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之星”闪耀中航工业峰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0:00:33
2010年年底,《中航工业通讯》刊发“航空之星”特刊,隆重推出中航工业 26位在不同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中国航空报》、《航空快讯》也设置专栏对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连续报道。他们是几十万航空人的杰出代表和光辉榜样,是中国航空人的骄傲,也是共和国航空工业的脊梁。他们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中航工业2011年度峰会,成为中国航空工业辽阔天幕上一组闪耀的群星,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

  他们是歼10试飞总师周自全、天马微电子公司总裁刘瑞林、天马微电子股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顾铁、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杨伟、中航工业陕飞副总经理欧阳绍修、中航工业直升机所总设计师吴希明、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尹泽勇、西飞国际国航总厂工人薛莹、导弹院“鲁宏勋”班班长鲁宏勋、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孙聪、中航工业成都所副所长聂海涛、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赖伟宣、中航工业一飞院副院长唐长红、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副总设计师李家云、飞亚达公司董事总经理徐东升、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副总师徐朝梁、中航工业成飞车工张林、L15总设计师张弘、飞亚达董事总经理方娟、中航技总经理马志平、深圳中航总经理由镭、中航工业沈飞民机总经理庞真、中航工业导弹院副院长樊会涛、中航工业西飞总工程师何胜强、中航工业西飞副总经理孟建、东安公司车工王英武。

  在峰会特设的铺着红地毯的“星光大道”上,英模的稳健身影和贴着照片的背板交相辉映,成为2011年度中航工业峰会一道靓丽的风景。

  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2010年年底,《中航工业通讯》刊发“航空之星”特刊,隆重推出中航工业 26位在不同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中国航空报》、《航空快讯》也设置专栏对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连续报道。他们是几十万航空人的杰出代表和光辉榜样,是中国航空人的骄傲,也是共和国航空工业的脊梁。他们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中航工业2011年度峰会,成为中国航空工业辽阔天幕上一组闪耀的群星,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

  他们是歼10试飞总师周自全、天马微电子公司总裁刘瑞林、天马微电子股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顾铁、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杨伟、中航工业陕飞副总经理欧阳绍修、中航工业直升机所总设计师吴希明、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尹泽勇、西飞国际国航总厂工人薛莹、导弹院“鲁宏勋”班班长鲁宏勋、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孙聪、中航工业成都所副所长聂海涛、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赖伟宣、中航工业一飞院副院长唐长红、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副总设计师李家云、飞亚达公司董事总经理徐东升、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副总师徐朝梁、中航工业成飞车工张林、L15总设计师张弘、飞亚达董事总经理方娟、中航技总经理马志平、深圳中航总经理由镭、中航工业沈飞民机总经理庞真、中航工业导弹院副院长樊会涛、中航工业西飞总工程师何胜强、中航工业西飞副总经理孟建、东安公司车工王英武。

  在峰会特设的铺着红地毯的“星光大道”上,英模的稳健身影和贴着照片的背板交相辉映,成为2011年度中航工业峰会一道靓丽的风景。

  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林左鸣、李玉海陪同空军副司令员景文春走过中航工业峰会“星光大道”,观看“航空之星”介绍

群“星”闪耀的《中航工业通讯》封面。

王英武在“星光大道”上。
1月的北京寒风料峭,但是中航工业2011年度峰会现场洋溢着春的气息,每一位会议代表的脸上都挂着欣喜的笑容。

    不仅是一年一度的盛会使老朋友们又有了见面机会,而且每个航空人都自豪于航空工业“十一五”的成就。

    中航工业2011年度峰会规模空前,除了北京云湖主会场外,还在各地设立了85个分会场,参会代表达到1500名。中航工业“风云人物”、“航空之星”从星光大道的红地毯上徐徐步入会场,一时间,中航工业年度峰会“风云际会,星光闪耀”。

    “航空之星”王英武:来自中航工业东安。记者在星光大道的红地毯上截住他提出采访时,第一次参加峰会的王英武显得非常腼腆。他说身为一线工人,能够参加集团公司峰会感到很荣幸,同时也非常兴奋;在以众多企业老总为主的代表中,作为工人代表参会感到很意外。

    “航空之星”孟建:号称自己一个月环球飞行一圈,现为FACC公司中方总经理,常驻奥地利。记者抓住孟建让他在自己的“明星牌”前留影。孟建告诉记者,作为总部在奥地利、在香港上市、在上海等地都有客户的国际公司的领导,出差是极为平常的,特别是FACC还要不断拓展新的业务。他这次参加峰会最关心的是“走出去”战略,因为这直接关系到FACC今年的工作安排。孟建说,听了林左鸣总经理的工作报告感到极为振奋,因为报告对“走出去”战略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特别是提到了市场的国际化、技术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他说,我们的工作主要涵盖了资本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这样我们更加有信心了,更加坚定了发展目标,并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航空之星”和中航工业“风云人物”的双栖明星薛莹,非常爽快地接受了记者采访。说起薛莹,真的是中航工业的风云人物,当年温家宝总理到西飞考察就曾经与她亲切握手,赞扬她是“世界劳模”。但她很谦虚地说,我所从事的是和美国波音公司合作生产的737-700 垂直尾翼前缘的装配工作,我的工作很平凡,其实和“风云人物”还是有差距的,这次获奖是对我的团队、更是对西飞的认可。他说,获奖只是对过去成绩的认可,更多的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带领好我的团队,用航空人的责任心,践行航空报国的使命。

    “航空之星”尹泽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信奉,搞航空发动机就要“严慎细实,臻于至善”,而一向低调行事的他,对于记者的采访回答简洁有力:“鼓励大,压力更大。”

    “航空之星”鲁宏勋:“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这些年一直星光熠熠,他曾说过:“岗位可以平凡,人生绝不可以平淡”。他说自己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峰会了,但是今年尤其兴奋。林左鸣总经理的工作报告振奋人心,在航空工业大发展的环境下,产业工人更应该提升自己科技生产的能力,努力钻研业务。

    “航空之星”张弘:L15总设计师,身材虽然不高大,但是他托起的却是翱翔蓝天的战鹰。他说,在听了林左鸣总经理的工作报告后内心很是振奋,更加感受到肩上担子的沉重,2011年洪都一定迎难而上,完成任务。

    付舒拉:中航工业副总经济师,身兼中航工业发动机公司和经济技术研究院的董事长。他表示,现代企业制度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现在集团公司党组决心很大,但是在推进过程中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集团层面来看,各单位情况不一样,所以我认为应分类来推进。例如有的比较成熟的企业考虑的是如何把现代企业制度搞好;而有的新组建公司考虑的应该是怎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有一些单位,我认为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确实还缺少一些条件。但不管如何,这件事只要往前走,都会是有意义的。最近我们开了董监办述职会,我认为现代企业制度还是在推进,应该看到成绩。有问题不怕,往前走,一边走一边暴露问题,我认为从长远来讲这是一个方向。现在我们要改变一些习惯,同时,从总部到基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要有所改变,所以要克服习惯势力还要有许多路要走。

    白长义:中航工业试飞院党委书记。很有镜头感的白书记很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而且是在寒风中。他说,从 2007年集团公司第一次峰会,一年比一年办得好、办得有特色,特别是在云湖度假村的新区投入使用后,峰会显得更加大气。今年峰会 “聚焦主题,给力主线”的主题令人倍感振奋,意义深远。这次峰会是全行业的鼓劲会、动员会,更是一个励精图治、全力以赴的宣誓大会。峰会报告指出,军品是安身立命之本,特别是在 “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全面推进的同时,如何更加关注军品任务的完成,在“战略空军、远洋海军”的要求下,对军品发展、改革发展、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陈锦:中航工业西控党委书记。他在参加完“非航空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论坛”后走进了报社的新闻工作间。他说,上午听了林左鸣总经理的工作报告,下午参加了非航空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论坛后感受到企业只有用商业运作模式做大、做好、做出效益,才能使航空产品进一步做强。目前,西控正是以创新性的商业运作模式与民营企业协作,在汽车立体车库等方面进行重组,通过控股方式、市场手段将20多种产品进行分类,与世界接轨,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

    刘宜国:中航工业特飞所党委书记。在峰会现场,记者采访了刘书记。他说,听过林左鸣总经理的报告后感觉集团公司过去5年发展得特别迅速,尤其是2010年实现了多个项目的重大突破,非常令人鼓舞。报告中阐述的“十二五”发展目标更加宏伟,特飞所在“十二五”期间将按照集团部署,努力完成“蛟龙”600、“海鸥”300的研制生产任务,在汽车零部件等非航空民品领域实现更大的跨越,以实际行动推进集团战略顺利实施。
航空工业完成重组整合

  · 跻身《财富》世界500强

  · “两融、三新、五化、万亿”战略深入推进

  · ……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不寻常的5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简称“中航工业”)航空武器装备研制整体水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集团公司整体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40余万航空人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中国航空工业展现在世人面前。

  记者从1月14日召开的2011年中航工业峰会上获悉,2010 “十一五”收官之年,中航工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55亿元,同比增长19.5%,利润105亿元,经济增加值超过40亿元。与2005年“十五”末相比,中航工业营业收入翻一番,跨入2000亿元企业俱乐部,利润增长320%;资产总额4832亿元,增长137%;2010年排名《财富》世界500强第330位。

  在“十一五”期间,按照中央决策,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实现了重组整合,确立了新的宗旨理念和发展战略,构建起母子公司管理体制。集团公司各项内部管理协调推进,多个工具广泛应用,管理水平显着提高。对内、对外合作不断深化,海外并购涉及金额近10亿美元。集团公司累计融资超过200亿元,上市公司市值超过2200亿元。

  在“十一五”期间,以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标志,中航工业科研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目前,中航工业已建成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8 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8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8个国防科技技术研究应用中心、1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8家博士后科研站及工作站。5年来,中航工业累计申请专利8720项,获得专利授权3313项。

  在“十一五”期间,中航工业非军品业务实现持续快速发展。MA系列民用飞机实现多型发展并批量交付,多个民机项目获国家立项或实现首飞;通用飞机加速发展,幸福航空有限责任公司(China Joy Air Co., Ltd.,简称“幸福航空”)成功运营;支持国产大型客机项目和ARJ21新支线飞机,推进大型客机发动机研制,转包生产从一般供应商向风险与收益共享伙伴转变。在非航空民品领域,专用车、汽车零部件、特种船舶制造、新能源、锻铸和液压、电子玻璃、磁悬浮列车、TFT-LED显示器等产业迅速发展;信托、租赁、贸易物流、高端咨询、工程和勘察设计、知识管理与文化传播、高端消费品与零售业务等业务增长显着。

  在“十一五”期间,中航工业党建、廉政建设、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开创了新的局面。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中航工业各级领导班子能力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更加市场化、国际化和年轻化,集团公司软实力显着增强,吴大观成为鼓舞激励全国各行业学习的新典型。

  在“十一五”期间,中航工业以实际行动履行肩负的社会责任。中航工业在北京奥运、国庆60周年阅兵、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组织全集团开展抗震自救并支持灾区重建,积极支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救灾工作;设立“蓝天骄子”爱心基金,成倍扩大金融危机时期应届毕业生招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2010年“十一五”末,中航工业更是在航空武器装备研制、携手合作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军民结合全价值链协同发展、产融结合资本运作、再造魂魄推进改革、逆势而上产值收益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突破;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方面迈上了新台阶,在重点型号发展、对外合作融入世界方面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