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马座前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6:52:55


本文原刊载于《NAAS》第91期,为咱原创内容,请勿随意使用转载。
                                                                “飞马座”前传
                                                                           美国海军“阿什维尔”级攻击艇的故事
  风云突变

  作为世界第一大海军,美国海军的发展经历了从家猫到猛虎的转变,合适的国际国内环境加上适当的巧合成就了美国海军今日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力量,从撑杆水雷到蒸汽铁甲炮塔舰到大型核动力航母,美国海军以自己的血和敌人的血一次次改写着海战史的方方面面。二战结束后,拔剑四顾,昔日唯一可以与自己抗衡的英国表兄已经日薄西山,曾经辉煌的日本联合舰队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沉没舰队”,日后将成为世界第二的苏联海军还在舔舐战争创伤,自己帐下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舰队。

  新的变革正在酝酿,“罗马”号战列舰的爆炸沉没不仅仅是航空力量的胜利,同样也是制导武器的胜利,“罗马”号成为迄今为止葬身航空制导武器刃下的最大的战斗舰艇,尽管这时的制航空制导反舰武器还很难被冠以“反舰导弹”这个今后成为所有舰艇梦靥的名词,虽然“弗利兹-X”远没有后来在塞得港外扬威的“冥河”后辈有名,但这个“爷爷辈”的制导反舰武器已经让人们看到了未来海战模式变革的冰山一角。从1967年的“埃拉特”事件开始,世界海战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二战烽烟中走来的英制“Z”级驱逐舰被新型的反舰导弹送入冥界,导弹逐渐取代火炮和鱼雷,成为海战的主要武器。一时间,过去称霸海洋数百年的战列舰在小小的导弹艇面前也显得脆弱和过时。航空母舰将战列舰踢下了海战王者的神坛,海战航空化成为大势所趋,反舰导弹的出现则彻底打碎了大舰巨炮最后的幻梦,新时代的蚊子也能钉死旧时代的大象。

  二战结束时的美国海军,手中握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这些巨舰看似坚不可摧,却都以火炮,无制导鱼雷,航空炸弹和火箭等旧式武器为主要打击手段。二战中惨烈的舰对空,空对舰战斗成就了美国海军,也使其认识到了航空力量对舰船的致命威胁,正如渊田美津雄所说“浮在水上的东西,没有不沉的”。正是鉴于航空兵力的巨大作用,美国海军将海军航空兵作为自己的最主要打击和防御力量,舰艇本身的防空也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二战尚未结束,美国海军就开始发展舰对空制导武器,最初的成果就是著名的“3T”导弹。

  二战结束后的苏联,虽然国土成为主要战场,满目疮痍,但数百万红军战士以及他们后方的军事工业人员以汗水,鲜血和生命为代价,为苏联打下了仅次于美国的国际地位与力量,大纵深突击战术已经在二战后期被苏联人发挥得炉火纯青,经过战火历练的苏联红军已经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装甲力量。早在东西方阵营还未彻底翻脸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就已经做好了自己在一周内被席卷而来的红军坦克赶出欧洲大陆,再次退缩英伦三岛的应对方案,浩瀚的海洋将阻止世界上最大的陆权蒸汽压路机前进的履带,并给手握波塞冬之戟的西方以反击的力量。


  剑走偏锋

  在战争中差点国破家亡的苏联人自然不会无视这种状况,他们本来就残缺不全的舰队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获得了一个意外的好处,随着制导武器的时代的来临,他们重建舰队的步伐可以与海战导弹化的进程同步,没有太多的包袱需要背负,装备“沙道克”反舰导弹和“果阿”舰空导弹的58型巡洋舰加入苏联海军,标志着苏联海军远洋导弹攻击战术的成型,针对苏联海岸线漫长,海军舰艇数量少,打击能力弱的缺陷与美国海军的强势地位,苏联海军重点发展了以反舰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水面打击力量负责防御并在岸基航空兵的配合下,支援潜艇部队的远洋作战,美军水面舰艇成为苏联海军的首要打击目标。

  反观同时期的美国海军,虽然看似无比强大,在面对新的航空制导武器时却显得分外脆弱,大型战列舰与巡洋舰甚至无法抵御小型导弹艇的攻击,成为大而无用的包袱。虽然有大批二战舰艇可以改装为导弹载舰,但这些“半路出家”的和尚显然没得红海军那些从小就是“有毒昆虫”的苏联海军导弹舰艇来的凶猛。而且美国海军以舰载航空兵为主要作战力量,当时的反舰导弹还在发展初期,体积庞大,性能也不能令人满意,只能由大型飞机挂载,这显然不是航母甲板能承受的。这些原因,导致美国海军反舰导弹发展缓慢,到1975年RGM-84“鱼叉”反舰导弹出现之前,美国海军还没有一种专用的反舰导弹,好在舰空导弹与舰对舰导弹有一定共通性,一些舰对空导弹也可以作为反舰导弹使用,虽然打击效果不如专用反舰导弹,但聊胜于无,一些舰对空导弹相继进行了对舰攻击试验,正是这些试验,催生了本文主角的出现。

  早在1964年,联邦德国海军就在141“美洲虎”级鱼雷艇“鼬鼠”号上进行了RIM-24“鞑靼人”舰空导弹的舰对舰发射试验并于1966年获得成功。

  1968年,美国海军在加利福尼亚沿海进行了一次舰空导弹的对舰攻击试验,目标是一艘退役的护航驱逐舰,为防止过早沉没,该舰进行了改装,但在试验中同样被长达11米的RIM-8“黄铜骑士”舰空导弹啃掉半截舰身,最后因舰体断裂沉没。1971年3月,美国海军又在冲绳附近进行了一次舰空导弹的反辐射试验,操刀的同样是RIM-8,为装备反辐射引导头的RIM-8H,试验用的水面铝箔气球被摧毁。不久之后,美国海军CG-11“芝加哥”号重巡洋舰和CLG-5“俄克拉何马”号轻巡洋舰来到越南海岸,通过两次攻击,用RIM-8H摧毁了越军一座海岸雷达站。

  随着新一代“标准”舰对空导弹的服役,舰对空导弹的性能得到提升,也给舰对空导弹遂行对舰打击任务提供了技术基础。从理论上说,所有“标准”系列舰空导弹都有对海攻击的能力,被普遍作为反舰导弹使用的RGM-66D源自AGM-66D,也就是在越战中使用的空射“标准”反辐射导弹,而AGM-66则源自海基基本型的RIM-66B“标准”舰空导弹,“标准”转了一圈,还是回到海上。RGM-66D装备反辐射引导头,所以看不到其载舰上有舰空型常见的照射雷达。美国海军一度发展了装备单脉冲引导头,专门攻舰的RGM-66E,准备用“阿斯洛克”导弹的MK-112发射架发射,直到1975年“鱼叉”导弹进入批量生产,RGM-66E才停止发展。

  作为同时期美国海军唯一一种舰射反舰导弹,RGM-66B还出口到伊朗等国,以色列人则为AGM-66加装了一个助推器,成为“狼”式地对地反辐射导弹,并在摧毁贝卡谷底叙利亚防空阵地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直到今日,台湾海军还在舰船上安装固定发射架的“标准”ⅠER导弹,试图让其同时担负防空与反舰任务。
1982年,美国海军在“螳螂”行动中,连续发射5枚舰空型“标准”Ⅰ将伊朗海军“乔森”号导弹艇击毁,以实战证明了其反舰能力。


本文原刊载于《NAAS》第91期,为咱原创内容,请勿随意使用转载。
                                                                “飞马座”前传
                                                                           美国海军“阿什维尔”级攻击艇的故事
  风云突变

  作为世界第一大海军,美国海军的发展经历了从家猫到猛虎的转变,合适的国际国内环境加上适当的巧合成就了美国海军今日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力量,从撑杆水雷到蒸汽铁甲炮塔舰到大型核动力航母,美国海军以自己的血和敌人的血一次次改写着海战史的方方面面。二战结束后,拔剑四顾,昔日唯一可以与自己抗衡的英国表兄已经日薄西山,曾经辉煌的日本联合舰队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沉没舰队”,日后将成为世界第二的苏联海军还在舔舐战争创伤,自己帐下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舰队。

  新的变革正在酝酿,“罗马”号战列舰的爆炸沉没不仅仅是航空力量的胜利,同样也是制导武器的胜利,“罗马”号成为迄今为止葬身航空制导武器刃下的最大的战斗舰艇,尽管这时的制航空制导反舰武器还很难被冠以“反舰导弹”这个今后成为所有舰艇梦靥的名词,虽然“弗利兹-X”远没有后来在塞得港外扬威的“冥河”后辈有名,但这个“爷爷辈”的制导反舰武器已经让人们看到了未来海战模式变革的冰山一角。从1967年的“埃拉特”事件开始,世界海战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二战烽烟中走来的英制“Z”级驱逐舰被新型的反舰导弹送入冥界,导弹逐渐取代火炮和鱼雷,成为海战的主要武器。一时间,过去称霸海洋数百年的战列舰在小小的导弹艇面前也显得脆弱和过时。航空母舰将战列舰踢下了海战王者的神坛,海战航空化成为大势所趋,反舰导弹的出现则彻底打碎了大舰巨炮最后的幻梦,新时代的蚊子也能钉死旧时代的大象。

  二战结束时的美国海军,手中握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这些巨舰看似坚不可摧,却都以火炮,无制导鱼雷,航空炸弹和火箭等旧式武器为主要打击手段。二战中惨烈的舰对空,空对舰战斗成就了美国海军,也使其认识到了航空力量对舰船的致命威胁,正如渊田美津雄所说“浮在水上的东西,没有不沉的”。正是鉴于航空兵力的巨大作用,美国海军将海军航空兵作为自己的最主要打击和防御力量,舰艇本身的防空也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二战尚未结束,美国海军就开始发展舰对空制导武器,最初的成果就是著名的“3T”导弹。

  二战结束后的苏联,虽然国土成为主要战场,满目疮痍,但数百万红军战士以及他们后方的军事工业人员以汗水,鲜血和生命为代价,为苏联打下了仅次于美国的国际地位与力量,大纵深突击战术已经在二战后期被苏联人发挥得炉火纯青,经过战火历练的苏联红军已经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装甲力量。早在东西方阵营还未彻底翻脸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就已经做好了自己在一周内被席卷而来的红军坦克赶出欧洲大陆,再次退缩英伦三岛的应对方案,浩瀚的海洋将阻止世界上最大的陆权蒸汽压路机前进的履带,并给手握波塞冬之戟的西方以反击的力量。


  剑走偏锋

  在战争中差点国破家亡的苏联人自然不会无视这种状况,他们本来就残缺不全的舰队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获得了一个意外的好处,随着制导武器的时代的来临,他们重建舰队的步伐可以与海战导弹化的进程同步,没有太多的包袱需要背负,装备“沙道克”反舰导弹和“果阿”舰空导弹的58型巡洋舰加入苏联海军,标志着苏联海军远洋导弹攻击战术的成型,针对苏联海岸线漫长,海军舰艇数量少,打击能力弱的缺陷与美国海军的强势地位,苏联海军重点发展了以反舰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水面打击力量负责防御并在岸基航空兵的配合下,支援潜艇部队的远洋作战,美军水面舰艇成为苏联海军的首要打击目标。

  反观同时期的美国海军,虽然看似无比强大,在面对新的航空制导武器时却显得分外脆弱,大型战列舰与巡洋舰甚至无法抵御小型导弹艇的攻击,成为大而无用的包袱。虽然有大批二战舰艇可以改装为导弹载舰,但这些“半路出家”的和尚显然没得红海军那些从小就是“有毒昆虫”的苏联海军导弹舰艇来的凶猛。而且美国海军以舰载航空兵为主要作战力量,当时的反舰导弹还在发展初期,体积庞大,性能也不能令人满意,只能由大型飞机挂载,这显然不是航母甲板能承受的。这些原因,导致美国海军反舰导弹发展缓慢,到1975年RGM-84“鱼叉”反舰导弹出现之前,美国海军还没有一种专用的反舰导弹,好在舰空导弹与舰对舰导弹有一定共通性,一些舰对空导弹也可以作为反舰导弹使用,虽然打击效果不如专用反舰导弹,但聊胜于无,一些舰对空导弹相继进行了对舰攻击试验,正是这些试验,催生了本文主角的出现。

  早在1964年,联邦德国海军就在141“美洲虎”级鱼雷艇“鼬鼠”号上进行了RIM-24“鞑靼人”舰空导弹的舰对舰发射试验并于1966年获得成功。

  1968年,美国海军在加利福尼亚沿海进行了一次舰空导弹的对舰攻击试验,目标是一艘退役的护航驱逐舰,为防止过早沉没,该舰进行了改装,但在试验中同样被长达11米的RIM-8“黄铜骑士”舰空导弹啃掉半截舰身,最后因舰体断裂沉没。1971年3月,美国海军又在冲绳附近进行了一次舰空导弹的反辐射试验,操刀的同样是RIM-8,为装备反辐射引导头的RIM-8H,试验用的水面铝箔气球被摧毁。不久之后,美国海军CG-11“芝加哥”号重巡洋舰和CLG-5“俄克拉何马”号轻巡洋舰来到越南海岸,通过两次攻击,用RIM-8H摧毁了越军一座海岸雷达站。

  随着新一代“标准”舰对空导弹的服役,舰对空导弹的性能得到提升,也给舰对空导弹遂行对舰打击任务提供了技术基础。从理论上说,所有“标准”系列舰空导弹都有对海攻击的能力,被普遍作为反舰导弹使用的RGM-66D源自AGM-66D,也就是在越战中使用的空射“标准”反辐射导弹,而AGM-66则源自海基基本型的RIM-66B“标准”舰空导弹,“标准”转了一圈,还是回到海上。RGM-66D装备反辐射引导头,所以看不到其载舰上有舰空型常见的照射雷达。美国海军一度发展了装备单脉冲引导头,专门攻舰的RGM-66E,准备用“阿斯洛克”导弹的MK-112发射架发射,直到1975年“鱼叉”导弹进入批量生产,RGM-66E才停止发展。

  作为同时期美国海军唯一一种舰射反舰导弹,RGM-66B还出口到伊朗等国,以色列人则为AGM-66加装了一个助推器,成为“狼”式地对地反辐射导弹,并在摧毁贝卡谷底叙利亚防空阵地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直到今日,台湾海军还在舰船上安装固定发射架的“标准”ⅠER导弹,试图让其同时担负防空与反舰任务。
1982年,美国海军在“螳螂”行动中,连续发射5枚舰空型“标准”Ⅰ将伊朗海军“乔森”号导弹艇击毁,以实战证明了其反舰能力。


  塔科马的玩具船

  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进程的一个转折点,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核危机虽然最终以美国胜利,前苏联的妥协结束,美国方面却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苏联养在美国后院的狼狗”—古巴对美国南部海岸构成巨大威胁,美国海军的近岸任务顿时变得繁重起来,向来准备在敌人家门口大展拳脚的美国海军也没为在自家后院扑火做啥准备,,美国海军和海岸警卫队需要一种具有高航速和一定火力的近岸作战舰艇。有需求就会有动力,于是“阿什维尔”级出现了。根据美国海军的要求,美国各家相关企业都展开了研究和设计工作,如后来的“高点”号,“旗杆”号,“图库姆卡”号以及著名的“飞马座”级水翼导弹艇,都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著名的小型船艇设计建造公司塔科马公司为美国海军设计了一种200吨级高速火炮巡逻艇引起了美国海军的注意,这种快艇与其他公司设计的相对前卫的水翼艇不同,采用常规排水艇型,在艇体设计上相对保守,动力系统选用了正在兴起的燃气轮机。美国海军经过考察,认为200吨的吨位太小,同时认为全燃气轮机对燃料的消耗太大,塔科马公司根据美国海军的要求,将排水量扩大到240吨,推进方式改为柴燃交替动力,得到了美国海军的认可。1966年到1971年,美国海军一共订购了17艘“阿什维尔”级巡逻艇,其中12艘的建造任务交给了塔科马公司,剩下5艘的合同则由皮特森公司。

  早在太平洋战争前,塔科马公司就为美国海军设计建造了几艘鱼雷艇,并经历了珍珠港事变。在战时,塔科马公司更是成为PT鱼雷艇的主要建造者,由于塔科马公司长期承建这类小型高速艇,包括游艇,所以有不少人戏称塔科马公司为“玩具船”公司,建造的船都是“玩具船”,对于以远洋作战为主的美国海军来说,只能在近海航行的“阿什维尔”级的确如玩具一般。1966年8月6日,塔科马公司新的“玩具船”,“阿什维尔”级首艇USS PG-84交付美国海军使用。这是一种240吨级的中型炮艇,艇型为普通排水型,采用圆舭艇型,方艉,没有舭龙骨或减摇鳍,艇首侧面有很明显的折线,折线上方舷弧丰满,下方则非常窄小尖削,这样可以在保证大储备浮力的同时减小水下部分的阻力。

  “阿什维尔”级艇长50.17米,宽7.3米,吃水2.9米,排水量240吨,采用柴燃交替动力,巡航发动机为两台VT12-875柴油机,总功率2900马力,高速发动机为一台LM-1500型燃气轮机,航速可达40节,双轴变距螺旋桨推进。值得一提的是,“阿什维尔”级是美国海军中第一种批量使用燃气轮机推进的作战舰艇,在美国海军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阿什维尔”级之前,水面舰艇的核动力化一直是人们专注的焦点,全部采用核动力推进的“全核舰队”最为引人注目,但在“阿什维尔”级出现之后,燃气轮机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美国海军水面舰艇推进系统的绝对主力。

  “阿什维尔”级的上层建筑为一体化设计一共3层,舰桥,排气窗,桅杆等都设在上层建筑上,整个上层建筑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一。舰桥正面为垂直弧形,室内驾驶室部分后倾,布置了7块观察窗,侧面各有两块观察窗,舰桥顶部设有露天驾驶台。由于武器装备相对简单,“阿什维尔”级只设置了一座单柱桅,桅杆下方为航海舰桥,再往下为武器控制室。武器控制室后方为动力设备的吸排气部分。“阿什维尔”级的进气道和排气道很有趣,一共有三个窗口,中间一个为燃气轮机使用的进排气道,排气道为圆锥形,进气道为矩形,一部分艇的进气道和排气道是合为一体的,还有部分的却是分离的。燃气轮机用进派气道两侧还有两个圆柱形的小排气道,为柴油机使用。

  船体分为两层,上层主要布置艇员住舱和发动机系统,下层为油水舱。LM-1500燃气轮机就直接安装在上层建筑下方中央位置,两侧艇员住舱(可以想象居住条件有多恶劣),往前是艇长住舱,往后是柴油机舱,两台柴油机并列布置在一个舱室里,再往后就是变速箱舱室和艉舱了。

  在完工时,所有“阿什维尔”级都在艇艏装一门美制MK-34型76毫米单管高平两用炮,最大射速有40发/分和50发/分两种说法,艇艉装备一门博福斯L70系列半自动40毫米单管炮,需要人力控制。在航海舰桥后方还装有两座双联装12.7毫米机枪。MK-34型76毫米单管炮采用50倍口径身管,主要用于防空,对海最大射程12.7千米,其MK-63火控系统安装在炮塔左侧,这种雷达采用抛物面天线,主要用于对空射击,对海面目标的效果很差,所以与水面目标交战时,必须由艇员在炮塔上直接操作。

  “阿什维尔”级服役后,作为美国海军数量最多,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的近岸高速舰艇,很快被投入到第一线服役,从越南到关塔那摩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由于艇体较小而且没有减摇设备,在该型艇的服役历程中,甚至遇到过横摇60度的情况,所有26名船员都出现了晕船症状,艇长一度考虑要弃船,但最后还是熬过了风暴。

  17艘“阿什维尔”级有多艘转让给了他国海军,其中以其“娘家”塔科马市命名的“塔科马”(USS PG-92)和“渥斯”(USS PG-93)号转让给了哥伦比亚海岸警卫队,编号为111和112。“贝尼西亚”号(USS PGM-96)转让给了韩国海军,成为韩国海军的“白鸥-51”号导弹艇。PG-98和PG-99两艇在拆除了燃气轮机后转让给希腊海军作为海岸巡逻艇使用,而希腊的老对头土耳其早在1973年就根据美国对外援助法案获得了PG-95和PG-97两艇,编号为P-338与P-339,前者在1985年因事故沉没,作为一对同在北约的旗帜的冤家,双方都以美式装备为主要武器,甚至还用这些武器大打出手,这种以己之矛,攻己之矛的现象颇有点戏谑的味道。

  塔科马的玩具船

  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进程的一个转折点,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核危机虽然最终以美国胜利,前苏联的妥协结束,美国方面却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苏联养在美国后院的狼狗”—古巴对美国南部海岸构成巨大威胁,美国海军的近岸任务顿时变得繁重起来,向来准备在敌人家门口大展拳脚的美国海军也没为在自家后院扑火做啥准备,,美国海军和海岸警卫队需要一种具有高航速和一定火力的近岸作战舰艇。有需求就会有动力,于是“阿什维尔”级出现了。根据美国海军的要求,美国各家相关企业都展开了研究和设计工作,如后来的“高点”号,“旗杆”号,“图库姆卡”号以及著名的“飞马座”级水翼导弹艇,都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著名的小型船艇设计建造公司塔科马公司为美国海军设计了一种200吨级高速火炮巡逻艇引起了美国海军的注意,这种快艇与其他公司设计的相对前卫的水翼艇不同,采用常规排水艇型,在艇体设计上相对保守,动力系统选用了正在兴起的燃气轮机。美国海军经过考察,认为200吨的吨位太小,同时认为全燃气轮机对燃料的消耗太大,塔科马公司根据美国海军的要求,将排水量扩大到240吨,推进方式改为柴燃交替动力,得到了美国海军的认可。1966年到1971年,美国海军一共订购了17艘“阿什维尔”级巡逻艇,其中12艘的建造任务交给了塔科马公司,剩下5艘的合同则由皮特森公司。

  早在太平洋战争前,塔科马公司就为美国海军设计建造了几艘鱼雷艇,并经历了珍珠港事变。在战时,塔科马公司更是成为PT鱼雷艇的主要建造者,由于塔科马公司长期承建这类小型高速艇,包括游艇,所以有不少人戏称塔科马公司为“玩具船”公司,建造的船都是“玩具船”,对于以远洋作战为主的美国海军来说,只能在近海航行的“阿什维尔”级的确如玩具一般。1966年8月6日,塔科马公司新的“玩具船”,“阿什维尔”级首艇USS PG-84交付美国海军使用。这是一种240吨级的中型炮艇,艇型为普通排水型,采用圆舭艇型,方艉,没有舭龙骨或减摇鳍,艇首侧面有很明显的折线,折线上方舷弧丰满,下方则非常窄小尖削,这样可以在保证大储备浮力的同时减小水下部分的阻力。

  “阿什维尔”级艇长50.17米,宽7.3米,吃水2.9米,排水量240吨,采用柴燃交替动力,巡航发动机为两台VT12-875柴油机,总功率2900马力,高速发动机为一台LM-1500型燃气轮机,航速可达40节,双轴变距螺旋桨推进。值得一提的是,“阿什维尔”级是美国海军中第一种批量使用燃气轮机推进的作战舰艇,在美国海军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阿什维尔”级之前,水面舰艇的核动力化一直是人们专注的焦点,全部采用核动力推进的“全核舰队”最为引人注目,但在“阿什维尔”级出现之后,燃气轮机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美国海军水面舰艇推进系统的绝对主力。

  “阿什维尔”级的上层建筑为一体化设计一共3层,舰桥,排气窗,桅杆等都设在上层建筑上,整个上层建筑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一。舰桥正面为垂直弧形,室内驾驶室部分后倾,布置了7块观察窗,侧面各有两块观察窗,舰桥顶部设有露天驾驶台。由于武器装备相对简单,“阿什维尔”级只设置了一座单柱桅,桅杆下方为航海舰桥,再往下为武器控制室。武器控制室后方为动力设备的吸排气部分。“阿什维尔”级的进气道和排气道很有趣,一共有三个窗口,中间一个为燃气轮机使用的进排气道,排气道为圆锥形,进气道为矩形,一部分艇的进气道和排气道是合为一体的,还有部分的却是分离的。燃气轮机用进派气道两侧还有两个圆柱形的小排气道,为柴油机使用。

  船体分为两层,上层主要布置艇员住舱和发动机系统,下层为油水舱。LM-1500燃气轮机就直接安装在上层建筑下方中央位置,两侧艇员住舱(可以想象居住条件有多恶劣),往前是艇长住舱,往后是柴油机舱,两台柴油机并列布置在一个舱室里,再往后就是变速箱舱室和艉舱了。

  在完工时,所有“阿什维尔”级都在艇艏装一门美制MK-34型76毫米单管高平两用炮,最大射速有40发/分和50发/分两种说法,艇艉装备一门博福斯L70系列半自动40毫米单管炮,需要人力控制。在航海舰桥后方还装有两座双联装12.7毫米机枪。MK-34型76毫米单管炮采用50倍口径身管,主要用于防空,对海最大射程12.7千米,其MK-63火控系统安装在炮塔左侧,这种雷达采用抛物面天线,主要用于对空射击,对海面目标的效果很差,所以与水面目标交战时,必须由艇员在炮塔上直接操作。

  “阿什维尔”级服役后,作为美国海军数量最多,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的近岸高速舰艇,很快被投入到第一线服役,从越南到关塔那摩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由于艇体较小而且没有减摇设备,在该型艇的服役历程中,甚至遇到过横摇60度的情况,所有26名船员都出现了晕船症状,艇长一度考虑要弃船,但最后还是熬过了风暴。

  17艘“阿什维尔”级有多艘转让给了他国海军,其中以其“娘家”塔科马市命名的“塔科马”(USS PG-92)和“渥斯”(USS PG-93)号转让给了哥伦比亚海岸警卫队,编号为111和112。“贝尼西亚”号(USS PGM-96)转让给了韩国海军,成为韩国海军的“白鸥-51”号导弹艇。PG-98和PG-99两艇在拆除了燃气轮机后转让给希腊海军作为海岸巡逻艇使用,而希腊的老对头土耳其早在1973年就根据美国对外援助法案获得了PG-95和PG-97两艇,编号为P-338与P-339,前者在1985年因事故沉没,作为一对同在北约的旗帜的冤家,双方都以美式装备为主要武器,甚至还用这些武器大打出手,这种以己之矛,攻己之矛的现象颇有点戏谑的味道。


  羽化而登仙
   
  1967年10月21日发生的“埃拉特”事件已经被无数次提起,苏联反舰导弹的威胁第一次从纸面上显现到现实中,面临这种威胁,美国海军的决定是加速研制专用反舰导弹,同时将防空导弹的用途充分发挥出来,改为舰对舰导弹使用。RIM-66体积适中,加上其空射反辐射型已经投入使用,不需要专门为其研制全新的制导系统,改为舰射型的条件最为便利,而RIM-66的前身,RIM-24“鞑靼人”已经由德国海军成功实施了舰对舰试射,所以RIM-66理所当然地被选中,配合MK-78制导系统,最终成为RGM-66D“标准”舰对舰导弹。

  1971年到1972年,“阿什维尔”级三号艇和四号艇“羚羊”号(USS PG-86)与“准备”(USS PG-87) 号首先进行了改装,撤除尾部的40毫米炮,在尾部两舷安装两座串列布置的RGM-66D发射箱,编号也从代表巡逻炮艇的“PG”升级为代表导弹巡逻艇的“PGM”,炮艇升格为导弹艇,蛾子蜕变成了蝴蝶。

  “羚羊”号在1968年被部署到越南,1969年4月11日,“羚羊”号与南越海军的HQ-619号炮艇截获了一艘正在向越南南方游击队运送补给的大型拖网渔船,在四架OV-10“野马”反暴乱机的协助下,“羚羊”号最终将这艘渔船击沉。导弹化改装完成后,该艇在夸贾林群岛一带进行了导弹发射试验,之后以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港为母港,长期在地中海,亚得里亚海一带活动,并访问过南斯拉夫,在演习中扮演苏联海军导弹艇。1977年7月,“羚羊”号退役,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朱姆沃尔特做了致辞。从海军退役后,解甲归田的“羚羊”号又加入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被改装为海洋调查船“彼得.安德森”号,目前还在航行。

  “准备”号的经历,除了在越南的海上战斗外,与“羚羊号大致相同,该艇在1977年10月退役,之后转给马萨诸塞州海洋学院作为训练船使用。

  由于战斗方式的改变,这两艘艇首先拆除了不实用的MK-63火控系统,在舰桥顶部安装了WM-28火控雷达,之后其他部分“阿什维尔”级也进行了改装。

  “贝尼西亚”(USS PG-96)的命运则更加曲折,1968年,该艇发生了火灾,1969年年底才服役,或许是因祸而得福,该艇由于工期延误,刚好遇上美国海军准备试验舰对舰导弹,正在施工的“贝尼西亚”号有幸成为试验艇,漫长的试验持续到了1971年1月才结束,同年3月,“贝尼西亚”号成为美国海军第一艘导弹艇(PGM-96),而此时他已经被韩国海军看中。1971年10月15日,“贝尼西亚”号从美国海军退役,并在同一天加入韩国海军,编号PGM-351,也就是“白鸥-51”,该艇非常神秘,说法认为“白鸥-51”在1996年发生了火灾,1998年退役。


  出口之路

  阿什维尔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塔科马公司,此时正值导弹艇的大发展时期,法制“女勇士”级,苏制“黄蜂”级导弹艇都取得了很不错的外销成绩,而且小型舰艇价格相对低廉,适合中小国家使用,远不如大型舰艇的出口那样敏感,受政治限制相对较小,无论作为军事援助还是舰艇出口都非常合适,潜在客户较多,阿什维尔级通过美国海军的长期使用,口碑较好,如果能以阿什维尔级为原型设计一种导弹艇用于出口,市场前景应该不错,于是,塔科马公司在阿什维尔基础上设计了一型230吨级的导弹艇方案,并以PSMM MK5(多用途导弹艇 5号型)的编号出口,这种快艇成为了美国出口的唯一一种正规导弹艇。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间持续25年的坚冰开始融化,众所周知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以美国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对台军事武器销售为前提的,并通过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来确认,虽然这些条款并没得到很好执行,但中美间的高层接触已经令台湾当局恐慌不已,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导弹艇部队已经初具规模,新建的大中型驱护舰大多数都装备了反舰导弹,这些导弹舰给尚处在火炮时代的台湾海军以巨大压力,除了加速对以色列“迦伯列”Ⅱ型反舰导弹技术的消化吸收外,台湾海军还试图从美国直接购进舰艇,要求必须是新舰,必须有足够的反舰火力和速度,最好能装备美军最新研制的“鱼叉”反舰导弹,综合这些要求,加上中美关系转暖的趋势,美国方面不批准大中型舰艇的出售,台海军能选择的,就只有购买导弹艇一途,而且由于“埃拉特”事件的及后来的阿以导弹艇大战刺激,台海军认识到小型,高速,重火力的导弹艇在登陆和抗登陆作战中有重大作用,在狭窄水域对大中型舰艇有较大威胁。1977年,台海军提出了所谓“先锋”计划,准备向美国购买8艘(一说15艘)以PSMM MK5为基础的大型导弹艇,第一艘艇在美国建造,剩下的转移技术,美方派员指导由台湾的“中国造船公司”建造。1978年初,美方批准了台湾的订单,同年7月3日,首艇“龙江”号在塔科马船厂完工,以反舰导弹缺装的不完整状态自航回到台湾,8月24日进入左营港正式加入台海军,最初的编号为PGG582在此之前,台海军绕过美国政府,直接与塔科马公司协商,1976年7月4日就开始在台湾建造“绥江”号,由于“龙江”号最先建成,所以该级艇就被称为“龙江”级。

  “龙江”级是一种中型导弹艇,长50.2米,宽7.3米,吃水2.3米,标准排水量185吨,满载排水量240吨,与苏制“黄蜂”级和法制“女勇士”Ⅱ型大体相当,艇首舷侧有明显的折线,艇首上半部分外张舷弧丰满,有利于增大储备浮力,下半部分尖削,有利于减小阻力,增大航速。这些与其原型“阿什维尔”级别无二至。

  “龙江”级的一大亮点在于采用柴燃交替动力(也有说法认为该艇采用柴燃联合动力),使用三台莱康明公司的TF-40型燃气轮机作为高速状态下的动力系统,这种燃气轮机单机功率为4600马力,总功率达到13800马力,三轴推进,可将龙江级推至36节的航速(这个数据与中国海军仿自“黄蜂”级的021型大致相当,也有40节的说法,存疑),尽管燃气轮机是有名的“油老虎”,但“龙江”级也可以用36节的航速连续航行700海里。巡航时,该级艇则使用三台通用汽车公司的12V149 TI柴油机推进,航速20节(也有30节的说法,存疑)。

  “龙江”级在艇首安装了一门著名的“奥拓”76毫米单管速射炮,舯部是上层建筑,舰桥正面不是阿什维尔级的带弧度的后倾平面,而是正面驾驶室部分前倾,舰桥正面主体后倾的布置,驾驶室后为坚固的四脚格子桅,由于燃气轮机出力巨大,其“肺活量”也相当惊人,其进气窗和排气口占据了主桅后上层建筑的主要空间。排气口之后是一个低矮的甲板室,四枚仿自“迦伯列”Ⅱ的“雄蜂”Ⅰ反舰导弹发射箱就呈“八”字形布置在这里,射向朝向舷前侧,整个上层建筑侧面连成一体。艇尾甲板上布置了一门博福斯40毫米L70单管自动炮。

  “龙江”级是台湾海军中第一种使用“奥托”76毫米炮的舰艇,也是台海军中使用这种火炮最小的舰艇。其使用的H-930 MOD2作战指挥系统源于台海军与美国休斯公司联合为老“阳”字号驱逐舰研制的H-930 MOD1,后者只有一座火控雷达。“龙江”级还设置有在这种吨位舰船上比较少见的后桅,桅顶装备一台SPS-58C对空搜索雷达。

  “雄风”Ⅰ导弹原名“雄蜂”Ⅰ,是台湾“中国科学院”在以色列海军“迦伯列”Ⅱ反舰导弹基础上制导的中近程反舰导弹,基本科可看做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大出风头的“迦伯列”Ⅰ型的升级版,由于弹体增大,射程提高到36千米,采用半主动雷达+无线电引导的制导模式,飞行中段使用MK-35光学瞄准具与火控雷达联合控制,弹道末端转入半主动雷达制导,经改进后,命中率达到95%,对小型舰艇有较大威胁,但其射程太短,弹头太轻,而且制导模式死板,对大中型舰艇难以构成较大威胁。

  要是不看那四枚射程不满40千米的“雄风”Ⅰ导弹,诞生于1970年代末的“龙江”级算是中规中矩,其柴燃交替动力还可算一个亮点,而正是这个“亮点”给该级艇带来了不少麻烦,作为台湾海军中第一种采用柴燃交替动力的舰艇,“龙江”级两艘艇都发生过机舱起火事件,起火原因都与燃气轮机与齿轮变速箱不匹配,造成齿轮箱过热有关。其中一次甚至造成“龙江”号艇长宣布弃船的地步,幸而一名机舱士官冒险进入轮机舱,打开通海阀放入海水灭火,该艇才得以幸存至今,由消息称,出于安全考虑,现在两艘“龙江”级都已经撤除了燃气轮机,只保留柴油机,作为教练船使用,航行性能自然大打折扣。

  由于“龙江”级采用了与台军改造老式“阳“字号驱逐舰同样的H930型作战指挥系统,导弹武器也同样是“雄蜂”Ⅰ,“龙江”级素有“小阳字号”之称,甚至由消息说台军打算以该级艇取代老“阳”字号。而1976年10月4日就开工,直到1981年12月31日才完工的,由“中船”公司建造的二号艇“绥江”号加入舰队后,后续的6艘艇便没了音讯。坊间由很多猜测,综合起来就是美方出于政治考虑,拒绝向台湾直接出售“鱼叉”反舰导弹,转而以技术支持,帮助台湾研制“雄蜂”Ⅱ型反舰导弹,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中船”公司在建造二号艇的过程中出现了技术和质量问题,影响了交货和使用,加上“龙江”级高达2000万美元的造价,对“龙江”级贫弱的火力颇有怨言的台湾海军就取消了后续的建造合同,转而大量建造在以色列海军“毒锋”级导弹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海鸥”级小型导弹艇。
或许是在建造和使用“龙江”级的过程中有太多的难言之隐,台湾海军对“龙江”级颇为保密,几乎没对民众开放过该级艇,相关的官方资料也很少,甚至关于最大航速与经济航速甚至推进方式这些基本信息,不同资料给出的数据也相差巨大,这种诞生于30年前的导弹艇仍是台海军出镜率最低的作战舰艇。“龙江”级的建造计划是国民党海军逃台以来第一个较大的自建舰艇项目,如果成功实施,对提升国民党海军作战能力和台湾造船水平都将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可事与愿违,虽然当时台湾造船工业已经初具规模,“中国造船厂”在国际上已经小有名气,但当时台湾贫弱的工业基础承受不了这样规模的工程,曾经雄心勃勃的造舰计划最后以惨淡收场,取而代之的是50艘更小的“海鸥”级导弹艇,时至今日,“海鸥”级同样是世界上体格最小的正规导弹艇。

  “龙江”级的故事并没有到此完结,1994年完工的500吨级大型巡逻艇“锦江”级再一次让台湾海军做起了大型导弹艇的幻梦,甚至打算上升到巡逻舰级别以取代退役的“山”字号巡逻舰。500吨的巨大艇体,引进著名的“拉斐特”级隐身护卫舰带来的设计新思维,吸取“龙江“级教训后采用更加稳妥的全柴油机推进方案,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锦江”级的光辉前程,而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历史总是在重复着同一个故事”,“锦江”级首艇1994年完工后麻烦重重,1997年才定型,而且与外界的预期相反,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和理念的“锦江”级尽管有“拉斐特”做参照,隐身设计却非常干涩不协调,最大航速只能达到25节,基本与“快”字不沾边。500吨级的艇体上,只装有一门40毫米单管高炮,一门20毫米炮,4枚“雄风”Ⅰ反舰导弹,火力比“龙江”级还弱。尽管“锦江”比“龙江”大一倍,无法与同期大陆海军的037Ⅱ型相比,台海军干脆修改了设计,将后续的“锦江”级由导弹巡逻艇降级为巡逻艇,原来装有反舰导弹的几艘艇也拆除了导弹。直到2004年,台海军用老“阳“字号驱逐舰退役后遗留武器改装的“新江”号出现,但此时,这种配备一门76毫米单管炮,四枚“雄风”Ⅱ导弹的导弹艇排水量已上升到令人匪夷所思的720吨。有说法认为,台海军对“锦江”级的改装是为后来更大型的双体导弹艇“迅海”铺路,看来台海军对新“光华”6导弹艇不太满意,对自行建造大型导弹艇还未死心,“龙江”级的故事有了继续上演的可能。没有相应的工业基础,再美好的梦也只是幻梦,这一点在同样为岛屿环境,同样穷兵黩武的旧日本帝国海军攻击快艇的发展上同样得以体现。

  有趣的是,当“龙江”级后续艇建造计划取消后,台海军将已经预定的“奥托”76毫米炮安装到了一些正在进行“武进”改装计划的老“阳”字号身上取代原装的MK-32型127毫米炮。当老“阳”退役后,这些舰炮又被拆下安装在“龙江”级的后辈“锦江”级身上,面对这种有趣的轮回,台海军不知作何感想。

  羽化而登仙
   
  1967年10月21日发生的“埃拉特”事件已经被无数次提起,苏联反舰导弹的威胁第一次从纸面上显现到现实中,面临这种威胁,美国海军的决定是加速研制专用反舰导弹,同时将防空导弹的用途充分发挥出来,改为舰对舰导弹使用。RIM-66体积适中,加上其空射反辐射型已经投入使用,不需要专门为其研制全新的制导系统,改为舰射型的条件最为便利,而RIM-66的前身,RIM-24“鞑靼人”已经由德国海军成功实施了舰对舰试射,所以RIM-66理所当然地被选中,配合MK-78制导系统,最终成为RGM-66D“标准”舰对舰导弹。

  1971年到1972年,“阿什维尔”级三号艇和四号艇“羚羊”号(USS PG-86)与“准备”(USS PG-87) 号首先进行了改装,撤除尾部的40毫米炮,在尾部两舷安装两座串列布置的RGM-66D发射箱,编号也从代表巡逻炮艇的“PG”升级为代表导弹巡逻艇的“PGM”,炮艇升格为导弹艇,蛾子蜕变成了蝴蝶。

  “羚羊”号在1968年被部署到越南,1969年4月11日,“羚羊”号与南越海军的HQ-619号炮艇截获了一艘正在向越南南方游击队运送补给的大型拖网渔船,在四架OV-10“野马”反暴乱机的协助下,“羚羊”号最终将这艘渔船击沉。导弹化改装完成后,该艇在夸贾林群岛一带进行了导弹发射试验,之后以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港为母港,长期在地中海,亚得里亚海一带活动,并访问过南斯拉夫,在演习中扮演苏联海军导弹艇。1977年7月,“羚羊”号退役,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朱姆沃尔特做了致辞。从海军退役后,解甲归田的“羚羊”号又加入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被改装为海洋调查船“彼得.安德森”号,目前还在航行。

  “准备”号的经历,除了在越南的海上战斗外,与“羚羊号大致相同,该艇在1977年10月退役,之后转给马萨诸塞州海洋学院作为训练船使用。

  由于战斗方式的改变,这两艘艇首先拆除了不实用的MK-63火控系统,在舰桥顶部安装了WM-28火控雷达,之后其他部分“阿什维尔”级也进行了改装。

  “贝尼西亚”(USS PG-96)的命运则更加曲折,1968年,该艇发生了火灾,1969年年底才服役,或许是因祸而得福,该艇由于工期延误,刚好遇上美国海军准备试验舰对舰导弹,正在施工的“贝尼西亚”号有幸成为试验艇,漫长的试验持续到了1971年1月才结束,同年3月,“贝尼西亚”号成为美国海军第一艘导弹艇(PGM-96),而此时他已经被韩国海军看中。1971年10月15日,“贝尼西亚”号从美国海军退役,并在同一天加入韩国海军,编号PGM-351,也就是“白鸥-51”,该艇非常神秘,说法认为“白鸥-51”在1996年发生了火灾,1998年退役。


  出口之路

  阿什维尔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塔科马公司,此时正值导弹艇的大发展时期,法制“女勇士”级,苏制“黄蜂”级导弹艇都取得了很不错的外销成绩,而且小型舰艇价格相对低廉,适合中小国家使用,远不如大型舰艇的出口那样敏感,受政治限制相对较小,无论作为军事援助还是舰艇出口都非常合适,潜在客户较多,阿什维尔级通过美国海军的长期使用,口碑较好,如果能以阿什维尔级为原型设计一种导弹艇用于出口,市场前景应该不错,于是,塔科马公司在阿什维尔基础上设计了一型230吨级的导弹艇方案,并以PSMM MK5(多用途导弹艇 5号型)的编号出口,这种快艇成为了美国出口的唯一一种正规导弹艇。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间持续25年的坚冰开始融化,众所周知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以美国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对台军事武器销售为前提的,并通过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来确认,虽然这些条款并没得到很好执行,但中美间的高层接触已经令台湾当局恐慌不已,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导弹艇部队已经初具规模,新建的大中型驱护舰大多数都装备了反舰导弹,这些导弹舰给尚处在火炮时代的台湾海军以巨大压力,除了加速对以色列“迦伯列”Ⅱ型反舰导弹技术的消化吸收外,台湾海军还试图从美国直接购进舰艇,要求必须是新舰,必须有足够的反舰火力和速度,最好能装备美军最新研制的“鱼叉”反舰导弹,综合这些要求,加上中美关系转暖的趋势,美国方面不批准大中型舰艇的出售,台海军能选择的,就只有购买导弹艇一途,而且由于“埃拉特”事件的及后来的阿以导弹艇大战刺激,台海军认识到小型,高速,重火力的导弹艇在登陆和抗登陆作战中有重大作用,在狭窄水域对大中型舰艇有较大威胁。1977年,台海军提出了所谓“先锋”计划,准备向美国购买8艘(一说15艘)以PSMM MK5为基础的大型导弹艇,第一艘艇在美国建造,剩下的转移技术,美方派员指导由台湾的“中国造船公司”建造。1978年初,美方批准了台湾的订单,同年7月3日,首艇“龙江”号在塔科马船厂完工,以反舰导弹缺装的不完整状态自航回到台湾,8月24日进入左营港正式加入台海军,最初的编号为PGG582在此之前,台海军绕过美国政府,直接与塔科马公司协商,1976年7月4日就开始在台湾建造“绥江”号,由于“龙江”号最先建成,所以该级艇就被称为“龙江”级。

  “龙江”级是一种中型导弹艇,长50.2米,宽7.3米,吃水2.3米,标准排水量185吨,满载排水量240吨,与苏制“黄蜂”级和法制“女勇士”Ⅱ型大体相当,艇首舷侧有明显的折线,艇首上半部分外张舷弧丰满,有利于增大储备浮力,下半部分尖削,有利于减小阻力,增大航速。这些与其原型“阿什维尔”级别无二至。

  “龙江”级的一大亮点在于采用柴燃交替动力(也有说法认为该艇采用柴燃联合动力),使用三台莱康明公司的TF-40型燃气轮机作为高速状态下的动力系统,这种燃气轮机单机功率为4600马力,总功率达到13800马力,三轴推进,可将龙江级推至36节的航速(这个数据与中国海军仿自“黄蜂”级的021型大致相当,也有40节的说法,存疑),尽管燃气轮机是有名的“油老虎”,但“龙江”级也可以用36节的航速连续航行700海里。巡航时,该级艇则使用三台通用汽车公司的12V149 TI柴油机推进,航速20节(也有30节的说法,存疑)。

  “龙江”级在艇首安装了一门著名的“奥拓”76毫米单管速射炮,舯部是上层建筑,舰桥正面不是阿什维尔级的带弧度的后倾平面,而是正面驾驶室部分前倾,舰桥正面主体后倾的布置,驾驶室后为坚固的四脚格子桅,由于燃气轮机出力巨大,其“肺活量”也相当惊人,其进气窗和排气口占据了主桅后上层建筑的主要空间。排气口之后是一个低矮的甲板室,四枚仿自“迦伯列”Ⅱ的“雄蜂”Ⅰ反舰导弹发射箱就呈“八”字形布置在这里,射向朝向舷前侧,整个上层建筑侧面连成一体。艇尾甲板上布置了一门博福斯40毫米L70单管自动炮。

  “龙江”级是台湾海军中第一种使用“奥托”76毫米炮的舰艇,也是台海军中使用这种火炮最小的舰艇。其使用的H-930 MOD2作战指挥系统源于台海军与美国休斯公司联合为老“阳”字号驱逐舰研制的H-930 MOD1,后者只有一座火控雷达。“龙江”级还设置有在这种吨位舰船上比较少见的后桅,桅顶装备一台SPS-58C对空搜索雷达。

  “雄风”Ⅰ导弹原名“雄蜂”Ⅰ,是台湾“中国科学院”在以色列海军“迦伯列”Ⅱ反舰导弹基础上制导的中近程反舰导弹,基本科可看做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大出风头的“迦伯列”Ⅰ型的升级版,由于弹体增大,射程提高到36千米,采用半主动雷达+无线电引导的制导模式,飞行中段使用MK-35光学瞄准具与火控雷达联合控制,弹道末端转入半主动雷达制导,经改进后,命中率达到95%,对小型舰艇有较大威胁,但其射程太短,弹头太轻,而且制导模式死板,对大中型舰艇难以构成较大威胁。

  要是不看那四枚射程不满40千米的“雄风”Ⅰ导弹,诞生于1970年代末的“龙江”级算是中规中矩,其柴燃交替动力还可算一个亮点,而正是这个“亮点”给该级艇带来了不少麻烦,作为台湾海军中第一种采用柴燃交替动力的舰艇,“龙江”级两艘艇都发生过机舱起火事件,起火原因都与燃气轮机与齿轮变速箱不匹配,造成齿轮箱过热有关。其中一次甚至造成“龙江”号艇长宣布弃船的地步,幸而一名机舱士官冒险进入轮机舱,打开通海阀放入海水灭火,该艇才得以幸存至今,由消息称,出于安全考虑,现在两艘“龙江”级都已经撤除了燃气轮机,只保留柴油机,作为教练船使用,航行性能自然大打折扣。

  由于“龙江”级采用了与台军改造老式“阳“字号驱逐舰同样的H930型作战指挥系统,导弹武器也同样是“雄蜂”Ⅰ,“龙江”级素有“小阳字号”之称,甚至由消息说台军打算以该级艇取代老“阳”字号。而1976年10月4日就开工,直到1981年12月31日才完工的,由“中船”公司建造的二号艇“绥江”号加入舰队后,后续的6艘艇便没了音讯。坊间由很多猜测,综合起来就是美方出于政治考虑,拒绝向台湾直接出售“鱼叉”反舰导弹,转而以技术支持,帮助台湾研制“雄蜂”Ⅱ型反舰导弹,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中船”公司在建造二号艇的过程中出现了技术和质量问题,影响了交货和使用,加上“龙江”级高达2000万美元的造价,对“龙江”级贫弱的火力颇有怨言的台湾海军就取消了后续的建造合同,转而大量建造在以色列海军“毒锋”级导弹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海鸥”级小型导弹艇。
或许是在建造和使用“龙江”级的过程中有太多的难言之隐,台湾海军对“龙江”级颇为保密,几乎没对民众开放过该级艇,相关的官方资料也很少,甚至关于最大航速与经济航速甚至推进方式这些基本信息,不同资料给出的数据也相差巨大,这种诞生于30年前的导弹艇仍是台海军出镜率最低的作战舰艇。“龙江”级的建造计划是国民党海军逃台以来第一个较大的自建舰艇项目,如果成功实施,对提升国民党海军作战能力和台湾造船水平都将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可事与愿违,虽然当时台湾造船工业已经初具规模,“中国造船厂”在国际上已经小有名气,但当时台湾贫弱的工业基础承受不了这样规模的工程,曾经雄心勃勃的造舰计划最后以惨淡收场,取而代之的是50艘更小的“海鸥”级导弹艇,时至今日,“海鸥”级同样是世界上体格最小的正规导弹艇。

  “龙江”级的故事并没有到此完结,1994年完工的500吨级大型巡逻艇“锦江”级再一次让台湾海军做起了大型导弹艇的幻梦,甚至打算上升到巡逻舰级别以取代退役的“山”字号巡逻舰。500吨的巨大艇体,引进著名的“拉斐特”级隐身护卫舰带来的设计新思维,吸取“龙江“级教训后采用更加稳妥的全柴油机推进方案,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锦江”级的光辉前程,而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历史总是在重复着同一个故事”,“锦江”级首艇1994年完工后麻烦重重,1997年才定型,而且与外界的预期相反,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和理念的“锦江”级尽管有“拉斐特”做参照,隐身设计却非常干涩不协调,最大航速只能达到25节,基本与“快”字不沾边。500吨级的艇体上,只装有一门40毫米单管高炮,一门20毫米炮,4枚“雄风”Ⅰ反舰导弹,火力比“龙江”级还弱。尽管“锦江”比“龙江”大一倍,无法与同期大陆海军的037Ⅱ型相比,台海军干脆修改了设计,将后续的“锦江”级由导弹巡逻艇降级为巡逻艇,原来装有反舰导弹的几艘艇也拆除了导弹。直到2004年,台海军用老“阳“字号驱逐舰退役后遗留武器改装的“新江”号出现,但此时,这种配备一门76毫米单管炮,四枚“雄风”Ⅱ导弹的导弹艇排水量已上升到令人匪夷所思的720吨。有说法认为,台海军对“锦江”级的改装是为后来更大型的双体导弹艇“迅海”铺路,看来台海军对新“光华”6导弹艇不太满意,对自行建造大型导弹艇还未死心,“龙江”级的故事有了继续上演的可能。没有相应的工业基础,再美好的梦也只是幻梦,这一点在同样为岛屿环境,同样穷兵黩武的旧日本帝国海军攻击快艇的发展上同样得以体现。

  有趣的是,当“龙江”级后续艇建造计划取消后,台海军将已经预定的“奥托”76毫米炮安装到了一些正在进行“武进”改装计划的老“阳”字号身上取代原装的MK-32型127毫米炮。当老“阳”退役后,这些舰炮又被拆下安装在“龙江”级的后辈“锦江”级身上,面对这种有趣的轮回,台海军不知作何感想。


  相比台湾海军的“龙江”级,韩国海军的“白鸥”级则更加成功。1960年后,朝鲜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对外政策上也更有攻击性,不断展开对韩国方面的海上渗透和骚扰活动,面对高速的朝鲜攻击快艇和工作船,韩国海军却没有一型合适的沿岸攻击快艇加以应对,1970年之后,朝鲜海军又开始大量装备苏制205“黄蜂”级导弹艇,直接威胁到海上舰船的安全,给尚处在火炮鱼雷时代的韩国海军带来巨大压力,韩国海军通过对阿以地中海导弹艇对决的分析研究发现,朝鲜海军导弹艇装备的“冥河”导弹在有电磁干扰的环境下,对500吨以下的小型高速舰艇的攻击效能非常低,如果建造一种导弹快艇,再配备足够的电子战设备,将可以有效克制朝鲜海军导弹艇,如果装备足够火炮,对朝鲜海军的特殊工作船也能起到很好的打击效果,而当时正处在起步阶段的韩国国防工业没有能力自行设计建造一种当时属于先进装备的导弹艇,只好求助于自己的保护人美国。早在1971年10月,韩国海军就从美国接收了原“阿什维尔”级PGM-96“贝尼西亚”号导弹艇,并命名为“白鸥-51”,美国方面自然顺手拿出了现成的PSMM MK5。韩国海军首先向塔科马公司订购了3艘,这也是最早的PSMM MK5出口型,也就是后来的“白鸥-52”至“白鸥-55”(没有“白鸥”-54)。

  在美国建造的同时,韩国海军又引进该级艇技术,在韩国国内建造了“白鸥-56”至“白鸥-61”5艘艇(没有“白鸥”-60),这5艘艇可以看做是PSMM MK5型的后期型号。

  前三艘新建的“白鸥”级,除了上层建筑的形状外,其他数据与导弹化的“阿什维尔”基本一致。也使用RGM-66D反舰导弹和美制 76毫米炮,采用全燃双轴推进,发动机为6台TF-35燃气轮机,没有巡航用柴油机,总功率16800马力,从静止状态达到40节的最高航速只需要30秒,加速性非常优秀。因为系出同门,所有的PSMM MK5系列都拥有基本相同的上层建筑,但“龙江”级出于降低重心的考虑,上层建筑比“白鸥”级要矮一层。“白鸥”级废除了“阿什维尔”级的单柱桅,改为更坚固的四脚格子桅,以应付日益增多的电子设备所需。
后5艘“白鸥”级更改了设计,将美制老式MK-34型单管76毫米炮更换为“奥托”76炮,射速从40发/分提高到85发/分。将半路出家的RGM-66D更换为四枚RGM-84“鱼叉”反舰导弹,并加装了一门双管30毫米炮和两门12.7毫米机枪。并在主桅前架设了副桅,安装SPS-58C雷达,与“龙江”级的布置刚好相反。

  按照韩国海军的计划,“白鸥”级原打算与同样高速的“蔚山”级护卫舰搭配使用,两者的武器装备也差不多,从某种角度来看,“蔚山”级就是一种放大的“白鸥”级。“白鸥”级最大的缺陷是燃料消耗量巨大,其全燃动力为其带来高航速与出类拔萃的加速性同时,也使得该级艇的燃料消耗量与1500吨级的护卫舰相当,200吨的艇体无法容纳太多燃料,直接影响了该艇的持续作战能力,使得“白鸥”级只能用于高速打击,不适合用来进行海上长时间武装对峙和跟踪监视,韩国海军被迫建造了更多吨位更小“水虎鱼”级高速炮艇用来对抗朝鲜海军高速艇,由于“水虎鱼”级只装备40毫米炮,火力不足,造成该级“虎头海雕”号在2002年的朝韩“延平海战”中被击沉,事后,韩国海军研制了400吨级的PKX“尹永夏”级大型导弹巡逻艇作为“白鸥”级退役后的补充并大量建造这种快艇使用柴燃交替动力,装备“奥托”76毫米炮和双管40毫米炮,火力旺盛,航速也达到了“白鸥”级的40节。

  韩国自行建造的改进型“白鸥”级首艇“白鸥-56”于1976年2月服役,美国建造的早期型“白鸥”级三号艇也在这个月服役,韩国从1976年到1978年,花了3年时间将自行建造的5艘“白鸥”级送入海军,加上美国建造的3艘,也不过花了4年时间,同样是建造PSMM MK5,台湾建造一艘便耗去5年时间,在替代型的建造上,“尹永夏”与“锦江”的差别一样巨大,同样是在美国扶植下成长的军事工业,两者截然不同的效率令人唏嘘。

  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使用,加上本来就较短的艇体寿命,9艘“白鸥”级已经全部退役,其中原版的“白鸥-51”在1998年退役。

  韩国还以建造PSMM MK5的经验为基础,为印度尼西亚海军建造了4艘“曼达”级导弹艇,这型艇的修改较大,艇首上部的外张被取消,改为内凹的舷弧以增强压浪效果,但水下结构没有变化。主炮换为瑞典博福斯公司的57毫米单管炮,导弹也更换为法制MM-38“飞鱼”,虽然很难在该级艇上看到PSMM MK5的影子,但该级艇的内部结构却保持了PSMM MK5的原貌。
泰国海军则从塔科马公司订购了6艘“萨塔披”级巡逻艇,这是PSMM MK5系列中排水量最大的型号,也是唯一一种成功出口的炮艇型,满载排水量达到300吨,使用2台MTU公司的柴油机,双轴推进,航速只有22节,装备一门“奥托”76毫米炮,一门40毫米炮和两门20毫米炮,上层建筑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只有艇体还依稀有点PSMM MK5的样子。


  曲终人未散

  如今的美国造船工业坐拥世界最大的舰队,已经没有兴趣涉足那些利润不高的小型舰艇出口,他们更关心新船型的开发与美国海军的订单,小型舰艇的出口恐怕将以二手舰艇转让与特殊作战舰船输出为主,美国造船厂建造传统意义上的攻击快艇恐怕将很难看到了。

  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阿什维尔”级及其后辈,美国海军中的已经全数退役或转让,希腊海军的也已经退役,韩国海军的“白鸥”级已经不见踪影,台湾海军的只剩下半条船,只有印尼海军的“白鸥”级改进型仍在服役,他们已经熬不过下一个十年。回望过去,在美国海军中服役的,堪称导弹艇骄子的“飞马座”级已经在1997年全部退役,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美国海军与造舰工业不需要传统的攻击快艇为其增光添彩,新的4000吨级“自由”号沿岸战斗舰已经以其40节的高速傲视群雄。

  平心而论,“阿什维尔”级非常平庸,没有“女勇士”先进,后续发展和建造数量远不及“女勇士”,与“黄蜂”级更没法比,但她毕竟是世界第一海军大国第一种导弹艇,他曾与美制M16步枪,F-5战斗机,M60主战坦克等军援物资一起,在别国的操纵下为了美国利益而战斗,或许这就是他的全部。

  相比台湾海军的“龙江”级,韩国海军的“白鸥”级则更加成功。1960年后,朝鲜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对外政策上也更有攻击性,不断展开对韩国方面的海上渗透和骚扰活动,面对高速的朝鲜攻击快艇和工作船,韩国海军却没有一型合适的沿岸攻击快艇加以应对,1970年之后,朝鲜海军又开始大量装备苏制205“黄蜂”级导弹艇,直接威胁到海上舰船的安全,给尚处在火炮鱼雷时代的韩国海军带来巨大压力,韩国海军通过对阿以地中海导弹艇对决的分析研究发现,朝鲜海军导弹艇装备的“冥河”导弹在有电磁干扰的环境下,对500吨以下的小型高速舰艇的攻击效能非常低,如果建造一种导弹快艇,再配备足够的电子战设备,将可以有效克制朝鲜海军导弹艇,如果装备足够火炮,对朝鲜海军的特殊工作船也能起到很好的打击效果,而当时正处在起步阶段的韩国国防工业没有能力自行设计建造一种当时属于先进装备的导弹艇,只好求助于自己的保护人美国。早在1971年10月,韩国海军就从美国接收了原“阿什维尔”级PGM-96“贝尼西亚”号导弹艇,并命名为“白鸥-51”,美国方面自然顺手拿出了现成的PSMM MK5。韩国海军首先向塔科马公司订购了3艘,这也是最早的PSMM MK5出口型,也就是后来的“白鸥-52”至“白鸥-55”(没有“白鸥”-54)。

  在美国建造的同时,韩国海军又引进该级艇技术,在韩国国内建造了“白鸥-56”至“白鸥-61”5艘艇(没有“白鸥”-60),这5艘艇可以看做是PSMM MK5型的后期型号。

  前三艘新建的“白鸥”级,除了上层建筑的形状外,其他数据与导弹化的“阿什维尔”基本一致。也使用RGM-66D反舰导弹和美制 76毫米炮,采用全燃双轴推进,发动机为6台TF-35燃气轮机,没有巡航用柴油机,总功率16800马力,从静止状态达到40节的最高航速只需要30秒,加速性非常优秀。因为系出同门,所有的PSMM MK5系列都拥有基本相同的上层建筑,但“龙江”级出于降低重心的考虑,上层建筑比“白鸥”级要矮一层。“白鸥”级废除了“阿什维尔”级的单柱桅,改为更坚固的四脚格子桅,以应付日益增多的电子设备所需。
后5艘“白鸥”级更改了设计,将美制老式MK-34型单管76毫米炮更换为“奥托”76炮,射速从40发/分提高到85发/分。将半路出家的RGM-66D更换为四枚RGM-84“鱼叉”反舰导弹,并加装了一门双管30毫米炮和两门12.7毫米机枪。并在主桅前架设了副桅,安装SPS-58C雷达,与“龙江”级的布置刚好相反。

  按照韩国海军的计划,“白鸥”级原打算与同样高速的“蔚山”级护卫舰搭配使用,两者的武器装备也差不多,从某种角度来看,“蔚山”级就是一种放大的“白鸥”级。“白鸥”级最大的缺陷是燃料消耗量巨大,其全燃动力为其带来高航速与出类拔萃的加速性同时,也使得该级艇的燃料消耗量与1500吨级的护卫舰相当,200吨的艇体无法容纳太多燃料,直接影响了该艇的持续作战能力,使得“白鸥”级只能用于高速打击,不适合用来进行海上长时间武装对峙和跟踪监视,韩国海军被迫建造了更多吨位更小“水虎鱼”级高速炮艇用来对抗朝鲜海军高速艇,由于“水虎鱼”级只装备40毫米炮,火力不足,造成该级“虎头海雕”号在2002年的朝韩“延平海战”中被击沉,事后,韩国海军研制了400吨级的PKX“尹永夏”级大型导弹巡逻艇作为“白鸥”级退役后的补充并大量建造这种快艇使用柴燃交替动力,装备“奥托”76毫米炮和双管40毫米炮,火力旺盛,航速也达到了“白鸥”级的40节。

  韩国自行建造的改进型“白鸥”级首艇“白鸥-56”于1976年2月服役,美国建造的早期型“白鸥”级三号艇也在这个月服役,韩国从1976年到1978年,花了3年时间将自行建造的5艘“白鸥”级送入海军,加上美国建造的3艘,也不过花了4年时间,同样是建造PSMM MK5,台湾建造一艘便耗去5年时间,在替代型的建造上,“尹永夏”与“锦江”的差别一样巨大,同样是在美国扶植下成长的军事工业,两者截然不同的效率令人唏嘘。

  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使用,加上本来就较短的艇体寿命,9艘“白鸥”级已经全部退役,其中原版的“白鸥-51”在1998年退役。

  韩国还以建造PSMM MK5的经验为基础,为印度尼西亚海军建造了4艘“曼达”级导弹艇,这型艇的修改较大,艇首上部的外张被取消,改为内凹的舷弧以增强压浪效果,但水下结构没有变化。主炮换为瑞典博福斯公司的57毫米单管炮,导弹也更换为法制MM-38“飞鱼”,虽然很难在该级艇上看到PSMM MK5的影子,但该级艇的内部结构却保持了PSMM MK5的原貌。
泰国海军则从塔科马公司订购了6艘“萨塔披”级巡逻艇,这是PSMM MK5系列中排水量最大的型号,也是唯一一种成功出口的炮艇型,满载排水量达到300吨,使用2台MTU公司的柴油机,双轴推进,航速只有22节,装备一门“奥托”76毫米炮,一门40毫米炮和两门20毫米炮,上层建筑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只有艇体还依稀有点PSMM MK5的样子。


  曲终人未散

  如今的美国造船工业坐拥世界最大的舰队,已经没有兴趣涉足那些利润不高的小型舰艇出口,他们更关心新船型的开发与美国海军的订单,小型舰艇的出口恐怕将以二手舰艇转让与特殊作战舰船输出为主,美国造船厂建造传统意义上的攻击快艇恐怕将很难看到了。

  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阿什维尔”级及其后辈,美国海军中的已经全数退役或转让,希腊海军的也已经退役,韩国海军的“白鸥”级已经不见踪影,台湾海军的只剩下半条船,只有印尼海军的“白鸥”级改进型仍在服役,他们已经熬不过下一个十年。回望过去,在美国海军中服役的,堪称导弹艇骄子的“飞马座”级已经在1997年全部退役,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美国海军与造舰工业不需要传统的攻击快艇为其增光添彩,新的4000吨级“自由”号沿岸战斗舰已经以其40节的高速傲视群雄。

  平心而论,“阿什维尔”级非常平庸,没有“女勇士”先进,后续发展和建造数量远不及“女勇士”,与“黄蜂”级更没法比,但她毕竟是世界第一海军大国第一种导弹艇,他曾与美制M16步枪,F-5战斗机,M60主战坦克等军援物资一起,在别国的操纵下为了美国利益而战斗,或许这就是他的全部。
本文的后传·········
http://lt.cjdby.net/viewthread.p ... p;highlight=%2Bevaf
不错不错!
:handshake顶楼主好文,科普性很强!:D


专业人士啊?

专业人士啊?
原来md也有小艇。
:D很好的资料
果然小艇控啊,很不错~~
多谢分享
资料不错,学习了。
资料铁!学习了!
好文要顶。{:hao:}
印尼的韩国造

回复 16# Zweistein
棒子自己刚拿到东西,转身就给卖了,还好成立了合资公司,米帝也不好说啥,只是借发动机问题拖了两年
美帝的快艇,新鲜!
好料,楼主辛苦。
楼主辛苦,学习知识。
辛苦了
嘉文共赏!
感叹时事变迁,导弹小艇似过眼云烟。。。
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无奈产物吧。
先顶再看!
[:a4:]中国的艇呢,期待
老瓦要小心了
好文章!
多谢楼主科普{:hao:}
排队学习
多了解了。
有毒昆虫,让我想起了TG的病毒
此文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