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各种主义都找到赛场跑道--全球不同的奥运立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7 06:56:22
美国各种主义都找到赛场跑道--全球不同的奥运立场




  美国 各种主义都找到赛场跑道
  这样大的一个赛场,运动员、政客、爱国者、人权主义者、环境保护主义者、艺术家等等等等,各自都能在上面找到赛场跑道。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连清川/发自纽约
  和一位朋友在酒吧里。酒吧里挂着大屏幕,不过现场直播的不是奥运盛会,是美国一种类似于单口相声的Standup Comedy。
  我很感慨,说在国内的时候,奥运会的时候像在过节,到处都在放,到处都在播。
  我的朋友移民前是南斯拉夫人,她说她已经很满足了,现在好歹还有一个电视台(纽约的有线电视,大多都在200个台左右)24小时播奥运会,而且不都是美国人参加的项目。以前(她说的是上一届),最关心奥运的电视台,也不过是一天放3-4个小时,而且还全都是有美国人的项目。
  美国人不关心奥运。这是很真实的。但如果说他们不热爱体育,却是不正确的。
  电视里面的橄榄球依然一天到晚兴盛,垒球依然欢声潮动,冰球的球票在网络上依然热销。只不过奥运会实在不是他们的。
  对于美国人来说,奥运会是职业运动员们的节日。体育,尤其是那些非市场性运动项目,是一项专门的职业,就像在电视台里做记者,在酒吧里当服务员一样,是一项专门性的营生。当然,每一个大大小小的项目,都有一定数目的拥趸,他们也会不眠不食地跟着起哄,甚至买机票非到雅典去声嘶力竭,但这不是一个国家的节日。无关国体大运,无关政治兴衰。
  不是美国观众这么看,连那些参加运动的选手们都这么看。CNN采访参加射击比赛的运动员,他们大多数都是从美国军队里面选拔出来的神枪手。有一位女运动员,训练的时候还在阿富汗执行驻军任务。她说:“我代表着驻扎在海外的美国军队。我的光荣是海外驻军的光荣。”记者追问说:难道她不代表美国?她当然是代表美国的,她说,不过她觉得她最主要的,“还是代表美国的军方”。
  拿了金牌奏国歌的时候,当然他们都是美国人了。不过分享快乐的时候,他们是和自己的那个群体在一起的,比如说军方,比如说黑人,比如说俄勒冈州。
  奥运会的这种非国家性,美国的政治学者、哈佛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所所长萨缪尔·亨廷顿应该是最能理解的。他在今年出版的《我们是谁》里面这样写道:“(美国人的)感情更集中于他所从属于的机构里,而不是在他所生活的国家里。”
  于是,乒乓球的爱好者们,他的感情就是在乒乓球协会里,而不是美国的光荣里;看奥运会的墨西哥移民,是带着墨西哥的情绪在看,而不是带着美国的情绪在看;看刘易斯100米的,是带着黑人族群的骄傲,而不是美国人的骄傲。
  然而本质上,奥运会不过是一场运动会,于是在美国它就还原成了运动会。
  我的另一位朋友这段时间就有些精疲力竭。他是一家中文媒体的高层,每天都要做大量的奥运特刊,而且期期都要有封面文章。不错,在唐人街里,风景就完全不同了,许多人都在谈论,许多人都在关心。他说,这是合理的,“因为四年才有一次机会大家能够坐在一起鼓一次掌。”很深刻,我以为。在唐人街,奥运会又成了和政治、国运有关的东西,奥运会上多拿一块奖牌,他们的族群光辉就增加一分。最近纽约州在进行州议员的议会换届选举,我的朋友也在关心这件事,但是在唐人街里,却是古井无波。
  不过,以为在美国奥运真的与政治无关,却又多少有些天真了。伊拉克足球队在奥运会上的每一场比赛,都是美国的媒体大为关怀的文章。他们的关心当然不是由来无自,是因为每一个伊拉克运动员出现在赛场上的时候,都会有美国的政治官员们出来说一下,大体上无非是,伊拉克终于能够以自由之身出现在世界赛场上了。
  美国政治的风向在哪里,奥运会的风向就会往哪一个风向吹。
  不过,我以为,这样大的一个赛场,运动员、政客、爱国者、人权主义者、环境保护主义者、艺术家等等等等,各自都能在上面找到赛场跑道,人类的哪一个场合里少不了这样符合原意和不符合原意的各自表述?反全球化都反出全球化来,奥运会的赛场里为什么跑不出政治来?
  世间事,本来就是各有各精彩,“人间正道是沧桑”,原本如此。
  都干得不错
  保罗·卡斯肯特 /发自上海 鲁刚/译
  有人问我写这篇文章的缘起。基本上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描述:“作为一个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与外国媒体报道相比,你怎么看待中国媒体对奥运会的报道?”
  要回答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有点点困难,因为目前我住的地方没有电视。我刚从租的房子搬到自己家,还没来得及添置电视机。我打算在一周内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现在怎么看奥运呢?读报纸。
  就报道方式而论,这里和美国(我来自美国加州洛杉矶市)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之一是写作风格。上海报纸报道奥运的文章更中规中矩一点,而美国报纸的写作风格则更开放,用词更自由。并且,美国的做法也更商业化一些。美国运动员如果在各自项目上获得佳绩,你几乎可以肯定有美国公司会将他们的头像印在自己的产品上,无论是电视直销售广告还是其他产品包装;或者请他们巡回讲演,问些他们凯旋后如何打算之类的问题,然后就付给他们大笔美元。
  上海媒体则会尽量向读者描述,某位运动员是怎样的具有运动天赋,但不会做更多的商业炒作。你不会在产品包装、电视直销广告上看到他们。甚至于运动员的成功得更多地归功于集体,个人的成功更多地是国家的荣誉而非个人的成就。
  你也许会问:“你更喜欢哪种报道风格,中国的还是美国的?”我的答案是两者都喜欢。将运动员的成绩视为集团荣誉的一部分并且不加更多的商业利用,这看起来很新鲜。另外,知道一些某位运动员的身世背景,他们来自何处,经历过怎样的沧桑起伏,在被国家选中前付出过怎样的汗水心血,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总地来说,在奥运报道上,中国和美国干得都不错。作为外国人,生活在上海当然与美国不同,但是在奥运报道上,撇开写作风格的差异(其程度甚至都难以称为差异),我感觉这里和任何美国或欧洲的主要城市并无不同,我还得常常提醒我自己,我是在中国,上海,而非美国或欧洲。上海对我而言与其他国际大都市具有同等的竞争力。美国各种主义都找到赛场跑道--全球不同的奥运立场




  美国 各种主义都找到赛场跑道
  这样大的一个赛场,运动员、政客、爱国者、人权主义者、环境保护主义者、艺术家等等等等,各自都能在上面找到赛场跑道。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连清川/发自纽约
  和一位朋友在酒吧里。酒吧里挂着大屏幕,不过现场直播的不是奥运盛会,是美国一种类似于单口相声的Standup Comedy。
  我很感慨,说在国内的时候,奥运会的时候像在过节,到处都在放,到处都在播。
  我的朋友移民前是南斯拉夫人,她说她已经很满足了,现在好歹还有一个电视台(纽约的有线电视,大多都在200个台左右)24小时播奥运会,而且不都是美国人参加的项目。以前(她说的是上一届),最关心奥运的电视台,也不过是一天放3-4个小时,而且还全都是有美国人的项目。
  美国人不关心奥运。这是很真实的。但如果说他们不热爱体育,却是不正确的。
  电视里面的橄榄球依然一天到晚兴盛,垒球依然欢声潮动,冰球的球票在网络上依然热销。只不过奥运会实在不是他们的。
  对于美国人来说,奥运会是职业运动员们的节日。体育,尤其是那些非市场性运动项目,是一项专门的职业,就像在电视台里做记者,在酒吧里当服务员一样,是一项专门性的营生。当然,每一个大大小小的项目,都有一定数目的拥趸,他们也会不眠不食地跟着起哄,甚至买机票非到雅典去声嘶力竭,但这不是一个国家的节日。无关国体大运,无关政治兴衰。
  不是美国观众这么看,连那些参加运动的选手们都这么看。CNN采访参加射击比赛的运动员,他们大多数都是从美国军队里面选拔出来的神枪手。有一位女运动员,训练的时候还在阿富汗执行驻军任务。她说:“我代表着驻扎在海外的美国军队。我的光荣是海外驻军的光荣。”记者追问说:难道她不代表美国?她当然是代表美国的,她说,不过她觉得她最主要的,“还是代表美国的军方”。
  拿了金牌奏国歌的时候,当然他们都是美国人了。不过分享快乐的时候,他们是和自己的那个群体在一起的,比如说军方,比如说黑人,比如说俄勒冈州。
  奥运会的这种非国家性,美国的政治学者、哈佛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所所长萨缪尔·亨廷顿应该是最能理解的。他在今年出版的《我们是谁》里面这样写道:“(美国人的)感情更集中于他所从属于的机构里,而不是在他所生活的国家里。”
  于是,乒乓球的爱好者们,他的感情就是在乒乓球协会里,而不是美国的光荣里;看奥运会的墨西哥移民,是带着墨西哥的情绪在看,而不是带着美国的情绪在看;看刘易斯100米的,是带着黑人族群的骄傲,而不是美国人的骄傲。
  然而本质上,奥运会不过是一场运动会,于是在美国它就还原成了运动会。
  我的另一位朋友这段时间就有些精疲力竭。他是一家中文媒体的高层,每天都要做大量的奥运特刊,而且期期都要有封面文章。不错,在唐人街里,风景就完全不同了,许多人都在谈论,许多人都在关心。他说,这是合理的,“因为四年才有一次机会大家能够坐在一起鼓一次掌。”很深刻,我以为。在唐人街,奥运会又成了和政治、国运有关的东西,奥运会上多拿一块奖牌,他们的族群光辉就增加一分。最近纽约州在进行州议员的议会换届选举,我的朋友也在关心这件事,但是在唐人街里,却是古井无波。
  不过,以为在美国奥运真的与政治无关,却又多少有些天真了。伊拉克足球队在奥运会上的每一场比赛,都是美国的媒体大为关怀的文章。他们的关心当然不是由来无自,是因为每一个伊拉克运动员出现在赛场上的时候,都会有美国的政治官员们出来说一下,大体上无非是,伊拉克终于能够以自由之身出现在世界赛场上了。
  美国政治的风向在哪里,奥运会的风向就会往哪一个风向吹。
  不过,我以为,这样大的一个赛场,运动员、政客、爱国者、人权主义者、环境保护主义者、艺术家等等等等,各自都能在上面找到赛场跑道,人类的哪一个场合里少不了这样符合原意和不符合原意的各自表述?反全球化都反出全球化来,奥运会的赛场里为什么跑不出政治来?
  世间事,本来就是各有各精彩,“人间正道是沧桑”,原本如此。
  都干得不错
  保罗·卡斯肯特 /发自上海 鲁刚/译
  有人问我写这篇文章的缘起。基本上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描述:“作为一个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与外国媒体报道相比,你怎么看待中国媒体对奥运会的报道?”
  要回答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有点点困难,因为目前我住的地方没有电视。我刚从租的房子搬到自己家,还没来得及添置电视机。我打算在一周内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现在怎么看奥运呢?读报纸。
  就报道方式而论,这里和美国(我来自美国加州洛杉矶市)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之一是写作风格。上海报纸报道奥运的文章更中规中矩一点,而美国报纸的写作风格则更开放,用词更自由。并且,美国的做法也更商业化一些。美国运动员如果在各自项目上获得佳绩,你几乎可以肯定有美国公司会将他们的头像印在自己的产品上,无论是电视直销售广告还是其他产品包装;或者请他们巡回讲演,问些他们凯旋后如何打算之类的问题,然后就付给他们大笔美元。
  上海媒体则会尽量向读者描述,某位运动员是怎样的具有运动天赋,但不会做更多的商业炒作。你不会在产品包装、电视直销广告上看到他们。甚至于运动员的成功得更多地归功于集体,个人的成功更多地是国家的荣誉而非个人的成就。
  你也许会问:“你更喜欢哪种报道风格,中国的还是美国的?”我的答案是两者都喜欢。将运动员的成绩视为集团荣誉的一部分并且不加更多的商业利用,这看起来很新鲜。另外,知道一些某位运动员的身世背景,他们来自何处,经历过怎样的沧桑起伏,在被国家选中前付出过怎样的汗水心血,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总地来说,在奥运报道上,中国和美国干得都不错。作为外国人,生活在上海当然与美国不同,但是在奥运报道上,撇开写作风格的差异(其程度甚至都难以称为差异),我感觉这里和任何美国或欧洲的主要城市并无不同,我还得常常提醒我自己,我是在中国,上海,而非美国或欧洲。上海对我而言与其他国际大都市具有同等的竞争力。
[em05]
这样好啊,都有一份职业,即使没有成绩,退役了也不至于像中国的运动员一样生活清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