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到必须创新的关键时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39:33
中国已到必须创新的关键时刻
中国的全球优势:结束的开始还是开始的结束?——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技术管理系教授比尔·费希尔

毫无疑问中国取得了非凡的经济成就!但现在已经到了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发生重大转变的时刻。俗话说,改变车速以适应路况。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动机需要改变速度了。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沿途状况并寻找一下其中的重要因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过去30年中国经济成功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毫无疑问中国国内市场充满吸引力,然而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真正优势是制造业劳动者的低工资。这根本不是创新!没有服务,仅仅依靠以更便宜的方式生产已有的产品,就这么简单!
同样的答案可以回答更多的问题。曾经有中国企业创造出可与柯达数码相机、波音747客机、飞利浦CD机和索尼随身听等相提并论的产品吗?中国曾经出现过像丰田汽车生产体系或者宜家设计理念那样的重要创新机制吗?或者来个像亚马逊网站和脸谱网那样新颖的网络创意?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事实上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不是以不同方式生产的产品,而是依靠更便宜的价格以及更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已有的产品。
为什么说现在是一个重要时刻呢?2010年是中国具备生产能力人口最多的年份。今年,71.9%的中国人岁数在15岁至6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被视为能够为经济价值创造产生纯积极贡献的阶段,过了今年,中国具备生产能力人口的比例将会减少,2015年后将进一步缩减。
目前中国15至19岁人口只有1.06亿,20至24岁人口有1.22亿。40至60岁人口3.78亿。年轻人口的减少趋势是持续的。中国必须找到支撑其经济持续增长的其他方式,获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新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鉴于中国过去的表现,我们不能肯定局面可以马上改变。
令人费解的是,当前我们在中国可以发现无数创新事物。中国的舞台艺术、时装、雕塑、音乐、电影领域充满创造力。可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都是个人创新而非团体创新。
ebay、苹果、亚马逊公司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团体创新的典范。像ipod、iphone、ipad等产品不能单靠个人设计,而是需要一个或者多个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其他近期的重要创新也是如此。
现在正是需要中国集中关注创新的时候,这样中国之前的经济成功才能成为“开始(初级阶段)的结束”,接下来中国应努力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创新国,如果做不到这点,我们可能将面对中国全球竞争优势“结束的开始”,中国将成为纯粹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国,也许全球最大,但最终不过是最大的价格最低的市场。

评论:中国也不能说没有团体创新,青藏铁路、三峡大坝这些巨大宏伟高难度的工程建筑,不可能只算个人创新。只是工业消费品倒确实“拿来”的多,制造业大国却没有多少自己创造的核心技术,让人汗颜。人口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考虑到总人口的庞大,吸收移民来缓解青壮年的减少也不太现实,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必经之路。
对策一:发展金融业搞金融创新,连美国都控制不了后果。其实中国应该先把金融业的基础工作做好。
对策二: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劳动生产率不会有多大提高(服务业生产率很难赢得了制造业)。
对策三:发展新兴产业赶市场潮流,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很需要创新,回报率也高,风险也很大。
对策四:改造升级制造业进入高端市场,虽然也有在做,效果还不明显。中国已到必须创新的关键时刻
中国的全球优势:结束的开始还是开始的结束?——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技术管理系教授比尔·费希尔

毫无疑问中国取得了非凡的经济成就!但现在已经到了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发生重大转变的时刻。俗话说,改变车速以适应路况。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动机需要改变速度了。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沿途状况并寻找一下其中的重要因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过去30年中国经济成功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毫无疑问中国国内市场充满吸引力,然而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真正优势是制造业劳动者的低工资。这根本不是创新!没有服务,仅仅依靠以更便宜的方式生产已有的产品,就这么简单!
同样的答案可以回答更多的问题。曾经有中国企业创造出可与柯达数码相机、波音747客机、飞利浦CD机和索尼随身听等相提并论的产品吗?中国曾经出现过像丰田汽车生产体系或者宜家设计理念那样的重要创新机制吗?或者来个像亚马逊网站和脸谱网那样新颖的网络创意?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事实上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不是以不同方式生产的产品,而是依靠更便宜的价格以及更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已有的产品。
为什么说现在是一个重要时刻呢?2010年是中国具备生产能力人口最多的年份。今年,71.9%的中国人岁数在15岁至6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被视为能够为经济价值创造产生纯积极贡献的阶段,过了今年,中国具备生产能力人口的比例将会减少,2015年后将进一步缩减。
目前中国15至19岁人口只有1.06亿,20至24岁人口有1.22亿。40至60岁人口3.78亿。年轻人口的减少趋势是持续的。中国必须找到支撑其经济持续增长的其他方式,获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新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鉴于中国过去的表现,我们不能肯定局面可以马上改变。
令人费解的是,当前我们在中国可以发现无数创新事物。中国的舞台艺术、时装、雕塑、音乐、电影领域充满创造力。可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都是个人创新而非团体创新。
ebay、苹果、亚马逊公司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团体创新的典范。像ipod、iphone、ipad等产品不能单靠个人设计,而是需要一个或者多个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其他近期的重要创新也是如此。
现在正是需要中国集中关注创新的时候,这样中国之前的经济成功才能成为“开始(初级阶段)的结束”,接下来中国应努力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创新国,如果做不到这点,我们可能将面对中国全球竞争优势“结束的开始”,中国将成为纯粹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国,也许全球最大,但最终不过是最大的价格最低的市场。

评论:中国也不能说没有团体创新,青藏铁路、三峡大坝这些巨大宏伟高难度的工程建筑,不可能只算个人创新。只是工业消费品倒确实“拿来”的多,制造业大国却没有多少自己创造的核心技术,让人汗颜。人口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考虑到总人口的庞大,吸收移民来缓解青壮年的减少也不太现实,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必经之路。
对策一:发展金融业搞金融创新,连美国都控制不了后果。其实中国应该先把金融业的基础工作做好。
对策二: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劳动生产率不会有多大提高(服务业生产率很难赢得了制造业)。
对策三:发展新兴产业赶市场潮流,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很需要创新,回报率也高,风险也很大。
对策四:改造升级制造业进入高端市场,虽然也有在做,效果还不明显。
先把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搞好了再说吧....仍然大有潜力可挖滴
有道理, 创新是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
足够的积累才有创新!够了吗?
大家注意要点:
(1)创新不仅仅是柯达,747那样的技术,还包括TPS,宜家这样的管理和Dell,苹果这样的运营模式
(2)中国面临的制造业,服务业个人能力的欠缺,更应该靠组织能力去弥补,甚至创造出更有效的组织
优势,去和人家竞争,不然猴年马月能赶上人家?
(3)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必经之路。这也是我在争议用工荒里面坚持的观点

推荐这一篇,只有一点,他对服务业可能不了解,服务业存在劳动生产率很高的行业,比如
法律,财务,咨询,高端解决方案提供,监理等。一般服务业效率提升比制造业还要好,制造业
里面的管理体系,很多就是从服务业引入的。
高端服务业目前在国内的存量还小,发展空间虽然大、但是经验、知识和人才的储备并不足以支撑转型的需要

当务之急还是从制造业生产率入手,逐步推动或者说逼迫服务业发展比较好些
主席要做报告 发表于 2010-8-20 14:04
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必然是建立在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而基础上 而在这个过程中 问题在于在这个可预见的未来 中国的老龄化会急剧加速 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和劳动成本的提升必然使中国无法据需保持在劳动密集产业的产能和规模  所以这个过程中就可能造成经济增长放慢
冰刃 发表于 2010-8-20 14:23

我们长期躺在劳动力低成本的席子上太凉快了,导致中国制造业一边表面上工作很辛苦,
但是劳动生产率很低。很低也意味着潜力大,中国工厂挂得伸手可得的果子很多,当然也是
有这样的问题,基础管理水平太差,很多工厂都没有工业工程,也不会用。某一流大学的
IE系主任告诉我:贫困地区的孩子反而不如城里的孩子愿意学IE,不当农民了,不能又当工人。
IE要学的多,实际上不适合本科,应该在ME或EE上面读研究生,但是企业不愿意投入研究生的
成本,其工作环境也是很多研究生不愿意去的。所以我接触下来的中国工厂,没有一个做到
工作元素一级的IE,也没有一家用除了秒表以外的时间研究方法。
企业老总们意识到了,都在说要留住人,要提高工人待遇和培训力度,但是谁也不愿迈出这一步,
都在观望中。
冰刃 发表于 2010-8-20 14:23

生产是为了销售而存在的,单纯的利用高性能设备或者工艺变方累积起来的生产率仅仅是纸上富贵
真正有用的生产率是必须符合市场需求的,并不一定要求设备、工艺的高性能、快速化。

技术水平的提高固然可喜,但是缺乏把这种提高与市场需求匹配的手段,提了也是白提
主席要做报告 发表于 2010-8-20 14:33

对,生产率不是指快,而是在递交顾客价值的流程中,增值比最高,浪费最少,
最合适地符合顾客价值的需要,不多不少,不快不慢,性价比高
回复 8# 造汽

排mod的我见过一家,是港资的
造汽 发表于 2010-8-20 14:13


    现在都是市场为导向……前两天听到个消息吓我一跳,老板可以给某人5W/20W的提成,却不舍得给研发的改善下待遇
ppkshock 发表于 2010-8-20 14:36

强市场(我指中国式的市场开发),弱制造是很流行的,所以大量投入投到了市场
人员,最后给开发和制造的就所剩无几了,最后搞垮了制造和开发,更加对市场投入去
刺激,最后就跟抽大烟一样了,人越来越弱,不抽不行,抽了还能精神一阵。
ppkshock 发表于 2010-8-20 14:36

那是因为搞研发的不知道啥时候才能赚出现钱,有些研发项目的价值评估也的确不好做
有道理, 创新是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
造汽 发表于 2010-8-20 14:36

我经常说制造业就是是伺候人的

就好像,外科手术里医生旁边递器械、擦汗的护士,医生就是客户.... {:jian:}
主席要做报告 发表于 2010-8-20 14:40


    公司是做订单的,有大量的订制产品,虽然说核心都一样,但是时间上很压迫人,并不是完全的靠研发去开拓市场
ppkshock 发表于 2010-8-20 14:48

接单的这种情况很正常,只要把好几个大户,一年到头就有着落了,自然也就不重视研发了
ppkshock 发表于 2010-8-20 14:48

这是由你们公司性质决定的,做惯了来料加工等活的公司确实会忽视研发,不过研发自己也应该改变方向,以平台化作为目标,就是说开发出一个好平台,只要简单改一改就和适合大部分需求
主席要做报告 发表于 2010-8-20 14:53


    问题就在这里,真正的大客户都做不了……现在想进入大客户这块,问题是哪里有那么容易
lightingmouse 发表于 2010-8-20 14:57


    通用产品是有的,但是做了10来年了,就没想想靠着桌面级产品能支持多久,工业级产品现在才开始被逼着做,结果开放的人员没有经验,连工业级设备有什么需要都不清楚,你说这创新谁来决定?
大道理谁都会写谁都明白,整篇文章下来一句实在的东西都没有
ppkshock 发表于 2010-8-20 15:03

这就不单单是研发的问题了,而是全流程的组控问题,需要PQCD全方位的能力
ppkshock 发表于 2010-8-20 15:06

开发的没有经验...搞点样品回来自己研究总可以呐、再不行出点钱挖角儿也是个法子,还有就是想办法送人出去偷师...
中国和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创新和创造能力,是中国的统治者害怕,遏制,抹杀创新和创造,即便这样还能创造出河蟹社会,8聋8吃,2-1+,网络壁垒等等人类历史的奇迹出来
主席要做报告 发表于 2010-8-20 15:14


    逆向测绘也要人要钱要时间……总之,公司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太多了,一两句话没法描述得清楚,反正关键是钱
创新?好吧...咱们飞出地球...
造汽 发表于 2010-8-20 14:39
先搞好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谈什么创新
我们躺在廉价劳动力上的时间太长了,已经上瘾了
ppkshock 发表于 2010-8-20 15:06

这是研发总师和老板的决策问题。。。有些人偏保守 如果现金流不好的情况下 不会轻易投入资源去研发新平台
主席要做报告 发表于 2010-8-20 14:33
市场需求是恒定的 关键在于成本和产能优势 现在问题在于在可预见的未来 劳动成本的提高 必然使TG在劳动密集型领域的成本和规模优势急剧缩减  而技术提升和产业转型是一个痛苦和漫长的过程 所以很有可能出现某些领域优势的丢失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很有可能造成某些相关配套领域无法生存而造成产业链的结构性破坏
lightingmouse 发表于 2010-8-20 17:20
lightingmouse 发表于 2010-8-20 17:20


    做订单的,现金流没什么问题!
汉中龙 发表于 2010-8-20 15:17

政治动物如果也长眼睛,就麻烦看看事实是什么。
研发人员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一。研发资金要不了多久也会成为世界第二。
发明专利的增长
http://lt.cjdby.net/viewthread.php?tid=689360&from=favorites





LS的数据很说明问题,PD(或R&D)最大的瓶颈在哪里?不在人,也不在钱(中国一向不缺人,
现在不缺钱),在于技术系统的管理,中国人多钱不少,但产出是如此地不匹配,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管理,出在缺乏一套有效将人、技术、流程结合起来的,有效在整个研发价值量中消除浪费的,
有效建立组织优势并积累知识经验的,有效捍卫客户价值的,有效在客户价值基础上协调不同研发
部门的机制的,有效将研发成果迅速转变为工业化的,有效提高研发质量,消除生产浪费的体系和
管理这类体系的管理架构和能力结构。这才是为什么我们的研发效率如此低。即便是在奇瑞等研发领先的
公司,人很少,工作量巨大,但是整个研发-制造工程链效率也不高,总成本却不低。我是一方面坚决支持他们这类公司的
自主研发行为并为之叫好,一面从不掩饰他们的不足。
有人认为是瓶颈的核心技术,或专业人才,都不容易获得,但还不是最难的,
管理体系最难,却也是出成效最大的机遇。同时研发管理体系,是别人偷不去,挖不走的
低层次的增长肯定会遇到瓶颈
回复 36# 造汽

虽然我们有钱老那样的系统工程大家,但是这门学问的推广却没有做好
技术的只管技术、运营的只管运营,这种分割剥离的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

能不能搞出阿米巴那样的运作体,看造化了
主席要做报告 发表于 2010-8-20 20:05

现在海龟名牌裤衩现象严重,也没几个能胜任研发系统的管理工作,怎么办啊
造汽 发表于 2010-8-20 20:06

研发让搞VE的掌总,专业技术的为辅,或许还有成效

单纯的让技术为主,总觉得有点脱离实际
毕竟工业品的最终目的是拿去卖,时时刻刻想到成本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