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增刊日德兰一文的遗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25:55
这篇文章投出后一年终于刊出。感谢兵器杂志大的努力和厚爱。但是今天看到杂志后不觉深感遗憾。与原稿相比刊出的文章删除了很多篇幅,有些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主要部分也未能呈现出来。
这篇文章以Andrew Gordon的著作The Rules of The Game为蓝本,介绍了日德兰海战前卫战中两位英国指挥官的战术得失以及战前与战后两人及其支持者们的冲突。Gordon的著作是近三十年来有关一战英国海军史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08年兵器增刊维多利亚号事故的续篇,编译时也花了大量的心血。可能是由于篇幅缘故,兵器对文章作了大量的删减,特别是第一章和最后一章。这里我把删减最多的最后一章的完整篇幅贴出。这篇文章投出后一年终于刊出。感谢兵器杂志大的努力和厚爱。但是今天看到杂志后不觉深感遗憾。与原稿相比刊出的文章删除了很多篇幅,有些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主要部分也未能呈现出来。
这篇文章以Andrew Gordon的著作The Rules of The Game为蓝本,介绍了日德兰海战前卫战中两位英国指挥官的战术得失以及战前与战后两人及其支持者们的冲突。Gordon的著作是近三十年来有关一战英国海军史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08年兵器增刊维多利亚号事故的续篇,编译时也花了大量的心血。可能是由于篇幅缘故,兵器对文章作了大量的删减,特别是第一章和最后一章。这里我把删减最多的最后一章的完整篇幅贴出。


四、        荣誉与责任
    海战结束后不久,贝蒂致信伊文-托马斯对他在战斗中的表现大加赞赏,“从我的心底感谢你的英勇和有力的支持”,并对5BS遭受的损失表示慰问。还有传言说贝蒂曾在BCF的军官会议上命令BCF的军官在路上遇到5BS的同僚时要致敬以示感谢。杰利科和伊文-托马斯的老上级,前地中海舰队司令卡尔姆-西默尔爵士给他的两位爱将写信,说整个海战中杰利科的指挥堪称“卓越”,同时为伊文-托马斯的表现感到骄傲。杰利科与贝蒂也相互致信恭维对方的表现。1916年8月,英国对日德兰海战中的将士论功行赏。伊文-托马斯和白金汉都被授予骑士二级勋章(KBC),胡德和阿布斯诺特也被追授KBC。古迪纳夫晋升少将。贝蒂被授予骑士大十字勋章(GCB),不过他对手下诸多将领未获奖励而忿忿不平。
     实际上杰利科和贝蒂的矛盾在海战结束后不久就重新爆发。贝蒂仍坚持要将5BS归入BCF。他认为如果没有5BS的支持BCF可能已被德国舰队歼灭,更不可能将舍尔成功引向杰利科。而杰利科再次拒绝了,“第五战列舰中队的速度无法摆脱德国第三战列舰中队,因此不能作为战列巡洋舰队的支援力量远离主力舰队。”在6月25日杰利科、贝蒂和第一海军大臣出席的会议上,杰克逊站在了杰利科一方。虽然争执暂时停止了,但贝蒂知道自己的机会即将到来。1916年11月底,杰利科被任命为第一海军大臣,接替杰克逊。他推荐大舰队参谋长,也是自己的妹夫麦登(Charles Madden)中将接任大舰队司令。但海军大臣贝尔福(Arthur Balfour)还是将贝蒂推上了这个位置。大舰队上下将杰利科的离去和贝蒂的到来视为双重损失。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贝蒂来到斯卡帕湾的那天在副司令伯尔尼中将的命令下所有官兵才对新司令发出欢呼,更不用说其隆重程度根本不能和杰利科离开时得到的盛大欢送仪式相比。杰利科能做的是将一些亲信带走,伯尔尼也来到海军部担任第二海军大臣;“铁公爵”号舰长德雷尔和“厌战”号舰长菲利普茨也被调到海军部任职。杰利科还将BCF从fleet降格为force。但是这只具有象征意义,因为整个大舰队都已经是贝蒂的了。贝蒂任命麦登为他的副司令,斯特迪和伊文-托马斯都留任原职。他用达达尼尔战役指挥官德罗贝克代替杰拉姆担任第二战列舰中队司令;原1BCS司令布洛克担任大舰队参谋长;原2BCS司令白金汉担任BCF司令。伊文-托马斯在舰队中失去了给他最强支持的上司,不过他和斯特迪一样都接受了这样的结果并表示对新司令充满信心。
    对于伊文-托马斯的支持,贝蒂的回报证明他的感谢信完全只是一番客套,因为新的大舰队司令坚持要“伊丽莎白女王”号作他的旗舰。“铁公爵”号的官兵从来都没有失去对杰利科的忠诚,贝蒂在他们眼中只是个令人讨厌的暴发户。贝蒂也知道这一点,但他要将将旗移到QE号上却遭到了包括他的一些亲信在内的许多人的反对。贝蒂占用的资源过于宝贵,这将使皇家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中队处于只有4艘甚至3艘战列舰可用的状态。有人劝贝蒂选一艘新服役的,火力防护与QE级相当,只是航速稍低的“复仇”级战列舰当旗舰,但被他拒绝了。1917年2月16日,贝蒂的将旗在“伊丽莎白女王”号上升起,他还将原“狮”号舰长查特菲尔德带来替换了对伊文-托马斯忠心耿耿的舰长霍普(George Hope,他随即被杰利科调至海军部任作战处处长)。老实低调的伊文-托马斯对此没有提出任何抗议。但是新旗舰对贝蒂的冷谈气氛随处可见,就连从“狮”号一同调来的当时年仅16岁的路易斯王子(后来的蒙巴顿男爵)都能感到自己在5BS的官兵那里不受欢迎。
    贝蒂改造大舰队的步伐没有因为他不受欢迎而减慢。首先他的一些亲信以及反对杰利科的部分军官如普伦基特、斯特迪等人写了一系列文章抨击杰利科的战术思想。GFBO中那些严格按司令意图和信号进行航渡、侦察、队形展开、齐射等内容受到严厉的指责。这些文章呼吁放弃死板的战术,在训练和作战中赋予中队指挥官和舰长更多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1917年3月,贝蒂将一份“大舰队作战指导”(GFBI)下发各级指挥官。GFBI实际上以BCFO为基础,突出了与BCFO的不同之处,特别是运用火力分散战术和鼓励指挥官可按对战斗态势的预判灵活执行命令,这些都是原来杰利科严令禁止的。贝蒂让各中队和分队指挥官单独带队出海训练,体会贯彻他的战术思想。同时贝蒂采取措施提高分队火力的集中性。首先是各舰随旗舰闪光灯信号同时齐射,后来使用低功率短距离无线电指挥统一射击,大大提高了战列舰分队(4艘)齐射的命中率。1918年1月1日,贝蒂颁布了全新的GFBI和另一部“大舰队机动训令”(GBMO)全面代替了BCFO。虽然这两部训令并没有彻底颠覆杰利科总的战术思想,但的确大大强调了发挥各级指挥官的主动性,要求他们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做出自主决定,减少对旗舰信号的依赖性,同时增加无线电通讯的使用力度。在日德兰海战白天的战斗中,每隔61秒就会有一条命令性旗语从各级旗舰上升起,这其实代表着一种低效的指挥。在贝蒂的指挥下,大舰队在大战结束前的确发生了一些革新性的变化,贝蒂的威望也有很大提升。
贝蒂和伊文-托马斯的上下级关系在大战的剩余时间内还算正常。唯一不愉快的事件是1917年6月伊文-托马斯的老朋友国王乔治五世访问大舰队,在“伊丽莎白女王”号上进行授勋仪式。当国王准备向伊文-托马斯授勋时贝蒂突然快步上前将自己的佩剑塞给了国王,在众人的惊愕当中,乔治五世只好用贝蒂的剑为伊文-托马斯完成了授勋仪式。一些人认为贝蒂此举是在向伊文-托马斯致敬,但更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冒犯和对伊文-托马斯的贬低。1917年底,杰利科因在反潜战中坚持不肯采用护航体制而被解职,1918年10月已成为中将的伊文-托马斯也离开了大舰队处于半薪离职状态。只有贝蒂作为现役军官和大舰队司令接受了德国公海舰队的投降。不过大战结束才意味着对日德兰海战争论的开始。
1919年4月3日,48岁的贝蒂成为皇家海军史上最年轻的海军元帅。杰利科也同时晋升海军元帅。不过贝蒂的元帅旗只在“伊丽莎白女王”号上飘扬了四天,大舰队被解散了。随后贝蒂和家人一起来到法国,作为英雄与众多政客、将军和外交官会面。因为海军部拒绝为贝蒂夫人的女佣支付旅行费用,贝蒂接受了法国政府提供的专列。然后他乘坐自己的私人游艇“希拉”(Sheela)号畅游地中海。他的老旗尉官西默尔全程陪同,仿佛贝蒂家的一员。8月贝蒂和杰利科被加封贵族头衔。贝蒂被加封为“北海的贝蒂伯爵”,而杰利科是“斯卡帕的杰利科子爵”。这让杰利科的支持者忿忿不满,因为贝蒂的爵位比杰利科高一级,而且听起来好像他一直在海上拼杀而杰利科却整日在港内无所事事一样。贝蒂的名声不仅享誉欧洲,在遥远的美国他也是家喻户晓的英雄。这要归功于大战后期与皇家海军合作的美国海军将领对贝蒂的印象颇佳,当然他的美国妻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美国海军甚至按照贝蒂的穿着来改进自己的军服样式。
与此同时,第一海军大臣威姆斯(Rosslyn Wemyss)指定海军部航海处处长哈珀上校(John Harper)负责编写日德兰海战的官方报告。要求他只采用经证实的信息,只记述史实而不作评论和判断。哈珀立即着手这项工作,为了确定大舰队和BCF的导航准确性,他还派出一艘扫雷艇测量了“无敌”号残骸的精确位置以作参考。随后他收集分析了大量的官方报告、军舰日志和通讯记录。1919年10月,一份打印的哈珀报告被呈交海军部并被获准公开出版。但是11月1日贝蒂接替威姆斯担任第一海军大臣。随着和平的到来,人们对战争英雄崇拜的狂热渐渐消退,贝蒂也开始听到一些有关BCF在日德兰海战中表现的议论。其实重新审视海战全过程,不难发现BCF的几个主要失误:一、未能向杰利科及时报告舍尔的确切方位;二、信号失误和布阵失当导致未能对劣势之敌取得胜利;三、火炮射击效能过低。
    贝蒂当然阻止了哈珀报告的发表。他命令哈珀对报告做大量的修改,主要是删减有关大舰队战列舰队在海战中的作用并凸现BFC的功绩。贝蒂还指派他的亲信查特菲尔德(时任第四海军大臣,次年任海军助理参谋长)来“协助”哈珀进行修改工作,而西默尔再次承担了“信号”工作——担任哈珀和查特菲尔德之间的联络官。双方争执点很多,特别是BCF在战斗各个阶段的位置以及与德舰的距离,身为导航专家的哈珀自然不能容忍无视自己亲自勘查的数据而采信贝蒂提供的许多自相矛盾和明显错误的资料。特别是哈珀知道议会和媒体都已经知道了他是日德兰海战官方报告的编撰人,在皇家海军史上他将是这份报告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唯一负责人,因此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决不退让。读过报告的杰利科对哈珀表示了支持,另外海军大臣朗(Walter Lang)也站在哈珀一边,杰利科很快便前往新西兰任总督,鉴于身份他们都没有公开表态。公众和议会都对哈珀报告迟迟没有出台迷惑不解,一些报纸刊登文章攻击哈珀的能力,多方压力使他心力交瘁。不过哈珀此时还不是最痛苦的人。贝蒂听到越来越多的关于BCF信号收发失误的指责。他开始将矛头指向自己的旗尉官西默尔,对其越来越冷漠,甚至对人说西默尔使他“输掉了三场战斗”。1920年秋天西默尔中校不合时宜地向贝蒂提出希望娶海军元帅的侄女为妻遭到拒绝,据说贝蒂夫人还恶毒地侮辱了这位忠心耿耿地跟随贝蒂八年的军官。当年11月西默尔被打发到皇家游艇“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号上服役,他多年的上司、朋友和保护人已彻底抛弃了他。第二年五月他的精神崩溃了,在一年时间里他多次进出海军医院,终于在1922年9月因身体原因从海军退役。1922年10月7日凌晨4时,拉尔夫•西默尔独自离开在布里顿的住所,从离家不远的一处悬崖纵身跃入大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海军部官方报告迟迟未能出台的情况下,英国帝国国防委员会开始组织编纂官方的大战史。著名海军历史学家考伯特(Julian Corbett)受命负责海战部分的编写。海军大臣朗将一份没有出版的哈珀报告提供给考伯特作参考。同时海军部终于想出了解决哈珀报告的方法,这就是将哈珀踢开另起炉灶。海军部历史部门的德沃尔兄弟(Alfred Dewar和Kenneth Dewar,均为上校)开始编写一部所谓的日德兰海战分析报告,或称作参谋部评价。这份报告几乎完全按照贝蒂的授意来编写,着重突出了BCF在战斗中的作用,对杰利科的指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指责。1921年9月报告完成后海军部立即将它定为机密文件并封存。然后海军部训练与参谋委员会受命在此报告的基础上再编写一部公开发行的“海军部报告”(Admiralty Narrative)。考伯特爵士也被授权查阅德沃尔报告,他将其与哈珀报告作了对比,对前者的矛盾和错误大感迷惑,“越看越觉得怪异”。
    远在新西兰的杰利科几个月后才收到海军部报告的草稿。他愤怒至极并写了二十多页的修改意见发回伦敦。不过此时海军大臣已连换两任,1922年10月上台的埃默里(Leopold Amery)不像朗那样了解贝蒂和杰利科两派人马的恩怨,对第一海军大臣的专断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杰利科向埃默里多次通过电报和信函提出对海军部报告的批评。1923年7月他以辞去新西兰总督返回伦敦与贝蒂对质相要挟要求正式出版的海军部报告必须加上他的评论和意见。不过伦敦的回应是只采纳他极少几条意见,驳回了其他大部分修改内容。1922年9月备受尊敬的考伯特爵士的去世使杰利科少了一位最重要的支持者。当考伯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史出版时,海军部专门在书内加入了不对其内容负责的声明,并声称许多内容与海军部的官方观点相冲突。

四、        荣誉与责任
    海战结束后不久,贝蒂致信伊文-托马斯对他在战斗中的表现大加赞赏,“从我的心底感谢你的英勇和有力的支持”,并对5BS遭受的损失表示慰问。还有传言说贝蒂曾在BCF的军官会议上命令BCF的军官在路上遇到5BS的同僚时要致敬以示感谢。杰利科和伊文-托马斯的老上级,前地中海舰队司令卡尔姆-西默尔爵士给他的两位爱将写信,说整个海战中杰利科的指挥堪称“卓越”,同时为伊文-托马斯的表现感到骄傲。杰利科与贝蒂也相互致信恭维对方的表现。1916年8月,英国对日德兰海战中的将士论功行赏。伊文-托马斯和白金汉都被授予骑士二级勋章(KBC),胡德和阿布斯诺特也被追授KBC。古迪纳夫晋升少将。贝蒂被授予骑士大十字勋章(GCB),不过他对手下诸多将领未获奖励而忿忿不平。
     实际上杰利科和贝蒂的矛盾在海战结束后不久就重新爆发。贝蒂仍坚持要将5BS归入BCF。他认为如果没有5BS的支持BCF可能已被德国舰队歼灭,更不可能将舍尔成功引向杰利科。而杰利科再次拒绝了,“第五战列舰中队的速度无法摆脱德国第三战列舰中队,因此不能作为战列巡洋舰队的支援力量远离主力舰队。”在6月25日杰利科、贝蒂和第一海军大臣出席的会议上,杰克逊站在了杰利科一方。虽然争执暂时停止了,但贝蒂知道自己的机会即将到来。1916年11月底,杰利科被任命为第一海军大臣,接替杰克逊。他推荐大舰队参谋长,也是自己的妹夫麦登(Charles Madden)中将接任大舰队司令。但海军大臣贝尔福(Arthur Balfour)还是将贝蒂推上了这个位置。大舰队上下将杰利科的离去和贝蒂的到来视为双重损失。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贝蒂来到斯卡帕湾的那天在副司令伯尔尼中将的命令下所有官兵才对新司令发出欢呼,更不用说其隆重程度根本不能和杰利科离开时得到的盛大欢送仪式相比。杰利科能做的是将一些亲信带走,伯尔尼也来到海军部担任第二海军大臣;“铁公爵”号舰长德雷尔和“厌战”号舰长菲利普茨也被调到海军部任职。杰利科还将BCF从fleet降格为force。但是这只具有象征意义,因为整个大舰队都已经是贝蒂的了。贝蒂任命麦登为他的副司令,斯特迪和伊文-托马斯都留任原职。他用达达尼尔战役指挥官德罗贝克代替杰拉姆担任第二战列舰中队司令;原1BCS司令布洛克担任大舰队参谋长;原2BCS司令白金汉担任BCF司令。伊文-托马斯在舰队中失去了给他最强支持的上司,不过他和斯特迪一样都接受了这样的结果并表示对新司令充满信心。
    对于伊文-托马斯的支持,贝蒂的回报证明他的感谢信完全只是一番客套,因为新的大舰队司令坚持要“伊丽莎白女王”号作他的旗舰。“铁公爵”号的官兵从来都没有失去对杰利科的忠诚,贝蒂在他们眼中只是个令人讨厌的暴发户。贝蒂也知道这一点,但他要将将旗移到QE号上却遭到了包括他的一些亲信在内的许多人的反对。贝蒂占用的资源过于宝贵,这将使皇家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中队处于只有4艘甚至3艘战列舰可用的状态。有人劝贝蒂选一艘新服役的,火力防护与QE级相当,只是航速稍低的“复仇”级战列舰当旗舰,但被他拒绝了。1917年2月16日,贝蒂的将旗在“伊丽莎白女王”号上升起,他还将原“狮”号舰长查特菲尔德带来替换了对伊文-托马斯忠心耿耿的舰长霍普(George Hope,他随即被杰利科调至海军部任作战处处长)。老实低调的伊文-托马斯对此没有提出任何抗议。但是新旗舰对贝蒂的冷谈气氛随处可见,就连从“狮”号一同调来的当时年仅16岁的路易斯王子(后来的蒙巴顿男爵)都能感到自己在5BS的官兵那里不受欢迎。
    贝蒂改造大舰队的步伐没有因为他不受欢迎而减慢。首先他的一些亲信以及反对杰利科的部分军官如普伦基特、斯特迪等人写了一系列文章抨击杰利科的战术思想。GFBO中那些严格按司令意图和信号进行航渡、侦察、队形展开、齐射等内容受到严厉的指责。这些文章呼吁放弃死板的战术,在训练和作战中赋予中队指挥官和舰长更多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1917年3月,贝蒂将一份“大舰队作战指导”(GFBI)下发各级指挥官。GFBI实际上以BCFO为基础,突出了与BCFO的不同之处,特别是运用火力分散战术和鼓励指挥官可按对战斗态势的预判灵活执行命令,这些都是原来杰利科严令禁止的。贝蒂让各中队和分队指挥官单独带队出海训练,体会贯彻他的战术思想。同时贝蒂采取措施提高分队火力的集中性。首先是各舰随旗舰闪光灯信号同时齐射,后来使用低功率短距离无线电指挥统一射击,大大提高了战列舰分队(4艘)齐射的命中率。1918年1月1日,贝蒂颁布了全新的GFBI和另一部“大舰队机动训令”(GBMO)全面代替了BCFO。虽然这两部训令并没有彻底颠覆杰利科总的战术思想,但的确大大强调了发挥各级指挥官的主动性,要求他们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做出自主决定,减少对旗舰信号的依赖性,同时增加无线电通讯的使用力度。在日德兰海战白天的战斗中,每隔61秒就会有一条命令性旗语从各级旗舰上升起,这其实代表着一种低效的指挥。在贝蒂的指挥下,大舰队在大战结束前的确发生了一些革新性的变化,贝蒂的威望也有很大提升。
贝蒂和伊文-托马斯的上下级关系在大战的剩余时间内还算正常。唯一不愉快的事件是1917年6月伊文-托马斯的老朋友国王乔治五世访问大舰队,在“伊丽莎白女王”号上进行授勋仪式。当国王准备向伊文-托马斯授勋时贝蒂突然快步上前将自己的佩剑塞给了国王,在众人的惊愕当中,乔治五世只好用贝蒂的剑为伊文-托马斯完成了授勋仪式。一些人认为贝蒂此举是在向伊文-托马斯致敬,但更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冒犯和对伊文-托马斯的贬低。1917年底,杰利科因在反潜战中坚持不肯采用护航体制而被解职,1918年10月已成为中将的伊文-托马斯也离开了大舰队处于半薪离职状态。只有贝蒂作为现役军官和大舰队司令接受了德国公海舰队的投降。不过大战结束才意味着对日德兰海战争论的开始。
1919年4月3日,48岁的贝蒂成为皇家海军史上最年轻的海军元帅。杰利科也同时晋升海军元帅。不过贝蒂的元帅旗只在“伊丽莎白女王”号上飘扬了四天,大舰队被解散了。随后贝蒂和家人一起来到法国,作为英雄与众多政客、将军和外交官会面。因为海军部拒绝为贝蒂夫人的女佣支付旅行费用,贝蒂接受了法国政府提供的专列。然后他乘坐自己的私人游艇“希拉”(Sheela)号畅游地中海。他的老旗尉官西默尔全程陪同,仿佛贝蒂家的一员。8月贝蒂和杰利科被加封贵族头衔。贝蒂被加封为“北海的贝蒂伯爵”,而杰利科是“斯卡帕的杰利科子爵”。这让杰利科的支持者忿忿不满,因为贝蒂的爵位比杰利科高一级,而且听起来好像他一直在海上拼杀而杰利科却整日在港内无所事事一样。贝蒂的名声不仅享誉欧洲,在遥远的美国他也是家喻户晓的英雄。这要归功于大战后期与皇家海军合作的美国海军将领对贝蒂的印象颇佳,当然他的美国妻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美国海军甚至按照贝蒂的穿着来改进自己的军服样式。
与此同时,第一海军大臣威姆斯(Rosslyn Wemyss)指定海军部航海处处长哈珀上校(John Harper)负责编写日德兰海战的官方报告。要求他只采用经证实的信息,只记述史实而不作评论和判断。哈珀立即着手这项工作,为了确定大舰队和BCF的导航准确性,他还派出一艘扫雷艇测量了“无敌”号残骸的精确位置以作参考。随后他收集分析了大量的官方报告、军舰日志和通讯记录。1919年10月,一份打印的哈珀报告被呈交海军部并被获准公开出版。但是11月1日贝蒂接替威姆斯担任第一海军大臣。随着和平的到来,人们对战争英雄崇拜的狂热渐渐消退,贝蒂也开始听到一些有关BCF在日德兰海战中表现的议论。其实重新审视海战全过程,不难发现BCF的几个主要失误:一、未能向杰利科及时报告舍尔的确切方位;二、信号失误和布阵失当导致未能对劣势之敌取得胜利;三、火炮射击效能过低。
    贝蒂当然阻止了哈珀报告的发表。他命令哈珀对报告做大量的修改,主要是删减有关大舰队战列舰队在海战中的作用并凸现BFC的功绩。贝蒂还指派他的亲信查特菲尔德(时任第四海军大臣,次年任海军助理参谋长)来“协助”哈珀进行修改工作,而西默尔再次承担了“信号”工作——担任哈珀和查特菲尔德之间的联络官。双方争执点很多,特别是BCF在战斗各个阶段的位置以及与德舰的距离,身为导航专家的哈珀自然不能容忍无视自己亲自勘查的数据而采信贝蒂提供的许多自相矛盾和明显错误的资料。特别是哈珀知道议会和媒体都已经知道了他是日德兰海战官方报告的编撰人,在皇家海军史上他将是这份报告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唯一负责人,因此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决不退让。读过报告的杰利科对哈珀表示了支持,另外海军大臣朗(Walter Lang)也站在哈珀一边,杰利科很快便前往新西兰任总督,鉴于身份他们都没有公开表态。公众和议会都对哈珀报告迟迟没有出台迷惑不解,一些报纸刊登文章攻击哈珀的能力,多方压力使他心力交瘁。不过哈珀此时还不是最痛苦的人。贝蒂听到越来越多的关于BCF信号收发失误的指责。他开始将矛头指向自己的旗尉官西默尔,对其越来越冷漠,甚至对人说西默尔使他“输掉了三场战斗”。1920年秋天西默尔中校不合时宜地向贝蒂提出希望娶海军元帅的侄女为妻遭到拒绝,据说贝蒂夫人还恶毒地侮辱了这位忠心耿耿地跟随贝蒂八年的军官。当年11月西默尔被打发到皇家游艇“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号上服役,他多年的上司、朋友和保护人已彻底抛弃了他。第二年五月他的精神崩溃了,在一年时间里他多次进出海军医院,终于在1922年9月因身体原因从海军退役。1922年10月7日凌晨4时,拉尔夫•西默尔独自离开在布里顿的住所,从离家不远的一处悬崖纵身跃入大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海军部官方报告迟迟未能出台的情况下,英国帝国国防委员会开始组织编纂官方的大战史。著名海军历史学家考伯特(Julian Corbett)受命负责海战部分的编写。海军大臣朗将一份没有出版的哈珀报告提供给考伯特作参考。同时海军部终于想出了解决哈珀报告的方法,这就是将哈珀踢开另起炉灶。海军部历史部门的德沃尔兄弟(Alfred Dewar和Kenneth Dewar,均为上校)开始编写一部所谓的日德兰海战分析报告,或称作参谋部评价。这份报告几乎完全按照贝蒂的授意来编写,着重突出了BCF在战斗中的作用,对杰利科的指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指责。1921年9月报告完成后海军部立即将它定为机密文件并封存。然后海军部训练与参谋委员会受命在此报告的基础上再编写一部公开发行的“海军部报告”(Admiralty Narrative)。考伯特爵士也被授权查阅德沃尔报告,他将其与哈珀报告作了对比,对前者的矛盾和错误大感迷惑,“越看越觉得怪异”。
    远在新西兰的杰利科几个月后才收到海军部报告的草稿。他愤怒至极并写了二十多页的修改意见发回伦敦。不过此时海军大臣已连换两任,1922年10月上台的埃默里(Leopold Amery)不像朗那样了解贝蒂和杰利科两派人马的恩怨,对第一海军大臣的专断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杰利科向埃默里多次通过电报和信函提出对海军部报告的批评。1923年7月他以辞去新西兰总督返回伦敦与贝蒂对质相要挟要求正式出版的海军部报告必须加上他的评论和意见。不过伦敦的回应是只采纳他极少几条意见,驳回了其他大部分修改内容。1922年9月备受尊敬的考伯特爵士的去世使杰利科少了一位最重要的支持者。当考伯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史出版时,海军部专门在书内加入了不对其内容负责的声明,并声称许多内容与海军部的官方观点相冲突。
上将伊文-托马斯于1921年3月上任位于查塔姆的诺尔海军基地司令。在之后近两年时间内并没有参与到日德兰报告的争议中去,主要是因为海军部根本没有就此向他征询任何意见。不过杰利科等人已多次警告他报告中将出现对他极为不利的内容。1923年4月按耐不住的伊文-托马斯开始亲自或派自己的参谋长向海军大臣解释关于5BS和BCF在海战中的协同问题,特别指出海军部报告中应说明“狮”号在信号上的失误是造成5BS未能及时对贝蒂提供支援和后来未能及时撤退的重要原因。埃默里的答复是推搪与拖延。杰利科对他朋友受到的不公待遇大为光火,1923年11月他提出的修改关于5BS表现的意见被驳回后愤怒地说:“海军部说‘狮’号在与‘巴勒姆’号相遇之前就已降下了转向16罗经点的旗语,还说他们有确实的证据,可却没有向我提供过这一证据!”
    温和内向的伊文-托马斯知道一旦激化与海军部的矛盾将影响皇家海军的团结与形象,不过为了给自己和第五战列舰中队正名,他还是要再做一次尝试。1923年12月3日伊文-托马斯到海军部面见埃默里。他后来回忆说当他正要走进海军大臣办公室时,贝蒂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出现”并跟着他进了埃默里的办公室,然后借口要和海军大臣商谈要事不顾伊文-托马斯的坚持连推带搡地将他赶了出去,而目睹这一情景的埃默里竟然没有做任何干涉。虽然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我们现在只能在伊文-托马斯的回忆中找到,没有其他来源证实,但贝蒂和他之间的确可能出现了一些肢体冲突。愤怒屈辱而又沮丧的伊文-托马斯下午刚回到查塔姆就病倒了。四个月后他因健康原因退役并在之后两年半时间内一直处于虚弱和心力交瘁的状态。伊文-托马斯原定在1924年接受国王颁予的骑士大十字勋章(GCB),不过他的身体过于虚弱无法成行。而就在他精神崩溃三天后,杰利科还从新西兰向海军部发了一封电报指责“狮”号没有及时降下令5BS转向的信号旗和没有用灯光和无线电确认命令等一系列失误,并引用德国方面的评论证明5BS在海战中精准的炮术。那时候杰利科还不知道他的朋友在海军部的遭遇。当然这一尝试仍然没有任何效果。
    1924年6月海军部报告终于公开出版。杰利科的意见竟被编成附录附在最后面,而且字句间还插有倾向于贝蒂的反驳注释。而医生则没有允许病中的伊文-托马斯阅读这本书。1925年5月2日健康状态好转的伊文-托马斯终于前往白金汉宫觐见国王乔治五世并接受GCB勋章。两个老朋友进行了30分钟的私人谈话,尽管国王对伊文-托马斯的遭遇十分同情和理解,但为了海军和国家的利益他还是劝说老友勿将矛盾公开化。伊文-托马斯接受了国王的建议,在此后近两年中他一直过着田园生活,尽量避开报纸上关于日德兰海战的议论,直到1927年初邱吉尔的大战回忆录《世界危机 1916-1918》的出版。在这本回忆录中邱吉尔对伊文-托马斯的指挥和5BS的表现大加指责,而几乎没有提到贝蒂在前卫战中的错误。对5BS过迟向北转向他甚至嘲讽说:“或许因为这位海军少将(伊文-托马斯)缓慢地加入战斗,所以他也想缓慢地撤出战斗。”伊文-托马斯终于爆发了,他给泰晤士报写了一封长信并于1927年2月16日发表。信中他驳斥邱吉尔不了解海战真实情况就闭门造车。他站在5BS和大舰队的立场上介绍了当时的战况,并且第一次公开指出关键时刻贝蒂在信号发送方面的失误。他还披露海军部在编写海战报告的过程中从未征询过他的意见。伊文-托马斯的反驳立即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些海军军官也发表文章驳斥邱吉尔。报纸评论也将矛头指向贝蒂,质问海军部到底在哈珀报告事件中隐瞒了多少内幕。已从海军退役的哈珀也发表了长篇文章披露自己在编写日德兰海战报告时受到来自上层的压力。他还声称将很快出版根据哈珀报告撰写的著作《日德兰真相》。海军部对伊文-托马斯的公开信不作评论,但迫于压力在《日德兰真相》出版的同时公开了哈珀报告。同年7月,杰利科的妹夫麦登继任贝蒂成为第一海军大臣,这场争论也终于以杰利科派的胜利而告终。
    1928年5月31日,海军中将克莱格在日德兰海战12周年之际给他的前中队司令写信,“以12年前的日德兰之夜向你致敬。”整整3个月后,66岁的伊文-托马斯在贝特福德郡的考普尔(Cople)去世。第二年杰利科被告知伊文-托马斯当年出生的庄园已被当地政府买下成为公园,以纪念战争死难者和伊文-托马斯。杰利科回应说:“如果我在大舰队有一位忠诚和卓越的支持者,从来没有令人失望,有着超众的指挥能力并且率领他的战舰成为大舰队之楷模,这个人就是海军上将伊文-托马斯爵士。”1935年11月20日,76岁的杰利科去世。葬礼那天冬雨绵绵,寒气逼人。尽管贝蒂当时正患感冒,他仍坚持到场并担任抬棺人。4个月之后年仅65岁的贝蒂也去世了。他和杰利科后来都被安葬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棺木距纳尔逊的安息之处近在咫尺。

    1916年5月31日黄昏时分,日德兰战场上暮色低垂。皇家海军战列舰队正展开海战史上最强大的一条战列线轰击德国公海舰队。在这条战列线的末端,刚刚赶到的“巴勒姆”号主桅顶上还挂着那副已被硝烟熏染变色的婚礼花环,她紧随前方的七炮塔战列舰“阿金库尔”号用全部主炮向右舷齐射;在战场的西面,被重创的“厌战”号正颠簸着离开战场,没人会想到和她之后30年的传奇经历相比,她刚刚逃离的是最接近覆灭的一次险境;在战列线中央位置的“本博”号战列舰上,海军军校生狄金森正通过炮塔潜望镜向外观望,英国战列巡洋舰队刚刚急速驶过他的视野,但狄金森不解为什么没有看到他兄弟所在的“玛丽女王”号;在双方战列舰队之间的海面上,英国第十三驱逐舰支队的“昂斯洛”号(HMS Onslow)驱逐舰抵近到距德舰仅5500米的距离上发射完鱼雷,正向自己主力的方向高速撤退,她奇迹般地逃离火网,而舰长托维(John Tovey)少校25年后作为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司令指挥击沉了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在战场的东北方向,刚刚投入战斗的“无敌”号战列巡洋舰在胡德少将的率领下正用305毫米主炮向“吕措夫”号齐射。

    日德兰海战的大幕尚未完全拉开,但高潮已过。
原来楼主就是作者啊
感谢楼主让我们看到全文,真不明白兵器是怎么想的。买完今年增刊明年就不准备买了,虽然已经买了10年多,从99年创刊到现在,一期不拉。今年也斗争了很久,犹豫了很久,兵器的轨迹就像一条下降通道,还是舍弃掉吧,实在没什么吸引的了。
感谢作者
支持黄潜!
谢谢楼上几位。
Gordon著作的重要性在于他对海战史实从信号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种分析我认为他并没有发掘更多新的资料,但是却总结了几乎所有的有关日德兰海战的回忆录和相关重要著作,从那些纷乱的描述中对前卫战的各个重要节点进行了精确地“澄清”,从而为他的信号问题的结论服务。另一方面他对战前特别是战后双方对战术得失的争论做了描述,这里我认为他发掘了不少新的史料,首次全面揭示了伊文托马斯和贝蒂在他们余生中的激烈冲突。历史是人创造的,Gordon唏嘘的不是英德的胜负,也不是技术兵器的运用,而是将历史人物模糊的面孔清晰地再现后的那种感慨。历史学家不仅应该关注武器对历史的影响,更应该关注驾驭这些武器的人们的命运。我希望编辑们也能注意到这一点。
Arthur Mader之后,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海军历史方面研究贡献最大的我想只有三人, 英国的Nicholas Lambert和Andrew Gordon, 以及美国的Jon Sumida。他们每个人虽然都有不少论文发表,但奠定他们成就的是他们各自撰写的一部著作。之后他们再无相关专著出版, Sumida已将研究方向转到克劳塞维茨和一战大战略上。海军史研究不只是搞兵器谱,Gordon在海军史方面的地位和那位搞了N本万人景仰的X宝书的教授比如何呢?上面几位选择的道路难在哪里?历史研究的突破在于推出有新意的观点或者是新发掘的史实,两个工作都已经越来越难了。前者需要海量的阅读和敏锐的视角,后者需要故纸堆里的耐心和运气(你能拿到以前从未开放的某个官方档案室的钥匙或者拿到某个历史人物第N代孙子哪儿保存的他一捆旧私信吗?)。老的观点一旦形成了所谓“主流”,要想撼动是很难得。John Brooks想翻Pollen的案,结果大家也看到了。
不过我只想关注人。有卡莱尔式的英雄情结,冰冷的史实冷却不了今人对历史人物的热情。就像现在的海军文献对纳尔逊战术的质疑也在力图突破颂歌浮现出来,但他的历史地位无可撼动,永远像爱玛形容他的那样:“如果我是英格兰的国王,我会送给你最高贵的礼物——纳尔逊公爵、尼罗河侯爵、阿布基尔伯爵、金字塔子爵、鳄鱼男爵和胜利王子。你的子孙后裔都将拥有这些称谓。你的雕像应该用纯金制成并且安放在伦敦的市中心!”
也许过段时间能将全文在网站上发布?
只少三个月后
全文迟早要挂出来的。
兵器责任编辑看来太注重图片,没有领会文字和态势图的重要性,为了页数限制,把重要的信息浪费给了那些老老照片。原文近三万字,不知还剩下多少。
看得出兵器方面的修改违背了楼主以及文章本身的立意和定位,文章内容偏重对脉络的梳理和细节的挖掘,似乎和《兵器》目前的文章深度和主体阅读群的要求水准不太合拍, 作为军事爱好者建议有类似题材时可以考虑《战研》、《战舰》,无论从篇幅、氛围还是细节考证来说都要比《兵器》更适合,虽然这还是增刊。
支持楼主
此文放在战研或突击上发表或更好
回复 15# marcofoo0901
LZ还在美国吗?:lol

这篇文章投出后一年终于刊出。感谢兵器杂志大的努力和厚爱。但是今天看到杂志后不觉深感遗憾。与原稿相比刊 ...
yellowsubmarine 发表于 2010-12-12 20:13


阁下是杨先生?久仰,先致问候。
您当时在现代舰船中的英国战后(二战后)的水面战斗舰之文,本人非常喜欢。
这篇文章投出后一年终于刊出。感谢兵器杂志大的努力和厚爱。但是今天看到杂志后不觉深感遗憾。与原稿相比刊 ...
yellowsubmarine 发表于 2010-12-12 20:13


阁下是杨先生?久仰,先致问候。
您当时在现代舰船中的英国战后(二战后)的水面战斗舰之文,本人非常喜欢。
马克一下,等楼主全文。
回复 1# yellowsubmarine


    1916年5月31日黄昏时分,日德兰战场上暮色低垂。皇家海军战列舰队正展开海战史上最强大的一条战列线轰击德国公海舰队。在这条战列线的末端,刚刚赶到的“巴勒姆”号主桅顶上还挂着那副已被硝烟熏染变色的婚礼花环,她紧随前方的七炮塔战列舰“阿金库尔”号用全部主炮向右舷齐射;在战场的西面,被重创的“厌战”号正颠簸着离开战场,没人会想到和她之后30年的传奇经历相比,她刚刚逃离的是最接近覆灭的一次险境;在战列线中央位置的“本博”号战列舰上,海军军校生狄金森正通过炮塔潜望镜向外观望,英国战列巡洋舰队刚刚急速驶过他的视野,但狄金森不解为什么没有看到他兄弟所在的“玛丽女王”号;在双方战列舰队之间的海面上,英国第十三驱逐舰支队的“昂斯洛”号(HMS Onslow)驱逐舰抵近到距德舰仅5500米的距离上发射完鱼雷,正向自己主力的方向高速撤退,她奇迹般地逃离火网,而舰长托维(John Tovey)少校25年后作为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司令指挥击沉了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在战场的东北方向,刚刚投入战斗的“无敌”号战列巡洋舰在胡德少将的率领下正用305毫米主炮向“吕措夫”号齐射。

  每当读起这样的文字 总感慨一下命运的多变~~~~   谢谢LZ ~~~~
感谢楼主
回复 16# xuds


    我不是LZ啊
看看再说
对贝蒂不大公平——典型的体制问题,大舰队指挥官的要求是沉着稳定,而前卫战巡舰队指挥官的要求是大胆进取,要这两者配合,谁来协调他们呢??皇家海军当时的制度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通过楼主的描述,我不得不说,楼主,你投错刊物了
类似文章,你应该投给《突击》或者《战研》
期待有一天能全文拜读
兵器的增刊,还是三突的那期最给力啊
谢谢楼主
三突那期,作者说老太太把战例全给删了
已入手,准备拜读~~谢谢LZ的创作和补充~~:handshake
我是本垒打 发表于 2010-12-13 14:30 就是那个指着德械师说是纳粹的那个老太太?
感谢作者.不知何时能看到全文?
回复 5# xuh98


    严重的同感,好好地文章呀!今年的增刊太失望了,连看的欲望都没有。楼主下次转投战研吧!
说实话,日德兰还是《巡航者》上那篇算是中国军刊少有的经典之作啊
M551专题,其实也被砍掉了一多半,原稿有5万4千字,
长篇大论还是不要发兵器
我把楼主的补充的文章打出来了,夹在增刊里。
贝蒂怎么死的这么早,65岁就挂了???
《兵器》这样的刊物适合七八千字的文章,最做一万字。
刚刚拜读完,兵器删得太离谱了,很多地方跳跃感太强了,看了楼主的未删节版才清楚。兵器太堕落了。
mikasa 发表于 2010-12-13 07:25 PM


    省吃俭用一个月买那本巡航者那可是当时初二的我最明智的选择
yellowsubmarine 发表于 2010-12-12 08:13 PM


    您就是杨坚大大?!!!!!!!!
膜拜您七年了!!!!!
看您在兵器上的文章长大的!!!!!!!!
让我彻底喜欢上了舰船!!!!!!!
现在还记得您的那篇胡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