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物价指数"冰火两重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4:25:00
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物价指数"冰火两重天"2010年12月12日    来源:国际在线   燕玺 王超 王洋

  国际在线报道(驻俄罗斯记者燕玺、驻印度记者王超、驻日本记者王洋、环球资讯财经新闻编辑陈濛):中国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了11月中国居民价格消费指数,5.1%的物价上涨速度创下28个月以来的新高。事实上,物价“发烧”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全球新兴经济体普遍都出现了物价上涨超预期的现象。而与此相对,发达经济体则普遍面临投资不足、消费增长乏力甚至通货紧缩的状况。

  根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最新的统计数据,从今年1月到12月初,俄罗斯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CPI增长幅度达到了7.8%。俄罗斯政府预计,今年俄罗斯全年的通胀率可能会达到8.5%。12月9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俄罗斯的通胀预期从7%上调到了8.3%。

  有关专家指出,造成俄罗斯通胀率持续增长的原因包括,为了帮助俄罗斯经济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政府一直采取了货币刺激政策,市场货币的流通性一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此外,今年夏天的持续干旱以及森林大火导致了俄罗斯粮食产量下降,粮食价格出现了较大的涨幅等等。

  对于俄罗斯的老百姓来说,对于通胀感受最深的可能就是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由于受到了今年夏天千年难得一遇的干旱和森林大火的影响,俄罗斯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大幅缩水。而国内粮食价格也因此涨幅较大,特别是俄罗斯人的主食面包的主要食材——小麦产量大大降低。俄罗斯更一度通过暂停粮食出口以及从海外进口小麦等粮食来稳定国内粮食价格。

  俄罗斯央银行行长伊格纳吉耶夫前段时间表达了对目前通胀水平的担心,他说,目前的通胀预期以及影响到了俄罗斯经济,俄罗斯央行可能将采取利率政策工具应对物价上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也建议俄罗斯加息。外界普遍认为,俄罗斯央行在明年初加息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俄罗斯央行真的加息的话,那么这将是俄罗斯在2008年以来的首次加息。

  不过,当前的高通胀率应该说还在俄罗斯政府的预料当中。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就曾经表示,政府今年的目标就是要努力保证通胀率不要超过2009年8.8%的水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达到这一目标还是有可能。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同时预计,随着经济发展逐步重回正轨,2011年,俄罗斯国内的通胀速度会逐步放缓。

  根据印度工商部9号发布的声明,在连续7周的趋缓之后,印度食品价格通胀指数再度上扬。根据统计,在11月21-27号那一周,印度食品价格通胀指数达到了8.69%,其中,水果、蔬菜和奶制品价格的大幅上扬是主要的推动因素。

  印度工商部的报告说,和去年同期相比,大米价格上涨了约16%,鸡蛋、鱼类水产及肉类价格上涨了16.16%。而蔬菜类价格上涨幅度则更大,其中洋葱的价格大约上涨了25.48%,水果和奶制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也都在18%左右。

  对于普通人来说,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出租车司机阿肖克是喜玛恰尔邦人,在德里开出租车已经快10年了。他告诉我说,从去年以来,汽油价格涨了,钱越来越难挣了。而同时,食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也越来越快,在德里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他不得不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选择和同伴们合租,吃饭也尽量简单一些,多省一些钱寄回家。

  今年以来,为应对通胀压力,印度已经六次加息。印度的整体通胀水平也在渐渐趋向于缓和。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10月,印度基准批发物价通胀水平已经降至过去9个月以来的低点,达到8.58%。不过,这一数据与印度央行的调控目标相比仍有差距,印度央行此前表示,希望能够将通胀水平控制在4%至4.5%的区间范围内。因此,印度央行行长杜武里?苏巴拉奥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仍然说:“尽管当前通胀率有所下降,但仍超出了可承受的范围。

  鉴于印度央行今年内已经六次加息,当前印度的整体通胀水平有趋向于缓和的迹象。印度央行表示近期没有进一步加息的打算。不过印度央行同时也说,将会继续关注物价走势,深入研究后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与新兴经济体物价“热涨”截然相反,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经济体的物价水平则涨幅很小甚至是负增长。最新数据显示,10月,美国CPI仅上升1.2%。德国11月CPI同比上升1.6%,如果剔除能源与食品价格波动的因素,则仅上涨0.9%。而日本依然深陷通货紧缩当中。

  日本总务省上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10月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下降0.6%,这表明日本经济仍未摆脱通货紧缩。而这更是日本核心CPI连续第20个月下降。日本官方公布的数据还显示,11月,作为全国物价变动趋势领先指标的东京地区核心CPI下降0.5%,与10月的下降幅度相同。

  实际上,近十几年来,日本经济一直饱受通货紧缩问题的困扰。由于经济的长期缓滞不前,日本人把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20年称作“失去的20年”。自1992年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的物价上涨就开始放缓。特别是1997年伴随着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提高消费税、削减政府支出等财政紧缩政策,物价开始负增长,通货紧缩的问题开始显现了出来。

  尽管2000年之后,日本通过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使得经济开始逐渐出现了缓慢的复苏。但2008年的经济危机,却又让日本经济重新陷入新一轮的通货紧缩当中。去年11月,日本政府时隔3年零个月之后再次宣布,本国经济正处于较缓的通货紧缩当中。

  为应对通货紧缩,日本所采取的措施,一是继续维持超低水平基准利率和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央行在10月份出台“全面宽松政策”之时,承诺维持实际零利率政策直到央行判断物价有望企稳。另一方面,日本推出覆盖各行业的经济刺激计划。例如继去年底推出24.4万亿日元经济刺激计划之后,今年10月,为推动陷入停顿的经济复苏,日本政府又批准了规模为4.851万亿日元的追加预算,主要用于创造和保护就业、扶助中小型企业、重振地区经济并改善基础设施,等等。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日本政策采取的措施成效并不明显,因此,日本经济财政大臣海江田万里日前表示,通货紧缩是日本经济目前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他还暗示可能采取买入更多国债来应对通缩。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截然不同的物价走势呢?

  对于这一现象的成因,我的理解,来自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所面临的不同经济状况和执行的不同经济政策。

  先说经济状况,金融危机之后,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新兴经济体2010年增长率将达到7.1%,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经济复苏速度快直接体现在消费、投资以及生产活动活跃程度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新兴经济体市场当中初级产品的价格,此外,受灾害等因素影响,农产品以及食品价格上涨,是另一个造成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比如中国11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1.7%;巴西11月食品价格涨幅也达2.22%,达到8年来最高水平。

  而反观发达经济体,同样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发达经济体2010年增长速度预计值仅为2.7%。经济增速缓慢就意味着消费、投资、生产等经济活动不活跃,对于原料等初级产品的需求也就较弱。此外,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抑制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从而也抑制了价格的上涨。

  再来说说经济政策。和经济现状相比,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实施的不同经济政策,也是造成二者之间物价状况不同的重要原因。

  首先,新兴经济体在复苏势头明显之后,已经开始逐步退出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举例来说,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我国明年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再比如像刚刚驻印度记者提到的,印度央行今年以来也已经连续6次加息。巴西央行今年以来也已累计加息200个基点。这些都是紧缩货币政策的体现。

  对一国经济来说,紧缩的货币政策本来应该是抑制通胀的,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新兴经济体的紧缩政策却会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涌入,这些资金既包括看好新兴经济体未来经济前景的投资资本,也包括豪赌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的投机资本。大量的流动性是推高新兴经济体物价的重要原因。

  那么,这些资本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的源头就是发达经济体,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在继续维持超低利率的同时,通过购买国债等“量化宽松”政策,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目前,美国和日本都把量化宽松政策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常态化、长期化政策工具,欧洲央行也称将在必要时继续回购成员国债券。这样不顾市场需求而盲目开动印钞机的做法,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无用的流动性,之所以说无用,是因为当前在发达经济体内部,实际缺乏的并不是资金,而是信心。正如美国杜克大学卡姆哈维教授所说,美国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不是缺乏资金,而是对前景信心不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无用的资金必然在发达经济体之外寻求投资地,而它们最终的去向只能是新兴经济体。统计数据验证了这个判断,摩根士丹利的报告说,近期的资金净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现象已经维持了超过半年,10月达到了200亿美元,是自2007年10月以来第二高纪录。

  实际上,目前的状况让很多新兴经济体陷入了难以抉择的“两难”困境——一方面,为逐步退出危机时期的非常规经济刺激政策,并应对外部输入性通胀的压力,新兴经济体需要收紧货币政策。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相继加息的举措证明了这一点。

  但另一方面,加息会让本币升值和热钱流入的压力有所增大,这也是新兴经济体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国央行10号宣布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此前市场普遍预测的加息,正是这种“两难”的直观体现。因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是直接冻结银行用于放贷的资本,但不会推高外界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那么,两难情况下该如何做,以中国为例,重点应当在于平衡内部经济结构。一方面要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通俗地说就是增加社会和民间投资,扩大国内消费。这样可以在保证经济增速稳定的同时,减少政府主导的经济刺激投入,使我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实现顺利退出。另一方面,为了遏制热钱以及投机资本的流入,中国可以考虑逐步放松对资本流出的监管,加大鼓励金融机构与居民对外投资,并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而放眼世界,新兴经济体应对通胀的任务也需要包括发达经济体在内的全球各国加强政策协调。发达经济体需要认清的是,单纯向市场投放货币的做法无助于其经济复苏,同时还将给全球经济增加不确定性因素。只有切实采取措施恢复投资者信心,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降低财政赤字规模,才能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一句话,在危机面前,全球各国必须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才能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http://intl.ce.cn/zgysj/201012/12/t20101212_22041719.shtml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物价指数"冰火两重天"2010年12月12日    来源:国际在线   燕玺 王超 王洋

  国际在线报道(驻俄罗斯记者燕玺、驻印度记者王超、驻日本记者王洋、环球资讯财经新闻编辑陈濛):中国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了11月中国居民价格消费指数,5.1%的物价上涨速度创下28个月以来的新高。事实上,物价“发烧”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全球新兴经济体普遍都出现了物价上涨超预期的现象。而与此相对,发达经济体则普遍面临投资不足、消费增长乏力甚至通货紧缩的状况。

  根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最新的统计数据,从今年1月到12月初,俄罗斯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CPI增长幅度达到了7.8%。俄罗斯政府预计,今年俄罗斯全年的通胀率可能会达到8.5%。12月9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俄罗斯的通胀预期从7%上调到了8.3%。

  有关专家指出,造成俄罗斯通胀率持续增长的原因包括,为了帮助俄罗斯经济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政府一直采取了货币刺激政策,市场货币的流通性一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此外,今年夏天的持续干旱以及森林大火导致了俄罗斯粮食产量下降,粮食价格出现了较大的涨幅等等。

  对于俄罗斯的老百姓来说,对于通胀感受最深的可能就是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由于受到了今年夏天千年难得一遇的干旱和森林大火的影响,俄罗斯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大幅缩水。而国内粮食价格也因此涨幅较大,特别是俄罗斯人的主食面包的主要食材——小麦产量大大降低。俄罗斯更一度通过暂停粮食出口以及从海外进口小麦等粮食来稳定国内粮食价格。

  俄罗斯央银行行长伊格纳吉耶夫前段时间表达了对目前通胀水平的担心,他说,目前的通胀预期以及影响到了俄罗斯经济,俄罗斯央行可能将采取利率政策工具应对物价上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也建议俄罗斯加息。外界普遍认为,俄罗斯央行在明年初加息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俄罗斯央行真的加息的话,那么这将是俄罗斯在2008年以来的首次加息。

  不过,当前的高通胀率应该说还在俄罗斯政府的预料当中。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就曾经表示,政府今年的目标就是要努力保证通胀率不要超过2009年8.8%的水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达到这一目标还是有可能。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同时预计,随着经济发展逐步重回正轨,2011年,俄罗斯国内的通胀速度会逐步放缓。

  根据印度工商部9号发布的声明,在连续7周的趋缓之后,印度食品价格通胀指数再度上扬。根据统计,在11月21-27号那一周,印度食品价格通胀指数达到了8.69%,其中,水果、蔬菜和奶制品价格的大幅上扬是主要的推动因素。

  印度工商部的报告说,和去年同期相比,大米价格上涨了约16%,鸡蛋、鱼类水产及肉类价格上涨了16.16%。而蔬菜类价格上涨幅度则更大,其中洋葱的价格大约上涨了25.48%,水果和奶制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也都在18%左右。

  对于普通人来说,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出租车司机阿肖克是喜玛恰尔邦人,在德里开出租车已经快10年了。他告诉我说,从去年以来,汽油价格涨了,钱越来越难挣了。而同时,食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也越来越快,在德里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他不得不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选择和同伴们合租,吃饭也尽量简单一些,多省一些钱寄回家。

  今年以来,为应对通胀压力,印度已经六次加息。印度的整体通胀水平也在渐渐趋向于缓和。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10月,印度基准批发物价通胀水平已经降至过去9个月以来的低点,达到8.58%。不过,这一数据与印度央行的调控目标相比仍有差距,印度央行此前表示,希望能够将通胀水平控制在4%至4.5%的区间范围内。因此,印度央行行长杜武里?苏巴拉奥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仍然说:“尽管当前通胀率有所下降,但仍超出了可承受的范围。

  鉴于印度央行今年内已经六次加息,当前印度的整体通胀水平有趋向于缓和的迹象。印度央行表示近期没有进一步加息的打算。不过印度央行同时也说,将会继续关注物价走势,深入研究后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与新兴经济体物价“热涨”截然相反,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经济体的物价水平则涨幅很小甚至是负增长。最新数据显示,10月,美国CPI仅上升1.2%。德国11月CPI同比上升1.6%,如果剔除能源与食品价格波动的因素,则仅上涨0.9%。而日本依然深陷通货紧缩当中。

  日本总务省上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10月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下降0.6%,这表明日本经济仍未摆脱通货紧缩。而这更是日本核心CPI连续第20个月下降。日本官方公布的数据还显示,11月,作为全国物价变动趋势领先指标的东京地区核心CPI下降0.5%,与10月的下降幅度相同。

  实际上,近十几年来,日本经济一直饱受通货紧缩问题的困扰。由于经济的长期缓滞不前,日本人把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20年称作“失去的20年”。自1992年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的物价上涨就开始放缓。特别是1997年伴随着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提高消费税、削减政府支出等财政紧缩政策,物价开始负增长,通货紧缩的问题开始显现了出来。

  尽管2000年之后,日本通过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使得经济开始逐渐出现了缓慢的复苏。但2008年的经济危机,却又让日本经济重新陷入新一轮的通货紧缩当中。去年11月,日本政府时隔3年零个月之后再次宣布,本国经济正处于较缓的通货紧缩当中。

  为应对通货紧缩,日本所采取的措施,一是继续维持超低水平基准利率和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央行在10月份出台“全面宽松政策”之时,承诺维持实际零利率政策直到央行判断物价有望企稳。另一方面,日本推出覆盖各行业的经济刺激计划。例如继去年底推出24.4万亿日元经济刺激计划之后,今年10月,为推动陷入停顿的经济复苏,日本政府又批准了规模为4.851万亿日元的追加预算,主要用于创造和保护就业、扶助中小型企业、重振地区经济并改善基础设施,等等。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日本政策采取的措施成效并不明显,因此,日本经济财政大臣海江田万里日前表示,通货紧缩是日本经济目前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他还暗示可能采取买入更多国债来应对通缩。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截然不同的物价走势呢?

  对于这一现象的成因,我的理解,来自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所面临的不同经济状况和执行的不同经济政策。

  先说经济状况,金融危机之后,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新兴经济体2010年增长率将达到7.1%,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经济复苏速度快直接体现在消费、投资以及生产活动活跃程度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新兴经济体市场当中初级产品的价格,此外,受灾害等因素影响,农产品以及食品价格上涨,是另一个造成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比如中国11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1.7%;巴西11月食品价格涨幅也达2.22%,达到8年来最高水平。

  而反观发达经济体,同样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发达经济体2010年增长速度预计值仅为2.7%。经济增速缓慢就意味着消费、投资、生产等经济活动不活跃,对于原料等初级产品的需求也就较弱。此外,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抑制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从而也抑制了价格的上涨。

  再来说说经济政策。和经济现状相比,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实施的不同经济政策,也是造成二者之间物价状况不同的重要原因。

  首先,新兴经济体在复苏势头明显之后,已经开始逐步退出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举例来说,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我国明年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再比如像刚刚驻印度记者提到的,印度央行今年以来也已经连续6次加息。巴西央行今年以来也已累计加息200个基点。这些都是紧缩货币政策的体现。

  对一国经济来说,紧缩的货币政策本来应该是抑制通胀的,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新兴经济体的紧缩政策却会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涌入,这些资金既包括看好新兴经济体未来经济前景的投资资本,也包括豪赌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的投机资本。大量的流动性是推高新兴经济体物价的重要原因。

  那么,这些资本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的源头就是发达经济体,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在继续维持超低利率的同时,通过购买国债等“量化宽松”政策,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目前,美国和日本都把量化宽松政策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常态化、长期化政策工具,欧洲央行也称将在必要时继续回购成员国债券。这样不顾市场需求而盲目开动印钞机的做法,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无用的流动性,之所以说无用,是因为当前在发达经济体内部,实际缺乏的并不是资金,而是信心。正如美国杜克大学卡姆哈维教授所说,美国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不是缺乏资金,而是对前景信心不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无用的资金必然在发达经济体之外寻求投资地,而它们最终的去向只能是新兴经济体。统计数据验证了这个判断,摩根士丹利的报告说,近期的资金净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现象已经维持了超过半年,10月达到了200亿美元,是自2007年10月以来第二高纪录。

  实际上,目前的状况让很多新兴经济体陷入了难以抉择的“两难”困境——一方面,为逐步退出危机时期的非常规经济刺激政策,并应对外部输入性通胀的压力,新兴经济体需要收紧货币政策。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相继加息的举措证明了这一点。

  但另一方面,加息会让本币升值和热钱流入的压力有所增大,这也是新兴经济体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国央行10号宣布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此前市场普遍预测的加息,正是这种“两难”的直观体现。因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是直接冻结银行用于放贷的资本,但不会推高外界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那么,两难情况下该如何做,以中国为例,重点应当在于平衡内部经济结构。一方面要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通俗地说就是增加社会和民间投资,扩大国内消费。这样可以在保证经济增速稳定的同时,减少政府主导的经济刺激投入,使我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实现顺利退出。另一方面,为了遏制热钱以及投机资本的流入,中国可以考虑逐步放松对资本流出的监管,加大鼓励金融机构与居民对外投资,并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而放眼世界,新兴经济体应对通胀的任务也需要包括发达经济体在内的全球各国加强政策协调。发达经济体需要认清的是,单纯向市场投放货币的做法无助于其经济复苏,同时还将给全球经济增加不确定性因素。只有切实采取措施恢复投资者信心,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降低财政赤字规模,才能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一句话,在危机面前,全球各国必须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才能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http://intl.ce.cn/zgysj/201012/12/t20101212_220417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