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安全局泄密高官获轻罪 涉密"软肋"难问责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53:33
美国家安全局泄密高官获轻罪 涉密"软肋"难问责2011年06月11日   来源:新华网   闫洁


  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高级官员托马斯 德雷克因涉嫌非法留存机密信息、妨碍司法调查受到10项重罪指控,但检察人员无法在庭审举证、质证环节援用部分涉密证据,被告所受重罪指控得以全部撤销。

  一些司法界人士说,这类涉密案的司法审理让检方在援用证据和“变相”泄密之间进退两难,成为处置类似案件的技术性软肋。

  暗通记者

  多家西方媒体9日援引起诉书内容报道,德雷克现年54岁,多年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局位于马里兰州米德堡的总部技术部门主管,有接触机密信息的特殊权限。

  德雷克2006年9月离开这家机构的总部,任教美国国防大学,但其间仍为国家安全局工作并持有涉密权限至2007年11月。2008年4月,他面临遭解雇的窘境,主动辞职。

  检方指认德雷克向《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A”发送数百封电子邮件并在首都华盛顿地区6处地点碰头,递送严禁公开传播的机密和非机密类信息,用作这名记者2006年2月至2007年11月采写国家安全局系列文章的素材。

  法新社报道,这些信息涉及国家安全局的“信号情报项目”,即截获并处理外国人通信记录的项目。

  起诉书没有列出涉案记者的姓名。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政府官员说,记者名为西沃恩 戈曼,女性,现供职于《华尔街日报》。





http://intl.ce.cn/qqss/201106/11/t20110611_22474518.shtml美国家安全局泄密高官获轻罪 涉密"软肋"难问责2011年06月11日   来源:新华网   闫洁


  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高级官员托马斯 德雷克因涉嫌非法留存机密信息、妨碍司法调查受到10项重罪指控,但检察人员无法在庭审举证、质证环节援用部分涉密证据,被告所受重罪指控得以全部撤销。

  一些司法界人士说,这类涉密案的司法审理让检方在援用证据和“变相”泄密之间进退两难,成为处置类似案件的技术性软肋。

  暗通记者

  多家西方媒体9日援引起诉书内容报道,德雷克现年54岁,多年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局位于马里兰州米德堡的总部技术部门主管,有接触机密信息的特殊权限。

  德雷克2006年9月离开这家机构的总部,任教美国国防大学,但其间仍为国家安全局工作并持有涉密权限至2007年11月。2008年4月,他面临遭解雇的窘境,主动辞职。

  检方指认德雷克向《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A”发送数百封电子邮件并在首都华盛顿地区6处地点碰头,递送严禁公开传播的机密和非机密类信息,用作这名记者2006年2月至2007年11月采写国家安全局系列文章的素材。

  法新社报道,这些信息涉及国家安全局的“信号情报项目”,即截获并处理外国人通信记录的项目。

  起诉书没有列出涉案记者的姓名。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政府官员说,记者名为西沃恩 戈曼,女性,现供职于《华尔街日报》。





http://intl.ce.cn/qqss/201106/11/t20110611_22474518.shtml
 重罪轻办

  起诉书说,德雷克向媒体从业人员提供机密信息后试图以粉碎方式销毁这些文件,在联邦政府探员着手调查后说谎掩饰自身行为,所以受到非法留存机密信息、妨碍司法调查等10项重罪指控。如果罪名成立,他最高可获35年监禁。

  不过,司法审理9日峰回路转。当天公开的法庭文件显示,检方打算在援用部分涉密证据的同时不公开机密内容,而法官认定这种做法妨碍被告为自己作有效辩护。结果是,检方放弃援用这些证据并撤销全部重罪指控,与被告达成认罪协议。

  认罪协议显示,德雷克2006年2月至2007年3月“故意登录”国家安全局内部网络,“获取这一机构的官方信息,以口头和手写方式把它们提供给没有权限的第三方”。

  根据协议,德雷克仅对“不当使用计算机、与没有接触权限者分享数据”一项轻罪指控表示服罪,至多被判一年监禁。

  德雷克定于当地时间10日9时30分(北京时间21时30分)出席认罪听证会。检方先前说,如果法官最终不判处德雷克任何刑期,检方不会反对。
 技术软肋

  一些司法界人士说,从前任总统乔治 W 布什当政时期到现任总统贝拉克 奥巴马政府,美国执法机构一直试图加大力度打击敏感和机密信息泄露事件,但类似技术性软肋成为司法审理的绊脚石,“重罪轻办、轻罪免判”情形时常出现。

  “近期所有值得关注的(泄密)案件似乎都出现相同结局,当局被迫在允许公众获知机密信息和放弃指控之间作出抉择,”前联邦检察官格伦 多纳特说,“最终几乎都选了后者。”

  这些人担心,德雷克一案可能成为今后审理类似案件的判例。

  德雷克的律师和美国司法部发言人拒绝就认罪协议回应媒体记者提问。(闫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