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西北汉人吃亏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33:11
同治年间,各地回民叛乱,宁夏回民也蠢蠢欲动,宁夏兵备道候登云组织汉族民团防备,宁夏将军庆瑞主张招抚回民,指责候登云激怒回民,从而强迫汉族民团解散并上缴兵器,于是宁夏回民乘机造反,宁夏当地汉民被屠杀殆尽。
类似的事情不止宁夏,回民造反后,清朝还是竭力安抚的,毕竟太平天国搞得清朝焦头烂额,满清实在不愿多找事。西北汉人之所以在人口占优势的情况下吃大亏,还是因为不够心狠手辣,对回回的凶残估计不够。据很多地方史料记载,陕回造反后假投降的事情多得很,后来金积堡也是如此,刘松山就是被假投降的回军杀死的。同治年间,各地回民叛乱,宁夏回民也蠢蠢欲动,宁夏兵备道候登云组织汉族民团防备,宁夏将军庆瑞主张招抚回民,指责候登云激怒回民,从而强迫汉族民团解散并上缴兵器,于是宁夏回民乘机造反,宁夏当地汉民被屠杀殆尽。
类似的事情不止宁夏,回民造反后,清朝还是竭力安抚的,毕竟太平天国搞得清朝焦头烂额,满清实在不愿多找事。西北汉人之所以在人口占优势的情况下吃大亏,还是因为不够心狠手辣,对回回的凶残估计不够。据很多地方史料记载,陕回造反后假投降的事情多得很,后来金积堡也是如此,刘松山就是被假投降的回军杀死的。
对敌人不够狠呐
冤杀韩俊波
满清故意让回汉互杀
Kirchies11 发表于 2012-2-10 19:55
满清故意让回汉互杀
没有,满清没那么傻,那样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事实上,当时凡是回民聚居的地方都反了,连新疆和贵州的回民都叛乱了,新疆的满人被几乎屠杀殆尽
怎么没有好处?挑动回汉互杀,他们满人正好得利。
回汉矛盾是外族挑起的,当时强大的阿拉伯世界已经是强孥之末,英俄阿富汗之争,有一批不得志的阿拉伯人进入中国挑事。清自平定新疆后,西北一直搞的比较差。
挑拨有啥意思,,,满当时是执政民族,执政最需要的无非就是稳定,双方杀来杀去,能捞到税收吗,更何况最后还要平乱,太平天国那把还需要兵力。对满而言,根本没有好处,更何况杀多了,人口减少,还影响今后的税收呢。
回乱基本就是汉和回互相看不爽,最后互相杀了一遍,杀痛快了,然后政府军过来平乱,完事。
如果说的这么透彻都看不懂,那就想一想现在网上不是有帮子因为各种理由看不爽MSL的人吗,给这帮人一批武器,然后MSL那帮也有一帮看不爽汉人的,给这一帮子也一批武器,然后警察放假一年,双方对打一下,这就是21世纪版同治回乱了。
默默怀念左大人。。
那时陕甘的回族比例明显高于现在吧,平乱之后,当地回人杀的杀逃的逃,人口结构改变不少了
讲谈社 发表于 2012-2-10 20:44
怎么没有好处?挑动回汉互杀,他们满人正好得利。
得什么利?当时已经有一个太平天国了,再挑动回汉冲突,满清只会面临更大的统治压力.平叛靠左宗棠,实际上更坐大了汉军的实力,无论哪种情况都不是满清愿意见到的
白莲教闹事的时候 回回因为宗教因素是不参与的 朝廷很高兴
又有人在扯淡了,将回乱描述为互殴,混淆是非,看来是什么种不言自明了。汉人大部分是前期被杀,回子大部分是清军开始平乱后被杀,仅此一点,就看出是什么货色了
国有难回必乱.同治回乱........
互联网时代,这种事应该少了。
这是回民有天然的政教合一基层织组决定了它们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战斗力高于没组织起来的汉民
kkgodygah 发表于 2012-2-18 14:59
这是回民有天然的政教合一基层织组决定了它们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战斗力高于没组织起来的汉民
新疆的满人,锡伯人有八旗的军事编制,结果在同治回乱中还是吃了大亏,新疆满人几乎被杀光,所以,伊斯兰的军事动员能力在很多时候强于八旗这种军事组织
楼上个个答非所问:汉人吃亏在于不团结,在于满清对汉人的防备,汉人拥有武器量不如回人,回人预谋已久,汉人措手不及,回人集体行动,一个村一个村的消灭汉人,汉人是各自防守!回汉冲突的种子是乾隆埋下的,乾隆不许回人对汉人传教!(这个也许是对的)
mynameisearth 发表于 2012-2-18 16:05
楼上个个答非所问:汉人吃亏在于不团结,在于满清对汉人的防备,汉人拥有武器量不如回人,回人预谋已久,汉 ...
差不多是这样,但是现在说他们是反清起义有什么办法呢,哪有很多清兵可杀不管是满、汉还是不愿意参与的良回都杀,不同教派之间也相互杀。
mynameisearth 发表于 2012-2-18 16:05
楼上个个答非所问:汉人吃亏在于不团结,在于满清对汉人的防备,汉人拥有武器量不如回人,回人预谋已久,汉 ...
所谓的汉人不团结是不存在的,例子很多,比较敏感,俺就不举例了。虽然汉人没有很强的政教合一的特点,但有很强的宗族意识,是有自发动员能力的,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满清不允许汉人团结,更不能容忍汉人有武装自卫组织,原因很简单:汉人动起来是要翻船的,会动摇满清的统治,其他任何少民充其量也只是闹闹而已,所以防汉人贯彻满清始末。太平天国时那是不得已。
nwlll 发表于 2012-2-18 17:29
所谓的汉人不团结是不存在的,例子很多,比较敏感,俺就不举例了。虽然汉人没有很强的政教合一的特点,但 ...
满清从乾隆时期就开始防备回回了,当时汉族士大夫在这个问题上是坚决拥护满清的。

至于说满清不准汉人团结对抗回回,完全是污蔑,回回以绿教做武器,动员和组织能力是非常强悍的,连新疆又军事组织的锡伯人和满人都不是回回的对手,更何况汉人
mynameisearth 发表于 2012-2-18 16:05
楼上个个答非所问:汉人吃亏在于不团结,在于满清对汉人的防备,汉人拥有武器量不如回人,回人预谋已久,汉 ...
回去好好翻翻史书,回汉矛盾跟满清挑拨没关系,明代回汉关系就极其恶劣,回回叛乱也是此起彼伏,之所以没像清朝那么规模大,是因为回回人口那时候少罢了
其徐如林 发表于 2012-2-18 18:17
满清从乾隆时期就开始防备回回了,当时汉族士大夫在这个问题上是坚决拥护满清的。

至于说满清不准汉人 ...
满清防回回和防汉人不矛盾,连汉军旗人他都防,别说回回了,回回闹起来也是会对满清统治造成一定威胁的。问题是不同民族闹起来对满清威胁程度是不一样的,汉人可以让他翻船,回回顶多也就是让他晃悠几下,所以满清应对的态度和手段是不一样的,对汉人严防死守,决不允许汉人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动起来,这是关乎他生死存亡的最大的政治问题,对回回可以姑息安抚,只有不闹的太大。认清楚这一点很重要。
太平天国开始时横扫南方,满清万般无奈之下才允许汉人组建民团,战斗力如何?还不是灭了洪天王客观上延续了满清,西北汉人为什么没有组织起有力的民团,满清不会允许汉人武装遍地开花,因为西北不关乎他的生死存亡。太平天国也造成了汉人开始真正掌握兵权,尽管满清处处下绊子,但到了袁大头时已无法控制,最终还是没防住消亡在这上面。

Kirchies11 发表于 2012-2-10 19:55
满清故意让回汉互杀


胡说八道,“......宁夏地区清ZF的官员对回民军的报复性屠杀显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固原知府为了安抚回民,不许汉人组织团练,要求回汉双方缙绅都来官府起誓,双方当时发誓永不相杀。可十天后城内回民就起事,杀了清朝官员以外,“城内官民男妇共死者二十余万人”。......”
Kirchies11 发表于 2012-2-10 19:55
满清故意让回汉互杀


胡说八道,“......宁夏地区清ZF的官员对回民军的报复性屠杀显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固原知府为了安抚回民,不许汉人组织团练,要求回汉双方缙绅都来官府起誓,双方当时发誓永不相杀。可十天后城内回民就起事,杀了清朝官员以外,“城内官民男妇共死者二十余万人”。......”


上个天涯论坛上的帖子,CCTV所说的所谓东干人就是同治回乱被清军追剿逃到俄国的回贼余孽!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54141.shtml

上个天涯论坛上的帖子,CCTV所说的所谓东干人就是同治回乱被清军追剿逃到俄国的回贼余孽!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54141.shtml
对的,那些东干人就让他们留在那边吧!希望现在的回族同胞不再受宗教极端的蛊惑,同胞间用不刀兵相向
kkgodygah 发表于 2012-2-18 14:59
这是回民有天然的政教合一基层织组决定了它们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战斗力高于没组织起来的汉民
看来汉人还是要办团练,西北地区的民兵组织要加强了。
BLOOD2121 发表于 2012-2-13 10:36
又有人在扯淡了,将回乱描述为互殴,混淆是非,看来是什么种不言自明了。汉人大部分是前期被杀,回子大部分 ...
回回争教门 ,争来争去.杀汉人.
想当年马家军杀得徐元帅剩下一个人向后撤
主要原因还是我大清防汉重于防回。回乱不过死些人但能保住江山。汉人反了江山易主。


自蒙古大屠杀之后,西北地区的汉人凝聚力尚未恢复的缘故。

这种人民凝聚力积累起来很难,如北宋占领太原城后大破坏,直到民国时期山西力量才重登历史舞台。

这种凝聚力丢起来很快,如南宋的四川比之明朝的四川不知道好出多少倍。

具体观察西北,民国时候回民马家军仍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中原大战时差点将了老蒋的帅,终民国几十年中国西北西部都是马家军力量最大,可遥想晚清时陕西回民的凝聚力在中国大西北地区占优势地位。

自蒙古大屠杀之后,西北地区的汉人凝聚力尚未恢复的缘故。

这种人民凝聚力积累起来很难,如北宋占领太原城后大破坏,直到民国时期山西力量才重登历史舞台。

这种凝聚力丢起来很快,如南宋的四川比之明朝的四川不知道好出多少倍。

具体观察西北,民国时候回民马家军仍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中原大战时差点将了老蒋的帅,终民国几十年中国西北西部都是马家军力量最大,可遥想晚清时陕西回民的凝聚力在中国大西北地区占优势地位。

德国鱼雷 发表于 2014-3-19 11:43
自蒙古大屠杀之后,西北地区的汉人凝聚力尚未恢复的缘故。

这种人民凝聚力积累起来很难,如北宋占领太原 ...


山西力量?晋商们暗地和满清交易物资军火算么?
德国鱼雷 发表于 2014-3-19 11:43
自蒙古大屠杀之后,西北地区的汉人凝聚力尚未恢复的缘故。

这种人民凝聚力积累起来很难,如北宋占领太原 ...


山西力量?晋商们暗地和满清交易物资军火算么?
黑白相间的勇士 发表于 2014-3-16 19:16
想当年马家军杀得徐元帅剩下一个人向后撤
王树声大将和一干中将少将发来贺电,西路军还是有不少人跑回来的。
kyha321 发表于 2014-3-19 14:45
山西力量?晋商们暗地和满清交易物资军火算么?
指军政能量,满清统治时期山西人没啥力量
平定回乱,利及千秋
mynameisearth 发表于 2012-2-18 16:05
楼上个个答非所问:汉人吃亏在于不团结,在于满清对汉人的防备,汉人拥有武器量不如回人,回人预谋已久,汉 ...
这么说他规定的是对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别看有的人平常很正常,关键时刻说不定就加入暴乱了,比如前几年的乌鲁木齐,这帮人心里藏着啥平时是看不了来的。
有些人不煽动民族对立就不舒服,在大清朝,造反是要死全家,全村的,问什么要造反?
械斗发生之后,逃归渭南的回勇首先采取的是“赴州控诉”,即试图通过官方的渠道来讨回公道,但结果显然并不令人满意。事发地华州知州濮尧以回民越界砍竹,其错在先为由,“将砍竹者痛惩之”。随后,受害回勇又诉至户籍所在地的渭南县府,孰料渭南“邑令曹士鹤不准理,反以荷校辱之,由是回情怨沸”[3](P216)。至此,回民企图通过官府来解决问题的尝试彻底失败.此后,汉民李发元、回民马利出而议和,乡村内部业已形成的解决类似冲突的机制开始运作。不意正在双方沟通之时,渭南团长张映兰及州属团长白祥生等人借口缉拿回民间谍,又诛杀回民17人,此事令回民“恶感愈深,而沿渭各村回族纷纷挈家北渡矣”。事情发展至此,虽仍没有完全脱离之前回、汉冲突摩擦处理的一般轨道。但和以往相比,一些导致或标明事态逐渐恶化的苗头或表象开始出现了。

  第一,谣言开始产生,并快速渗透人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民间的恐慌情绪亦随之产生,并逐渐漫延开来。刘东野《壬戌华州回变记》载,受害回勇向华州官府鸣冤报屈,知州濮尧曾公开堂谕“向后回伤汉民一以十抵,汉伤回民十以一抵”。人清以来,低层诉讼中,向来地方官偏袒汉民,抑压回民,确是事实,但华州为回民聚居之区,其数量庞大,人口众多,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作为华州知州的濮尧不会不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在处理涉回讼诉时,其中的轻重缓急、利弊得失,至少应该有所拿捏。因此,当堂谕称等此类狂悖不羁之词,似乎过于夸张,其中演义的成分颇多。李启讷《忧愤疾书》记载:“渭南回民在华州斫买竹杆,汉人打伤回人,而官长不为伸理,且为汉人作主,有‘打死回民,不必经官’之谣。当此之时,回民亦俯首帖耳,不为少动。”[13]以上对比,可以发现,刘、李两人虽然对圣山砍竹同一事件的描述存在明显差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导致事态走向恶化的谣言产生了,“向后回伤汉民一以十抵,汉伤回民十以一抵”与“打死回民,不必经官”的谣言如出一辙。

  第二,汉人乡团开始编织借口,肆意缉杀回人。乡村社会中,佛教今生来世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敬畏鬼神和生死。因此,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除必须要符合既有的律文制度之外,还要有一系列格式化的程序。乡团开始随意取人性命,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谣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乡团的行为则直接导致了事态的恶化。李启讷指出“团练之设,名曰弭乱。推原其由,善良者畏事,绝不与闻;刁猾者喜事,争先恐后。迨至充为团练头目,吓诈乡邻,借端索求。又有无赖游子,每日支得口粮,百十为群,抢劫成风,此风一炽,天下多事矣。如今关中回、汉相杀,虽属回民滋事,实由汉人有以激之也”。乡团恶习,由此可见一斑。乡团的这一举动使事态的发展开始偏离了原来解决冲突和摩擦的正常轨道,双方试图通过和谈协商解决问题的途径被切断,彼此之间对立和互不信任的情绪逐渐加剧,事态开始滑人恶化的深渊。乡团随意掳杀回民的情况表明,地方官府已经无法完全禁止或约束这种非法行为,乡村原有的运行体系和统治秩序已经开始趋于崩溃。

  接下来的数日间,事态的发展一波三折.四月十八日黎明,“闻有枪声,顷刻间各团响应,集白泉铺者近万人,搜回谍诛之”。四月二十一日,太平军至堠子镇【12】,双方停战和议。一闻有警,顷刻间万人云集,搜有回民,不问就里,即以间谍诛之,这表明,华州一带,原来回、汉杂错居住的格局此时可能已经荡然无存,彼此之间已经完全切割开采。太乎军人陕,则使原来简单的回、汉冲突,变成了回、乡团、官府及太平军四股力量交织在一起的局面,事情变得愈加复杂。其间有过短暂的转机,在太平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回、汉双方一度罢兵和谈。但局势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对于太平军人陕,清廷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慌,多次谕令对回民“密为防范,毋令反侧”。官方的态度给了乡团一个最好的口实,回民密谋与太平军勾结,就成了乡团大规模屠杀回民的最好借口。

  四月十九日,“捻匪窜至渭南赤水镇,华阴乡团亦集华州,询及回、汉斫竹打架之事,而团练中有无赖者,忽起抢劫回民之念,然难以为辞。遂言回民将作捻匪内应,必先除去内患,然后再堵贼匪。二华团众即寻至华州之秦家村。……声言‘回民造反,先行剿洗’……登时将秦家村放火烧毁,任意抢劫”【13】。

  火烧秦家滩之后,汉人乡团恐回民之鸣于官而治其罪也,于是开始传帖灭回,上书“陕西不留回民,天意灭回,必将回民戮除净尽,回房烧毁不留。各处见传单后助粮助兵,有不从者,仍以烧房杀戮为令”[13]。据《秦难见闻记》载:“先是渭南刀匪冯元佐与本县赵姓及大荔李姓共相唱合,潜行传帖,声言奉旨洗杀回民,愚民不知从而信之。于是自潼关以西,凡往来回民非铡即杀,无得免者。”[14]郑士范《旧雨集》对此事亦有记载:“自渭南回变,有练总冯元佐者,飞布‘见回不留’之语,以故渭南回子贩土货者,道凤翔留不敢归。”回民之中亦盛传“二州县民传帖约于三日内齐发,将尽歼我族类”,并且据说在捕获的汉人身上果真搜到了类似传帖,谣言由此再起,彼此对立情绪更加严重。

  飞帖灭回外,民间又有渭南县赵老五“二天平川、五天搜山”之谣。赵老五是渭南县孝义镇大财头,赵老五给他爸贺寿,请禹王三村人看戏,不料回、汉为了看戏打架,涉讼到官。赵老矗买通西安府的汉宫19人,他们在西安联盟,要“三天平川,五天搜山”,在5日之内洗尽陕西的回回,然后在金胜寺摆太平宴[2](P200)。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一百二十个汉人灭一个回回”之谣。大体是说丁忧在家的张芾密谋与渭南孝义镇赵老五屠杀陕西回回,张母曾加劝阻,张芾不听,以菜籽做比喻讲,汉多回少乙一百二十个汉人杀一个回回,怕啥【14】!谣言四起,正是灾难来临之前普通民众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紧张空气面前心灵极度恐慌和扭曲的表现。

  从圣山砍竹以来的整个事件发展进程中,秦家滩及其附近回民都与此没有任何牵涉,乡团借口回民造反,先行剿洗,屠杀无辜回民,此事成为整个事件的转折点。自此以后,牵涉其中者,不问是非,仅断汉、回,两个族群被完全割裂开来,并站到彼此的对立面上,贪欲、恐慌的情绪伴随着歇斯底里式破坏的快感,与漫天的谣言交织在一起,迅速蔓延开来。民谚有“事由先赶秦家起,火烧秦川八百里”[2](P420)。狡黠之徒摩拳擦掌,挥刀相向,而善良小民则夜不更衣,几成惊弓之鸟,随时准备引颈就戮。如当时周板的秦家、湾湾的洪家、车村的吴家,三家人恶得很,外人很难惹他。俗语有“宁挨官家一刀,不与三家人结交”为证,三家人既然好事难惹,所以事态就一天一天扩大了。各村汉户旧有宿仇者亦趁机相报,如龙泉村的王、赵二户素有怨隙,相互杀伤[2](P37)。局势完全失控,谣言所到之处,屠杀随即开始。

  居于城关之回民最先遭到屠杀,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关之处回民人口大都较少,力量比较弱小。另外,城关地带围墙四隔,回民躲无可躲,藏无可藏。及至六月初旬,清廷派胜保领兵人陕,关中又有“调集官军,先洗回匪,后洗汉人”之谣。故汉人乡团,纷纷散去,然至此事已不可为矣。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98607-1.shtml
在大清朝,两村械斗,死几个人,是平常事,官员偏袒一方,是平常事,就是官兵,团练打着剿匪的旗号,洗了一个村子,也是平常事,为什么会让几百万起来造反?不就是某些野心家,为了他们的利益,不断的造谣,煽动,然后好杀人,抢劫,大发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