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地质灾害为何愈演愈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3:13:33
常年遭受泥石流侵扰的舟曲人却对防灾减灾颇为陌生
特派记者 曹刚
   
    截至昨天下午5时20分,舟曲县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共造成1117人遇难,627人失踪。这是有记录以来舟曲遇到过的最大规模泥石流。在历史上,舟曲人曾多次遭受类似袭击,对泥石流司空见惯;但对怎样防灾,并把危害减到最低,还有些陌生……
   
5年前发现86处泥石流灾害隐患
   
    舟曲县呈典型峡谷地貌,近年来频遭泥石流骚扰。对这个面目可憎的“侵略者”,舟曲人很熟悉。
   
    以此次灾害最严重的三眼峪沟为例。1978年、1989年和1992年,同一地点曾3次暴发大规模泥石流,冲毁842间房屋,导致2人死亡、194人受伤。泥石流几乎每年都会冲毁部分路桥。
   
    5年前,舟曲全县排查,发现86处泥石流灾害隐患,分布广泛,白龙江河谷尤为集中,仅两河口至县城就有12条灾害性泥石流沟道,直接威胁县城安全。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赵俊华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到:“方圆不足1平方公里的舟曲县城,受到三眼峪沟及罗家峪沟等高频泥石流沟道的直接威胁。”
   
    而早在1997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防灾工程专家马东涛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写道:“若三眼峪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其灾害损失将大大超过1992年。”
   
    如今,熟悉的地质灾害再次光临,变本加厉。13年前的提醒,一语成谶。
   
有不少闻名全国的高危滑坡地带
   
    舟曲县多灾多难的血泪史里,还有多次山体滑坡和暴雨洪灾。
   
    锁儿头、泄流坡、谢家坡等地,都是闻名全国的高危滑坡地带。舟曲有43处滑坡隐患,在白龙江河谷分布最集中,城区则是全县滑坡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313省道穿越舟曲,沿途常能见到当地政府设立的“滑坡群防点”警示碑。从两河口至县城仅17公里路段两侧,就分布着13处灾害性滑坡。
   
    滑坡灾害点遍布全县22个乡的116个村社,分布如此密集且活动频繁,全国罕见。
   
    冰雹和暴雨引发局部山洪,也常困扰当地群众。据《舟曲县志》记载,1950年至1990年,舟曲境内有记载的较严重雹灾、暴雨、山洪灾害,多达23次。当地有群众说:“天空中每飘过一片云,就可能带来一场冰雹、暴雨或山洪。”
   
    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横贯舟曲县境南北,水资源丰富,本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近年来每逢汛期,3条河流常常河水暴涨,洪水冲出河堤、漫进村庄。
   
先天不足加上人为原因导致灾害
   
    灾难频发,许多专家归因于地形地貌特殊和地质构造不稳定,这也是导致此次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山高、坡陡、谷深,县城附近山体多为板岩、泥岩等软岩,易破碎,风化程度也高,使舟曲成为孕育滑坡、泥石流的温床。
   
    从三眼峪沟口到白龙江边空地,是泥石流形成的堆积扇,形似一把扇子,舟曲县10个自然村就坐落在“扇面”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泥石流,就没有今天的舟曲县城。县里有相当数量的耕地,都是群众从堆积扇上开垦出来的。
   
    舟曲频受灾害侵扰,除了地质条件先天不足外,是不是还有人为原因推波助澜?《舟曲县志》提到:“舟曲山地,层峦叠嶂,万山皆翠……上世纪50年代,舟曲县境森林覆盖面大,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湿润……以后由于大面积开荒、毁林……水土流失严重。”
   
    专家分析,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过度砍伐、开垦坡地、开发水电、大修公路等,都可能破坏环境,诱发地质灾害。和自然原因相比,人为因素可能相对隐性、次要,但也绝不容忽视。
   
山体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
   
    走在舟曲县城,只要抬头,多半会撞见光秃秃的山坡,仔细搜索,才找得到零星绿树。“听爷爷说,50多年前,山上还到处是茂密的森林。”舟曲三中的初一学生仓央久美说,“学校每年组织我们去山坡种树,但很少能种活。”
   
    在上世纪50年代前,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没有泥石,而是两股清泉,沿山而下到县城后,变成小型排水沟再利用。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全县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为国家贡献上百亿立方木材的同时,森林以每年10万立方米的速度骤减,山体植被遭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难挡狂风暴雨的突袭。
   
    与此同时,当地农民大规模开垦坡地,导致地质环境进一步恶化。国家级贫困县舟曲是典型的农业县,农民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九成,纷纷通过开垦陡坡地,来增加土地面积,县内40度以下的坡地已被开垦光了。
   
    上世纪末,舟曲县大规模林木砍伐和坡地开垦被逐渐叫停。但流失的水土已难补回。
   
千余座水电站密布于白龙江沿岸
   
    有条件上马水电站的地方,很快便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起,舟曲县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大力开发水电资源。5年间,53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签订合同,其中41项已建成或在建,合计弃渣3834.8万立方米,水土流失预测量达74.9万吨。这些项目占全县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80%以上。
   
    地质专家范晓认为,暂无足够证据说明,水电建设与泥石流灾害直接有关。但他强调,大规模工程活动,对地质条件的影响不可忽视,可能加快水土流失。“水电是甘南州经济支柱产业,但如果只考虑短期经济效益,最终可能付出惨重的环境代价,甚至生命的代价。”
   
    驱车沿白龙江行驶,会看到大小不一多个水电站。“算上所有支流,总数起码有上千座,装机容量几百千瓦的小水电站数量最多。”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工作人员张启荣说。
   
    部分项目仓促建设存隐患。就在泥石流事故发生前一周,甘肃省联合执法检查组发现,白龙江橙子沟水电站工程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工程建设中材料加工场、弃渣场防护措施不到位,造成水土流失。责令其立刻停止违法行为,清理河道弃渣。
   
城乡规划前应先摸透地质“脾气”
   
    天灾难测,但专家认为,当地政府在城乡建设规划上存在失误,把城乡置于泥石流的虎口之下,本可避免。越是不宜居住的环境,越要合理规划,在选址时尽量避开危险地带。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种类多、分布广、活动频繁,损失难以估量。国土资源部透露,今年1至6月,全国发生19522起地质灾害,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3项数据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32.3%、177.8%和190%。
   
    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呼吁,在制定城乡规划前,必须先摸透地质“脾气”,才能从源头上避免灾害发生。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对规划区域内地质情况不清晰的,必须补充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时,也要充分考虑地质因素。有人建议,建设用地缺少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人员撤离要有预案更要加强预演
   
    近年来,舟曲县多次发生小规模泥石流,群众早已习惯暴雨后“泥沙俱下”,因此大多放松了警惕。“在泥石流高发地区,从防灾预警到撤离预案,都必须落到实处。”范晓说。
   
    从强降雨到泥石流突发,一般都有一个过程,这次在舟曲是2个多小时。暴雨开始后,必须及时监测,争取提前发出预警。范晓建议,这就需要提前设立足够多的监测点。尤其是雨季,派专人值班、监守,或引进自动预警仪器。
   
    “受灾群众撤离,不但要有预案,更要加强预演。”否则只是纸上谈兵,一旦灾害来了,还是手足无措,来不及反应。
   
    “灾害防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灾害来临前,必须把每个环节的工作做到位。临时抱佛脚,肯定来不及。”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曾思伟举例说,陇南市武都区曾制定“2小时撤离4万人预案”并提前演习,应对全城被淹没的极端灾害。1984年8月3日,7条泥石流堵住白龙江,武都被淹,千余房屋倒塌,2小时内全城人员顺利撤离。

http://xinmin.news365.com.cn/jd/201008/t20100812_2797295.htm

4.jpg常年遭受泥石流侵扰的舟曲人却对防灾减灾颇为陌生
特派记者 曹刚
   
    截至昨天下午5时20分,舟曲县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共造成1117人遇难,627人失踪。这是有记录以来舟曲遇到过的最大规模泥石流。在历史上,舟曲人曾多次遭受类似袭击,对泥石流司空见惯;但对怎样防灾,并把危害减到最低,还有些陌生……
   
5年前发现86处泥石流灾害隐患
   
    舟曲县呈典型峡谷地貌,近年来频遭泥石流骚扰。对这个面目可憎的“侵略者”,舟曲人很熟悉。
   
    以此次灾害最严重的三眼峪沟为例。1978年、1989年和1992年,同一地点曾3次暴发大规模泥石流,冲毁842间房屋,导致2人死亡、194人受伤。泥石流几乎每年都会冲毁部分路桥。
   
    5年前,舟曲全县排查,发现86处泥石流灾害隐患,分布广泛,白龙江河谷尤为集中,仅两河口至县城就有12条灾害性泥石流沟道,直接威胁县城安全。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赵俊华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到:“方圆不足1平方公里的舟曲县城,受到三眼峪沟及罗家峪沟等高频泥石流沟道的直接威胁。”
   
    而早在1997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防灾工程专家马东涛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写道:“若三眼峪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其灾害损失将大大超过1992年。”
   
    如今,熟悉的地质灾害再次光临,变本加厉。13年前的提醒,一语成谶。
   
有不少闻名全国的高危滑坡地带
   
    舟曲县多灾多难的血泪史里,还有多次山体滑坡和暴雨洪灾。
   
    锁儿头、泄流坡、谢家坡等地,都是闻名全国的高危滑坡地带。舟曲有43处滑坡隐患,在白龙江河谷分布最集中,城区则是全县滑坡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313省道穿越舟曲,沿途常能见到当地政府设立的“滑坡群防点”警示碑。从两河口至县城仅17公里路段两侧,就分布着13处灾害性滑坡。
   
    滑坡灾害点遍布全县22个乡的116个村社,分布如此密集且活动频繁,全国罕见。
   
    冰雹和暴雨引发局部山洪,也常困扰当地群众。据《舟曲县志》记载,1950年至1990年,舟曲境内有记载的较严重雹灾、暴雨、山洪灾害,多达23次。当地有群众说:“天空中每飘过一片云,就可能带来一场冰雹、暴雨或山洪。”
   
    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横贯舟曲县境南北,水资源丰富,本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近年来每逢汛期,3条河流常常河水暴涨,洪水冲出河堤、漫进村庄。
   
先天不足加上人为原因导致灾害
   
    灾难频发,许多专家归因于地形地貌特殊和地质构造不稳定,这也是导致此次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山高、坡陡、谷深,县城附近山体多为板岩、泥岩等软岩,易破碎,风化程度也高,使舟曲成为孕育滑坡、泥石流的温床。
   
    从三眼峪沟口到白龙江边空地,是泥石流形成的堆积扇,形似一把扇子,舟曲县10个自然村就坐落在“扇面”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泥石流,就没有今天的舟曲县城。县里有相当数量的耕地,都是群众从堆积扇上开垦出来的。
   
    舟曲频受灾害侵扰,除了地质条件先天不足外,是不是还有人为原因推波助澜?《舟曲县志》提到:“舟曲山地,层峦叠嶂,万山皆翠……上世纪50年代,舟曲县境森林覆盖面大,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湿润……以后由于大面积开荒、毁林……水土流失严重。”
   
    专家分析,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过度砍伐、开垦坡地、开发水电、大修公路等,都可能破坏环境,诱发地质灾害。和自然原因相比,人为因素可能相对隐性、次要,但也绝不容忽视。
   
山体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
   
    走在舟曲县城,只要抬头,多半会撞见光秃秃的山坡,仔细搜索,才找得到零星绿树。“听爷爷说,50多年前,山上还到处是茂密的森林。”舟曲三中的初一学生仓央久美说,“学校每年组织我们去山坡种树,但很少能种活。”
   
    在上世纪50年代前,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没有泥石,而是两股清泉,沿山而下到县城后,变成小型排水沟再利用。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全县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为国家贡献上百亿立方木材的同时,森林以每年10万立方米的速度骤减,山体植被遭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难挡狂风暴雨的突袭。
   
    与此同时,当地农民大规模开垦坡地,导致地质环境进一步恶化。国家级贫困县舟曲是典型的农业县,农民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九成,纷纷通过开垦陡坡地,来增加土地面积,县内40度以下的坡地已被开垦光了。
   
    上世纪末,舟曲县大规模林木砍伐和坡地开垦被逐渐叫停。但流失的水土已难补回。
   
千余座水电站密布于白龙江沿岸
   
    有条件上马水电站的地方,很快便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起,舟曲县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大力开发水电资源。5年间,53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签订合同,其中41项已建成或在建,合计弃渣3834.8万立方米,水土流失预测量达74.9万吨。这些项目占全县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80%以上。
   
    地质专家范晓认为,暂无足够证据说明,水电建设与泥石流灾害直接有关。但他强调,大规模工程活动,对地质条件的影响不可忽视,可能加快水土流失。“水电是甘南州经济支柱产业,但如果只考虑短期经济效益,最终可能付出惨重的环境代价,甚至生命的代价。”
   
    驱车沿白龙江行驶,会看到大小不一多个水电站。“算上所有支流,总数起码有上千座,装机容量几百千瓦的小水电站数量最多。”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工作人员张启荣说。
   
    部分项目仓促建设存隐患。就在泥石流事故发生前一周,甘肃省联合执法检查组发现,白龙江橙子沟水电站工程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工程建设中材料加工场、弃渣场防护措施不到位,造成水土流失。责令其立刻停止违法行为,清理河道弃渣。
   
城乡规划前应先摸透地质“脾气”
   
    天灾难测,但专家认为,当地政府在城乡建设规划上存在失误,把城乡置于泥石流的虎口之下,本可避免。越是不宜居住的环境,越要合理规划,在选址时尽量避开危险地带。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种类多、分布广、活动频繁,损失难以估量。国土资源部透露,今年1至6月,全国发生19522起地质灾害,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3项数据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32.3%、177.8%和190%。
   
    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呼吁,在制定城乡规划前,必须先摸透地质“脾气”,才能从源头上避免灾害发生。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对规划区域内地质情况不清晰的,必须补充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时,也要充分考虑地质因素。有人建议,建设用地缺少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人员撤离要有预案更要加强预演
   
    近年来,舟曲县多次发生小规模泥石流,群众早已习惯暴雨后“泥沙俱下”,因此大多放松了警惕。“在泥石流高发地区,从防灾预警到撤离预案,都必须落到实处。”范晓说。
   
    从强降雨到泥石流突发,一般都有一个过程,这次在舟曲是2个多小时。暴雨开始后,必须及时监测,争取提前发出预警。范晓建议,这就需要提前设立足够多的监测点。尤其是雨季,派专人值班、监守,或引进自动预警仪器。
   
    “受灾群众撤离,不但要有预案,更要加强预演。”否则只是纸上谈兵,一旦灾害来了,还是手足无措,来不及反应。
   
    “灾害防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灾害来临前,必须把每个环节的工作做到位。临时抱佛脚,肯定来不及。”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曾思伟举例说,陇南市武都区曾制定“2小时撤离4万人预案”并提前演习,应对全城被淹没的极端灾害。1984年8月3日,7条泥石流堵住白龙江,武都被淹,千余房屋倒塌,2小时内全城人员顺利撤离。

http://xinmin.news365.com.cn/jd/201008/t20100812_2797295.htm

4.jpg
甘肃省民政厅长田宝忠近日称,舟曲县城重建选择原地还是异地,还未定。他个人认为,不太可能原地重建,有可能异地重建后,在灾害发生地建纪念碑。此前,已有不少地质专家建议,舟曲县城整体搬迁,可以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汶川地震后,国土部门高度重视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派调查队到舟曲县排查地质灾害,发现57处隐患。专家建议搬迁,但实际操作困难重重。
   
    ■舟曲县的藏民比例超过30%,他们习惯住在半山腰,以种果树为生。一旦离开故土,搬到高楼,他们很可能无法适应。
   
    ■县财政有压力。舟曲县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七县一市里,财政最拮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专家提出了搬迁的想法。当地政府试图通过土地置换,迁走处于危险边坡的村庄,但仅此一项,就需数千万元安置费,舟曲县无法承担。
   
    ■可能面临“无处可搬”的困境,要在白龙江沿岸找到一个相对平坦、安全,而且能容纳足够人口的地带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