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机的畅想 【zz】想来还是发在畅谈比较好,请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19:40


本人小白,文章作者为一个XXX,有部分删减。
出处,勉强找了个http://tieba.baidu.com/f?kz=991119575

想来还是发在畅谈比较好,版主请把这里的删了吧

这段时间,国产四代机歼20的横空出世,着实让兽H了一把,让兽干枯的心灵有了一次久霖的感觉,本来这个东西兽觉得要过两年才出来,而且期望也不是太高,现在一看,确实让兽心惊了一把,太他奶奶的不错鸟,611所对鸭翼的使用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这年头让兽H的事还真没有什么,这个事着实让兽H到了现在。不过好东西是要拿出来用的,就像当年李中堂的兵勇兵将,把武器扔得朝鲜满大街,结果倭寇看得淫光闪闪,吊吊大奔不已,这么好的武器,那时候小鬼子就想,到21世纪我们能有么?以后他们想干你就干你,你东西越好,他们越欢欢,反正迟早是他们的,所以好东西是要拿出来用的。

中国空军对611的这个四代机方案原来是不满意的,但601只能拿个SU27的美化版出来,空军无论如何是不能要的。中国空军一向有好高骛远的毛病,是一群极爱赶时髦的家伙,眼睛总是盯着美国吊吊,毛子那些新颖的设计,歼20已经很牛逼鸟,但空军还是不满意—

关于空军的这个毛病,兽以后会在《三线建设期间的中国航空工业史略》来具体畅谈(这个东西要很多年才能搞个初稿,现在还在收集资料),空军的这个毛病一方面还是促进了歼9歼13的研制,提高了航空工业的水平,另一方面如果航空方面长期搞不出好东西的话,就去用不太好的飞机,如歼6,歼7:歼6在1970年年代就可以改成两侧进气的,有强5在那摆着;歼7的两侧进气的验证机1984年就可以飞的鸟(见屠基达《超7史话》)。改革以后空军就知道进口,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空军怪做飞机的没能力,做飞机的怪空军爱拍脑袋,好高骛远,一直闹到现在。在网上有篇名为《法国军事专家眼中的歼10》一文(下面简称法文),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中国空军这一善变的特性一直被中国航空工业界和军工界所诟病,据说在歼-10的研制和歼-11的国产化进程中这一类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这表明空军与研制单位之间始终无法就新型技术和工程运用达成一致意见,这一情况过去也出现在前苏联的航空和军工界。一直到1985年以前,阿尔巴特和空军以及防空部队与各设计局之间都需要一个更为强力的部门进行协调。”—

所以在1970年年代的时候,空军就要F16这样的三代机,601的整个力量都扑在这个上面,因为今天601的大衰,所以连带着歼13也打入地狱。1970年代,601在采用边条翼的歼13上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歼9一样,歼13到1978年已经进入到做样机阶段。当时F16刚投入使用,SU27还在试飞,601做歼13能参考的估计也就几张照片。同样,鸭翼方案的歼9,可参考的就更少鸟,欧洲人在研究鸭翼,但谈不上多好,而美苏则是在80年代以后开始对鸭翼进行深入的研究(如美国的x31,毛子的1.42),当年搞歼9的成果就是今天的歼10,以色列的那个狮子飞机从美国人那里搞了点东西,它的那个气动有问题的,美国人不可能给他太多的帮助,用现在欧洲人的话说就是:要修改则相当于重新设计一架飞机,法文就提到了这点“从后来暴露出的气动布局上的问题来看,以色列的设计并没有真正吃透和掌握近距耦合鸭(抬)式布局,他们将鸭翼的布局和机翼根部重合一半,这样可以产生最佳的近耦增升效果。但他们没有注意到这样设计的一些弊端,原型机暴露出飞机的操作有问题,不灵活,阻力大,航程远远达不到要求等等,需要对气动布局进行很大的修改才能满足要求,这无异于重新设计一款新飞机。很难相信这样一款极不成熟的飞机设计,可以作为技术输出而销售 ”。以色列人显然没有这个能力,以色列的超能力很多是美国人吹出来的,实际上是没有能力去做这个的。歼10到处透露出歼9的气息,实际上当年为了赶进度和降低风险,歼10选取了一个最稳妥的方案,沿用了歼-9计划中大量现有的风洞资料,如果当年搞些技术验证机的话,宋老完全可以采用更大胆的方案,如双三角翼的鸭翼方案——  

关于这点,兽还是举点实例吧!  

1.611原所长李文正就提过“没有当年搞歼九吃透近距耦合,后来新歼的研制工作很难开展”;“歼-10就是翼身融合的歼 -9” 。  

2. 歼9总师王南寿在接受《航空档案》采访的时候就提过:  

60 年代,美国开始研究利用脱体涡来增加飞机升力。我们在歼九的研制工作中,也增加了相应的研究。作为预案之一,机腹进气也在歼九上进行了广泛的试验。为了研究三代机的布局方案,新的设计团队又做了很多试验,不断完善曾经用于歼九的鸭式布局设计。在确定总体方案前,风洞就吹了上万次。  

我们新型歼击机的设计方案由于与歼九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因此,实际上要早于以色列的"狮"式设计。所谓我国歼十歼击机源自以色列的说法是不公正和不客现的,歼十与"狮"式在设计上的相近之处只是两个国家在航空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规律巧合而已。
——王南寿:《航空档案》2007年第3期《歼九总师谈歼十——再访王南寿总师》  

   

3《航空世界》的记者白玮在国内公开的刊物上发表的关于歼9的文章《揭秘中国歼9项目:歼10枭龙均是歼9发展型战机》提过“歼9设计工作在14年中经历了型号三次上马,三次下马,到了1980年即将进入发图阶段时,结果还是流产了。然而以歼9IV为基础的歼7CP最后发展成了FC-1“枭龙”;以歼9VI“双二五”机腹进气方案为基础则发展出了歼10战斗机。可以说没有歼9,也没有如今令人自豪的这两种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水平三代半战斗机”  

4.前面的那篇法文就多处提到歼10与歼9的技术渊源,尽管作者使劲说明歼10和法国人的关系,但也不得不承认“歼-10的出现,是中国人自己利用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  

“歼-10的翼展大约在9.1到 9.3米 之间,悬臂式下单翼后掠角约50度,后缘有轻微前掠。机翼前缘有前缘襟翼,分布了4/5展长,避开前翼的位置,可自动变弯。后段的副翼和襟翼机翼的气动设计和法国阵风相似,翼尖的处理看上去和幻影2000非常像,和早期同一设计局的歼-9的翼尖处理一模一样,如果仅从机翼外形来看,除了前缘的增升装置,几乎就是歼-9的形状。”  

“进气道模式的选择,中国一反歼-9、歼-8上采用的两侧进气,改用了腹部进气道,这一模式,中国早在歼-9的研究中就曾经采用过,获得一定数量的数据,而同期开展的歼-13,强-6计划都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腹部进气的方案,到了歼-10的计划阶段,这个模式的技术特点和设计要素在中国已经被掌握的很熟练了,大量的关于腹部进气模式的风洞数据分析,和气动设计的论文在中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这表明中国人已经很熟悉各种各样的腹部进气道设计了”  

“中国敢于选择鸭式布局作为新战斗机布局,是和早期歼-9计划中获得的鸭式布局的气动资料有很大的关系,歼-9战斗机曾一度被称为做不完的模型吹不完的风,据说使用了数百个不同气动布局,进行了十几年的风洞探索,无形中完善了中国在空气动力学上的基础研究。”  

“中国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进行了大量的鸭式布局的探索,仔细研究了这个气动布局的一些特点,并且深化到非常细致的地方,比如鸭翼的位置和大小,后期主要重点在于优化布局的精细位置,这一点从中国自身的学术刊物以及大学教材中对鸭式布局的认识中可以得到证明,其中并没有时间断档或者跳跃性的成果出现,这表明歼-10的出现,是中国人自己利用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
  
——

通过歼10,611的技术能力大增,年轻一代的研发尤其是气动这块迅速成长起来,一跃成为中国目前最强的飞机研究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好的飞机研究所。把601远抛在后面,(兽估计601的设计水平基本上和洪都差不多,但人家拥有的资源则远没有601的多),这是611 40年努力的结果。

回到歼13上面来,歼13长期不为人知,再加上601的大衰,航空内部也对它不待见。仅有的一点网络介绍,让兽觉得这个东西没有什么进展。直到2010年《航空知识》发表了白玮的《二号任务始末·老歼13研制历程》,歼13才露出冰山一角。实际上,1970年代,601的主要力量都在搞歼13。2009年第二期《航空世界》,发表了对管德——这位601所1970—1980年代权力场人物的专访,管老承认“当时第3代战斗机方案叫歼13,中国最早的第三代战斗机。飞机机翼和F16很像,边条翼布局,基本上就是参照F16搞的,但不是腹部进气。当时601所得主力都在搞歼13,那时候顾诵芬,方宝瑞他们就在忙那个,主要还是方宝瑞同志负责”,“我们在歼13上面做了不少工作,花了不少时间,从1969年歼8一上天,歼13的初步设计就出来了。可是搞到最后没有发动机”,“601所还在歼13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和时间。我还给算了好多好多东西”,“在计算过程中遇到过副翼的设计问题。因此他们想把副翼往里挪。我们计算后觉得不行——歼13基本上是个后掠翼,往里挪副翼的效率就没了,我建议挪到中间。当时我们在歼13上真是做了不少工作,最后下马就是没有发动机”。和歼9一样,601在歼13上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歼13飞机在近十年的气动布局研究中,进行了系列的理论计算和高低速风洞试验,累计风洞试验达一万多次。除进行各种方案的机翼、平尾、垂尾、两侧进气和腹部进气的机身等选型外,还针对高机动的要求,进行了多方面的专题研究。例如:为提高亚音速机动性,试验了8种前后缘机动襟翼,取得了明显的气动力效益,并得出较佳的机动襟翼调节规律;同时还进行了前缘襟翼铰链力矩和压力分布试验,取得了可供系统设计使用的铰链力矩数据。为研究大迎角下的全机气动特性及其改善措施,进行了多达24种边条选型试验;腹部进气道方案的高低速试验与大迎角试验、机翼抖振特性试验、全机低速大迎角试验等。  

对采用的多墙多支柱结构的机翼,进行了5种不同受力构架的打样和强度、颤振、静气动弹性的综合优化设计计算。对机身起落架进行了专门打样。此外,还进行了全蜂窝直轴平尾的设计制造一体化研究。(《二号任务始末·老歼13研制历程》)  

而且在1977年,歼13的方案验证会上,就确定歼13采用机腹进气方案,但当时机腹方案还不如两侧进气成熟,所以将两侧作为一个备份,以被不时之需,这个腹部进气道实际上就是现在歼10上所用的这个。到1982年,歼13以歼13II的面目参加三代机的竞选,这个会议现在被官方定为对601技术差的一个批判会,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实际上歼13II的性能有了很大的进步,白玮对此有个评价:

真正的歼13II机头座舱高高昂起——一反此前米格系列以及歼8飞机座舱深埋入机身的设计风格,这种设计主要为了获得良好的视野,而这也是第三代战斗机的标志。目前见到的各种机腹进气型歼13II,存在两种翼刀构型,一种与歼8II之翼刀几乎无异,作用也近似;另一种的翼刀布置在边条机翼上——与F/A-18的非常相像,估计也具备脱体涡控制的作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歼13基础上发展的机腹进气战斗机方案性能已经再次有了飞跃,但由于太多的其他原因影响,最终在竞争中败给了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鸭式布局方案。  

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这之后601的设计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认为气动不重要,只要为飞机配上先进的航电就可以了,所以气动这块大衰。客观来讲,601测绘SU27,气动也可以有大发展的,再加上歼13的老底子,但由于长期的忽视,对SU27的测绘也就那么回事鸟 ,所以到搞4代机的时候,就只能设计一个SU27的美化版本,也着实让人笑掉大牙(1990年代,601就搞过4代机,但被军方否掉了,因为性能没有超过歼10),这也是30年来中国航空工业最惨痛的事情。  

兽之所以花这么多的篇幅来谈论歼9和歼13,正如前面法文所提到的那样“费了大量篇章谈论和歼-10莫不相关的飞机,并不是打算喧宾夺主,而是为了让大家对本身就非常神秘的中国军用飞机研制体系有更深入的印象”。
——  

倭寇的那个心神飞机,从气动上看,对隐身的把握基本上不到位,边条的应用基本上上是参考F22来做的,和歼20不在一个档次上,而且对电传这块,倭寇也是半桶水,它的F2的电传少了美帝就不能升级,这是个讽刺。它的相控阵雷达好是好(主要用了瓦片式的天线,即把天线放在蒙皮下),但是否好用就是个大问题鸟,就想当年F2,刚出来的时候,F2被吹成人类第一号战斗机,尤其是那个雷达,多年之后,倭寇发现这款雷达的实际作用距离只有 37km ,还不如歼7E的雷达。  

美帝对F2的性能是最清楚地,在1991-1996年,美国国防部、商务部和十几家企业对F-2进行了12次专项考察,做出了一些评价:

(1)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美方采购了5个T/R模块,送空军莱特实验室评价。美国国防部一些官员的看法是:F-22的APG-77在技术上比J/APG-1先进一代;这个雷达的水平并没预期的那么先进,而且其模块封装方式的成本相对于美国当时的做法来说就太高。(2)惯性参考/导航系统:与当时F-16所采用的相比没任何显著的技术进步,而且未综合GPS系统,在能力上不会超过F-16。(3)任务计算机:能力与当时F-16的任务计算机类似。(4)吸波材料:未及美国水准。(5)共固化整体复合材料机翼制造技术:用这项技术造机翼成本极高,但F-2的美方合作者洛.马公司表示,这项加工技术用于F-35的复合材料机舱壁板制造,对降低成本有帮助。总之,F-2的综合作战能力没能超越F-16后期批次。

      而且F2飞机造价极高,单机价格高达1亿美元,这主要是美帝强势介入这个项目,使倭寇多花了50亿美元,兽估计在F2这个项目上,美帝至少卷走了50亿美元。实际上,倭寇设计F2的时候,考虑过鸭翼的,但欧洲人不鸟他,他也只能是 在F16基础上放大了。这个飞机实际上是个失败的项目。  

另外,倭寇的心神是在欧洲做风洞的,这说明倭寇航空航天这块基础很薄弱,被美帝控制得很厉害,所以他是没能力设计四代机,这个心神的水平顶多就是歼10B的水平,这还是理论上的。  

——  

歼20采用的是一种升力体边条翼鸭式布局,这种气动布局在1970年代美帝就提出来鸟,但由于技术难度太大,当时这个项目没有成功,后来在1997年搞的X36采用了无垂尾的升力体鸭翼布局,但还是没有把鸭翼和边条翼结合起来,所以歼20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种将鸭翼和边条翼结合起来的战斗机,这注定了歼20将成为目前四代机中机动性最好的。因为鸭翼和边条翼作用都是起到有效增升措施的(相对而言,鸭翼的增升效果要好些,而设计要更复杂,且对隐身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如果将他们有效耦合,可以在机身上产生更大的升力,起到1+1>2的作用,而且在大迎角机动时,鸭翼的表现是公认的好。但由于气动之间的涡流太复杂,设计难度太大(颇有点同性相斥的味道),所以目前还没有谁使用这种气动布局,而歼20敢用这种气动布局,说明了611极其强悍的技术架驭能力,变态的设计能力和非凡的数学才能,也说明了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使得611对鸭翼的设计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如果宋老说在鸭翼设计这块他是第二,还有谁敢说第一的话,兽就跑到街上去看看谁把牛吹死鸟:美帝和毛子在这块和我们是一条线上的,各有特色,当然他们要吹牛的话,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又不是它的参谋长;号称升起太阳的欧罗巴们,没有了宙斯,就是一盘散沙,理论上可以做,但也是理论上而已,最终还是干瞪着眼看着me鸟;倭寇和阿三技术根本到不了这个高度,只能把dollar和卢布源源不断送出去鸟!  

另外歼20的隐身工作也下足了功夫,f22用于隐身的那些东西我们全用上了,而且浑然天成,毫不拖泥带水,相对倭寇的什么心神的半桶水,我们足可以自豪一把。虽然鸭翼对隐身有些影响,但这是相对于其它人而言,对于611这样对鸭翼有深刻研究的来讲,你设计不出来,并不代表他设计不好。兽从这个外形判断,歼20的隐身性能比毛子的T50要强不少,和F22基本上在一个量级上,下面主要是看材料的了。而且歼20的这个气动能在机体产生很大的升力,机体也很修长,这些可以减少飞行的阻力,对超音速巡航是很有利的,兽估计歼20的超音速巡航能力是完全具备的,即便目前没有用10一级的发动机。  

实际上,当年搞歼10的时候,宋老他们的信心是不足的,早期的方案看起来像极了F16(当然F16不是鸭翼),以至于长时间被认为和以色列的狮子脱不了关系(这个狮子飞机就是参考F16做的,主要是把边条改为鸭翼,主机翼是格鲁曼帮他剪裁的),刘华清在其回忆录也谈到1989年他去611视察歼10的时候,发现老宋他们的底气明显不足。关于这点,前面那篇法文有很好的注解“为何早期的模型特别像F-16,那只能说,中国的设计人员自信心较差,总是认为自己是落后的,设计上有所谓的背景机和参照机的习惯,估计歼-10计划的最大目的就是全面超越F-16。最小目的是不差于F-16,在这种技术氛围下,早期的外形和背景参考型号有一定的相似是中国的习惯。而西方人总是认为别人的东西都是从他们那里盗窃的,米格-29刚刚在西方曝光的时候还居然有人说米格-29是仿制F/A-18而来的,连瞎子都能看出米格-29和F-18的差距,而西方那些大嘴巴则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公开的媒体上胡说八道,由此可见西方某些冷战斗士可笑的习惯思维”。早期歼10的方案可能没有满足空军的需要,尤其是对高空高速的追求,这从歼10的进气道就可以看出来,空军虽然爱赶时髦,但对高空高速一直没有放弃,国内航空界不少人对此抨击得很厉害,其实空军的这个追求并没有错。所以后来的方案退回到歼9那里,由于双三角翼的研制风险太高(歼9就有这个方案),将其作为了一个以后发展的方向,其实1980年代,大家都不清楚双三角翼+鸭翼到底是否可行,到了1990年代,美帝和欧洲人把采用双三角翼+鸭翼的X31搞出来以后,才解决大家的问题。当初阿三的LCA就采用这个高难度方案,但他们自己根本搞不定,问别人,人家只想搞它的钱,所以搞了30年才带着问题服役,也着实难为了阿三。(网上有人认为歼20的升力体边条翼鸭式布局是从当初歼10落选的双三角翼方案演化而来的,这有一定的道理,毕竟边条翼就是从双三角翼衍化而来的)。今天的歼10浑身上下都透露了歼9,歼13的气息,那个机身很容易联想到歼7III,进气道很容易在歼9和歼13腹部方案的风洞模型中找到。那个主机翼看起来很像双三角翼,实际上不是,其实歼10的机翼设计得非常复杂,一般人还搞不定,但由于有歼9在那里垫底,相反成了一个稳妥的方案。歼10的机动性在三代机是最好的,雷强雷大叔就说过他在歼10上把眼镜蛇机动飞到了160度,机脑壳和机屁股差不多在一条线上了。当年宋老他们之所以没有信心,就是因为没有没有做技术验证机的意识,虽然做了10几年的计算和风洞,但他们自己也没有底气这个东西能不能成功,没有上天验证,终究是不行的,即便是这个最稳妥的方案,宋老他们也战战兢兢搞了10年。如果当年搞一两架技术验证机,对气动,电传做些验证,现在的这个方案完全可以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搞出来,更何况还可以救下涡扇6。而且,有个在飞的飞机在那里的话,空军的感觉和看风洞模型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完全可以拉进大家的关系,可以减少更多的隔阂和冲突。这对航空工业问国家搞钱也方便很多。  

航空工业以前怪国家把钱给了航天,首长意志太多,拍脑袋太多,现在又怪国家不给钱搞技术验证机,问题是你们自己就没有做技术验证机的意识,国家领导又不傻,看你个模型就知道你能搞东西了?他不怕把钱打水漂。1998年歼10 就首飞了,这10年来兽就没有看到611为验证四代机的那些技术做过什么技术验证机,那个DSI进气道最早还是在FC-1枭龙上搞的,反正巴铁已经把钱汇了过来,要做几架样机,为什么不之前在歼10上改一下做个技术验证机呢?估计是怕万一搞不好,军方不买了,没了经济效益,中国人的功利思想太强烈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传了几千年,靠着这些信条,我们怎么能过安安心心,认认真真,沉下心来,搞个几十年的技术研究。所以航空工业就知道怪这怪那,从来没有从自己身上去找问题。
以对于美帝来讲,他们虽然很震惊但并不恐慌,毕竟歼20的这些技术,美帝在过去2,3十年里面已经在自己的技术验证机上验证了N次N会鸟。虽然我们搞出来歼20,显示了超一流的水平,但也还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美帝是知道中国没有做技术验证机的意识,眼睛总是盯着那些X系列飞机(顺便也看下毛子的),好不容易把东西搞出来鸟,人家又出新东西鸟,又看着,狂跑,等到达目标鸟,美帝又有新东西鸟,又跟着看着,狂跑,看着狂跑.......要不是中华民族历来拥有勤劳的优良传统,还真没有哪个民族如我们这般长时间狂跑不已。而且不做技术验证机的话,走型号,就只能选一条路,万一这条路是死路呢?风险就太高鸟。所以还是看美帝的X。还真是守株待兔啊!  

不做技术验证机的恶果在歼20上面也体现了出来。歼20的总体方案在10年前就已经定鸟的,2001年,宋老等4人发表了一篇名为《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论文,这篇论文所设计的飞机就是今天的歼20,宋老他们在文中提出那个垂尾能不用是最好的,但这样风险就太高了,所以歼20就使用这个全动V性鸭翼,毕竟也研究了有20年鸟(实际上这个东西我们也没在飞机上验证过,风险也是很高的),美帝在无垂尾不光有X36,还在X31上面把垂尾去掉做实验,在X31上面去掉垂尾和歼10上面去掉垂尾差不多,但我们一直没有干这种事,歼20飞起来后,以后会在它上面改,但到时候人家已经浸淫了好几十年鸟,这就是差距!现在很多人担心歼20新技术用的太多,气动和飞控是个难点,试飞不是很乐观,我们一直没有做技术验证机去验证相关的技术,实际上,在歼10上改就可以验证很多东西,如去掉垂尾(像X31),DSI进气道。歼10虽然在03年就装备部队,但整个试飞工作是在06年才完成的,试飞周期长达8年。歼20使用的新技术比歼10要多,虽然画图搞风洞,分析人家的,也搞了有20年鸟,但没在飞机上验证过,其风险确实是很高的。兽对歼20的试飞也是持谨慎的乐观,希望这个飞机能在未来5,6年完成试飞,早日装备部队。  

在做技术验证机这个问题上,毛子也是很强烈的,不用说莫斯科郊外那个博物馆一大堆没有投产的飞行器,光是解体以后就做了1.42,SU37,SU47等技术验证机,T50上人家就使用了独家的前缘可动边条。而国内也有不少部门有做技术试验产品的习惯。航天在1970年代做的风暴火箭,长空卫星就是技术试验产品,所以国家青睐航天,那绝对是有原因的!!!!兵工这块光1978年——1981年就一口气做了1223,1224,1226等一系列的试验坦克,1990年代又做了BK系列轮式装甲车,花钱比航空这块少得多,但效果却不比航空的差,效益还要更好。在这方面,航空工业还真得好好向兄弟们学习一把。  

本来歼20首飞成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想起这些破事,兽怎么也H不起来鸟。航空工业必须要反省自己,要确立起做技术验证机的意识,如果当年歼9,歼13做个技术验证机的话,运10也不下马,航空工业肯定比现在要好得多。还要有容人之肚,当初运10下马,航空部门也是落井下石,因为运10不是航空系统搞的,是上海地方搞的,所以让它下马,航空系统是举双手赞成的,你地方上都搞得出,我自然也搞得出,结果30年也没有搞出来,现在国家搞大飞机还是在航空系统之外搞,而且比搞运10那时候更不信任航空,中国商飞的一,二把手都是航天过来的,我们总是鞭尸,但过了30年,智慧还是没有超过毛XX,还是要在航空系统以外搞大飞机,用的还是老人家的那套办法,还是 鲁迅 先生的那句老话:苍蝇转了一个圈又回来鸟.

本人小白,文章作者为一个XXX,有部分删减。
出处,勉强找了个http://tieba.baidu.com/f?kz=991119575

想来还是发在畅谈比较好,版主请把这里的删了吧

这段时间,国产四代机歼20的横空出世,着实让兽H了一把,让兽干枯的心灵有了一次久霖的感觉,本来这个东西兽觉得要过两年才出来,而且期望也不是太高,现在一看,确实让兽心惊了一把,太他奶奶的不错鸟,611所对鸭翼的使用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这年头让兽H的事还真没有什么,这个事着实让兽H到了现在。不过好东西是要拿出来用的,就像当年李中堂的兵勇兵将,把武器扔得朝鲜满大街,结果倭寇看得淫光闪闪,吊吊大奔不已,这么好的武器,那时候小鬼子就想,到21世纪我们能有么?以后他们想干你就干你,你东西越好,他们越欢欢,反正迟早是他们的,所以好东西是要拿出来用的。

中国空军对611的这个四代机方案原来是不满意的,但601只能拿个SU27的美化版出来,空军无论如何是不能要的。中国空军一向有好高骛远的毛病,是一群极爱赶时髦的家伙,眼睛总是盯着美国吊吊,毛子那些新颖的设计,歼20已经很牛逼鸟,但空军还是不满意—

关于空军的这个毛病,兽以后会在《三线建设期间的中国航空工业史略》来具体畅谈(这个东西要很多年才能搞个初稿,现在还在收集资料),空军的这个毛病一方面还是促进了歼9歼13的研制,提高了航空工业的水平,另一方面如果航空方面长期搞不出好东西的话,就去用不太好的飞机,如歼6,歼7:歼6在1970年年代就可以改成两侧进气的,有强5在那摆着;歼7的两侧进气的验证机1984年就可以飞的鸟(见屠基达《超7史话》)。改革以后空军就知道进口,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空军怪做飞机的没能力,做飞机的怪空军爱拍脑袋,好高骛远,一直闹到现在。在网上有篇名为《法国军事专家眼中的歼10》一文(下面简称法文),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中国空军这一善变的特性一直被中国航空工业界和军工界所诟病,据说在歼-10的研制和歼-11的国产化进程中这一类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这表明空军与研制单位之间始终无法就新型技术和工程运用达成一致意见,这一情况过去也出现在前苏联的航空和军工界。一直到1985年以前,阿尔巴特和空军以及防空部队与各设计局之间都需要一个更为强力的部门进行协调。”—

所以在1970年年代的时候,空军就要F16这样的三代机,601的整个力量都扑在这个上面,因为今天601的大衰,所以连带着歼13也打入地狱。1970年代,601在采用边条翼的歼13上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歼9一样,歼13到1978年已经进入到做样机阶段。当时F16刚投入使用,SU27还在试飞,601做歼13能参考的估计也就几张照片。同样,鸭翼方案的歼9,可参考的就更少鸟,欧洲人在研究鸭翼,但谈不上多好,而美苏则是在80年代以后开始对鸭翼进行深入的研究(如美国的x31,毛子的1.42),当年搞歼9的成果就是今天的歼10,以色列的那个狮子飞机从美国人那里搞了点东西,它的那个气动有问题的,美国人不可能给他太多的帮助,用现在欧洲人的话说就是:要修改则相当于重新设计一架飞机,法文就提到了这点“从后来暴露出的气动布局上的问题来看,以色列的设计并没有真正吃透和掌握近距耦合鸭(抬)式布局,他们将鸭翼的布局和机翼根部重合一半,这样可以产生最佳的近耦增升效果。但他们没有注意到这样设计的一些弊端,原型机暴露出飞机的操作有问题,不灵活,阻力大,航程远远达不到要求等等,需要对气动布局进行很大的修改才能满足要求,这无异于重新设计一款新飞机。很难相信这样一款极不成熟的飞机设计,可以作为技术输出而销售 ”。以色列人显然没有这个能力,以色列的超能力很多是美国人吹出来的,实际上是没有能力去做这个的。歼10到处透露出歼9的气息,实际上当年为了赶进度和降低风险,歼10选取了一个最稳妥的方案,沿用了歼-9计划中大量现有的风洞资料,如果当年搞些技术验证机的话,宋老完全可以采用更大胆的方案,如双三角翼的鸭翼方案——  

关于这点,兽还是举点实例吧!  

1.611原所长李文正就提过“没有当年搞歼九吃透近距耦合,后来新歼的研制工作很难开展”;“歼-10就是翼身融合的歼 -9” 。  

2. 歼9总师王南寿在接受《航空档案》采访的时候就提过:  

60 年代,美国开始研究利用脱体涡来增加飞机升力。我们在歼九的研制工作中,也增加了相应的研究。作为预案之一,机腹进气也在歼九上进行了广泛的试验。为了研究三代机的布局方案,新的设计团队又做了很多试验,不断完善曾经用于歼九的鸭式布局设计。在确定总体方案前,风洞就吹了上万次。  

我们新型歼击机的设计方案由于与歼九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因此,实际上要早于以色列的"狮"式设计。所谓我国歼十歼击机源自以色列的说法是不公正和不客现的,歼十与"狮"式在设计上的相近之处只是两个国家在航空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规律巧合而已。
——王南寿:《航空档案》2007年第3期《歼九总师谈歼十——再访王南寿总师》  

   

3《航空世界》的记者白玮在国内公开的刊物上发表的关于歼9的文章《揭秘中国歼9项目:歼10枭龙均是歼9发展型战机》提过“歼9设计工作在14年中经历了型号三次上马,三次下马,到了1980年即将进入发图阶段时,结果还是流产了。然而以歼9IV为基础的歼7CP最后发展成了FC-1“枭龙”;以歼9VI“双二五”机腹进气方案为基础则发展出了歼10战斗机。可以说没有歼9,也没有如今令人自豪的这两种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水平三代半战斗机”  

4.前面的那篇法文就多处提到歼10与歼9的技术渊源,尽管作者使劲说明歼10和法国人的关系,但也不得不承认“歼-10的出现,是中国人自己利用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  

“歼-10的翼展大约在9.1到 9.3米 之间,悬臂式下单翼后掠角约50度,后缘有轻微前掠。机翼前缘有前缘襟翼,分布了4/5展长,避开前翼的位置,可自动变弯。后段的副翼和襟翼机翼的气动设计和法国阵风相似,翼尖的处理看上去和幻影2000非常像,和早期同一设计局的歼-9的翼尖处理一模一样,如果仅从机翼外形来看,除了前缘的增升装置,几乎就是歼-9的形状。”  

“进气道模式的选择,中国一反歼-9、歼-8上采用的两侧进气,改用了腹部进气道,这一模式,中国早在歼-9的研究中就曾经采用过,获得一定数量的数据,而同期开展的歼-13,强-6计划都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腹部进气的方案,到了歼-10的计划阶段,这个模式的技术特点和设计要素在中国已经被掌握的很熟练了,大量的关于腹部进气模式的风洞数据分析,和气动设计的论文在中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这表明中国人已经很熟悉各种各样的腹部进气道设计了”  

“中国敢于选择鸭式布局作为新战斗机布局,是和早期歼-9计划中获得的鸭式布局的气动资料有很大的关系,歼-9战斗机曾一度被称为做不完的模型吹不完的风,据说使用了数百个不同气动布局,进行了十几年的风洞探索,无形中完善了中国在空气动力学上的基础研究。”  

“中国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进行了大量的鸭式布局的探索,仔细研究了这个气动布局的一些特点,并且深化到非常细致的地方,比如鸭翼的位置和大小,后期主要重点在于优化布局的精细位置,这一点从中国自身的学术刊物以及大学教材中对鸭式布局的认识中可以得到证明,其中并没有时间断档或者跳跃性的成果出现,这表明歼-10的出现,是中国人自己利用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
  
——

通过歼10,611的技术能力大增,年轻一代的研发尤其是气动这块迅速成长起来,一跃成为中国目前最强的飞机研究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好的飞机研究所。把601远抛在后面,(兽估计601的设计水平基本上和洪都差不多,但人家拥有的资源则远没有601的多),这是611 40年努力的结果。

回到歼13上面来,歼13长期不为人知,再加上601的大衰,航空内部也对它不待见。仅有的一点网络介绍,让兽觉得这个东西没有什么进展。直到2010年《航空知识》发表了白玮的《二号任务始末·老歼13研制历程》,歼13才露出冰山一角。实际上,1970年代,601的主要力量都在搞歼13。2009年第二期《航空世界》,发表了对管德——这位601所1970—1980年代权力场人物的专访,管老承认“当时第3代战斗机方案叫歼13,中国最早的第三代战斗机。飞机机翼和F16很像,边条翼布局,基本上就是参照F16搞的,但不是腹部进气。当时601所得主力都在搞歼13,那时候顾诵芬,方宝瑞他们就在忙那个,主要还是方宝瑞同志负责”,“我们在歼13上面做了不少工作,花了不少时间,从1969年歼8一上天,歼13的初步设计就出来了。可是搞到最后没有发动机”,“601所还在歼13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和时间。我还给算了好多好多东西”,“在计算过程中遇到过副翼的设计问题。因此他们想把副翼往里挪。我们计算后觉得不行——歼13基本上是个后掠翼,往里挪副翼的效率就没了,我建议挪到中间。当时我们在歼13上真是做了不少工作,最后下马就是没有发动机”。和歼9一样,601在歼13上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歼13飞机在近十年的气动布局研究中,进行了系列的理论计算和高低速风洞试验,累计风洞试验达一万多次。除进行各种方案的机翼、平尾、垂尾、两侧进气和腹部进气的机身等选型外,还针对高机动的要求,进行了多方面的专题研究。例如:为提高亚音速机动性,试验了8种前后缘机动襟翼,取得了明显的气动力效益,并得出较佳的机动襟翼调节规律;同时还进行了前缘襟翼铰链力矩和压力分布试验,取得了可供系统设计使用的铰链力矩数据。为研究大迎角下的全机气动特性及其改善措施,进行了多达24种边条选型试验;腹部进气道方案的高低速试验与大迎角试验、机翼抖振特性试验、全机低速大迎角试验等。  

对采用的多墙多支柱结构的机翼,进行了5种不同受力构架的打样和强度、颤振、静气动弹性的综合优化设计计算。对机身起落架进行了专门打样。此外,还进行了全蜂窝直轴平尾的设计制造一体化研究。(《二号任务始末·老歼13研制历程》)  

而且在1977年,歼13的方案验证会上,就确定歼13采用机腹进气方案,但当时机腹方案还不如两侧进气成熟,所以将两侧作为一个备份,以被不时之需,这个腹部进气道实际上就是现在歼10上所用的这个。到1982年,歼13以歼13II的面目参加三代机的竞选,这个会议现在被官方定为对601技术差的一个批判会,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实际上歼13II的性能有了很大的进步,白玮对此有个评价:

真正的歼13II机头座舱高高昂起——一反此前米格系列以及歼8飞机座舱深埋入机身的设计风格,这种设计主要为了获得良好的视野,而这也是第三代战斗机的标志。目前见到的各种机腹进气型歼13II,存在两种翼刀构型,一种与歼8II之翼刀几乎无异,作用也近似;另一种的翼刀布置在边条机翼上——与F/A-18的非常相像,估计也具备脱体涡控制的作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歼13基础上发展的机腹进气战斗机方案性能已经再次有了飞跃,但由于太多的其他原因影响,最终在竞争中败给了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鸭式布局方案。  

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这之后601的设计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认为气动不重要,只要为飞机配上先进的航电就可以了,所以气动这块大衰。客观来讲,601测绘SU27,气动也可以有大发展的,再加上歼13的老底子,但由于长期的忽视,对SU27的测绘也就那么回事鸟 ,所以到搞4代机的时候,就只能设计一个SU27的美化版本,也着实让人笑掉大牙(1990年代,601就搞过4代机,但被军方否掉了,因为性能没有超过歼10),这也是30年来中国航空工业最惨痛的事情。  

兽之所以花这么多的篇幅来谈论歼9和歼13,正如前面法文所提到的那样“费了大量篇章谈论和歼-10莫不相关的飞机,并不是打算喧宾夺主,而是为了让大家对本身就非常神秘的中国军用飞机研制体系有更深入的印象”。
——  

倭寇的那个心神飞机,从气动上看,对隐身的把握基本上不到位,边条的应用基本上上是参考F22来做的,和歼20不在一个档次上,而且对电传这块,倭寇也是半桶水,它的F2的电传少了美帝就不能升级,这是个讽刺。它的相控阵雷达好是好(主要用了瓦片式的天线,即把天线放在蒙皮下),但是否好用就是个大问题鸟,就想当年F2,刚出来的时候,F2被吹成人类第一号战斗机,尤其是那个雷达,多年之后,倭寇发现这款雷达的实际作用距离只有 37km ,还不如歼7E的雷达。  

美帝对F2的性能是最清楚地,在1991-1996年,美国国防部、商务部和十几家企业对F-2进行了12次专项考察,做出了一些评价:

(1)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美方采购了5个T/R模块,送空军莱特实验室评价。美国国防部一些官员的看法是:F-22的APG-77在技术上比J/APG-1先进一代;这个雷达的水平并没预期的那么先进,而且其模块封装方式的成本相对于美国当时的做法来说就太高。(2)惯性参考/导航系统:与当时F-16所采用的相比没任何显著的技术进步,而且未综合GPS系统,在能力上不会超过F-16。(3)任务计算机:能力与当时F-16的任务计算机类似。(4)吸波材料:未及美国水准。(5)共固化整体复合材料机翼制造技术:用这项技术造机翼成本极高,但F-2的美方合作者洛.马公司表示,这项加工技术用于F-35的复合材料机舱壁板制造,对降低成本有帮助。总之,F-2的综合作战能力没能超越F-16后期批次。

      而且F2飞机造价极高,单机价格高达1亿美元,这主要是美帝强势介入这个项目,使倭寇多花了50亿美元,兽估计在F2这个项目上,美帝至少卷走了50亿美元。实际上,倭寇设计F2的时候,考虑过鸭翼的,但欧洲人不鸟他,他也只能是 在F16基础上放大了。这个飞机实际上是个失败的项目。  

另外,倭寇的心神是在欧洲做风洞的,这说明倭寇航空航天这块基础很薄弱,被美帝控制得很厉害,所以他是没能力设计四代机,这个心神的水平顶多就是歼10B的水平,这还是理论上的。  

——  

歼20采用的是一种升力体边条翼鸭式布局,这种气动布局在1970年代美帝就提出来鸟,但由于技术难度太大,当时这个项目没有成功,后来在1997年搞的X36采用了无垂尾的升力体鸭翼布局,但还是没有把鸭翼和边条翼结合起来,所以歼20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种将鸭翼和边条翼结合起来的战斗机,这注定了歼20将成为目前四代机中机动性最好的。因为鸭翼和边条翼作用都是起到有效增升措施的(相对而言,鸭翼的增升效果要好些,而设计要更复杂,且对隐身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如果将他们有效耦合,可以在机身上产生更大的升力,起到1+1>2的作用,而且在大迎角机动时,鸭翼的表现是公认的好。但由于气动之间的涡流太复杂,设计难度太大(颇有点同性相斥的味道),所以目前还没有谁使用这种气动布局,而歼20敢用这种气动布局,说明了611极其强悍的技术架驭能力,变态的设计能力和非凡的数学才能,也说明了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使得611对鸭翼的设计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如果宋老说在鸭翼设计这块他是第二,还有谁敢说第一的话,兽就跑到街上去看看谁把牛吹死鸟:美帝和毛子在这块和我们是一条线上的,各有特色,当然他们要吹牛的话,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又不是它的参谋长;号称升起太阳的欧罗巴们,没有了宙斯,就是一盘散沙,理论上可以做,但也是理论上而已,最终还是干瞪着眼看着me鸟;倭寇和阿三技术根本到不了这个高度,只能把dollar和卢布源源不断送出去鸟!  

另外歼20的隐身工作也下足了功夫,f22用于隐身的那些东西我们全用上了,而且浑然天成,毫不拖泥带水,相对倭寇的什么心神的半桶水,我们足可以自豪一把。虽然鸭翼对隐身有些影响,但这是相对于其它人而言,对于611这样对鸭翼有深刻研究的来讲,你设计不出来,并不代表他设计不好。兽从这个外形判断,歼20的隐身性能比毛子的T50要强不少,和F22基本上在一个量级上,下面主要是看材料的了。而且歼20的这个气动能在机体产生很大的升力,机体也很修长,这些可以减少飞行的阻力,对超音速巡航是很有利的,兽估计歼20的超音速巡航能力是完全具备的,即便目前没有用10一级的发动机。  

实际上,当年搞歼10的时候,宋老他们的信心是不足的,早期的方案看起来像极了F16(当然F16不是鸭翼),以至于长时间被认为和以色列的狮子脱不了关系(这个狮子飞机就是参考F16做的,主要是把边条改为鸭翼,主机翼是格鲁曼帮他剪裁的),刘华清在其回忆录也谈到1989年他去611视察歼10的时候,发现老宋他们的底气明显不足。关于这点,前面那篇法文有很好的注解“为何早期的模型特别像F-16,那只能说,中国的设计人员自信心较差,总是认为自己是落后的,设计上有所谓的背景机和参照机的习惯,估计歼-10计划的最大目的就是全面超越F-16。最小目的是不差于F-16,在这种技术氛围下,早期的外形和背景参考型号有一定的相似是中国的习惯。而西方人总是认为别人的东西都是从他们那里盗窃的,米格-29刚刚在西方曝光的时候还居然有人说米格-29是仿制F/A-18而来的,连瞎子都能看出米格-29和F-18的差距,而西方那些大嘴巴则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公开的媒体上胡说八道,由此可见西方某些冷战斗士可笑的习惯思维”。早期歼10的方案可能没有满足空军的需要,尤其是对高空高速的追求,这从歼10的进气道就可以看出来,空军虽然爱赶时髦,但对高空高速一直没有放弃,国内航空界不少人对此抨击得很厉害,其实空军的这个追求并没有错。所以后来的方案退回到歼9那里,由于双三角翼的研制风险太高(歼9就有这个方案),将其作为了一个以后发展的方向,其实1980年代,大家都不清楚双三角翼+鸭翼到底是否可行,到了1990年代,美帝和欧洲人把采用双三角翼+鸭翼的X31搞出来以后,才解决大家的问题。当初阿三的LCA就采用这个高难度方案,但他们自己根本搞不定,问别人,人家只想搞它的钱,所以搞了30年才带着问题服役,也着实难为了阿三。(网上有人认为歼20的升力体边条翼鸭式布局是从当初歼10落选的双三角翼方案演化而来的,这有一定的道理,毕竟边条翼就是从双三角翼衍化而来的)。今天的歼10浑身上下都透露了歼9,歼13的气息,那个机身很容易联想到歼7III,进气道很容易在歼9和歼13腹部方案的风洞模型中找到。那个主机翼看起来很像双三角翼,实际上不是,其实歼10的机翼设计得非常复杂,一般人还搞不定,但由于有歼9在那里垫底,相反成了一个稳妥的方案。歼10的机动性在三代机是最好的,雷强雷大叔就说过他在歼10上把眼镜蛇机动飞到了160度,机脑壳和机屁股差不多在一条线上了。当年宋老他们之所以没有信心,就是因为没有没有做技术验证机的意识,虽然做了10几年的计算和风洞,但他们自己也没有底气这个东西能不能成功,没有上天验证,终究是不行的,即便是这个最稳妥的方案,宋老他们也战战兢兢搞了10年。如果当年搞一两架技术验证机,对气动,电传做些验证,现在的这个方案完全可以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搞出来,更何况还可以救下涡扇6。而且,有个在飞的飞机在那里的话,空军的感觉和看风洞模型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完全可以拉进大家的关系,可以减少更多的隔阂和冲突。这对航空工业问国家搞钱也方便很多。  

航空工业以前怪国家把钱给了航天,首长意志太多,拍脑袋太多,现在又怪国家不给钱搞技术验证机,问题是你们自己就没有做技术验证机的意识,国家领导又不傻,看你个模型就知道你能搞东西了?他不怕把钱打水漂。1998年歼10 就首飞了,这10年来兽就没有看到611为验证四代机的那些技术做过什么技术验证机,那个DSI进气道最早还是在FC-1枭龙上搞的,反正巴铁已经把钱汇了过来,要做几架样机,为什么不之前在歼10上改一下做个技术验证机呢?估计是怕万一搞不好,军方不买了,没了经济效益,中国人的功利思想太强烈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传了几千年,靠着这些信条,我们怎么能过安安心心,认认真真,沉下心来,搞个几十年的技术研究。所以航空工业就知道怪这怪那,从来没有从自己身上去找问题。
以对于美帝来讲,他们虽然很震惊但并不恐慌,毕竟歼20的这些技术,美帝在过去2,3十年里面已经在自己的技术验证机上验证了N次N会鸟。虽然我们搞出来歼20,显示了超一流的水平,但也还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美帝是知道中国没有做技术验证机的意识,眼睛总是盯着那些X系列飞机(顺便也看下毛子的),好不容易把东西搞出来鸟,人家又出新东西鸟,又看着,狂跑,等到达目标鸟,美帝又有新东西鸟,又跟着看着,狂跑,看着狂跑.......要不是中华民族历来拥有勤劳的优良传统,还真没有哪个民族如我们这般长时间狂跑不已。而且不做技术验证机的话,走型号,就只能选一条路,万一这条路是死路呢?风险就太高鸟。所以还是看美帝的X。还真是守株待兔啊!  

不做技术验证机的恶果在歼20上面也体现了出来。歼20的总体方案在10年前就已经定鸟的,2001年,宋老等4人发表了一篇名为《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论文,这篇论文所设计的飞机就是今天的歼20,宋老他们在文中提出那个垂尾能不用是最好的,但这样风险就太高了,所以歼20就使用这个全动V性鸭翼,毕竟也研究了有20年鸟(实际上这个东西我们也没在飞机上验证过,风险也是很高的),美帝在无垂尾不光有X36,还在X31上面把垂尾去掉做实验,在X31上面去掉垂尾和歼10上面去掉垂尾差不多,但我们一直没有干这种事,歼20飞起来后,以后会在它上面改,但到时候人家已经浸淫了好几十年鸟,这就是差距!现在很多人担心歼20新技术用的太多,气动和飞控是个难点,试飞不是很乐观,我们一直没有做技术验证机去验证相关的技术,实际上,在歼10上改就可以验证很多东西,如去掉垂尾(像X31),DSI进气道。歼10虽然在03年就装备部队,但整个试飞工作是在06年才完成的,试飞周期长达8年。歼20使用的新技术比歼10要多,虽然画图搞风洞,分析人家的,也搞了有20年鸟,但没在飞机上验证过,其风险确实是很高的。兽对歼20的试飞也是持谨慎的乐观,希望这个飞机能在未来5,6年完成试飞,早日装备部队。  

在做技术验证机这个问题上,毛子也是很强烈的,不用说莫斯科郊外那个博物馆一大堆没有投产的飞行器,光是解体以后就做了1.42,SU37,SU47等技术验证机,T50上人家就使用了独家的前缘可动边条。而国内也有不少部门有做技术试验产品的习惯。航天在1970年代做的风暴火箭,长空卫星就是技术试验产品,所以国家青睐航天,那绝对是有原因的!!!!兵工这块光1978年——1981年就一口气做了1223,1224,1226等一系列的试验坦克,1990年代又做了BK系列轮式装甲车,花钱比航空这块少得多,但效果却不比航空的差,效益还要更好。在这方面,航空工业还真得好好向兄弟们学习一把。  

本来歼20首飞成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想起这些破事,兽怎么也H不起来鸟。航空工业必须要反省自己,要确立起做技术验证机的意识,如果当年歼9,歼13做个技术验证机的话,运10也不下马,航空工业肯定比现在要好得多。还要有容人之肚,当初运10下马,航空部门也是落井下石,因为运10不是航空系统搞的,是上海地方搞的,所以让它下马,航空系统是举双手赞成的,你地方上都搞得出,我自然也搞得出,结果30年也没有搞出来,现在国家搞大飞机还是在航空系统之外搞,而且比搞运10那时候更不信任航空,中国商飞的一,二把手都是航天过来的,我们总是鞭尸,但过了30年,智慧还是没有超过毛XX,还是要在航空系统以外搞大飞机,用的还是老人家的那套办法,还是 鲁迅 先生的那句老话:苍蝇转了一个圈又回来鸟.
看了文章,J13也有不少技术积累,期待从J13的技术积累中也能产生一款不错的战斗机
俺一直也很奇怪,TG咋就不搞个技术试验机呢?
貌似主要是说有要技术验证机,必须的
技术积累是靠不断地实践,不能一味的跟着别人屁股后转,否则永远别想着可以超越人家。
钱啊,你以为TG不知道搞技术验证机的好。当年国贫民穷,没钱啊。不要忘了,USSR可不是被敌人的武力,而是被什么干掉的来着?

没有过去若干年砸下的这么多资源,你以为少数几个人凭借个人理想,军事工业就可以突然的全面开花了?
J20(姑且这么叫)本身就是一架技术验证机,还会有其他的技术验证机飞,诸君可以拭目以待。最后的定型新产品在外形上可能还会有些变化,内部航电和发动机就不用说了。大家都在找J20的弹仓,其实01架没有不是没有开弹仓,而是本身就没有设置弹仓,因为它的任务主要是进行气动和隐身测试。
技术验证机TG还是有的吧?我记得歼7歼8都改过一些验证机

钱啊,你以为TG不知道搞技术验证机的好。当年国贫民穷,没钱啊。不要忘了,USSR可不是被敌人的武力,而是被 ...
ajshoes 发表于 2011-2-4 22:25



    恩,关于验证机的看法考虑到那些年代小白兔自身的情况写的是有点主观。
不过作者心情可以理解。以俺们小白这个发展态势,未来验证机项目做为技术验证和贮备是应该有计划成系统的开展的。
我们既然这么幸苦赶上了,那么更应该为将来的超越做准备。
钱啊,你以为TG不知道搞技术验证机的好。当年国贫民穷,没钱啊。不要忘了,USSR可不是被敌人的武力,而是被 ...
ajshoes 发表于 2011-2-4 22:25



    恩,关于验证机的看法考虑到那些年代小白兔自身的情况写的是有点主观。
不过作者心情可以理解。以俺们小白这个发展态势,未来验证机项目做为技术验证和贮备是应该有计划成系统的开展的。
我们既然这么幸苦赶上了,那么更应该为将来的超越做准备。
拜读完毕,一口气,谢谢楼主
可能是验证机,原型机还要改动不小啊~
鱿鱼卷 发表于 2011-2-4 16:41


有这么想当然的吗-------   “ 如果当年歼9,歼13做个技术验证机的话,运10也不下马,航空工业肯定比现在要好得多”----------当初国家穷到为了运十的三千万试飞款,都要向财政部请示。现在别说三千万,就是三个亿,一个企业都能拍板了。说白了,J9/J13/Y10,都是死于国家太穷。看看现在,一个J20已经投入的研发经费就是80亿元,整个项目完成超过百亿是肯定的。这也就现在负担得起。
验证机是验证创新技术的,美帝和苏联是技术发展的领导者,验证机自然就需要很多,而中国在后面拼命跟着跑,哪有时间和精力看一下有没有别的路,拿验证机来说事,而且将所有原因都归结于它,实在是淡疼。另外你不知道的东西不等于它不存在,中国的技术验证机没有那么多,但也不是没有,关键的技术都已经在别的机验证过了,原型机本身则是一架综合验证机,看各人的理解咯
唧唧复唧唧 发表于 2011-2-5 01:18

我看不是钱的问题,是战略眼光问题。运10下马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