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战术防御问题,师和团的第二梯队防区有多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07:22
看资料上讲,在上级编成内阵地防御时,师通常在前沿防区部署两个第一梯队团,在纵深防区部署一个第二梯队团。
1、假如师的防区是前后等宽的,那么第二梯队团的防御正面有多宽?是否等于两个第一梯队团的防御正面之和?如果是,是否意味着第二梯队团的兵力较分散?如果不是,那么是否意味着第二梯队团的两翼是有空隙的?那又如何防止敌军向纵深迂回?靠预备队?
2、师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防区之间留有较大空隙,用于布置炮兵阵地等,那么如果敌军突入此处,如何应对?
3、团是否也有相同的规律?看资料上讲,在上级编成内阵地防御时,师通常在前沿防区部署两个第一梯队团,在纵深防区部署一个第二梯队团。
1、假如师的防区是前后等宽的,那么第二梯队团的防御正面有多宽?是否等于两个第一梯队团的防御正面之和?如果是,是否意味着第二梯队团的兵力较分散?如果不是,那么是否意味着第二梯队团的两翼是有空隙的?那又如何防止敌军向纵深迂回?靠预备队?
2、师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防区之间留有较大空隙,用于布置炮兵阵地等,那么如果敌军突入此处,如何应对?
3、团是否也有相同的规律?
这个第二梯队团能不能理解为预备队
张郃的fans 发表于 2011-4-7 05:11

各国似乎定义不一样,苏、俄和我军是分开的,而美军则好像没有第二梯队团的说法,直接说预备队。
lz没给出防御地域的地形地貌等环境条件,拿起来就问恐怕不妥吧。再说哪有一成不变的倒品字型防御的?前二后一后面的一一般都是预备队。
早先都是前二后一中间炮,后来面对毛子的大纵深和老妹的空地一体就得搞环形支撑点了,而且二梯队的防御正面跟南北编制、所处地形、当面之敌都有关系,条令和业务手册的数据只能参考。
针对LZ问题
1、二梯队团是按一个团的正面展开的,因为放弃一线阵地和警戒阵地后,一梯队后撤到二线阵地调整组织新的防御阵地,二梯队只起阻滞作用,如果再二梯队阵地再次组织防御,只要一梯队向二梯队调整即可。
关于1的后两问和2其实是一个问题,如果是有明确战线的集团军、方面军级的防御阵地,师、师之间都是有战斗分界线的,几乎就是连绵不断,小的空隙都有警戒阵地和雷场等障碍。如果是支撑点或要地防御,那就是做好了被包围准备的。
3、团的阵地相对小,除了留出预备队,要按照上一级的首长决心布置,二线、三线都有可能,没有一定之规,还是要根据敌情、我情、地形、战斗决心来定。但团阵地多是以营连支撑点有机构成的。
魔人布欧 发表于 2011-4-7 09:05

那个《合同防御战术教程》,景继生主编,上面分开定义的第二梯队和预备队,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有误。
其实我就是想问,如果师的纵深防线宽度超过一个团的防御正面,那第二梯队团是分散部署兵力还是集中在主要地区?
cvn6152 发表于 2011-4-7 16:58
谢谢回答!再确认一下。
也就是说,二梯队团只在纵深防区内一个团防区面积上展开防御,其他区域只有障碍和少量警戒监视力量,没有多少实兵,对么?很多图上师、团炮兵群阵地面积都很大,相当于营防御区域,并且在一二梯队之间,这片区域也有各种障碍么?如果敌军进入这些空隙,为了避免前后割裂,是不是应该采取二梯队和预备队反冲击或一梯队团后撤等机动防御行动?
我主要想弄明白一些基本原则,具体情况先不考虑很细。
首先就是一个基本原则,是控制要点的积极防御还是扯成一长线的消极防御,控制要点而不是处处设防是防御作战的基本原则。所以二梯队只是在适当位置按照自己防御正面展开。
从图上看师团炮群虽然面积很大,那只是分布范围,包括预备阵地,师团炮群的布置都得按照各自承担的火力范围分布,在这一大片里只是几个点,而且是很隐蔽的,要不为什么攻击发起前要搞清当面之敌的火力配系和发射位置呢。这片区域也不是步兵防御阵地,没有什么障碍配系。
一般来说敌军进入此地段,应该已是防御失稳,在放弃一线阵地钱有一定的警戒时间使炮兵、后勤等部门组织后撤。如果被穿插了,那就等于整个都被击溃,必须组织反冲击稳定阵地了。而穿插也是我军惯用手法。
说到底,打击这个位置的火力、勤务等各个体系,是破坏防御稳定性的关键,不管毛子的大纵深、老妹的体系打击、我们的穿插都是为了破坏整个防御体系。进攻和防御者在撕开口子后,割裂和反割裂,包围和反包围就是最主要的问题,防御者必须有决心进行反冲击,而且在防御部署阶段就要做好反冲击的预案。而当年的进攻战术中装甲兵运用就常讲三口子、两锤子,撕口子、扩口子、进口子,两锤子就是防反和反空降。突破成功后,巩固和扩大战果,防敌反冲击就是主要任务了。
二梯队和预备队一般是分开的,通常一个步兵团为二梯队的话,可能还有少量步兵和队属及配置的装甲兵作为预备队。这说起来该都是多年以前的打法了,现在TB的一个师搞防御的话,装甲团及配属的直升机应是预备队,还应该得到集团军的远程火箭炮和战区地地导弹的支援。旅的打法肯定又是一个套路。
默默的路过~~


第一个问题,总体上讲,实际上整个防御体系一般为一个梯形结构,梯形的底边面向敌军,随着向我方纵深的延伸,整个防御体系的宽度是不断的在减少的。。。

而第二梯队团,防线会比一线团松散一些,但是却不会超过一个团标准防御地幅宽度太多。。。

当然师与师之间的,二线团防御肯定不会连接的那么紧密,空隙很多。。。

为了缩短之间的防御间隙。。。有如下措施:防御时挑选合适阵地,比如你部署在高地上,由于俯瞰,有视野优势,可控制较大地幅。。。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整体防御体系是逐渐内敛的,这样由于整个防区缩短了,防御间隙自然也小。。。

第三,就是撤下来的一线团可作为补充力量填补到二线防御,以巩固二线防御。。。当然,也可通过二线团防御间隙撤往后方整补,或建立新的防线。。。但严禁一线部队撤退冲击二线防御阵地。。。因为这会带来混乱,会使敌人有机可乘。。。而在个人看来,一线撤退部队也不便于直接加强于二线部队,这会给二线部队带来恐惧感,给指挥员的指挥系统也带来相当压力。。。所以个人认为根据部队的实际心理状况(是沮丧恐惧,还是复仇求战心理,如果沮丧恐惧的话,就是拉到后方整补,部队的战斗力也很低下,就别说建立防线与加强二线防御了),还是用于填补防御间隙,或者用于建立伏击阵地比较好。。。

第四,就是如果兵力充裕的话,或者是主要防御方向,或者根本就是防守反击的战略企图(这个是我们比较擅长的,先通过防御示弱消耗敌人的进攻能量,在展开攻击,单纯的防御是没有前途的),往往会在一线师后面部署具备强大攻击力量的拳头部队,比如说坦克师,而这些部队也许会因此发动反冲击,甚至直接展开大反攻。。。

第五,就是建立障碍配系用以填补防御间隙,但应以火力加以控制。。。

第一个问题,总体上讲,实际上整个防御体系一般为一个梯形结构,梯形的底边面向敌军,随着向我方纵深的延伸,整个防御体系的宽度是不断的在减少的。。。

而第二梯队团,防线会比一线团松散一些,但是却不会超过一个团标准防御地幅宽度太多。。。

当然师与师之间的,二线团防御肯定不会连接的那么紧密,空隙很多。。。

为了缩短之间的防御间隙。。。有如下措施:防御时挑选合适阵地,比如你部署在高地上,由于俯瞰,有视野优势,可控制较大地幅。。。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整体防御体系是逐渐内敛的,这样由于整个防区缩短了,防御间隙自然也小。。。

第三,就是撤下来的一线团可作为补充力量填补到二线防御,以巩固二线防御。。。当然,也可通过二线团防御间隙撤往后方整补,或建立新的防线。。。但严禁一线部队撤退冲击二线防御阵地。。。因为这会带来混乱,会使敌人有机可乘。。。而在个人看来,一线撤退部队也不便于直接加强于二线部队,这会给二线部队带来恐惧感,给指挥员的指挥系统也带来相当压力。。。所以个人认为根据部队的实际心理状况(是沮丧恐惧,还是复仇求战心理,如果沮丧恐惧的话,就是拉到后方整补,部队的战斗力也很低下,就别说建立防线与加强二线防御了),还是用于填补防御间隙,或者用于建立伏击阵地比较好。。。

第四,就是如果兵力充裕的话,或者是主要防御方向,或者根本就是防守反击的战略企图(这个是我们比较擅长的,先通过防御示弱消耗敌人的进攻能量,在展开攻击,单纯的防御是没有前途的),往往会在一线师后面部署具备强大攻击力量的拳头部队,比如说坦克师,而这些部队也许会因此发动反冲击,甚至直接展开大反攻。。。

第五,就是建立障碍配系用以填补防御间隙,但应以火力加以控制。。。
至于第二个问题,一线与二线之间,不仅仅只有炮阵地,还有预备队,反坦克预备队,快速障碍设置队,防空部队,师指挥部等一系列部队,有的还有会有反空降预备队,防化预备队,工程兵预备队,道路抢修预备队通信预备队等等。。。

这里就可以看出,实际上预备队和二线防御部队不是一回事儿。。。而二线团实际上往往是不满编的,如此一算,二线团的防御密度不会很高,而且间隙也是很大的。。。

一般的预备队都是从二线团抽出一个营并进行合成加强,一般是坦克部队,形成合成预备队,如果一线某个防御要点顶不住了,则从预备队中抽调部队顶上,就是俗称的添油战术,或用于封闭突破口,或用于实施反冲击,或用于阵内伏击作战。。。

反坦克预备队一般有反坦克导弹反坦克炮兵组成,也许会加强一定的坦克部队,一般与快速障碍设置队配合作战,比如在反坦克预备队设置阵地前方,设置反坦克雷场,比如快速起爆形成反坦克壕沟,迟滞敌军坦克部队的进攻,避免坦克部队逼近反坦克部队。。。专用于消灭突入纵深的敌军坦克装甲部队。。。

在一线与二线时间,往往会设立一个伏击阵地,这个伏击阵地是比较适合快速运动的空旷地域,在地理上周围事先就会部署许多各种火器,比如说榴弹炮阵地,一旦敌军突入到这个伏击阵地内,周围的炮阵地,加上合成预备队以及反坦克预备队的快速机动部署,很快的就会形成一个完美的半包围伏击,如果敌军突入到附近阵地内,会遭受侧向正向,甚至后方的各种火器射击,会很快的覆灭。。。

至于炮兵,如果是地跑的话。。。往往的他们会根据原有编制,火炮性质口径等编制成几个炮兵群。。。首先他们会选定多个阵地,不断地在各个阵地之间游动。。。以防止敌炮兵反炮兵作战与空袭。。。其次如果敌军突入纵深内,则可迅速转移。。。而必要时地炮甚至可对突入的坦克部队步兵实施直瞄射击(这下知道我们的122啥的为啥非得要360环射了吧这是战术要求决定的)。。。如果决定放弃一线阵地,收缩到二线防守的话,炮兵可后撤至二线防御,如果他们撤得了的话。。。
团与师实际上大同小异。。。

不过要简单得多。。。

他们不会有那么庞杂的预备队体系,掌握的兵力火力也不是那么多。。。协调的东西也少。。。

但基本上差不多。。。所以要想当师长,往往会有主力团主官的经历,就是因为此。。。团长就是小师长。。。

至于美军,他们讲究的是弹性防御,机动防御,而且编制火力与苏军体系大相径庭,那是完全不同的。。。
cvn6152 发表于 2011/4/9 13:35


   “ 毛子的大纵深、老妹的体系打击、我们的穿插都是为了破坏整个防御体系”。。。

这个防御体系,个人认为还是置换成防御系统比较恰当。。。比如老美的空中打击,往往不会针对师团一级的防御体系去打。。。他们会在战略空袭阶段破坏整个的军事指挥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家级战区级军师级指挥通讯系统,后勤供应系统。。。因为精确打击是点目标,而要想打击点目标,首先得是这个点目标非常明显才行,最好还不会动。。。而在战术空袭阶段,则是以坦克装甲车辆,火炮等有形点目标为主。。。这个是整体削弱。。。据老美的观点,需要削弱至50%以上才算达到投入地面部队的目标。。。如此,从战略上赢得胜利。。。

而前苏的大纵深,之与大纵深不能再提俄国了,从俄军的旅编制来看,他们已经放弃了大纵深作战的军事思想。。。这个才是存粹的以破坏师团级整体防御体系为主要作战目标的。。。打开突破口后,坦克装甲部队快速突入,向敌纵深发展,摧毁其炮阵地机场指挥通讯后勤等脆弱目标,并引起整个防御体系的崩溃,从而赢得战役上的胜利。。。

而我们的打穿插,实际上仅仅局限于团以下,这是穿插战术的性质决定的,穿插作战,首先就是隐蔽渗透,你要是不能隐蔽渗透,就是穿进去了就是一盘菜,如此,只能徒步进行,而徒步步兵携行的武器弹药给养都有限,攻击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每次作战的进攻纵深都不会太远,对于严密设防阵地。。。一般也就是一二十公里左右,如此,即使成功了,也就是局限于团以下战术地幅。。。而且,这个只适合不适合坦克装甲车辆机动的山地等复杂地形作战,因为平原作战首先防御严密视野高远,不容易渗透,其次是敌坦克装甲车辆机动性好,你在平原,双脚怎么也跑不过轮子履带的。。。有人说,坦克装甲车辆渗透不行么???我要说的是,坦克行进的声音可在5公里以外听得清清楚楚,你是隐蔽不了的。。。而强行穿插成功率是很低的。。。所以,穿插作战虽然也是使其防御体系崩溃为主。。。但意义还是战术级的。。。换句话说,我们很难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我们可以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而使得敌人无法取得胜利,这也是我们为啥遇强不弱,遇弱不强的原因。。。我们和老美可以在朝鲜战场上旗鼓相当,但却无法收拾小越南,就是因为此。。。

老美一次胜利,可以赢得一个国家。。。前苏可以通过多次战役的胜利把敌人打回老家。。。而我们只能通过造成敌人的巨大伤亡,使其知难而退。。。这就是战略、战役、战术上的差异。。。实际上也是军事技术水平的差异决定的。。。
表示...学习了...默
LZ说那《合同防御战术教程》,不知道是哪年的,就我军战术来说毛子解体前的对苏美的战术指导思想和海湾战争后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术指导思想变化是非常大的,这几年基础体系强大后还会有非常大的变化,师团的战斗条令都改好几版了。
其实这些书硬啃很累,要是先能理解一些毛泽东军事思想、孙子兵法、军事辩证法这类的基本基本指导思想后,尤其是军事辩证法教程这样,理解一些基本原则后,翻回身再啃这些战术、战役法、甚至师团战斗条令之类的硬条,融会贯通的就快了,有些东西就很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