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走进意大利去看比萨斜塔和斗兽场(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9:21:22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其间几经停工,历时近两百年,于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对地面的平均压强为497千帕。最大倾斜约10%,即5.5度,偏离地基外沿2.3米,顶层突出4.5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其间几经停工,历时近两百年,于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对地面的平均压强为497千帕。最大倾斜约10%,即5.5度,偏离地基外沿2.3米,顶层突出4.5

比萨斜塔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少见,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独立于这些原型,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发展,形成独特的比萨风格。

比如,钟楼的圆形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筑形成反射而相对应,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圆形后殿的曲线设计。更重要的是,钟楼与广场上对圆形结构的强调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伟的同样是圆形的洗礼堂奠基以后,整个广场更像是有意设计成耶路撒冷复活教堂的现代版本。这种的设计正来源于经典的古代建筑。

钟楼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大教堂、洗礼堂和钟楼之间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续性。

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比萨斜塔在几个世纪以来的倾斜是缓慢的,它和它地基下方的土层实际上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平衡。在建造的第一阶段第3层结束时,钟塔向北倾斜约1/4°,在第二阶段由于纠偏过渡,1278年第7层完成时反而向南倾斜约0.6°,1360年建造顶层钟房时增加到1.6°。1817年,两位英国学者Cresy和Taylor用铅垂线测量倾斜,那时的结果是5°。1550年Giorgio Vasari的勘测与1817年Cresy和Taylor的勘测之间相隔267年,倾斜仅增加了5厘米。因此人们也没有对斜塔进行特意的维修。

然而1838年的一次工程导致了比萨斜塔突然加速倾斜,人们不得不采取紧急维护措施。当时建筑师Alessandro della Gherardesca在原本密封的斜塔地基周围进行了挖掘,以探究地基的形态,揭示圆柱柱础和地基台阶是否与设想的相同。这一行为使得斜塔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地基开始开裂,最严重的是发生了地下水涌入的现象。这次工程后的勘测结果表明倾斜加剧了20厘米,而此前267年的倾斜总和不过5厘米。

1838年的工程结束以后,比萨斜塔的加速倾斜又持续了几年,然后又趋于平稳,减少到每年倾斜约1毫米。

比萨斜塔为什么会倾斜,专家们曾为此争论不休。尤其是在14世纪,人们在两种论调中徘徊,比萨斜塔究竟是建造过程

中无法预料和避免的地面下沉累积效应的结果,还是建筑师有意而为之。进入20世纪,随着对比萨斜塔越来越精确的测量、使用各种先进设备对地基土层进行的深入勘测,以及对历史档案的研究,一些事实逐渐浮出水面:比萨斜塔在最初的设计中本应是垂直的建筑,但是在建造初期就开始偏离了正确位置。

自1918年开始,意大利政府每年都对比萨斜塔的倾斜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塔身以平均每年0.1厘米的速度向南倾斜。1980年,意大利南方发生地震,斜塔大幅度摇晃,情况十分危险。近年来,斜塔倾斜速度加快,每年达0.125厘米。到1990年,斜塔倾斜达4.8米,按此速度,最多到2050年,斜塔将因失去平衡而倒塌。[2]

1990年1月7日意大利政府决定不再对外开放,并成立抢救委员会进行扶正工程。伯兰德教授说,比萨斜塔当时已经到了随时有可能倒塌的地步,但是有关部门争论了9年,才真正开始实施工程。1992年,意大利成立了一个拯救比萨斜塔的专家委员会,负责拯救比萨斜塔,1997年,意大利政府决定拨款120亿里拉,并向全世界征求拯救方案。

2007年6月27日,这一耗资2500万美元的工程宣布取得巨大成功,比萨斜塔的塔身被扶正了45厘米,恢复到了1938年时的样子。经专家论证,经过此次维修,300年内比萨斜塔不会倒塌。比萨斜塔抢救委员会主席萨尔瓦托雷·塞蒂斯称:“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措施,这座塔将在2030到2040年之间倒塌。这次抢修对塔身的稳定至关重要,是意大利的一次彻底胜利。”

意大利总统乔治·纳波利塔诺对抢救比萨斜塔的工作表示称赞,他说:“这项极为细致的工作抢救了象征着我们历史和文明的一座纪念碑,我们应向这次不同寻常的成功致敬。”

1972年10月,意大利发生的一次大地震使斜塔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达22分钟之久,极其危险。幸运的是,该塔仍巍然屹立。这种“斜而不倾”的现象,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1989年,帕维亚的一座塔发生倒塌,造成4人死亡。专家们马上联想到了比萨斜塔,因为它和帕维亚那座塔的构造类似,所处地区的土质也一样,很可能也会面临同样命运。据称,上一次要求扶正比萨斜塔的命令是墨索里尼下达的,他希望它能够完完全全地直起来。当时,工程师们在地基上钻了好几百个洞眼,灌注了80多吨水泥浆,但这并未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塔身进一步倾斜。
1998年7月30日中国建筑专家、纠偏专家曹时中参与比萨斜塔拯救。

1998年7月30日中国建筑专家、纠偏专家曹时中参与比萨斜塔拯救。

1998年7月30日应邀前往意大利为拯救比萨斜塔出谋划策的中国专家曹时中30日在比萨对记者表示,经实地考察后他对拯救该塔“信心更足、把握更大”。
作为中国建筑物纠偏加固专家的曹时中在实地考察后认为,比萨塔及其所处环境等内外因条件都比他原先想象的要好,他表示,使用他所发明的“倾斜古塔纠偏方法”,有把握在10个月的时间内拯救比萨斜塔。据曹时中介绍,他的拯救方案是“采取结构加固、减轻重量,塔身和基础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

曹时中是就意中友协主义兰乔蒂先生的邀请于28日抵达罗马的。在意大利逗留期间,他将就拯救比萨斜塔的一系列问题同意大利有关方面、特别是比萨斜塔拯救工作委员会进行技术方面的探讨。曹时中表示,“拯救比萨斜塔是我今生最大的夙愿”。


2010年12月,维修人员历经11年的工作,将比萨斜塔的倾斜角度从原来的5.5度“修正”为现在的3.99度。 专家小组还耗费了8年多的时间,将塔身的24424块石头清洗得焕然一新,以迎接络绎不绝的游客。

在1990年~2001年期间,修复者们通过从基座的一侧移去土壤以帮助比萨斜塔稳住倾斜的身姿。

由于比萨斜塔距离地中海较近,频繁的暴雨袭击让重达14500吨的塔身受损和褪色。从2001年开始,一个10名专家组成的强力修复小组又使用激光、凿子、针管等清洗塔身,耗时八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将塔身的24424块石头清洗得焕然一新。

专家表示,经过这次耗时共达20年的修复之后,比萨斜塔在未来200年内都可以安然无恙,无需再进行加固。“斜塔一度濒临倒塌,但我们设法使它停止倾斜,并保持固定。”护塔组织的发言人朱塞佩·班蒂沃格里奥说,“至少今后200年不会出现意外。”

修复小组的负责人安东·萨特则表示说:“石头的状况十分糟糕,这主要是空气污染导致的,游人和鸽子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再加上塔身倾斜导致风和雨水带来的海盐沉积在局部区域,这都导致很多石头被侵蚀。我们已经取出了过去修复时使用的混凝土,连被鸽子粪便腐蚀的地方、游人们乱涂乱花的痕迹以及在攀爬旋梯时留下的手印都被我们清理干净了

罗马斗兽场,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从外观上看,它呈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的。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最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这座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观众。

罗马斗兽场是在公元72年,罗马皇帝韦帕芗为庆祝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由强迫沦为奴隶的八万犹太和阿拉伯俘虏修建而成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将俘虏来的奴隶卖给当地的罗马人,获得了巨大的收入,从而得以支持斗兽场建造的庞大支出。而真正建造这座建筑的人,更多是拥有相当技艺的建筑师和有专业知识的工人。地理坐标41°53'25.38"N 12°29'32.47"E   围墙共分四层,前三层均有柱式装饰,依次为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也就是上周在古代雅典看到的三种柱式。科洛西姆斗兽场以宏伟、独特的造型闻名于世。   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造起来的,现仅存遗迹。 斗兽场专为野蛮的奴隶主和流氓们看角斗而造。   从功能、规模、技术和艺术风格各方面来看,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个奇迹。

斗兽场平面式长圆形的,相当于两个古罗马剧场的观众席相对合一。斗兽场长轴188m,短轴156m,中央的“表演区”长轴86m,短轴54m。观众席大约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为五区。前面一区是荣誉席,最后两区是下层群众的席位,中间是骑士等地位比较高的公民坐的。荣誉席比“表演区”高5m多,下层观众席位和骑士席位之间也有6m多的高差,社会上层的安全措施很严密。最上一层观众席背靠着外立面的墙。观众席总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观览条件很好。   罗马斗兽场由弗拉维王朝的三个皇帝建造,它的建造是这个新王朝的家族为提高自身在公众中的地位而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一部分。韦帕芗(公元69—79年)是这个王朝的缔造者,他的出身并不高贵;在尼禄自杀后的一年中,罗马又经历了三个短命皇帝(伽尔巴、奥托、维泰里乌斯)的失败的统治,韦帕芗随后坐上了皇位。那时尼禄并未被遗忘;他所吞噬的广袤的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经激起民愤。因此,当韦斯帕西恩决定填平那属于尼禄的豪华金色宫殿的人工湖.将其变成公共娱乐场所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这个用石头建起的罗马斗兽场(长188米;宽156米;高57米),由石灰华(10万立方米,采自提维里附近的采石场,通过一条特殊的马路运至罗马)构成,它是罗马最大的环形竞技场了。人们相信大约300吨的铁被用来制造将石头连接起来的抓钩。   从外部看,这座罗马斗兽场由一系列3层的环形拱廊组成,最高的第4层是顶阁。这3层拱廊中的石柱根据经典的标准分别设计(由地面开始,多利安式样,爱奥尼亚式样和科林斯式样)。在第4层的房檐下面排列着240个中空的突出部分,它们是用来安插木棍以支撑“Velarium”的,Velarium是露天剧场的遮阳帆布,皇家舰队的水兵们负责把它撑起以帮助观众避暑,避雨和防寒,这样一来大斗兽场便成为一座1世纪的透明园顶竞技场。   罗马斗兽场能容纳的观众大约八万余人。共有3层座
位;下层,中层及上层,顶层还有一个只能站着的看台,这是给地位最低下的社会成员准备的:女人,奴隶和穷人。但即使在其他层,座位也是按照社会地位和职业状况安排的:皇室成员和守望圣火的贞女们拥有的、特殊的包厢。身着白色红边长袍的元老们坐在同一层的“唱诗席”中;然后依此是武士和平民。不同职业的人也有特殊的席位,例如士兵、作家、学者和教师,以及国外的高僧等。观众们从第一层的80个拱门入口处进入罗马斗兽场,另有160个出口遍布于每一层的各级座位,被称为吐口,观众可以通过它们涌进和涌出,混乱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够被快速的疏散(据说这里只需十分钟就可以被清空)。

角斗是斗兽场的主要节目,是一天中娱乐的高峰。当时还出现了专门培训角斗士的角斗学校。由斗兽场来为4所角斗学校提供资金,这4所学校可以容纳2000名角斗士,实际上这些角斗学校不过是训练营和监狱的组合体,因为绝大多数的角斗士都是来自罗马帝国各个地方的奴隶和俘虏,他们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力,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对于罗马贵族来说,最残酷的格斗毫无疑问也是他们最为激动的。打斗者带有戟或短剑。大部分斗士都是奴隶和犯人。也有为了挣钱而自愿前来格斗的,他们都受过专门训练。格斗分许多种:最有名的是决斗,这种决斗的一方是持三叉戟和网的角斗士,对手是带刀和盾的罗马武士,带网的角斗士要用网缠住对手再用三叉戟把他杀死,另一角斗土带着头盔,手持短剑盾牌,拼命追赶想战胜他的对手。最后,失败的一方要恳求看台上的人大发慈悲,这些观众们决定着他的命运,假如他们挥舞着手巾,他就能被免死;假如这些人手掌向下,那就意味着要他死。   许多世纪前,这个竞技场由于地震部分倒塌了,但如今仍可看到当时斗士们格斗所用的场地。   另外,它也是在《刺客信条》当中‘金苹果’的所在地。

斗兽场由韦帕芗(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是古罗马当时为取悦凯旋而归的将领士兵和赞美伟大的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在其儿子图密善在位期间建成,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斗兽场建在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宫”(Domus Aurea)原址之上,这个宫殿在公元64年发生的罗马大火中被烧毁。斗兽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野兽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根据罗马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Dio Cassius)的记载,斗兽场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活动,宰杀了9000只牲畜。   斗兽场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当时的剧场都傍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例如埃庇道努剧场(Epidauros Theater,约公元前330年,设计师:皮力克雷托斯Polykleitos the Younger).人们开始利用拱券结构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罗马斗兽场就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

斗兽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9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   斗兽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斗兽场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斗兽场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

公元217年斗兽场遭雷击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毁坏,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复,继续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表演,这样的活动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对斗兽场结构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在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并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后来干脆被用来当作碉堡。15世纪时教廷为了建造教堂和枢密院,竟然拆除了斗兽场的部分石料。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才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约翰·保罗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会在此举行仪式纪念这些殉难的烈士,但是却没有历史证据显示确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

斗兽场右侧的凯旋门
看起来还不错~~~~~~
不错不错
这个要是放在中国,估计早被游人踏平了
灌注水泥浆纠正不均匀沉降就类似用砒霜治病,可以一下子就治愈,也能一下子就治死
水泥浆渗透到土壤颗粒之间并胶凝成坚固的新地基前,要充斥到土壤颗粒间隙之间并用一定的压力扩充这些孔隙,对于结构性很强、敏感性很高的土,无疑是破坏在先,加固在后,有时候加固的效果还比不上初凝前的破坏作用,水泥浆以一定压力填充到某些特定的土中,甚至在加固作用发生前,变成一种让土壤加速变形的润滑剂。注射水泥浆之前要对岩土的所有性质包括水泥浆扩散和填充的效果进行反复试验,确定水泥浆的最优化性能,才能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可能要在试验场地内埋设很多传感器,测量岩土的微幅变化以及水泥浆的扩散效果,水泥浆在不接触空气的环境下硬化时间大大地比空气中长久,因此还要花更长的时间去取的实际的结合水泥浆液岩土的芯样——检测最终的加固效果——力学指标
不错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