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人民确实很富有但却没东西好买 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9:50:06


 卡扎菲是阿拉伯世界的铁腕强权人物,他实行独裁统治,但并没有虐民和苛待社会。更没有实行过类似萨达姆那样的恐怖政策。
    
    他统治下的利比亚,是个福利面面俱到,人民衣食无忧,但缺乏生气的国家,这当然是由于西方封锁使利比亚面临着一种半封闭状态.
    
    
    1994年的《世界军事》曾刊载一位去过利比亚的中国人写的游记,此人对卡扎菲并无好感,非但讲他什么好话,反而对这位空想主义革命家进行了不少讽刺和挖苦.但正因如此,他在利比亚的所见所闻,也就相对客观,比较可信.有助于人们看到那时利比亚的社会面貌:
    
    
     “到过以色列的人,不得踏入利比亚国土一步-------卡扎菲不轻易准许外国人入境。但利比亚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么激进。它是个昏昏欲睡的国家。公园里的人多数打瞌睡;出租车司机在车里打牌。许多商店、机关不营业不办公,少数早上开门,下午休息。白天市面也不热闹,夜间尤其冷清。
    
     夜里电视节目单调,只有几个小时,多少有卡扎菲的演讲,电视里呈现的地图上:阿拉伯世界一片绿,埃及、以色列一团黑,西方全部是灰色。节目不时半途中断,显得上气不接下气。利比亚的电视设备是一流的西方货,但往往不顺人意,因为会操作的人少。当年美国飞机轰炸时,利比亚的雷达、阻截系统完全无效。平时的日常生活死气沉沉,毫无情趣。卡扎菲还在那地面饥黄、不修边幅但戒备森严的军营里胡思乱想:推翻埃及,伊朗在日渐温和,也许有一天,利比亚能造出核弹、化学武器空袭华盛顿;针对西方的恐怖活动,他一律支持,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的妥协是荒谬的。。。。。。
    
    
     石油采不完,因此利比亚财源广进,人民收入非常高,但没东西好买,人人有小汽车,却无处好去。黑市中换货币的是苏丹人,倒垃圾的是乍得人,医务人员是菲律宾人和东欧人;建筑工程由韩国人和南斯拉夫人包办;其他的,如上自律师,下至餐厅侍者由突尼斯人、摩洛哥人和巴勒斯坦人分担。的黎波里的拉布达化学工厂由利比亚人出钱,但工程师是西德人,建造工事由泰国人负责。。。。。。
    
     利比亚人呢??他们东坐坐,西坐坐;坐在汽车里,宿舍里、办公室里等着政府开出的福利支票。”
=======================================================
利比亚是个产业单一、依靠出售优质原油收入来生存的国家,大笔的石油美元让他们可以从容地雇用外国人去做利比亚人不想做的工作。利比亚人口有600多万,可从今年2月到8月,光是离境的外劳就有66万,加上仍然呆在那里的,据说有100多万,真不知道利比亚人自己还做什么工作。这样的结构决定了利比亚经济的不可持续性。

    其实,关于石油国家的问题,早就有很多西方学者都论述过。过分依赖石油的国家无法形成比较完整或多样的产业体系和社会分工,进而无法形成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民主体制。

民主是美丽的,而工作着更美丽,无论谁是未来利比亚的领导,最需要做的恐怕只能是,通过合理分配,让石油美元转换到制造业上去,使经济结构逐渐平衡。但是,这需要让更多的人走进大学,走进工厂,或者是心甘情愿地去做那些简单重复的流水线上的工作。这不是一场革命就能轻易改变得了的。“这样的兴高采烈能持续吗?”

推翻一个还算世俗的社会倒退回政教合一就能令利比亚摆脱自身在制造业上的先天不足?实在令人深表怀疑。


 卡扎菲是阿拉伯世界的铁腕强权人物,他实行独裁统治,但并没有虐民和苛待社会。更没有实行过类似萨达姆那样的恐怖政策。
    
    他统治下的利比亚,是个福利面面俱到,人民衣食无忧,但缺乏生气的国家,这当然是由于西方封锁使利比亚面临着一种半封闭状态.
    
    
    1994年的《世界军事》曾刊载一位去过利比亚的中国人写的游记,此人对卡扎菲并无好感,非但讲他什么好话,反而对这位空想主义革命家进行了不少讽刺和挖苦.但正因如此,他在利比亚的所见所闻,也就相对客观,比较可信.有助于人们看到那时利比亚的社会面貌:
    
    
     “到过以色列的人,不得踏入利比亚国土一步-------卡扎菲不轻易准许外国人入境。但利比亚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么激进。它是个昏昏欲睡的国家。公园里的人多数打瞌睡;出租车司机在车里打牌。许多商店、机关不营业不办公,少数早上开门,下午休息。白天市面也不热闹,夜间尤其冷清。
    
     夜里电视节目单调,只有几个小时,多少有卡扎菲的演讲,电视里呈现的地图上:阿拉伯世界一片绿,埃及、以色列一团黑,西方全部是灰色。节目不时半途中断,显得上气不接下气。利比亚的电视设备是一流的西方货,但往往不顺人意,因为会操作的人少。当年美国飞机轰炸时,利比亚的雷达、阻截系统完全无效。平时的日常生活死气沉沉,毫无情趣。卡扎菲还在那地面饥黄、不修边幅但戒备森严的军营里胡思乱想:推翻埃及,伊朗在日渐温和,也许有一天,利比亚能造出核弹、化学武器空袭华盛顿;针对西方的恐怖活动,他一律支持,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的妥协是荒谬的。。。。。。
    
    
     石油采不完,因此利比亚财源广进,人民收入非常高,但没东西好买,人人有小汽车,却无处好去。黑市中换货币的是苏丹人,倒垃圾的是乍得人,医务人员是菲律宾人和东欧人;建筑工程由韩国人和南斯拉夫人包办;其他的,如上自律师,下至餐厅侍者由突尼斯人、摩洛哥人和巴勒斯坦人分担。的黎波里的拉布达化学工厂由利比亚人出钱,但工程师是西德人,建造工事由泰国人负责。。。。。。
    
     利比亚人呢??他们东坐坐,西坐坐;坐在汽车里,宿舍里、办公室里等着政府开出的福利支票。”
=======================================================
利比亚是个产业单一、依靠出售优质原油收入来生存的国家,大笔的石油美元让他们可以从容地雇用外国人去做利比亚人不想做的工作。利比亚人口有600多万,可从今年2月到8月,光是离境的外劳就有66万,加上仍然呆在那里的,据说有100多万,真不知道利比亚人自己还做什么工作。这样的结构决定了利比亚经济的不可持续性。

    其实,关于石油国家的问题,早就有很多西方学者都论述过。过分依赖石油的国家无法形成比较完整或多样的产业体系和社会分工,进而无法形成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民主体制。

民主是美丽的,而工作着更美丽,无论谁是未来利比亚的领导,最需要做的恐怕只能是,通过合理分配,让石油美元转换到制造业上去,使经济结构逐渐平衡。但是,这需要让更多的人走进大学,走进工厂,或者是心甘情愿地去做那些简单重复的流水线上的工作。这不是一场革命就能轻易改变得了的。“这样的兴高采烈能持续吗?”

推翻一个还算世俗的社会倒退回政教合一就能令利比亚摆脱自身在制造业上的先天不足?实在令人深表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