程,为何具有壮丽、雄伟、宏大而精致的特色。

清代考据和文字学的高度发达,一方面起源于对明朝空疏之学的不满,另一方面来自官家文字狱的挤压。两股力量会合,形成了清朝在规范和约束之下发展的精神世界,狭窄而深入,繁缛,堆饰,拘谨,精细,虽不能开辟文化新天地,却把前人开创的事业做得细致完美。

在官家集团内部,士大夫的文化创造结出了累累硕果。他们用诗词散文等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精微的人生体验。即使晚唐的诗风,悲凉颓唐的意境,唯美与享受的风气,在吴方看来,也是被迫内向开掘的产物,折射出政治进路的挫折和无奈。

士大夫充满矛盾的人生体验还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和宗教。

吴方说,中国士大夫的人生哲学分为两部分而互补,进取和退隐,入世与出世,杀身成仁与保全天年,好像天平的两端时时摇摆,禅宗正为后者提供了理论支持。老庄关于出世的思想,也成为士大夫人生进退、心理平衡的重要环节,形成儒道互补的基本模式。

士大夫在精神领域的创造,既有时代性和阶级特色,又包含了人类共通的深刻经验。
官家之外的创新

吴方这本书,我读到元朝,经过多次重复,才意识到内在的路数。在他的笔下,每个朝代都面临一个问题:谁在选择文化?谁需要?谁供应?谁主宰?

譬如元朝,贵族统治集团自然是文化的主宰者。但在他们之外,市民也需要娱乐,都市平民对戏曲和说书有浓厚的兴趣,而读书人的传统仕进之路几乎断绝,于是,大量的文人进入戏曲创作领域。有需求又有高水平的供应者加入,元曲便雅化、深化,形成一座文化高峰。在仕进之路断绝的背景下,元朝的文人画自写胸中丘壑,求神似不顾形似,也达到了隐逸之气的高峰。

明朝的市民和市井,产生了成就甚高的戏曲和小说,这些都是新东西。尽管新得有限。毕竟中国的市民尚未长大,新的文化也长不大。清朝的开创性文化成就,或是前朝遗民创造的,或是西方激发的。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聊斋志异》和《红楼梦》,都是官场之外的富于叛逆性的产物。

从源头说起,《诗经》中最精彩的篇章就是民间的歌谣。春秋战国王纲解纽,统治集团的控制能力下降,中国便进入了最具文化创造力的时期,百家争鸣,孔夫子就是第一位一鸣惊人的民间教育家。秦汉大一统,文化成就乏善可陈,民间的汉乐府和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那时的文化精粹。魏晋南北朝又是官家控制能力薄弱的时代,也是中国哲学和文学发展的一座高峰。

除了各种民间力量,非官方的力量还包括外来文明的影响。佛教文化自不必说,西部和北部各民族的音乐、歌舞、饮食、服装、建筑等等也全面融入了我们的文化传统。晚清以来,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更是全方位的,科学、民主、大工业、现代化,都是中国文化之外的新东西。中国文化史在外来文明的刺激下揭开了新的一章。

王朝循环问题

这本文化史追溯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还有在此基础上孕育的心理体系,包括风俗、道德、法律、信仰、知识、艺术等等。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例如生产工具,农耕技术,在千年的时段内大体是稳定的。这部分内容,吴方主要放在先秦部分讨论。秦汉之后重点就转向了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生活秩序。这种秩序两百年左右重组一次,形成醒目的王朝兴衰和治乱循环,吴方称其为中国历史的“定势”。

为什么会有这种循环?官家主义的说法可以解释一半。

如果把汉朝比喻为一家股份公司,皇帝就是最大的股东,就是董事长。追随他打天下的贵族就是小股东。皇家贵族雇佣官吏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即大大小小的经理。官家集团的内部矛盾在于:条条块块和各级代理人,都倾向于扩张自身权力。在与皇帝的博弈中,衙门和官僚个人掌握着实际操作者的信息优势,皇帝难以约束他们无孔不入的私利扩张。于是,谁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闹独立,闹分裂。只要有军队,就可以明目张胆地闹。没有军队,也可以阳奉阴违地闹,把中央集权闹得四分五裂,名存实亡。

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就是官僚代理人闹成了贵族股东。他们借九品中正制操纵用人权,进而把持政权,成为占田受赐的世袭性股东,豪门士族也成为政治和文化的主导者。科举制推行之后,门阀士族的用人权削弱了,门阀制度在中国渐渐衰落,中国社会便有了更重的平民色彩。

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可以看作官家主义中衙门即“条条块块”闹出的成就。各地军政大员大权独揽,军队对他个人效忠,权力世袭,条条块块发展成一个个独立王国,经理们成了一个个小老板,进而觊觎大老板的位置。清帝退位和民初军阀混战的直接原因也在这里。

无论官家集团的哪一部分闹,最终目的还是瓜分地盘,占有民间创造的财富。儒家本来已经划分好民众与官家集团的利益边界,但在部门利益和潜规则的逐步侵蚀下,甚至在皇帝本人的侵犯下,边界的实际位置越来越偏离均衡点,生产集团最终承受不了官家集团的重压,流离失所,揭竿造反,社会秩序于是崩溃。

总之,“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官家主义的内部矛盾和潜规则的存在,可以精确地解释“合久必分”:官家集团内部的均衡逐步遭到破坏,官家集团和生产集团的均衡逐步遭到破坏,皇帝和民众都无力抵抗权力实际使用者弥漫不断的蚕食,社会秩序必然走向崩溃。这种规律甚至可以借助博弈论用数字计算出来,我在《潜规则》和《血酬定律》中做过尝试。

可是,为什么会有“分久必合”?在乱世之中各个暴力集团彼此竞争,某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终吞并群雄,一统天下,似乎有很大的偶然性。长久分裂下去,甚至像欧洲那样以分裂为常态,应该很有可能。那么,中国为什么统一过那么多回?这里是否需要引入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因素?儒家之道是否发挥了重大作用?地理因素又起了多大作用?吴方没有讨论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想透。这意味着中国的文化史还将写下去,我们对自身的认识还将继续深化。

(《青山遮不住——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吴方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4月版,48。00元。此书原名《中国文化史图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