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装武汉军代局创新技术服务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29:08
总装武汉军代局充分发挥军代表的桥梁作用,创建军代表、部队与工厂互动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模式,大大加快了新装备战斗力的生成。
<P>    让新装备与人才同时交付部队
<P>    “你们放心操作,不要怕,有我们保驾。”某型重点装备
主战单元的总设计师和军代室总代表在某厂装配场地大声喊着。机械的吊、卸、装、接、插、填,液压、机电系统的分解与维护,夜视系统的检测和保养……某部7名战士组成一个班组,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保养与维修维护。战士们说:“有军代表和设计师在,我们心里就有底,平时面对这么大、这么新的家伙还真不敢动。”这是前不久,武汉军代局联合工厂、部队,超前对数百名官兵进行技术培训的一个场面。
<P>    新装备交付部队后,操作使用人员对装备不熟悉,技术保障能力弱,不会修、不会用、不敢用,制约了新装备战斗力的生成。某军代室每年利用装备出厂前八九月份进行调试的机会,主动联系部队,将“训练场”搬到“工厂”,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近几年来,共为部队培养了200多名技术骨干,使新装备战斗力生成周期大大缩短。
<P>    为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新模式,在参与新装备科研试验过程中,军代表就开始收集、整理产品技术资料,组织编写培训教材以及制作产品录像片;并联合工厂和部队,组织策划集中培训、跟班见习、电视教学等各种培训方式。在新装备出厂前,他们又联合指挥院校、士官学校的教员,编写新装备使用与维修教材,深受部队欢迎。
<P>    告别“水土不服”与“后顾之忧”
<P>    一次,军代表得知一直在北方部队使用的某型通话器正在装备南方部队,立即和工厂一起组织人员到部队进行调研和技术服务,迅速解决了由于南方地区盐雾、自然电磁干扰、潮湿等原因造成通话器噪声大、易锈蚀、通话质量差等问题。该项目被总部确定为重点技改项目并在全军推广。在某炮兵团训练场,军代表发现自己验收的某新型装备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但与整个系统配套时,某些技术参数就会发生明显变化。军代表、工厂、部队一起研究、制订解决方案,保证了部队演练的顺利进行。
<P>    新装备尽管技术战术指标很高,却由于训练使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常常会产生“不好用”、“不好维护”的“水土不服”问题。军代表会同工厂,在新装备交付部队后,派出技术服务组,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对列装部队进行现场技术咨询和预防性检修,主动发现和解决装备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军代表结合为部队现场服务中发现的问题,先后对装备的改进改型提出了1000多条建议。
<P>    大型复杂装备系统庞大,保障维修的节点多,装备各分系统故障、零部件的损耗规律发现周期长,使部队不得不进行被动式保障,造成保障不及时、零部件浪费大等问题。军代表会同工厂,先后为部队提供了数千万元的急需备件,编写了数百种通俗易懂的装备维修手册,主持和参与研制新装备检测、诊断、模拟训练配套产品数十套,其中大部分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同时,在新装备研制定型阶段,就开始对试验故障进行建模分析,超前探索新武器系统的信息化、精确化保障模式,对新装备使用、训练、战备、作战等情况下维修器材的精确筹措、储存、供应进行科学规范。在首批产品的几次试验测算中,按新的精确保障模式,一套装备系统的保障较传统保障模式节省器材费30多万元。
<P>    “三位一体”畅通实时服务渠道
<P>    某型装备进行改装时,军代表、工厂、部队联合研制的“改装方舱”成为训练场上的“流动工厂”,现场改装、现场培训、现场验收,改装效率比把装备送工厂改装的传统模式提高了10多倍。某军代室会同部队和工厂,根据部队训练紧张、改装工具缺乏等情况,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共同攻关,及时创新改装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P>    畅通实时服务渠道,整合了军代表的桥梁作用、部队的具体需求、工厂的专业技术力量,保证了为部队技术服务及时、准确和到位,克服了“救火式”的服务方法。建立装备的质量档案,建立实时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开展全程技术服务……这些具有创新性的“三位一体”的服务渠道畅通后,为装备维修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P>    近年来,军代表先后与工厂聘请部队装备使用或维修人员担任质量信息反馈员,建立装备质量信息与质量问题处理网络机构,建成了实时的装备质量信息、质量问题收集处理平台;在装备使用部队进行巡回走访、调研、讲课,及时帮助部队解决使用维护难题;针对装备使用和修理人员大多比较分散、相互之间缺少探讨和交流的状况,他们创办了装备技术服务简报,为部队及时提供装备的技术动态和装备使用维修的新经验,受到了装备使用部队的广泛好评。
<P>     </P>总装武汉军代局充分发挥军代表的桥梁作用,创建军代表、部队与工厂互动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模式,大大加快了新装备战斗力的生成。
<P>    让新装备与人才同时交付部队
<P>    “你们放心操作,不要怕,有我们保驾。”某型重点装备
主战单元的总设计师和军代室总代表在某厂装配场地大声喊着。机械的吊、卸、装、接、插、填,液压、机电系统的分解与维护,夜视系统的检测和保养……某部7名战士组成一个班组,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保养与维修维护。战士们说:“有军代表和设计师在,我们心里就有底,平时面对这么大、这么新的家伙还真不敢动。”这是前不久,武汉军代局联合工厂、部队,超前对数百名官兵进行技术培训的一个场面。
<P>    新装备交付部队后,操作使用人员对装备不熟悉,技术保障能力弱,不会修、不会用、不敢用,制约了新装备战斗力的生成。某军代室每年利用装备出厂前八九月份进行调试的机会,主动联系部队,将“训练场”搬到“工厂”,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近几年来,共为部队培养了200多名技术骨干,使新装备战斗力生成周期大大缩短。
<P>    为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新模式,在参与新装备科研试验过程中,军代表就开始收集、整理产品技术资料,组织编写培训教材以及制作产品录像片;并联合工厂和部队,组织策划集中培训、跟班见习、电视教学等各种培训方式。在新装备出厂前,他们又联合指挥院校、士官学校的教员,编写新装备使用与维修教材,深受部队欢迎。
<P>    告别“水土不服”与“后顾之忧”
<P>    一次,军代表得知一直在北方部队使用的某型通话器正在装备南方部队,立即和工厂一起组织人员到部队进行调研和技术服务,迅速解决了由于南方地区盐雾、自然电磁干扰、潮湿等原因造成通话器噪声大、易锈蚀、通话质量差等问题。该项目被总部确定为重点技改项目并在全军推广。在某炮兵团训练场,军代表发现自己验收的某新型装备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但与整个系统配套时,某些技术参数就会发生明显变化。军代表、工厂、部队一起研究、制订解决方案,保证了部队演练的顺利进行。
<P>    新装备尽管技术战术指标很高,却由于训练使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常常会产生“不好用”、“不好维护”的“水土不服”问题。军代表会同工厂,在新装备交付部队后,派出技术服务组,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对列装部队进行现场技术咨询和预防性检修,主动发现和解决装备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军代表结合为部队现场服务中发现的问题,先后对装备的改进改型提出了1000多条建议。
<P>    大型复杂装备系统庞大,保障维修的节点多,装备各分系统故障、零部件的损耗规律发现周期长,使部队不得不进行被动式保障,造成保障不及时、零部件浪费大等问题。军代表会同工厂,先后为部队提供了数千万元的急需备件,编写了数百种通俗易懂的装备维修手册,主持和参与研制新装备检测、诊断、模拟训练配套产品数十套,其中大部分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同时,在新装备研制定型阶段,就开始对试验故障进行建模分析,超前探索新武器系统的信息化、精确化保障模式,对新装备使用、训练、战备、作战等情况下维修器材的精确筹措、储存、供应进行科学规范。在首批产品的几次试验测算中,按新的精确保障模式,一套装备系统的保障较传统保障模式节省器材费30多万元。
<P>    “三位一体”畅通实时服务渠道
<P>    某型装备进行改装时,军代表、工厂、部队联合研制的“改装方舱”成为训练场上的“流动工厂”,现场改装、现场培训、现场验收,改装效率比把装备送工厂改装的传统模式提高了10多倍。某军代室会同部队和工厂,根据部队训练紧张、改装工具缺乏等情况,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共同攻关,及时创新改装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P>    畅通实时服务渠道,整合了军代表的桥梁作用、部队的具体需求、工厂的专业技术力量,保证了为部队技术服务及时、准确和到位,克服了“救火式”的服务方法。建立装备的质量档案,建立实时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开展全程技术服务……这些具有创新性的“三位一体”的服务渠道畅通后,为装备维修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P>    近年来,军代表先后与工厂聘请部队装备使用或维修人员担任质量信息反馈员,建立装备质量信息与质量问题处理网络机构,建成了实时的装备质量信息、质量问题收集处理平台;在装备使用部队进行巡回走访、调研、讲课,及时帮助部队解决使用维护难题;针对装备使用和修理人员大多比较分散、相互之间缺少探讨和交流的状况,他们创办了装备技术服务简报,为部队及时提供装备的技术动态和装备使用维修的新经验,受到了装备使用部队的广泛好评。
<P>     </P>
<P>已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