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原来也这么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05:05
这篇东西的起源是因为经常看到网上流行的所谓“东西比较”,例如马其顿与秦,罗马与汉等等。虽然有人认为这类讨论属于毫无意义的行为,不过我对此一直颇有兴趣。所谓art of war的研究,无非是由历史 事实总结出一般规律,然后用这个总结出来的理论来进一步分析具体问题,其中也包括各种假想的对抗。 在archer jones的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中,就对一些假想的战斗进行过预测。问题是如今常见的所谓讨论,全部都使用了错误的方法,空想和臆测代替了理论。这里为此将尝试一些不同的做法。
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就应该知道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

1。收集事实(例如历史上的战例)
2。分析事实,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说理论
3。验证理论
4。将该理论应用(例如用于预测一些假想的对抗)

显而易见,如今没有人在这类问题上使用这种方法,几乎都是直接由历史上的战例(通常还是一知半解)一步前进到假想的对抗。中间的桥梁仅仅是空想或者臆测。更有甚者,一些民族主义的情绪被引入(包括对本民族的夸大和贬低),严重破坏了问题的本来面目。这篇文章希望能在此方面做一定的尝试,由于本人水平的限制,欢迎指教。

二,讨论范围和资料来源

这里不打算大言比较马其顿与秦的整个军事系统,而是局限于“战术系统”。也就是,忽略战略补给等因 素,假定两军以类似兵力在战场相遇,探讨可能发生的情况。忽略战略和补给,是因为无从比起。忽略兵力,一方面是因为兵力受到战略和补给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东方史料中的兵力有些不让人信服。在西方发达的历史研究条件下,许多原本在古代史料中出现的夸大的兵力(其庞大的数字丝毫不比中国逊色)被一一纠正,而在中国历史学界,基本上还是完全引用古代史料的兵力数字。两者比较有欠公平。总之,本文的着眼点在于各兵种特色分析。

资料方面,使用的理论为archer jones,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西方战争艺术)中阐述的理论体系。其他马其顿方面的兵种资料来源包括j.f.c.fuler,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 (西方军事史),trevor nevitt dupuy, the evolution of weapons and warfare(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和阿立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同时用到的西方资料还包括charles oman, the art of war in middle age(中世纪战争艺术),trevor nevitt dupuy, the military life of hannibal, father of strategy(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其中,西方战争艺术和西方军事史国内应该有中文版,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亚历山大远征记和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www.warstudy.com有中文电子书。

中文资料则非常糟糕,古代历史学家似乎不太注重兵种的描述,而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们则似乎对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之类的课题更感兴趣。好在东方的秦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就是兵马俑为代表的考古发现。使得战术系统的分析成为可能。本文主要中方资料参考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 战国军事史,以及各种考古发现的结果。

三,archer jones兵种战术理论体系

如上所述,这种假想问题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好应该先形成理论并验证后,再应用于预测虚拟的情况。显然,本人没有能力完成这种工作,就算自己总结个理论出来估计别人也不信。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使用已经有的成熟的并且是实用的理论。再一次,中国历史学研究在这个领域几乎是空白,只能求助于西方的研究成果。这里选用 的是archer jones,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西方战争艺术)中的理论体系。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是伊利诺斯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archer jones在其35年军事历史研究经验基础上的著作。作者总结了数千年军事史的大小战例,归纳出一套被证明是颇为可 行的理论体系。在这里这套包含战略战术方方面面的东西不可能被全部阐述,经过本人归纳,仅仅列举其中关于各兵种的战术分析部分如下【1】

首先,archer jones将冷兵器时代兵种划分为4类:
1。重骑兵,定义是采用冲击方式(shock)作战的骑兵
2。重步兵,定义是采用冲击方式(shock)作战的步兵
3。轻骑兵,定义是使用投射武器(missile)作战的骑兵
4。轻步兵,定义是使用投射武器(missile)作战的骑兵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与一般的观念不同。这里“轻重”的标准并非铠甲重量,而是作战方式。凡是肉搏的一律为heavy部队,凡是射击的一律为light部队。显然,这种划分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阐述兵种特点 ,毕竟使用的作战方式决定了兵种的特点。不过由此带来的问题也需要注意。比如一名轻骑兵放下弓箭抽出战刀,或者一名轻步兵丢下弩拔剑,他们就自动变成了重骑兵和重步兵。当然,通常情况下他们都是不合格的客串者。

多数误解会来源于这里没有仔细阅读。这里特别强调。本文的兵种划分方法与通常不同,请务必仔细理解,避免误会。谢谢
 自:Club.ChinaRen.com
接下来,在理想条件下,4类兵种的强弱点可以归纳如下:

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这个原则要求重步兵训练有素,使用长兵器。中世纪的民兵不算。拔刀的弓箭手不算。

原则2:重骑兵对于重步兵战斗队形的侧翼和后方有毁灭性优势。这点之所以能跟原则1同时存在,是因为古代战争中重步兵战斗队形在交战中转身对付另一个方向的威胁,是完全不可能的,几乎没有任何成功的例子。当然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下面会谈到。

原则3:轻步兵对于重步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的前提是轻步兵必须使用hit and run策略,随着而来的就是受到地形和指挥官的限制很大。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战斗变成近战,那么轻步兵自动转化为不合格的重步兵,必然导致失败。

对于这个原则,笔者认为有必要做进一步说明。在原著中,archer jones用于证明该原则的战例较为薄弱。大部分都是非正规军的轻步兵对正规重步兵的胜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正规步兵的作战往往意味着纪律和阵型。而轻步兵使用hit and run战术的时候,却通常要求采用分散队形并且不断的后退。这对于多数古代正规军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不过在许多情况下,重步兵由于某种原因(如对方重骑兵的侧翼威胁)无法有效前进,则该原则对正规军有效。具体战例如黑斯严斯和福科克【1】【3】

原则4:轻骑兵对于重骑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跟原则3非常类似,前提同样是轻骑兵必须使用hit and run策略,随着而来的就是受到地形和指挥官的限制很大。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战斗变成近战,轻骑兵自动转化为不合格的重骑兵,同样导致失败。

原则5:轻骑兵对于重步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跟上面的3,4不同,由于速度差别,hit and run的战斗很容易实行,所以优势很大。

原则6:重骑兵对于轻步兵具有绝对优势,不论轻步兵是否试图转变成不合格的重步兵

原则7:在射击对抗中轻步兵对于轻骑兵具有优势。原因是地面平台保证更高的射速和准确性。不过需要注意,轻骑兵这时候通常会拔刀变成重骑兵,尽管是不合格的重骑兵,借助马匹的冲击力通常还是足以通过冲锋击溃轻步兵。

原则8:相同兵种对抗防御一方具有天然优势。这点对于重步兵非常明显,对于重骑兵则完全不符合。

原则9:以上原则是在双方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有效。此条为笔者根据个人理解添加。

原则10:以上原则仅仅反映各兵种的内在优缺点,不能确保战斗的最终结果。战斗结果还取决于指挥官能否正确的扬长避短以及其他不可预知的因素。此条一样为笔者根据个人理解添加。

需要指出的是,本人认为这套理论稍微有些aggressive and bold,未必能涵盖一切情况,有些地方的结论显得匆忙。不过仍然不失为如今最好的实用性理论,以下将完全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讨论。如果对这套理论不同意,下面就可以略过不看。如果想反驳这套理论,请去弄一本原著作阅读,因为在原著中几乎每个原则都用了很多的战例加以说明。如果还是想反驳,建议去找archer jones.

四,秦军战术体系

之所以将秦军放在前面,是因为本人对于这一方面比较薄弱。由于懒惰的原因,不太可能去啃各种原始资料,而中国历史研究又没有提供现成的东西,只好根据有限的资料做些分析。所以摆在前面,便于批判和指正。考虑对应年代,这里的秦军指的是战国时期,而非后来统一的秦帝国。秦军的兵种阐述如下:

1。骑兵

关于中国骑兵的起源,本国历史学界历来有两种观点。一部分认为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中原骑兵的起源。骑兵的正式成立,出现在战国中期以后。也有认为早在春秋甚至殷商时期,就已经有少量骑兵存在【6】。不过这个并非本文讨论的课题,这里关心的是秦国骑兵的兵力和作战方法。战国时期的兵力数字几乎全部来源于汉代刘向等人的“战国策”,根据战国策中张仪所说,秦国有“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题外话,战国策主要为战国纵横家游说诸侯,猎取富贵言辞的汇编【6】,里面各位策士们说的“带甲百万,带甲数十万”我几乎是一概不信,跟战国人口2000-2500万比较,算出来的兵民比例只能说是荒谬。西方史料中的类似夸大早就被其发达的历史研究所纠正,而即使以前一直照搬古代史料的中国历史学家也有人指出这个数字根本不是实际兵力,而是按照苏秦所谓“一户出三男”理论从人口算出来的“理论数字”【6】。谁都知道,算出来的“理应如此”的数字跟实际数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扯远了回来,尽管有夸大的问题,不过作为专业化高的兵种,秦国有骑兵万余应该是可信的。总之,骑兵的比例不是很高。这点也跟当时的技术条件吻合,缺乏马蹬的情况下,骑兵的训练费用和时间都过高。而且没有马蹬的轻骑兵的射击能力也有所不足。

秦军骑兵的作战方式,从兵马俑的发掘来看,主要是使用弩的轻骑兵。似乎至今没有发现使用长矛等兵器主要进行肉搏战的重骑兵。

2。步兵

按照本文的划分标准,秦军包括使用弓弩的轻步兵和使用戟矛等长兵器的重步兵。兵马俑中发现的最长长矛可达7米,很显然这种长矛不可能用在第一排,所以类似马其顿长矛步兵方阵的多重长矛阵型是可信的。得益于先进的弩,当时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轻步兵。战国弩的射程和精度都是无可比拟的,关于这点说明文章很多,这里就不再重复。

3。车兵

秦军仍然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战车,可使用弓弩和戈矛作战。战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无论东西方都曾经兴盛一时,最终由于适应性的局限而被淘汰。对于其野战中的功能笔者表示怀疑,因此暂时排除在外。

综上所述,不考虑战车,秦军战术体系包括三个兵种系统:轻骑兵,轻步兵,重步兵。其中两种步兵占兵力的多数,骑兵比例则较低。由于强大的弩箭,其轻骑兵和轻步兵都非常先进。秦军的兵种使用几乎没有什么详细的文献说明,只能根据兵马俑的排列推想为轻步兵在前方和侧翼,重步兵为主体。轻骑兵则独立在侧面担负支援和骚扰任务。总之是冷兵器时代常见的布置方法。

五,马其顿战术体系

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军队是西方历史上(有可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同时拥有全部4种兵种系统的军队。其地位之高被认为是“整个西方历史上再由没有出现过超过其水平的军事系统”【1】,被认为能够“击败冷兵器时代任何一支军队”【4】。而纵观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除了拜占庭等少数例外,整个欧洲甚至没有出现过能接近其水平的战术系统【3】。而这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马其顿重骑兵。

1。重骑兵

马其顿重骑兵是西方(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重骑兵。它的核心为hetairoi,即“伙伴骑兵”【1】【2】,也有可能包括塞萨利骑兵【4】。重骑兵头戴头盔,胸挂鳞甲,腿裹胫甲,手持盾牌,腰插短剑,而且他们的坐骑也披着鳞状头胄和胸甲【4】。使用的长矛根据不同资料的数字在9-15英尺之间【1】【4】。在没有马蹬的时代,重骑兵的训练难度最高。马其顿骑兵通过严格的训练成为实用的兵种。当骑兵用长矛刺击时,在刺中敌人之时或之前即放手,以避开刺中敌人所产生的冲力影响自己【1】。此外马其顿骑兵具有严格的纪律并服从指挥,在下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这一点在古代战场上有重大的意义。

2。轻骑兵

马其顿军队同样拥有传统的轻骑兵,使用投射武器作战。不过他们的主要投射兵器是标枪。相对于使用弩箭的秦军骑兵,其作为轻骑兵的效能较差。标枪轻骑兵的优点在于,当情况需要的时候,可以将标枪作为短矛使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行使重骑兵的职能。

3。重步兵

按照本文的划分标准,马其顿重步兵实际上包括两种。使用马其顿长矛的正规重步兵和使用普通希腊长矛和较大盾牌的较轻型同行。注意在多数资料中,后者被划分为轻步兵,而这里根据本文最初说明的原则,按照其作战方式划分为重步兵。马其顿长矛的长度【2】【4】为14-18英尺,也有资料为21英尺。著名的马其顿长矛方阵就是由这些长矛所组成。而希腊长矛的长度约为6-9英尺,使用较为灵活【1】【2】【4】。如果地形不利,正规重步兵也会放下马其顿长矛而改为使用较短的希腊长矛【1】。马其顿长矛方阵的威名在后世甚至超过了真正的主角重骑兵,成为不少人心目中马其顿军队的象征。这里不打算介绍马其顿方阵的具体情况,一来是因为类似资料很多,二来是随后读者就能看到在广义的马其顿战术体系中,马其顿方阵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将注意力放在马其顿方阵上会产生不必要的误导。

4。轻步兵

马其顿的轻步兵跟之前以及之后很长时间内西方的轻步兵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通常布置在重步兵的前方,用标枪,弓箭和投石索作战。任务是在主力交战前提供掩护。

5.马其顿战术体系的运用

马其顿战术体系的运用笔者以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以重骑兵侧后方突击为制胜手段的合成作战。在战斗中,轻重步兵进行传统的正面交战,犹如铁砧吸引住对手。重骑兵则凭借机动能力的优势如铁锤一样突击对手的侧翼和后方。根据原则2(重骑兵对于重步兵战斗队形的侧翼和后方有毁灭性优势)和原则6(重骑兵对于轻步兵具有绝对优势),这类行动对于敌方的主体步兵将是灾难性的。由于马其顿战术系统是最早拥有重骑兵的系统,其他与之较量的战术系统都没有具有同样机动能力的重骑兵来匹敌,马其顿战术系统得以在地中海地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亚历山大东征时期遇到的对手波斯,当时具有一个三兵种战术系统。即波斯传统的轻步兵和轻骑兵加上来自希腊雇佣兵提供的重步兵【1】。波斯轻骑兵虽然披挂有甲胄【1】【2】,但是仍然以传统的投掷标枪方式作战,属于轻骑兵。原则4(轻骑兵对于重骑兵具有天然优势)在这里基本上不适用,因为标枪的射程太近,根本不足以进行hit and run战术。而且为了配合本方的步兵,波斯轻骑兵也没有条件run。双方骑兵的战斗通常都很快转化为肉搏战。波斯方面由轻骑兵转变而来的不合格的重骑兵则往往是失败者。最能表现重骑兵重要性的并非著名的阿贝拉战役【1】【2】【7】,而是之前的伊苏斯战役【1】【2】【7】。在伊苏斯战役中,马其顿重步兵正面攻击波斯军的希腊雇佣重步兵,正如原则8(相同兵种对抗防御一方具有天然优势)所预测的,马其顿一方在这里处于劣势。然而马其顿重骑兵击溃了对方侧翼的轻型部队,然后转身袭击波斯重步兵的侧翼。随后马其顿军使用希腊长矛的轻型重步兵也从这个缺口进入攻击,确定了胜利的结果【1】。

作为马其顿战术体系的卓越继承者【1】,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和罗马名将西庇阿各自的得意之作是骑兵侧翼突击原则的最好说明。在坎尼【1】【5】,汉尼拔的迦太基骑兵和努米底亚骑兵在侧翼击败了罗马骑兵,然后反身攻击罗马军队的后方,使罗马人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失败。并且也给他们上了关于马其顿战术体系的生动一课。在扎马【1】【2】【5】,由于西庇阿得到努米底亚骑兵的支持,反而在骑兵方面占了上风。结果罗马一方的骑兵在击溃迦太基骑兵后及时回到胜负未分的战场,并攻击迦太基军队的后方。跟随汉尼拔转战意大利十几年所向无敌的2万非洲步兵,汉尼拔最可靠的军队,却完全无力对付来自后方的突击,可悲的全军覆没。甚至没能给对方骑兵造成值得一提的损失。仔细比较这两场战役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区别【1】。坎尼战役中,受到严格训练的迦太基骑兵在击败罗马骑兵后,很快就转身攻击罗马步兵的后方。而在扎马,临时加盟纪律松散的的努米底亚骑兵则在胜利后追击敌人离开了战场。好在西庇阿的步兵并不比汉尼拔弱,因此能坚持到本方骑兵最终回来。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在坎尼,汉尼拔面对两倍于自己的罗马步兵,是不可能坚持这么久的。这点正说明亚历山大时代马其顿重骑兵严格的纪律对于重骑兵执行这类任务的重要性。

六,一个常见误区的澄清

由于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把马其顿战术体系等同于马其顿长矛方阵。经常看到有人假想的东方弓箭步骑兵如何像打鸭子一样痛击马其顿方阵的“神话”。

正如前面所叙述的,马其顿战术体系的核心是重骑兵和兵种联合作战,长矛方阵仅仅是其重步兵的组织形式。在广义的马其顿战术体系,如汉尼拔的军队中,甚至不存在这样的长矛方阵(汉尼拔用利比亚菲尼基人组成的非洲重步兵来代替【5】)。单独的马其顿方阵什么都不是,如果要归类的话,倒是可以归入马其顿战术体系的前身---希腊战术体系。对于希腊战术体系,有时间或许会写点东西。不过这个不适合在这里详细讨论。

面对包括全部四种兵种系统的马其顿战术体系,纯粹的弓箭战术是无效的。如果仅仅使用轻骑兵hit and run,根据原则7(在射击对抗中轻步兵对于轻骑兵具有优势),毫无疑问本身数量就不足的秦军轻骑兵不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假如秦军轻骑兵打算客串重骑兵的职能(虽然兵马俑中没有迹象表明秦骑兵有这种爱好),那么根据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好运气。如果单独使用轻步兵,那么根据原则6(重骑兵对于轻步兵具有绝对优势),只不过是马其顿重骑兵的屠杀对象而已。如果同时使用轻骑兵和轻步兵,结果只能更糟。当对方重骑兵冲锋的时候,要么轻骑兵丢下速度慢的轻步兵撤退要么一起同对方肉搏,结局都是一样。所以最终,我们将进入讨论的最后一部分,即秦军将用完整的三兵种战术体系来进行对抗。

七.秦与马其顿战术体系的对抗

现在我们假定双方以相等兵力在野战中对抗,来看看可能的结果。写到这里不禁感到历史研究跟我平时写的论文报告也没什么不同。只要理论说明清楚,已知条件给出,推出结果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首先,秦军在轻骑兵方面的优势或许能加以利用,可以在双方主力接触前对敌方进行骚扰。不过正如前面的说明,在对方轻步兵火力下只能是得不偿失。而且根据原则4的补充说明部分,运气不好的话有可能被对方重骑兵逼到角落消灭。就像马扎尔人骑射手被德国骑兵压在河边痛击一样【1】【3】。

接下来,双方主力开始正式接触。假如马其顿军队没有重骑兵,那么秦军的胜利面很大。因为秦军轻步兵和轻骑兵的射击优势能迫使对手采取进攻。这样根据原则8(相同兵种对抗防御一方具有天然优势),秦军队形完整严阵以待的重步兵能够在重步兵对决占据上风。

然而,一旦加上这个重骑兵,局势就完全不同了。正像伊苏斯战役所表明的,尽管占据防御优势的重步兵能够挡住并击退马其顿重步兵,然而没有防御对方重骑兵侧翼突击的合适手段情况下,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在双方初期的交战中,秦军的失败很难避免。原因说出来则一钱不值:因为秦军自己没有重骑兵,自然不可能知道重骑兵侧翼突击的威力。不知道威力当然不会想办法去对抗。而秦军的战术系统对于马其顿军队却并不陌生。与波斯军队相比,最多就是弓箭火力猛烈一些(这里顺带指出波斯弓箭手也是相当有名的),只是量的不同,而无实质的变化。需要强调,秦军肯定知道侧翼突击的重要性。不过骑兵攻击同步兵突击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速度快得多,而且能凭借速度优势选择对方重步兵的弱点攻击。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说明马其顿战术系统具有优势。我们不妨继续下去,假定经过一系列失败,秦军将领终于明白了原因。顺带一提,这个学习的代价可能很大,因为古人站在当时的角度往往不能正确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人花了近百年才弄清楚克勒西战败的根源。又扯远了回来,根据历史上的战例,可以认为秦军将领能采用防御重骑兵战术不外乎如下一些:

1.预先选择战场,利用天然或者人工障碍物掩护本方侧翼。
就像百年战争中英格兰严格遵循的做法那样【1】【3】。不过前提是马其顿将领跟法国骑士一样愚蠢的去攻击对方选定的有利位置。或许可以通过战略行动达到这个目的,不过这个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而且笔者一贯认为这种事先假定本方比对方高明的做法只能说是无聊---为什么不是对方通过战略行动迫使本方主动攻击?需要强调,前面说的秦军的射击能力优势是让对手主动做战术攻击,不能让本方有事先选择战场的自由。这两者处于不同的层次。其实广义的说,这样做跟退守到营房里没什么区别,毕竟营房也是“障碍物”。

2.使用“全方向”重步兵方阵。
就像瑞士长矛手用过的那样。既然重骑兵的机动能力优势确保他们总能选择攻击对方重步兵的侧翼,那么用一圈重步兵围起来,到处都是正面。根据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这个方法对于重骑兵可谓完全免疫。然而马其顿军的主体仍然是重步兵,全方向方阵的结果就是秦军只能以一个方向对抗敌方全部的重步兵。在战斗的开始阶段可能还能平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方向的战线会越来越薄弱最终崩溃。实质是马其顿军队以少量重骑兵就牵制了对方一半以上的重步兵,仍然起到了关键作用。

3.使用重步兵预备队

在pharsalus战役中【1】【2】,面对庞培的优势骑兵,罗马名将凯撒使用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行动。他抽调出3000名重步兵组成一支专门的反骑兵预备队,并且布置在本方侧翼骑兵的后方。由于视线被挡,庞培一方不知道这支部队的存在。战斗开始后庞培骑兵很快取得了胜利,然后他们就正面撞上了这支步兵(正如前面在坎尼和扎马战役中的说明,要想在骑兵战斗开始后进行约束非常困难,并且需要严格的纪律,对于不怎么出色的罗马骑兵难度更大。),结果如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的预料,凯撒取得了胜利。在日后的战争中,用重步兵预备队对抗敌方重骑兵成了拥有纪律严明步兵的罗马军队常用的方法。
由此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不过仍然有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从坎尼到法萨卢,罗马人学会这个用了150多年。发明人是不世出的凯撒。那么秦人要多久呢?这里顺带说一下,我对很多人吹嘘的“东方人谋略远比西方人高”嗤之以鼻。建议这类朋友先把脑子里面的三国演义和说岳全传忘掉,然后再去看些真正的东西方战史。
其次,这个方法其实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实际操作的难度很大,首先要判断对手的攻击地点,然后要抢先将预备队对准那个方向。由于骑兵的速度很快,并且能迅速从行进间转入突击,更增加了难度。做个比喻,就像没坦克的一方不得不用反坦克炮来对付敌方坦克。如果对方的进攻方向被预先判明,反坦克炮及时进入阵地,则可以用小的代价获胜。然而更多的是恐怕还是失败。罗马人在阿德里安堡【1】【2】【4】的惨败可以算是一个例子吧

八.结论

结论就是:秦军虽然在投射武器方面具有优势,不过由于战术系统相对马其顿不够完备,马其顿军队将占有战术优势。
对于archer jones的理论和马其顿军队的情况,笔者还是有些自信。不过对于秦军实在是有些心中无数。不过只要秦军的战术系统本质不变,基本上全文的错误不会太大。就算万一情况变化很大(比如新的考古发现秦军有大量装备长戟的重骑兵之类),好在方法已经介绍出来各位朋友也可以自己进行分析。

http://wenku.baidu.com/view/4a36cbc75fbfc77da269b1dd.html这篇东西的起源是因为经常看到网上流行的所谓“东西比较”,例如马其顿与秦,罗马与汉等等。虽然有人认为这类讨论属于毫无意义的行为,不过我对此一直颇有兴趣。所谓art of war的研究,无非是由历史 事实总结出一般规律,然后用这个总结出来的理论来进一步分析具体问题,其中也包括各种假想的对抗。 在archer jones的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中,就对一些假想的战斗进行过预测。问题是如今常见的所谓讨论,全部都使用了错误的方法,空想和臆测代替了理论。这里为此将尝试一些不同的做法。
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就应该知道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

1。收集事实(例如历史上的战例)
2。分析事实,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说理论
3。验证理论
4。将该理论应用(例如用于预测一些假想的对抗)

显而易见,如今没有人在这类问题上使用这种方法,几乎都是直接由历史上的战例(通常还是一知半解)一步前进到假想的对抗。中间的桥梁仅仅是空想或者臆测。更有甚者,一些民族主义的情绪被引入(包括对本民族的夸大和贬低),严重破坏了问题的本来面目。这篇文章希望能在此方面做一定的尝试,由于本人水平的限制,欢迎指教。

二,讨论范围和资料来源

这里不打算大言比较马其顿与秦的整个军事系统,而是局限于“战术系统”。也就是,忽略战略补给等因 素,假定两军以类似兵力在战场相遇,探讨可能发生的情况。忽略战略和补给,是因为无从比起。忽略兵力,一方面是因为兵力受到战略和补给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东方史料中的兵力有些不让人信服。在西方发达的历史研究条件下,许多原本在古代史料中出现的夸大的兵力(其庞大的数字丝毫不比中国逊色)被一一纠正,而在中国历史学界,基本上还是完全引用古代史料的兵力数字。两者比较有欠公平。总之,本文的着眼点在于各兵种特色分析。

资料方面,使用的理论为archer jones,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西方战争艺术)中阐述的理论体系。其他马其顿方面的兵种资料来源包括j.f.c.fuler,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 (西方军事史),trevor nevitt dupuy, the evolution of weapons and warfare(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和阿立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同时用到的西方资料还包括charles oman, the art of war in middle age(中世纪战争艺术),trevor nevitt dupuy, the military life of hannibal, father of strategy(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其中,西方战争艺术和西方军事史国内应该有中文版,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亚历山大远征记和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www.warstudy.com有中文电子书。

中文资料则非常糟糕,古代历史学家似乎不太注重兵种的描述,而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们则似乎对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之类的课题更感兴趣。好在东方的秦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就是兵马俑为代表的考古发现。使得战术系统的分析成为可能。本文主要中方资料参考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 战国军事史,以及各种考古发现的结果。

三,archer jones兵种战术理论体系

如上所述,这种假想问题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好应该先形成理论并验证后,再应用于预测虚拟的情况。显然,本人没有能力完成这种工作,就算自己总结个理论出来估计别人也不信。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使用已经有的成熟的并且是实用的理论。再一次,中国历史学研究在这个领域几乎是空白,只能求助于西方的研究成果。这里选用 的是archer jones,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西方战争艺术)中的理论体系。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是伊利诺斯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archer jones在其35年军事历史研究经验基础上的著作。作者总结了数千年军事史的大小战例,归纳出一套被证明是颇为可 行的理论体系。在这里这套包含战略战术方方面面的东西不可能被全部阐述,经过本人归纳,仅仅列举其中关于各兵种的战术分析部分如下【1】

首先,archer jones将冷兵器时代兵种划分为4类:
1。重骑兵,定义是采用冲击方式(shock)作战的骑兵
2。重步兵,定义是采用冲击方式(shock)作战的步兵
3。轻骑兵,定义是使用投射武器(missile)作战的骑兵
4。轻步兵,定义是使用投射武器(missile)作战的骑兵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与一般的观念不同。这里“轻重”的标准并非铠甲重量,而是作战方式。凡是肉搏的一律为heavy部队,凡是射击的一律为light部队。显然,这种划分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阐述兵种特点 ,毕竟使用的作战方式决定了兵种的特点。不过由此带来的问题也需要注意。比如一名轻骑兵放下弓箭抽出战刀,或者一名轻步兵丢下弩拔剑,他们就自动变成了重骑兵和重步兵。当然,通常情况下他们都是不合格的客串者。

多数误解会来源于这里没有仔细阅读。这里特别强调。本文的兵种划分方法与通常不同,请务必仔细理解,避免误会。谢谢
 自:Club.ChinaRen.com
接下来,在理想条件下,4类兵种的强弱点可以归纳如下:

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这个原则要求重步兵训练有素,使用长兵器。中世纪的民兵不算。拔刀的弓箭手不算。

原则2:重骑兵对于重步兵战斗队形的侧翼和后方有毁灭性优势。这点之所以能跟原则1同时存在,是因为古代战争中重步兵战斗队形在交战中转身对付另一个方向的威胁,是完全不可能的,几乎没有任何成功的例子。当然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下面会谈到。

原则3:轻步兵对于重步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的前提是轻步兵必须使用hit and run策略,随着而来的就是受到地形和指挥官的限制很大。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战斗变成近战,那么轻步兵自动转化为不合格的重步兵,必然导致失败。

对于这个原则,笔者认为有必要做进一步说明。在原著中,archer jones用于证明该原则的战例较为薄弱。大部分都是非正规军的轻步兵对正规重步兵的胜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正规步兵的作战往往意味着纪律和阵型。而轻步兵使用hit and run战术的时候,却通常要求采用分散队形并且不断的后退。这对于多数古代正规军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不过在许多情况下,重步兵由于某种原因(如对方重骑兵的侧翼威胁)无法有效前进,则该原则对正规军有效。具体战例如黑斯严斯和福科克【1】【3】

原则4:轻骑兵对于重骑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跟原则3非常类似,前提同样是轻骑兵必须使用hit and run策略,随着而来的就是受到地形和指挥官的限制很大。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战斗变成近战,轻骑兵自动转化为不合格的重骑兵,同样导致失败。

原则5:轻骑兵对于重步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跟上面的3,4不同,由于速度差别,hit and run的战斗很容易实行,所以优势很大。

原则6:重骑兵对于轻步兵具有绝对优势,不论轻步兵是否试图转变成不合格的重步兵

原则7:在射击对抗中轻步兵对于轻骑兵具有优势。原因是地面平台保证更高的射速和准确性。不过需要注意,轻骑兵这时候通常会拔刀变成重骑兵,尽管是不合格的重骑兵,借助马匹的冲击力通常还是足以通过冲锋击溃轻步兵。

原则8:相同兵种对抗防御一方具有天然优势。这点对于重步兵非常明显,对于重骑兵则完全不符合。

原则9:以上原则是在双方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有效。此条为笔者根据个人理解添加。

原则10:以上原则仅仅反映各兵种的内在优缺点,不能确保战斗的最终结果。战斗结果还取决于指挥官能否正确的扬长避短以及其他不可预知的因素。此条一样为笔者根据个人理解添加。

需要指出的是,本人认为这套理论稍微有些aggressive and bold,未必能涵盖一切情况,有些地方的结论显得匆忙。不过仍然不失为如今最好的实用性理论,以下将完全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讨论。如果对这套理论不同意,下面就可以略过不看。如果想反驳这套理论,请去弄一本原著作阅读,因为在原著中几乎每个原则都用了很多的战例加以说明。如果还是想反驳,建议去找archer jones.

四,秦军战术体系

之所以将秦军放在前面,是因为本人对于这一方面比较薄弱。由于懒惰的原因,不太可能去啃各种原始资料,而中国历史研究又没有提供现成的东西,只好根据有限的资料做些分析。所以摆在前面,便于批判和指正。考虑对应年代,这里的秦军指的是战国时期,而非后来统一的秦帝国。秦军的兵种阐述如下:

1。骑兵

关于中国骑兵的起源,本国历史学界历来有两种观点。一部分认为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中原骑兵的起源。骑兵的正式成立,出现在战国中期以后。也有认为早在春秋甚至殷商时期,就已经有少量骑兵存在【6】。不过这个并非本文讨论的课题,这里关心的是秦国骑兵的兵力和作战方法。战国时期的兵力数字几乎全部来源于汉代刘向等人的“战国策”,根据战国策中张仪所说,秦国有“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题外话,战国策主要为战国纵横家游说诸侯,猎取富贵言辞的汇编【6】,里面各位策士们说的“带甲百万,带甲数十万”我几乎是一概不信,跟战国人口2000-2500万比较,算出来的兵民比例只能说是荒谬。西方史料中的类似夸大早就被其发达的历史研究所纠正,而即使以前一直照搬古代史料的中国历史学家也有人指出这个数字根本不是实际兵力,而是按照苏秦所谓“一户出三男”理论从人口算出来的“理论数字”【6】。谁都知道,算出来的“理应如此”的数字跟实际数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扯远了回来,尽管有夸大的问题,不过作为专业化高的兵种,秦国有骑兵万余应该是可信的。总之,骑兵的比例不是很高。这点也跟当时的技术条件吻合,缺乏马蹬的情况下,骑兵的训练费用和时间都过高。而且没有马蹬的轻骑兵的射击能力也有所不足。

秦军骑兵的作战方式,从兵马俑的发掘来看,主要是使用弩的轻骑兵。似乎至今没有发现使用长矛等兵器主要进行肉搏战的重骑兵。

2。步兵

按照本文的划分标准,秦军包括使用弓弩的轻步兵和使用戟矛等长兵器的重步兵。兵马俑中发现的最长长矛可达7米,很显然这种长矛不可能用在第一排,所以类似马其顿长矛步兵方阵的多重长矛阵型是可信的。得益于先进的弩,当时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轻步兵。战国弩的射程和精度都是无可比拟的,关于这点说明文章很多,这里就不再重复。

3。车兵

秦军仍然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战车,可使用弓弩和戈矛作战。战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无论东西方都曾经兴盛一时,最终由于适应性的局限而被淘汰。对于其野战中的功能笔者表示怀疑,因此暂时排除在外。

综上所述,不考虑战车,秦军战术体系包括三个兵种系统:轻骑兵,轻步兵,重步兵。其中两种步兵占兵力的多数,骑兵比例则较低。由于强大的弩箭,其轻骑兵和轻步兵都非常先进。秦军的兵种使用几乎没有什么详细的文献说明,只能根据兵马俑的排列推想为轻步兵在前方和侧翼,重步兵为主体。轻骑兵则独立在侧面担负支援和骚扰任务。总之是冷兵器时代常见的布置方法。

五,马其顿战术体系

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军队是西方历史上(有可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同时拥有全部4种兵种系统的军队。其地位之高被认为是“整个西方历史上再由没有出现过超过其水平的军事系统”【1】,被认为能够“击败冷兵器时代任何一支军队”【4】。而纵观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除了拜占庭等少数例外,整个欧洲甚至没有出现过能接近其水平的战术系统【3】。而这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马其顿重骑兵。

1。重骑兵

马其顿重骑兵是西方(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重骑兵。它的核心为hetairoi,即“伙伴骑兵”【1】【2】,也有可能包括塞萨利骑兵【4】。重骑兵头戴头盔,胸挂鳞甲,腿裹胫甲,手持盾牌,腰插短剑,而且他们的坐骑也披着鳞状头胄和胸甲【4】。使用的长矛根据不同资料的数字在9-15英尺之间【1】【4】。在没有马蹬的时代,重骑兵的训练难度最高。马其顿骑兵通过严格的训练成为实用的兵种。当骑兵用长矛刺击时,在刺中敌人之时或之前即放手,以避开刺中敌人所产生的冲力影响自己【1】。此外马其顿骑兵具有严格的纪律并服从指挥,在下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这一点在古代战场上有重大的意义。

2。轻骑兵

马其顿军队同样拥有传统的轻骑兵,使用投射武器作战。不过他们的主要投射兵器是标枪。相对于使用弩箭的秦军骑兵,其作为轻骑兵的效能较差。标枪轻骑兵的优点在于,当情况需要的时候,可以将标枪作为短矛使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行使重骑兵的职能。

3。重步兵

按照本文的划分标准,马其顿重步兵实际上包括两种。使用马其顿长矛的正规重步兵和使用普通希腊长矛和较大盾牌的较轻型同行。注意在多数资料中,后者被划分为轻步兵,而这里根据本文最初说明的原则,按照其作战方式划分为重步兵。马其顿长矛的长度【2】【4】为14-18英尺,也有资料为21英尺。著名的马其顿长矛方阵就是由这些长矛所组成。而希腊长矛的长度约为6-9英尺,使用较为灵活【1】【2】【4】。如果地形不利,正规重步兵也会放下马其顿长矛而改为使用较短的希腊长矛【1】。马其顿长矛方阵的威名在后世甚至超过了真正的主角重骑兵,成为不少人心目中马其顿军队的象征。这里不打算介绍马其顿方阵的具体情况,一来是因为类似资料很多,二来是随后读者就能看到在广义的马其顿战术体系中,马其顿方阵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将注意力放在马其顿方阵上会产生不必要的误导。

4。轻步兵

马其顿的轻步兵跟之前以及之后很长时间内西方的轻步兵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通常布置在重步兵的前方,用标枪,弓箭和投石索作战。任务是在主力交战前提供掩护。

5.马其顿战术体系的运用

马其顿战术体系的运用笔者以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以重骑兵侧后方突击为制胜手段的合成作战。在战斗中,轻重步兵进行传统的正面交战,犹如铁砧吸引住对手。重骑兵则凭借机动能力的优势如铁锤一样突击对手的侧翼和后方。根据原则2(重骑兵对于重步兵战斗队形的侧翼和后方有毁灭性优势)和原则6(重骑兵对于轻步兵具有绝对优势),这类行动对于敌方的主体步兵将是灾难性的。由于马其顿战术系统是最早拥有重骑兵的系统,其他与之较量的战术系统都没有具有同样机动能力的重骑兵来匹敌,马其顿战术系统得以在地中海地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亚历山大东征时期遇到的对手波斯,当时具有一个三兵种战术系统。即波斯传统的轻步兵和轻骑兵加上来自希腊雇佣兵提供的重步兵【1】。波斯轻骑兵虽然披挂有甲胄【1】【2】,但是仍然以传统的投掷标枪方式作战,属于轻骑兵。原则4(轻骑兵对于重骑兵具有天然优势)在这里基本上不适用,因为标枪的射程太近,根本不足以进行hit and run战术。而且为了配合本方的步兵,波斯轻骑兵也没有条件run。双方骑兵的战斗通常都很快转化为肉搏战。波斯方面由轻骑兵转变而来的不合格的重骑兵则往往是失败者。最能表现重骑兵重要性的并非著名的阿贝拉战役【1】【2】【7】,而是之前的伊苏斯战役【1】【2】【7】。在伊苏斯战役中,马其顿重步兵正面攻击波斯军的希腊雇佣重步兵,正如原则8(相同兵种对抗防御一方具有天然优势)所预测的,马其顿一方在这里处于劣势。然而马其顿重骑兵击溃了对方侧翼的轻型部队,然后转身袭击波斯重步兵的侧翼。随后马其顿军使用希腊长矛的轻型重步兵也从这个缺口进入攻击,确定了胜利的结果【1】。

作为马其顿战术体系的卓越继承者【1】,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和罗马名将西庇阿各自的得意之作是骑兵侧翼突击原则的最好说明。在坎尼【1】【5】,汉尼拔的迦太基骑兵和努米底亚骑兵在侧翼击败了罗马骑兵,然后反身攻击罗马军队的后方,使罗马人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失败。并且也给他们上了关于马其顿战术体系的生动一课。在扎马【1】【2】【5】,由于西庇阿得到努米底亚骑兵的支持,反而在骑兵方面占了上风。结果罗马一方的骑兵在击溃迦太基骑兵后及时回到胜负未分的战场,并攻击迦太基军队的后方。跟随汉尼拔转战意大利十几年所向无敌的2万非洲步兵,汉尼拔最可靠的军队,却完全无力对付来自后方的突击,可悲的全军覆没。甚至没能给对方骑兵造成值得一提的损失。仔细比较这两场战役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区别【1】。坎尼战役中,受到严格训练的迦太基骑兵在击败罗马骑兵后,很快就转身攻击罗马步兵的后方。而在扎马,临时加盟纪律松散的的努米底亚骑兵则在胜利后追击敌人离开了战场。好在西庇阿的步兵并不比汉尼拔弱,因此能坚持到本方骑兵最终回来。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在坎尼,汉尼拔面对两倍于自己的罗马步兵,是不可能坚持这么久的。这点正说明亚历山大时代马其顿重骑兵严格的纪律对于重骑兵执行这类任务的重要性。

六,一个常见误区的澄清

由于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把马其顿战术体系等同于马其顿长矛方阵。经常看到有人假想的东方弓箭步骑兵如何像打鸭子一样痛击马其顿方阵的“神话”。

正如前面所叙述的,马其顿战术体系的核心是重骑兵和兵种联合作战,长矛方阵仅仅是其重步兵的组织形式。在广义的马其顿战术体系,如汉尼拔的军队中,甚至不存在这样的长矛方阵(汉尼拔用利比亚菲尼基人组成的非洲重步兵来代替【5】)。单独的马其顿方阵什么都不是,如果要归类的话,倒是可以归入马其顿战术体系的前身---希腊战术体系。对于希腊战术体系,有时间或许会写点东西。不过这个不适合在这里详细讨论。

面对包括全部四种兵种系统的马其顿战术体系,纯粹的弓箭战术是无效的。如果仅仅使用轻骑兵hit and run,根据原则7(在射击对抗中轻步兵对于轻骑兵具有优势),毫无疑问本身数量就不足的秦军轻骑兵不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假如秦军轻骑兵打算客串重骑兵的职能(虽然兵马俑中没有迹象表明秦骑兵有这种爱好),那么根据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好运气。如果单独使用轻步兵,那么根据原则6(重骑兵对于轻步兵具有绝对优势),只不过是马其顿重骑兵的屠杀对象而已。如果同时使用轻骑兵和轻步兵,结果只能更糟。当对方重骑兵冲锋的时候,要么轻骑兵丢下速度慢的轻步兵撤退要么一起同对方肉搏,结局都是一样。所以最终,我们将进入讨论的最后一部分,即秦军将用完整的三兵种战术体系来进行对抗。

七.秦与马其顿战术体系的对抗

现在我们假定双方以相等兵力在野战中对抗,来看看可能的结果。写到这里不禁感到历史研究跟我平时写的论文报告也没什么不同。只要理论说明清楚,已知条件给出,推出结果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首先,秦军在轻骑兵方面的优势或许能加以利用,可以在双方主力接触前对敌方进行骚扰。不过正如前面的说明,在对方轻步兵火力下只能是得不偿失。而且根据原则4的补充说明部分,运气不好的话有可能被对方重骑兵逼到角落消灭。就像马扎尔人骑射手被德国骑兵压在河边痛击一样【1】【3】。

接下来,双方主力开始正式接触。假如马其顿军队没有重骑兵,那么秦军的胜利面很大。因为秦军轻步兵和轻骑兵的射击优势能迫使对手采取进攻。这样根据原则8(相同兵种对抗防御一方具有天然优势),秦军队形完整严阵以待的重步兵能够在重步兵对决占据上风。

然而,一旦加上这个重骑兵,局势就完全不同了。正像伊苏斯战役所表明的,尽管占据防御优势的重步兵能够挡住并击退马其顿重步兵,然而没有防御对方重骑兵侧翼突击的合适手段情况下,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在双方初期的交战中,秦军的失败很难避免。原因说出来则一钱不值:因为秦军自己没有重骑兵,自然不可能知道重骑兵侧翼突击的威力。不知道威力当然不会想办法去对抗。而秦军的战术系统对于马其顿军队却并不陌生。与波斯军队相比,最多就是弓箭火力猛烈一些(这里顺带指出波斯弓箭手也是相当有名的),只是量的不同,而无实质的变化。需要强调,秦军肯定知道侧翼突击的重要性。不过骑兵攻击同步兵突击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速度快得多,而且能凭借速度优势选择对方重步兵的弱点攻击。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说明马其顿战术系统具有优势。我们不妨继续下去,假定经过一系列失败,秦军将领终于明白了原因。顺带一提,这个学习的代价可能很大,因为古人站在当时的角度往往不能正确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人花了近百年才弄清楚克勒西战败的根源。又扯远了回来,根据历史上的战例,可以认为秦军将领能采用防御重骑兵战术不外乎如下一些:

1.预先选择战场,利用天然或者人工障碍物掩护本方侧翼。
就像百年战争中英格兰严格遵循的做法那样【1】【3】。不过前提是马其顿将领跟法国骑士一样愚蠢的去攻击对方选定的有利位置。或许可以通过战略行动达到这个目的,不过这个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而且笔者一贯认为这种事先假定本方比对方高明的做法只能说是无聊---为什么不是对方通过战略行动迫使本方主动攻击?需要强调,前面说的秦军的射击能力优势是让对手主动做战术攻击,不能让本方有事先选择战场的自由。这两者处于不同的层次。其实广义的说,这样做跟退守到营房里没什么区别,毕竟营房也是“障碍物”。

2.使用“全方向”重步兵方阵。
就像瑞士长矛手用过的那样。既然重骑兵的机动能力优势确保他们总能选择攻击对方重步兵的侧翼,那么用一圈重步兵围起来,到处都是正面。根据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这个方法对于重骑兵可谓完全免疫。然而马其顿军的主体仍然是重步兵,全方向方阵的结果就是秦军只能以一个方向对抗敌方全部的重步兵。在战斗的开始阶段可能还能平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方向的战线会越来越薄弱最终崩溃。实质是马其顿军队以少量重骑兵就牵制了对方一半以上的重步兵,仍然起到了关键作用。

3.使用重步兵预备队

在pharsalus战役中【1】【2】,面对庞培的优势骑兵,罗马名将凯撒使用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行动。他抽调出3000名重步兵组成一支专门的反骑兵预备队,并且布置在本方侧翼骑兵的后方。由于视线被挡,庞培一方不知道这支部队的存在。战斗开始后庞培骑兵很快取得了胜利,然后他们就正面撞上了这支步兵(正如前面在坎尼和扎马战役中的说明,要想在骑兵战斗开始后进行约束非常困难,并且需要严格的纪律,对于不怎么出色的罗马骑兵难度更大。),结果如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的预料,凯撒取得了胜利。在日后的战争中,用重步兵预备队对抗敌方重骑兵成了拥有纪律严明步兵的罗马军队常用的方法。
由此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不过仍然有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从坎尼到法萨卢,罗马人学会这个用了150多年。发明人是不世出的凯撒。那么秦人要多久呢?这里顺带说一下,我对很多人吹嘘的“东方人谋略远比西方人高”嗤之以鼻。建议这类朋友先把脑子里面的三国演义和说岳全传忘掉,然后再去看些真正的东西方战史。
其次,这个方法其实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实际操作的难度很大,首先要判断对手的攻击地点,然后要抢先将预备队对准那个方向。由于骑兵的速度很快,并且能迅速从行进间转入突击,更增加了难度。做个比喻,就像没坦克的一方不得不用反坦克炮来对付敌方坦克。如果对方的进攻方向被预先判明,反坦克炮及时进入阵地,则可以用小的代价获胜。然而更多的是恐怕还是失败。罗马人在阿德里安堡【1】【2】【4】的惨败可以算是一个例子吧

八.结论

结论就是:秦军虽然在投射武器方面具有优势,不过由于战术系统相对马其顿不够完备,马其顿军队将占有战术优势。
对于archer jones的理论和马其顿军队的情况,笔者还是有些自信。不过对于秦军实在是有些心中无数。不过只要秦军的战术系统本质不变,基本上全文的错误不会太大。就算万一情况变化很大(比如新的考古发现秦军有大量装备长戟的重骑兵之类),好在方法已经介绍出来各位朋友也可以自己进行分析。

http://wenku.baidu.com/view/4a36cbc75fbfc77da269b1dd.html
跟地型有关吧....在开阔地型骑兵冲击当然牛..要是中原这块山地河流那么多的地带。..玩骑兵冲击不是傻子么..
秦军和马其顿军队没有同时出现在战场上,没干过彼此,怎知胜负??!!楼主辛苦,不过这样的比较实在太那啥了。比半天又有何用,历史已注定~秦军还是那个秦军,马其顿军队还是那个马其顿军队,他们不会同时坐在一张沙发上的!
针对的敌人不同,装备和战术思想当然也不同,怎么比?要是论战争规模的话西方跟中国没的比。另外冷兵器时代西方骑兵的巅峰我认为是拜占庭骑兵…而世界骑兵的巅峰是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
军功制度决定了秦必胜,有问题?
就是...游牧骑兵强大。.无论骑术战术武器都强过汉王朝..不也就几十年文景之治被超越干番....而且又没有比过..............
在西方发达的历史研究条件下,许多原本在古代史料中出现的夸大的兵力(其庞大的数字丝毫不比中国逊色)被一一纠正,而在中国历史学界,基本上还是完全引用古代史料的兵力数字。

看到这句就看不下去了。。。

民间史学家毕竟不如有专业素养的人啊,开口就否定了至少从康乾时代就有的中国史学界严谨的考据之风啊。

还有,所谓的“在西方发达的历史研究条件下,”不过是15世纪以后才有的西方信史一下被追朔到了史前时代。
给楼主一个例子:

单单赤壁之战,中国史学界对于双方兵力的考据几乎都可以达到个位数的研究水平,当然各史家参考的史籍史料不尽相同,出来的数据也高低不同。
中文资料则非常糟糕,古代历史学家似乎不太注重兵种的描述,而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们则似乎对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之类的课题更感兴趣。好在东方的秦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就是兵马俑为代表的考古发现。使得战术系统的分析成为可能。本文主要中方资料参考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 战国军事史,以及各种考古发现的结果。


只要列出一本书,就可以让这段话一钱不值。。。。

唐代杜佑《通典》

冉闵确实输给了莫容家族的重骑兵,但是,楼主也可以想想金兀术的重骑兵怎么输给步兵的
原来是有良心的历史学家啊
想起了两个名词。马其顿防线和东方马其顿。都破灭了
谁也不是吃素就能长大的
没有马鞍的重骑兵你冲击个蔡国庆呀
coldwar1947 发表于 2011-7-4 06:41
没有马鞍的重骑兵你冲击个蔡国庆呀

某些人还不知道骑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NB的
momoranshi 发表于 2011-7-4 06:46
某些人还不知道骑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NB的
罪过 罪过
其实我想说的是马镫
难道又是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
质疑上中国史书了
相比之下 西方同时期史书就是小说或者神话
本来想白KC一下,论证马其顿军如何虐杀秦军,但这文章写的太低级,居然用archer jones的西方战争艺术套秦军的战术体系,不好意思,我先呕吐下,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遇到秦军就是送人头,也就欺负波斯这个豆腐渣。

秦军弩手占总数一半,蹶张弩的射程大约250米,马其顿方阵只有前两三排重甲,行进中就被射散或者重创。至于亚历山大的“重”骑兵,没有马甲没有马镫,根本不可能冲进秦军的战阵。戎车,长矛阵,鹿角等等,防骑兵技术滚瓜烂熟。

在装备上,秦军的皮甲对剑砍刺的防御力强于马其顿的青铜甲,秦军的青铜剑也强于马其顿的铁制武器。
一看原则就知道是西方人写的,重骑对弓兵有天然优势,这是西方人对重骑的奇怪理解。中国不喜欢重骑的原因之一就是弓兵适用与军屯,平时需要的训练量很小,重骑则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培养一个合格的士兵,而且还不能松懈。
cranenn 发表于 2011-7-4 06:38
想起了两个名词。马其顿防线和东方马其顿。都破灭了
你是想说马奇诺防线吧
你确定中国所有历史你都了解了?有空闲时间来了解国外的?
寻找张菁 发表于 2011-7-4 06:55
难道又是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
质疑上中国史书了
相比之下 西方同时期史书就是小说或者神话
诶。他是自 慰呢
coldwar1947 发表于 2011-7-4 06:41
没有马鞍的重骑兵你冲击个蔡国庆呀
呵呵。。。看你还是不了解。
忽略补给和战略,那还打个毛仗!就西方那只会面对面硬扛,只讲究阵型不求机动性的部队,碰上经常跟游牧民族对扛的秦军,还不是死路一条。
讲战术,碰上白起、王翦这样的名将,只有被玩的份。
看看《豹韬》就知道先秦各军种是如何配合了,欧洲那种战阵对砍根本不够看
得了吧  没有马镫马鞍的年代  骑兵还没开始发飙  步卒却匈奴600余里说谁呢 啊   


“而秦军的战术系统对于马其顿军队却并不陌生。与波斯军队相比,最多就是弓箭火力猛烈一些(这里顺带指出波斯弓箭手也是相当有名的),只是量的不同,而无实质的变化。”
这段话非常有问题,关键的就是弓箭射程和穿透能力
波斯军队主要使用的是木制单体弓,其射程与马其顿轻步兵的弓箭、投石索等投射武器相近,并且其威力在难于穿透重步兵的盾牌和胸甲之后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而秦军的弓弩已经使用了复合弓体,其射程超过单体弓一倍以上,并且能对有盾牌和胸甲防护的步兵造成严重伤害。
所以秦军的弓箭射击能力相对于波斯军队已经是发生了质变而不仅仅是量变。这种弓箭威力上升后对作战的影响可以参见卡莱战役
同时,秦军的阵型也不是希腊那种平行展开的大型重步兵方阵,而是更加先进的中小规模轻重步兵混合方阵,近似于西班牙方阵。西班牙方阵非常适合对抗重骑兵、重步兵,这方面当年西班牙对抗其他欧洲国家的时候也可以提供很多胜利的例子。

“而秦军的战术系统对于马其顿军队却并不陌生。与波斯军队相比,最多就是弓箭火力猛烈一些(这里顺带指出波斯弓箭手也是相当有名的),只是量的不同,而无实质的变化。”
这段话非常有问题,关键的就是弓箭射程和穿透能力
波斯军队主要使用的是木制单体弓,其射程与马其顿轻步兵的弓箭、投石索等投射武器相近,并且其威力在难于穿透重步兵的盾牌和胸甲之后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而秦军的弓弩已经使用了复合弓体,其射程超过单体弓一倍以上,并且能对有盾牌和胸甲防护的步兵造成严重伤害。
所以秦军的弓箭射击能力相对于波斯军队已经是发生了质变而不仅仅是量变。这种弓箭威力上升后对作战的影响可以参见卡莱战役
同时,秦军的阵型也不是希腊那种平行展开的大型重步兵方阵,而是更加先进的中小规模轻重步兵混合方阵,近似于西班牙方阵。西班牙方阵非常适合对抗重骑兵、重步兵,这方面当年西班牙对抗其他欧洲国家的时候也可以提供很多胜利的例子。
呵呵,大家继续讨论下去呀,关于这方面的比较尽量详细一些,小白对此挺感兴趣的。多谢多谢
马其顿之所在那个时候可以称雄西方世界,原因无非有三个,第一,是亚历山大本人的能力出众。在那个半开化的时代,一个天才的统帅能顶半个天。第二,相对于当时其他国家,马其顿的战术存在先进性,就像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一样,的确能够称雄一时。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相对于当时其他对手,马其顿的总兵力也许不是最大的。但是,结构却是最严谨的。而他的对手往往都是一些松散的城邦甚至是部落联军。这样的对阵情况和蒙古人面对欧洲的联军是很相似。
这东西有什么好讨论的,有兴趣的去历史区挖坟。古代东西方打仗,光兵员数量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东方动不动就是十万以上的兵力,西方所谓的大军才多少人?更别提战国时期中原各国都拥有十数万军队,总兵力数百万,西方军队能比吗?
别提西方是什么志愿兵,职业军人,东方的常备军就不是职业军人吗?
没有马镫的骑兵算什么骑兵!楼主莫名其妙!
寻找张菁 发表于 2011-7-4 06:55
难道又是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
质疑上中国史书了
相比之下 西方同时期史书就是小说或者神话
而且还多是口口相传的那种。。。。。。
看来看去原来西方不止现在强,以前也强,一直就强,大家都自裁了吧
古代除了东方和西方,还有哪儿
有兴趣可以看看唐朝的高仙芝与波斯的怛罗斯之战,就可以看出波斯人的战斗力如何。2万唐军加1万仆从国军对阵17万波斯军(史学家统计数字在15~20万之间),唐军战败而回的只有数千人,但却歼敌7万余人。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否正确,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是真的,而且高仙芝在唐朝诸将中也算不上什么名气,若是让李靖、秦琼、尉迟恭这些,估计战局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西方古代有中国这样的史书么?只有幻想小说吧
瞧把俺吓的,俺还以为楼主把亚特兰第斯大陆给贴出来了……俺想知道马其顿重步兵方阵与重骑兵有木有夜战能力?如果秦人夜袭劫营,步兵方阵肿么展开?如果火攻,马其顿的藤甲肿么防火?中国古代夜战劫营火烧营帐的事可是干过不少……
mathons 发表于 2011-7-4 09:15
而且还多是口口相传的那种。。。。。。
对 靠盲诗人或者游吟诗人传诵的~
就像我国的评书一类

slayn 发表于 2011-7-4 08:37
“而秦军的战术系统对于马其顿军队却并不陌生。与波斯军队相比,最多就是弓箭火力猛烈一些(这里顺带指出波 ...


+1, 欢迎亚力山大重甲冲阵,被齐军乱箭射死的魏军庞涓和秦军乱箭射死的赵括觉得自己其实还可以再抢救一下。{:soso_e113:}
slayn 发表于 2011-7-4 08:37
“而秦军的战术系统对于马其顿军队却并不陌生。与波斯军队相比,最多就是弓箭火力猛烈一些(这里顺带指出波 ...


+1, 欢迎亚力山大重甲冲阵,被齐军乱箭射死的魏军庞涓和秦军乱箭射死的赵括觉得自己其实还可以再抢救一下。{:soso_e113:}
lz只是在讲各个兵种的应用,不涉及到战术配合与运用,更别提那些个谋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