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对美军\"空袭目标\"理论的分析及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49:56
空袭是高技术战争的主要甚至是全程使用的作战样式,对空袭目标的选择及打击顺序是空袭一方战前必须重点研究规划的问题,也是一项专门的军事学问。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美军都是按照专门机构提出的打击目标理论对空袭目标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而实施空袭作战的。经过多次战争的实战检验,美军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灵活的"空袭目标"理论。分析美军这一适应高技术战争的理论及其产生的影响,对我国国防建设,特别是未来的反空袭作战具有重要意义。

  <B> 美军"空袭目标"理论的形成及基本内涵 </B>
<p>  冷战时期,美军有专门的机构从事研究和规划军事打击的目标问题。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专门的目标打击规划,规定了空袭苏联的目标种类和打击顺序。当时的打击目标分为四大类,其打击顺序为:核力量、常规军事力量、军政领导中心和经济目标。80年代又对打击顺序进行了调整,把军政领导中心提到第二环。
<p>  进入80年代后期,随着苏联的衰落和两极格局的瓦解,特别是美军面临着与第三世界中、小国家打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变化,使它的空袭目标理论发生较大变化。1988年,担任美空军副参谋长的约翰·沃登上校在《空中战役》一书中提出,在美军具有高技术空中优势的情况下,空袭应首先打击敌人最脆弱的重心--统帅指挥机构和支撑战争的经济目标。突出这两点最有可能取得决定性效果并迅速结束战争。据此,他提出了"五环目标理论",把空袭目标分为五大类、十二个目标群。五大类的打击顺序是:第一环为国家指控中心(军政领导中心、指挥控制中心、防空预警系统等);第二环为关键经济目标(国家主干企业、军工、石油、电力、化工等具有战争潜力价值目标);第三环为交通基础设施目标(道路、桥梁、机场等具有机动、战争物资输送价值的目标);第四环为国民精神心理,即打击、收买民心;第五环为作战部队。2001年1月22日,美军在新颁发的第2-1号条令《空中作战》中正式提出了"五环目标"打击顺序。2002年,美军对"五环理论"进一步进行了细化,基本细化为六种目标选择模型,其顺序为:领导指挥机构、生产设施、输送系统、资源、作战部队、对外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将经济目标细化为生产、输送和资源目标,进一步显示了对打击经济目标的密切关注。同时强调打击对外关系目标,以起到震慑作用。
<p>  "五环目标"理论与过去打击理论相比,增加了打击民心,去掉了"核力量"。这是因为冷战后,美军主要作战对象转向那些处于关键地缘政治位置的国家,或所谓的"无赖"国家。在打击目标的顺序上,把打击国家指控中心列为首位,位于最内环,把打击经济目标,特别是具有战争潜力的国家级经济目标和重要军工目标提到第二环,一改过去那种以消灭对方军事力量为主的传统思想。这反映了美军战略打击重心由军事作战力量向军政、经济目标转移的重大变化。
<p>   <B>美军"空袭目标"理论在历次战争中的运用 </B>
<p>  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已开始部分实施"五环目标"理论,在预定打击的238类、1250个目标成份中,把打击伊拉克的军政指挥中心和军工、石油、化工等企业作为重点优先打击的目标。使伊军"树"状指挥控制体系瘫痪、通信中断、指挥失灵;军工、石油、化工等经济命脉产业严重受损,失去了对战争的持续性支持。随后美军又重点打击了伊军精锐共和国卫队。由于对空袭目标的精心规划,仅38天的空袭作战就使伊拉克经济崩溃,经济实力倒退了20年。
<p>  1999年科索沃战争,北约空袭打击的顺序是:军政指挥中心、国家防空体系、关键经济目标、交通能源设施和武装部队。在这个打击顺序中,除由于南联盟防空部队的有效抵抗,迫使美军将其提到第二环外,其打击顺序基本符合"五环目标"理论的顺序。其中对民心的打击则是通过播撒传单、收买贿赂以及在打击交通、能源经济企业、广播电视、医院等目标的过程中,达到打击民心的目的。连续78天的空袭,看似狂轰滥炸,实为密谋精炸,使南联盟的军政首脑机关几乎全部被毁;重要经济目标(如汽车制造厂等)、军工企业、化工企业所剩无几,经济基础和战争潜力遭受重创,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12条铁路、50座桥梁、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全部被炸,干线交通全部中断;41%的军用油库、57%的民用油库、100%的炼油能力和50%的电力被毁,使靠动力运转的经济企业大多停产,军事武器装备的保障能力急剧下降,也使一贯依赖油料和电能生活的人民心理受到冲击。再加上39%的广播电视设施被毁,宣传动员能力下降,民心向背发生了某些变化。但南联盟军队的装备和作战力量却损失不大。因此,南联盟的最后求和不是因为作战有生力量的丧失,而是因为经济基础已近崩溃,无力支撑战争所致。
<p>  2001年10月7日开始的阿富汗战争,是美国"9·11"事件后一场反恐战争,目的是要端掉本·拉登和奥玛尔的老巢,占领并控制这个处于重要地缘政治位置的国家。因此,美军空袭打击的目标是以消灭本·拉登及奥玛尔为中心而展开的,包括他们的武装力量、训练营地和藏身之地。
<p>  2003年3月20日开始的伊拉克战争,美军是以消灭萨达姆及其政权存在与维持的基础、占领控制伊拉克为目的,其空袭打击的顺序是:萨达姆及国家指挥中心、伊军四个战区指控中心、生产导弹火炮及可疑生化武器的工厂、共和国卫队、电力和广播电视设施、对外关系目标。这场战争就是从3月19日晚为消灭萨达姆的"斩首"行动而开始的,4月8日凌晨同样情况又发动了一次"斩首"行动; 3月21日晚8:10开始的"震慑"行动,主要针对巴格达、巴士拉、摩苏尔、纳杰夫、基尔库克和乌姆盖斯尔等十多座城市的萨达姆及其两个儿子的官邸、总统府、政府各部、各战区指控中心、军工厂等重要政权目标。当日就出动2000架次飞机、500多枚巡航导弹对伊境内1000多个目标进行了猛烈空袭,企图以强大的空袭火力对伊军民以震慑,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但由于伊军战前采取分散隐蔽、伪装防护等措施,使伊军特别是共和国卫队损失不大,直到3月25日才开始对巴格达的共和国卫队实施打击,并最终几乎全歼麦地那和巴格达两个师,重创了其余几个师,为地面部队迅速夺取巴格达创造了条件;3月26日美军开始打击巴格达的电力设施,使巴格达自开战以来首次断电。同日美军还使用电磁脉冲炸弹警告式的打击了伊广播电视设施,三小时后才修复,直至3月29日才将广播电视大楼彻底炸毁;战争期间还有至少4枚巡航导弹说不清楚原因地落入伊朗、袭击叙利亚的客运班车和俄驻伊大使车队、对中、俄、法、德使馆区威胁性轰炸等,都是打击对外关系目标的原则规划;此外,从空中撒发几千万份传单、空中广播,指点投降方法许诺投降条件、与地面特种部队配合,收买贿赂官员以及通过大规模空袭的震撼作用,甚至有意空袭贸易市场等,达到打击民心和从内部瓦解萨达姆政权的目的。战争后期,伊拉克无抵抗的败北,可能就是因为有些高官被收买贿赂,使共和国卫队,特别是特种共和国卫队等伊核心军力集体"蒸发"、民族凝聚力急剧下降造成的。
<p>   <B>对美"空袭目标"理论的分析 </B>
<p>  美"空袭目标"理论是在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政治背景下形成的,是在美军拥有军事高技术特别是侦察、控制、精确制导等高技术条件下发展的。它的目的是通过空袭目标的选择及打击顺序的规划,以求迅速取胜并减少己方伤亡。在目标选择上,强调根据对手情况和战争目的的不同而变化,并紧紧围绕战争目的,选择那些最关键、最核心的部位与关节点。目标相互之间还设计有"目标支持结构",美军认为,"下级目标必须支持上级目标,下级目标的选定必须有助于上级作战目标的实现",从而一环紧扣一环,使整个目标选择与打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以此严密规划打击顺序。纵观几场战争中美军的空袭作战,作如下一些不成熟的分析,仅供参考:
<p>  (1)对"核力量"目标的打击,决不会在目标清单中一笔勾销,如果对手拥有核武器,特别是拥有远距核攻击能力,对"核力量"的目标打击肯定会直接提到优先打击的目标清单上;
<p>  (2)对首脑机关、政权机构、军事指控中心等目标的打击,总是被列入优先重点打击的目标清单中;
<p>  (3)对手的综合国力越强,战争持续时间可能越长。对对手的关键经济目标,特别是直接保障战争潜力的军工目标的打击强度会加大,以尽快削弱对手的战争潜力,缩短战争持续时间;
<p>  (4)战争如果是以教训、颠覆为目的,即对那些需要好好"收拾"一下的国家,则重点对经济目标予以猛烈打击,恨不得一下子把对手炸回到"中世纪",如海湾战争时期的伊拉克和南联盟。而对武装力量的打击则视情而定,甚至排在打击顺序的后面;
<p>  (5)战争如果是以利益占领、利益控制为目的,则重点打击首脑人物等政权目标和妨碍占领的军事目标、武装力量及军工目标。对经济目标则少炸、不炸。如伊拉克战争,美军不但没有把经济和交通能源目标列入打击序列中,而且还派部队保护油井、炼油厂和电厂等目标,并派工程技术人员迅速组织恢复生产,以攫取经济利益,稳固政治利益。派部队迅速抢占机场、桥梁、保护铁路、公路交通干线,以满足地面部队快速推进的需要,也为战后攫取经济利益创造条件;
<p>  (6)目标打击的顺序可随战场的需要而变化,特别是受情报的牵引而变化。伊拉克战争中,当发现萨达姆及其儿子行踪的情报后,适时对原安排的打击顺序进行调整,把首轮空袭弹药投向了一座民宅而不是总统府;为了收集、分析情报的需要,空袭初期没有安排对伊广播电视系统的打击,直到3月29日才将其彻底摧毁。
<p>  <B> 美"震慑"思想对"空袭目标"理论的影响 </B>
<p>  "震慑"战争思想是以厄尔曼为首的7名退役将军提出的,并在1996年12月出版的一本名为《震慑:迅速制敌》(《SHOCK&amp;AWE:Achieving Rapid Dominance》)的著作中进行了具体阐述,伊拉克战争中进行了初步运用。"震慑"思想的精髓是:"使用最少量的部队,做到最大的破坏,在伤亡又是最少的情况下,摧毁对手的意志,以最短的时间取得战争的胜利。"它针对的是对敌人意志的震慑,"让敌人充分认识到你的力量的强大,是不可战胜的,从而使冲突或战争在短时间内结束。"厄尔曼说,"震慑"理论是依据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的思想而提出的,特别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诡道也"等高明的论断对他们的影响很深。他说,过去战争中也有很多"震慑"取胜的实例,如美军向日本投原子弹等。但现在的"震慑"思想是美军强大的技术优势在哲学上的具体体现,是第一次把技术和军事哲学进行有机结合。
<p>  "震慑:迅速制敌"是在战争中通过打击敌人的政治、战略和战役目标来实现的,即要"集中瘫痪敌人的抵抗能力,影响敌人的意志和感觉能力。"因此,"空袭目标"理论是实现"震慑"作战思想的一种方法和具体行动理论。"震慑"思想的提出和运用,对"空袭目标"理论以更加明确的目的性规范和速度性要求,将使美军在空袭目标选择和打击顺序规划上有新的发展。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初步尝试了"震慑"理论,虽然在战争相持阶段与"鲍威尔主义"(海湾战争中,以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理论)发生了严重争执,但整个战争还是贯穿了这一主导思想。美军以消灭萨达姆及其主要同伙的首选目标规划,实际上就是"震慑"思想,虽然冠以"斩首"代号,但厄尔曼说:"这是一次典型的'震慑'行动,如果杀死了国王,占有王国就简单多了。如果美军这次行动真的把萨达姆打死,那么,这将是'震慑'理论的典型应用。"3月22日开始的"震慑"空袭行动,更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精心安排。
<p>  可以预见,在"震慑"思想指导下,美军在未来局部战争中将在派精兵、求速度、精选空袭目标、精心规划打击顺序和外科手术式精确打击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达"迅速制敌"的目的。
<p>
  <B>5 启示 </B>
<p>  美"空袭目标"理论及其在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运用,将对我国防建设,特别是防空体系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也给人很多启示。
<p>  高技术战争是系统与系统的对抗。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三者是密不可分,互为支持、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一体,国家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如此,未来战争中的对抗也是如此。科索沃战争南联盟败在经济实力被摧毁而无力继续支持战争;伊拉克战争伊拉克败在民族凝聚力被毁、高官的叛变,而被美军从内部瓦解的教训是极其残酷而深刻的。换句话说,一场战争的胜负不像过去那样单纯以双方军事实力的比拼而定。因此,反空袭战场建设,特别是防空体系的建设,除要特殊关注战略目标外,也要高度重视国家关键经济企业、重点军工企业和交通能源等键性目标。
<p>  应当确立一种新的高技术战争时空观: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战争不是以火力战的方式开始的,而是在情报信息的争夺时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是没有硝烟而已。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是制订打击目标规划的前提,它不是仅靠火力战前短时间才能完成的,而是依靠空间卫星、超高空侦察、地面特工等多种方法在若干年前就进行了不择手段的窃取,更需要一个不断收集、修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相当长时间的完善过程。因此,对高技术战争的时空观念需要进行重新调整、定位。反情报侦察设施、器材等不要仅仅把它当作是战时的作战保障,更应该把它看成是平时隐形战争时期的一种情报对抗战,要加强保密观念。
<p>  从高技术战争角度看,不仅军人没有和平时期,全民也都没有和平时期。空袭是高技术战争的主要甚至是全程使用的作战样式,对空袭目标的选择及打击顺序是空袭一方战前必须重点研究规划的问题,也是一项专门的军事学问。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美军都是按照专门机构提出的打击目标理论对空袭目标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而实施空袭作战的。经过多次战争的实战检验,美军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灵活的"空袭目标"理论。分析美军这一适应高技术战争的理论及其产生的影响,对我国国防建设,特别是未来的反空袭作战具有重要意义。

  <B> 美军"空袭目标"理论的形成及基本内涵 </B>
<p>  冷战时期,美军有专门的机构从事研究和规划军事打击的目标问题。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专门的目标打击规划,规定了空袭苏联的目标种类和打击顺序。当时的打击目标分为四大类,其打击顺序为:核力量、常规军事力量、军政领导中心和经济目标。80年代又对打击顺序进行了调整,把军政领导中心提到第二环。
<p>  进入80年代后期,随着苏联的衰落和两极格局的瓦解,特别是美军面临着与第三世界中、小国家打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变化,使它的空袭目标理论发生较大变化。1988年,担任美空军副参谋长的约翰·沃登上校在《空中战役》一书中提出,在美军具有高技术空中优势的情况下,空袭应首先打击敌人最脆弱的重心--统帅指挥机构和支撑战争的经济目标。突出这两点最有可能取得决定性效果并迅速结束战争。据此,他提出了"五环目标理论",把空袭目标分为五大类、十二个目标群。五大类的打击顺序是:第一环为国家指控中心(军政领导中心、指挥控制中心、防空预警系统等);第二环为关键经济目标(国家主干企业、军工、石油、电力、化工等具有战争潜力价值目标);第三环为交通基础设施目标(道路、桥梁、机场等具有机动、战争物资输送价值的目标);第四环为国民精神心理,即打击、收买民心;第五环为作战部队。2001年1月22日,美军在新颁发的第2-1号条令《空中作战》中正式提出了"五环目标"打击顺序。2002年,美军对"五环理论"进一步进行了细化,基本细化为六种目标选择模型,其顺序为:领导指挥机构、生产设施、输送系统、资源、作战部队、对外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将经济目标细化为生产、输送和资源目标,进一步显示了对打击经济目标的密切关注。同时强调打击对外关系目标,以起到震慑作用。
<p>  "五环目标"理论与过去打击理论相比,增加了打击民心,去掉了"核力量"。这是因为冷战后,美军主要作战对象转向那些处于关键地缘政治位置的国家,或所谓的"无赖"国家。在打击目标的顺序上,把打击国家指控中心列为首位,位于最内环,把打击经济目标,特别是具有战争潜力的国家级经济目标和重要军工目标提到第二环,一改过去那种以消灭对方军事力量为主的传统思想。这反映了美军战略打击重心由军事作战力量向军政、经济目标转移的重大变化。
<p>   <B>美军"空袭目标"理论在历次战争中的运用 </B>
<p>  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已开始部分实施"五环目标"理论,在预定打击的238类、1250个目标成份中,把打击伊拉克的军政指挥中心和军工、石油、化工等企业作为重点优先打击的目标。使伊军"树"状指挥控制体系瘫痪、通信中断、指挥失灵;军工、石油、化工等经济命脉产业严重受损,失去了对战争的持续性支持。随后美军又重点打击了伊军精锐共和国卫队。由于对空袭目标的精心规划,仅38天的空袭作战就使伊拉克经济崩溃,经济实力倒退了20年。
<p>  1999年科索沃战争,北约空袭打击的顺序是:军政指挥中心、国家防空体系、关键经济目标、交通能源设施和武装部队。在这个打击顺序中,除由于南联盟防空部队的有效抵抗,迫使美军将其提到第二环外,其打击顺序基本符合"五环目标"理论的顺序。其中对民心的打击则是通过播撒传单、收买贿赂以及在打击交通、能源经济企业、广播电视、医院等目标的过程中,达到打击民心的目的。连续78天的空袭,看似狂轰滥炸,实为密谋精炸,使南联盟的军政首脑机关几乎全部被毁;重要经济目标(如汽车制造厂等)、军工企业、化工企业所剩无几,经济基础和战争潜力遭受重创,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12条铁路、50座桥梁、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全部被炸,干线交通全部中断;41%的军用油库、57%的民用油库、100%的炼油能力和50%的电力被毁,使靠动力运转的经济企业大多停产,军事武器装备的保障能力急剧下降,也使一贯依赖油料和电能生活的人民心理受到冲击。再加上39%的广播电视设施被毁,宣传动员能力下降,民心向背发生了某些变化。但南联盟军队的装备和作战力量却损失不大。因此,南联盟的最后求和不是因为作战有生力量的丧失,而是因为经济基础已近崩溃,无力支撑战争所致。
<p>  2001年10月7日开始的阿富汗战争,是美国"9·11"事件后一场反恐战争,目的是要端掉本·拉登和奥玛尔的老巢,占领并控制这个处于重要地缘政治位置的国家。因此,美军空袭打击的目标是以消灭本·拉登及奥玛尔为中心而展开的,包括他们的武装力量、训练营地和藏身之地。
<p>  2003年3月20日开始的伊拉克战争,美军是以消灭萨达姆及其政权存在与维持的基础、占领控制伊拉克为目的,其空袭打击的顺序是:萨达姆及国家指挥中心、伊军四个战区指控中心、生产导弹火炮及可疑生化武器的工厂、共和国卫队、电力和广播电视设施、对外关系目标。这场战争就是从3月19日晚为消灭萨达姆的"斩首"行动而开始的,4月8日凌晨同样情况又发动了一次"斩首"行动; 3月21日晚8:10开始的"震慑"行动,主要针对巴格达、巴士拉、摩苏尔、纳杰夫、基尔库克和乌姆盖斯尔等十多座城市的萨达姆及其两个儿子的官邸、总统府、政府各部、各战区指控中心、军工厂等重要政权目标。当日就出动2000架次飞机、500多枚巡航导弹对伊境内1000多个目标进行了猛烈空袭,企图以强大的空袭火力对伊军民以震慑,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但由于伊军战前采取分散隐蔽、伪装防护等措施,使伊军特别是共和国卫队损失不大,直到3月25日才开始对巴格达的共和国卫队实施打击,并最终几乎全歼麦地那和巴格达两个师,重创了其余几个师,为地面部队迅速夺取巴格达创造了条件;3月26日美军开始打击巴格达的电力设施,使巴格达自开战以来首次断电。同日美军还使用电磁脉冲炸弹警告式的打击了伊广播电视设施,三小时后才修复,直至3月29日才将广播电视大楼彻底炸毁;战争期间还有至少4枚巡航导弹说不清楚原因地落入伊朗、袭击叙利亚的客运班车和俄驻伊大使车队、对中、俄、法、德使馆区威胁性轰炸等,都是打击对外关系目标的原则规划;此外,从空中撒发几千万份传单、空中广播,指点投降方法许诺投降条件、与地面特种部队配合,收买贿赂官员以及通过大规模空袭的震撼作用,甚至有意空袭贸易市场等,达到打击民心和从内部瓦解萨达姆政权的目的。战争后期,伊拉克无抵抗的败北,可能就是因为有些高官被收买贿赂,使共和国卫队,特别是特种共和国卫队等伊核心军力集体"蒸发"、民族凝聚力急剧下降造成的。
<p>   <B>对美"空袭目标"理论的分析 </B>
<p>  美"空袭目标"理论是在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政治背景下形成的,是在美军拥有军事高技术特别是侦察、控制、精确制导等高技术条件下发展的。它的目的是通过空袭目标的选择及打击顺序的规划,以求迅速取胜并减少己方伤亡。在目标选择上,强调根据对手情况和战争目的的不同而变化,并紧紧围绕战争目的,选择那些最关键、最核心的部位与关节点。目标相互之间还设计有"目标支持结构",美军认为,"下级目标必须支持上级目标,下级目标的选定必须有助于上级作战目标的实现",从而一环紧扣一环,使整个目标选择与打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以此严密规划打击顺序。纵观几场战争中美军的空袭作战,作如下一些不成熟的分析,仅供参考:
<p>  (1)对"核力量"目标的打击,决不会在目标清单中一笔勾销,如果对手拥有核武器,特别是拥有远距核攻击能力,对"核力量"的目标打击肯定会直接提到优先打击的目标清单上;
<p>  (2)对首脑机关、政权机构、军事指控中心等目标的打击,总是被列入优先重点打击的目标清单中;
<p>  (3)对手的综合国力越强,战争持续时间可能越长。对对手的关键经济目标,特别是直接保障战争潜力的军工目标的打击强度会加大,以尽快削弱对手的战争潜力,缩短战争持续时间;
<p>  (4)战争如果是以教训、颠覆为目的,即对那些需要好好"收拾"一下的国家,则重点对经济目标予以猛烈打击,恨不得一下子把对手炸回到"中世纪",如海湾战争时期的伊拉克和南联盟。而对武装力量的打击则视情而定,甚至排在打击顺序的后面;
<p>  (5)战争如果是以利益占领、利益控制为目的,则重点打击首脑人物等政权目标和妨碍占领的军事目标、武装力量及军工目标。对经济目标则少炸、不炸。如伊拉克战争,美军不但没有把经济和交通能源目标列入打击序列中,而且还派部队保护油井、炼油厂和电厂等目标,并派工程技术人员迅速组织恢复生产,以攫取经济利益,稳固政治利益。派部队迅速抢占机场、桥梁、保护铁路、公路交通干线,以满足地面部队快速推进的需要,也为战后攫取经济利益创造条件;
<p>  (6)目标打击的顺序可随战场的需要而变化,特别是受情报的牵引而变化。伊拉克战争中,当发现萨达姆及其儿子行踪的情报后,适时对原安排的打击顺序进行调整,把首轮空袭弹药投向了一座民宅而不是总统府;为了收集、分析情报的需要,空袭初期没有安排对伊广播电视系统的打击,直到3月29日才将其彻底摧毁。
<p>  <B> 美"震慑"思想对"空袭目标"理论的影响 </B>
<p>  "震慑"战争思想是以厄尔曼为首的7名退役将军提出的,并在1996年12月出版的一本名为《震慑:迅速制敌》(《SHOCK&amp;AWE:Achieving Rapid Dominance》)的著作中进行了具体阐述,伊拉克战争中进行了初步运用。"震慑"思想的精髓是:"使用最少量的部队,做到最大的破坏,在伤亡又是最少的情况下,摧毁对手的意志,以最短的时间取得战争的胜利。"它针对的是对敌人意志的震慑,"让敌人充分认识到你的力量的强大,是不可战胜的,从而使冲突或战争在短时间内结束。"厄尔曼说,"震慑"理论是依据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的思想而提出的,特别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诡道也"等高明的论断对他们的影响很深。他说,过去战争中也有很多"震慑"取胜的实例,如美军向日本投原子弹等。但现在的"震慑"思想是美军强大的技术优势在哲学上的具体体现,是第一次把技术和军事哲学进行有机结合。
<p>  "震慑:迅速制敌"是在战争中通过打击敌人的政治、战略和战役目标来实现的,即要"集中瘫痪敌人的抵抗能力,影响敌人的意志和感觉能力。"因此,"空袭目标"理论是实现"震慑"作战思想的一种方法和具体行动理论。"震慑"思想的提出和运用,对"空袭目标"理论以更加明确的目的性规范和速度性要求,将使美军在空袭目标选择和打击顺序规划上有新的发展。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初步尝试了"震慑"理论,虽然在战争相持阶段与"鲍威尔主义"(海湾战争中,以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理论)发生了严重争执,但整个战争还是贯穿了这一主导思想。美军以消灭萨达姆及其主要同伙的首选目标规划,实际上就是"震慑"思想,虽然冠以"斩首"代号,但厄尔曼说:"这是一次典型的'震慑'行动,如果杀死了国王,占有王国就简单多了。如果美军这次行动真的把萨达姆打死,那么,这将是'震慑'理论的典型应用。"3月22日开始的"震慑"空袭行动,更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精心安排。
<p>  可以预见,在"震慑"思想指导下,美军在未来局部战争中将在派精兵、求速度、精选空袭目标、精心规划打击顺序和外科手术式精确打击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达"迅速制敌"的目的。
<p>
  <B>5 启示 </B>
<p>  美"空袭目标"理论及其在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运用,将对我国防建设,特别是防空体系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也给人很多启示。
<p>  高技术战争是系统与系统的对抗。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三者是密不可分,互为支持、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一体,国家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如此,未来战争中的对抗也是如此。科索沃战争南联盟败在经济实力被摧毁而无力继续支持战争;伊拉克战争伊拉克败在民族凝聚力被毁、高官的叛变,而被美军从内部瓦解的教训是极其残酷而深刻的。换句话说,一场战争的胜负不像过去那样单纯以双方军事实力的比拼而定。因此,反空袭战场建设,特别是防空体系的建设,除要特殊关注战略目标外,也要高度重视国家关键经济企业、重点军工企业和交通能源等键性目标。
<p>  应当确立一种新的高技术战争时空观: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战争不是以火力战的方式开始的,而是在情报信息的争夺时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是没有硝烟而已。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是制订打击目标规划的前提,它不是仅靠火力战前短时间才能完成的,而是依靠空间卫星、超高空侦察、地面特工等多种方法在若干年前就进行了不择手段的窃取,更需要一个不断收集、修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相当长时间的完善过程。因此,对高技术战争的时空观念需要进行重新调整、定位。反情报侦察设施、器材等不要仅仅把它当作是战时的作战保障,更应该把它看成是平时隐形战争时期的一种情报对抗战,要加强保密观念。
<p>  从高技术战争角度看,不仅军人没有和平时期,全民也都没有和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