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伪:本该成为首位宇航员的邦达连科“乱丢棉团导致火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1:14:54
按照流行说法,最初的第一人选是邦达连科,因为在升空前的一次训练中,在充满纯氧的船舱里随手乱丢棉团导致火灾,因此丧命,加加林才成为首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邦达连科在事故中死亡、加加林一开始是备选,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事实。但国内流传的邦达连科故事实在太读者体了,加上有瞎编科马罗夫悲剧的著名先例,也有点怀疑国内对那次事故描述的细节真实性。

流传比较广泛的一个版本,加粗部分不知是否真实:
==========
我们常说,干大事不拘小节,果真如此吗?当你了解两个细节的故事后,也许就不这样认为了。载人航天飞行,不可谓是人间大事。世界首位宇航员本来安排的是邦达连科,为什么最后他没有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呢?就是应为一个细节毁了他的前程。就在邦达连科升空的前一天,他在充满纯氧的船舱训练结束时,随手将擦拭传感器的酒精棉团扔到一个电极板上,船舱顿时引发大火,邦达连科被烧伤后不治身亡。于是,领导人召开紧急会议,重新研究上天人选。加加林原本是三号人选,‘板凳’队员,基本上没有上天的希望,为什么最后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航天人呢?这也是因为一个细节,使他心想事成,永载史册。当时,就在领导人为二号季托夫和三号加加林到底谁上天争执不下时,飞船总设计师科罗廖夫最后排版加加林上天,理由是;参加训练20多个宇航员,每次进入飞船训练时,只有加加林不怕麻烦,脱下靴子,只穿袜子进入船舱内。

   邦达连科一个随手乱丢棉团,不仅丢掉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还丢掉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加加林一个脱靴子进船舱的细节,不仅赢得了别人的好感,而且为自己的人生赢来了巨大成功。

     无数的点组成一条线,如果说人生真有命运线的话,那么人生的命运线就是有一个个细节组成。细节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人生的方向,历史上这两个一正一反的细节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按照流行说法,最初的第一人选是邦达连科,因为在升空前的一次训练中,在充满纯氧的船舱里随手乱丢棉团导致火灾,因此丧命,加加林才成为首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邦达连科在事故中死亡、加加林一开始是备选,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事实。但国内流传的邦达连科故事实在太读者体了,加上有瞎编科马罗夫悲剧的著名先例,也有点怀疑国内对那次事故描述的细节真实性。

流传比较广泛的一个版本,加粗部分不知是否真实:
==========
我们常说,干大事不拘小节,果真如此吗?当你了解两个细节的故事后,也许就不这样认为了。载人航天飞行,不可谓是人间大事。世界首位宇航员本来安排的是邦达连科,为什么最后他没有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呢?就是应为一个细节毁了他的前程。就在邦达连科升空的前一天,他在充满纯氧的船舱训练结束时,随手将擦拭传感器的酒精棉团扔到一个电极板上,船舱顿时引发大火,邦达连科被烧伤后不治身亡。于是,领导人召开紧急会议,重新研究上天人选。加加林原本是三号人选,‘板凳’队员,基本上没有上天的希望,为什么最后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航天人呢?这也是因为一个细节,使他心想事成,永载史册。当时,就在领导人为二号季托夫和三号加加林到底谁上天争执不下时,飞船总设计师科罗廖夫最后排版加加林上天,理由是;参加训练20多个宇航员,每次进入飞船训练时,只有加加林不怕麻烦,脱下靴子,只穿袜子进入船舱内。

   邦达连科一个随手乱丢棉团,不仅丢掉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还丢掉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加加林一个脱靴子进船舱的细节,不仅赢得了别人的好感,而且为自己的人生赢来了巨大成功。

     无数的点组成一条线,如果说人生真有命运线的话,那么人生的命运线就是有一个个细节组成。细节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人生的方向,历史上这两个一正一反的细节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还有比这更残酷的,阿波罗11号上关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谁先出舱,因为阿姆斯特朗军衔比奥尔德林高,所以命令奥尔德林在舱内待命。事后,奥尔德林郁闷了多年,一度陷入酗酒,后来才恢复过来。

还有比这更残酷的,阿波罗11号上关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谁先出舱,因为阿姆斯特朗军衔比奥尔德林高,所以 ...
dark_knight 发表于 2011-4-7 15:42

流传的读者体说法是乐观的奥尔德林对此不放在心上,还以“我是第一个从外星返回的人”自得其乐……
最残酷的应该是联盟11号的三人组吧,人类史上首次进入空间站并成功完成3周实验,在已经返回大气层、马上就要载誉而归的时候因为座舱漏气死在了座位上。第一次知道这事的时候比挑战者和哥伦比亚的7人团灭还震撼。
还有比这更残酷的,阿波罗11号上关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谁先出舱,因为阿姆斯特朗军衔比奥尔德林高,所以 ...
dark_knight 发表于 2011-4-7 15:42

流传的读者体说法是乐观的奥尔德林对此不放在心上,还以“我是第一个从外星返回的人”自得其乐……
最残酷的应该是联盟11号的三人组吧,人类史上首次进入空间站并成功完成3周实验,在已经返回大气层、马上就要载誉而归的时候因为座舱漏气死在了座位上。第一次知道这事的时候比挑战者和哥伦比亚的7人团灭还震撼。
我想知道
1、舱里加纯氧做什么,要知道纯氧是会毒死人的……
2、舱里为什么会有裸露的电极板(电极板是什么东东)?
3、进舱为什么要脱鞋?又不是去别人家做客。
至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那个,谁出舱不是应该在上天前就定好的么?不可能上了天才猜拳吧?每个人的训练应该也是有侧重点的。
上党课的时候,党校书记也说了加加林脱鞋这事情

我想知道
1、舱里加纯氧做什么,要知道纯氧是会毒死人的……
2、舱里为什么会有裸露的电极板(电极板是什 ...
霜天晓月 发表于 2011-4-7 16:29



    加混合气体是后来的事情。
电极板应是模拟操纵的仪表板
我想知道
1、舱里加纯氧做什么,要知道纯氧是会毒死人的……
2、舱里为什么会有裸露的电极板(电极板是什 ...
霜天晓月 发表于 2011-4-7 16:29



    加混合气体是后来的事情。
电极板应是模拟操纵的仪表板
看来看去都觉得是读者体。
霜天晓月 发表于 2011-4-7 16:29


    加纯氧的话,舱内只有1/3个大气压,而用普通空气,压力就必须加到一个标准大气压
所以用纯氧可以减轻很多重量

PS 好象并没有看到确定的证据证明此人是第一人选
倒是那个BBC的美苏宇航竞争的电视剧里说政治局开会,认为某人背景太过中产,让农民出生的加加林获得优先权,不晓得这个又有几分真实。
bbc的电视剧.....
也不能说邦达连科不丢棉团就能如愿,搞不好就是推迟惨剧发生而已。
这事情是真的
讲美俄太空竞赛的纪录片里都有提到
在当时双方都对其发展航天科技互相保密的情况下,美俄都各烤了一次人肉才学乖
霜天晓月 发表于 2011-4-7 16:29

没看过以前的航天史吧?载人航天刚开始时火箭运力有限,于是美苏都想到了个损招,就是舱内充的是1/3个大气压的纯氧,这样可以大幅减小仓壁的强度和厚度,从而减轻很大一部分重量。1个大气压的纯氧会毒死人,但1/3个大气压的纯氧却没问题。结果因任何东西在纯氧环境下都会剧烈燃烧,所以那时候的飞船都极不安全,任何一个小火星都会引起无法扑灭的大火,美国最惨,眼睁睁地看着阿波罗1号的三个宇航员被活生生烧死。此后虽然阿波罗飞船大幅改进了容易产生火星的部分,但依然是纯氧,所以仍是十分危险的东西,相当于是坐着一个没点火的炉子上天的,只有冷战太空竞赛才会这么搞..........
学习了,之前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用纯氧。谢谢各位科普啊
霜天晓月 发表于 2011-4-7 16:29
阿姆斯特朗不仅军衔高,而且是指令长,他有临机决断的权力
sunnerman 发表于 2011-4-7 22:27

这个只是针对地面环境而言的,在太空失重条件下,因为不会产生自主的对流,即便起火火势也不会快速扩散,纯氧还是相对安全的
我怎么看到的是阿波罗搬的棉花球?
国内传过来这些东西,有相当一部分是国人自己演绎的吧。
voac 发表于 2011-4-8 10:21
我说的是《地球在上,月球在下》里面的内容,那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了
现在的宇航服里面,仍然在氧气上耍花头。
没办法,想节约质量就只能玩点玄的。
dodge 发表于 2011-4-8 09:52


    你去看看金属材料在纯氧中燃烧的剧烈程度,就知道已经用不上什么对流了
早期的航天活动可不象今天这么注意安全,一方面是政治因素,为了抢先;一方面是技术因素,因为大家都没经验,而且也互相保密,所以同样的错误,经常是美国苏联各犯一次,才各自得了教训。用纯氧的问题,美国是在阿波罗1号死了三个宇航员后才知道厉害的。
冷战确实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探索精神很强,这些都是宝贵的遗产
我觉得加加林这个名字比较好听啊
ravage2 发表于 2011-4-7 20:50
扯,标准的说法和大多当事人回忆都是---科罗谬夫亲自拍板的,纯技术问题,如果是出身之类的政治问题第一次筛选就被落下了
2011-4-8 14:19 上传

dodge 发表于 2011-4-8 09:52

别忘记辐射加温引起的爆燃
霜天晓月 发表于 2011-4-7 16:29


    低压纯氧, 优点我猜是可以少很多重量,另外船舱内外压力差小
缺点么, 老美和苏联都实践了,生命代价。。。
dodge 发表于 2011-4-8 14:20

你想说明什么?和平号空间站是标准的一个大气压的空气,然后你想以在一个大气压下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来说明纯氧中燃烧的情况是一样的,这不是搞笑么?

与你想说明纯氧环境安全恰恰相反的是,尽管1/3个气压的纯氧有减重的极大好处,在发射重量能以黄金来计中有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在以后的载人飞行器中没有任何一个用纯氧的,因为美苏中的工程师都认为它极不安全,除非你能证明你比美苏中所有工程师都要牛得多..........
纯氧就是个悲剧
sunnerman 发表于 2011-4-8 17:45

看来你并不知道高氯酸锂制氧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高氯酸锂受热会熔化分解成氯化锂和氧气,并释放出热量,这个过程一旦开始就无法终止,直至高氯酸锂全部分解完毕。和平号上的火灾恰恰是制氧过程中制氧装置发生了破裂,导致氧气外泄,并引燃了装置附近的可燃物,之所以明火会持续90秒钟,正是因为装置内的氧烛(高氯酸锂与金属燃料、催化剂、除氯剂、粘结剂等成分经机械混合、加压成形制成的药柱)尚未燃烧殆尽,还在持续不断地生成氧气并通过装置破损处泄露出来,一旦反应停止了,没有了后续的氧气供应,火势自然就会熄灭了。从照片上也可以看出,尽管火灾发生时制氧装置周围处于纯氧环境,但过火面积有限,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害。相同的情况如果发生在地面,结果就很难乐观了。
dodge 发表于 2011-4-8 20:40

你觉得在空间站上制氧的药柱是一根光杆药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么?你自己都知道是“还在持续不断地生成氧气并通过装置破损处泄露出来” ,这恰恰证明了周围是空气,而不是纯氧,我在地面点一个乙炔焰,把铁皮吹红了,然后马上关乙炔,直接用纯氧吹红了的铁皮,铁皮是在燃烧,但这是可控的,直接吹氧的地方在燃烧,但其它地方并不会燃,因为其它地方是空气,氧气“漏”完了火就熄了(在空间站的那次事故中90秒就完了)。漏氧是在漏,但并不是说这边一漏,整间屋子马上就变成纯氧,氧气罐炸了都没这个能力,因为量小了,因此,你的举的例子依然很可笑,好比美苏中的工程师都说一屋子全是黑火药很危险,不能这么做了,但你说X年X月在某间屋子里某人点燃了一根半米长的导火索,烧完了就没了,所以不危险.............
火焰由这个装置释放的氧气维持着,直至该装置工作90秒钟后氧气全部耗尽为止。

你的观点完全站不住脚,这个事故跟纯氧环境下完全不同,那个装置就漏那么点氧气,只能在漏气口周围起火,而在纯氧环境中,直接就全面起火了。
sunnerman 发表于 2011-4-8 23:17

和平号上使用的高氯酸锂氧烛,每根完全燃烧可以产生600升的氧气(常温常压下),事故发生时,该氧烛已经燃烧了近20分钟,接近反应末期,如果600升的氧气只能算“那么点氧气”的话,那我也无话可说。

况且我最开始说的是“相对于地面环境,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纯氧是相对安全的”,你非要解读成“我认为纯氧环境是安全的”,只能说明双方的理解有偏差。因为单纯地讨论纯氧环境而不考虑氧分压的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0.3个大气压下的纯氧气体,它的氧分压只比1个大气压下的氮氧混合气体的氧分压高50%左右,这与1个大气压下的纯氧气体的氧分压是有明显区别的。在失重条件下,由于缺乏自主的对流,可燃物会因为得不到持续的氧气供给而逐渐熄灭,但在地面环境下,由于对流的存在,氧气会源源不断地补充,使得燃烧可以继续下去。比正常值高的氧分压,以及对流导致的氧气循环,有任何一个条件不成立的话,相对来说,燃烧程度就可控多了。
1立方米是1000升,你说六百升是多少?一个人一次呼吸一升多点,一分钟十多次,算一下600升有多少吧。
不是美帝的航天器一直都是用1/4大气压的纯氧的么?俄罗斯才用人工空气。

不是美帝的航天器一直都是用1/4大气压的纯氧的么?俄罗斯才用人工空气。
hh6174 发表于 2011-4-9 20:16


航天飞机和ISS使用氮氧混合气体,Skylab和Apollo之前的航天器使用5 psi的纯氧(以上均指在太空中)
不是美帝的航天器一直都是用1/4大气压的纯氧的么?俄罗斯才用人工空气。
hh6174 发表于 2011-4-9 20:16


航天飞机和ISS使用氮氧混合气体,Skylab和Apollo之前的航天器使用5 psi的纯氧(以上均指在太空中)
shy9015 发表于 2011-4-9 19:34

如果你能在一个大气压下持续不断地呼吸纯氧且能够完全吸收的话,那600升确实是杯水车薪,但这种情况对于现阶段的人类来说是无法做到的。

正常成年人在休息状态下一次呼吸大约会吸入0.5升的空气,按平均每分钟16次计算,一天呼吸的空气总量就会达到11520升。吸入的空气中大约有21%是氧气,但由于人体的生理结构并不能有效吸收,呼出的空气中氧气含量仍然高达16%,也就是说一次呼吸人体吸收的氧气只占空气总量的5%,因此一个人一天实际消耗的氧气也就是500多升。和平号上使用的氧烛正是基于这个标准设计成600升的产氧量,一支氧烛足够一名航天员一天正常的消耗。
跟两位学到了不少,谢谢哈
未来太空是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