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飞行教员:我教总统儿子学飞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01:52
中国空军飞行教员:我教总统儿子学飞行
 来源:《中国空军》



    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像一张虽经岁月流逝但永不褪色的老照片。一位普通的飞行教员克服了语言、思维、文化基础的种种困难,将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国朋友带上了蓝天,完成了帮助一个国家建立空军的大事业。真诚、友谊、责任、关爱……让一段飞行生涯闪烁动人的光辉。

《中国空军》杂志2010年6月刊 文/任永东

    1974 年,已是我任教的第6 个年头。那年12 月, 我接受了一项外训任务。怀着对外国人的种种神秘心理, 全团列队迎来了13 名黑皮肤的非洲青年。大队领导给我分配了学生,他叫约内斯,是某国总统的儿子。学院安排我只负责带教他一个人,任务是“一定要教出来。”从那天开始,一段友谊开启了它的旅程。     “最怕掉下去”     十几天的地面预习过得很快。每天,我们和学员之间,都交流着英语、斯瓦西里语与普通话的混合语,我们称它叫“三合一”。在别人听来可能不知所以然,可是我们之间大部分都能够明白,效果还是蛮不错。     接下来的上机开车练习和地面滑行训练,进行得也都很顺利。真正的上天学习飞行就要开始了。     1975 年元月上旬,一个大高压气团从西伯利亚推过来,连续几天晴朗,能见度极好,空中气流平稳,非常适合初学者第一次的感觉飞行。绿色信号弹一放,大队长李永海首先命令领队乘坐的飞机起飞,待其一转弯时,我们也接到了起飞的命令:“322——起飞!”这是学员的飞行代号。约内斯按照预先练习好的回答了一句“三俩俩(322)明白”。于是,我们就“松刹车、加油门,保持方向抬前轮”,开始起飞了。当然,初学时都是我做他跟着看,第一次的“感觉飞行”更是我做他看,能看到预定的内容就很不错了。随着马达的轰鸣,我们驾驶的国产初教-6 飞机,平稳地离开了地面。     一来到空中,我便从心底感到舒畅和激动。大地莽苍苍,高天瓦蓝蓝。美丽的天地线,上下分明,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一抹白云浮在偌大的天空,显得那样的安静和悠闲。学习飞行者,无不先从认识机头、风挡与天地线的相对关系位置开始,这是判断飞行状态的重要依据,比如:机头与天地线相切是平飞、高出天地线10 厘米是上升、高出30 厘米是急上升等,这是飞行入门的基础。所以天地线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我用机内通话在耳机里不断提示他:注意天地线,LOOK 地平仪……几分钟后,我们已来到指定空域,即在专用飞行地图上画定允许飞机活动的区域,并上升到了1000 米高度。     1000 米的高度是最美妙的高度,可以充分体会人在天上鸟瞰一切的滋味。因为太低时飞机与地面的相对运动速度较大,可视范围也小,看什么都是一滑而过、应接不暇;太高时又模糊了绿树小溪,只看得见山岳大河,距地面远了,也没有了快速运动的感觉。今天是感觉飞行,只做些平飞、上升、下滑等最简单的动作,领导还特别交代:只要学员愉快地回来,没有呕吐就是成绩。我用“三合一”不断地提示他往远处看,如天地线、太行山、石家庄等,用注意力分散法来消除他的紧张情绪。     第一次上天谁都有激动与新奇的心情,飞行学员更多了一个担心:怕吐,因为那个“吐”字与他一生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大多都要在靴筒里塞一个塑料袋预防万一,远不像现在一样塑料袋到处都是,那年头儿的塑料袋很稀有,只有当飞行员的才每年发一个,用来装飞行地图。肯定约内斯也和大多数中国学员一样,狠咽了几口唾沫,没有要吐的迹象,心情逐渐平静了下来。我便指挥他轻轻地动一动驾驶杆、蹬一蹬方向舵,体会一下飞机操纵系统的灵活性。
    我们轻轻地向左压了压驾驶杆,飞机便产生了向左的倾斜,飞机状态的变化开始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又向右压了压驾驶杆,又产生了向右的倾斜,飞机十分听话。我便开始给他做一个小坡度的转弯示范,他很有兴致,也要做一下。不料他一压驾驶杆,飞机“哗”地就是一个30 度以上的坡度。我没有料到他有这么生硬粗猛的动作,赶忙纠正的时候,没有提示他“注    意机头天地线”,他无意间向倾斜的方向一看,身体马上向反方向用力地挤靠了过去。我想,一个非洲青年第一次飞到神州上空,就算有点紧张也不足为怪。40 分钟后,我们回到了地面。     他感到十分自豪。逢人便喜笑颜开地“SAWA 、SAWA(很好、很好)”。人们散去后,他却把我拉到一边,用手比了个倾斜飞行向下看的样子:“呀,呀!高……”突然手往下一落,“呀……掉下去,很怕……”我明白了,他是怕掉下去。“Nothing ! It doesn't matter, 有我呢!”

    雪地敢穿单衣,却耐不得机上寒冷     元月下旬的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少见的大雪。第二天早晨,鹅毛般的雪片还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据机场气象台预报:上午雪停,下午放晴。早饭后全团响起集合哨声,各单位除留少数人清扫人行道上的积雪外,全部上停机坪清理积雪。有几个黑人学员也来到雪地上,但他们不是扫雪,而是玩耍。     这些非洲大陆的青年,都是打小生活在热带。那时候虽然有了电视,但信号不好,节目也不多,大概只能从电影、从书本上看见过雪或对雪的描述,绝对不会在生活中看见过真正的雪。如今,一场真正的大雪就在眼前,没想到大自然真地会把一切都变成了漫天皆白。于是他们张开了两臂,仰起了脸,让片片雪花轻轻地落在他们的手上、脸上、臂上。     有件事我至今仍疑惑不解。约内斯中午吃饭集合时,竟然穿着短袖的确良衬衣和我军蓝色的单军裤,从两旁都是雪的路上走在队尾来到饭堂。尽管阳光明媚,但寒气袭人。当有人问他冷不冷时,他竟露出满口白牙说“很舒服”,还“very good”地跟别的教练开着玩笑。我还真以为这非洲人不怕冷呢,可后来在飞机上冻得那个样子,又显得十分可怜。     第二天早晨,晴空万里。顺阳光看去,50 千米外的山川都十分清晰,白雪与黑崖相衬,犹如一幅巨大的中国水墨画。我们按计划升空后,感到空气都被冻得又粘又稠了。飞机摆弄成什么样便是什么样,听话极了。苍茫的华北大平原在阳光映照下遍地闪射着雪光,河流上水汽淡淡,村镇上空烟霭袅袅。只是飞机座舱外的寒风拼命挤进来吹在脸上像针扎,像刀割,先是爽,后是凉,继而僵,冷得有点过分。高级教练机和歼击机的座舱需要密封增压,怕热不怕冷;初级教练机的座舱不密封,怕冷不怕热。当时的地面温度是零下12 摄氏度,按照气象学每升高1000 米下降6.5 度计算,我们现在是1500 米,座舱外已是零下22 摄氏度,加上每小时几百千米的飞行速度,其寒冷自不必说。教员们还能经常腾出手来活动活动手指,互相握一握暖和暖和。学员们却不行,必须一丝不苟的各手干各手的活儿。40 分钟后我们返场落地,到达停机线上后,约内斯却迟迟不关车。我用后舱的控制开关关了车,来到他的座舱外见他还在发愁。原来他的手指头麻木不听使唤,怎么也关不掉电门,也打不开座舱盖了。我急忙喊来机械师从外边打开座舱盖,并帮他关掉电门,解开安全带,才算让他出了飞机。他那一张被冻得铁青的、五官紧缩在一起的脸上,鼻涕眼泪都流了出来。我让他拉开飞行服的拉链,自己把手夹在腋下,一会儿又让他把手插进自己的羊毛飞行皮靴筒里,暖和了好一阵,喝了碗鸡蛋挂面汤,才渐渐好起来。正在这时,学员布拉斯因舔食机翼上的雪霜,舌头被粘在了机翼的铝皮上,刚好他的教员是东北乌苏里江人,很有经验,急忙招呼人们过去,有的去找温开水冲舌头附近的机翼,有的为他往舌头处哈热气,好不忙活。后来听说,那是速冷引起的粘连,如果当时猛用力回扯,必然会撕下一层舌苔。有许多人都不相信,不过寒冷的严酷还真的不容小觑,非洲的学员们印象更深。小扫帚当驾驶杆
    人本来就不是鸟。在地面生活惯了,一下子到了空中,哪会马上适应?有许多体育项目样样行、看似很机灵的孩子,还有善于死记硬背、逻辑思维严谨的“好学生”,一上天却反应迟钝,学习跟不上被技术停飞;也有不少肌肉结实、看似很棒的小伙子,一上天就呕吐不止,想要再坚持一段时间,可能适应就好了,结果发展成条件反射,一离地面就吐,最后不得不忍痛停飞。身体不适应或技术不适应的停飞,乃是允许的,唯独我要带飞的这个学员,在我还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样接受能力的时候,就给了一个“不准技术停飞”的命令。那次一块来学习的有两个青年都是总统的儿子,老五名叫约翰,聪明好动进步很快,老二约内斯最多是中等接受能力,只因他是副领队,所以要尽量使他表现成中上等的水平,否则,别人把单飞放到他的前边了,他的自尊心会受不了。当别的学员都已经达到单飞水平,他还没有达到时,大家只好等着。开始,我以鼓励为主,谁知约内斯理解偏了,感到自己的技术水    平很不错;可一旦把问题讲多了,他又产生了急躁情绪,似乎问题多得成了山。心里一急,驾驶杆便被握得死紧,动作也显得棱角分明,越想飞好越是飞不好,真叫我左右为难。     真正的问题是我还没有找到一条帮助约内斯克服蛮力的捷径。给他讲“就像太极拳的云手,手拨一朵云,不用力,它不走;用力大了、快了,云散了”,他也“呀、呀”地直点头,可就是手上做不来。眼看大家都在练习,我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做。白天可利用的时间较少,晚上天黑又无法引导他的眼神所向,不得不改在他的单身宿舍练习。几天来,我是苦思苦想。突然,一天早晨扫地时,一把软把儿扫帚使我受到了启发。晚上,我找来一把小扫帚,放在他的两膝间当驾驶杆,又用报纸卷在那扫帚把儿上,要求他既要握住握好又不得把报纸筒握得变了形,以此来练习手握驾驶杆向侧方轻轻用力,而不是全手掌都用力的握杆及操纵方法。同时,把模拟仪表板挂在他的正对面,引导他眼睛要看,手脚要动。这一下可真治了他,弄得他鼻尖上都往下淌水。开始时一个动作没练完报纸筒就变了形,一连换了好几张报纸,常常是注意了手便忘了看,顾了眼又忘了手上的力道。练了好一会儿,总算把劲儿“顺”了过来。结束时,约内斯苦笑着对我说:“教练……”他把胳膊上的肌肉绷起来,“这,还有什么用?”瞪圆了鸡蛋似的眼睛,“咔嚓”一声将扫帚把儿连报纸折为两段。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明日再练用什么?”时间突然在空气中凝固住了,接着便爆发出一阵会心的大笑。第二天晚上换了个扫帚把儿继续练习,这个看似儿戏的土办法,还真是管用,约内斯练一次有一次的进步。手上一松,动作便灵,我的示范也体会到了,他的动作也做好了,技术一天一个样。     患难与共     在一次特别的患难与共之后,他真正放下了“外宾老大哥、总统儿子、副领队”的架子,把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当成了他值得信赖的老师。     飞行教学以空中教学活动为主,除“起落航线”这一课目外,其他如特技、仪表、编队等大部分是在十几或几十千米外的空域进行的。在那里,飞机可任意盘旋、腾跃、拉斤斗、压横滚。那一天,当我们兴高采烈地正在练习特技时,发动机突然停车了,这可是一个令每一个飞行人员都心惊肉跳的意外故障。     我们的飞机又是“单发”,一停车可就成了空中随风飘的铁风筝。我首先将飞机对向机场,看了看下边的地标,根据我们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特殊情况处理方案和当时的高度、速度,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了一下测算,看来回机场是希望不大。我及时将情况报告了地面指挥员。马上,落地的飞机不再起飞,空中的飞机盘旋待命,全场飞机停用无线电,把与指挥员沟通的全部机会都让给了我们,耳机里显得格外宁静。     我让约内斯松开手脚,由我谨慎地操纵着飞机,保持着最佳滑翔速度。初级教练机的最大滑翔比是1 ∶ 9.8,即下降1米可以前进9.8 米。如果是中国学员,还可以提示他试着空中开车,与约内斯毕竟有些语言障碍。万一开车不成功又分散精力误了操纵飞机,或耗损了蓄电池的电,再弄个无线电不通,损失会更大。现在只能在机头前方寻找一块比较平坦且障碍较少的地面,进行迫不得已的迫降准备。但迫降前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要高度珍惜,争取向前多滑一段距离。机场就是飞机的家,只要能离“家”近一点总是好的。随着高度的降低,我又把机头前方的情况审视一遍,一座座村落远近不等地分布在华北平原上;一道道沟坎、一条条道路错落交叉在田野里;高压线、电线杆、机井房、大树、烟囱哪一个也不是好惹的,无论碰上、挂上都会给飞机带来致命威胁……     飞机是高科技、精密机械设备,空中停车这样的事是极少发生的,许多飞行员都是终生不遇。平常听惯了轰隆隆的发动机声音,现在没有了,才知道“静”带给飞行员的是多么大的恐惧。约内斯不时回头看看我,脸上的虚汗快流到了鼻子尖儿,我虽是不断向他点头,但脸上却无论如何笑不起来。     突然,我发现飞机的下滑点正在微妙地向机场方向移动,顿时就像在大海中摸到了一块木板,看到了“回家”的一线曙光,心中不由得振奋起来。这时,地面指挥员也发来了消息:根据气象台测定,300 米以下西北风每秒3 - 5 米;300 - 500 米西北风每秒8 - 10 米,500 - 700 米每秒4 - 6 米。太好了,真是天助我也。西北风是顺风,我们已经来到顺风高度层。现在必须充分利用好顺风滑行的有利时机,下定回机场的决心,珍惜每一步的前进。约内斯再次回头看我时,我脸上十分明显地微笑着向他点了点头,使他也感到了一线希望。     地面指挥员有些没把握,因为如果进不了机场,高度低时想要场外迫降也没有选择机会了,因此发生事故的例子很多,只是此时不便出口,只好一再提示要看准。高度越来越低,情况越来越明朗化,机场外的高压电线塔也都一闪而过。离跑道边还有几米远时,高度已不足10 米。我用后舱的控制手柄猛力一按,起落架“啪”地一声放了下来,突然增大了阻力,飞机随即就落地了。
    同志们纷纷跑过来,祝贺我们安全迫降。此刻,约内斯却在座舱内涕泪交流,久久才被搀扶着爬下飞机,用汗浸浸的双手紧紧抓住我的手,喊了声“教员——”就什么也说不下去了。自此以后,约内斯变了,他从心底里感激我、佩服我,我们在患难之中建立了诚挚的信任和友谊。
中国空军飞行教员:我教总统儿子学飞行
 来源:《中国空军》


    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像一张虽经岁月流逝但永不褪色的老照片。一位普通的飞行教员克服了语言、思维、文化基础的种种困难,将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国朋友带上了蓝天,完成了帮助一个国家建立空军的大事业。真诚、友谊、责任、关爱……让一段飞行生涯闪烁动人的光辉。

《中国空军》杂志2010年6月刊 文/任永东

    1974 年,已是我任教的第6 个年头。那年12 月, 我接受了一项外训任务。怀着对外国人的种种神秘心理, 全团列队迎来了13 名黑皮肤的非洲青年。大队领导给我分配了学生,他叫约内斯,是某国总统的儿子。学院安排我只负责带教他一个人,任务是“一定要教出来。”从那天开始,一段友谊开启了它的旅程。     “最怕掉下去”     十几天的地面预习过得很快。每天,我们和学员之间,都交流着英语、斯瓦西里语与普通话的混合语,我们称它叫“三合一”。在别人听来可能不知所以然,可是我们之间大部分都能够明白,效果还是蛮不错。     接下来的上机开车练习和地面滑行训练,进行得也都很顺利。真正的上天学习飞行就要开始了。     1975 年元月上旬,一个大高压气团从西伯利亚推过来,连续几天晴朗,能见度极好,空中气流平稳,非常适合初学者第一次的感觉飞行。绿色信号弹一放,大队长李永海首先命令领队乘坐的飞机起飞,待其一转弯时,我们也接到了起飞的命令:“322——起飞!”这是学员的飞行代号。约内斯按照预先练习好的回答了一句“三俩俩(322)明白”。于是,我们就“松刹车、加油门,保持方向抬前轮”,开始起飞了。当然,初学时都是我做他跟着看,第一次的“感觉飞行”更是我做他看,能看到预定的内容就很不错了。随着马达的轰鸣,我们驾驶的国产初教-6 飞机,平稳地离开了地面。     一来到空中,我便从心底感到舒畅和激动。大地莽苍苍,高天瓦蓝蓝。美丽的天地线,上下分明,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一抹白云浮在偌大的天空,显得那样的安静和悠闲。学习飞行者,无不先从认识机头、风挡与天地线的相对关系位置开始,这是判断飞行状态的重要依据,比如:机头与天地线相切是平飞、高出天地线10 厘米是上升、高出30 厘米是急上升等,这是飞行入门的基础。所以天地线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我用机内通话在耳机里不断提示他:注意天地线,LOOK 地平仪……几分钟后,我们已来到指定空域,即在专用飞行地图上画定允许飞机活动的区域,并上升到了1000 米高度。     1000 米的高度是最美妙的高度,可以充分体会人在天上鸟瞰一切的滋味。因为太低时飞机与地面的相对运动速度较大,可视范围也小,看什么都是一滑而过、应接不暇;太高时又模糊了绿树小溪,只看得见山岳大河,距地面远了,也没有了快速运动的感觉。今天是感觉飞行,只做些平飞、上升、下滑等最简单的动作,领导还特别交代:只要学员愉快地回来,没有呕吐就是成绩。我用“三合一”不断地提示他往远处看,如天地线、太行山、石家庄等,用注意力分散法来消除他的紧张情绪。     第一次上天谁都有激动与新奇的心情,飞行学员更多了一个担心:怕吐,因为那个“吐”字与他一生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大多都要在靴筒里塞一个塑料袋预防万一,远不像现在一样塑料袋到处都是,那年头儿的塑料袋很稀有,只有当飞行员的才每年发一个,用来装飞行地图。肯定约内斯也和大多数中国学员一样,狠咽了几口唾沫,没有要吐的迹象,心情逐渐平静了下来。我便指挥他轻轻地动一动驾驶杆、蹬一蹬方向舵,体会一下飞机操纵系统的灵活性。
    我们轻轻地向左压了压驾驶杆,飞机便产生了向左的倾斜,飞机状态的变化开始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又向右压了压驾驶杆,又产生了向右的倾斜,飞机十分听话。我便开始给他做一个小坡度的转弯示范,他很有兴致,也要做一下。不料他一压驾驶杆,飞机“哗”地就是一个30 度以上的坡度。我没有料到他有这么生硬粗猛的动作,赶忙纠正的时候,没有提示他“注    意机头天地线”,他无意间向倾斜的方向一看,身体马上向反方向用力地挤靠了过去。我想,一个非洲青年第一次飞到神州上空,就算有点紧张也不足为怪。40 分钟后,我们回到了地面。     他感到十分自豪。逢人便喜笑颜开地“SAWA 、SAWA(很好、很好)”。人们散去后,他却把我拉到一边,用手比了个倾斜飞行向下看的样子:“呀,呀!高……”突然手往下一落,“呀……掉下去,很怕……”我明白了,他是怕掉下去。“Nothing ! It doesn't matter, 有我呢!”

    雪地敢穿单衣,却耐不得机上寒冷     元月下旬的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少见的大雪。第二天早晨,鹅毛般的雪片还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据机场气象台预报:上午雪停,下午放晴。早饭后全团响起集合哨声,各单位除留少数人清扫人行道上的积雪外,全部上停机坪清理积雪。有几个黑人学员也来到雪地上,但他们不是扫雪,而是玩耍。     这些非洲大陆的青年,都是打小生活在热带。那时候虽然有了电视,但信号不好,节目也不多,大概只能从电影、从书本上看见过雪或对雪的描述,绝对不会在生活中看见过真正的雪。如今,一场真正的大雪就在眼前,没想到大自然真地会把一切都变成了漫天皆白。于是他们张开了两臂,仰起了脸,让片片雪花轻轻地落在他们的手上、脸上、臂上。     有件事我至今仍疑惑不解。约内斯中午吃饭集合时,竟然穿着短袖的确良衬衣和我军蓝色的单军裤,从两旁都是雪的路上走在队尾来到饭堂。尽管阳光明媚,但寒气袭人。当有人问他冷不冷时,他竟露出满口白牙说“很舒服”,还“very good”地跟别的教练开着玩笑。我还真以为这非洲人不怕冷呢,可后来在飞机上冻得那个样子,又显得十分可怜。     第二天早晨,晴空万里。顺阳光看去,50 千米外的山川都十分清晰,白雪与黑崖相衬,犹如一幅巨大的中国水墨画。我们按计划升空后,感到空气都被冻得又粘又稠了。飞机摆弄成什么样便是什么样,听话极了。苍茫的华北大平原在阳光映照下遍地闪射着雪光,河流上水汽淡淡,村镇上空烟霭袅袅。只是飞机座舱外的寒风拼命挤进来吹在脸上像针扎,像刀割,先是爽,后是凉,继而僵,冷得有点过分。高级教练机和歼击机的座舱需要密封增压,怕热不怕冷;初级教练机的座舱不密封,怕冷不怕热。当时的地面温度是零下12 摄氏度,按照气象学每升高1000 米下降6.5 度计算,我们现在是1500 米,座舱外已是零下22 摄氏度,加上每小时几百千米的飞行速度,其寒冷自不必说。教员们还能经常腾出手来活动活动手指,互相握一握暖和暖和。学员们却不行,必须一丝不苟的各手干各手的活儿。40 分钟后我们返场落地,到达停机线上后,约内斯却迟迟不关车。我用后舱的控制开关关了车,来到他的座舱外见他还在发愁。原来他的手指头麻木不听使唤,怎么也关不掉电门,也打不开座舱盖了。我急忙喊来机械师从外边打开座舱盖,并帮他关掉电门,解开安全带,才算让他出了飞机。他那一张被冻得铁青的、五官紧缩在一起的脸上,鼻涕眼泪都流了出来。我让他拉开飞行服的拉链,自己把手夹在腋下,一会儿又让他把手插进自己的羊毛飞行皮靴筒里,暖和了好一阵,喝了碗鸡蛋挂面汤,才渐渐好起来。正在这时,学员布拉斯因舔食机翼上的雪霜,舌头被粘在了机翼的铝皮上,刚好他的教员是东北乌苏里江人,很有经验,急忙招呼人们过去,有的去找温开水冲舌头附近的机翼,有的为他往舌头处哈热气,好不忙活。后来听说,那是速冷引起的粘连,如果当时猛用力回扯,必然会撕下一层舌苔。有许多人都不相信,不过寒冷的严酷还真的不容小觑,非洲的学员们印象更深。小扫帚当驾驶杆
    人本来就不是鸟。在地面生活惯了,一下子到了空中,哪会马上适应?有许多体育项目样样行、看似很机灵的孩子,还有善于死记硬背、逻辑思维严谨的“好学生”,一上天却反应迟钝,学习跟不上被技术停飞;也有不少肌肉结实、看似很棒的小伙子,一上天就呕吐不止,想要再坚持一段时间,可能适应就好了,结果发展成条件反射,一离地面就吐,最后不得不忍痛停飞。身体不适应或技术不适应的停飞,乃是允许的,唯独我要带飞的这个学员,在我还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样接受能力的时候,就给了一个“不准技术停飞”的命令。那次一块来学习的有两个青年都是总统的儿子,老五名叫约翰,聪明好动进步很快,老二约内斯最多是中等接受能力,只因他是副领队,所以要尽量使他表现成中上等的水平,否则,别人把单飞放到他的前边了,他的自尊心会受不了。当别的学员都已经达到单飞水平,他还没有达到时,大家只好等着。开始,我以鼓励为主,谁知约内斯理解偏了,感到自己的技术水    平很不错;可一旦把问题讲多了,他又产生了急躁情绪,似乎问题多得成了山。心里一急,驾驶杆便被握得死紧,动作也显得棱角分明,越想飞好越是飞不好,真叫我左右为难。     真正的问题是我还没有找到一条帮助约内斯克服蛮力的捷径。给他讲“就像太极拳的云手,手拨一朵云,不用力,它不走;用力大了、快了,云散了”,他也“呀、呀”地直点头,可就是手上做不来。眼看大家都在练习,我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做。白天可利用的时间较少,晚上天黑又无法引导他的眼神所向,不得不改在他的单身宿舍练习。几天来,我是苦思苦想。突然,一天早晨扫地时,一把软把儿扫帚使我受到了启发。晚上,我找来一把小扫帚,放在他的两膝间当驾驶杆,又用报纸卷在那扫帚把儿上,要求他既要握住握好又不得把报纸筒握得变了形,以此来练习手握驾驶杆向侧方轻轻用力,而不是全手掌都用力的握杆及操纵方法。同时,把模拟仪表板挂在他的正对面,引导他眼睛要看,手脚要动。这一下可真治了他,弄得他鼻尖上都往下淌水。开始时一个动作没练完报纸筒就变了形,一连换了好几张报纸,常常是注意了手便忘了看,顾了眼又忘了手上的力道。练了好一会儿,总算把劲儿“顺”了过来。结束时,约内斯苦笑着对我说:“教练……”他把胳膊上的肌肉绷起来,“这,还有什么用?”瞪圆了鸡蛋似的眼睛,“咔嚓”一声将扫帚把儿连报纸折为两段。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明日再练用什么?”时间突然在空气中凝固住了,接着便爆发出一阵会心的大笑。第二天晚上换了个扫帚把儿继续练习,这个看似儿戏的土办法,还真是管用,约内斯练一次有一次的进步。手上一松,动作便灵,我的示范也体会到了,他的动作也做好了,技术一天一个样。     患难与共     在一次特别的患难与共之后,他真正放下了“外宾老大哥、总统儿子、副领队”的架子,把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当成了他值得信赖的老师。     飞行教学以空中教学活动为主,除“起落航线”这一课目外,其他如特技、仪表、编队等大部分是在十几或几十千米外的空域进行的。在那里,飞机可任意盘旋、腾跃、拉斤斗、压横滚。那一天,当我们兴高采烈地正在练习特技时,发动机突然停车了,这可是一个令每一个飞行人员都心惊肉跳的意外故障。     我们的飞机又是“单发”,一停车可就成了空中随风飘的铁风筝。我首先将飞机对向机场,看了看下边的地标,根据我们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特殊情况处理方案和当时的高度、速度,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了一下测算,看来回机场是希望不大。我及时将情况报告了地面指挥员。马上,落地的飞机不再起飞,空中的飞机盘旋待命,全场飞机停用无线电,把与指挥员沟通的全部机会都让给了我们,耳机里显得格外宁静。     我让约内斯松开手脚,由我谨慎地操纵着飞机,保持着最佳滑翔速度。初级教练机的最大滑翔比是1 ∶ 9.8,即下降1米可以前进9.8 米。如果是中国学员,还可以提示他试着空中开车,与约内斯毕竟有些语言障碍。万一开车不成功又分散精力误了操纵飞机,或耗损了蓄电池的电,再弄个无线电不通,损失会更大。现在只能在机头前方寻找一块比较平坦且障碍较少的地面,进行迫不得已的迫降准备。但迫降前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要高度珍惜,争取向前多滑一段距离。机场就是飞机的家,只要能离“家”近一点总是好的。随着高度的降低,我又把机头前方的情况审视一遍,一座座村落远近不等地分布在华北平原上;一道道沟坎、一条条道路错落交叉在田野里;高压线、电线杆、机井房、大树、烟囱哪一个也不是好惹的,无论碰上、挂上都会给飞机带来致命威胁……     飞机是高科技、精密机械设备,空中停车这样的事是极少发生的,许多飞行员都是终生不遇。平常听惯了轰隆隆的发动机声音,现在没有了,才知道“静”带给飞行员的是多么大的恐惧。约内斯不时回头看看我,脸上的虚汗快流到了鼻子尖儿,我虽是不断向他点头,但脸上却无论如何笑不起来。     突然,我发现飞机的下滑点正在微妙地向机场方向移动,顿时就像在大海中摸到了一块木板,看到了“回家”的一线曙光,心中不由得振奋起来。这时,地面指挥员也发来了消息:根据气象台测定,300 米以下西北风每秒3 - 5 米;300 - 500 米西北风每秒8 - 10 米,500 - 700 米每秒4 - 6 米。太好了,真是天助我也。西北风是顺风,我们已经来到顺风高度层。现在必须充分利用好顺风滑行的有利时机,下定回机场的决心,珍惜每一步的前进。约内斯再次回头看我时,我脸上十分明显地微笑着向他点了点头,使他也感到了一线希望。     地面指挥员有些没把握,因为如果进不了机场,高度低时想要场外迫降也没有选择机会了,因此发生事故的例子很多,只是此时不便出口,只好一再提示要看准。高度越来越低,情况越来越明朗化,机场外的高压电线塔也都一闪而过。离跑道边还有几米远时,高度已不足10 米。我用后舱的控制手柄猛力一按,起落架“啪”地一声放了下来,突然增大了阻力,飞机随即就落地了。
    同志们纷纷跑过来,祝贺我们安全迫降。此刻,约内斯却在座舱内涕泪交流,久久才被搀扶着爬下飞机,用汗浸浸的双手紧紧抓住我的手,喊了声“教员——”就什么也说不下去了。自此以后,约内斯变了,他从心底里感激我、佩服我,我们在患难之中建立了诚挚的信任和友谊。
据说,非洲某些国家的总统总理有几十个儿子。。。
对待自己的飞行学员,可没有这么仁慈
太子少保{:hao:}