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道”旗号围殴利比亚 究竟谁受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8:46:28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4/01/c_121258846.htm《新华网》
就在伊拉克战争八周年前夕,打着“捍卫人权”旗号的法英美等国,迫不及待的对利比亚展开空袭。这场以“人道主义”为名的轰炸,造成大量利比亚平民伤亡,上演了又一出西方大国强权政治的“话剧”。

    这场“人道主义”轰炸,西方大国既有共同目的,又各自心怀鬼胎,背后留下了无数疑惑和猜测。有媒体说,这场战争“有谎言,有虚伪,有秘而不宣的议程。与保护平民无关,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必然结局是政权更迭,美国、法国、北约、英国、沙特、卡塔尔和“基地”组织等将从利比亚战争中获益。”

      俄报:美国是打击利比亚的幕后主使

    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上周末煞有介事地说,整个中东地区只有3个压迫民众的政权:伊朗、叙利亚和利比亚。五角大楼正在攻击最薄弱的一环,那就是利比亚。其他两国始终在新保守派的恶魔清单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沙特阿拉伯、也门和巴林等国家都是民主样板。

  说来,西方大国再次打着冠冕堂皇的“捍卫人权”的旗号,行侵犯利主权、践踏利人权之实,既有共同的目的,更有各自的鬼胎。其中,作为西方联盟的“老大哥”,美国此次一反常态,变得“谦虚”、“节制”,颇耐人寻味。美国防部长盖茨一再表示要将军事行动指挥权移交出来,强调其“将在联盟中发挥军事作用,但不会扮演主导角色。”

   美国之所以罕见地甘当“配角”、退居“幕后”、把欧洲盟国推上前台,表面上是汲取了八年前以单边主义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惨痛”教训,美国“学乖”了,转而运用“巧实力”、尝试“新式”干涉、更多利用盟国力量。实际上,奥巴马政府因财政赤字与债务庞大而捉襟见肘,加之“两场战争”使得美军疲于奔命,作为“头等大事”的阿富汗战争正处于节骨眼上,盖茨就坦承“奥巴马总统比任何人都懂得美军已分身乏术”。

    近来,西方多国部队在战场上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取得节节进展,而北约各成员国在战场外就军事打击利比亚的指挥权问题进展得颇为不顺。在经过一番博弈之后,最终北约同意接管联合国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部分指挥权,但对利比亚地面目标的军事打击仍由美国领导的联军实施。

    北约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的接管使外界恍然醒悟:在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中,尽管美国不是言打最凶的国家、不是开第一枪的国家、也不是派部队最多的国家,但绝对是打击利比亚的幕后主使国家和军事行动后收获胜利果实的国家。

    将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向北约移交,而北约由美国领导,向北约移交就是向美国移交。北约对军事行动指挥权的接管对美国来说可以将战果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只不过从左手换到了右手而已,这种做法同冷战后的几场战争如出一辙,即战争中由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国家开打,主要军事行动结束后以北约的名义接管军事行动指挥权,进而巩固美国的战果。这种模式已使北约成为美国霸权行动的遮羞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基本上失去了控制世界石油市场供应的主动权。中东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出口量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44.5%。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控制着世界石油出口的80%,其2/3的成员是中东地区国家。“9·11”事件后,美国担心仅仅依赖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远远不够,而重新获得中东地区石油供应主动权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此后,美国以反恐为由,在2001年和2003年相继对阿富汗、伊拉克发动战争,并于2008年设立了美军非洲司令部。这一方面是将非洲大陆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支撑点,另一方面则是觊觎非洲丰富的石油资源,并牵制与北非相邻的海湾石油资源国。如果此举奏效,不仅能扩大美国对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掌控,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制衡另一大经济体——欧盟。因为中东地区出口的石油中,有2/3出口到欧洲。加强中东的石油控制权可以控制欧洲的经济“供血”系统。有了欧债危机和石油控制双管齐下,欧元区对美国的威胁程度将大大削弱。这是美国在“9·11”事件后重视对非洲方面的军事战略控制的目的之一。

    早在伊拉克战争之前,利比亚就是美国指控的“邪恶轴心”成员之一(另外还有伊拉克、伊朗等)。这一次利比亚国内发生动乱,美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即便是在利比亚政府承诺立即停火的形势下,由法英美等国组成的联军依然对其实施空袭。但是,在十年内刚刚发动两场战争的情况下,美国再次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已显得力不从心,此时恰好有一个爱出风头的法国出面挑起这次战争,再加上来自国内方面的压力,美国计划逐步将军事指挥权移交北约方面,可谓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4/01/c_121258846.htm《新华网》
就在伊拉克战争八周年前夕,打着“捍卫人权”旗号的法英美等国,迫不及待的对利比亚展开空袭。这场以“人道主义”为名的轰炸,造成大量利比亚平民伤亡,上演了又一出西方大国强权政治的“话剧”。

    这场“人道主义”轰炸,西方大国既有共同目的,又各自心怀鬼胎,背后留下了无数疑惑和猜测。有媒体说,这场战争“有谎言,有虚伪,有秘而不宣的议程。与保护平民无关,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必然结局是政权更迭,美国、法国、北约、英国、沙特、卡塔尔和“基地”组织等将从利比亚战争中获益。”

      俄报:美国是打击利比亚的幕后主使

    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上周末煞有介事地说,整个中东地区只有3个压迫民众的政权:伊朗、叙利亚和利比亚。五角大楼正在攻击最薄弱的一环,那就是利比亚。其他两国始终在新保守派的恶魔清单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沙特阿拉伯、也门和巴林等国家都是民主样板。

  说来,西方大国再次打着冠冕堂皇的“捍卫人权”的旗号,行侵犯利主权、践踏利人权之实,既有共同的目的,更有各自的鬼胎。其中,作为西方联盟的“老大哥”,美国此次一反常态,变得“谦虚”、“节制”,颇耐人寻味。美国防部长盖茨一再表示要将军事行动指挥权移交出来,强调其“将在联盟中发挥军事作用,但不会扮演主导角色。”

   美国之所以罕见地甘当“配角”、退居“幕后”、把欧洲盟国推上前台,表面上是汲取了八年前以单边主义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惨痛”教训,美国“学乖”了,转而运用“巧实力”、尝试“新式”干涉、更多利用盟国力量。实际上,奥巴马政府因财政赤字与债务庞大而捉襟见肘,加之“两场战争”使得美军疲于奔命,作为“头等大事”的阿富汗战争正处于节骨眼上,盖茨就坦承“奥巴马总统比任何人都懂得美军已分身乏术”。

    近来,西方多国部队在战场上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取得节节进展,而北约各成员国在战场外就军事打击利比亚的指挥权问题进展得颇为不顺。在经过一番博弈之后,最终北约同意接管联合国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部分指挥权,但对利比亚地面目标的军事打击仍由美国领导的联军实施。

    北约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的接管使外界恍然醒悟:在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中,尽管美国不是言打最凶的国家、不是开第一枪的国家、也不是派部队最多的国家,但绝对是打击利比亚的幕后主使国家和军事行动后收获胜利果实的国家。

    将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向北约移交,而北约由美国领导,向北约移交就是向美国移交。北约对军事行动指挥权的接管对美国来说可以将战果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只不过从左手换到了右手而已,这种做法同冷战后的几场战争如出一辙,即战争中由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国家开打,主要军事行动结束后以北约的名义接管军事行动指挥权,进而巩固美国的战果。这种模式已使北约成为美国霸权行动的遮羞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基本上失去了控制世界石油市场供应的主动权。中东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出口量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44.5%。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控制着世界石油出口的80%,其2/3的成员是中东地区国家。“9·11”事件后,美国担心仅仅依赖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远远不够,而重新获得中东地区石油供应主动权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此后,美国以反恐为由,在2001年和2003年相继对阿富汗、伊拉克发动战争,并于2008年设立了美军非洲司令部。这一方面是将非洲大陆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支撑点,另一方面则是觊觎非洲丰富的石油资源,并牵制与北非相邻的海湾石油资源国。如果此举奏效,不仅能扩大美国对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掌控,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制衡另一大经济体——欧盟。因为中东地区出口的石油中,有2/3出口到欧洲。加强中东的石油控制权可以控制欧洲的经济“供血”系统。有了欧债危机和石油控制双管齐下,欧元区对美国的威胁程度将大大削弱。这是美国在“9·11”事件后重视对非洲方面的军事战略控制的目的之一。

    早在伊拉克战争之前,利比亚就是美国指控的“邪恶轴心”成员之一(另外还有伊拉克、伊朗等)。这一次利比亚国内发生动乱,美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即便是在利比亚政府承诺立即停火的形势下,由法英美等国组成的联军依然对其实施空袭。但是,在十年内刚刚发动两场战争的情况下,美国再次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已显得力不从心,此时恰好有一个爱出风头的法国出面挑起这次战争,再加上来自国内方面的压力,美国计划逐步将军事指挥权移交北约方面,可谓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千载难逢的合法干涉
傅铷

  特约撰稿人

  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震惊了世界的良心。惨案的发生,说来实在出乎任何人预料。卢旺达当时有来自欧洲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但欧洲人怎么想得到,胡图族人拿着粗陋的砍刀,竟能杀死八十万图西族人。当时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后来在回忆录里说,未能制止卢旺达大屠杀,是他八年总统任期内最遗憾的事。克林顿那位负责非洲事务的白宫顾问苏珊·赖斯,则发了一个重誓:下次再遇上这种危机,哪怕烈火烧身下地狱,也要站在断然行动一边!

  大屠杀发生时,联合国内负责维和事务的是后来当了秘书长的科菲·安南。面对惨案现场,他发誓“永远不再”。1997年元旦,安南莅任联合国秘书长。在他和其他人士推动下,一个简称为R2P(国家保护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的新概念开始在国际政治圈流传——即政府有责任保护平民,如果一国政府做不到,国际社会可以采取行动。

  2002年,非洲国家在南非德班举行首脑会议,正式成立非洲联盟。接受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教训,联盟通过的文件里,声明联盟有责任干涉,如果某成员国听任其人民遭受反人类罪行。非盟成了第一个将R2P纳入指导原则的地区组织。

  随后,2005年9月,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180位各国元首无异议通过的大会公报里,正式规定了R2P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基本原则。

  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出席了这次会议,并作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

  大会文件虽然允许外部干涉,但订立了五个很难同时满足的条件。2005年以来,虽然安理会决议中引用过R2P这一概念,却要到这次利比亚事件,安理会才第一次授权集体干涉。联合国首脑会议公报里,提到干涉的是编号段落第138段里的一句长长的话。按英文原文的顺序,五个条件罗列如下。

  (1)必须是集体行动,而不是单个国家对他国采取行动,以避免侵略之嫌。联军对利比亚的干涉满足这一条件。

  (2)必须安理会授权。联军这次有安理会3月17日通过的1973号决议,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授权采用“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平民。虽然决议并没有明说“一切必要措施”包括军事措施。但决议同一长句子中继续讲,(这些措施中)排除直接军事占领——换而言之,直接军事占领之外的任何“必要”军事措施都是允许的。

  (3)最可能受到军事行动影响(比如难民过界)的邻近国家必须愿意配合。这次阿拉伯联盟主动提出设立禁飞区。

  (4)和平手段试过了无效。1973号决议之前,2月26日,安理会另有1970号决议,要求卡扎菲停火。卡扎菲不接受。

  (5)某国政府明显地让民众受到反人类罪行的威胁。卡扎菲收买外国雇佣兵镇压本国民众,并在电视讲话中威胁班加西民众:我们今晚就来,如果不在军队进城前放下武器,那就无仁慈,无宽恕,军队一家一家搜,躲到女人衣柜里也要抓起来!奥巴马在说明为什么要轰炸利比亚政府军时,就引用了卡扎菲这些威胁话。

  幸亏卡扎菲配合,让联军在合法性上做足工夫,顺利走完所有程序,将该敲的章都敲了,破天荒地满足了R2P所有条件。

  即使如此,美国政府内部,仍有反对干涉的强烈意见,主要是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反对。盖茨是共和党人。自越战以来,这已经是美国新传统了:凡是民主党总统主战,军方一定叽哩咕噜。军方比较保守,军官多是共和党,他们信不过民主党总统,怀疑民主党总统软弱。奥巴马是打着反战旗号竞选的,军方怎敢信任他?盖茨提出两条顾虑,一是西方干涉会激起阿拉伯国家和MSL世界的仇视;二是单靠禁飞区可能阻止不了地面进攻。结果这两条顾虑被两个女人分别解决了。

  一个女人是认卢旺达大屠杀为任期最大污点的克林顿总统的夫人希拉里,如今是国务卿。她和阿拉伯国家元首关系良好,认识他们二十年了。希拉里说服了卡塔尔和阿联酋直接参加军事行动。于是,不但禁飞区有阿拉伯联盟的背书,而且将有阿拉伯军机参与。这解决了盖茨的第一个疑虑。

  另一女人就是为卢旺达大屠杀立下重誓的苏珊·赖斯,如今是驻联合国大使。赖斯拍胸脯担保,她有把握抓住通过决议所需的至少九票,可以加入超越禁飞区的条款,为保护平民,允许攻击地面部队。这解决了盖茨的第二个疑虑。盖茨改变了态度,其他反对者就跟着改变了。苏珊·赖斯的誓言真不是白发的。她居然早就准备了这样一个提案,拿出来塞在黎巴嫩代表手里,让他以阿拉伯国家的身份作为提案国,一举拿下1973号决议。

  虽然这次干涉利比亚必然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的重要先例,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要真的采取断然行动,无论是满足联合国文件的要求,还是说服有关国家内部的反对意见,都不是容易的,甚至要一点机缘凑巧。所以,奥巴马本周一晚上全国电视讲话解释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时,也要说明利比亚只是一个特殊例子。

  其实,奥巴马大可不必如此谨慎,轰炸不能解决地面的问题,利比亚的前途还是要靠政治解决,这就牵涉到卡扎菲的出路。若卡扎菲要流亡,他一定会有所选择——不用太担心被转送国际刑事法庭,去回答安理会1970号决议所要求的反人类罪行调查。

http://www.dfdaily.com/html/51/2011/4/1/5875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