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辛亥革命的东风,我觉得可以拍一部超级抗日大片,淞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26:13
如题,三哥月的抗战,有多少内容可以挖啊!!!为啥没人拍呢???
现在电影投资业上来了,请个好点的制作团队,完全可以拍个好片子啊!!!
再来个3d,票房超过阿凡达不是梦想啊!!!!!!如题,三哥月的抗战,有多少内容可以挖啊!!!为啥没人拍呢???
现在电影投资业上来了,请个好点的制作团队,完全可以拍个好片子啊!!!
再来个3d,票房超过阿凡达不是梦想啊!!!!!!
打的那么烂怎么拍啊
回复 2# whl271163

怎么烂啦??用步枪硬抗了三个月,结局是输了,但是这也能激起人民的意志啊。
回复 3# zwl0303


    你中央日报的吧,KMD的鬼话你也信?再说为什么用步枪啊?
LZ 是果粉?如果WW拿钱来拍,开映一定去捧场!
回复 4# whl271163

远征军都能拍,为啥淞沪战役不能拍?怎么着都是坚持了三个月,牺牲了30万人啊。。难道不该拍一下纪念吗????
zwl0303 发表于 2011-2-28 21:27
看国军是怎么被日军痛宰吗?
回复 7# 幻海魔刀

不能因为最后的战败就否定了那几十万士兵牺牲的价值。
而且正因为这个失败,也能换气民众对国家富强的最求,
无论胜负都值得我们纪念。
美国还拍珍珠港呢,
大不了最后接个日本投降的画面不就成了
zwl0303 发表于 2011-2-28 21:33


    【缘起】我最早见《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是在网易。我的第一印象是:哎呀,这世界上居然有如此善于煽情的文章!确实,它试图通过用一些表面现象,来掩盖问题的实质;本来嘛,从军事的观点来看,伤亡是战争的成本,但绝不是战争的价值所在,但这篇文章中,流血牺牲反而成了战争的光荣!这样一来,国军在淞沪会战中因指挥低能和和战术失败而导致的巨大伤亡非但不是屈辱,反而成了光荣和骄傲!巨大的失败被粉饰成了巨大的荣耀,——虽然明显是精神胜利。而且一些网友居然就在为这样的精神胜利大声叫好,声称再也不相信中国大陆的历史课本!我极感震惊,当时就跟贴了若干观点,但居然被网管无一漏网地扣押无误。呵呵,扣就扣嘛,反正眼不见为净,我不上网易的坛子就行了。不过,所谓“不是冤家不碰头”,昨天搬运工人网友却把这篇文章贴在了强坛上,标题是《地球村过客先生:淞沪会战不是吹出来的》。虽然是在挑逗地球村过客,与我无关,但我确实不喜欢这篇文章,而且也如地球村过客一样,认为这篇文章有“吹”的嫌疑;既然党同,就不妨一起去伐异,自然忍不住要用事实来证明搬网友引用的文章确实是“吹”。但这里要先澄清一下什么是“吹”。我所说的“吹”,不是说否定淞沪会战的存在,而是说有人无视战争的本质特点,试图用一些表面的东西来取代战争的本质。我想说,战争不相信流血,战争只相信胜负;伤亡多少并不是衡量战争荣辱与胜败的标准,力量消长才是评价战争的根本真谛。《一寸山河一寸血》试图让人忘记这一常识,转而相信鲜血喷涌就是一场战争的价值所在。不过很抱歉,我觉得这种鲜血四溅的场面固然很适合于被暴力电影教坏了的当代电影观众,但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战争的真理。下面,我就来逐段点评这篇幼稚的暴力主义新闻。


  


  【原文】作为抗日战争中国正面战场22次会战中少数规模最为庞大的战役之一,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参战的兵员总数达近百万。在两个多月时间内,中国方面先后投入地面部队包括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财政部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宪兵1个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兵力总数75万人以上。还有空军的第二至第九大队等8个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几乎调动了当时全国所有兵力的1/3。而随着日本军队的不断增兵,其参战部队总兵力达到25万人左右,包括陆军共9个师团又2个支队(相当于1个旅团),另有从华北的第五师团分遣出来的国崎支队,以及海军第三和第四舰队。其调动规模也是史无前例。

  【本段大意】中国军队真多,与日军的比例为3:1,在理论上居于明显优势。

  【点评】此段总叙淞沪会战的背景,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至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决定实施这场战役。不过据搬网友引用的另一篇来源不明的文章,淞沪会战是“中国政府军事当局为了牵制华北日军的进攻,并准备抗击日军向上海的登陆作战,采取‘先发制敌’的方针,首先围攻驻沪日军”。从兵力上看,孙子曰“倍则分之”,如果运用得当,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应该是有取胜的机会的。

  


  【原文】“我们一天要消耗一个师!”参加过淞沪会战的劳声寰说,“我们装备不如他,我们的空军有250架,对方是3000多架,在上海的黄浦江上、长江口,日军有4艘航空母舰,黄浦江和长江有一百多条军舰。我们250架飞机对3000多架飞机,怎么打啊?”

  【本段大意】但我军伤亡真多,主要是由于“装备差距”。

  【点评】“一天消耗一个师!”,如果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那么有些人就要大叫“中国输了朝鲜战争”了(当然,朝鲜战场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在淞沪战场,这幅惨象却成了这些人引为骄傲的事情!这种可怜的双重标准令人目瞪口呆。在原文中,劳先生(我向他老人家致敬)手上的资料不太准确,错误地把当时日本的全部军用飞机拿来跟中国空军淞沪战场上的飞机作比较了。实际上,日本空军投入淞沪会战的飞机大约为400架,其起降机场有很多是蒋介石先生慷慨奉送的,——而且造轮船的大量钢铁也许就是从中国东北拿走的。此时蒋介石拥有的空军飞机大约为300架,确实与日本有差距,但这差距明显比朝鲜战场上中美军队的差距小得多。顺便提一句,原东北军有300余架飞机,但在“九一八”事变中全部送给了日本军队。说到军舰,过一会我们将看到,国军将在日军占有明显火力优势的滩头与日本军队对抗。



  【原文】“头一仗我们的旅长就阵亡了,除了师长以外就剩下旅长,一个旅管两个团,师长都要到前面督战,后来他们都牺牲了……你想想,我们的牺牲有多大……”当年淞沪会战的军官易谨与劳声寰都已是耄耋老人,回忆往事,两位老人都泣不成声。

  【本段大意】牺牲的官兵太多了,所以师长不得不放下师长的小小责任,负担起督战队员的重大职责。

  【点评】先向易先生和劳先生致敬。他们提到“师长都要到前面督战”,就是说,挥舞着小手枪,把那些胆敢后退的壮丁就地击毙。督战队是蒋家军的伟大发明和光荣传统,主要是确保官兵们不至于弄错了冲锋的方向。确实,这种活计对于一个师长来说实在是太委屈了;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师长应该是躲在阵地后面分析敌情,部署兵力的。师长放下宁愿督战也不愿指挥,壮丁在战火中随时可能转身向着来路冲锋,这种场面立即让人想起孙中山先生关于“一盘散沙”的著名论断。我窃以为,这段描述让人对国军的“英勇”程度立即生疑,其实是一大严重败笔,不提也罢。

  


  【原文】88师师长、后升任72军军长的孙元良后来回忆,他们一个师15000人左右,到最后,只剩下不到1/3。“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2/3,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这是曾任第三战区司令官冯玉祥的一段话。

  【本段大意】国军指挥官的主要职责判断哪里是“大熔炉”,然后拼命地把官兵们往炉膛里送。

  【点评】先向孙、冯二人致敬。有人说,日军的装备比国军好得多,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日军步兵轻武器主要是三八大盖,并不比国军的德国和捷克式好多少;虽然日军的重型武器是要多一些,但毕竟难望美军、德军之项背,更是远远达不得朝鲜战场上美国的装备水平。当然这是题外话。这里令我感兴趣的是在这样并不算顶级强大的火力底下,国军的伤亡为何如此迅速而巨大?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指挥官不太体恤士兵的生命,而是盲目地按照北伐战争模式,用人肉地毯去与日军弹片作寸土必争的无谓厮杀。这不是优秀指挥官的作为。所以***不会干这种蠢事,他将按照“避实就虚,以优对劣”的思想,努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然后通过快速机动,重点突破敌方的薄弱点,以尽可能少的损失,逐个切割和吃掉敌军战斗单位。然而,在淞沪会战中,国军的战术却是挥舞着大刀长矛,向着敌人的弹幕冲锋,——后面是督战师长们的手枪。



  【原文】战争其实是两国总体实力的比较,参战的第26师副连长何聘儒战后回忆说,当时他们所在师里,一个步兵连只有3挺机枪,50多支汉阳造步枪,而且枪支时有残缺不全,有的甚至没有来复线,乃至用麻绳捆绑避免枪栓脱落。我们欠缺的也不仅是装备。劳声寰后来回忆一个很小的细节:埋锅造饭,“行军锅在那里做饭,烧得满天烟火冲天,这等于报告敌人,‘我在这里你来啊’,我们很多的部队,没有跟敌人见面就垮了,就这样被日本的炮兵、飞机给炸了。”

  【本段大意】淞沪会战的伟大精神,就是拿着跟石块木棒差不多级别的“武器”,去跟拿三八大盖的日本人拼命。

  【点评】“战争其实是两国总体实力的比较”,这话说得不错,不过1937年日本的GDP与1950年相当,也就是说,其经济总量低于当时刚刚过完“黄金十年”狂欢期的中国。所以还是不说什么“总体实力”为好。不过作者也没有弄清什么叫“总体实力”,因为接下来他比较的是开武器装备这样的单项实力。喂,有熟悉国军组织的网友吗?请告诉我这第26师是不是中央军?我不想翻史书,不妨先打个包票:不是。可敬的劳先生在这里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重视的细节,就是国军极度不重视总结战场经验,所以“很多的部队”都同样“烟火冲天”地烧饭,结果弹从天降,血肉横飞。这与共军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能够实现非常有效的潜伏,而这是善于学习的结果。所以美国学者说:共产党才是抗日战争这所大学校毕业的全A生。

  


  【原文】在一派沿江平原的淞沪战场,几乎没有任何可以防守的天然屏障。从全国各地仓促赶来的中国军队几乎连像样的工事都无法修筑,全凭血肉之躯,就这样常常整连整营战死,而后继部队的士气却从未有任何的消退,依然一往无前。

  【本段大意】国军作战可以不需要掩体,几乎赤条条地冲向敌军的枪林弹雨。

  【点评】最高统帅部竟然不知道军事地形学是干什么用的!这真是对蒋委员长“先敌制胜”战略的最大讽刺。——孙子说过“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但是,等国军到了指定的位置,竟然发现敌军已经处于进攻态势,而自己却无险可守,无壕可挖,一片白茫茫的海滩全在敌军的枪炮直射范围内!请不要告诉我这是国军地图不完善的结果,这只能是指挥官愚蠢,根本不关心官兵死活的结果;你也不要告诉我说这是某师某团的决定,这只能是最高指挥部的部署,因为这决定着“前线”的走向。我不知道国军的最高指挥部何以作出如此荒唐的部署,我冒昧揣测,也许蒋是想把官兵们当活沙袋用,期翼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高山巨岳,以挡住日军前进的步伐。没有人统计过这种荒唐的部署导致了多少无谓的牺牲,而这种牺牲有很大一部分是必须从“英勇”中减掉的。


  【原文】以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第98师为例,在仅仅18天的作战中,伤亡达4960人,几乎占全师兵力的62%,其中仅阵亡的营级以下军官就达约200人。陶峙岳为师长的第8师并非中央嫡系部队,进入淞沪前线时,其装备甚至仍为20年代的汉阳造步枪为主,全师根本没有重型武器。然而在淞沪战场,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部队,全无派系争斗中的推诿,全都抱一死的守土职责。第8师参战近3星期,全师作战人员从参战时的8000余人减员至700人!在战争最为激烈的蕴藻浜战场,第78师467团迎击渡河日军,1个连在10分钟内就全部阵亡!

  【本段大意】坚决守住每一寸土地,不管有用没有用,能守不能守,就算一块毫无军事价值的土地,也值得牺牲成千上万的人。

  【点评】在军事学上,有必须死守之土,有不必死守之土,而无寸土必争之理;土地固然是往往是战争的最终目标,但这个最终目标只能通过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而实现;因此,不能计较暂时的土地得失,而必须着眼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首要目标,有攻有守,机动歼敌,而不是盲目固守,一味挨打;但大牌“军事家”蒋介石显然不相信这个道理,他似乎认为城市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他的名声所在,而人是次要的,反正只要壮丁机制存在,兵源就滚滚而来。十年后,共产党将毫不吝惜地把城市和地盘丢给他,并最终向他证明这个军事学铁律。现在回到正题上来。当一个野战师的伤亡数超过一半时,已经基本可以确定为丧失战斗力。既然“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野战师都是如此命运,而非嫡系部队竟遭全师覆没之厄运,那么这场战役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要知道,如果说军争的核心问题是以自身最小的代价换取敌人最大的牺牲,那么看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判断淞沪会战已经基本失败。

  


  【原文】战争中先后有数十位少将甚至中将阵亡,甚至有中国高级将领因为失去阵地而毅然自杀成仁。战后何应钦在回忆中记载,淞沪会战中,“我军消耗竟达85师之众,伤亡官兵333500余人”。

  【本段大意】我们用85个师、33万人的代价,换取了“消耗”日军2个师、4万人的重大“胜利”。

  【点评】这段文字让人甚感不安:将军阵亡能够成为一种荣耀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将军的首要任务是战胜敌人,而不是廉价地死于炮火或者自杀。国军将领的牺牲,非但无助于威慑日军,相反,这只是日军“武运长久”的强力证据,对于鼓舞日军士气是大大的有利;至于“自杀成仁”,鉴于有些人谴责狼牙山五壮士故事是“鼓励自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那么这些将军的事迹也同样不值得宣扬,他们应该象某些聪明人提倡的那样,勇敢地到日军的监狱中甚至七三一部队去进行红岩式的斗争。在中国有关抗战正面战场上的史书中,毙伤俘日军高级将领是需要单独列出来的重要内容,但现在的事实是:我们牺牲的国军将领远远多于日军。这如何能够让人骄傲得起来呢?更重要的是,牺牲的将领往往是更为坚决的抗战派,他们的牺牲,无疑是中国抵抗力量的巨大挫折!而且从战场力量的消长来看,形势是不利于我们的。至于“牵制华北日军的进攻,并准备抗击日军向上海的登陆作战”,显然已经成为泡影了,看来事实是无情的:淞沪会战丢城失地损兵折将,应该说是全面失利。


  【原文】“战事初起,国际人士一般认为,中国决不能抵抗日本的武力,抗战简直是发疯”,曹聚仁曾这样写下当时国际社会对淞沪会战的看法。但中国军队恰恰通过这样的浴血奋战赢得了国际社会尊重。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思•卡尔逊(Evans Carlson)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特使1937年8月抵达上海时,正值炮火连天。一个月后,他在给罗斯福总统的信里这样写道:“我简直难以相信,中国人民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是那样齐心协力。就我在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

  【本段大意】国际社会暂时认为蒋介石是要抗日的,但请注意,是“暂时”。

  【点评】是啊,无论是“九一八”,还是华北事变,都证明了蒋介石当局没有抵抗日军的决心和能力;但这是蒋介石自己的错,而不是国际社会瞎了眼。如果让时间停在淞沪会战的这两个月,看来可以说蒋介石政府虽然没有抵抗的能力,但似乎是有抵抗的决心的。可惜,时间是没有办法停止的,仅仅过了一年多,无论是曹,还是卡,都将改变看法了,因为卡氏所称的“中国人前所未有的团结”将被蒋介石的铁腕所粉碎;于是,他们将转而认为蒋介石当局无意与日本战斗,蒋真正关心的仍然是如何翦灭共产党。卡尔逊后来转向认同***,还决心把毛的游击战术推广到美国海军陆战队,因而成为美国特战部队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著有Calson on China at War,1937-1941,以及Twin Stars of China,后一本书就是讲***与蒋介石的,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读读。卡尔逊将军用他的亲身经历证明:国际社会最终认可***是抗日战争催生的真正英雄。

  


  


  【总评】

  


  现在把各段的大意串起来读一下:中国军队真多,与日军的比例为3:1,表面上居于优势;但结果是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得无以复加,仅仅一场战役就消耗了将近十分之一的军事力量;战场上,由于牺牲的官兵太多了,所以师长不得不放下师长的小小使命,负担起督战队员的重大职责;而至于更高级的指挥官嘛,主要职责判断哪里是“大熔炉”,然后拼命把官兵们往炉膛里填;对于士兵来说,淞沪会战的伟大精神就是拿着跟石块木棒差不多的“武器”,去跟日本人拼命;对于国军最高统帅部来说,不懂得军事地形学也没有关系,可以毫不吝惜地把官兵们派往无险可守的地区,以期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高山巨岳,挡住日军前进的步伐;蒋公要求坚决守住每一寸土地,即使是无谓的寸土必争导致有生力量的严重损失也在所不惜;于是,我们用85个师、33万人的代价,换取了“消耗”日军2个师、4万人的重大“胜利”;这场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胜利”,使得国际社会如梦初醒,暂时认为蒋介石是要抗日的。

  


  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战争的价值在于死亡,而不是胜利;战死的官兵越多,越能证明一个民族的英勇,就越能体现一场战争的意义。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义和团。义和团的精神,一是爱国,二是轻生,三是莽撞。这种精神在淞沪会战的国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象小学生一样归纳完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后,看来没有必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了。下面还是来谈谈淞沪会战的几个技术性问题:

  


  ——战术。总体上看,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重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场景。一方面,敌军没有利用自身具有的机械化装备,发挥机械化部队快速机动的特长,通过大纵深的侧面快速迂回,实现对我方的包围,反而是反复实施正面进攻,形成残酷而低效的消耗战,因此,日本陆军的表现是远远无法与其德国同行相比的;另一方面,国军仍然沿袭北伐战争模式,在己方单兵素质远不如敌,重型武器也不如敌人的情况下,实施地毯式的密集人海攻守战术,而且机械呆板地试图不惜代价守住每一寸土地,——而不是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攻击敌方的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的人力和物质资源。这样的人海战术,是共产党军队从来都没有干过的,但偏偏是后者硬被“国军”及其盟友扣了个“人海战术”的帽子,可笑。

  


  ——战略。淞沪会战的决策是仓促而且冲动的,军事计划可谓漏洞百出,加上错误的战术,那么其总体战略的命运也就顺理成章了。从战争的结果来看,淞沪战役根本没有达到国民政府预期的战略目标,有人说“淞沪会战迫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但这只是自我安慰式的梦呓。首先,淞沪战役确实吸引了日本的注意力,但却显然是中国提前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遂致国府西狩;其次,淞沪会战本来就是企图制止日军进入沪宁杭,而不是要掩护沿海工业内迁,所谓“掩护”不过是颠倒因果、文过饰非的幼稚把戏;第三,淞沪之战无论对于蒋介石,还是中国军民,都实际起到了打击士气和信心的效果,因为它又一次证明:纵然蒋介石下决心抗日,也不能够有效地击败日军。还有人说这场战役消耗了敌人的“战争资源”,但从战争的结果来看,中国方面的丢失了大片国土,而且人员伤亡远大于日方,因此这种“消耗说”是完全不成立的,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而已。

  


  ——士气。我并不是要否认某些国军官兵确实是英勇的,而且大多数国军官兵也是想抗日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都因此而成为完美的战士。应该如何界定“英勇”行为呢?我认为,“英勇”首先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是在杀敌欲望驱使下,运用智慧和力量尽可能多地杀敌,在危急关头能够牺牲自己,保护战友和集体;因此,如果师长把督战队员的职责看得比自己的指挥组织工作更为重要,那么在督战队枪口下的“英勇”行为无疑是阴冷灰灰暗的。我是个自由主义者,不喜欢这种被迫的、缺乏主动性的“英勇”行为;说实话,我的长辈中也有不少人做过国军军官,参加过台儿庄、武汉、湘西战役等军事行动,但他们留下来的回忆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却并不是官兵之间血浓于水的战友情谊,也不是克敌制胜的畅快感受,而是一些痛苦无比的场面:满地呻吟的伤兵,以及在伤兵伤口上蠕动的蛆虫!这就是蒋公对英勇官兵们的尊宠和礼遇吗?不要说蒋公穷困潦倒,至少他是有钱让宋美龄女士穿金戴银的。

  


  ——领袖。事实上,某些人在硬做泪眼,大颂国军官兵“英勇无畏”的时候,心里头却在试图借着国军官兵的“英勇”光环,来为蒋某人戴上一顶圣人花冠。这是用心良苦的,蒋某人若地下有知,一定笑得恨不能重新活过来,好用他枯干的指骨,轻柔地抚摸其粉丝们厚厚的面皮。但蒋氏粉丝们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用绳索捆来的壮丁队、用手枪武装起来的督战队、毫无价值的人海战术,以及至今仍是一盆浆糊的国军伤亡烂账,这一切都证明蒋某人的头脑里是没有“人”这个神圣概念的!他不知道兵民是胜利之本,因此根本不关心基层官兵的死活;他只知道“军人的天职是服从”,用自己僵硬的战术思维指挥远方的军队,从来不在乎如何发挥基层官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整十四年的抗战史上,他集中精力抗日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两年,而且纵然是那些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会战”,也没有留下一个堪称经典的战例,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可悲境地。因此,他的抗战确实是消极的,他根本不配享有抗战领袖这个光荣称号。


  ——结论。必须记住,战争博弈的基本规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通过持续的力量平衡变化,来积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敌人的能力;战争是要付出成本的,但成本是否有价值,要取决于这些成本有没有促进预期战略目标的实现;战争跟经济一样,也有自己的成本和收益配比原则,战争的成功与否,从来就不是以流血多少来衡量的。以最少的流血,来使敌我力量对比最大地向我方倾斜,这才是战争的基本追求。《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要害就在于,它完全无视战争的基本规律,把因自身失误而导致的巨大伤亡作为炫夸和自傲的资本,俨然是向人们证明:战争博弈如体育,重在参与,而非输赢;而战争精神是英勇,英勇即血,流血光荣。这种论点是可悲的,在已经进入二十世纪的今天,居然有人大肆提倡这种观点,尤其令人觉得心情压抑。

  有人说:纪念抗战正面战场不是纪念国耻。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因为我们纪念历史是为了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以便更加有力地掌握未来。但如淞沪会战之类的“光荣历史”可有什么经验可供我们继承?是督战队,还是瞎指挥,还是人海战?如果这些也算得上“光荣”,那么我宁愿以后这世界上不再有“光荣”二字。其实,纪念国耻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它可以提醒我们自省,催促我们奋进;把国耻涂脂抹粉打扮成“光荣”,只是徒长了阿Q式的精神胜利大法,这不是历史的进步,而是一种可怕的思想大倒退。

  如果我们真的有正视事实的勇气和良知,那么就会意识到:中国军队真正的光荣来自朝鲜战争,只有在***的手上,中国军队才真正把中国人的不怕苦、不怕死精神和机智聪明完美地融合起来,从而在成吉思汗之后再次成为一支令世界敬畏的强大力量!有人老是说朝鲜战争中我方的伤亡实在太巨大了,但他们立即忘记了我方在三年朝鲜战争中的伤亡其实就相当于国军两个月淞沪会战的伤亡,而志愿军的歼敌记录是113万联合国军!如果说淞沪会战是两支头脑僵硬的军队在练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绞肉机战术,那么朝鲜战争则是两支相同规模的军队演练了一场强调“间接路线”的经典现代战争。哪场战争更值得我们骄傲?我想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不着急。。。

题材先放着。。。

以后用的上。。。
回复 5# bigforfex
我不是果粉,我只是觉得,淞沪战役是个好题材,应该拍部电影


其实真的,国共的抗战在整个2战体系中都只是一个小环节,没武器没体系,完全拍不出欧洲战场装甲洪流和太平洋大西洋上的海战的感觉,所以不如不拍。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确是战斗了,可惜那么多的失利也没能形成自己的一套战役战术思想。

其实真的,国共的抗战在整个2战体系中都只是一个小环节,没武器没体系,完全拍不出欧洲战场装甲洪流和太平洋大西洋上的海战的感觉,所以不如不拍。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确是战斗了,可惜那么多的失利也没能形成自己的一套战役战术思想。
WW出钱,TG来拍,当然国军太烂就当配角吧,看看地下党是怎么发动群众支援抗战的。
拍一群保卫国家的淳朴农民被一个卓绝的军事白痴塞进一个火力绞肉机里……
zwl0303 发表于 2011-2-28 21:11
合着您还嫌丢人现眼不够?
回复 6# zwl0303


    鸦片战争都能拍,为啥淞沪战役不能拍?
zwl0303 发表于 2011-2-28 21:33
您可真有脸说。人家美国挨了珍珠港一下,就风风火火地杀进的东京。这片怎么说末尾?赞美国民党见到日本人一溃万里处心积虑打内战么?


其实是个好题材。有些人确实对当年国民党的军队很敌视,其实不管那些军人仗打的好不好,个人觉得对于当年死去的烈士,还是不要有党派对立情绪的好。
必经,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所有拿起枪抵抗的人不管他们是胜还是败,仗打的窝囊还是漂亮,都是可敬的!
正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写的那样

其实是个好题材。有些人确实对当年国民党的军队很敌视,其实不管那些军人仗打的好不好,个人觉得对于当年死去的烈士,还是不要有党派对立情绪的好。
必经,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所有拿起枪抵抗的人不管他们是胜还是败,仗打的窝囊还是漂亮,都是可敬的!
正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写的那样
别的也就不说了,按国产片的习惯怕是国军人人拿着ak47和扛着RPG和鬼子干。
还是等冯导的抗美援朝大作吧,希望超越集结号
冰特凉 发表于 2011-2-28 21:50
其实TG拍的国军抗战片是极给国军面子,《喋血孤城》中的余师长明明是突围却硬是拍得他好像要与城共亡一般。
如果一场战役死的人越多就越有意义的话,南京大屠杀就应该改名为“南京大捷”了。
即便不在乎失败的结果,也不可能不在乎失败的过程,而淞沪战役的过程,即便从常公那个角度来讲,说是稀里糊涂也不为过!
另外,无论是从常公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全民族抗战的角度出发,一战下来几乎就耗光了“国军”的精锐——这样的失败结果,难道是因为能换来几句口号,就算是“牺牲的价值”了么?
回复 17# 观天下

真好面子,那是真实的历史,难道连回顾的勇气都没有吗????
19路军!
我倒是始终认为,中国和日本在抗战中的主要差距在军官的素质上。。。
冰特凉 发表于 2011-2-28 21:50


    顶你这番话,深有同感
我觉得是个好题材,长城抗战也可以再重新拍一下
借辛亥革命拍淞沪会战?哪跟哪
不论仗打得如何,牺牲几百万中国士兵的生命来抵御外族入侵还换不来后人的尊重?就不能宽容点啊


有这个闲钱去拍淞沪,为什么不拍长津湖?
牺牲值得尊敬,不过指挥淞沪战役的人,上至老蒋下至团级指挥官,该为牺牲付主要责任,换了共产党方面,打这种仗的只能直接去死

有这个闲钱去拍淞沪,为什么不拍长津湖?
牺牲值得尊敬,不过指挥淞沪战役的人,上至老蒋下至团级指挥官,该为牺牲付主要责任,换了共产党方面,打这种仗的只能直接去死
没兴趣,等着看抗美援朝战争三部曲:D《长津湖》《砥平里》《铁原》:D


武器相对平等,初期日军只有数千海兵队,就这,在果脯军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还会损兵折将!
到了最后,日军大举增兵,果脯军立即溃散(不是失败,是溃散,连溃败都算不上),日军直上直至南京,大屠杀

战争的唯一标准就是胜利和失败
牺牲了这么多人还不能获得胜利,特别是初期拥有数万对数千这种绝对兵力优势,武器相差不大,还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内线作战的情况下还不能获得胜利,指挥官简直该枪毙!

武器相对平等,初期日军只有数千海兵队,就这,在果脯军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还会损兵折将!
到了最后,日军大举增兵,果脯军立即溃散(不是失败,是溃散,连溃败都算不上),日军直上直至南京,大屠杀

战争的唯一标准就是胜利和失败
牺牲了这么多人还不能获得胜利,特别是初期拥有数万对数千这种绝对兵力优势,武器相差不大,还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内线作战的情况下还不能获得胜利,指挥官简直该枪毙!
意志坚强 只是战术太次
这拍出来不是造假就是憋屈啊
回复 33# 地上滴浮云


    意志坚强个P
老失败了 有钱反复拍"三所里穿插"吧

说起来也很幸福  俺是看过军教片三所里穿插的 少数几个CD居民
juelian1992 发表于 2011-2-28 22:50

共军这么打仗的  都调去搞装备了
37041 发表于 2011-2-28 22:47

常公军死几百万还顶不住 为啥不学学TG反攻三八线呢
冰特凉 发表于 2011-2-28 21:50
中国历史上死的人多了,难道还都拍出来?
玩悲情谁都会,可要玩的有意义才行。
放着抗美援朝的题材不拍,竟然要拍什么垃圾蒋介石的电影,真是脑残的可以。
我看还是算了吧
倒是各种枪械穿越,搞不好还给你弄个车辆穿越。
估计还有某些现代词汇,甚至有可能网络词汇玩穿越。
像现在的一些关于战争的电视剧等,说明影视行业的导演、编剧等在军事素养上缺乏不少。
更何况这里还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别到时又是神马JY反思,人性啊神马滴,搞成南京南京那样。
血性都能恶心成粗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