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个地方,发个文字帖,纯粹为了个人方便,大家不用围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10:33


总有一些朋友问我关于摄影的问题,以后把这个连接丢过去给人就行了。
集中一下自己写过的所有摄影文字先

总有一些朋友问我关于摄影的问题,以后把这个连接丢过去给人就行了。
集中一下自己写过的所有摄影文字先
摄影其实不难,说穿了,摄影是一门技术,而这门技术的要素只有两个:主观与客观。
首先摄影是主观的,你想表达什么,表现什么,如表达你对某人之爱,表现你看到山河之壮丽,现实之迷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摄影必须包含创作者的主观想法,带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去拍摄,往往左右着画面的形式;相反,如果主观想法过于贫弱,片子多让人感觉毫无内容。摄影主观性的重要性还在于当你的客观技术已经炉火纯青时,与其他炉火纯青的人比的,就是脑子,也就是主观的东西。
在这里我更想强调摄影技术的客观性,这个客观性也可以理解为摄影作品的形式或创作的技术。我如此的强调摄影的客观性,原因如下:一、主观的感受如需传达,无客观之手段必不能达成,客观手段的熟练将能让你主观的想法更有效的传达给他人;二、主观感受左右着画面,如无强烈的客观手段去平衡,主观感受可能就是有害的,例如在风光摄影中,当你强烈的感受到眼前的画面如此壮美而无法自控时,举起相机时就可能因太激动而引起暴光不准或构图失衡,那么上面所讲的主观传达也就不存在或大大被削弱了;三、相当多的特殊情况下,如突发性事件,重大题材报道,你会受到强烈的外界干扰,这时强大的客观手段是保证了出片,而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决定你一生的摄影成就的;四、磨练自己的客观技术,其实也是修炼主观上的艺术修养乃至心境的过程。
在人文科学中,有一个学科叫“分类学”,我首先把摄影的要素分为主观与客观,又在文章的开头强调了客观技术,那么接下来我就继续浅析摄影的客观技术。

客观技术仍然需要一个简单的分解,就我认为,客观技术不过包含以下2个主要要素:暴光,构图,和几个3个次要要素:色彩,层次,影调。当然,这只是我一家之言。
离开暴光,摄影肯定无从谈起,这是摄影的物理性质决定的,也是摄影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属性(摄像在我看来是摄影的延续)。暴光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色彩,层次,影调这3个次要要素,所以暴光是摄影中最主要的技术要素之一。暴光指的就是相机感光部分(胶卷或电子感光元件)的总进光量。而我们可以通过3个因素控制暴光,那就是光圈、快门速度和感光度(ISO)。光圈通常用F表示,F后的数值X越大,实际光圈越小,因为F=X实际上表达着F=1/X的意思,通常我们所见的光圈进阶是:F2.8---F4---F5.6---F8---F11... ...每一个进阶实际单位时间进光量扩大(缩小)一倍;快门速度是相机感光的时间,在1秒以上的快门速度通常用1/X秒表达来,因此X值越大,快门速度越快,而在1秒以下时,就直接用X秒表示,因此X值越大,快门反而越慢。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相机可能在快门0.X秒时有表示差异,如canon数码单反相机按0.X秒表示,而其他相机则有可能仍按1/X秒表示。至于ISO,比较好理解,ISO数值越大,同等光圈快门组合下,感光部分就越灵敏,画面就更亮。因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以下这句话:假定一个不变的ISO,当我们需要一个暴光量时,理论上有无数个光圈快门组合可以达到这个暴光量,因为你在原有光圈快门组合下,扩大一级光圈(单位时间进光量增加一倍),却又加快一级快门速度(感光时间减少一倍),实际上的暴光量还是不变的。常见的例子就是:F2.8+1/500S  =  F4+1/250S,F8+1S  =  F5.6+0.5S。上面这句话必须被理解,因为这是最基础的要素中的最基础理论。当然,对于暴光组合有一个特殊现象叫倒易率失效,通常出现在极端环境下,如快门时间超过数分钟,甚至几小时或对着过于明亮或黑暗的物体进行拍摄等。倒易率失效的情况在胶片上更为明显。
然而,万事万物都是有关联的。光圈、快门和ISO又关系着画面的一些因素。
首先讲光圈,光圈的扩大与缩小,最直接的影响着照片的景深。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着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器轴线所测定的物体距离范围。如果这个概念太难懂,通俗的讲,景深就是照片焦点前后清晰的纵向范围。光圈越大,景深越小(背景虚化感越强烈),如不考虑其他情况,F2.8的虚化程度就大于F4。既然讲到景深,不如将其讲完,影响景深的因素还有镜头焦距、镜头与被摄物体的距离,以及被摄物体与物体背景的距离。以下为在不改变其他因素情况下的景深变化规律: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镜头与被摄物体的距离越小,景深越小;被摄物体与物体背景的距离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还直接影响着画面的原始锐度,这在器材部分会讲到。
其次是快门,快门是凝固瞬间的东西。在这个被凝固的瞬间,需要多少速度的快门,取决于光圈的大小,被摄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焦距。为了景深,我们需要某个光圈值,为了保证总进光量正确,快门速度将会被改变;当某物体运动时,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快门速度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该物体在画面是清晰的或只是一个拖影、轨迹靠快门速度决定;正常人摄影中,手不可能毫无微小震动,当你平静的端起相机时,你需要一个快门速度抵消这个震动对画面的影响,否则你的画面可能是模糊的,这个快门速度就是你焦距的倒数,如你拍摄焦距是300mm,快门速度应快于1/300S,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安全快门。  


换言之,快门的速度决定你了需要的是一个”凝固”的成像还是拖影的轨迹。关于快门,还有2个经常遇到小事项需要注意:一是闪光前后帘(或叫第一第二帘)同步闪光的问题,两者的区别在于运动物体的拖影方向不同;二是过长或过短的快门速度(大于数分钟或小于1/X000秒,视感光部分而定)是引起倒易率失效的主要原因。
接着就是ISO于画面的影响,这个比较好理解。ISO值越低,画面就越干净。
因此,光圈,快门速度和ISO永远是一个取舍关系,也是非常灵活的。如果一个人在拍摄时问我,你现在是什么参数啊,我想和你一样。我多半会觉得他不是理论基础不扎实,就是没有主见和经验。因为你要面对的拍摄对象和环境不可能是不变的,这3个值的搭配是灵活的,怎么搭配才能表达你想拍的感觉,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完全是你在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法与实际需要而决定的。也就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意思。不过,这样的取舍也不是无规律可循,总的一条就是拍这个东西,给你的时间有多少。而这个“时间”可能包括你拍摄的某个事件的过程时间,运动物体的速度所需要你的快门时间等等,摄影是瞬间的艺术,没有时间观念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一些常用的经验有:属慢摄影门类的,如在自然光线下形态变化小的风光建筑摄影,你有充分的时间去暴光,那你就应该追求精度,舍去快门时间而追求小光圈和低ISO;快摄影门类的,如较暗条件下的动物、舞台摄影,为了避免画面模糊和抓取瞬间动作,就应该把ISO和光圈在允许的范围内提高,保证快门速度。取舍着光圈,快门速度和ISO,其实就是在平衡着景深,画面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可能我学摄影走在一些朋友的前面一点时间,于是有些朋友会将一些想不明白的摄影问题拿来问我。而这些问题大多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核心问题是:我想学摄影,该怎么学。

既然如此,在这里一并简要回答吧,我自己也只能算是半桶水,因此,我下面的话,并非真理。

首先我要讲的是业余摄影的学习,应该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扎实学好,不要着急跳跃,后一个阶段需要巩固前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同时考虑下一个阶段的方向,这有点像军队科研里说的“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

阶段的演化过程是: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全题材的基础广泛拍摄------------》全题材的稳步提高和重点题材的选择与快速提高-------------》重点题材精致化-----------》实战锻炼初步-------------》经常性实战。我接着,将解释一下每一个阶段的简要内容、学习方法和困难。

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本阶段需要做的是,将某本理论性权威性书籍或其他形式的理论教材认真的过一遍,这些书籍的内容应当包括:摄影名词释疑、器材基础知识、暴光、构图基础,特技效果基础,这是摄影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是日后实现一切拍摄目的、想法的前提。没有这个阶段的扎实积累,下面的什么都不用去想去做。此外,这个阶段不是死读理论,要注意结合实践操作,比如在学习摄影名词释疑的时候,你就需要拿着相机,寻找相应的名词,并试着使用它;又比如,学习暴光基础的时候,你应该尝试多个暴光组合,寻找其中的不同点。这个阶段的困难在于:60%以上的人,不是学不下去,就是认为学理论是空洞的或者就是浅尝辄止,他们也就永远停在这里,想得很好却永远也无法提高到一定的层次(天才除外)。在这里我想借用中国著名试飞员徐勇凌对他俄罗斯同行的评价:他们不仅飞得好,理论基础也远扎实于我国飞行员。在这个社会长期批判教条主义多年后,人们的各种理论学习水平和风气,确实大大降低,摄影也不例外。

全题材的基础广泛拍摄:这个阶段要求我们尽量走出去,不管拍出来的片子是好还是不好,有意义还是没意义,有价值还是没价值,尽管拍。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忘记使用前一阶段你辛苦学到的理论基础,在按快门之前想想这些理论,不要“按快门不过大脑”。同时反复对比片子,粗略地思考或请教更高级的摄影人,这个片子在技术上哪里好,哪里不好,怎么提高。

全题材的稳步提高和重点题材的选择与快速提高:这个阶段主要是继承前一阶段对片子优劣的评判和思考,针对性自己在理论上的漏洞和技法上的薄弱进行全面提高。并根据你的情况选择一两个你的重点题材,选择的理由最好是你个人的喜好,其次是工作需要或者个人客观优势条件。比如本人,在这个阶段就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了风光和鸟类,但在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和无法接触更多自然风光后,转成了拍摄纪实,又因为经济利益和一点喜好,选择了城市和建筑摄影。

重点题材精致化: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技术上,将我们的片子的缺点尽量消灭为零。也就是说,在技术上,你的片子不能再有硬伤。总体上说就是,暴光合适、构图精准、景深与透视良好、色彩和谐,画面简洁,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在本阶段,你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这个时候,你可以将注意力转到提高图片内容,有效驾驭图片形式,令其为内容服务上面,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里,你注意图片内容的精力可以逐渐提高,可以稍多注意内容,少一点关注形式。当然,你的图片技术形式一定要能够有效的体现内容。需要补充的是,我在这个问题上走了弯路,我将这个阶段放在了“实战锻炼初步”之后,这是一种略显浮躁的做法。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克服。

实战锻炼初步:恭喜你,到了这个阶段,你已经进入了高级业余摄影人的阶段。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实战。战争,需要有一个对手,那么,摄影存在对手么?存在,你的对手是比赛中的竞争者或者是图片社、报社的编辑,你的图片相当于你的战斗力。如果你战胜了他们,就意味着你获奖或者图片成功出售。在这里多说一句,有些人在前一些阶段就可能会获奖或者卖出了图片,但我个人觉得,那不过是他们不同形式的运气好或者是天才,那是种偶然而非必然,并不是一种水到渠成,厚积薄发的结果。在这个阶段,你需要做的事情主要还是精致化图片,然后选择合适你的比赛或图片社,报社去卖图。图片的来源可以有2种:一是你以前的图片,合适的,就可以使用出去,这要求你有良好的记忆力和图片集中、分类管理能力;二是按照比赛或图片(报)社要求,有针对性的拍摄一些图片。这要求就更多更高了:要求你有一定的针对性想法、对于想法的计划能力、执行计划的能力和拍摄的技术成功率。在这个阶段,你会逐渐明白,技术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不重要。因为没有技术,再好的想法、计划也是无法实现的,但没有想法,空有技术,你也只能泯然众人。

最后一个阶段了,经常性实战: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上一阶段的大体延续,就是提高你图片的精致性、想法的独特和多样性、计划的可行性和执行能力。然后经常性的保持实战,因为只有在实战中,你才会尝到失败的滋味,只有这种滋味,才能让你尖锐的发现你自己的问题,并不断在实战中提高。



当然,我也承认,按这种做法做出来的我,存在如下问题,且目前尚不思改进或不知道如何改进,这些问题有:

1、很容易享受计划周密带来的“标准化作业”效果,也就是说我不容易在计划突然无法实现时应对自如;

2、不容易”灵光一闪“,只知道执行计划和寻找脑子里早就想好的那张图;

3、容易习惯于某些惯用的手法或想法,形成懒惰的思维;

4、技术和构思上不容易打破常规。



所以说,我说的,并非完全是真理,仅供大家参考。
最近器材都不在身边,各种比赛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放一放。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在摄影上得到了“休息”。
可是我居然没有不适应,也许是因为工作又开始了,也许是我没了多少摄影的激情。作为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我玩这东西5年了。5年,总是会发生一些事情的。

2004---2005年
事情一.我怎么喜欢上了摄影。
04年,我读大二。上大学已经两年了,可还是那么想家。我记得有一天,在大学后街的九方网吧,看到了家乡的漂亮图片,其中有一张还疑似某个对我有着重要意义的地点的图片。我忽然意识到摄影这东西可以让我随时看到家乡,可以看到那些已经不能复制的时间和场景。就这样,我想买相机,想拍下家乡,尤其是自己特别想看和喜欢的地点。
那是一种很单纯、很强烈、没有物质因素、完全是精神上的需要而形成的冲动,和那个年龄我发生的很多事情是一样的。
于是,我清楚的记得是2005年正月初六,经过了很多纠结。我买下了一台KODAK DX6490相机。
我就是这么喜欢上摄影的。

事情二.当家乡人看到了贵阳的花。
春天的贵阳,仅次于她秋天时的美。美的原因就是那些漫山遍野的花儿。
我用6490拍下了它们,发到了家乡的论坛上(www.akun.net)。论坛上一个老手指点了我,告诉我对比度还可以提高点。就是这一句话,引发了我学习摄影技术的兴趣---怎么样才能拍出更好的图呢?我开始了学习,我记得有那么两三天,我把自己关起来,认真的学习+实践了摄影入门技术。从那以后,逐渐的我成了“业余技术党”。

事情三.2005年5月2日
我在家里度过了51节,那天晚上,家乡近20名摄影爱好者一同登上马头山,拍摄了平果夜景。我深刻的被其他人的单反的高ISO效果给震撼了,虽然当时他们用的最好机器只是D70/70S,但我的6490显然要逊色得多。同时,我开始接触到夜间摄影并一直有夜间拍城市的习惯。

事情四.2005年对器材的折腾
看到对面“家”某同学换了S7000,说实话,那机器不错。至少色彩很漂亮。当时价格在4000左右,买不起。看着他买,很口水。于是想办法弄钱,那年夏天,凑够钱买了个二手的这个机器,还是网购的。记得是花了2800吧。爽爽的用了半个暑假,没想到个人因为这个机器导致了经济危机,8月份的时候,把它卖了出去。当时真是舍不得,都有点想哭了。更没想到的是,9月我又有钱买了柯美的A200,接着11月吧好象,又把A200出了。终于上了第一台单反:350D,当时2只头:18-55和腾龙的70-300。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台350D并不是我一直服役至今的这台。

事情五.2005年底某天,花溪
去找大学北校区的一位朋友,拍摄了很多关于那里的风光照片。有点遗憾,我虽然在贵阳那么多年。但发现这个地方有如此美景实在太迟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拍摄了很多那里的风光片子,尽管现在看来不怎么样,但当时却带有“实践理论大学习”的效果。事实证明,大多数基础理论我已经学到手了,但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事情六.那年冬天
那年冬天虽然不是极度的冷,但冷的时间挺长的。那是我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在寒冷条件下紧帖冰雪”的摄影经历。这年冬天,我还结识了某个研究和观察鸟类的牛人同学。同时,那年冬天初步有了拍鸟的经历,同时从那以后比较不喜欢腾龙镜头。经过那年冬天的锻炼,我至今不怕寒冷天气摄影,广西的寒冷算什么?但好象正是因为大学期间我没有高温天气摄影的锻炼,作为一个广西人,居然怕起高温条件下的摄影来,有点讽刺意味。那年冬天,意外的收获了一个摄影奖,奖的等次不高,但名头不小。


2006年
事情七.器材上的回旋
这个事情比较简单,当时觉得吧,现在不少人也那么觉得。某些机器直出片子太灰,太淡雅,我那台350D就是。于是春节趁着最后一次有压岁钱,出掉350D。换了D50。D50确实能讨好我当时的一些思维,直出片高锐度,高反差,高饱和。后来出掉D50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危机,其次就是D50这个机器的一些固有缺点,后来又发现其实“三高”有它的局限性,相反可能更合适我,更有利长期发展。于是06年8月,我换回了350D。这台英雄的350D是二手买进来的,但在我手里一直作为主力服役到2010年1月底,其中有整整3年广角用的套头。这台英雄的350D,快门保守估计被按了10W次,最大可能达到20W,在转为预备役之前,从来没有出过毛病。这台英雄的350D,伴随我从广西到贵阳那段最后不堪的日子,又因为工作跟我走遍了八桂大地,最后跟我一起在南宁定居。在工作和经济上为我立下汗马功劳。目前仍然作为500D的备机在使用,且永远不打算将其作为2手机卖掉。谁说入门机不堪用,谁说入门机不出东西?那得看人!不看机!

事情八.失去的日子
D50出了,换来了英雄350D。但上帝是公平的,有得就有失,卖掉D50世纪实在不对!是我大学毕业时,但当时开销大,又不得不卖。就这样,我失去了一辈子一次的,结束青春/纯真年代被终结时候的情况的机会。这也让我一下子明白起来,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是失去了,有些东西,你没有实力和能力,怎么想保也保不住。

事情九.2006年11月4日
这一天发生的事情是我和四个朋友一起到贵阳老关附近地区摄影。这次活动我到目前为止,最长的一次徒步摄影,也是最彻底的一次摄影活动,更是我离开贵阳的最后一次摄影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拍摄了大量的风光,鸟类,古迹遗址图片。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贵阳确实是风光摄影的好地方,只是我发现得太迟太迟。同时这次摄影活动给我留下的美好记忆是:高山草地、瓦蓝的天、飘逸的云、空旷的自然和风和日丽。我知道我们这5个人都不可能再来这样一次活动,而那个地方,也应该被开发掉了。所以那一切是不能再被复制的,所以我们5人的留影,我冲洗出来做成相机,现在就挂在我右手边的墙上。至于为什么11月才离开那里,我只能说,除了11月4日,那段日子我不想再回忆,更不要再复制!

2007年
事情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工作了,很容易就明白了几个问题:一是钱真是好东西,二是没有钱真不是好事情,三是不搞经济是绝对不行的。这一年,我分别在4、7和9月购买了SIGMA小黑、SIGMA2470(后出掉,换成腾龙2875)和5018镜头,似乎2X镜也是那一年上的(或许是08年?)。好器材,进一步促进了我的成长。

事情十一、侦察南宁
在南宁定居的可能性已经很大了。于是花了一些时间,尽量去发现南宁一些可以拍的地方。出了一些片子,也找到了一些地方,如会展山(城市),相思湖(鸟类),良凤江(风光、鸟类)等。但总体来说,从摄影角度来说,至少南宁不对我的胃口,而且是很不对。具体情况可见我另一文章:南宁摄影地点盘点。

事情十二、结识晨曦
晨曦是南宁某学院摄影协会的名字,通过老乡,结识了这个协会。这个协会当时还不错,我在07-08年里跟这个协会的关系或者说是纽带在不断加强,通过各种渠道,出于种种原因…为他们上了一些义务的基础课,参加了一些活动,更认识了一些人(Somebody is PLMM,and one of them  …..at last)。但是后来这些纽带逐渐一条条断裂了,又出现了一些我不喜欢的人。于是最后与这个协会的关系逐渐平淡下来,对我来说,晨曦同样成为了回忆。

2008年
事情十三、加入CFP(ChinaFotoPress)
其实当时就是想在工作外找点能证明自己的东西,没想到CFP还真给了我机会。到现在,加入CFP已经2年多了。实际上获得的经济利益不到,也就4位数这样,一来咱不是专业搞新闻摄影的,没办法去跑新闻,二来南宁不怎么被外地关注,三来我本来就不怎么会也不怎么喜欢搞新闻。至少到目前来说,我认为加入CFP最大的意义是一种学习和锻炼,你不在里面,你不知道什么样的新闻图片有市场,什么样的没市场,为什么有些图自己觉得好,就是卖不出…等等,很多东西你不加入图片社是学不到的,当然,作为业余爱好者,如果你加入后没有动脑,又没有天分,估计也学不到什么。此外,CFP面对的市场是广阔的,不止是一个通讯社,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报纸、杂志、网站你都面对着。

事情十四、多事之秋
2008年发生了太多的重大新闻事件,虽然我们不可能在第一线,但也受到了波及。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轮不到我在这里进行评价。但从摄影的角度,确实给了我锻炼新闻摄影能力的机会。

事情十五、别以为你有空就能出图!
2008年4月,我从单位辞职,因为房子要装修,就有差不多1年的时间没有工作。闲着是闲着了,但事实告诉我,我这样的性格和摄影倾向,再加上我身处南宁,此外最重要的是处境还不怎么样。所以即使闲着,也并非能够出什么好图,尤其是下半年。事实也告诉我,摄影只能是业余爱好(其实这个我早就知道了);南宁不是对我来说的摄影沃土;自己景遇不好,再有空也出不了图,我还没那种超脱的境界。
天气与摄影



很多文章一开始就都在谈论适合摄影的天气,那么我们现在来谈论不适合摄影的天气。

事实上,所谓“不适合”完全是相对于具体题材而言的。换句话说,某类题材很可能适合某类天气,因此另某类天气就不适合于该类题材了。



最不适合拍摄大多数题材的天气:

简单来说,没有特点的,不极端的天气,就是我说所不适合大多数题材的天气。这种天气的具体表象就是“四不一无”:不晴(无直射阳光或天空可见蓝天面积小于40%)、不雨(没有任何降水或降水密度极小,注意,是密度,不是颗粒大小)、不雾(指大密度,低能见度的雾)、不透(有霾,能见度不高但也不像大雾般低)、无风(小风或静风)。这种天气下,对于我来说,大多数题材都不合适。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这些天气都“枪毙”了什么题材:

A、不晴:枪毙掉正统的建筑,正统的建筑摄影。白天最需要的就是蓝天(或有点白云),若是夜景,亦需要一个宝蓝色的主要天空部分来做美丽的背景。如果有人反问我,为什么?一定?不能突破正统?我请提问人先去看看林述铭大师的作品。突破规则固然没错,可是突破不是无秩序而不科学、不美观的去突破。另外,大多数,尤其是大场景的风光也可以被这样的天气枪毙了;



B、不雾:枪毙掉某些风光摄影题材。雾能让我们做什么?怎么利用他?我个人认为雾是一个自然的层次分割器,在大场景下,如果我们需要在层次上取得分明的效果,从技术上是很难的。原因很简单:当焦距非常小、物像距非常大的时候,你已经不可能再用景深去表达层次,那么我们如果真想分割层次。就只能用光比,色彩这2个方法,而这2个方法的出奇性已经很低了,而且人工取舍的痕迹非常明显。用雾表达近景清晰,远景迷蒙的效果,就显得非常自然和新鲜。同时,雾还可以使物体的色彩饱和度明显降低,需要营造国画效果与气氛的,需要一种淡雅风格照片的,雾是最好的帮手;
话说各花入各人眼,来南宁工作已经快3年了。南宁在我眼里仍然不是一个太浪漫和有大量我需要的摄影题材的城市。

不是南宁不好,而是我实在不懂得去发现和欣赏南宁。也许我更喜欢的是宁静幽远的山,精致清凉的水,叹息飘落的梧桐叶和夕阳下赶牛回家的祖孙俩这样的画面吧,精致的自然山水和田园气息,在我能够触及的范围内,几乎绝迹。

解放军有一句我很喜欢的口号:立足现有装备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啊,我没钱,没时间,很宅,从07年就喊着回贵阳重温那里的山水人文,到现在也没动一下。甚至离开自己工作学习的地方超过15公里我就开始心慌---其实是到那样的地方去,不是交通不便,就是要花很多时间和金钱。因此,不得不说我在南宁,以会展中心为圆心,半径15km内,我能且喜欢拍的东西实在太少太少,在这里就做一个盘点吧。

盘点的标准“格式”:

地点:

主要拍摄对象:(依主次排列)

频繁程度:

推荐程度:(从1到10)

最少花费金钱:

我去该地点出“比赛级图片”的大致数量:(假设去100次)



地点:石门森林公园

主要拍摄对象:城市大景、光影森林、动物植物、人文纪实

频繁程度:很频繁

推荐程度:10

最少花费金钱:0

我去该地点出“比赛级图片”的大致几率:10

简介:石门的城市大景是在“会展山”上拍的,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摄影点,以东---西向拍摄南宁最繁华的区域,如果用的是135全幅机器,一只24毫米镜头就足以将会展中心到红林大酒店这样广大的区域拍进一张照片里,且形变比较小。来这里拍城市大景的人非常的多。因此要出比赛级片,就更要讲究在特殊时间和特殊天气下,以特别的眼光去拍摄---对于专家级选手,这是必须。对于初级选手来说,这样的角度,同样是个练习如何处理大场景下光线,构图的好地方。

在好天气下,光影森林同样考验你的观察力和对构图,用光的功力。而光线不好时,则非常适合出调子很严肃,色彩很浓郁的片子。我至今觉得自己不是很能够拍好这片森林。

同样,这里有着在城市里少有的一些动物,如松鼠、红嘴蓝鹊、野生画眉、猛禽等。公园种植的植物有些,有时候,也比较好看,如三月的花和夕阳下的苇草。

最后,因为这里拿相机拍纪念照的人非常多,所以这里的人们并不是很忌讳相机,有时可以出片人文小片。



地点:药用植物园及周围

主要拍摄对象:小景山水、植物、动物

频繁程度:有时

推荐程度:6

最少花费金钱:0

我去该地点出“比赛级图片”的大致数量:少与3

简介:植物园正门(收费的那个正门)附近有一个比较大的池塘,那里的风、水、小草和野花很不错,是个休闲和拍小片的好地方。那里出不了什么大片,但是能够出些很精致的小片,且那里是不用门票的。往长纲领方向,有一条林阴大道,人很少,在大太阳的中午和下午的时间,那里可以出点片子。如果不在乎钱,时间也多,可以进植物园里面去拍点花花草草。总体上,那里属于比较休闲的摄影点,去那里图的是悠闲和悠闲小片,不是比赛图。



(作者QQ:358740162,器材:500D/350D+15-30/28-75/70-200/2X,擅长建筑、风光等)



地点:会展中心

主要拍摄对象:人文纪实、建筑结构、城市大景

频繁程度:经常

推荐程度:8

最少花费金钱:0

我去该地点出“比赛级图片”的大致数量:15

简介:会展中心只要举行比较正规的会议展览活动,就是你拍摄的机会了。人们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拒绝你的“偷拍”,当然,注明禁止拍摄或示意不能拍摄的,还是别惹麻烦,自找没趣。会展还算是个比较有个性的建筑,内部结构是一些简洁的柱子和钢梁,比较有现代感和钢筋水泥感,这是我所喜欢和容易对付的结构。因此在光线好时,有时我拍的内部建筑结构图比纪实图还多。至于城市大景,在会展外面拍至少与石门有3点不同:1.你拍不到会展本身了呀,^v^.........2、可以拍到了航洋一带;3、白天的时候,能更好的拍摄竹溪立交做前景。



地点:广西大学

主要拍摄对象:人文,动物

频繁程度:偶尔

推荐程度:7

最少花费金钱:2

我去该地点出“比赛级图片”的大致数量:3

简介:每次去西大,总不知道或不确定自己能拍到什么。说大学人文吧,那得碰运气,这样的时间,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夕阳下,一群读书人,在金色的池塘边或者一个晚上,一个骑自行车的学生,孤独地骑行在昏黄路灯下的林荫大道上...但这真得碰运气,要是没有运气,这个方面就什么也拍不到了。至于那里的鸟类,随着环境原因,实在是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拍了。估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不把它列入西大可拍摄的对象内。另外,个人对那里没有亲切感。



地点:五象广场环线

主要拍摄对象:城市建筑、人文

频繁程度:经常

推荐程度:9

最少花费金钱:0

我去该地点出“比赛级图片”的大致数量:12

简介:首先说明,这是一个环线,起点是竹溪立交,从那里出发,沿竹排冲向南至四职校天桥路口折向浪西方向行进,在过桥后的第一个路口向右直行,再向左转弯后第一个路口向右,抵达五象广场南侧,接着可以任意选择金湖或金洲路沿线拍摄,直至长湖路。非常长的一个路线,我从没有一次走完过。一路上可以拍的个体或群体建筑可以说是非常的多,只是特别不方便的就是很难找到有良好的透视的拍摄点。人文嘛,看着办,题材是不少,但也得碰运气。可拍可不拍的最好别拍,这里不是什么公园,人们并非很乐意让你拍。



地点:南湖环线

主要拍摄对象:城市建筑,城市人文风情

频繁程度:有时

推荐程度:8

最少花费金钱:0

我去该地点出“比赛级图片”的大致数量:15

简介:我想不需要多说了吧,南湖公园是南宁的一大“旅游景点”,人也非常多,视角嘛,结合起水和特殊的角度,天气,光线,确实有可拍之处,因为我不大喜欢去那里(原因是:死水,劳资看“伶俐的”的花溪河早就习惯了!),所以至今似乎还没有琢磨那里的具体拍摄点,在考虑这个夏天好好琢磨琢磨。因为那里虽然容易出片,但是如果出的片和“大家的”的片子都一样,就没有意思了。



先到这里吧...............困了..........还有几个小点和据说可去的小点,以后再说。对了,别和我提“某山”,打死我也不去那里。

除此之外,希望大家看了我的文章,多提供点这个范围里可以拍的地点。
一、sigma篇
说起sigma镜头,用过的同学基本上毁誉参半,这些语言在网上也多了。我只想谈谈我自己的看法,我是比较偏爱sigma镜头的,因为我是彻底的实用主义者,sigma给我的印象就是,用原厂60%左右的价格,做到了至少80%的光学,80%的速度,70%的工艺和可靠性。如果是实用主义者而不是为了亮骚的,钱又不多的话,sigma始终是我首先考虑的。下面就来说说我用过的sigma镜头:
1. 15-30MM
这个头是一只比较有年岁的超广角镜头了,当初在10-20、12-24,CANON 10-22中选,10-20.22的不是全幅头,虽然我用在APS机上,但为了将来考虑,也为了中心优秀成像区更大,所以就最先不考虑。12-24软了一点,而且比较贵。纠结了很长时间后,发现15-30的声誉非常不错,价格上也不贵。就拿来了。
拿来后,发现这个镜头口径很大,角度也是很广。装上CPL后有暗角,但也只能接受了,18mm后,用在APS机上就没有暗角了。这个头看起来很大,但重量却不重,更奇怪的是,它的金属成分居然也不少,中段,尾部,前固定遮光罩,都是金属的。
15-30的成像是相当优秀的,非常对得起它的价钱,首先是中心锐度很够,最大光圈F3.5-4.5,收2/3档,就完全可以放心用了,收到F8-11更是无比锐利;其次它成像的色彩浓郁、对比度高,这点上在我拥有过的镜头中没有比它更强的。至于偏色,有一点,不严重但比较明显,偏橙,用在350D上要漂移G+3,B+4的白平衡后才能用自动WB,另外边角上有点软,用在5D上尤其明显。
但不得不说的是,sigma的机械确实不是很可靠,首先这个镜头在对焦时声音有时简直已经是尖利的金属摩擦声,也许是这个头我是2手拿进来而且后面还摔过、修过的原因。其次,这个镜头内部松旷,使用中内部冷不丁可能会轻微位移,虽然轻微,但光学的东西往往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我也只好每次对焦的时候多对几次了,拍风光的话,这个不是大问题。但拍纪实就不一样了,只能适应、多训练习惯。对焦速度倒不慢,也比较精确。
总体上说,这个头是一只sigma在21世纪初的代表头,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成像确实不错,二是机械确实不怎么样,三就是便宜。这是也是sigma给不少人的印象,所以说很有代表性,我个人给它一个78分的分数,离优秀只有一点距离。

2、70-200MM II代(无marco II代)
这个头很重,当初在它和XXB之间纠结,我想很多人都有这个纠结。我当时选它的理由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出发的,且从现在看来并没有后悔:A.这个头收到F4和XXB的F4差距不大;B、XXB你用手捅也捅不出一档光圈;C、这个头接2X后还能用全功能,XXB已经不行了。就这样,我入了这个头。
这个头不长,不大,但分量不轻。它在相机包里背着,那人就有很重的负担感,不在,那基本就没有负担。这个头也是个掉漆狂,只要你想用,想不掉漆那是不可能的,sigma就这德行。使用中修(维护)了2次,一次是从差不多1米的高度无阻的摔到水泥地面上,二是发霉。都很便宜快速的修复好了。
这个头的成像同样没有辜负我的期望,色彩还原没有传说中的sigma黄,很真实,清澈,相当清澈。锐度基本上是收到F3.5就全程可用,F4---F11都相当锐。对焦速度也非常快,没有声音但动作感还是很明显的,对焦准确性比较高,跑焦或失焦那是比较偶然的。
机械上,我也算满意了。正常使用中除了摔伤没有出问题,坏了也能很正常的快速的修复。如果说15-30mm优点和缺点都那么明显,那么70-200基本上在各个性能上都超过了中上水平,显得非常平衡。是一只难得的好头,我可以给它至少88的分数。

3、24-70MM DG HSM(带DG和HSM的版本,但非新24-70)
这个头是一只让我失望的头。
除了色彩比较接近70-200,这个头我认为它不存在什么优点。且最大的缺点就是对焦情况不稳定,什么时候会跑,什么时候不跑,什么情况锐点,什么情况不锐利,你很难捉摸且发生问题的几率是相当的大。没用几天,就把它出掉了。
也许是个体差异,但就我用的情况,分数我只能勉强给它60分。


4、SIGMA 70-300 DG :
关于这个镜头,我打算换一种方式来评价。那就是比较。
我比较喜欢拍鸟,但经济上却无法大量投入。只好辛苦自己,去买70-300类头。于是我用过3只70-300类头,sigma、tarmon的70-300和canon 75-300 USM III。
老实说这个规格、价格的镜头。没有人能奢望它们有什么好性能,有和能用就是它们存在的价值。可以说以上三个头都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价格低廉。
从成像上说,sigma是最好的,canon次之,tarmon最差。我为什么这样说,主要是三点:A、色彩的浓郁,对比度的强烈上,sigma做得最好,但有一点偏黄,canon的很真实,但浓郁程度不如sigma,tarmon的则做得非常淡。此外,紫边情况,sigma跟canon不相上下,tarmon则做得非常的糟糕;B、锐度上,在整个焦距范围内,三者的排列也如色彩,S-C-T。tarmon也一样是个杯具;C、工艺上的排列也是如此,C和T明显能够感觉到松旷,sigma则做得比较严谨;D、对焦速度上,装有USM马达的canon领先得比较明显,sigma也不太差,马达虽然声音比较大,但给人有力的感觉,tarmon嘛,声音小,速度和sigma比倒比不出什么差距,只是拉风箱的情况明显多于sigma,更不要说canon了。
Sigma70-300我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可以说如果在三者中选,我仍然会选这个头。就它的具体表现,我可以给它打82分。


5、Tarmon 28-75:
这个镜头大家的评价都很高,我目前正在使用。最近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这里我打算把这些问题归结于镜头、机身故障或者两者匹配出了问题,会特意加以额外说明,这里主要是讲述没有这些问题的时候的这个头的使用情况。
按照我现在的镜头配置。2875这个头是挂机使用的。使用率是最高的,也注定了它万金油的身份。一个镜头好与不好,我认为不能用绝对性能去评价,而更应该从它是否完成了主人给它的任务和它完成这个任务让主人付出的价格去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头是基本胜任的。
首先,这个头的体积不大,67的口径,前缘边框很小,也就是说虽然口径不大,但第一片玻璃着实不小。不象sigma24-70,82的吓人口径,实际上玻璃却不大。重量也很轻。将这个头装在350D上使用,我想没有几个人会觉得它的体积和重量是负担。其次,从光学上说,这个头是28-75 F2.8头,那么F2.8是否可用?我的看法是28-40之间,F2.8极具实用价值,可以放心使用,40-55之间也可以视情使用,55-75就需要很小心了。全程都可以放心使用的光圈至少是F4了,可以的话,我更愿意放到F5.6使用。也就是说,这个头虽然没有达到全焦段全开光圈使用,但F2.8可用的焦段并不少,且至少它有规律可循(相应的,我认为SIGMA 24-70毫无规律)。锐度上,在最佳状态下,这个头很不错。色彩上,这个头我认为偏色严重,与sigma15-30情形相似,但程度更严重,这是这个头在成像质量上最大的失败。
其次,作为挂机头,速度是比较重要的。这个头没有USM马达,但令人吃惊的是,对焦声音同样很微弱,正常情况下,速度也不慢,一次合焦成功率很高。虽然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对焦会有困难,但对于这个头的配置,用途和价格。2875的对焦表现属于良好。
至于工艺,这个头属于不好不坏类型的,远没有L头们那么精致,但也没有发现有明显的问题。总体上,这个头是一个对得起买它人的镜头,正常情况下的2875,我给它84的分数。

关于2875额外说明:最近这个头经常出现失焦问题,在暗光,对焦背景复杂或F3.5以上大光圈的情况,如晚会。提示合焦后,按下快门,其实并没有合焦,我觉得这更可能是镜头问题,因为其他镜头无此情况。



6、Canon 18-55MM
这个头是公认的狗头,但居然见过某杂志和某些同学拿它来和1635L进行对比。看起来这很“大逆不道”。事实却是,他们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光学差距,远远没有价格差距那么大。这也证明了一点,镜头的性价比和价格成反比。
这个头是我在15-30/28-75组合入列前的主力头,使用了3年之久。承担了15-30/28-75组合的所有任务,而且居然完成的相当出色。
我想用过这个头的人不少,我就不多说了。给它打90分!


7、kenko 2X
这个头属于鸡肋+晴天附件。鸡肋在于:它能让你拍到,但它不能让你拍得很好,它可用,但并不好用。
它只能在晴天使用,不是晴天的话,成像质量,速度就会差很多。
同时使用这个头,要注意的是,它会让焦外二线性变得很严重。
不过,总体上说,它同样对得起它的价格和定位,可以打75分。


结束语:
我目前的器材组合是:350D + SIGMA 15-30MM,70-200MM,TARMON 28-75MM,KENKO PRO300 2X。春节前后有上500D的打算。
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买任何器材,我考虑的只有实用,够用。也许这是一种穷人的无奈,有钱谁不想上最好的东西?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很多职业摄影人,外国摄影师同样用着很简单的配置。
在我看来,昂贵的器材,它不是亮骚,也不是浪费,能买好的尽量还是要买好的,因为不可否则好的器材能提高出片成功率。
我以前是玩乒乓球的,我想用我玩乒乓球器材时常说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的器材观:马林用我的乒乓球拍多半打不过王励勤,但一定能打败我!
拍摄前:
观察周围状况:有什么地方可以隐蔽拍,如何顺利离开现场;
想事情本身:是否值得拍,是否怕见光;
技术上:习惯用M档的偷偷调好光圈快门,习惯用ASP的就不说了;光线不好的话,估计一下距离,用焦距窗信息和估计好的距离提前MF;用什么焦距(变焦头的话)要先调好再出机;机器如何快速的收起走人

拍摄时
速度! 最重要的了,很多情况下你还顾及"完美出片"就会有"不完美结局",很多时候拍下来就行.用正常的姿势拍一张图的时间从举起相机到拍完到放下,应该不超过2秒
手法! 如果不是正常的拍摄姿势,你就要靠平时积累盲拍的技术了.相机可放在衣服里或用一些其他的身体姿势去隐蔽(比如装路过)
态度! 如果你决心用正常状态拍摄,那就站在正常的位置,光明正大的拍,光明正大的走,被盘问的话光明正大的告诉他,你拍的东西是大家都看见的,有拍摄的权利并已经记得你的警车牌或你的警号,如果权利遭到威胁,无论如何也会向督察队反映并直到解决---但以上,似乎成功的几率很小,除非那JC的RP非常好---换句话,只要你被RP很糟糕的JC盘问,你再怎么解释其实都已经废了---除非你有新华社或人民日报什么的记者身份,也许可以吓唬一些吧......其实你也可以说,你只是爱好...如果不能拍,我立刻删除.这等于是自首了,片子也许不保,但基本可以控制事态的发展(那种见你就动手的JC除外)
位置等问题!你站在不正常的位置(故意隐蔽的位置)了正常的姿势拍不正常的事件,被发现的话,一定会有不正常的结局.一旦被发现,可以尽快离开了,一旦离开不了,请用上述方式对待JC;
有时候先看到你拍摄的不是JC而是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他们会用各种方式"告诉"JC:有人拍照,各种方式包括"记者来了"的议论声,齐刷刷看着你的眼神...而群众的眼睛如此雪亮,你要学着先躲开他们,因为群众的眼睛太雪亮,其实并无特别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速度,群众还没有开始"引导"JC前你就拍完走人了.要知道引起群众的的注意是引起JC注意的重大根源;
有隐蔽地方拍摄,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你要保证绝对隐蔽哦,否则结局如上述;
实在没有地方隐蔽,又实在想拍,那也不要给JC来一个face to face式样的遭遇拍摄,保持一点距离是必要的。如果有了距离又是盲拍,可以把连拍打开,多拍几张(不得查看结果,不得松开快门,一按下去就多给镜头几个角度)拍完就走 ...


1、为拍摄目的而买:也就是说由于某个拍摄目的或长远计划,而我目前的机器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且这个目的非常重要,很需要一台机器去完成这个任务。
2、目前的机器严重阻碍了个人技术的发挥:比如假设某台机器的高ISO和宽容度不够了,太多题材我想得到,技术没问题而问题出在机器上,有了新机器可以完成我很多老机器无法完成的构思。
3、买新相机所得到的利益明显大于相机的价值。
4、不为赶新潮和心潮,不为亮骚,也不为与人攀比。技术和目的才是换机器的动力,一切够用就好,量力而行

1、为拍摄目的而买:也就是说由于某个拍摄目的或长远计划,而我目前的机器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且这个目的非常重要,很需要一台机器去完成这个任务。
2、目前的机器严重阻碍了个人技术的发挥:比如假设某台机器的高ISO和宽容度不够了,太多题材我想得到,技术没问题而问题出在机器上,有了新机器可以完成我很多老机器无法完成的构思。
3、买新相机所得到的利益明显大于相机的价值。
4、不为赶新潮和心潮,不为亮骚,也不为与人攀比。技术和目的才是换机器的动力,一切够用就好,量力而行
补充内容备用
谢谢斑竹
补充内容备用
谢谢斑竹
补充内容备用
谢谢斑竹
顶顶顶,不能沉
lgn12 发表于 2010-9-10 01:37


    在DX机上Tamron 17-50DX 要比你这个全幅的好不少。50%的价达到95%Nikon 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