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旦大会《咸宁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54:20
当初在咸熙元年(264年)秋七月,司马昭令司空萄颉定礼仪,中护军贾充修正法律,尚书仆射裴秀议定官制,太保郑冲集总而裁。后来晋武帝更定叔孙通作的汉代元会仪,就是后来的《咸宁注》。在五礼中的分别里,其中有三种礼,一种是接待宾客的宾礼,一种是祭祀朝宗的吉礼、一种是沟通联络感情的嘉礼,元会仪就是会同在一起的仪制。自周朝以下,其礼制就越来越弥繁。从秦代灭学之后其礼制被废弃了很久,旧典残缺。在汉代兴起的时候,开始使叔孙通制礼,先参考了先代的仪制,但是也往往更改了很多内容,元会仪应运而生。汉代仪制里有一种正会礼,就是正月元旦,在夜漏(古代滴水记时的器具)还未到七刻时,开始鸣钟受贺,公侯以下拿着礼单把进献的礼物夹带到殿庭,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升殿称万岁,然后奏乐,最后帝王饮宴群臣。魏武帝曹操建都邺城时,正月朝会在文昌殿举行,使用的是汉仪,又设置百华灯。傅玄在《元会赋》说:“考查夏朝后的遗训,综合殷周时期的典艺,采集秦汉朝代的旧仪,才确定了在正月元旦举行的嘉会。”从这可知就是兼采众代的礼制了。

在《咸宁注》里讲:“先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各个职能部门都设好住宿。在夜漏还没有到十刻时,群臣聚集到一起,在殿庭上燎起碳火。上贺,起,谒报,又贺皇后。回来后,从云龙东中华门进入,前往东阁下,便坐。漏未尽七刻,百官及接收贺礼的郎官以下至计吏都入立其次,守执陛卫的禁兵倚着四周轩阁成仪卫。夜漏还没到五刻时,谒者、仆射、大鸿胪各自奏群臣就位定立。夜漏滴尽时,侍中奏警卫宫禁的外办官员,这时再请皇帝出来,钟鼓声响起,百官都拜伏。太常引导皇帝升御坐,钟鼓立即停止,百官起身。大鸿胪跪奏“请朝贺。”掌礼郎赞诵“请皇帝登王座”,大鸿胪跪着赞诵“藩王臣某某人等奉白璧各一,再拜贺”。太常再报“藩王悉数登入”。谒者前往引上殿堂,站到御坐前。皇帝起身,藩王再拜,皇帝坐下,藩王重复再拜。然后跪置在璧阶下御坐前,再伏身拜,成礼完毕,谒者引下殿,回到原来位置。掌礼郎赞诵“皇帝请太尉等”。于是公爵、特进、匈奴南单于、金紫将军等官员站在大鸿胪西边,中二千石、二千石、千石、六百石官员站到大行令西边,都是向北面伏地。大鸿胪跪赞诵“太尉、中二千石等奉璧、皮、帛、羔、雁、雉,再拜贺”。太常赞诵“皇帝请公等登入”。主事掌礼的引公爵和金紫将军等人上殿。皇帝起身,他们再拜,皇帝坐,又再拜,跪置在璧阶皮帛御坐前,复再拜,成礼完毕,谒者引下殿,回到原来位置。在公爵跪置璧阶成礼时,大行令一并赞诵殿下诸官员,中二千石以下的礼制是相同的。成礼完成后,把贺礼交授贽郎,贽郎把璧帛这一类的交付谒者,羔、雁、雉这一类的交付太官。太乐令跪请奏雅乐,乐依次而作。乘黄令于是出车,皇帝罢入,百官皆坐。昼漏上水六刻,诸蛮夷胡客以次进入,都再拜,成礼后就坐。御入后三刻又出,钟鼓作。谒者、仆射跪奏“请群臣上”。谒者引藩王公爵和二千石官员上殿,千石与六百石的官员停留本位。谒者引藩王前往,捧樽酌寿酒跪着交与侍中,侍中跪置在御坐前,藩王回还。藩王自酌酒具放置在座位前。谒者跪奏“藩王臣某某等奉觞,再拜上千万岁寿”。四厢音乐声起,百官再拜。酒已饮,又再拜。谒者引藩王等还本位。站在陛沿下的开始传令百官就席,群臣都跪着唱“诺”。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各自到殿堂上上寿酒。登歌乐升,太官又行御酒。御酒被升到阶边,太官令跪着交与侍郎,侍郎跪着进御坐前。于是开始行百官酒。太乐令跪奏“奏登歌”,歌唱三曲终于是降下。太官令跪请具御饭(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抬到阶边,群臣这时全部起身。太官令持羹汤跪着交与司徒,又持饭跪着授与大司农,尚食官持饭案一并交与持节,持节跪着进御坐前,群臣就席。太乐令跪奏“奏食举乐”,太官遍行百官饭案(用于端饭的木盘)。食吃完后,太乐令跪奏“请进乐”。乐依次再起。鼓吹令又前跪奏“请依次进众妓”。于是召诸郡计吏进前,受敕戒于阶下。宴会音乐完毕,有谒者一人跪奏“请罢退”。钟鼓声起,群臣北面再拜,出殿庭。”既然这样,那么在夜漏还没到七刻就称为晨贺。昼漏上三刻更出,百官奉寿酒,这又称之为昼会。另外还特别设置女乐三十人于黄帐外,奏房中乐、房中歌。

东晋时江东多虞歌,所以就没有晨贺。夜漏还没有到十刻时,就打开宣阳门,至清晨时开始打开殿门,昼漏上五刻,皇帝才出来受贺。象皇太子这样出席朝会的,都是在三恪⑦下王公上。正月元旦朝会,设白兽樽于殿庭,樽盖上施白兽,如果有能献直言的人,就发此樽器皿饮酒。按照礼制,白兽樽乃是古代的杜举留传下的遗式,古人饮酒之时并不碰杯,而是祝完酒辞后高举酒杯再饮,这个扬杯动作就叫做“杜举”,有盖为白兽的,是后代人所搞出的名堂,表示忌惮的意思。魏制的礼,藩王不得朝觐。魏明帝时,有朝进的人都由皇帝特别批准,不得以为常式。到了晋武帝泰始中,有司奏:“诸侯之国,其王公以下入朝的人,四方诸侯各派二番,三年循环一次,三年就算一周,就这样交替。如果临时有原故,却要等到第二年入朝。第二年来朝之后,更满三年后才复朝,不得违犯本数。朝礼都是亲自执璧,如同旧朝的仪制。不朝之年,各遣卿臣奉聘。”奏请被认可。早先长江以东的王侯不出郡国的,其中还有受职任居住在外的,就和方伯(伯候,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刺史一样相同受二千石之礼的,也没有朝聘之制,故而这种礼和新规定有冲突,于是被废除。
⑦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

汉朝时以高帝十月定秦,并且还是在一年的开头。到了汉武帝,虽改在夏季正月,但是每月都要回朝,一直持续到十月,就象是常飨会一样。他的仪制是这样的,夜漏未尽七刻时,受贺及接受进献礼品。公侯献璧,中二千石与二千石献羔羊,千石与六百石献雁鹅,四百石以下献雉鸡。三公奉璧上殿在御坐前,面朝北面拜礼。太常赞诵“皇帝为君兴”。三公伏拜,皇帝坐,要是这时进前去献璧,百官都贺,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上殿称万岁,然后举觞,御食,司徒奉羹汤,大司农奉饭案,奏起举饭的乐声。百官受皇帝赏赐,帝王饮宴群臣,音乐声大作,如同元旦正月之仪。魏晋时期是到了冬至这一天,受诸侯及百僚称贺,因是小会,它的仪制亚于献岁之旦。古代的帝王没有不巡狩的。魏文帝时正值天下三分,方隅多事,皇舆亟动,每年的劳役都没有安宁的时候,都是因为要应对当时多事的情况,他那时的仪制没有尊招旧章。明帝总共有三次东游巡狩,所经过的地方都过问百姓,授杖高年,体恤过疾苦,或赐以谷帛,有古时候巡幸之风。魏齐王曹芳在正始元年,巡狩到了洛阳县,赐年长的百姓力田各有差别。到晋武帝泰始四年时,下诏对刺史二千石的长吏说:“古代的王者,在每年的季节就到诸侯国巡狩,其次是为了二伯西伯侯(周文王 与 齐桓公)的述职,不然就是行人顺便进行省查。故而虽然地方偏僻远,深微不足道,在心里却对它没有隔核,君臣下上情意相通,朝廷的政令也会远达边远的地区,至于说到一些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由于他们受人蒙蔽不能得到所要的,因此以前人遗留的事迹来表示风俗,叫嚣休停的声音好象还有存在。朕在位已有很多年了,如临深川,自早至晚勤奋谨慎不敢懈怠,就是天亮了也没睡,坐而待旦,常思四方的水旱和因过失而造成灾害,为之怛然惊恐。勤躬约己,为的是令任何事都得到适当的解决。常担心各级官吏按性情办事,对事业的诚心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种事务的处理又琐碎烦杂,思虑这里面有不周到的地方,使得在政务和刑罚上失去公正,留下错误,而又不能获得和提供这方面阅览的材料。百姓有过错,是在于我一人的过失。一年到头都是这样真是件不易的事,还没有闲暇来预料征巡省查的事,下面的事情还没有安定,拿什么来对他们抚恤。今派遣使者持节、侍中副给事、黄门侍郎衔命四出,周行天下,让他们亲自来见刺史与二千石长官,一方面是申谕朕心,另一方面是访求在政治上的得失,对诸多事务进行调研。观省政教,为的是问人间患苦。周典上说过:其万姓之利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暴乱作慝犯令为一书,其札丧凶荒厄贫为一书,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每国辨异之,以返命于王。先古的典章和遗训,今天对它还是要讲的。回来后按罗列的各条上奏,俾朕是显然考虑到有的地区偏远,如何能够亲自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大夫是君子,就要各自拿出全部的心思,敬乃事,嘉言令图,苦言至戒,什么事都可以与前来的使者讲述,无所隐讳。方能将朕忧虑等待的心思,在这里得道勉励,使朕称心如意。”

在新礼里,皇帝巡狩方岳时,设立行宫以烧柴祭天就算是入礼了。先前诸侯中有前来朝觐天子的,用的宾礼及挟带的礼物都和朝仪是一样的,只是不建仪旗。京兆长安人挚虞(250-300)认为:“觐礼,诸侯朝觐天子,各建其旗。旗章的作用是标志着爵命,显示等同的威仪。《诗》中称君子至止,言观其旗。应该在制定新礼时,建旗如旧礼。”朝廷下诏认可了他提出的议论。但是终晋一代,他的礼是不行的。关于封禅的传说,在经典里是没有讲的。礼是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而把有的名山升华到了天的地位,而仿佛凤皇降下,洒羽以救世,龟龙感通。天子所以就去巡狩,到达诸侯列国后,烧柴祭天,以告其成功,就把这个礼搞得事似而非。古代巫师方士编造的谶书,和儒家经义衍生的纬书都对其进行了推演,谶纬之学也就成了对未来的政治预言。于是王者就封泰山,禅梁甫(泰山下的小山),改易姓氏纪号。秦汉时期行其典故,又根据前史又各自陈述它的形制了。当初在咸熙元年(264年)秋七月,司马昭令司空萄颉定礼仪,中护军贾充修正法律,尚书仆射裴秀议定官制,太保郑冲集总而裁。后来晋武帝更定叔孙通作的汉代元会仪,就是后来的《咸宁注》。在五礼中的分别里,其中有三种礼,一种是接待宾客的宾礼,一种是祭祀朝宗的吉礼、一种是沟通联络感情的嘉礼,元会仪就是会同在一起的仪制。自周朝以下,其礼制就越来越弥繁。从秦代灭学之后其礼制被废弃了很久,旧典残缺。在汉代兴起的时候,开始使叔孙通制礼,先参考了先代的仪制,但是也往往更改了很多内容,元会仪应运而生。汉代仪制里有一种正会礼,就是正月元旦,在夜漏(古代滴水记时的器具)还未到七刻时,开始鸣钟受贺,公侯以下拿着礼单把进献的礼物夹带到殿庭,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升殿称万岁,然后奏乐,最后帝王饮宴群臣。魏武帝曹操建都邺城时,正月朝会在文昌殿举行,使用的是汉仪,又设置百华灯。傅玄在《元会赋》说:“考查夏朝后的遗训,综合殷周时期的典艺,采集秦汉朝代的旧仪,才确定了在正月元旦举行的嘉会。”从这可知就是兼采众代的礼制了。

在《咸宁注》里讲:“先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各个职能部门都设好住宿。在夜漏还没有到十刻时,群臣聚集到一起,在殿庭上燎起碳火。上贺,起,谒报,又贺皇后。回来后,从云龙东中华门进入,前往东阁下,便坐。漏未尽七刻,百官及接收贺礼的郎官以下至计吏都入立其次,守执陛卫的禁兵倚着四周轩阁成仪卫。夜漏还没到五刻时,谒者、仆射、大鸿胪各自奏群臣就位定立。夜漏滴尽时,侍中奏警卫宫禁的外办官员,这时再请皇帝出来,钟鼓声响起,百官都拜伏。太常引导皇帝升御坐,钟鼓立即停止,百官起身。大鸿胪跪奏“请朝贺。”掌礼郎赞诵“请皇帝登王座”,大鸿胪跪着赞诵“藩王臣某某人等奉白璧各一,再拜贺”。太常再报“藩王悉数登入”。谒者前往引上殿堂,站到御坐前。皇帝起身,藩王再拜,皇帝坐下,藩王重复再拜。然后跪置在璧阶下御坐前,再伏身拜,成礼完毕,谒者引下殿,回到原来位置。掌礼郎赞诵“皇帝请太尉等”。于是公爵、特进、匈奴南单于、金紫将军等官员站在大鸿胪西边,中二千石、二千石、千石、六百石官员站到大行令西边,都是向北面伏地。大鸿胪跪赞诵“太尉、中二千石等奉璧、皮、帛、羔、雁、雉,再拜贺”。太常赞诵“皇帝请公等登入”。主事掌礼的引公爵和金紫将军等人上殿。皇帝起身,他们再拜,皇帝坐,又再拜,跪置在璧阶皮帛御坐前,复再拜,成礼完毕,谒者引下殿,回到原来位置。在公爵跪置璧阶成礼时,大行令一并赞诵殿下诸官员,中二千石以下的礼制是相同的。成礼完成后,把贺礼交授贽郎,贽郎把璧帛这一类的交付谒者,羔、雁、雉这一类的交付太官。太乐令跪请奏雅乐,乐依次而作。乘黄令于是出车,皇帝罢入,百官皆坐。昼漏上水六刻,诸蛮夷胡客以次进入,都再拜,成礼后就坐。御入后三刻又出,钟鼓作。谒者、仆射跪奏“请群臣上”。谒者引藩王公爵和二千石官员上殿,千石与六百石的官员停留本位。谒者引藩王前往,捧樽酌寿酒跪着交与侍中,侍中跪置在御坐前,藩王回还。藩王自酌酒具放置在座位前。谒者跪奏“藩王臣某某等奉觞,再拜上千万岁寿”。四厢音乐声起,百官再拜。酒已饮,又再拜。谒者引藩王等还本位。站在陛沿下的开始传令百官就席,群臣都跪着唱“诺”。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各自到殿堂上上寿酒。登歌乐升,太官又行御酒。御酒被升到阶边,太官令跪着交与侍郎,侍郎跪着进御坐前。于是开始行百官酒。太乐令跪奏“奏登歌”,歌唱三曲终于是降下。太官令跪请具御饭(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抬到阶边,群臣这时全部起身。太官令持羹汤跪着交与司徒,又持饭跪着授与大司农,尚食官持饭案一并交与持节,持节跪着进御坐前,群臣就席。太乐令跪奏“奏食举乐”,太官遍行百官饭案(用于端饭的木盘)。食吃完后,太乐令跪奏“请进乐”。乐依次再起。鼓吹令又前跪奏“请依次进众妓”。于是召诸郡计吏进前,受敕戒于阶下。宴会音乐完毕,有谒者一人跪奏“请罢退”。钟鼓声起,群臣北面再拜,出殿庭。”既然这样,那么在夜漏还没到七刻就称为晨贺。昼漏上三刻更出,百官奉寿酒,这又称之为昼会。另外还特别设置女乐三十人于黄帐外,奏房中乐、房中歌。

东晋时江东多虞歌,所以就没有晨贺。夜漏还没有到十刻时,就打开宣阳门,至清晨时开始打开殿门,昼漏上五刻,皇帝才出来受贺。象皇太子这样出席朝会的,都是在三恪⑦下王公上。正月元旦朝会,设白兽樽于殿庭,樽盖上施白兽,如果有能献直言的人,就发此樽器皿饮酒。按照礼制,白兽樽乃是古代的杜举留传下的遗式,古人饮酒之时并不碰杯,而是祝完酒辞后高举酒杯再饮,这个扬杯动作就叫做“杜举”,有盖为白兽的,是后代人所搞出的名堂,表示忌惮的意思。魏制的礼,藩王不得朝觐。魏明帝时,有朝进的人都由皇帝特别批准,不得以为常式。到了晋武帝泰始中,有司奏:“诸侯之国,其王公以下入朝的人,四方诸侯各派二番,三年循环一次,三年就算一周,就这样交替。如果临时有原故,却要等到第二年入朝。第二年来朝之后,更满三年后才复朝,不得违犯本数。朝礼都是亲自执璧,如同旧朝的仪制。不朝之年,各遣卿臣奉聘。”奏请被认可。早先长江以东的王侯不出郡国的,其中还有受职任居住在外的,就和方伯(伯候,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刺史一样相同受二千石之礼的,也没有朝聘之制,故而这种礼和新规定有冲突,于是被废除。
⑦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

汉朝时以高帝十月定秦,并且还是在一年的开头。到了汉武帝,虽改在夏季正月,但是每月都要回朝,一直持续到十月,就象是常飨会一样。他的仪制是这样的,夜漏未尽七刻时,受贺及接受进献礼品。公侯献璧,中二千石与二千石献羔羊,千石与六百石献雁鹅,四百石以下献雉鸡。三公奉璧上殿在御坐前,面朝北面拜礼。太常赞诵“皇帝为君兴”。三公伏拜,皇帝坐,要是这时进前去献璧,百官都贺,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上殿称万岁,然后举觞,御食,司徒奉羹汤,大司农奉饭案,奏起举饭的乐声。百官受皇帝赏赐,帝王饮宴群臣,音乐声大作,如同元旦正月之仪。魏晋时期是到了冬至这一天,受诸侯及百僚称贺,因是小会,它的仪制亚于献岁之旦。古代的帝王没有不巡狩的。魏文帝时正值天下三分,方隅多事,皇舆亟动,每年的劳役都没有安宁的时候,都是因为要应对当时多事的情况,他那时的仪制没有尊招旧章。明帝总共有三次东游巡狩,所经过的地方都过问百姓,授杖高年,体恤过疾苦,或赐以谷帛,有古时候巡幸之风。魏齐王曹芳在正始元年,巡狩到了洛阳县,赐年长的百姓力田各有差别。到晋武帝泰始四年时,下诏对刺史二千石的长吏说:“古代的王者,在每年的季节就到诸侯国巡狩,其次是为了二伯西伯侯(周文王 与 齐桓公)的述职,不然就是行人顺便进行省查。故而虽然地方偏僻远,深微不足道,在心里却对它没有隔核,君臣下上情意相通,朝廷的政令也会远达边远的地区,至于说到一些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由于他们受人蒙蔽不能得到所要的,因此以前人遗留的事迹来表示风俗,叫嚣休停的声音好象还有存在。朕在位已有很多年了,如临深川,自早至晚勤奋谨慎不敢懈怠,就是天亮了也没睡,坐而待旦,常思四方的水旱和因过失而造成灾害,为之怛然惊恐。勤躬约己,为的是令任何事都得到适当的解决。常担心各级官吏按性情办事,对事业的诚心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种事务的处理又琐碎烦杂,思虑这里面有不周到的地方,使得在政务和刑罚上失去公正,留下错误,而又不能获得和提供这方面阅览的材料。百姓有过错,是在于我一人的过失。一年到头都是这样真是件不易的事,还没有闲暇来预料征巡省查的事,下面的事情还没有安定,拿什么来对他们抚恤。今派遣使者持节、侍中副给事、黄门侍郎衔命四出,周行天下,让他们亲自来见刺史与二千石长官,一方面是申谕朕心,另一方面是访求在政治上的得失,对诸多事务进行调研。观省政教,为的是问人间患苦。周典上说过:其万姓之利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暴乱作慝犯令为一书,其札丧凶荒厄贫为一书,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每国辨异之,以返命于王。先古的典章和遗训,今天对它还是要讲的。回来后按罗列的各条上奏,俾朕是显然考虑到有的地区偏远,如何能够亲自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大夫是君子,就要各自拿出全部的心思,敬乃事,嘉言令图,苦言至戒,什么事都可以与前来的使者讲述,无所隐讳。方能将朕忧虑等待的心思,在这里得道勉励,使朕称心如意。”

在新礼里,皇帝巡狩方岳时,设立行宫以烧柴祭天就算是入礼了。先前诸侯中有前来朝觐天子的,用的宾礼及挟带的礼物都和朝仪是一样的,只是不建仪旗。京兆长安人挚虞(250-300)认为:“觐礼,诸侯朝觐天子,各建其旗。旗章的作用是标志着爵命,显示等同的威仪。《诗》中称君子至止,言观其旗。应该在制定新礼时,建旗如旧礼。”朝廷下诏认可了他提出的议论。但是终晋一代,他的礼是不行的。关于封禅的传说,在经典里是没有讲的。礼是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而把有的名山升华到了天的地位,而仿佛凤皇降下,洒羽以救世,龟龙感通。天子所以就去巡狩,到达诸侯列国后,烧柴祭天,以告其成功,就把这个礼搞得事似而非。古代巫师方士编造的谶书,和儒家经义衍生的纬书都对其进行了推演,谶纬之学也就成了对未来的政治预言。于是王者就封泰山,禅梁甫(泰山下的小山),改易姓氏纪号。秦汉时期行其典故,又根据前史又各自陈述它的形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