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图]战争与飞行————硝烟中的百年航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48:17
<P>这是本人在各论坛潜水数年见过的少有的好文之一,尤其是文中的大量彩绘图片尤为精美。</P>
<P>以前本人已分步转载过其中的一些节选,今天将其全貌奉献给大家,与大家共赏。全文很长,且有大量图片,故将分批发布。</P>
<P>因一二战的内容占据了本文大部分的篇幅,故在一战/二战专版内发表。</P>
<P>鸣谢原创作者小熊在线的康奈尔。</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7 12:55:51编辑过]
<P>这是本人在各论坛潜水数年见过的少有的好文之一,尤其是文中的大量彩绘图片尤为精美。</P>
<P>以前本人已分步转载过其中的一些节选,今天将其全貌奉献给大家,与大家共赏。全文很长,且有大量图片,故将分批发布。</P>
<P>因一二战的内容占据了本文大部分的篇幅,故在一战/二战专版内发表。</P>
<P>鸣谢原创作者小熊在线的康奈尔。</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7 12:55:51编辑过]
  自从莱特兄弟1903年第一次进行了有动力的飞行后,时间仅仅之过了70多年人类就突破了平流层,进入到了外层空间。时至今日,世界上没有哪个表面能躲过卫星的窥视。达芬奇的梦境和设想成为了现实。
    人类是一种好战的生物,从实现空中自由飞翔的美丽梦想到让死神上天仅仅用了八年。而首次真正的空战则只是三年后的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装置相继问世,气球的动力来源得到了解决。于是,人们全面展开了对能飞的气球——飞艇的研究。1852年,法国工程师吉法德在椭圆形的气球下吊装了一台3马力蒸启发动机和螺旋桨,制成了第一艘软式飞艇。这种软式飞艇的主体是一个软而坚固的袋囊,袋囊依靠充压迫体保持外形。同年9月,吉法德进行了首次试飞并获得成功。
  其后的多次试验发现软式飞艇存在不少问题,飞艇的气囊不仅难以保持外形的恒定,而且容易破损。于是,有人想法在气囊内固定了一个环形龙骨并获得成功。这就是半硬式飞艇。后来,德国一名飞行爱好者用木质材料为飞艇气囊制作了一个外部支架,将气囊固定在支架内保持外形,从而制成了硬式飞艇。这个改进不但彻底解决了保持气囊外形的难题,而且也利于飞艇的搬运。这种结构逐渐成为以后的标准飞艇样式。
  1885年底,德国工程师本茨与戴姆勒联合发明了实用的汽油发动机,使人类拥有了推力更大的动力装置。从此以后,飞行器的发展越来越快。
  1898年,德国的齐柏林首次设计和制造出了硬式飞艇。这种飞艇使用结构完整的骨架保持气囊的外形,采用活塞式发动机作动力,因而飞行性能好,装载量大。1900年,齐柏林驾驶他那庞大的硬式飞艇成功飞越了康斯坦茨湖,引起轰动。1903年,法国的勒博迪兄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实用的飞艇。这艘飞艇在同年11月12日一次飞行了61公里。
  此后,气球与飞艇的发展进入了极盛时期,在军事和交通运输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军事方面,德、法、俄、英等国相继组建了飞艇部队,把飞艇引入了战场。例如在1911年的意大利—土耳其战争中,意大利首次使用了3艘飞艇对土耳其进行侦察和轰炸;1914年8月5日,德国使用品柏林飞艇大规模轰炸法国要塞城市列日;一年以后,德国又出动5艘LZ-38型齐柏林飞艇横跨英吉利海峡轰炸伦敦;炸死7人,炸伤30多人,在英国人中造成了"齐柏林"大恐慌。在运输方面,德国于1910年6月28日在法兰克福与杜塞尔多夫之间建立了一条定期飞艇空中航线。在这条航线上飞行的是LZ-7型齐柏林飞艇,它可载24名旅客和12名空勤人员,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70多公里。1912年,一艘齐柏林飞艇还用20天的时间实现了人类首次环球飞行。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有动力、可操纵持续飞行试验。试验中,飞机成功地飞行了约260米距离。新闻界对莱特兄弟的突破进行了广泛的报道。但这一成功并未引起美国政府及公众的重视和承认。欧洲国家对此则干脆表示难以置信。在莱特兄弟飞行成功9天以后,兰利研制的一架飞机在试飞中失事,这一事件更加影响了飞机的推广。美国人普遍对研制飞机的行为进行了攻击,认为这太浪费纳税人的金钱。莱特兄弟对几年努力的心血得不到承认备感失望,甚至一度想与飞机告别。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后,莱特兄弟决心把研制工作继续下去。他们坚信,迟早有一天他们的成果会得到公正的评价。为了不至于引起公众的批评,莱特兄弟将研制工作转为秘密进行。1905年,他们制造出了一架能够在空中停留半个多小时的飞机。莱特兄弟打算把飞机赠送给美国政府,但当局仍然对他们的成就不加理睬。心灰意冷的莱特兄弟在万般无奈中只好暂时中止了对飞机的研究。
在莱特兄弟的成就促进下,欧洲特别是法国的飞行事业在1909年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一年的8月,法国兰斯主办了一次盛大的飞行集会,欧洲的飞行员们相继创造了多种飞行记录。然而,给世界带来强烈震撼的还要数法国飞行员路易·布莱里奥。他驾驶一架飞机成功飞越英吉利海峡,降落到了大不列颠国土上。这个事件不仅给世界公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使英国人大为吃惊:他们意识到了某种突如其来的危险。飞机的发展使他们预感到单纯凭借海上防御力量今后已不可能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全了。
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各国军事当局认识到了航空气在军事领域里的发展前景,欧洲的各个强国开始搜罗各种各样的飞机以供陆军使用。不过,这时的飞机还主要用于侦察,飞机的研制工作大多也由私人进行,因而进展相当缓慢。在德国,人们的兴趣还主要集中在体积庞大的齐柏林飞艇上,因为此前公众的捐款使齐柏林得以继续以飞艇先驱者的身份从事研制工作,并最终向德国人证明了这种飞艇的实用价值。在另外两个航空大国法国和英国,飞机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但是,军人们已经急不可待地要把这件新式武器用于战争了。尽管飞机此时还存在许多问题,甚至还经常带来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但职业本身就充满危险的军人却顾及不了那么多。于是,飞机在意土战争中首次露面了。
意土战争中,意大利航空队在的黎波里的成功初步显示了飞机的威力,预示了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从而引起世界各国军方的瞩目和效仿,并极大地促进了军事航空业的发展。至1913年初,航空大国真正的航空部队已初步组建起来,并建立了各种规模的飞机制造厂,开始了军用飞机的研制历程。英国皇家飞机制造厂生产的"BE·2"型飞机,便是军方对飞机的兴趣日趋浓厚的产物。不过,当时许多私人品业谋求改进的还是与比赛相关的飞机性能,而且由于军方还没有为飞机规定明确的作战任务,从而在订购飞机时对规格的要求也就没有形成一定的规范。除了要求容易驾驶以及能够为陆、海军执行侦察、搜索任务以外,军方对飞机性能别无他求。因此,这一时期飞机的型号和部件还根本谈不上什么标准化,在飞机军械以及投弹方面的实验工作做得也很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5 23:02:16编辑过]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已拥有一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部队。这支空中力量由帝国陆军航空勤务队和帝国海军航空勤务队两部分组成,分别从属于陆、海军,遂行陆上侦察、情报收集以及海上搜索、救援任务。不过,德国扩大航空部队的重点并没有放在飞机上,而是放在了齐柏林飞艇上。他们指望用这些庞大的飞艇来进行战术、战略侦察。然而,德国人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即齐柏林飞艇极易遭受损失——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情报,飞艇必须下降到可能被炮火击中的高度,然而飞艇中贮存的是易燃气体,一旦被炮火击中,后果不堪设想。
在德国拥有的所有飞机中,大约半数为"鸽"式单翼机,这种飞起来十分平稳的飞机由奥地利人埃特里希研制成功并根据合同在德国生产;其余飞机是拉进式双翼机。当时,德国航空兵的基本战术单位是飞行小队,每个飞行小队由6架飞机组成,整个航空兵共有41个小队。这些战术单位中的34个被分配给集团军和军一级的指挥官运用,其余7个编成独立的航空中队,由陆军航空督察处实施单独的行政领导。
规模仅次于德国航空兵的是法国陆军航空兵。法国陆军航空兵受法国总参谋部航空处领导,基本战术单位是飞行中队,飞行中队的编制因飞机种类而异。AE鋅f1中双座机飞行中队由6架飞机组成,单座机飞行中队则由10架组成。在威尔伯·莱特于1908年应邀前往欧洲之前,法国人设计生产飞机的指导思想主要是:飞机必须可以自由飞行,驾驶员的职责不过是操纵它,就像司机驾驶汽车一样。那些笨重平稳的双座飞机就是根据这个指导思想研制的。自威尔伯在巴黎的表演取得极大成功后,莱特兄弟更富有挑战性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一批法国人,并由此产生了全新的设计观点。这些人认为:真正的飞行只能是由一架基本上不稳定的飞机完成的;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飞行员必须像骑师驾驭骏马那样去操纵飞机,使其顺应自己的意志。那些灵活性较强的单座飞机正是这种设计思想的产物。此外,影响设计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发动机的种类。当时,较重型的的飞机倾向于采用水冷式直列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的功率相当大。而轻型飞机倾向于采用品缸旋转式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汽缸围绕曲轴成星形排列,曲轴一端固定在机身上,螺旋桨则安装在旋转的曲轴机匣上。这样的设计使发动机结构简单而紧凑,体积大大缩小,重量也大大减轻。安装这种发动机的飞机飞行性能因而也得到改善。
与此同时,英国人也逐渐注意到了发展航空兵的必要性。1912年,英国成立了皇家飞行队,下属陆军航空联队和海军航空联队各一个。不久,英国又成立了皇家航空勤务队,作为一支独立的航空部队隶属于海军。这样,英国的航空兵就由皇家飞行队以及皇家海军航空勤务队两部分组成。英国航空兵的基本战术单位是中队,每个中队由3个小队组成,每个小队编制4架飞机。在中队之上是联队和旅。至一战爆发,英国航空兵共有飞机56架。然而,英国飞机的种类极为复杂,为数不多的飞机竟包括了近10种型号。而且,英国人从来就没计划过把相同型号的飞机编在一起,而是常常把快速单座飞机与五花八门的低速飞机混合编组,极大影响了飞机性能的有效发挥。更为严重的是,英国飞机的生产规模还过小,必须依赖法国生产的飞机来满足其需要。这意味着皇家飞行队在战时将不得不受制于法国的飞机生产能力,只有在法国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后,英国的空中力量才有可能得到补充和加强。直到1916年,英国的飞机制造业才开始基本满足皇家飞行队不断增大的需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5 23:16:53编辑过]
1914年8月,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在当时是一种令人无法预料的新型战争:庞大的军队、密集的士兵、彼此相隔数码对峙几月甚至几年的战线……战前人们谁也不会料到飞机会在这次战争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事实却向人们证明:空中作战的许多样式是在这场战争中播下的种子,从此以后,空中作战思想就开始萦绕在世人的脑海中,并进而改变了整个战争的面貌。
  几百年以来,骑兵一直把自己视为陆军的眼睛,因为它可以搜索敌人,并将敌情报告给司令部。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却使骑兵受到了"威胁",因为一架飞机在几百英尺的高空可以完成同样的侦察任务,而且飞行员在几分钟内即可将获得的情报送交司令部。
  侦察是飞机在军事上的第一个应用领域,也是飞机在大战初期的核心任务。1914年9月3日,法国的一架侦察机发现德军已经不再绕着巴黎的西郊向前疾进,而是向东直插这座城市的内部,从而将他们的右翼暴露于外。这一情报使法军掌握了德军的弱点。法军抓住时机,发动了规模巨大的马恩河战役,阻止住了德军的进攻,扭转了战场上的不利态势。
  最早飞机上没有安装武器,只是侦查用。你飞过来,我也飞过去,见了面还很有绅士风度的打个招呼挥挥手。不过好景不长,很快空战的时代到来了。
 

  人类史上首次空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飞行员安德烈驾驶一架双翼飞机飞往比利时列日一带执行侦察任务;与此同时,德国飞行员汉斯也正驾驶飞机前往马恩河岸执行同样的任务。两机在空中迎面相遇,汉斯按照飞行员的规矩绅士般地向对方挥手致意,但安德烈可不吃这一套,反而嘲笑地向他伸出小指头。这一污辱性的动作令汉斯怒火中烧。
 

  报复心促使汉斯立刻调转机头向安德烈扑去,安德烈也不示弱,驾驶战鹰往回盘旋,并再次向汉斯晃动一个小指头。岂有此理!汉斯拔枪射击,安德烈也举枪还击,两人在空中就斗在一起。然而两人却弹弹虚发,谁也没法将对方置于死地,很快便兴味索然。于是两人干脆挥手告别,各干各的活去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空战便这样草草收场了。
 


  但是,两个人在空中的这番斗气却让军事家们茅塞顿开。汉斯回营后一通诉苦,令德国人大为激动,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架武装战斗机由此诞生了。
<P>  1914年10月5日,法军飞行员约瑟夫·弗朗茨和机械员兼观察员路易·凯诺中士驾驶一架瓦赞飞机在己方阵地上空巡逻。这种飞机结构紧凑,有两个座位,采用推进式发动机。观察员位于靴形短舱的前部,操纵一挺0.303英寸口径的能活动的刘易斯式轻机枪。刘易斯式轻机枪是当时最先进的机上机枪之一。这种机枪是美国人艾萨克·刘易斯上校于20世纪初设计的一种轻型气冷式武器,它有一个内装47—90发子弹的鼓形弹匣,插在机匣顶部。拆掉枪筒套筒以后,机枪的重量便减轻许多,因此它是一种很好的机载武器。凯诺中士把这挺机枪架在机头上,机枪的底座是活动的。他摆弄着这挺机枪,怀疑它是否真的有效,很想有个机会试一试。正当他手痒难捺之际,一架倒霉的德国阿维亚蒂克双座侦察机闯入了他的视野。弗朗茨驾机冲了过去,德机并未急着逃跑,因为飞行员没看到那挺可怕的机枪。当两机距离接近时,可怕的机枪吐出了"火舌",惊慌失措的德机一会儿工夫就被击中坠毁。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用机枪进行的空战,空中追逐与歼击的时代由此开始。
</P>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还被广泛运用于空地协同作战。在1917年11月20日进行的康布雷战役中,英军派出了1000余架飞机参战。这些飞机以低空盘旋的噪音来掩盖坦克开进的隆隆声,以对地轰炸和机枪扫射来支援地面部队的行动,这些飞机还轰炸了德军的炮兵和指挥部。经过10个小时的激战,英军突破了德军的防线,俘敌8000余人,缴获火炮100余门。11月30日,德军在1000余架飞机的支援下实施反击,收复了失地,俘敌9000余人,缴获坦克100辆,火炮148门。这次战役是坦克、飞机、步兵、炮兵的首次协同作战,为协同战役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航空兵的低空强击战术也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德国人在飞机配合陆军作战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他们专门生产了有装甲的J级飞机和轻型CL级飞机用于攻击地面目标。
  德国的J级"容克"式飞机是现代强击机的雏形,它的机身全部用铝合金制造,飞机腹部装有下射机枪,座舱周围装有5毫米厚的钢板。飞机携带有集束手榴弹和手抛轻型炸弹,可有效地执行对地攻击的任务。德国还在1918年1月26日颁布的《阵地战中的进攻》细则中明确了航空兵在诸兵种协同作战中的具体运用办法。1918年3月21日,德国航空兵在皮卡迪进攻战斗中实施了这一细则。侦察航空兵首先期飞,进行战场监视和收集情报,使指挥部随时掌握突击进程;歼击航空兵掌握"制空权";强击航空兵随即投入战斗,对敌步兵和炮兵实施猛烈扫射。第二天,德军步兵又在30架强击机支援下,粉碎了英军第50师和61师的抵抗。第三天,德国强击航空兵有效地阻止了英军第5集团军预备队的开进,并袭击了撤退的英军部队和辎重队。这次战役,积累了丰富的在协同作战中使用航空兵的经验。
  1914年8月,英国皇家海军改装了3艘水上飞机母舰,每艘可搭载3架水上飞机。1914年11月,皇家海军决定用这3艘水上飞机母舰从海上对库克斯港以南的一座齐柏林飞艇库发动一次袭击。这将是真正的海军航空兵作战。飞机将从海上的母舰上起飞,攻击远远超出任何陆基飞机作战半径的目标。

  12月24日17时,由3艘水上飞机母舰、2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10艘潜艇组成的庞大舰队从哈里奇出发了。在夜幕的掩护下,舰队于凌晨4时30分顺利通过了北海,6时整到达了弗里西亚群岛旺格奥格以北40海里的预定位置。

  黎明前的海面风平浪静。在凛冽寒风中,飞行员们最后一次检查了随身携带的物品。他们除了攻击飞艇外,还负有侦察任务
  7点,飞行员和观察员们登机。领航舰向各舰发出吊放飞机的信号,9架飞机在蒸汽绞车的铿锵声中被吊放到水面上。接着,起动发动机的信号发出来了。机械员们开始发动这些冰冷的引擎。他们站在狭窄的甲板上,尽量使自己站稳脚跟,同时费力地转动着木质螺旋浆。海浪不停地涌溅到他们身上。有两架飞机的发动机一直发动不起来。不能再等了。7架飞机开始转向逆风,滑入起飞跑道。

  7时30分,7架飞机升空,飞向64公里外的库克斯港。飞行员们坐在冰冷的敞开式座舱里,发动机功率在低温状态下也下降了。飞行高度很难保持,因为速度快不起来。

  更糟糕的是,飞机飞临目标区时,浓雾把地面完全遮住了。没有一架飞机能找到齐柏林飞艇库。飞行员们只好转向西南。不久,他们发现在一个海军基地内停泊着一艘艘军舰。正在这时,地面高射炮火向飞机袭来,飞行员们冒着猛烈的炮火把几颗炸弹投向一艘巡洋舰和一个水上飞机基地。准确而猛烈的地面炮火击中了大多数飞机,有4架飞机因油箱被击中或者发动机被打坏,不得不在海上迫降。
  只有2架飞机返回了水上飞机母舰。有3架迫降飞机的乘员被潜艇救走,1架飞机被驱逐舰拖带着救起,只有休利特上尉驾驶的135号飞机下落不明。后来才知道,休利特的飞机迫降在一艘荷兰拖网渔船旁边。当时的中立国荷兰扣留了他。

  这次空袭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英国飞机突然出现在德国主要海军基地上空,大大超出了当时的空中攻击所能达到的范围。结果,德军不仅在库克斯港和威廉港,而且在所有易受攻击的军事没施周围都加强了防空力量。

  英军的这次空袭牵制了德军的力量,同时证实了航空部队可以和舰队一起作战,从而向人们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作战方式。这种作战方式,在27年后奇袭塔兰托、偷袭珍珠港的作战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和具有毁灭性的。
  由于空中武装遭遇越来越频繁,空战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相当大的注意。与此同时,飞机的识别也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1914年10月,法国航空兵率先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将由红、白、蓝三色组成的传统帽徽画在飞机的机翼上。德国人的方法是在机翼和方向舵上画上黑十字架。英国人采用的是像法国人那样的圆型标记,但颜色的排列相反,中心为红色,里圈为白色,外圈为蓝色。1914年11月最后确定了下来。
  人们发现,在飞机上装上固定式前射机枪对空中格斗非常有利,但由于拉进式飞机机头上有螺旋桨挡着,因此只能在推进式飞机短舱的前部安装前射机枪。首批歼击机就这样诞生了。由于这种歼击机是推进式,飞行不太灵活,飞行员们感觉驾驶起来很不顺手,于是便尝试着在拉进式飞机上架设固定机枪。第一个做这件事的是法国飞行员加罗斯。

  加罗斯很早就意识到,歼击机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安装沿飞机纵轴发射的固定式机枪。当时正好有一位飞机制造家在尝试解决如何使机枪透过旋转中的螺旋桨形成的圆盘来进行射击的问题,这个人叫雷蒙·索尔尼埃。他发明了一种断续器,每当桨叶转到枪口前面时,便通过机械装置使机枪停止击发。然而,由于当时制造的子弹存在点火迟缓问题,有些子弹的射出时间稍稍慢于设定的时间,结果在这个间歇中,另一片桨叶就可能转到枪口的前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索尔尼埃在桨叶的后面装上钢制的楔形偏导器挡开这些子弹,从而保护木质螺旋桨不被打坏。
  1915年初,加罗斯找到索尔尼埃,请求给他的飞机装上断续器。经过协商,决定不安装断续器,只安装偏导板。这是一种危险的措施,因为子弹打在螺旋桨上的冲击很可能使发动机停俥或产生别的故障。

  尽管如此,加罗斯最终还是装了这种偏导板,并焦急地等待着在空中投入使用。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1915年4月1日,4架德国双座观测机"悠闲"地巡视着战场,飞行员们哼着轻松的小曲,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突然,1架法国单座机径直朝他们飞来。德国人看到,一串子弹透过那架飞机的螺旋桨迸射出来,紧接着就见一架同伴的飞机冒着浓烟坠毁了。剩下的德国飞行员见势不妙,掉头就逃跑。这架法国飞机就是加罗斯的那架有偏导板的飞机。他成功了!在不到3周的时间里,又击落了4架德机。从此之后,法国人就把击落5架飞机定为尖子飞行员的标准了。
  然而,加罗斯的好运到此即结束。1915年4月18日,当他驾机在德国阵地上空飞行时,他的发动机突然停俥了。当时,交战双方的战线是南北走向,风则是由西向东刮。由于当时的飞机时速只有70英里左右,有时协约国飞行员们返航时不得不与顶头风搏斗。发动机停俥后,加罗斯的飞机失去了动力,被风吹向德军后方。迫降后他还没有来得及把飞机烧毁,德国士兵们便向他猛扑过来。由于加罗斯的名字在法国报纸上被大肆宣传过,所以德国人十分清楚这名俘虏和他的飞机的价值。他的飞机机身的前部被送到了飞机设计师福克那里。

  福克是荷兰人,他对于提高飞机的性能很有一套办法。早在1910年他就制造并亲自驾驶了当时世界上最快、最坚固的单翼飞机。他先把这架飞机献给荷兰,但受到冷遇;后来他又把它转献给法、英、俄等国,又碰了钉子。最后是德国人接纳了他,让他在德国北部什未村飞机制造厂发挥他的才能。他成了当时欧洲公认的最好的飞机设计师。
  福克及其手下的工程师们很快就研制出了断续器。他使用帕拉贝吕姆式机枪在M·5型拉进式双翼机上进行了试K验,并获得了成功。一种称为EⅠ型的改进型单翼机随即生产了出来。这种断续器的结构本身十分简单:在机械联动装置的末端安装有一个凸轮,该凸轮恰好在桨叶转到枪口之前受到螺旋桨的撞击,使机枪停止击发,到桨叶通过枪口,凸轮回到原来的位置之后,机枪再继续射击。

  EⅠ型飞机在1915年夏初使用时装的是80马力的汽缸旋转式发动机,动力不足。EⅠ型机是100马力的发动机,于1915年9月服役。进一步改进的EⅢ型机装的是两挺施潘道式机枪。1915年11月,EⅣ型机也被制造了出来,它装有一台160马力的汽缸旋转式发动机。空战史上很有影响的德国飞行员奥斯瓦尔德·伯尔克上尉驾驶这种飞机首次于1916年1月5日击落了一架敌机。

  福克的E系列歼击机出现后,伯尔克上尉和他的伙伴马克斯·殷麦曼驾驶这种飞机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空战。 “福克的鞭笞"将无情地抽在毫无准备的协约国身上,德国人将完全控制天空。
  E系列福克式飞机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德国的空中力量。德国飞行员驾驶这种飞机既能很快瞄准目标,又能对目标进行俯冲攻击。在这种飞机出现后的半年内,协约国飞行员的伤亡率非常惊人。在此期间,伯尔克和殷麦曼成了有名的“尖子飞行员"。 伯尔克创造了小角度俯冲近距离攻击的战术;殷麦曼则创造了至今仍闻名于世的"殷麦曼翻转",即半筋头翻转。

  伯尔克早就因其在空战中所持的积极进攻态度而享有盛名,福克飞机的出现更是如虎添翼。他专心致志地研究着利用这种飞机进行空中格斗的战术问题。他早已懂得,在空战中"谁获得高度,谁就掌握着主动权"。所以每次空战,他总是先爬高到1500米,利用云层或阳光隐蔽,伺机出动。大部分协约国飞机达不到这样的高度。飞来的敌机只要稍不注意,伯尔克就可以采用远距离小角度俯冲,居高临下接近敌机,在近距离开火,使用连续短促的点射,直到离对方只有几米远时,他才再次爬高,等待下一次攻击机会。

  然而,在空战中,他也看到了一种危险。他几次发现,在他进行俯冲攻击时,另外一架敌机也在悄悄地接近他。他感觉这样太危险了,应当想个法子。
  于是,另一位"骑士"殷麦曼便被找来了,他们组成了飞行史上的第一对双机。殷麦曼被称为"里尔之鹰",早在1914年9月,在德军攻入法国北部、进逼巴黎的时候,殷麦曼就完成了一次惊人的"轰炸"巴黎的行动:他驾驶飞机低空掠过城市上空,投下沙袋炸弹,使居民陷入混乱,然后又撒下大量传单,逼迫巴黎当局向德军投降。殷麦曼战术素质极高,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地空战战术。

  伯尔克和殷麦曼配合默契。他们商定了一套在空中联络的信号,彼此为视界盲区提供掩护,并借以发现从尾后进入的敌机。

  殷麦曼在和伯尔克一起进行的双机编队飞行中,进一步完善了他的颇负盛名的"殷麦曼翻转"。
  最初,殷麦曼和伯尔克一样,经常采用抢占高度的战术。他等待在己方上空的云层里,当英国或法国飞机飞临时,便像鹰抓飞鸟那样从云层中俯冲下来,从后上方实施攻击,击落对手。

  针对这种后上方攻击,法国飞行员拉弗伯雷采用了一种类似于跃升倒转的动作,即在遭到德机从后上方攻击时,首先将飞机急速拉起,使其失速进入螺旋,然后在旋转半圈后向原航向俯冲改出,使自己转至敌机尾后,并占据有利的反击位置。

  殷麦曼不得不考虑使用新的战术动作来对付敌机的招数。他一直在寻找如何在被动中摆脱不利位置而居于主动位置的方法,并在训练和作战中进行反复试验。当时在空战中常用的机动动作是盘旋和转弯等水平机动飞行。根据占有高度即获得主动的经验,他于1915年秋第一次成功地创造了将飞机急剧拉起,在爬高的同时,改变飞机航向并做半滚动作的战术。这一战术既能摆脱故机,又能获得高度优势,对敌实施再次攻击。这样,他开辟了战斗机在空战中实施垂直机动的新领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6 21:14:37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6 21:18:37编辑过]
  在"血的4月"中,战绩最佳的当属德国"超一流"飞行员——红色男爵冯·里希特霍芬上尉。

  冯·里希特霍芬出身于普鲁士一个贵族家庭,最初从事军务工作,不久加入骑兵部队,尔后又加入了德国的飞行队。由于他的阿尔巴特罗斯双翼飞机被迫成了深红色,所以他被称为"红色男爵"。1916年9月,他首开战果,击落一架敌机,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英国的王牌飞行员霍克就丧命于他的手中。这是一场王牌对王牌的厮杀。

  1916年11月23日,里希特霍芬驾驶着他的深红色飞机在3000米高空巡逻时,突然发现前面有3架飞机。这是由英国王牌飞行员拉诺·霍克和另两名飞行员组成的一个飞行编队。此时,霍克也发现了这架德国飞机。他一声令下,3架飞机同时冲上高空。里希特霍芬处于下方,无法进攻,但他在等待着战机。

  霍克的飞机俯冲了下来,机枪喷着火舌,打出了一个5发长点射。里希特霍芬向左急转弯改变航向,霍克紧紧咬着不放。
  两架飞机兜起了圈子,都想进入对方后面占据有利的攻击位置,这种咬尾战术至今仍是一项空战原则。两位有经验的飞行员都开足了马力,绕了40圈也未找出对方的破绽。这时,里希特霍芬忽然想到,对方不是一个初出茅庐之辈,必须在飞机性能上找到突破点。他清楚地知道,霍克的飞机在机动性能和速度上是出色的,而他的飞机爬高性能较好。于是他充分利用爬高优势,终于进入了英机后上方的位置。

  双方飞机仍在兜圈子,彼此很难找到攻击的机会。飞机的高度在不停地下降,从3000米一直下降到1800米。这时,一股疾风将他们吹向了战线德国一侧。霍克知道自己已深入对方纵深很远,该退出战斗了。但他不想就此罢休。他们仍在绕着圈子,圈子越来越小,里希特霍芬总是处于霍克的上方,有几次他都能清楚地看到霍克在座舱里的动作。飞机的高度仍在下降着。

  突然,霍克做了一连串的筋头和其他动作。当他从这些动作中改出并往回飞时,里希特霍芬首先开了火。

  飞机已经离地面不到90米了。霍克想赶紧飞回己方战线上去,但里希特霍芬紧跟在后,正在瞄准他。霍克不停地左右摆动着做曲线飞行,使敌人无法扣动枪机。当两架飞机相距30米时,里希特霍芬又射出一串子弹,其中一发击中了霍克的头部。霍克的飞机跳动了一下就坠毁了。
  自从伯尔克建议成立专业化歼击机部队——狩猎中队以来,大规模的机群对机群的攻击便开始了。英、法相继组建了飞行中队。法国和德国一样,把最优秀的飞行员集中起来使用。而英国则将其优秀飞行员分散在各个中队,以便使新来的飞行员学习老飞行员的战斗技能。

  随着航空部队的兵力不断扩大,德国组建了几支狩猎联队,以取代狩猎中队。编队空战的战术也在战争中发展着。从伯尔克与殷麦曼的双机发展到3机、5机、6机甚至12机的大编队,逐渐形成了以3机为基础的模式。1916年夏末,德国开始以6机组成"大圆圈编队",这是一种大规模的战斗机编队。它既有很强的防御能力,又有一定的反击能力。

  法国人拉弗伯雷对德国的"大圆圈编队"战术作了改进,使参加编队的飞机不但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飞行,而且可绕圆圈盘旋爬高。这样就可以利用防御队形进行盘旋以取得高度优势,伺机进行攻击。这就是著名的"拉弗伯雷大圆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和日本人都曾运用过这种方法;在朝鲜战争中,美机也曾用这种方法摆脱攻击。
  编队空战也越来越普遍。

  1917年7月, 英国皇家飞行队第45中队6架索普威恩“一个半支柱"式飞机奉命去德军防区执行照相侦察任务。当机群深入德军纵深25公里上空时,遇到了德国机群。德军飞机组成4个双机编队,在英国飞机的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分别占位,将它们团团围在中心,并取得了高度优势。

  一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德国带队长机发出了攻击信号。

  于是,凌厉凶猛而又井然有序的攻击开始了。第一个编队从英国机群的左后方进入,向下俯冲,在目标机尾后下方,实施小迎角上升攻击。当英机飞行员注意力放在下左侧的时候,德机第二个编队紧接着又从右上方尾后俯冲下去。头两个编队攻击刚刚结束,第三个编队便从左前上方实施攻击,第四编队则从右前方实施水平攻击。

  英国机群被折腾得阵脚大乱。带队长机命令解散编队仓促迎战,但是惨败的命运早已摆在他们面前。英机被击落3架,其余的落荒而逃。
  在大机群作战中,走运的并不总是德国人。1917年9月23日傍晚,英德之间一场不期而遇的机群混战开始了。

  由哈默斯利中尉率领的英国第60飞行中队的"A"小队首先和德国赫赫有名的飞行员沃斯遭遇。哈默斯利中尉对德机实施了小角度俯冲,从正面进行攻击。沃斯却像泥鳅一样从他的下面滑了过去。哈默斯利迅速拉起飞机急跃爬升,但沃斯的三翼机已经占据了高度优势,并在盘旋机动中不停地向敌机射击。子弹击中了英机的发动机和机翼,哈默斯利盘旋下降企图逃脱,另一架英机则准备救援哈默斯利。但沃斯一个急转弯便绕到了这架飞机的后方,打坏了平方向舵,迫使它退出了战斗。

  英国第56中队"B"小队在大詹姆斯·麦卡登率领下对德国三翼机编队的另一架飞机进行攻击。麦卡登向右,里斯-戴维茨向左,实施大速度俯冲,占据了这架三翼机的尾后位置。德国飞行员惊慌失措,不顾一切地转弯逃避。由于势单力薄,德机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英机重围,但德国飞行员仍在做困兽斗,并在混战中打穿了麦卡登的机翼。另一架红色机头的德国阿尔巴特罗斯侦察机不知从何处钻了出来,拼命保护那架三翼机突破了重围。
<P>  这时,鲍曼率领的英国第56中队"C"小队也赶来了,他们放弃了正在逃跑的两架德机,集中力量对付可望成为德国最著名的空中勇士的沃斯。

  高度已降到了600米,沃斯在英国3个飞行小队的重围中左突右杀,不仅毫无逃跑的意思,而且还一次次地追回来起命。最后,当他从鲍曼机头前面飞过准备实施攻击时,里茨-戴维茨正好进入他的尾后盲区。三翼机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坠地而毁,沃斯也结束了他的一生。

  编队空战大大促进了歼击机的发展和空战战术的演变,为后来发展大机群空战理论打下了基础。
</P>
<P>待续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5 12:11:4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