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 京剧武生后背四杆后背旗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20:20:51
求教 京剧武生后背四杆后背旗的由来求教 京剧武生后背四杆后背旗的由来
京剧发展的历史其实不算很长,所以可以认为道具服侍上参考的应该也不会很长。个人猜测应该以明代的军队为主要参照对象。
戚继光的练兵实记里面提过骑兵按不同队属旗号颜色划分。例如每一大营,将官分五色,每营将官属下的称为伍也是五色。为了好认,军官标准装备里面都有其所在职位对应颜色的旗号,即有背旗一面,用于标识。步兵也采用同样的背旗进行标识。车兵和辎重兵因为有地方插旗,所以没有背旗。古代军队的旗号是有实际作用的,像现在影视剧里面十个骑兵有7个手攥着旗冲锋的那叫送死。旗在背后才能腾出手来打仗。至于手攥的大旗不大可能冲锋在前了。
至于为啥京剧这些戏曲中有四面,我觉得是艺术夸张的需要吧?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错了轻拍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783386.html

“靠旗”

“靠”是京剧中对铠甲类装束的统一称呼。一般分硬靠、软靠和改良靠。
背后插的旗子,叫“靠旗”,一般是硬靠才有。

靠旗是插在背后的三角形的四面旗子,又叫护背旗。旗上有用各种彩线绣的龙纹。每面旗上附有一条彩色飘带。动作时,旗子连同飘带飞扬招展,潇洒优美。靠旗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的。很难想象穿着铁叶子做的铠甲,背后插着四面靠旗,那样怎么能够进行战斗呢?有人认为靠旗是从古代传令旗变化而来的,这只不过是一种猜想,没有任何根据。在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四面旗子与发号施令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令旗只有一面,怎么发展也不会发展成四面。再说靠旗是插在背后,不是插在脖子里,也不能随时拔下来。因此,靠旗只是一种装饰性的舞蹈工具,是为了渲染武将的威风,显示表演者的技巧,增加舞蹈时的动态美,以此来帮助塑造人物的一种专用舞蹈工具。后来,由于一些京剧表演艺术家运用靠旗设计了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把靠旗从一般的舞蹈服装装饰又发展了一步,变成了高难度技巧的一种辅助工具。比如,云南的表演艺术家关肃霜,在打出手的时候,就运用靠旗杆的弹力,把对方的兵器弹回去。我们知道,通常打出手用手、用脚、用腿来进行一些动作。可是,关肃霜却利用靠旗杆的弹力来进行表演,这就加强了紧张、惊险的效果。又如,天津表演艺术家厉慧良,他在《金沙滩》这出戏中的一次下场以前,就把兵器——鞭,抛在半空中,然后,一转身恰好鞭就落在四面靠旗的夹缝里边,同时显示一个很威武的亮相。构成了一个很优美、予人以很精确感觉的造型。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7ff02f8dd2bebd0a


靠,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即甲衣。
程式性:是武将所通用的戎服。
款 式:圆领(用时围“靠领”),紧袖口。靠身分前后两片,长及足。后片腋下有两个“燕窝”,作为与前片相连的纽带。后腰两侧有两根“搂带”,回绕于前腰。前片中部略宽(称“靠肚”)。双腿外侧各有一块遮护腿部的“靠腿”。周身满绣表示甲片的图案纹样。“女靠”与之大致相同,唯靠肚稍小,腰下为彩色飘带(用时围云肩,系衬裙)。
溯 源:“靠”源于清代将官之绵甲戎服。此种戎服,以锦料为面,绸料为里,内衬丝棉。形制为上衣下裳(上部甲衣、下部围裳),它不像古代铠甲那样以甲片为主,仅在前后心及肩部等处缀有金属饰片,从总体看并无实战护身作用,而更象是一种礼仪用服,比起古代铠甲来具有很大装饰性。“靠”即是在此基础上经过美化后形成的。
特 点:靠的服装造型颇为奇特别致:上衣裳下裳相连,似“深衣形制”,具有长宽袍的庄重大方,但它衣分两片,似衣非衣,似甲非甲。衣片虽有铠甲纹样,却不紧贴身体,因而完全摆脱了生活中的原始形态。极度的夸张与变形,使这种“分离式”的服装静则赋予人物以威武气概,动则便于夸张舞蹈动作。靠的造型鲜明地体现了京剧服装“可舞性”这一艺术特点。此外,在“靠”的使用上还具有一个特点:在背部扎系附加物??“背壶”,内插四面三角形“靠旗”,其颜色与靠色相同,造型呈向外放射状,这就形成服装的向外延伸、扩展的感觉,从而更进一步地衬托出武将形象的高大英武。此种服装造型方法,在中外服饰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质 料:大缎。
纹 样:主要纹样为鱼鳞形或丁字形,鳞甲的中部饰以团寿字,在甲纹四周饰以双层装饰花纹??“小边”、“大边”,分别为草龙、江牙连续图案。靠肚上的纹样也很重要,一般说武生或武老生用“双龙戏珠”或“独龙”。武花脸角色,性格粗犷豪放,一般用大虎头。
色 彩:也分为上五色与下五色,用色规范和蟒的程式大致相同,如黑脸谱的用黑色靠,红脸谱的用绿色靠,英俊武生、武小生用白色靠等。
刺 绣:甲纹平金绣,以其光泽度高表示金属之灿烂。靠肚上的纹样,或用绒绣或用平金绣再加部分绒绣,使纹样的关键部位得以突出醒目。表示服孝中的白色靠,用平银绣。



男式靠在使用时插靠旗,即表示人物全副武装,已处于临战状态,这叫“硬靠”(靠旗之生活依据,源于古代将官之令旗。当然,那种实用令旗较小,传令时手执,骑马行进时就插在后腰革带上,作为传令凭证。发展为“靠旗”后,已美化、夸张、加大成为临战武将的装饰物了。一般用四面靠旗,缎料,绣“单龙戏珠”)。靠的结构很复杂,全身共有绣片31块,其中有3块可移作它用。穿蟒或穿箭衣者围靠领,象征武将;单用两块靠腿者,象征丢盔卸甲的败将,具有符号意义。
“改良靠”为周信芳所创。原是专为演《献地图》之刘备时,为适应“内穿靠外袭官衣”的特殊要求而设计的:将靠改为上下两部分,束腰使用(去掉靠肚),紧身合体。这实际上是又回到了“上衣下裳制”,更趋于历史真实。“改良靠”后经不断加工,遂成定式。靠腿分前后左右共四块,软带上及肩部有半立体虎头。甲片缀排穗(不扎靠旗)。这种服装造型具有简洁轻便的特点,当然,不及传统靠的样式威武,所以一般用于普通将官,更多的是用于“番邦”将官(番将用时需加“狐尾”)。
西楚霸王项羽专用。黑色平金绣,最显著特点是靠肚下端缀有黄“网子穗”。此乃近世霸王靠的形制,远从金少山、近至袁世海均用此制。清代宫廷演剧,“霸王靠”绣象鼻,甲片为方形,那种古老形制已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