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奶协理事:人人有牛奶喝比牛奶标准更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35:14
在乳业新国标的论战中,内蒙古奶业协会的观点与王丁棉针锋相对。

作为支持者,该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及常务理事金海随后均反驳称,现行乳业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大多数消费者将喝不到牛奶,甚至还会有七成奶牛散养户杀掉奶牛”。

这一说法公开后,有人认为体现了中国奶业的现实,也有人质疑称“这是以国情为借口掩盖行业利益”。

他们的观点有无依据?中国的奶牛饲养业有着怎样的现状?昨天,本报对话金海。


【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京华时报:在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批评乳业新国标“全球最差”的那次会议上,你在场吗?

金海:那次会议没参加,我们秘书长参加了。但王丁棉的观点我非常清楚。事后媒体找我采访,我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京华时报:你为什么支持现行乳业标准?

金海:我认为检测标准一定要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奶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才有十几年。十几年时间里,大部分中国人从无奶喝变得人人都能喝上奶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一头奶牛从培育到产奶,需要三年时间。培育一个奶牛品种,用现在最先进的手段去努力,也要20年,以前则是40年。

现在有人就盯着国外的标准,我就很奇怪。西方国家奶业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现在的标准是高,但怎么不去看看美国80年代、70年代的标准。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京华时报:之前的那个生乳标准真的很难达到吗?

金海:我国目前的奶牛养殖业,小规模散养户比例较高,超过70%。小规模散养不是标准化养殖,经常是自家种什么,就给奶牛吃什么,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受限于牧草质量、品种改良等因素,并不稳定。如果按照修改之前的蛋白质标准,绝大多数达不到。

我认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内在原因就在于我们牛奶检测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定得太高,导致农户为达标而千方百计提高蛋白质含量,由此导致了三聚氰胺等物品的添加。我国有13亿人要喝奶,也不可能都进口——就算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牛全都买回来,也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为防止国产奶中被添入各种物质,那就得降低标准。


京华时报: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只要舍得给奶牛喂充足的饲料和优质牧草,不用三五天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就会提高。细菌总数也不难控制。

金海:我觉得王丁棉对国外了解的太多了,但对我们国家的奶农一点儿不懂,一点儿都不实事求是。给奶牛喂优质牧草能提高蛋白质,他说的没错,可我们哪有那么多耕地种植优质牧草?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

另外,提高蛋白质还需要改良我们的奶牛。我们奶牛的产奶量和美国相比差一半,这是品种的差异,这是不管拿多少钱都不能在一天一夜之间就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漫长的改良过程。

就细菌总数来说,我们有70%多的奶牛散养户,他们养牛往往就在房前屋后,卫生环境不那么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条件有限,不能做到全封闭下挤奶、挤完马上冷却,并用冷藏装置送到厂里马上加工。这是一个现实国情,需要通过一个过程来解决。

【我们应该把准确的知识提供给消费者,你说是喝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好呢,还是喝标准稍微低一些、稀一些但是安全很多的牛奶好呢】

京华时报:降低了标准的牛奶,是否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喝了之后对身体还有用吗?


金海:现在牛奶的蛋白质从原来的每百克含2.95克降到2.8克,标准稍低了一点,但总比没奶喝要强吧。事实上,我们需要的营养不是光靠牛奶获得的,我们每天还要吃很多种食物。

另外,200万的细菌总数也不全都是致病的病原菌,很多是乳酸菌、酵母菌等,对人体没什么害处。病原菌通过高温消毒后,也不会存在活菌,不会直接致病。只是病原菌的有些代谢物会对人体有点危害,但影响到什么程度,现在也没有具体的数据。细菌是什么?这是无处不在的东西,我们平时张口呼吸,嘴里也要进去很多细菌。细菌和人类是共存的,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还有,牛奶里最大的营养物质实际上是钙,这里的钙是最容易被人吸收的。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喝的牛奶,只是蛋白质稍微低了一点、稍微稀了一点,这有那么重要吗?

京华时报:你认为降低乳业标准,对谁有好处?

金海:我觉得对消费者、对奶农都有好处。标准定得高了,奶农达不到,又不舍得把牛奶倒掉,就得想办法往里面添加东西,这直接损害消费者的健康。而标准低了,奶农能达到这个标准,起码能让消费者喝上没有添加剂的真正的牛奶。

京华时报:王丁棉提出,中国现有生乳标准的出台是大企业捆绑私利的结果,你怎么看他这个观点?

金海:我认为这种说法太不负责任。蒙牛、伊利等大企业肯定也希望有好的奶源,只是他们现在不愿意说这些话,不愿意参与这些事情。

现在我们说的细菌200万个和蛋白质2.95克,其实都是最低标准。企业生产的乳制品,很多标准都比这高,分为好几个等级。像蒙牛的特伦苏,蛋白质含量都达到每百克含3.3克。对企业来说,利润最大的其实是高端奶,而不是低端奶。

我认为,说大企业绑架了标准制定是不对的,真正导致标准降低的,是我们的奶牛品种不行,牧场赶不上,奶农的知识水平也不行。

京华时报:有人认为你和内蒙古奶协秘书长的发言,都是在为乳业巨头们“代言”。

金海:作为一个专家,我是从我的良心、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说话。

蒙牛的牛根生,这个人我听说过,但没见过;伊利现在的老板我也不认识。我不赚企业一分钱,和这些企业任何关系都没有。


我不太理解,大家现在为什么这么关注奶业。我们的大米质量、小麦质量,也达不到人家美国的标准,大家为什么就这么执着地非要谈谈生乳这一个标准呢。我真的不太理解。

京华时报: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近年来中国乳制品行业暴露出的问题太多了,导致公众对其产生了信任危机。

金海:这几年,中国奶业确实出了很多不该发生的问题,有些企业做的行为,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所以大家情绪上来了,就想这牛奶怎么老是出问题?

三聚氰胺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表面上看是不法分子为了获得利益,但根本上还是之前的乳业标准太高了。现在新标准定下来,降了一点点,我觉得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保证了我们的牛奶现在是安全的。

还有,我觉得消费者不是专家,对科学技术的知识水平不够。有时候专家一说,他们就跟着起哄。比如这次,他们弄不清楚专家到底说的是什么,一听那么多细菌就害怕了,想到自己花钱喝上这个奶,接着就要去医院,这是太极端的想法。

我们应该把准确的知识提供给消费者,你说是喝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好呢,还是喝营养标准稍微低一些、稀一些但是安全很多的牛奶好呢?我认为,肯定是后者。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特殊国家,不能通过标准一下子把所有的奶牛散养户都消灭。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民族奶业要完蛋,有钱人可以喝国外的牛奶,普通老百姓则会喝不上牛奶】

京华时报:你认为,巴氏奶和常温奶这两大阵营之间的分歧,通过争论,有可能达成共识么?中国奶制品行业怎样才能形成一种消费者、奶农、企业共赢的局面?

金海:我觉得现在最核心的问题不应该是争论标准,炒作下去也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应该探讨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牛奶。

常温奶和巴氏奶相比,营养成分有差距,但我看也不是很大。常温奶瞬间高温消毒把细菌杀了,肯定有一部分营养物质损失,但实际上,高温对牛奶里面的钙没有大的影响。


将来,低温的巴氏奶肯定是个发展趋势,这是包括很多企业都认同的。但巴氏奶的保质期短,需要冷藏运输,成本较高。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否有能力消费巴氏奶,也是个问题。

我觉得应该让巴氏奶和常温奶并存,然后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不能说只搞巴氏奶,也不能只搞常温奶,这样才能让人人都有牛奶喝。

京华时报:你认为,如何能有效地重建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金海: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经过整顿,本来占行业80%的散养户在三四年间已经减少了10%。随着企业对奶制品质量的提高,散养户生产的标准比较低的奶源,因为收购价格低,慢慢地就被自然淘汰了。

目前,只有转成规模的散养户才能生存。随着规模化奶牛场的投入、标准化奶站的建立、牧场的扩大以及经营管理技术的提高,以5年为一个单位回头来看,我国的奶业会飞快地发展。

我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特殊国家,国外奶粉进来是给有钱人喝的,我们大部分人还得自己养活自己。但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不能通过标准一下子把所有的奶牛散养户都消灭,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民族奶业要完蛋,有钱人可以喝国外的牛奶,普通老百姓就会喝不上牛奶。


人物

金海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内蒙古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助理、生物中心主任。

2004年度国家引进的高层次留学归国人才;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基金奶业专项首席专家。

关键词

中国奶业发展史

在中国历史上,喝牛奶一度是小范围的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只能凭“奶票”领取限量供应的牛奶。1976年到1983年,牛奶供应日趋紧张,全国各大城市实行过限制制度,例如只对新生婴儿、癌症患者等照顾供应。

大约在1996年,中国乳业进入高速发展期。1998年,全国奶牛存栏为426万头,牛奶总产量为745.4万吨,年人均牛奶占有量只有5.3公斤。至2010年末,全国奶牛存栏约为1260万头,全年牛奶产量3570万吨,年人均牛奶占有量约为30公斤。

早在2002年,世界年人均牛奶占有量就为96.39公斤。发达国家每年人均牛奶消耗量则达300公斤。

http://www.ce.cn/xwzx/gnsz/gdxw/ ... 0627_22503318.shtml在乳业新国标的论战中,内蒙古奶业协会的观点与王丁棉针锋相对。

作为支持者,该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及常务理事金海随后均反驳称,现行乳业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大多数消费者将喝不到牛奶,甚至还会有七成奶牛散养户杀掉奶牛”。

这一说法公开后,有人认为体现了中国奶业的现实,也有人质疑称“这是以国情为借口掩盖行业利益”。

他们的观点有无依据?中国的奶牛饲养业有着怎样的现状?昨天,本报对话金海。


【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京华时报:在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批评乳业新国标“全球最差”的那次会议上,你在场吗?

金海:那次会议没参加,我们秘书长参加了。但王丁棉的观点我非常清楚。事后媒体找我采访,我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京华时报:你为什么支持现行乳业标准?

金海:我认为检测标准一定要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奶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才有十几年。十几年时间里,大部分中国人从无奶喝变得人人都能喝上奶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一头奶牛从培育到产奶,需要三年时间。培育一个奶牛品种,用现在最先进的手段去努力,也要20年,以前则是40年。

现在有人就盯着国外的标准,我就很奇怪。西方国家奶业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现在的标准是高,但怎么不去看看美国80年代、70年代的标准。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京华时报:之前的那个生乳标准真的很难达到吗?

金海:我国目前的奶牛养殖业,小规模散养户比例较高,超过70%。小规模散养不是标准化养殖,经常是自家种什么,就给奶牛吃什么,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受限于牧草质量、品种改良等因素,并不稳定。如果按照修改之前的蛋白质标准,绝大多数达不到。

我认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内在原因就在于我们牛奶检测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定得太高,导致农户为达标而千方百计提高蛋白质含量,由此导致了三聚氰胺等物品的添加。我国有13亿人要喝奶,也不可能都进口——就算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牛全都买回来,也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为防止国产奶中被添入各种物质,那就得降低标准。


京华时报: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只要舍得给奶牛喂充足的饲料和优质牧草,不用三五天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就会提高。细菌总数也不难控制。

金海:我觉得王丁棉对国外了解的太多了,但对我们国家的奶农一点儿不懂,一点儿都不实事求是。给奶牛喂优质牧草能提高蛋白质,他说的没错,可我们哪有那么多耕地种植优质牧草?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

另外,提高蛋白质还需要改良我们的奶牛。我们奶牛的产奶量和美国相比差一半,这是品种的差异,这是不管拿多少钱都不能在一天一夜之间就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漫长的改良过程。

就细菌总数来说,我们有70%多的奶牛散养户,他们养牛往往就在房前屋后,卫生环境不那么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条件有限,不能做到全封闭下挤奶、挤完马上冷却,并用冷藏装置送到厂里马上加工。这是一个现实国情,需要通过一个过程来解决。

【我们应该把准确的知识提供给消费者,你说是喝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好呢,还是喝标准稍微低一些、稀一些但是安全很多的牛奶好呢】

京华时报:降低了标准的牛奶,是否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喝了之后对身体还有用吗?


金海:现在牛奶的蛋白质从原来的每百克含2.95克降到2.8克,标准稍低了一点,但总比没奶喝要强吧。事实上,我们需要的营养不是光靠牛奶获得的,我们每天还要吃很多种食物。

另外,200万的细菌总数也不全都是致病的病原菌,很多是乳酸菌、酵母菌等,对人体没什么害处。病原菌通过高温消毒后,也不会存在活菌,不会直接致病。只是病原菌的有些代谢物会对人体有点危害,但影响到什么程度,现在也没有具体的数据。细菌是什么?这是无处不在的东西,我们平时张口呼吸,嘴里也要进去很多细菌。细菌和人类是共存的,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还有,牛奶里最大的营养物质实际上是钙,这里的钙是最容易被人吸收的。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喝的牛奶,只是蛋白质稍微低了一点、稍微稀了一点,这有那么重要吗?

京华时报:你认为降低乳业标准,对谁有好处?

金海:我觉得对消费者、对奶农都有好处。标准定得高了,奶农达不到,又不舍得把牛奶倒掉,就得想办法往里面添加东西,这直接损害消费者的健康。而标准低了,奶农能达到这个标准,起码能让消费者喝上没有添加剂的真正的牛奶。

京华时报:王丁棉提出,中国现有生乳标准的出台是大企业捆绑私利的结果,你怎么看他这个观点?

金海:我认为这种说法太不负责任。蒙牛、伊利等大企业肯定也希望有好的奶源,只是他们现在不愿意说这些话,不愿意参与这些事情。

现在我们说的细菌200万个和蛋白质2.95克,其实都是最低标准。企业生产的乳制品,很多标准都比这高,分为好几个等级。像蒙牛的特伦苏,蛋白质含量都达到每百克含3.3克。对企业来说,利润最大的其实是高端奶,而不是低端奶。

我认为,说大企业绑架了标准制定是不对的,真正导致标准降低的,是我们的奶牛品种不行,牧场赶不上,奶农的知识水平也不行。

京华时报:有人认为你和内蒙古奶协秘书长的发言,都是在为乳业巨头们“代言”。

金海:作为一个专家,我是从我的良心、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说话。

蒙牛的牛根生,这个人我听说过,但没见过;伊利现在的老板我也不认识。我不赚企业一分钱,和这些企业任何关系都没有。


我不太理解,大家现在为什么这么关注奶业。我们的大米质量、小麦质量,也达不到人家美国的标准,大家为什么就这么执着地非要谈谈生乳这一个标准呢。我真的不太理解。

京华时报: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近年来中国乳制品行业暴露出的问题太多了,导致公众对其产生了信任危机。

金海:这几年,中国奶业确实出了很多不该发生的问题,有些企业做的行为,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所以大家情绪上来了,就想这牛奶怎么老是出问题?

三聚氰胺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表面上看是不法分子为了获得利益,但根本上还是之前的乳业标准太高了。现在新标准定下来,降了一点点,我觉得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保证了我们的牛奶现在是安全的。

还有,我觉得消费者不是专家,对科学技术的知识水平不够。有时候专家一说,他们就跟着起哄。比如这次,他们弄不清楚专家到底说的是什么,一听那么多细菌就害怕了,想到自己花钱喝上这个奶,接着就要去医院,这是太极端的想法。

我们应该把准确的知识提供给消费者,你说是喝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好呢,还是喝营养标准稍微低一些、稀一些但是安全很多的牛奶好呢?我认为,肯定是后者。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特殊国家,不能通过标准一下子把所有的奶牛散养户都消灭。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民族奶业要完蛋,有钱人可以喝国外的牛奶,普通老百姓则会喝不上牛奶】

京华时报:你认为,巴氏奶和常温奶这两大阵营之间的分歧,通过争论,有可能达成共识么?中国奶制品行业怎样才能形成一种消费者、奶农、企业共赢的局面?

金海:我觉得现在最核心的问题不应该是争论标准,炒作下去也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应该探讨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牛奶。

常温奶和巴氏奶相比,营养成分有差距,但我看也不是很大。常温奶瞬间高温消毒把细菌杀了,肯定有一部分营养物质损失,但实际上,高温对牛奶里面的钙没有大的影响。


将来,低温的巴氏奶肯定是个发展趋势,这是包括很多企业都认同的。但巴氏奶的保质期短,需要冷藏运输,成本较高。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否有能力消费巴氏奶,也是个问题。

我觉得应该让巴氏奶和常温奶并存,然后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不能说只搞巴氏奶,也不能只搞常温奶,这样才能让人人都有牛奶喝。

京华时报:你认为,如何能有效地重建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金海: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经过整顿,本来占行业80%的散养户在三四年间已经减少了10%。随着企业对奶制品质量的提高,散养户生产的标准比较低的奶源,因为收购价格低,慢慢地就被自然淘汰了。

目前,只有转成规模的散养户才能生存。随着规模化奶牛场的投入、标准化奶站的建立、牧场的扩大以及经营管理技术的提高,以5年为一个单位回头来看,我国的奶业会飞快地发展。

我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特殊国家,国外奶粉进来是给有钱人喝的,我们大部分人还得自己养活自己。但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不能通过标准一下子把所有的奶牛散养户都消灭,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民族奶业要完蛋,有钱人可以喝国外的牛奶,普通老百姓就会喝不上牛奶。


人物

金海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内蒙古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助理、生物中心主任。

2004年度国家引进的高层次留学归国人才;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基金奶业专项首席专家。

关键词

中国奶业发展史

在中国历史上,喝牛奶一度是小范围的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只能凭“奶票”领取限量供应的牛奶。1976年到1983年,牛奶供应日趋紧张,全国各大城市实行过限制制度,例如只对新生婴儿、癌症患者等照顾供应。

大约在1996年,中国乳业进入高速发展期。1998年,全国奶牛存栏为426万头,牛奶总产量为745.4万吨,年人均牛奶占有量只有5.3公斤。至2010年末,全国奶牛存栏约为1260万头,全年牛奶产量3570万吨,年人均牛奶占有量约为30公斤。

早在2002年,世界年人均牛奶占有量就为96.39公斤。发达国家每年人均牛奶消耗量则达300公斤。

http://www.ce.cn/xwzx/gnsz/gdxw/ ... 0627_22503318.shtml
不愧蒙人.
蒙牛蒙人蒙天下.
哈哈,楼上正解
二楼的人才啊!现在出了上联了,那位有才的给出下联啊,还有横批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说谁对谁错。
ytgk9999 发表于 2011-6-27 10:13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说谁对谁错。
哪个“婆”?狼外婆么
人人有奶喝,胡闹!你把价格降低90%自然就人人有乃喝了。
ruanyin80 发表于 2011-6-27 10:21
人人有奶喝,胡闹!你把价格降低90%自然就人人有乃喝了。
就算不要钱,可能人人有奶喝么》

13亿人,人人有奶喝,你算没算过要养多少奶牛?
有本事,就降低价格让所有人能买得起,标准和国际接轨{:soso_e129:}
放宽细菌指标,“生奶新标”意味着什么?
云无心 发表于 2011-06-27 05:27
2010年新出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引起了巨大关注。新标准把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质最低含量从2.95克降低到2.80克,而生鲜乳细菌总数的最高限从每毫升50万个提高到200万个。与国外的标准相比,这一标准明显要低。

赞同这一标准的人士认为:外国是规模养殖,生产条件有保证,容易达到高标准;而中国主要是散户养殖,饲料质量和卫生状况都不佳,所以细菌总数不易控制。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某位修改乳品标准的专家组成员”的解释是:中国奶业现状取决于国情,现行标准低系照顾散户奶农利益。

蛋白质含量是一个“营养指标”,考虑到身体需要的是“蛋白质总量”而不是“蛋白质浓度”,它对于食品安全倒也没有什么影响。所以,下面我们只分析细菌指标。

生奶中的细菌从哪里来
牛奶刚从牛的乳腺里产生出来时是无菌的,但此后,牛奶并不会立即进入奶瓶。它在被挤或者吸出来之前会暂时保存在奶牛的乳房中。健康奶牛的乳腺里基本上是无菌的。新挤出的奶中往往不超过每毫升1000个。不过,如果奶牛生病了,尤其是患了乳腺炎,奶中的菌数就会急剧增加,最高可达1000万个以上。

即使是健康的奶牛,其生活的环境对于奶中的菌数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牛圈不够清洁,奶牛身上不够干净,在挤奶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细菌被带入奶中。 挤奶设备和盛奶容器的洁净程度,对于生奶菌数也至关重要。牛奶本身含有细菌生长所需的各种成分,哪怕是容器上的一点残留细菌也会在牛奶的“滋养下”大量繁殖。美国的牛奶生产规范里,对于与牛奶直接接触的设备和容器都有明确的要求。如果不是一次性设备,在每次使用之前,不仅要求充分清洗,还要求使用高温或者化学试剂来消毒。

细菌数的增加不仅来自于外界的污染,更来自于牛奶本身细菌的繁殖。牛奶中的大多数细菌,在7℃以上就可以快速生长繁殖。在冷藏条件下,也不会被杀死,只是消停下来而已。只要温度上升,它们就又焕发青春。所以,挤出来的奶如何保存、保存多久,对于其中的细菌数至关重要。

显而易见,要保证菌数很低,需要在奶牛健康、养殖环境、挤奶设施和操作、生奶储存等每一个环节都下功夫。可以说,生奶中的菌数,不仅仅代表细菌本身,更能反映了整个牛奶生产过程的质量。可以说,所有菌数少的生奶都是相似的,而菌数多的原因却各有不同。

生奶中的细菌是否影响健康
支持生奶新标准的还有一条理由:生奶不是用来直接喝的,需要经过灭菌处理,所以即使其中有很多细菌,经过高温处理,也就被杀死了。这样,消费者买到的牛奶,也还是安全的。但是,如果事情真的如此简单,那么这个标准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1、灭菌过程是否能杀死生奶中所有细菌?

学术界、工业界和主管机构确实反对喝生奶。商业化的牛奶都要经过高温处理。目前,标准的处理有三种:

传统的巴氏消毒,在63℃保持30分钟;
高温快速(HTST)的巴氏消毒,在72℃保持15秒;
超高温(UHT)灭菌,在135℃保持一两秒。
超高温几乎可以杀死所有的细菌,因而在密封的条件下可以常温保存很长时间。而传统的巴氏消毒和HTST效果是相同的,理论上能把细菌数降到处理前的十万分之一,专业术语叫做“5 log reduction”。也可以采用更高的温度而保持更短的时间,比如90℃保持0.5秒,也与传统的巴氏消毒效果相同。

巴氏消毒并不能完全杀死细菌,初始菌数的十万分之一也并不少。这些细菌会在以后的保存中重新焕发生机。所以,巴氏消毒奶必须冷藏,而且不能保存太长的时间。

“5 log reduction”,或者说把细菌数降到十万分之一,只是一种理想结果。在实际的巴氏消毒操作中,为了更加保险,也经常采用更长的时间或者更高的温度。比如72℃下保持15-30秒,或者90℃下延长到几秒。在这样的操作下,即使生奶中的细菌数很高,也确实能够把它降到“合格”。

2、细菌被杀灭,牛奶就绝对安全吗?

不过,细菌对牛奶的质量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活细菌。

首先,牛奶中有各种细菌,有一些会分解脂肪,有一些会分解蛋白质。两种情况都会使牛奶产生异味。而且,一旦异味产生,巴氏消毒也没有用。 其次,有一些细菌,尤其是某些引起乳腺炎的细菌,可能产生一些毒素。有些毒素并不能被加热破坏。这种情况不常见,但是完全可能发生。比如说,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就可能导致急性肠胃炎。

如果一头奶牛感染了葡萄球菌而导致乳腺炎,它生产出了一批细菌数比较高的牛奶。这批牛奶经过巴氏消毒,细菌数降到了合格。但是,葡萄球菌在巴氏消毒之前产生的毒素仍然存在于牛奶中而且保持活性。如果不幸被人喝了,就有可能患上急性肠胃炎。

就牛奶而言(不包括牛奶衍生出的奶制品,比如酸奶、奶酪等),其品质(包括营养成分、风味和安全性等)在刚刚挤出来的时候最高。从离开牛乳房到被消费者喝掉的过程中,后续的任何处理都不会提高,最多只能是尽量保留。所以,国外把生奶的细菌数作为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美国规定单一奶源的生奶菌数每毫升不超过10万,而多个奶源混合之后、在巴氏消毒之前也不超过30万。我国新标准中的200万个,确实是很低的标准。

怪异的立法逻辑
先不谈那个200万的菌数标准是否会对公众健康带来风险。如果北青报的报道属实——那位神秘的“修改乳品标准的专家组成员”给出的解释确实是此次修订的原因,那么只能说:这个立法的逻辑相当怪异。

食品生产规范是一种公共卫生决策,前提是把公众健康的风险降到足够低。在此基础上,才考虑给生产者尽量大的操作空间,以降低社会成本。也就是说,必须是先做风险评估,在什么样的标准下,公众健康的风险有多大。在此基础上,才考虑风险与成本的平衡。如果国际标准是10万,那么表明这个标准下的风险能够被普遍接受。如果要制定一个200万的标准,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主张”了,应该提供“非同寻常的风险评估报告”。

在还没有这样一份评估报告的情况下,为了迁就“散户奶农”,就制定一个大大低于国际常规的标准,显然不合理。所谓通过降低标准来“保护奶农”,就是让低成本生产的劣质产品进入供销渠道。实际上,奶农的利益并不由生产成本决定,而是由生产成本和出售价格的差异来决定。高标准的牛奶并不存在高的技术壁垒,而是需要高的成本投入。

在质量标准公平一致地执行的前提下,牛奶企业自然会通过提高价格来吸引奶农生产合格生奶。而这种成本的提高,最后也并非由牛奶企业承担。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下,最后是转化为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只要市场机制正常运转,这些价格最后会达到平衡,产业链中的每一环都会得到合理收入。而消费者,则付出合理价格,得到高标准的产品。

当然,前面所说的生奶中的“高菌量”可能产生有害毒素,只是理论的分析。在实际的生奶中,每毫升200万的菌数会带来多大的风险,还是需要具体的科学数据来评估。

或许“修改标准的专家组”进行了这一评估,认为这个菌数带来的风险可以忽略。但是,在公布这个评估之前,这个标准是无法服众的。而用“国情”和“保护散户奶农”来作为修改标准的理由,更不是合理的立法逻辑。

如果行政部门觉得“保护奶农”或者保护某些本就处于半垄断地位的乳业企业比保证食品安全重要的话,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喝”
估计标准会改了。。
价格接轨欧美,质量符合国情,
横批:蒙牛蒙人蒙天下
还好,偶从来不喝牛奶...
zhangee 发表于 2011-6-27 12:50
价格接轨欧美,质量符合国情,
横批:蒙牛蒙人蒙天下
顶你。。
草拟妈妈 !
金某人是蒙牛的员工?
咋这么多人不待见蒙牛呢?
窃以为卫生标准这东西 还是一步到位的好
我国有13亿人要喝奶,也不可能都进口——就算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牛全都买回来,也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为防止国产奶中被添入各种物质,那就得降低标准。

我们的目标是人人有功练,这比都能练九阳神功重要。

其实,这说法并非没道理。
这标题也够气人的~~
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该理事的脑子是否没有被驴踢过
TPimage 发表于 2011-6-27 15:35
金某人是蒙牛的员工?
咋这么多人不待见蒙牛呢?
N年前喝过蒙牛的常温奶,那股香精味让我从此敬而远之。
人人有奶喝
个个得结石?
人人喝奶,他们就发大财;标准提高,钱就来得慢了。
zhangee 发表于 2011-6-27 12:50
价格接轨欧美,质量符合国情,
横批:蒙牛蒙人蒙天下
不错不错不错。呵呵呵呵
小时候排队买牛奶,煮开了一层奶皮,放凉了还是一层奶皮。后来再喝奶就见不到了,别人都说是掺水了,就是所谓的奶牛直供户也看不到了。再看到是在美帝,到碗里,一层奶皮。别人买脱脂的,我还是喜欢全脂的。
自从三聚氰胺以后就没喝过一口国产奶,连带咖啡都戒了因为要加奶,每月过关到hk一次为孩子买进口奶粉,我就是信不过国内的厂家,起码hk的检测机构还多少有点公信力,国内的太垃圾了。
八宝山老妖 发表于 2011-6-27 16:20
我们的目标是人人有功练,这比都能练九阳神功重要。

其实,这说法并非没道理。
问题是结合现实来看这功法可能是"葵花宝典"
蒙牛蒙人蒙天下
依利依我依标准
横批:人人都喝

蒙牛蒙人蒙天下
双汇毁猪毁诚信
横批:猪牛杀人
在牛奶的问题上,印度人倒是可以对我们鄙视一番。所谓标准,所谓产量,都是借口,你故意以散户奶为原料奶,然后说标准太高了。。那请问,国外奶业是怎么做的?人家为何就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也没见人家为了牟利而掺三聚氰胺啊,别跟我说国外的奶业不追求利润。
有若 发表于 2011-6-27 10:31
就算不要钱,可能人人有奶喝么》

13亿人,人人有奶喝,你算没算过要养多少奶牛?
奶牛不够,那成年人掏钱喝贵奶也是必须的,但这不是低质奶存在的理由,婴幼儿或者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喝了低质奶变大头娃娃,这个算谁的?
还请静下心来看问题,我等高人做深入分析


目前就是市场化时代,牛奶本应该规模化生产的啊,你进这些散户的牛奶,根本就是你企业不求上进。

目前就是市场化时代,牛奶本应该规模化生产的啊,你进这些散户的牛奶,根本就是你企业不求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