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喜欢CD了,这就是我的大本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52:08


其他地方装2的太多,我想笑一声都不敢,这里很舒服的说,

美国专家面带微笑JY说是冷静,专业
我们笑就是没素质,没人性,

诚实才是最可贵的,

前2天轰炸重庆的案子才在东京开庭,估计跟以前一样不了了之,我们的遇难同胞几千万,日本人的富裕和所谓文明是建立在对中国及周边国家的掠夺基础上的,人家人均GDP是我们的十几倍,JY别自作多情了, 抢了别人的东西不还的民族才是可耻的才是没素质的,日本人没什么可怜的,

其他地方装2的太多,我想笑一声都不敢,这里很舒服的说,

美国专家面带微笑JY说是冷静,专业
我们笑就是没素质,没人性,

诚实才是最可贵的,

前2天轰炸重庆的案子才在东京开庭,估计跟以前一样不了了之,我们的遇难同胞几千万,日本人的富裕和所谓文明是建立在对中国及周边国家的掠夺基础上的,人家人均GDP是我们的十几倍,JY别自作多情了, 抢了别人的东西不还的民族才是可耻的才是没素质的,日本人没什么可怜的,
在大灾难面前,那些守望相助、大爱无疆、责任担当等东西是相通的。日本大地震,也请为那些受难的民众祈祷……

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有关日本地震中的信息通过手机、微博等迅速呈现在网络上,其中关于地震时发生的一些细节,值得细细品读。

之一、日本建筑的坚固程度让经历了地震的人很有感触:“房间东西都倒了……新宿的大楼都在左右晃,在大街上站都站不稳!东京房子太结实了!经历了才知道!”网友留言的惊叹号已能很说明问题。在日本的中国记者也写道,“我们透过大大的窗户看着窗外的写字楼群,就像筷子上的面条一样,高速地,摇来晃去,而我的视线却被楼顶那长长的电线抓住,它就像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雨刷一样摆动着。”与此同时,学校教室没有倒。震后,所谓避难所,大多是中小学校园,这何尝不值得咱们学习。

之二、“在避难中有很多日本人随身都带上一个急救包,里面除了应急食品药品和工具外,还有一个收音机。所以,在绿化带上的职员们都靠着这个收音机来收听最新的信息。”这种对灾难时常准备着的姿态也许与日本地震多发有关。但谁说这种未雨绸缪的意识不值得世人学习呢?还有记者写道,“在街道上,靠近建筑物的一边布满了掉落的玻璃或装饰墙面的碎片,因此人们尽量远离建筑物,集中在道路中间行走。而且似乎是早有防备,一些行人和孩子头上都戴着防护头盔。”要临危不乱就得未雨绸缪,把准备工作做细,日本人做得非常优秀。

当然,还有人通过微博发布救助信息,不久便得到了帮助。有邻居主动与他人分享宝贵的瓶装水。震后平日不常交谈的四邻商量后决定,应该分头去查看社区里独居的几位老年居民是否还安全。老师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掉了电源……说这些细节,不是为了美化什么,也不只是钦慕,而是为了引起国人的思考。

http://news.ifeng.com/opinion/wo ... /13/5124069_0.shtml
3月11日,日本遭受了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地震。里氏8.8级的强烈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是1995年阪神地震的256倍,相当于超过1.1万颗广岛原子弹的破坏能力。比地震杀伤力更可怕的是席卷日本东北部地区的海啸,居民区、生产区、稻田损毁严重,在死亡和失踪人数不断上升的同时,工业灾难同时降临,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包括本田和丰田在内的多家全球知名企业宣布无限期停产。比照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超过6000人的死亡和GDP下滑2%的损失,日本“311”强震对于日本经济的打击将十分巨大。

与大自然肆虐所造成的生命和经济失序形成的鲜明对比是,在如此重创袭击下,日本内部社会秩序却保持了极其稳定的状态,令外界印象深刻:市民上街避难主动让出主干路,楼道避难分坐两旁让出中间通道,安静地排队候车或商场紧急购物,教师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闭电源,公共电视台多种语言播放震情及自救方法,学校、公园等公共避难所迅速搭建简易厕所等设施,这些场景呈现出的,是一幅全景式的高效、专业应对地震和次生灾害的公共秩序场面。

日本平民面对巨灾的秩序感和镇定气质,实际上就是一种整个社会面对灾害的韧性表达。这种韧性的普遍养成,当然可以从国民性格中去寻找解释。比如,生死无常的人生观的浸透,比如,视风雅为清冷之物的美学,都会对国民的行为习性起到鼓励和规制作用。但是,社会秩序观的形成,从来不只是哲学的结果。哲学更多地影响个人行为,而社会秩序的形成则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协同,和协同后的行动范例。巨灾面前,对于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恐慌足以让自利性代替共利性,足以打破日常的协同习惯,从而损害平常秩序。强震中的日本社会仍能保持良性秩序,展现社会韧性,固然有国民性的因素,而更主要是持之以恒的,通过教育、防灾培训和社区建设而推进的非物质化的社会建设的结果。

日本地处北太平洋边缘、亚洲东部边缘和美洲西海岸所组成的“太平洋火圈”中,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多发于此,日本还位于最不稳定的地质构造板块上,世界上里氏6级及以上的地震大约20%发生在日本。以二战后为界线,多灾的地理条件带给日本的是持续的焦虑感和不同的应对:上世纪中叶前,希望向外扩张以获得稳定感,而经济危机足以让日本将此化为侵略行动;战后,日本立足于灾害教育,从小即令学生们形成普遍思考:假如今天发生灾难怎么办?这样的危机教育持续数代,应对灾害时按规而行已具有普遍自觉。“311”强震后世人惊讶的秩序感,只是长年教育结果的呈现。给我们的启示是,社会秩序感的形成,首先是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不是空泛的价值灌输,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技能和公私界线培训。

尽管日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对危机教育的高度重视,但是,仍然曾付出惨重代价。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政府救助的不力,居民区道路规划不利于救援,木制房屋抗震能力差等问题,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在此之后,日本的民间灾害组织普遍发育生长,居民区规划更加合理,经过三次修改的《建筑基准法》强行规定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提高到最高的8级水准,使用期限须超过100年。救灾机制细化了到灾后10小时、100小时、1000小时,根据人们不同的心理情况制订不同的行动程序。在不断完善的救灾机制中,社区和市民的作用得到了超过政府作用的重视。社区起着灾后防止谣言涣散民心的作用,市民互助组织起着实施初次救援的作用。

日本“311”强震后,外界更多地看到的是市民的行为而似乎少见政府行为,奇怪谁在组织领导,原因即在于:通过社区和市民组织的发育,已足可担当凝聚社会基层内核,组织基层市民的作用,政府可在更宏观层面配置调度资源,合理指挥救灾。

实际上,一场巨灾所导致的灾难,不仅在于生命的逝去和财产的流失,还在于精神的创伤,个体的无助和反常行为的出现等等,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也不仅是经济和慈善资源倾斜的过程,在这些宏观重构之外,还有大量的微观重构。更多的时候,微观秩序决定着内部社会的秩序是否稳定。这意味着既要注重宏观建设,更要注重微观建设。单纯依靠政府完成对所有层面的、情况复杂的建设,不仅难承其荷,也做不到资源最好配置。日本的经验已经证明,大力培育社区和市民组织从事微观管理,是一个高效办法。市民参与管理可以带来的另一个正面发散是,在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主导下,人们常常会展现出人性最光辉的一面。

“311”强震是大自然带来的又一次重大人道灾难,共同应对灾难是我们的共同主题。应对灾难既包括人道主义的传递,也包括对于灾害应对机制的深入思考和完善。这种思考和完善,本身就是优化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 ... /12/5120659_0.shtml
我是来恶心你的

我是来恶心你的
scandle 发表于 2011-3-13 15:42



    呵呵,终于露了,你是火鸡鸡窝里过来的吧,还引用了火鸡文
我是来恶心你的
scandle 发表于 2011-3-13 15:42



    呵呵,终于露了,你是火鸡鸡窝里过来的吧,还引用了火鸡文
回复 4# scandle


    你的良心大大的坏了
回复 2# scandle


    妈的,连震级和烈度都分不清
oliverit 发表于 2011-3-13 15:46
不是啦,我刚才想去查点信息,正好看到这两篇恶心文,就顺手转来喽

我都快受不了了
天下何处无JY~~
哦呵呵呵呵~我也有楼主这样的想法~~{:cha:}{:cha:}
我老妈看新闻说日本地震了,就说了一句:“震得好,做多了缺德事!”
然后就换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